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是怎么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戴氏是怎么来的,第1张

据《戴氏宗谱》第一卷“纂修监订序”记载:“吾族戴氏本自山东兖州府峄县小地名老鹳巷殆元朝至正十八年(戴玉宝注:公元1358年)兵变之故 吾君师公迁至寿南老庙集第四甲戴家老郢居住 俗称四甲戴 故以君师公为始祖……”君师公是寿县四甲戴的始祖,是从宋戴公于元朝传到四十世从山东兖州府老鹳巷迁居到江西瓦屑坝(《戴氏宗谱》第二次修谱谱序中交代),据“明初(戴玉宝注: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县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驰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又介绍“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集中要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战于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于是明初首选以上地区移民。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的统计,皖鄂苏湘地区,明初瓦屑坝移民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合肥 肥东 肥西 长丰 桐城 潜山 宿松 太湖 安庆 怀宁 枞阳 池州 贵池 青阳 六安 寿县 休宁 黟县 东至 望江 巢湖 芜湖 滁州]”,到寿县南老庙集戴家老郢的,后人已传二十四、五世了

《河南太平曹氏续修族谱》[湖南资兴]大坪曹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民国8年(1919)三厚堂木活字本·

《河南太平曹氏续修族谱》[湖南祁阳]三吾曹氏族谱二十一卷/(清)曹宏英等主修·-清光绪24年(1898)蔡侯堂木活字本

《安徽曹氏重修谱牒》,不分卷,明代曹尤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安徽曹氏续修宗谱》,8卷及家卷1卷,明代曹来凤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刻本;

《安徽休宁曹氏统宗谱》,15卷,明代曹诰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8册;

《安徽歙县曹氏重修谱牒》,明代曹光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2册;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不分卷,明代曹世麟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存养堂刻本;

《曹氏族谱》,5卷,明代曹仁修,明初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4卷,民国曹永和编,民国五年(1916年)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崇孝堂铅印本;

《江苏曹氏宗谱》,8卷,清代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寿堂活字本,8册;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8卷,清代曹振甲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8册;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不分卷,清代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谯国郡刻本,22册;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26卷首1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浙江萧山史村曹氏宗谱》,25卷,清代曹文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道塘曹氏宗谱》,18卷首1卷附1卷,清代曹汝才、曹大梁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慎堂刊本,12册;

《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8卷首1卷末1卷,清代曹氏族人修,清道光三十五年(1845年)活字本,28卷册;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5卷,清代曹思诚、曹里等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安徽续溪旺川曹氏宗谱》,12卷,清曹诚瑾修,清光绪刻本;

《福建平和曹氏大族谱》,清代曹文秩撰,1966年曹培松续钞本1册;

《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清代曹文安、曹安行重修,清钞本1册;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2卷首1卷,清代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恒升堂刻本,2册。

《湖北新洲曹氏宗谱》,68卷,民国曹承铸修,民国十年(1921年)木刻本;

《湖南长沙曹氏彦靖公支谱》,18卷,清代曹英煦、曹能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益阳三峰曹氏通谱》,4卷,民国曹佐熙纂,民国八年(1919年)长沙铅印本;

《广东番禺曹氏家谱》,4卷,清代曹秉溶修,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刻本;

《四川巴县曹氏族谱》,8卷,民国曹伯崇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石印本。

《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

《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时期曹浩续修)

《湖南三峰曹世通谱·世表序》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安徽省宿松县曹氏家谱》民国廿一年壬申仲夏月重镌

三槐堂王化王氏家谱序 2008-9-10

作者: 杨巨源

2008-09-10

杨巨源撰

树高千丈,必有其本;水流万里,必有其源。人类亦如是,有祖始有宗,有宗始有族,有族始有家,祖、宗、族、家,如树之根干枝叶,水之一源百流,脉派相衍,方成一体。故人生千变万化,家族南迁北移,唯谱系不可乱。谱系清方能昭穆有别,家乘存始可祖德有继。传承之要义,于此明矣!

天下大姓,王列前茅。王氏爱姓于周灵王太孖晋,秦汉以降,望族迭现,名贤辈出。秦末战乱,王元避居琅邪,是为琅邪王氏之始;弟王威留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王氏一姓二派,由此形成;其余后起支派,皆由此衍生。后起王氏支系中,尤以三槐王氏胤嗣众多,影响深广。唐代之末,王言任黎阳令,为躲避战乱,遂携眷自渭南迁莘,此乃三槐王发祥莘县之始。时至后唐,王言之子王彻中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逮后汉之初,王彻之子王祜进士及第,宋初累官至兵部侍郎,以直忤上,未进宰辅,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二十年后,次子王旦果登相位,辅仁真宗十有八年,名满朝野。此后,王氏族中贤辈出,苏轼为之撰《三槐堂铭》,三槐王之名由此不胫而走,遂成望族。王言始定居之莘县王家堡因此改名“群贤堡”,祖茔在焉。

至金元内侵,宋室南渡,兵燹频仍,中原涂炭,三槐族中之在外为官者纷纷携眷南迁,群贤堡村亦先后有十八人举家南下江淮吴越,仅余的一支觉势孤力单,遂徙至城西董王庄,群贤堡村从此荒废,前后历时百五十年。明初,王宾率族人移至董王庄村南起建新居,定村名“王化”,涵义为“帝王造化”。王宾之子王贡服,进士及第,曾任明太祖给事中。嘉靖年间,王贡服六世孙王世祯回群贤堡重建家园,守护祖茔。王化与群贤堡一脉二村,密不可分。群贤堡复村前后,尚有许多宗支由于不同原因从王化迁出,分别定居于莘县的赵王庄、南阳、沙窝、吴堤口、同智营、东昌府的李堂、侯营、潘屯、楚庄、西王、王连、单县的五楼等地,加上高庙支系所及的一些村庄,三槐之裔在鲁西一带堪称枝繁叶茂了。

王化王氏,本有旧谱,惜于“文革”中被毁。时值世纪之交,政通人和,族人遂公议再修宗谱,重开传承。金辽前世见于史籍,明代之后世系见于碑铭,惟元代世系湮没无闻,难以理清,殊为缺憾。为光前裕后计,本次修谱,上溯至太子晋,下延于当今之世,重在理清宋后世系,以正本清源。修谱之役,由族人王殿英、王守章、王立申、王仁戌发起,经多方通力协作,历时十余载,终于初步告竣。谱成之日,衔命为序,以记其事。

公元二OO四年岁在甲申杨巨源谨撰。

(本文载于莘县《槐荫千秋》文史资料)

戴氏是怎么来的

据《戴氏宗谱》第一卷“纂修监订序”记载:“吾族戴氏本自山东兖州府峄县小地名老鹳巷殆元朝至正十八年(戴玉宝注:公元1358年)兵变之故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