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王昶《诫子书》原文及翻译,第1张

王昶《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作者简介:

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

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

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年间(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守司空。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赠司徒,谥号为穆。

属四川泸州王氏一枝,辈分是:海印大又顺登芝王元文汝正联心德天明在朝廷。守永宾奇富亨安帝宁童宦亭定广宗庆宣应宽宏。

迁移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末战乱和张献忠余部继续抗清,1647年开始清军屠川,满清于1647年公开发布告示:全城尽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占领四川全境,四川人口仅余9万,开始湖广填四川。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

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

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为第四大姓。

扩展资料:

起源出自姬姓,分为三支。

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

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其三为周平王太孙姬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王姓家谱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王昶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劝百姓 劝:勉励。

 B心存朝廷 存:思念。

 C习水军于二州 习:熟悉。

 D上下有叙 叙:次序。

 答:C(操练)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入太学而修庠序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反民于朴 使不辱于诸侯

 C使贼望见以喜之 填然鼓之

 D设伏兵以待之 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D(均为连词,表目的。A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分别为:介词,到;介词,表被动。C分别为:代词,代“贼”;句末助词,无实义)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5分)

 译文:魏继承了秦、汉的弊端,法制苛刻琐碎,不大力修改国家的法令制度,效仿先王的风范,却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译出大意1分。“承”“苛碎”“准”“治化复兴”译正确一处,1分)

 (2)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3分)

 译文:要约定官员的实际俸禄,用廉洁羞耻来勉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译出大意,1分。“约官实禄”“励以廉耻”译正确一处,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写了传主王昶哪些功绩请简要概括(5分)

 答:为民表率,广垦农田;见识卓越,著述丰厚;为政地方,治军有方;关注朝政,政绩显著;善于用兵,军功显赫。(一点1分)

魏明帝曹睿诏公卿举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以兖州刺史太原 王昶 应选。

昶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沉,名其子曰浑、曰深,为书戒之曰:

“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一)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 以阙党小子为戒鉴。见于《论语·宪问》。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意思是,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爱好上进的孩子吗? ”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和长辈一起 行走。他不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二)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 成功 矣。

(三)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徙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斯言信矣。”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魏纪五,魏明帝曹睿青龙四年,公元236年)

1狄仁杰(630~700)淮阴,唐代政治家,太原狄村人,狄仁杰一生刚正不阿,政绩颇丰。他两次做宰相,终身青年,他为民请命,惩治腐败,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是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成后世称为“狄梁公”。

2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县。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唐朝诗人,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所写边塞军旅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4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16岁时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刘知远(895-948),山西太原人。雄武过人,勇猛善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后汉高祖),开运四年(947),称帝于晋阳(今太原西南),称帝后改名为刘暠(hào,同“皓”)。

6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山西太原人 ,北宋名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是广为传诵的“杨家将”故事主要人物。

7米芾(fú)(1051-1107),字元章,北宋书画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8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清徐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古典小说家,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撰有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9王琼(1459-1532),山西太原人。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朱宸濠叛乱,三是加强西北边防。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10傅山(1607-1684),字青竹,号真山,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有“学海”、“医圣”的称誉,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文、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

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1],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 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也。人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 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2],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 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 己,遵儒者之道,履道家之言,故以元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杅(ㄩˊ鱼)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3],况在己 名,可不戒之 哉!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木,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4]。若范匄(ㄍㄞˋ丐)对 秦客,至武子击之,折其委笄(ㄐㄧ基)[5],恶其掩人也。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6]。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 亦陵之。故三郄(ㄒㄧˋ系)为戮于晋[7],王叔负罪于周[8],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 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9]又曰:『子贡方 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10]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11],言:『闻人之 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斯戒至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 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斯言信矣。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12]!其害深矣。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识别;而世人惑焉,犹不检 之以言行也。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13],皆以倾邪败没,荧(ㄧㄥˊ营)惑当世,挟持奸慝(ㄊㄜˋ特),驱动后生。虽刑于鈇钺(ㄈㄨ夫 ㄩㄝˋ越)[14],大为炯戒,然所污染,固以众矣。可不慎与!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于首阳[15],安赴火于绵山 [16],虽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17],吾亦不愿也。今汝先人世 有冠冕[18],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孝悌于闺门,务学于师友。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颍(ㄧㄥˇ影)川郭伯益[19],好尚通达,敏 而有知。其为 人宏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ㄋㄧˋ暱)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20],不治名高,不求苟 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干[21],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 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ㄨ污),怯而义勇[22],在朝忘身。吾 友之善 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23]。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 节,其取人,务道实,其处世,戒骄*,其贫贱,慎无戚,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何忧哉?

注释

[1]宝身:爱护生命。全行:修养优秀的品行。

[2]覆车:身败名裂。

[3]盘:盛食物器,也为盥器。杅:盛汤水器,也为浴盆。几:矮桌一类,古人的几用以凭依身体。老人居则凭几,行则携杖。盘杅上雕刻铭文,几杖上刻写诫言,以为警慎。用无过行:每视铭诫,行为无过。

[4]戒阙党:戒树党。

[5] 委:冠。笄:簪。盖赎发加冠插笄其中,以固冠。掩人:盖过别人。裴松之注引《国语》曰: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注:谜 语的古称]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也。」击之以杖,折其委笄。 臣松之案:对秦客者,范燮也。此云范匄,盖误也。

[6]伐:自我夸耀。矜:自以为贤能。做点好事就炫耀,有点能耐就显白。

[7]三郄为戮于晋:晋大夫郄錡、郄犫、郄至,行为矜伐,多有得罪。晋厉公宠爱说厉公杀三郄,厉公虽以私欲杀三郄,但未招致民愤。见《左传·成公十七年》。

[8]王叔负罪于周:王叔陈生者,姓王叔,名陈生。王叔陈生与伯舆是周灵王的两个卿士,二人争政而讼于王庭。伯舆辞直,灵王右之;王叔理屈,出奔晋。见《左传·襄公十年》。

[9]见《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假若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必有所试:卢弼解释为,所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也。

[10]见《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子贡讥评别人。孔子对他说:「你就够好了吗?我却没这闲工夫。」

[11]马援:东汉初人,西汉末战乱,归刘秀,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见《后汉书·马援传》。

[12]对校:「校」为营垒,「对校」即对垒,引为对立的意思。

[13] 魏讽:裴注《世语》曰:「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钟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禕谋袭邺。未及期,禕惧,告之太子, 诛讽,坐死者数十人。王昶家诫曰『济阴魏讽』,而此云沛人,未详。」曹伟:裴注《世语》曰:「黄初中,孙权通章表。伟以白衣登江上,与权交书求赂,欲以交 结京师,故诛之。」

[14]鈇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

[15]夷、叔:伯夷和叔齐。伯夷是商末孤竹君长子,叔齐是次子。孤竹君以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与伯夷,伯夷不受。后两人投奔到周,反对周武王伐商。武王灭商,两人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16]安赴火于绵山: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即位后,赏赐随从,没有赏到他。遂和母亲隐居绵上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曾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17]圣人不可为:圣人不这样做。

[18]世有冠冕:世代做官。

[19]颍川:郡名,在今河南许昌市一带。得其人:喜欢的人,友爱的人。

[20]北海:王国名[相当于郡],在今山东潍坊市一带。徐伟长:即徐干,三国时人。

[21]东平:王国名,在今山东东平县一带。刘公干:即刘桢,三国时人。徐干、刘桢属建安七子。

[22]乐安:郡名,在今山东博兴县一带。任昭先:任昭先名嘏。三国时人。处不避洿:洿,低洼的地方,谓不计较名利。怯而义勇:外柔内刚。

[23]庶几:也许可以。

注王昶戒子书写在青龙年间。

作者

王昶 (?-259年), 字 文舒 , 太原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三国时魏国武将,官至司空 。 儿子王浑亦是曹魏将领。王昶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死后谥号穆侯。

译文

为子之道,最重要的事情是珍爱自己的身体,保全良好的品行,并以此来显扬父母。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很好,可还是有人身危家破,陷入灭亡的灾祸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所学习的就不是正道。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当中最重要的,也是立身的根本。讲孝敬,则家族内部才会安定;讲仁义,则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这就是说好品行形成于自身,名声就会显扬于社会了。人如果不坚定地培养好品德,而舍本逐末,就会陷入华而不实,就有可能结成帮派。华而不实就会有虚伪的毛病,结成帮派则会有彼此牵累的祸患。这两方面的鉴戒,可以说是非常显明,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重蹈覆辙,舍本逐末的现象更为严重。这都是迷惑于一时的虚名、贪图于眼前小利的缘故。富贵和声名,从感情上说是人人都喜欢的,但是君子有时候能得到却不愿要,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厌恶不由正道而得来的名利。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想要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有遭受困辱的忧患,才会有令人悔恨的过错。常言道:『如果不知足,就会丧失其所需要的。』所以知足的富足是长久的富足。观察往事的成败,看清将来的吉凶,(就会明白)追名逐利、贪得无厌的人,没有能保持家族不衰而长久享有福禄的。我是希望你们立身处世,要遵从儒家教诲,奉行道家所言,所以用深沉静默、谦和淡泊之意来给你们起名字,想使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逾越圣人之教。在古代,盘盂上铸有铭文,几杖上刻有告诫,为的是低头抬头都能看见,使自己不会有越轨行为,更何况这些警言就在自己的名字中,能不随时戒备吗?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成就得慢则会善终。早晨开花的草,到晚上就会凋谢,而松柏的茂盛,在严冬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孔子)不喜欢速成,戒忌阙党童子般的轻狂。从前晋国的范匄在秦国客人面前显示才能,以至于被他的祖父武子打了一顿,还把他的发簪折断,就是因为范武子不喜欢他盖过别人。人有优点很少有不自夸的,有点能耐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遮盖别人,自傲就会盛气凌人。遮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遮盖他;盛气凌人的人,别人也会欺侮他。所以晋国的郄錡、郄佳、郄至三人,被自己欺侮的人所杀;王叔(与人争权夺利)最后成为周朝的罪人。这不正是自夸自傲、喜欢争名夺利带来的灾祸吗?所以,君子不自夸其能,不是为了表示谦让,而是不喜欢遮盖别人。人如果能够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就很少会不顺遂。诋毁和赞誉,是产生爱和恨的根源,也是决定祸与福的关键,所以圣人对此特别谨慎。孔子曾说:『我对他人,诽谤过谁呢?赞誉过谁呢?如对某人有所赞誉,必经试验。验知其人有所赞誉的事实,这才称赞他。』像孔子这样有德的圣人,还如此谨慎,平庸之辈又怎么能随意诋毁或赞誉别人呢?

从前伏波将军马援告诫他的侄儿说:『听到别人的坏处应当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声一样,耳朵可以听,嘴巴却不能说出去』。这个告诫真是至理名言。别人如果诋毁自己,应当退一步反省自己。如果自己确有可被别人诋毁的行为,那么,别人的诋毁就是恰当的了;如果自己没有什么可被诋毁的行为,那么别人的话就是荒谬的。如果所言恰当,就不能埋怨别人。如果所言荒谬,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危害,何必反转去报复呢?再说,听见别人诋毁自己便发怒,是憎恶别人败坏自己的名声,与其让人家更起劲地诋毁你,还不如默默地去修养自身。谚语说:『要驱除严寒,没有比套上皮衣更好的办法;要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修养更好的办法。』这话确实很对。如果碰上喜欢搬弄是非的人,特别是那些凶狠险毒的人,距离他们近点都不可以,更何况与他们面对面地争论是非曲直呢?这样做的祸害大得很啊,能不慎重吗?

我和世人交往共事,虽然有的出仕、有的隐退,情况各有不同,但各有其长处可取。如颖川郡的郭伯益,处人喜好通达,聪敏而有智慧。可是他的为人,宽弘开朗不足,鄙薄与敬重有些过分。碰到中意之人,他敬重如山;碰到不中意的人,他轻视如同草芥。我因为和他相知,所以关系密切,但不希望儿子们仿效他。北海的徐伟长,不追求显赫的名声,不谋求不正当的获取,坚持淡泊处世,一心研习道义。他要是有所赞扬与批评,就凭借古人(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不直接对人进行褒贬。我很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乐安国的任昭先,为人纯朴敦厚,做事遵循道义,内心聪敏而对人宽和,处世不避艰苦的环境,看似胆小却能见义勇为。我和他友好亲善,希望儿子们以他为榜样。如果你们对我讲的道理能加以引申,触类旁通,你们大概就能举一反三了。(具体说来)就是在使用钱财时首先应考虑家族其他成员,施舍时要注意周济那些急需的人,出门回乡要思念看望老年长辈,议论时注意不要贬低别人,做官要崇尚尽忠尽节,衡量人定要看其政治主张和实际表现,处世要戒骄戒*,贫贱时切勿忧愁,进与退要想到是否合宜,做事之前要反覆思考,如此而已。(你们如果这样做了,)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网路资源〔群书治要精华选读〕〔王昶戒子书试解〕

 ====

马援:戒兄子严敦书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ㄐㄧㄣ今)结褵[1],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2],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 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ㄔˋ赤)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 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3],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1]施衿结褵:替她系好衣襟、结上佩巾。

[2]口无择言:不说人短长。

[3]下车辄切齿:刚到任的时候,每每切齿痛恨他。

 注(东汉)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

作者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如同听自己父母的名字;耳 朵可以听,嘴巴却不可以说。喜欢议论别人的好坏,随便批评正常的法制,这是我最最厌恶的事,宁愿死也不愿意听到子孙有这样的行为。你们已经知道我平时很痛 恨了,而我却再要说的原因,就好像父母送女儿出嫁时,替她系好衣襟、结上佩巾,反覆申明父母的告诫,希望你们一辈子不忘记罢了!

因为,龙伯高这个人,敦厚笃实,周到谨慎,不说人短长,谦虚节俭,廉明公正,很有威仪,我敬爱他、器重他,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这个人,豪情侠骨,急公好 义,忧人家的忧,乐人家的乐;交的朋友好人坏人都有,但都能相处适宜。父丧的时候,招致宾客,几郡的人都到。我敬爱他、器重他;但是不希望你们学他。学不 到伯高,还可以做一个谨慎的士人。所谓刻鹄不成,还像只野鸭。学不到季良,那就坏成了天下的轻薄子弟,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狗了。到现在为止,季良这个人到 底如何,还未可知,郡将刚到任的时候,每每切齿痛恨他,州郡里的人都把他当做话题,我常常替他担忧,所以不愿意我的子孙学他。

赏析+网路资源[<诫兄子严敦书>后汉书‧马援列传]

====

郑玄:戒子益恩书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1]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ㄧㄢˇ眼)、豫之域;获觐( ㄐㄧㄣˇ紧)乎在位通人,处逸[2]大儒;得意 者咸从捧手[3],有所授焉。遂博稽(ㄐㄧ机)六蓺(ㄧˋ艺),粗览传记,时覩(ㄉㄨˇ睹)秘书[4]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5]田播殖,以 娱朝夕。

遇阉尹[注]擅埶(ㄕˋ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ㄅㄧˋ壁)[6]大将军三司府[7],公车 (ㄐㄩ居)[8]再召。比牒 [9]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其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 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

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ㄊㄢˊ谈)思[10]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

咨尔茕茕(ㄑㄩㄥˊ穷)[11]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ㄒㄩˋ序)[12]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已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ㄧㄝˊ耶)!可不深念邪!

吾虽无绂(ㄈㄨˊ服)冕[13]之绪[14],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15]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

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16]。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注释

[1]厮役:供使役的人。

[2]处逸:隐居于民间。

[3]得意者咸从捧手:有合意者都去讨教。

[4]蓺:与「艺」同。覩:与「睹」同。秘书:宫中所藏的图书秘记 。

[5]假:借。

[6]埶:与「势」同。辟:徵召。

[7]三司府:三种官职的合称: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司。

[8]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徵召,及受章奏。

[9]比牒:官方文书或证件。

[10]覃思:深思。

[11]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12]勖:近「勗」同,勉励。

[13]绂冕:古时礼服及礼冠。

[14]绪:事业。

[15]论赞:史传末所附的评论。

[16]无恤: 即抚恤。

注郑玄的《戒子益恩书》就是他晚年写给儿子的述志教子文章。

作者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译文

 我的家里以前的生活很贫穷,经父母和众兄弟允许和支持,辞去衙门里担任供人使役的仆役,我曾经到过周、秦两朝的都会西安、洛阳、咸阳等地游学,来往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各地。有幸拜见在官位的博古通令、博学多才的人,还受教于隐居民间的有学问的大儒学者。见到这些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我都虚心求教。他们对我都热心给予指导,使我受益匪浅。这样,我广泛地考察和研究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也粗略地阅读了一些传记,还时常参阅外面不易得到的藏书,领略到一些天文方面的奥秘。

过了四十岁以后,才回家奉养父母,租田种植,以使父母欢度晚年。后来,遇到宦官专权,捕禁异党,我也受牵连被捕入狱,坐牢十四年之久,直到朝廷大赦,才得到自由。

恢复自由后,恰逢朝廷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大将军三司府徵召我做官。与我同时一起被徵召的人,早就做了宰相。我觉得他们几位有美德有高才,配得上为王臣,适宜于在重用之列。而我反覆考虑自身的条件,觉得自己不适宜去做官。我念念不忘做的是,记述先代圣贤的思想,整理、注释

诸子百家的典籍。我渴望在做学问上竭尽所能施展我的才华。因此,朝廷一再徵召我,我也未应徵召去做官。

但是因为黄巾贼作乱,自己如浮萍般南北漂流不定,等到再回到家乡。算算自己的年纪已经七十岁了。一些以前平常的经书已经没落,仍然有失误的地方。依照礼经,当以家务传子孙。今日我告诉你我年纪已经老了,把一些事情交代给你;我将要过著悠闲自己的生活来养生,深思研究一些事情来度过人生最后这一段日子。我自己并非是作官的命,寻问族中亲人的烦恼,就是祭拜坟墓,观看有没有其他动物来侵扰,怎么可能不拿著拐杖出门呢?所以家中大小的事,你都要一个人去承担。

想到你孤孤单单一人,没有同胞兄弟,可以相互依靠,你更应该勉励自己努力探求君子之道,深入钻研、修养,不要有丝毫懈怠,要恭敬、谨慎、威严、讲礼仪,以便做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人要能显耀而有名誉,要靠朋友同事的推崇,然而,要成为有高尚德行的人,能立足于世上,要靠自己有志气,去努力。

我平生虽然没有做高官显贵的业绩,但颇有谦让爵位的高风亮节。使我感到欣慰是,我在论述先圣典籍的原意和褒赞先圣思想方面,还做了一些事情。在这方面,我没有留下让后人可指责而感到羞愧的地方。使我放心不下的,只是亡故亲人坟墓尚未建造完毕。我一生所特别爱好的这些书籍,都很破旧了,现在我也无力到书房去整理定稿,只好传与后人。我已年迈,日薄西山,我还想做些什么呢?

我们现在的家境大不如以前了,只有你勤奋努力,不荒废大好时光,方能不必担忧温饱问题。你要节衣缩食,俭朴度日,就可以使我没有什么可以惦念的了。这些你要牢记。如果你忽视、忘却了我的这些话,那只能算我白费口舌了。

赏析+网路资源[古文观止东汉 郑玄:戒子益恩书 ]

====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1]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ㄊㄠ涛)慢[2]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1]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

[2]慆慢:怠慢;怠惰。

[3]治性:陶冶性情。

注诸葛亮的「戒子书」,是写给七岁的诸葛瞻。

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担任蜀汉丞相,封武乡侯,辞世后追諡为忠武侯,因此亦受后世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早年则有号卧龙、伏龙。

译文

 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险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人若是怠惰了,就不能奋勉精进;若是凶险急躁,就不 能化恶向善、成就德行。年华随时光消逝,上进的意志也随著时光远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著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耶!”是东晋名士桓温的名句,它就出自《世说新语》。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如: 管宁、华歆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扬了管宁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中白。”(《赏誉》) 这既是对邴原的褒扬,也是对公孙度善于誉人的褒扬。至于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例如: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 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又如: 晋文王功德盛大,座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 这简傲正是阮籍的可爱之处。总之,编撰者大量采集编入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唐钞本 世说新书 (32张)  嵇康面对死亡表现出了难得的镇定,这种名士的“雅量”显示了他非凡的气度。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作品目录

  德行第一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所渉士族表

  一级士族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温县司马氏 代表人物: 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攸

司马炎-司马睿-司马昱-司马德文

二级士族 琅琊王氏 代表人物: 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

龙亢桓氏 代表人物: 桓彝-桓温-桓冲-桓豁-桓玄-桓振

陈郡殷氏 代表人物: 殷羡-殷浩-殷仲文

陈郡谢氏 代表人物: 谢鲲-谢尚,谢安,谢玄(非一系)

新野庾氏 代表人物: 庾亮-庾皇后-庾冰-庾翼

三级士族 陈留阮氏 代表人物: 阮籍-阮咸-阮瞻

陈郡袁氏

高平郗氏 代表人物: 郗鉴-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 代表人物: 羊祜-羊孚

一级士族:(表明该家族自始至终百年来一直是繁荣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级士族:是由一个中小世族发展成大氏族。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世说新语》是中国最早的小说,在此之前,人们都已“三教九流”为代表,不把“小说家”列入其中,认为他是不正经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说理的,于是有人便准备写一部小说,此人便是刘义庆。他开创了中国小说界的先河,为后人写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编辑本段作品摘录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道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栖逸)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宣王战,乃谴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分,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 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君门立,君不得出。“ 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世说新语》一书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当时口语,而一些用法未能继续流传,我们在典籍中也很少见到,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障碍。最好参读一些注本,比较著名的有古代刘孝标的注解,现代人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但这两种注解重在旁征博引,考证史实,不注重文字疏通,对学生意义不大。另有《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等,中华书局1998年版)、《世说新语选注》(张之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释较为详细,可以参看。 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重点领会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这就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除了上面提供的,还可以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一文,鲁迅对于魏晋士人及其心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该文本是一篇演讲,比较通俗易懂 其实《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却很浅,里面的实词连一般的汉语词典都能查到,如有专门的适合中学生用的古汉语词典查起来就更快,如果查《辞海》或《辞源》更好。

编辑本段版本源流

唐代及以前

  《世说新语》虽撰于南朝刘宋之时,然唐前传本今皆无存。据宋汪藻《世说叙录》可知,其时有陈扶本、激东卿本等版本。又据刘孝标注文中“一本”、“一作”、“诸本”、“众本”等语,可见《世说》在唐前已广为流传。 唐写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发现于京都东寺,后割裂为五,分藏五人。罗振玉设法使分者复合,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影印之。该残卷起于“规箴第十”,终于“豪爽第十三”。其中,“规箴”24则,“捷悟”7则,“夙惠”7则,“豪爽”13则,共51则。罗振玉影印本后有罗氏书神田醇跋、杨守敬跋及罗振玉跋。

宋元

  宋元为《世说新语》盛行的时代。据汪藻《世说叙录》载,其时便有晁(文元)氏本、钱(文僖)氏本、晏(元献)氏本、王(仲至)氏本、黄(鲁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颜氏本、张氏本、韦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余种版本;可惜今皆无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现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传较广较持久者有绍兴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绍兴本今存两部,均藏于日本,一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国,一为宫内厅所藏。此本曾经晏殊删定,再经董氏整理,便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为新定郡守时重刻此书,次年又于湘中重刻,是为宋淳熙本,该本今已无存。淳熙本原为清初徐干学传是楼所藏,清人蒋篁亭、沈宝砚曾有校记。 宋末元初,有刘辰翁、刘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自《隋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著录所记,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出了异议。鲁迅先生认为:“《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自鲁迅先生“成于众手”之说一出,至今聚讼多多,难有定论。有人认为,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基本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可以当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两本博士论文为代表:一是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即为刘义庆;另一本为范子烨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乃成于众手,其余作者还有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两书均有大量考证分析,此处不敢妄断。由于《世说新语》乃“采缉旧文”之作,遍寻当世同类型作品(如西晋郭颁《魏晋世语》、东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魏晋史书(如《魏书》、《晋阳秋》等等)以及相关杂著(如《高士传》、名门大族的家谱),所涉材料宏富。刘义庆广招文学之士,他在编撰《世说新语》一书时,手下诸彦为之搜罗材料,乃至润色整饰,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说,可以视为此书乃刘义庆担任主编,袁淑等人或有参与的一部著作,而刘义庆的主持之功劳当是无疑的。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他所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世说新语》的编撰,不过起主导作用的当然还是刘义庆本人。[1]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出生于北海郡(今连云港市云台区),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何长瑜,南朝宋诗人。东海(今连云港东)人。初为临川王刘义庆王国侍郎、平西记室参军。以戏用韵语嘲弄义庆州府僚佐,贬为曾城令。元嘉二十年(443),庐陵王绍镇寻阳,请为南中郎行参军,掌书记之任。赴任途中遇暴风雨溺死。曾与谢灵运族弟惠连、荀雍、羊溶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称灵运“四友”。钟嵘《诗品》将其诗列入下品。有集八卷,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二首。 袁淑(408~453),字阳源,陈郡阳夏人,袁豹之少子。生于晋安帝义熙四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四十六岁。少有风气。年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丽,纵横有才辩。彭城王义康命为军司祭酒刘港欲其附己淑不为改意,因以疾免官。临川王义庆雅好文学,请为谘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为尚书吏部郎。累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劭将为逆,淑不从,被害。孝建初,谥忠宪。淑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志》作十一卷。此从隋志注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巴师兄发布“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的动态,大抵是说为人做事不要贪速求快,要踏实积累,深以为然,查了一下原文出自三国王昶的《诫子书》。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出身太原王氏,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将领,历经曹丕、曹叡、曹芳,最终任骠骑大将军、守司空。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今存《谢表》、《考课疏》、《考课事》、《陈治略五事》、《奏吴蜀事状》、《白晋文王笺》、《檄吴将校部曲》、《家戒》收录于 《全三国文》 。

王昶的《诫子书》属于家训,通篇真情实感,充满对子侄们的谆谆教诲。这类家训都是父辈的人生经验,固然有片面的地方,读来大多还是有益处的。

这篇文言文差不多是高中的难度,别小看高中啊, 高中可能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文化水平的巅峰了 。也许我高中还在试卷上看过这篇文章,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今天啃这篇文章用了1小时,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完蛋了。咬文嚼字的功夫是高中生的自己比较强,现在的我优势是圆融事故、人生经验,当然这优势也大不到哪里去,前途遥远、还需努力。

读文章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给原文分了段,比网上的版本分的更细。一方面,方便阅读就好,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另一方面,由于习惯碎片化阅读,处理长难句、大段落的能力已经退步的太多了,需要加以锻炼。文章的红字、加粗、下划线等标识也需要形成一个习惯。

文章最后一段对于人物评价的形容词如果仔细的研究,应该能提高文字功底,不过会很花功夫,现在没这份时间,只能留待以后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一种本事,可惜我书都没读几本,算得上胸无点墨。

至于隐士的价值,最近刚好听闻了一种说法,可以另述。

20210221

摘录:

夫人为子之道,莫大於宝身、全行,以显父母。

人若不笃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

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

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

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於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

原文:

《诫子书》王昶

夫人为子之道,莫大於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於内,名著于外者矣。人若不笃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 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 。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

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咨。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若范匄对秦客而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郄为戮于晋,王叔负罪於周,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王昶《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王昶《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