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后世纪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范仲淹的后世纪念,第1张

主词条: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欧阳修撰,王洙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2006年,,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词条:范仲淹纪念馆 苏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塑范文正公坐像、铜像,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石牌楼。2006年,在原祠堂西侧,又建有范仲淹纪念馆新馆,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漆雕“万笏朝天图”和“高义园世宝”。

泰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江苏泰州兴化市宋县署两庑,始建于2000年,馆区分为文正流风、重教兴城、廉政为民、景范遗风四个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另外,在山东滨州、河南商丘等地也有范仲淹纪念馆。 主词条: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始建书院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营造百花洲,花洲书院因此得名。自南宋至清,历任知州均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

2002至2005年,邓州市政府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分五进四院,主要建筑有春风堂(传为《岳阳楼记》诞生处)、春风阁、先圣殿、万卷阁、览秀亭、景范亭、思范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范仲淹诗文碑廊等。

2006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范仲淹后代名人有:长子范纯祐、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幼子范纯粹、十七世孙范文程等。

1、范纯祐

范纯佑,天资聪慧,“方十岁,能读诸书”“为文章,籍籍有称”,可以说是一个神童,但他是个大孝子,“不应科第”,不求功名,陪伴父母,让几个弟弟安心从政。特别是在范仲淹帅兵在西北抵抗西夏军队期间,范纯佑成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甚至担任大军先锋,为稳定西北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范纯佑曾历任监主簿、司竹监等官。

2、范纯仁

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谥忠宣。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

天圣五年(1027年)六月,范纯仁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曾从胡瑗、孙复学习。父亲殁没后才出仕知襄邑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宋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范纯仁于宋徽宗登基后,官复观文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著有《范忠宣公集》。

建中靖国年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宣。

3、范纯礼

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就是副宰相。《宋史》给他贴的标签是“刚正”、“沉毅”,也符合其父之言。由于刚正,得罪了权臣,被诬告在接待辽国使节的宴会上,直呼徽宗名字。徽宗下令将他贬官外放,后来又卷入新党旧党的变法之争,余生郁郁不得志。

4、范纯粹

范纯粹(1046年~1117年),字德孺,北宋官员。范仲淹第四子,出生于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以荫入仕,性沉毅,有干略。

5、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谥文肃。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其实这个人就是范仲淹的后代范文从,可以说你一个人活的好不如生的好,当初朱元璋就是因为他有这么一个亲戚才选择放过他,并给他这么一个特权。这才有了他可以被免五次死刑的说法。

明朝曾经有这么一个规定,朱元璋说凡是朝廷命官犯法的人都需要经过他的手才能够处理,而这个时候的范文从可以说由于被别人诬陷导致了自己也身陷牢狱。虽然说范文从这个人的官儿不高,但是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这个人的性格比较正直,而且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可以说在朝为官的时候,总是对于那些阿谀奉承以及那些溜须拍马或者说不干实事的人嗤之以鼻,经常的贬低他们。也许是继承了他先祖范文正公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导致了他这样的人生性格。

而朱元璋再去审问他的时候,得知他是范文正公的后代的时候,可以说是感到十分的惊讶,可以说范文正公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很受人们的敬佩的,朱元璋也同样是在这种自己心怀无限崇敬的情况之下,多问了范文从两句才了解到范围从所以就坠入牢狱的原因。而在朱元璋了解到这个原因以后,朱元璋给了范文从一个非常特殊的权利就是可以免你五次死刑。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让范文从继续担当他的官职,并赏赐给了他无匹上好的绸缎,以此来赏赐他!可以说人世间祸福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下一步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出自《岳阳楼记》的名言,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而这句话的提出者,则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

说起范仲淹,这位北宋的名臣,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这篇《岳阳楼记》之外,由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几乎影响了北宋上百年的时间。北宋一朝,如果要评一个对北宋影响力的人物榜单,范仲淹绝对能够名列前十。

不过,相比于范仲淹一生的光辉成就,对于范仲淹的身后事,大家往往就没那么了解了。实际上,在范仲淹去世后,他的故事尾声,同样非常的精彩。

首先,是后代一事。

据正史记载,范仲淹一生共有四子,长子范纯祐,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在历史上,很多声名赫赫、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在子孙后代一事上,往往不太光彩,后辈里很容易出现纨绔子弟。但是,在这种其中,范仲淹绝对是一个另类。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四个儿子,却都称得上是极有出息!

长子范纯祐,以聪慧和孝道著称,曾经因为想要侍奉父母,而拒绝去参加科举。后来在范仲淹的强烈要求下,才去科举出仕,曾历任监主簿、司竹监等职。

次子范纯仁,曾在宋哲宗时期,担任过宰相,为官清廉贤明,继承了范仲淹的遗志,时人都称之为布衣宰相。更为难得的是,范纯仁能做到宰相的位置,完全是靠的自己。因为范纯仁是在范仲淹死后,才出来做官,所以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老爹帮忙关照开路的事情。

三子范纯礼,历知遂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等职,到了宋徽宗时期,更是一度做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为官几十年,同样官声极好。

四子范纯粹,以祖荫出仕,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最高做到过户部侍郎一职。

范家四子,或许有凭借祖荫出仕的情况,但这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原因。北宋一朝,如果家里出过一些高官,子孙后辈是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凭借祖荫出来做官的。但是,出仕之后,能够做到哪一步,那就要凭自己的本事了。而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基本上都是在范仲淹从宰相位置上卸任,甚至是死后,才出来做官的。所以,他们的成就,完全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的成就。

更为难得的是,范家四子,全都是官声极好。四兄弟不管担任什么职位,从来没有贪赃枉法的事情出现。之所以会这样,恐怕也离不开范仲淹成功的家教。范仲淹本人为官,就极其清廉,也是给后代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不过,在北宋之后,范家虽然依旧是耕读传家,但却再没出过什么太重要的人物。直到数百年之后,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才出了一个名叫范文程的后人,曾在清朝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后人之外,范仲淹死后,被赠予了‘文正’二字谥号。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对范仲淹一生的至高评价。因为在古代,尤其是从宋朝开始,文正二字的谥号,历来都是文臣们追求的至高荣誉。从宋朝到清朝,九百多年的历史当中,能够得到这个谥号的,也只有二十四人而已。

皇佑四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时年六十四岁。死后葬于洛阳城东南,其墓今日尚在。

方法:

1、通过互联网查找。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谱牒事业、续谱的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料,如果包括有您家的资料那您就非常幸运了,如果找不到,那您就要自己亲自去寻找。

2、在祖籍寻找家谱。在祖籍寻找到的家谱是您家的可能性50%以上,家谱一般分房、分支,房中有房、房中有支,支中也有房、支中也有支。比如范仲淹近亲的五服十六房,范仲淹的后代就占了四房,分别是监簿房、忠宣房、右丞房、侍郎房。如果您能肯定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那就要找到自己是哪一房的,然后再往下属于哪一支哪一房。例如笔者属于范文正公忠宣房沈阳支老五房(也叫奉天五房)之范承恩公支新五房仪公后人。怎么样够复杂的吧,所以必须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才有可能证明一切。

3、尽可能提供详尽的先人的名字。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后,您还要尽可能提供详尽的您的先人的名字,年代越久、没有断代,希望越大。时间应为1949年以前。一般最后一次续谱都在1949年以前,如果找不到最后一次续谱资料,那么需要提供的先人可能需要高祖以上,这也是一般人家都提供不了的。如果您了解的先人名字少,可能在找到的家谱上也没有您家的记录。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范仲淹称为了世人心中近乎完美的古代官吏。不过,真要谈及范仲淹的史事及其后人情况,可能很多人都还会比较陌生。有人说,范仲淹的后人中,曾出现过80个状元、400名进士,范氏家族整整兴旺了800年。

可是,一旦我们稍加考证,便会发现,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代家境清苦,但他却素有大志,加之天资聪颖,得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在范仲淹尚为秀才时,便已经提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言壮语,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忧乐观”,称为被人们所敬仰的一代名臣。

历史上的范仲淹,初入仕途时,曾有十多年的时间都是当地方官,职位并不高。但是,范仲淹做事踏实认真,将自己管理的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也算是颇有政绩。后来,朝廷决定重用范仲淹,将其调入朝中,做右司谏。

范仲淹在朝中为官时,是一位有名的清官,他为政清廉,自奉简约,在政治上主张革除时弊,推行改革。不过,范仲淹的改革触及到了权贵,所以最后也落得了个遭受贬谪的下场。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后的范仲淹,在诗文方面的造诣却愈加大放光彩,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文。

然而,虽然范仲淹一生可圈可点,对子孙的教育也很重视,但科举考试终究还是竞争相当激烈的。即便范仲淹的后人们再为聪颖,要考中80名状元、400个进士,也是绝对无法实现的。

要知道,科举中殿试第一名为状元,而往往需要三年举行一次,后世元朝时又一度停止了科举,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要知道连范仲淹本人也未曾中状元,他的子孙后代如真更加优秀,大家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称范仲淹后人出过许多状元、进士,可能多半还是基于对范仲淹的敬仰吧!真实的历史是,范仲淹的几位儿子确实比较优秀,其中范纯仁更是官至宰相,算是为父亲扬眉吐气了。可是,整个范氏家族,倒也真没出过什么状元,也没有几百名进士。

“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范仲淹的名言,也是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他年轻的时候,穷得不得了,日子过得很苦。他认为如果他将来能出人头地,他会帮助穷人。后来当了宰相,就拿出自己的工资买农田,给穷人和没有地的人耕种。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一个寺庙里读书,每天煮一锅粥,分成四份,每份吃一块,过着这样清贫的生活。

后来范仲淹富了,做了宰相,一人在万人以下,但还是保持着以前的穷书生生活,变化不大。

有一次我在苏州买了房子住,一个风水老师夸这个房子。风水极好,后人必出。

范仲淹想,既然这房子的风水能让后代显贵,不如改成学校,让苏州城的孩子入学。将来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成为达官贵人,岂不是比自己的孩子更有利?于是我马上把房子捐了出来,改建成了学校,圆了我穷的时候关心众生利益的旧愿。

当他有一大笔收入时,他想到了许多穷人,并把他的收入给了那些穷人。

看他的传记,我们知道他支持了300多人。

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300多个家庭,所以你知道300多个家庭只能入不敷出,都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如果他有钱,怎么养活300多个家庭?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圣人。

很快,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长大了,都很聪明,德才兼备。他们是首相、大臣和助理大臣的官员。范家的曾孙都是达官贵人,延续了八百年。范在苏州的后代依然繁衍生息。

范仲淹肯以善心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他人的福祉,功德不可估量。上天回报给子孙的福报,是范仲淹当时付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是因为范仲淹没有私利,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好种子,800年来不断开花结果,不经意间为后人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称赞。

修长生之德,即由长生之子孙担保。范仲淹就是一个典范。

中国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范仲淹。

范家八百年经久不衰,全是积德。真的!能够与人分享自己的福报,是莫大的福报。

不要独享所有的福报,与人分享,前途无量。

直到民国初年,范家的后代还能保持家风,都很好。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大德的家庭不多。

所以,范仲淹的善举,世人要想造福子孙后代,就应该效仿。由此可见,破恶修善,积德是人生第一要事。

  去年4月17日,本报曾在11版刊登过一篇名为《一代名臣范仲淹生于正定》的报道。今年3月26日,范仲淹嫡传35世孙、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范祥科携儿子、儿媳再次来到正定县高平村寻根认祖,并进一步证实:范仲淹生于正定县高平村,其母谢氏亦为高平村人,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正定大佛寺里……这使范仲淹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范仲淹35代嫡孙其人其事

  范祥科,原籍我省南宫市宋都水村,1952年生,曾当过兵,转业后到唐海县工作。2002年提前退休后,奔走各地从事范仲淹思想研究及范氏宗亲活动,任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范祥科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范仲淹母亲谢氏夫人(谢观音)1045年诞辰。谢观音是在高平村出生的,26岁时在高平村生下了范仲淹,并将其抚育成千古名臣,堪称一位伟大的母亲。”

  范祥科向村民和笔者介绍了与范仲淹的嫡传关系:“我们这一支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的嫡传。范仲淹第九世孙范国兴曾任平江府团练副使,随文天祥抗元。文天祥被害后,范国兴率部护尸南归,途经河北南宫时,突患重病,只得就地医治。后几经周折,范国兴举家定居在南宫市宋都水村,务农为生,至今已历724年。我现在是范氏的第35代嫡孙。”

  高平村里话“高平”

  范祥科整理了大批关于正定的资料,包括范仲淹的生平、其父范墉的生平、其母谢氏的生平等资料。

  范祥科向我们介绍了高平村与范仲淹的关系,他称,范仲淹的许多文章的落款经常用到“高平”的字样;同僚也常称范仲淹为“高平”、“高平公”;范仲淹的学生又自称“高平门下”;范仲淹的后代称“高平堂”、“高平世泽”、“高平家风”等等,可以说范仲淹与“高平”有着很多渊源。范祥科认为,此“高平”就是正定县曲阳桥乡的高平村。

  据范祥科考证,与范家有关的以“高平”命名的地方历史上曾有七处:宁夏固原县,史称“高平郡”,是范姓祖籍;山西高平市是范仲淹续妻曹氏家乡;山东昌邑县,西晋时曾称“高平郡”,范姓祖先曾避难于此;山东邹平县,古称“高平县”,范仲淹继父朱文翰曾在这里为官;江苏苏州市“高平里”,是范仲淹父亲范墉出生地;河北正定曲阳桥乡高平村是范仲淹母子出生地;河南伊川县“高平陵”,是范仲淹母子墓地。但经逐一排查、考证,范祥科认为,以上七处以“高平”命名地,不是与范仲淹无太大关系,就是其伤心之处,只有正定高平村曾留有这样的史料:范仲淹曾致信调任真定府为官的好友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他自报家门并表达了对自己出生地的怀念之情,可见在范仲淹心目中的占有一定地位的“高平”就是——— 范仲淹母子共同出生地、范仲淹父母结婚地——— 河北正定高平村。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哪里?

  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广为人知,但是这个典故究竟发生在哪里?历来就有争论,一说是在河南,另一说是在山东。范祥科认为,“这一典故应该发生在正定大佛寺。”

  范祥科称,在他们这支范氏后裔中广为流传着一种说法。在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父亲范墉曾率成德军3000名士兵对正定城内大佛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大悲阁进行修缮(20年前宋太祖修建)。当年七月十五日,范墉将怀孕的谢氏夫人接来跪在观音菩萨像前问卜。墉问:“夫人腹中是儿是女?”佛(主持)答:“奇儿一位做高官。”墉问:“高官可否到宰相?”佛答:“否。”墉问:“不能为相治国,做个良医为民疗痛?”佛答:“还是当官保朝吧。”并送两句话:“修观音菩萨阁观音菩萨送子,生在娘生之处;建摩尼殿,释迦牟尼收儿,死在爹死之所。”

  而且有关历史资料亦证明和应验了以上的那个传说。范仲淹正是于公元989年在大佛寺维修观音菩萨阁时生在高平村,与母亲谢氏夫人生于同一村。公元1052年,大佛寺建摩尼殿时范仲淹死于徐州,与父亲死在一地。

  正定县“文庙”里正在筹建“范仲淹纪念馆”,范祥科参观后表示,“范仲淹的‘忧乐观’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有义务用其思想教育后人。”

范仲淹的后世纪念

主词条: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