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先生的后代做什么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了凡先生的后代做什么的,第1张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

袁黄嫡系后人吴江汾湖镇(原芦墟镇)的袁炳坤,在写给汾湖镇分湖诗社张舫澜社长的信中说:“余祖先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徙江南,散居吴越间。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语儿溪(今浙江桐乡西南)徙居嘉善净池(陶庄)历近三百年。

记载于袁氏家谱。嘉善陶庄的始迁祖为袁珍(字富一)。万历八年(1580年)袁黄在芦墟镇西的来秀里寻得陆龟蒙遗址,决定定居下来,第二年袁黄儿子袁俨在来秀里出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离开江浙从政宝坻,征战朝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嘉善县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与袁黄晚年的归隐地吴江市赵田村的袁姓排辈论序。嘉善陶庄镇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袁氏家训》所说的“今陶庄诸侄孙相往来者,于汝辈无五服之外亲支。”

扩展资料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不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卷281)。

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袁了凡

双脚所踏,皆是生活。作者:钟境锋“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月光光,它不但见证了无数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也陪伴过煮咸茶的细妹,禾庭下“整脚子”的孩童,仰头看飞机的好奇。月光光,它更是照亮过半夜作田水的村民,夜行看戏的过路者,一路同行,还与我们一同见证改革开放的历程。

丰腴,汉语词语,释义是形容人体态丰满;(土地)丰饶;丰富。

释义

1形容人体态丰满。

2[土地]丰饶。例:在丰腴的草甸上放牧。

3丰富。例:丰腴的酒席。

出处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三:她洗过脸被热水刺激了的皮肤更显得红中泛白、丰腴莹洁。

沙汀《困兽记》二:这新来的是一个中等身材,体态丰腴的女性。

〔宋〕欧阳修《祭杜祁公文》:士之进显于荣禄者,莫不欲安享于丰腴。

〔清〕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家虽丰腴而自处约素,常以惜福教家。

〔清〕朱彝尊《水木明瑟园赋》:逼茶坞之葱青兮,占稻田之丰腴。

康濯《东方红》第二章:这一路略带倾斜的平原地面,真是丰腴旺壮,郁郁葱葱。

〔宋〕宋祁《_赞》序:但性不躁动,肌质丰腴,蜀人炮蒸以为美味。

〔明〕宋濂《宋九贤遗像记》:(周子)颐下丰腴,_目,末微耸。

〔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你与下官分别之后,不瘦也罢了,为甚么倒丰腴润泽起来。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七:一个三十来岁生得很丰腴的女人,从堆草的房里急忙走了出来。

〔宋〕苏轼《寄周安孺茶》诗: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明〕解缙《湘献王神道碑文》:诗歌丰腴清丽,飘飘有出尘之想。

徐迟《我们工地的农场》:不是用羊毛,而是用丰腴的水稻织制而成的一张张金**的地毡一直铺开到天边。

虽然古代青楼女子的地位很低,但是古代的诗人还是给他们取了很多优雅的名字,例如神女、内人、清吟小班等等。

1、神女

这一个称呼出自于李商隐的一句诗:“神女生涯不是梦”,一开始神女并不是对一种比较神圣的称呼,而是形容一些女子随便投入男人的怀抱,没有节操,而且这里特指青楼女子。

2、内人

内人在有一些朝代是称呼自己的妻子,但是在隋朝时也指青楼女子,而且特别指那些能歌善舞的女子。虽然说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是比较好的称呼,但他确实也用来称呼过风尘女子。

3、女校书

校书本来是一个官职,但是女校书却是对青楼女子的称呼。这个得名其实来自于名妓薛涛,这是一位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才女,但是由于出身问题沦落到青楼。后来大家用女校书来称呼比较有才的青楼女子。

4、省差行首

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官职,但其实也是用来形容青楼女子的。当时金邦贵族牙虎经常让妓女出去求贿赂,所以就有了得名“省差行首”。

5、清吟小班

这是一个很高雅的名字,但是它是用来形容比较上等的青楼女子。

6、莺花

莺花其实泛指春日景色,但是也被人们用来形容青楼女子。很多诗人其实都喜欢用莺花来作诗来形容繁荣的局面。

所以说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比较低俗的称呼,这源自于大家对她们比较偏见的看法,但是她们也有优雅的形容。

袁家山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以及新中国近四百余年之久,一直被稳定的传袭了下来,他印刻着几个朝代的印迹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内涵已经在当地百姓中生根发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袁山”文化现象。袁家山西侧的市场被称为“袁山市场”,袁家山东边的大路被称为“袁山路”,袁家山后边的胡同被称为“袁山胡同”,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会被称为“袁山居委会”……。袁家山数百年来一直作为一个固定的名称代代传承,深入人心,在当地有着很深的地域感情和历史渊源,他昭示着睢州人民对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托和传承,更承载着古老睢州的人杰地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据考证,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资料建置和图考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明代古地名实物,是睢县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明清两代古城的标志性参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筑地名文化资源。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从三月底到五月初,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历时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为睢州古城硕果仅存的历史建筑,在道界名重日高,至今每年不断有大量海内外同胞来此进香祭拜。

近年来,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资对袁家山进行维修,公元2001年,睢县人民政府将董其昌书丹的“袁尚书大石坊”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成为袁家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当地一些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顾文物保护法的三令五申,在袁家山重点保护范围内竟劈去山基的后半部,构建大量违法房产谋取商业利益,使袁家山山基主体暴露无疑,已严重危及到袁家山古建筑的安全,不能不是游山拜道者的遗憾。

2012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疏林远岫图》首次对袁可立和董其昌两位历史人物一生的故交佳话进行了生动报道,在文史和书画界引起很大反响。而稍早前山东蓬莱电视台所推出的历史节目《名臣袁可立》、《观海市》(上、下)和河南睢县电视台拍摄的十八集电视系列史话片《忠诚干国袁可立》都将袁可立这一受满清封杀数百年之久的历史名臣话题重新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也为明金战争史,尤其是辽海战及间谍战的相关话题补上新的篇页。

2013年10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检察日报》 以“勘破冤案名留青史”为题对四百年前袁可立主政苏州司法期间为民请命洗雪冤狱的事迹进行了表彰。中共福建省委主办2013年第10期《海峡通讯》发表了谢志伟的《袁可立:有胆有识有奇谋》,其中罗列大量史实对袁可立一生有胆有识谋略过人的政治事件进行综述。2014年5月15日到22日,《大河报》对袁可立以“袁家山前说袁公”为题进行了五期连续报道。2014年6月,河南省文物局暨睢县政府对袁可立的别业袁家山开始自建山400年来最大规模的周边环境治理和维护工作,力争重现袁家山当年青山绿水原貌,而被满清刻意忽略的明末名臣袁可立及其相关历史的研究也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在《节寰袁公传》中说:“安夫人(袁可立生母)妊时,数盥水,见金鲤荡漾盎中”。中国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在陆肇祥》记载道:“袁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梦吕帝(吕洞宾)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六十年后的袁可立真的来到了吕洞宾现身的地方蓬莱任巡抚督理大兵抗清防海,并在海战中曾经遇险传说受到过吕洞宾的保佑,后来袁可立的别号叫“石仙”,老家睢州的堂号称为“石仙堂”。袁可立退休后在睢州南城别墅陆园中建起袁家山道场供奉吕洞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巧合,数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南来北往的命相和道

明兵部尚书袁可立 ,东征平辽,船行至大海中间,风浪骤起,幻觉遇吕洞宾保佑。返里后建庙还原,因坐落在土山上,故名袁家山。 (清)彭定求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上建纯阳宝殿。额曰:“梦觉迷津”。后供吕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书回道人志。

乘载袁尚书始祖荣,世有隐德。递及尚书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吕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梦吕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淮甫晤而立生一生,文章事业董宗伯其昌志载甚详。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

(《道藏辑要·吕祖圣迹辑要·在陆肇祥》) 他最爱攀登的是坐落在城东南角的袁家山。这袁家山,确实有点山的气魄,又高又宽,气势很雄伟。 -- -- --阎豫昌《苏金伞评传》

“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 -- -- 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

“袁家山,在今袁山路西。始建于明末,又称吕祖庙。建在一土丘上。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周围有浅水环绕,整个建筑望去如一船浮于水上。

建国后,大殿左侧建厢房十间,作为文物陈列室,山前开辟了花园。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曾改作县第二机械厂宿舍。1978年重加修整,栽种花草树木,辟作县图书馆。”-- -- -- 1989年《睢县志·城乡建设·古建筑》304页

“现存的名胜古迹有汤文正公祠(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大成殿均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睢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袁家山进行了修葺,辟设了图书馆,植树栽花,美化周围环境,风景宜人。”-- -- -- 1989年《睢县志·城镇·新城》

“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在县城南门里,建于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传为明末兵部尚书袁可立所筑。昔日,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八卦亭,犹如三根桅杆;殿后有深洞,象征船舱,吕祖木雕供祀于内。周围湖水环抱,远远望去,形似小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州范阳洵曾鸠工修葺,并镌碑记之。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整,增建房屋三间,围墙260米,护坡台阶25级,花池35个,拆除大殿两侧耳室,改为八方圈门。山门下立起一对石狮,以补其缺。今为县图书馆馆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1989年《睢县志·文化·古建筑》

“袁家山,位于睢县城内袁山路西,文化路北。袁家山又称吕祖庙,是明朝兵部尚书袁可立为纪念他渡江时化险为夷而建成。袁家山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占地7500平方米,建于土山之上。土山为人工堆土而成。三面环水,好似一页小舟在水中荡漾。中轴建筑共为三进,前有三门,中有大殿,后有八仙亭。山门外有20级砖砌台阶,拾阶而上进入山门。大殿面阔三间,接大殿后为仙人洞,洞两侧有砖砌台阶,顺台阶而上则登八仙亭,八仙亭为带回廊的砖木结构。现已辟为公园,山门外两侧已建仿古式图书馆。”(1990年《商丘地区建筑志》)

袁家山简介 袁家山,

又名吕祖庙、小蓬莱。它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 年)。据传,明天启日本侵占琉球群岛,明皇帝派兵部尚书袁可立出征,船行至大海中间,风浪大作,袁尚书十分着急。忽然眼前出现吕洞宾形象,于是急忙祷告,恳求保佑,并许愿修盖庙宇,随即风平浪静,一仗取胜。袁尚书返里后,大兴土木,盖吕祖庙以还愿。建筑颇具匠心,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周围浅水环绕。 解放后,党和政府曾几次整修,雄伟气势有增无减,现已成为我县广大干群学习游览的场所。 睢县图书馆

一九八三年二月三日 袁氏陆园在鸣凤门(新城正南门)内,有高阜隆起,上面有承露盘(承接甘露之用。古人迷信,认为饮此甘露,可以延年)、丹灶(道士炼丹用),名“小蓬莱”,即今日城内南部之袁家山。这里是当年文人学者宴会聚集的地方。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吟歌赋诗,抚琴欢唱,成为州中盛事。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王祖恢《浮香阁轶闻绝句》有诗云:“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灶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可见王祖恢活着的时期,蓬莱盛事已不能见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家山尚有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数间,殿中后壁有一洞,深邃幽暗,通向后山。传说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故有吕洞宾木像一尊。殿后一土山高耸,上有八仙亭;亭中壁画已剥落模糊,不甚可辨;亭外有柏树数株,苍劲多姿。外有短墙围护,游览者可凭墙远眺,城内景色尽收眼底。

袁家山外有壕沟、湖水围绕。春夏蒲苇丛生,垂柳依依,时有佳禽啾鸣,清幽宜人。1949年,睢县人民政府指令于此处集存各种文物,并派有专人看守。此后,山阜、八仙亭、山门、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为文化馆展览文物之用。1978年11月,房屋、山门改建、重修后,辟为睢县图书馆。(《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作者 孔羽)》) 睢 音

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灶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

这首七绝《金缕曲》,系清乾隆帝时本郡学者王祖恢为袁家山所作。据《睢州志》记载:袁氏陆园在鸣凤门内,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盘、丹灶……建道场名“小蓬莱”。 袁氏陆园指的就是袁家山,鸣凤门即城大南门。袁家山的由来,传说:在明朝天启年间,兵部尚书袁可立,统兵渡海打仗,船至大海中间,忽然风起浪涌,尚书十分着急,恍惚中见吕洞宾的形象出现。醒后暗暗祷告,并许愿修盖庙宇,随即风平浪静。后凯旋而归,便大兴土木,盖吕祖庙(也称小蓬莱)以还原。庙建于土山之上,故称袁家山,模仿船形筑造,颇具匠心。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凉亭地下有深洞,当作船舱(解放前洞内曾有吕洞宾的木雕卧像)。四周有水环绕,当作海水。远望袁家山,俨然如一艘小船荡漾水中。

数百年来,袁家山雄伟的气势,优美的景色,有增无减。许多文人学士,吟诗作赋,赞叹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载入上海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人民政府曾两次拨专款修建。当今之袁家山,已一改往日旧貌,原土岗荒坡,砌成圆形水泥台阶,山门重新修饰,凉亭漆油一新,大殿后之西侧新辟“漫步书林”之门。目前,大殿已成为县图书馆,前庭为阅览室,后庭为书库。内藏书籍书万卷。……(《睢县文史资料·袁家山》) (清)田兰芳

吾所日见之人,岂曾有云亲见神仙也乎哉?吾所日见之人,岂曾有谓世无真见神仙之人?神仙必不为人所得见,而吾亦可不必欲见之也乎哉。岂非以传记留传,昭然可据,遂谓古或异于今,故如是耳。若然则是,神仙能超然物外而克盈人之耳目者,实造于文士之笔端也。审矣,而世于人之工文者,顾以仙才目之又何以称焉。盖以文士心思灵变,笔舌澜翻,能状无成有,摭虚为实,才士之才至于如士,必非尘埃之局思钝颖,可以相方,故谓之曰仙,以其能形容乎仙之为才之至,非立一仙之程于此,衡乎能及乎此者之为无尚也。

吾姻王君堂夏,素报慕道之诚,以为神仙必可得而见也,飘飘然常有凌云想以尘壒喧 ,不足以接灵风。

一旦相袁公废囿,因高就下,鼓众力而建琳宫焉,剩沼残山,忽免为金城银阙。

于是吾州才俊竟抒藻思以歌泳之,变本增华。煌煌乎,赋驾大人诗跨步虚,行间如闻麻姑之音,句里能发玉女之 ,是为结象于难名,树都于无何,有不几才而仙者哉!

掌夏欲刊以流布四方,慕道之士必谓驷王虬并紫鸾骖 ,缤纷将弭节乎睢涣之间,更无庸驰车乎,流沙望涯乎沧波也。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倘有龙门令抱策而续至焉,知当以观止谢之矣!

(清田兰芳《逸德轩逸稿·小引》) (清)范阳洵

戊申秋九月,余奉檄来守是州。越明年(春)二月,幕客陈云槎,朱紫函、高蓬山偕游袁家山。归,以所赋诗出以示余,余明日即往登临,见其祠宇萧条,园林将颓。慨然,有兴复之志,乃鸠工修葺,顿觉改观。复于庙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数百株,一时僚幕诸公各撰联题额颜其殿,庙貌焕然一新。节于吕祖圣诞,寅剧赛,观者森如堵墙,诚盛事也,爰为文以记之。

余尝谓圣贤不必作神仙,而高过乎神仙,神仙虽不及圣贤,而断不可不学圣贤。夫儒者得用于传世,以行科道,而成为圣贤也,幸矣!如其不幸而至,逃入玄门遁世不悔。如唐典之隐,昆陵之休之治涞园,此岂其所甚愿哉!诚以圣贤者,以身教一时,以名教万古,虽死如生,固传世之神仙也!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宝筏普渡众生,独善兼善,亦出世之圣贤也。苟徒以炼神眠气,脱壳飞升,逍遥间散于蓬莱弱水间,独乐其乐,而无忧世忧民,则虽历劫不坏,世又何贵有此神仙哉!历考列仙传中所载,中举者十万人,拔笔者八千余处,但为身谋,无功德于世者,何可胜道?即有恩于世者,而进亦有之。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为柱史,尹喜之为关、令仇生之仕殷,马丹之仕晋,海蟾之仕燕,亦虽更仆,数求其名,昭史册祀重典章者。

自有神仙以来,未有若吕祖也。吕祖固圣贤而神仙,神仙而圣贤也。方其初读儒书,于唐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遇钟离子得授金丹,夫道其非以世不见用,托于神仙以示隐耶,其自愿混迹红尘,广行善事,以拯危救难,非即圣贤,悲天闵人之苦衷耶!逮我国朝劫灵效顺,屡助天功,其平日忠君爱民之心,已昭然其若揭,此孚佑帝君之封号之所由加也。

余永乏兹土,有废必与有兴。已告成,而风景清幽,居然福地也。庶几其式凭焉,从此春秋致祭,祀孔明俾,勿负我皇上酬德报功之至意,而官吏之竭诚,以将事者,可以为民祀福焉。后之官斯州者,与余同志必能力继其盛,则此庙可以不衰矣!

爰从而歌曰:

“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

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

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

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

是为记,与会题咏诸人及同城绅士会首姓名,镌于碑阴,俾后之君子有所稽考云。

署睢州事即补知州范阳洵撰并书

睢州学学训正周志承

睢州学训导 王汝舟

直隶州州判借补睢州州判沈人驿

代理睢州州判候补未入流沈贵春

睢州吏目姚嵩庆

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已酋八月谷

(《睢阳尚书袁氏家谱·文物篇》)

了凡先生的后代做什么的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