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史记集解序
索隐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宋中郎外兵曹参军。父松之字世期,太中太夫,注《三国志》。《宋书》父子同传。正义裴骃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序,绪也。孙炎去:谓端绪也,孔子作《易序卦》,子夏作《诗序》,序之义其来尚矣。考证诸本裴骃上有宋中郎外兵曹参军七字。游王本止署裴骃二字,今从之。钱大昕曰:索隐序称外兵参军,后序称外兵郎,互有不同。考《隋书·经籍志》:《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骃撰,又《宋书》、《南史》本传俱云“南中郎参军”。盖龙驹为南中郎府之外兵参军。宋齐之世,四中郎将,皆以皇子为之,得开府置官属,外兵其一曹也。南中郎者,所仕府之名。外兵者,所署曹之名。参军则其职也。中郎之上,当有南字。索隐后序,称外兵郎,则误甚矣。
班固有言曰。索隐固撰《汉书》,作司马迁传,评其作《史记》所采之书,兼论其得失,故裴骃此序,先引之为说也。案固字孟坚,扶风人。后汉明帝时,仕至中护军,祖穉广川太守,父彪徐令,续太史公书也。司马迁正义字子长,左冯翊人。汉武帝时,为太史令,撰《史记》百三十篇。父谈亦为太史令。据左氏、国语,索隐仲尼作春秋经,鲁史左丘明作传,合三十篇,故曰《左氏传》。《国语》亦丘明所撰,上起周穆五,下讫敬王,其诸侯之事,起鲁庄公,迄春秋末,凡二十一篇。采世本、战国策,索隐刘向云:《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已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也。《战国策》,高诱云:六国时纵横之说也,一曰短长书,亦曰《国事》。刘向撰为三十三篇,名曰《战国策》。案此是班固取其后名而书之,非迁时已名《战国策》也。述楚汉春秋,索隐汉太中大夫楚人陆贾所撰,记项氏与汉高祖初起,及说惠文间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索隐武帝年号,言太史公所记,讫至武帝天汉之年也。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索隐案字书,摭,拾也,音之赤反。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索隐抵,音丁礼反。捂,音吾故反。抵者触也,捂亦斜相抵触之名。案今屋梁上斜柱曰柱捂,是也。直触横触皆曰抵,余触谓之捂,下触谓之抵。抵捂,言其参差也。以言彼此二文同出一家,而自相乖舛也。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正义言作史记,采经传百家之事,上下二千余年,此其甚勤于撰录也。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索隐圣人,谓周公孔子也,言周也之教,皆宗儒尚德,今太史公乃先黄老崇势利,是谬于圣人也。正义太史公《史记》,各显六家之宗。黄老、道家之宗,六经,儒家之首。序游侠则退处士,远货殖则崇势利。处士贱贫,原宪非病,夫作史之体,务涉多时,有国之规,备陈臧否,天人地理,咸使该通,而迁天纵之才,述作无滞,故异周孔之道。班固诋之,裴骃引序,亦通人之蔽也。而固作《汉书》,与《史记》同者五十余卷,谨写史记,少加异者,不弱即劣,何更非剥《史记》?乃是后士妄非前贤,又《史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言,叙二千四百一十年事,《汉书》八十一万言,叙二百二十五年事。司马迁引父致意,班固父修而蔽之,优劣可知矣。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正义大道者,皆禀乎自然,不可称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黄帝老子,遵崇斯道,故太史公论大道,须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索隐游侠,谓轻死重义如荆轲豫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言能相从游行挟持之事。又曰:同是非曰侠也。正义奸雄,奸猾雄豪之人。述货殖,正义殖,生也。言货物滋生也。则崇执利正义趋利之人。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正义此三者是司马迁不达理也。考证冯班曰:“游侠货殖之传,词旨激扬,有为而言之,其志有可伤者。孟坚之言,未免深文,至于先黄老后六经,自是史谈所论,谈当文景之后,尚黄、老者随时也,至迁则不然矣。老子与韩非同传,仲尼为世家,自序言礼以节人云云,止言六经,不及黄、老,父子自不同。班孟坚、杨子云,言无分别,盖未审耳。”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索隐俚,音里。刘德曰:俚即鄙也。崔浩云“世有鄙俚之语,则俚亦野也俗也。不俚,谓词不鄙朴也。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考证以上《汉书·司马迁传》賛。骃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正义骃,音因。当,音西浪反。裴骃以班固所论司马迁《史记》是非,世人称班固之言。虽时有纰缪,索隐纰,音匹之反。纰犹错也,亦作悂。字书云:织者两丝同齿曰悂。缪亦与谬同。实勒成一家。正义虽有小纰缪,实编勒成一家之书矣。总其大较,索隐较,音角,较犹略也,则大较犹言大略也。正义较,犹明也。信命世之宏才也。索隐案《孟子》云:五百年之间,必有名世者。赵岐曰: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此言命者名也,言贤人有名于世也,宏才、大才,谓史迁也。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伪舛杂。正义贸,音茂。舛,音昌转反。言之迷惑浅识之人,或定彼从此本,更相贸易,真伪杂乱,不能辩其是非。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正义作音义十三卷,裴骃为注,散入百三十篇。具列异同,兼述训解,正义徐作音义,具列异同之本,兼述训解释也。麤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索隐殊,绝也。《左传》曰:斩其木不殊。言绝恨其所撰大省略也。正义省,音山景反。考证王鸣盛曰:考《宋书》五十五卷徐广本传云,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云云。此传叙述颇详,并不言广注《史记》。《晋书》八十二卷本传、《南史》三十三卷本传并同,盖偶然漏略。聊以愚管索隐案东方朔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皆喻小也,然此语本出庄子文,今云愚管者是骃谦言已愚陋管见,所诚不能远大也。增演徐氏。正义演,音羊善反。增,益也。言裴骃更增益演徐氏之说。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正义采,取也。或取传说,采诸子百家,兼取先儒之义,先儒谓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是也,言百家,广其非一。豫是有益,悉皆抄内,正义竝采经传之说,有裨益《史记》,尽抄内其中。抄,音楚交反。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正义删,音师颜反。删,除也。去经传诸家浮游之辞,取其精要之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正义数家之说不同,各有道理,致生疑惑,不敢偏弃,故皆兼列。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索隐案即傅瓒,而刘孝标以为于瓒,非也。据何法盛《晋书》,于瓒以穆帝时为大将军诛死,不言有注《汉书》之事,又其注《汉书》,有引禄秩令及茂陵书,然彼二书亡于西晋,非于所见也。必知是傅瓒者,案《穆天子传》目录云:傅瓒为校书郎,与荀勗同校定《穆天子传》,即当西晋之朝,在于之前,尚见茂陵等书。又称臣者,以其职典秘书故也。瓒,音残岸反。考证洪颐煊曰:臣瓒刘昭续《汉志》补注,刘孝标《类苑》,《杜氏通典》,俱作于瓒。《史记索隐》李善文选注,俱作傅瓒。郦道元《水经注》又作薛瓒,颜氏《汉书叙例》,不载薛瓒之说。今直云瓒曰。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正义《汉书音义》中有全无姓名者,裴氏注《史记》直云《汉书音义》,案大颜以为无名义,今有六卷,题云孟康,或云服虔,盖后所加,皆非其实,未详指归也。时见微意,有所裨补。正义见,音贤见反。裨,音卑,又音频移反。裨,益也。裴氏云,时见己之微意,亦有所补益也。譬嘒星之继朝阳,索隐嘒,微小貌也。《诗》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言众无名微小之星,各随三心五噣,出在东方,亦能继朝阳之光。嘒,音火慧反。朝阳,晶也。嘒星继朝阳,喻己浅薄而注《史记》也。飞尘之集华岳。正义西岳华山,极高大。裴氏自喻才藻轻小,如飞尘之集华岳,亦能成其高大。《管子》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华,亦胡化反,又如字。考证二句谦辞,《正义》亦能成其高大六字可削。以徐为本。正义徐广《音义》,辨诸家异同,故以徐为本也。号曰集解。未详则阙弗敢臆说。正义有未详审之处,则阙而不论,不敢以胷臆之中而妄解说也。人心不同,正义言人心既不同,所见亦殊别也。闻见异辞。正义耳闻目见,心意既乖,其辞所以各异也。班氏所谓疏略抵捂者,依违悉辩也。正义耳闻止见,心意既乖,其辞所以各异也。班氏所谓疏略抵捂者,依违悉辩也。索隐裴氏言今或依违不敢复更辩明之也。案周公世家叙传曰:依之违之,周公绥之也。愧非胥臣之多闻,索隐晋大夫曰季,名曰胥臣,案《国语》称晋文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又胥臣对文公,黄帝二十五子,及屯豫皆八等事,是多闻也。子产之博物。索隐郑卿公孙侨字子产,案《左氏传》,子产聘晋,言晋侯之疾,非实沈台骀之祟,乃说饮食哀乐,及内官司不及同姓则能生疾。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妄言末学,芜秽旧史。岂足以关诸畜德。庶贤无所用心而已。索隐关,预也。畜德,谓积德多学之人也。裴氏谦言已,今此《集解》,岂足关预于积学多识之士乎?正是冀望圣暴风骤雨,胜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愈于论语不有博弈者乎之人耳。考证庶,几也,言区区编摩,亦胜群居终晶无所用以之人耳,索隐聩聩。
索隐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宋中郎外兵曹参军。父松之字世期,太中太夫,注《三国志》。《宋书》父子同传。正义裴骃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序,绪也。孙炎去:谓端绪也,孔子作《易序卦》,子夏作《诗序》,序之义其来尚矣。考证诸本裴骃上有宋中郎外兵曹参军七字。游王本止署裴骃二字,今从之。钱大昕曰:索隐序称外兵参军,后序称外兵郎,互有不同。考《隋书·经籍志》:《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骃撰,又《宋书》、《南史》本传俱云“南中郎参军”。盖龙驹为南中郎府之外兵参军。宋齐之世,四中郎将,皆以皇子为之,得开府置官属,外兵其一曹也。南中郎者,所仕府之名。外兵者,所署曹之名。参军则其职也。中郎之上,当有南字。索隐后序,称外兵郎,则误甚矣。
班固有言曰。索隐固撰《汉书》,作司马迁传,评其作《史记》所采之书,兼论其得失,故裴骃此序,先引之为说也。案固字孟坚,扶风人。后汉明帝时,仕至中护军,祖穉广川太守,父彪徐令,续太史公书也。司马迁正义字子长,左冯翊人。汉武帝时,为太史令,撰《史记》百三十篇。父谈亦为太史令。据左氏、国语,索隐仲尼作春秋经,鲁史左丘明作传,合三十篇,故曰《左氏传》。《国语》亦丘明所撰,上起周穆五,下讫敬王,其诸侯之事,起鲁庄公,迄春秋末,凡二十一篇。采世本、战国策,索隐刘向云:《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已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也。《战国策》,高诱云:六国时纵横之说也,一曰短长书,亦曰《国事》。刘向撰为三十三篇,名曰《战国策》。案此是班固取其后名而书之,非迁时已名《战国策》也。述楚汉春秋,索隐汉太中大夫楚人陆贾所撰,记项氏与汉高祖初起,及说惠文间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索隐武帝年号,言太史公所记,讫至武帝天汉之年也。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索隐案字书,摭,拾也,音之赤反。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索隐抵,音丁礼反。捂,音吾故反。抵者触也,捂亦斜相抵触之名。案今屋梁上斜柱曰柱捂,是也。直触横触皆曰抵,余触谓之捂,下触谓之抵。抵捂,言其参差也。以言彼此二文同出一家,而自相乖舛也。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正义言作史记,采经传百家之事,上下二千余年,此其甚勤于撰录也。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索隐圣人,谓周公孔子也,言周也之教,皆宗儒尚德,今太史公乃先黄老崇势利,是谬于圣人也。正义太史公《史记》,各显六家之宗。黄老、道家之宗,六经,儒家之首。序游侠则退处士,远货殖则崇势利。处士贱贫,原宪非病,夫作史之体,务涉多时,有国之规,备陈臧否,天人地理,咸使该通,而迁天纵之才,述作无滞,故异周孔之道。班固诋之,裴骃引序,亦通人之蔽也。而固作《汉书》,与《史记》同者五十余卷,谨写史记,少加异者,不弱即劣,何更非剥《史记》?乃是后士妄非前贤,又《史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言,叙二千四百一十年事,《汉书》八十一万言,叙二百二十五年事。司马迁引父致意,班固父修而蔽之,优劣可知矣。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正义大道者,皆禀乎自然,不可称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黄帝老子,遵崇斯道,故太史公论大道,须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雄,索隐游侠,谓轻死重义如荆轲豫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言能相从挟持之事。又曰:同是非曰侠也。正义雄,猾雄豪之人。述货殖,正义殖,生也。言货物滋生也。则崇执利正义趋利之人。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正义此三者是司马迁不达理也。考证冯班曰:“游侠货殖之传,词旨激扬,有为而言之,其志有可伤者。孟坚之言,未免深文,至于先黄老后六经,自是史谈所论,谈当文景之后,尚黄、老者随时也,至迁则不然矣。老子与韩非同传,仲尼为世家,自序言礼以节人云云,止言六经,不及黄、老,父子自不同。班孟坚、杨子云,言无分别,盖未审耳。”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索隐俚,音里。刘德曰:俚即鄙也。崔浩云“世有鄙俚之语,则俚亦野也俗也。不俚,谓词不鄙朴也。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考证以上《汉书·司马迁传》賛。骃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正义骃,音因。当,音西浪反。裴骃以班固所论司马迁《史记》是非,世人称班固之言。虽时有纰缪,索隐纰,音匹之反。纰犹错也,亦作悂。字书云:织者两丝同齿曰悂。缪亦与谬同。实勒成一家。正义虽有小纰缪,实编勒成一家之书矣。总其大较,索隐较,音角,较犹略也,则大较犹言大略也。正义较,犹明也。信命世之宏才也。索隐案《孟子》云:五百年之间,必有名世者。赵岐曰: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此言命者名也,言贤人有名于世也,宏才、大才,谓史迁也。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伪舛杂。正义贸,音茂。舛,音昌转反。言之迷惑浅识之人,或定彼从此本,更相贸易,真伪杂乱,不能辩其是非。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正义作音义十三卷,裴骃为注,散入百三十篇。具列异同,兼述训解,正义徐作音义,具列异同之本,兼述训解释也。麤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索隐殊,绝也。《左传》曰:斩其木不殊。言绝恨其所撰大省略也。正义省,音山景反。考证王鸣盛曰:考《宋书》五十五卷徐广本传云,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云云。此传叙述颇详,并不言广注《史记》。《晋书》八十二卷本传、《南史》三十三卷本传并同,盖偶然漏略。聊以愚管索隐案东方朔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皆喻小也,然此语本出庄子文,今云愚管者是骃谦言已愚陋管见,所诚不能远大也。增演徐氏。正义演,音羊善反。增,益也。言裴骃更增益演徐氏之说。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正义采,取也。或取传说,采诸子百家,兼取先儒之义,先儒谓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是也,言百家,广其非一。豫是有益,悉皆抄内,正义竝采经传之说,有裨益《史记》,尽抄内其中。抄,音楚交反。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正义删,音师颜反。删,除也。去经传诸家浮游之辞,取其精要之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正义数家之说不同,各有道理,致生疑惑,不敢偏弃,故皆兼列。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索隐案即傅瓒,而刘孝标以为于瓒,非也。据何法盛《晋书》,于瓒以穆帝时为大将军诛死,不言有注《汉书》之事,又其注《汉书》,有引禄秩令及茂陵书,然彼二书亡于西晋,非于所见也。必知是傅瓒者,案《穆天子传》目录云:傅瓒为校书郎,与荀勗同校定《穆天子传》,即当西晋之朝,在于之前,尚见茂陵等书。又称臣者,以其职典秘书故也。瓒,音残岸反。考证洪颐煊曰:臣瓒刘昭续《汉志》补注,刘孝标《类苑》,《杜氏通典》,俱作于瓒。《史记索隐》李善文选注,俱作傅瓒。郦道元《水经注》又作薛瓒,颜氏《汉书叙例》,不载薛瓒之说。今直云瓒曰。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正义《汉书音义》中有全无姓名者,裴氏注《史记》直云《汉书音义》,案大颜以为无名义,今有六卷,题云孟康,或云服虔,盖后所加,皆非其实,未详指归也。时见微意,有所裨补。正义见,音贤见反。裨,音卑,又音频移反。裨,益也。裴氏云,时见己之微意,亦有所补益也。譬嘒星之继朝阳,索隐嘒,微小貌也。《诗》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言众无名微小之星,各随三心五噣,出在东方,亦能继朝阳之光。嘒,音火慧反。朝阳,晶也。嘒星继朝阳,喻己浅薄而注《史记》也。飞尘之集华岳。正义西岳华山,极高大。裴氏自喻才藻轻小,如飞尘之集华岳,亦能成其高大。《管子》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华,亦胡化反,又如字。考证二句谦辞,《正义》亦能成其高大六字可削。以徐为本。正义徐广《音义》,辨诸家异同,故以徐为本也。号曰集解。未详则阙弗敢臆说。正义有未详审之处,则阙而不论,不敢以胷臆之中而妄解说也。人心不同,正义言人心既不同,所见亦殊别也。闻见异辞。正义耳闻目见,心意既乖,其辞所以各异也。班氏所谓疏略抵捂者,依违悉辩也。正义耳闻止见,心意既乖,其辞所以各异也。班氏所谓疏略抵捂者,依违悉辩也。索隐裴氏言今或依违不敢复更辩明之也。案周公世家叙传曰:依之违之,周公绥之也。愧非胥臣之多闻,索隐晋大夫曰季,名曰胥臣,案《国语》称晋文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又胥臣对文公,黄帝二十五子,及屯豫皆八等事,是多闻也。子产之博物。索隐郑卿公孙侨字子产,案《左氏传》,子产聘晋,言晋侯之疾,非实沈台骀之祟,乃说饮食哀乐,及内官司不及同姓则能生疾。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妄言末学,芜旧史。岂足以关诸畜德。庶贤无所用心而已。索隐关,预也。畜德,谓积德多学之人也。裴氏谦言已,今此《集解》,岂足关预于积学多识之士乎?正是冀望圣暴风骤雨,胜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愈于论语不有博弈者乎之人耳。考证庶,几也,言区区编摩,亦胜群居终晶无所用以之人耳,索隐聩聩。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2、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4、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 ,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二、迁徙分布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至晋朝,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历史名人
景 阳: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 丹: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人,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将”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学问好。也很有谋略,曾为交武帝击破王郎等,又与吴汉等人大败五校于栎阳,战功彪炳,被封为栎阳侯。据说,在封侯的时候,光武帝曾对他说了一句:“富贵为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见光武帝的器重。
景 焕: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县县令。早年专事书画,与翰林欧阳炯学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们一道骑马游玩来到应天寺。在右侧壁面上画上一天王与左侧天王像相对。渤海在一旁,,观看画作之逸势,写成一篇歌行以记此事。后来擅草书的僧人梦龟又来到此寺,人们请他在廊壁上题字。书画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闻讯前来观看,寺中拥挤不堪,一时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称此为“应天三绝”。著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
景延广:字航川(892-947),五代后晋陕州人。高祖时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廷宾:号尚卿(1861-1902),清末农民起义领袖,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东苕村人。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家乡的农民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在巨鹿县厦头寺自称“龙团大元帅”,竖起“ ”,“扫清灭洋”大旗。义军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编列为营,最初不过两三千人。4月间进驻广宗县件只村后,各地人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至三四万人。起义失败后被俘牺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还有:战国时楚有将军景翠、景阳,秦末陈胜起义立新楚君后裔驹为楚王,东汉有经学家景鸾,五代后晋有马步军都指挥景延广。后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临漳令景芳,清代有书法家、学者景星杓……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
2、堂号(缺)
五、景姓宗祠通用对联
〖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
望出晋阳。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景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碑留寒语;
绩著云台。
上联典指北宋人景焕,著《野人寒语》。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下联典指东汉栎阳人景丹,字孙卿,少年时到长安游学,王莽时曾举四科,他以言语科任固德侯相。刘秀任他为偏将军,打败王郎部将,建武年间封栎阳侯,图像画于云台阁。
-----------------------------------------------------------------
〖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室将军府第;
明代御史人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栎阳侯景丹,字孙卿,栎阳人。王莽时举四科,为固德侯相。汉兴武时拜为偏将军。下联典指明代洪武进士景清,授编修,改御史。建文初历官御史大夫。燕师人。清约方孝孺等同殉国。
清朝书画能手;
战国辞赋名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景梁曾,字秋田,钱塘人。号东梅老人,工书画,花卉、书法均学南田。下联典指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景差,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说他“好辞而以赋见称。”
-----------------------------------------------------------------
〖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扫清灭洋,号称龙团元帅;
磨剑迎战,擢使马步军都。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直隶(今河北省)农民军领袖景廷宾,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广宗人民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1902年3月,竖“扫清灭洋”旗帜,称龙团大元帅。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十六万人。5月袁世凯所部清军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军作战,失败 被俘,7月在威县牺牲。下联典指五代时后晋将领景延广,字航川,陕州(治今河北陕县)人。高祖时累官马部军都指挥使。后任相职,反对契丹称“臣”,并告契丹:“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指契丹主)若要战则早来!”
光动星文,万古无双大节;
石遗郡邑,千秋不贰箴言。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景清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景焕事典。
无瓦全,宁玉碎,香留姓氏;
作诗解,编易说,功在经书。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景皓事典。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景鸾,字汉伯,梓潼人。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遂明经术,著作有五十余万言。
============================================================
六、景姓典故、趣事
〖景监的引荐之功〗
景监乃春秋战国时人,《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
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
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但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景鲤出使秦国〗
景鲤乃楚怀王时的相国,有谋略,善辞令,是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
楚王曾派景鲤出使秦国,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最喜爱的大臣,把他拘禁起来,用他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将没用军队却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我们就杀掉景鲤,再与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拘禁了景鲤。
景鲤对秦王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让土地侍奉秦王。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秦国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这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魏又怎能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不但不会送来土地,而且还要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那么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险了。”秦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赶忙释放了景鲤,并视之为座上客。
景鲤再次出使秦国。景鲤跟秦王、魏王在边境一带讨论联合的问题。楚王对景鲤擅自同秦国讨论联合之事感到很生气。有人对楚王说:“魏国请求不和楚国联合而只同秦国联合,因此景鲤才和我们一起讨论联合的问题。至于周王室对于你们和秦魏联合那是很高兴的,而齐国却产生了错觉,所以他们没有同你们联合起来。”楚王听了这番话,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景鲤。
景鲤还受令出使过韩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忠心,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楚王的嘉奖。
-------------------------------------------------------
七、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敦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元良宁先道。
河南邓州十林镇景氏字辈是:
云兴自天,泽润生成,实和年丰,永乐康平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景姓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尚义、景县,山东平度、昌乐、平邑,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湖北老河口,广西田林,云南泸水、陇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僳僳族、阿昌族有此姓。战国时楚有景差;汉代有景毅,蜀郡人,建宁中为侍御史;明代有景芳,定陶人,临漳令。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2、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4、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二、迁徙分布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至晋朝,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历史名人
景 阳: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 丹: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人,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将”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学问好。也很有谋略,曾为交武帝击破王郎等,又与吴汉等人大败五校于栎阳,战功彪炳,被封为栎阳侯。据说,在封侯的时候,光武帝曾对他说了一句:“富贵为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见光武帝的器重。
景 焕: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县县令。早年专事书画,与翰林欧阳炯学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们一道骑马游玩来到应天寺。在右侧壁面上画上一天王与左侧天王像相对。渤海在一旁,
《史记》史记集解序
本文2023-10-24 13:29: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