赣榆县怎么样?
翻开《山海经》人们可以看到“奢比之尸”的画像:人面,兽身,笑容可掬,两耳佩戴着两条小青蛇。“君子国”的国民两手相拱,衣冠楚楚,腰佩长剑,温文尔雅,一派儒者风范。而“大人国”的国民则雄壮稳健,两手相叠而踞,真象出入鲸波的操舟勇士。
“肝榆之尸”在哪儿?根据《山海经》中的描述可知“肝榆之尸”的大体方位是:北接君子国,南邻县大人国。而且我们可以从“楔子”所列资料中看出“肝榆之尸”与“奢比之尸”关系密切。《广韵》:“又三尸、神名”。查《山海经》有奢比之尸、肝榆之尸、夏耕之尸、相顾之尸等,有装束悉如古人的,有人面兽身的。“肝榆之尸”没有图像,我们无法知道他生得什么样子。“尸”是什么?《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释名》“尸,舒也,骨节解舒也,不能复自胜敛也”。《论语》“寝,不尸”。《礼丧大记》“又神象也,古之祭祀皆有尸以依神”。《说文》“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居,蹲也”。从以上释义中可以看出上古“尸”有两义:一指人,二指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的人,即“庙祭之尸”。上古“尸体”之尸另作“尸”。“尸”古代属于脂部,读舌尖与“夷”同音。《说文》“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说文》四去:“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东夷为炎帝部落,黄帝以兵力驱逐占据其地,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连年征战。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王献唐先生认为“夷训伤,训毁,训杀,训除,训诛,训杀……人死为尸,故尸亦曰夷,夷、尸一字,因以通用。”小篆“夷”字从大从弓失,字从人从弓,正为指事。“夷、人、尸三字古为一体”。不但如此,王先生还多方多方论证:尸、人、夷、仁,同为一意。那么“肝榆之尸”一变而为“肝榆之人”或“肝榆之夷”、“肝榆之仁”,我们对之有何想法呢?
那么“君子国”在哪里?注疏言其“盖东夷之有文物者”。东夷——东方之人属炎帝部落。《礼·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玄夷、风夷、阳夷”。炎帝部落在秦统一前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被黄帝部落征服并与之同化的部分;一是始终不屈,与黄帝部落对峙,成为当时的四夷。当时黄帝族人称炎族为夷,炎族为黄帝族人为华。王献唐先生认为:“凡东方人民,悉呼为夷,其言‘夷俗仁’亦泛指东夷而言。因仁而礼让,而君子,而衣冠带剑,正为古代山东羲农一族之文明,为儒家所出。执夷以求仁,因仁以求地,原在山东一带,并非海外,海外未见所谓君子国也。东夷仁让,黄族因目为君子,君子初指山东之夷,国亦如是。迨后炎、黄混处,风俗逐代不变,求所谓仁与君子者,不得其处,而相传是说,又欲坐实,乃悬想而改之海外,更造为琅琊三万里之说。当时既属悬想,故后代遂无其国,此《山海经》、《淮南子》所从出,亦求君子国于海外而不得者也”。他强调指出“然儒家者流,出于东鲁,讲礼修让,称仁义,说君子,衣冠带剑,正即夷仁之流风遗俗”。
康熙字典》释“肝”:“……又肝榆,海外国名。《经》‘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台王献唐先生所言,即“君子国”确乎存在,那么“肝榆之尸”也当存在,肝榆国当然也不在海外(赣榆秦代属郁州,州有周意,不环水而为一周之地亦右曰州),而在“君子国”之南,“大人国”之北,在紧靠山东秦山、曲阜这一东夷文明中心之南的鲁南地区,即今之赣榆县。
赣榆古属炎帝部落,有人考评是由炎帝的一支姜姓后裔发展而来的(炎帝姜姓之州国,更谓炎帝姜姓之舟国,《路史》谓古器有舟姜敦,知为姜姓之国)在西周后期,姜姓后裔统治区域从山东南部发展到莒南,建立了向国(公元前719年为莒所灭)。紧靠莒南的纪鄣城(赣榆古城,淹于海水),在春秋时为莒(山东之莒县,春秋为莒国,莒者,夷也,又为炎族之嬴姓)的属国。在赣榆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就有许多伏羲女娲的石像(现徐福祠存有两种),姓氏中姜、祁、皇、任、滕等炎姓及族之后的姓氏也很多,地名中庐山(神农后裔封于庐,春秋为齐地,以“庐”得名的赣榆庐山,江西庐山,古卢国,庐水,庐州等都为炎帝旧壤)、朱官庄、朱堵、娄官庄(邾娄为炎帝族名,例与蛮、貊、戎、狄相同,蛮、貊、戎狄为分名,夷为总名)、大吕村、小吕村等都可以从语言学角度推知为炎帝旧壤,这正如王献唐先生所言“有巢、伏羲、女娲等帝,其居处所在,既为东方,知中国民族之土著在东部,后又分衍他方”。近年徐福研究兴盛,有江西临川县《草坪徐氏宗谱》云:“徐氏生于瑞顼之后,嬴姓,唐虞时为伯益”。江西九江《徐垅徐氏宗谱》云:“吾氏之先祖伯益,其后若木,周孝王时封若木子调与徐”。又言徐福为少昊氏之后裔徐堰王之后人。家谱文化固然有其漫灭难考之处,但赣榆古民以伏羲少昊作为图腾崇拜还是可从中略窥一斑的。伏羲为人首蛇身之物,少昊为鸟,“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大荒东经》)。《海外东经》的“东方名芒”,巨翅,鸟足,腰系布衣,卓越立于两龙之上。蔡墨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句龙,即句芒,共工为姜姓炎族。蛇和鸟是龙和凤的前身。赣榆古民崇“蛇”崇“鸟”这和《山海经》的描述有其暗合之处。古代齐鲁之地,多文身之俗,作龙、鸟形。此外,奢比即奢龙,奢龙是黄帝臣,奢比在东海外,奢龙为土师,土在五行中属**,凤鸟出于君子国,连云港有凤凰山,海州有东陬山和西陬山,《山海经》既言“奢比之尸在大人北”,又言“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这些描述对我们也许能产生一种想象吧。
至于与“肝榆之尸体”南向杂处的“善操舟楫”的“大人国”,则说明东夷部落自炎至黄时期,以游水渔业之故,而发明舟船。有刳木为之的,名曰独木舟;有绑木为之的,名曰木排。(炎帝姜姓舟国)。这也是炎黄之际农业向渔业过渡的一种例证。迄徐福之时,斯地人民已能建造楼船了。至于大人国的具体位置,我想无庸深究(深究下去也能得到几种解释,况且炎族也有身躯长大者,如汪芒等),因为作为神话传说的《山海经》并非信史,当然不能完全对应于史实。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探求“肝榆之尸”的,“尸”的含义,即“尸”指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之人。则经传中早就提到:周代即有“庙祭之尸”,饰人代祖先先享食。尸为古夷字,本夷俗,初时饰尸之人为夷,而夷为炎帝部落,崇神信道。“以祝祷之事,以信神而有祠祭,由鬼神迷信发生息觋巫卜筮之事”(王献唐语)。而且炎帝部落以野祭为主,后来黄帝档侵,打败炎帝部落并与化合相融。“黄族供主于庙,就而祭之,不向坟墓祭其尸,而炎族则以尸身为祖先真体,兼祭于野,此炎帝两族思想不同之分野也”(见上)。黄族立表而祭,表即今天的牌位;炎族饰人(尸)代祖而祭。由此可以看出,“肝榆之尸”即指当时赣榆尚处于炎帝时期。古代赣榆庙祝祠祭甚多,那已是黄帝以后的事了。
赣榆出过的名人:徐福 胡松年 裴天佑 倪长犀 许鼎霖 周藩西 朱智贤 符竹庭 王玖兴 朱月华 王辉 王辅一
《熊氏家谱》载:熊衮,江陵世家第五十一代孙,字锡尔,号江洲,南北朝己丑,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魏已荐辟授御史大夫,奉公守政,廉政爱民,遵依礼法。时因高欢至玉壁攻城,魏主加公尚书,率令救玉壁,彼围乏粮,以家资尽出济军民,同父军中,时例俸给微,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忽天降雨钱,得计数十万,用余奏纳太仓。公与韦孝赛血战解围,高欢自降,以功奉献告退。葬父后隐居石林泉,至唐武德初(618年)闻其贤,屡诏不起,高祖旌封“忠孝雨钱公”。蒙学丛书“幼学琼林”卷三珍宝记载“熊衮父亡,天及雨钱助葬”。作为这典故,已经在宋代列为幼学启蒙教育的基本教材内容而世代相传。熊氏后裔此以“忠孝雨钱”为荣,世代相传。在熊氏宗族中无论建祠或修谱,都在醒目位置冠名“雨钱第”或“雨钱堂”或称江陵世家“雨钱第”。
赣榆县怎么样?
本文2023-10-24 14:03: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