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字姓氏源自我国什么地方,有没有家谱,和有关详细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祁字姓氏源自我国什么地方,有没有家谱,和有关详细资料。,第1张

在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寿阳县平舒村,有一个祁氏家族,在清朝中后期,该家族出了一位 人称“三代帝王师”的名人——祁寯藻。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淳甫,后改实甫。嘉庆十九年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历事四朝,可谓三晋名流,而该家族也成为三晋的名门望族。可惜,学界向来多关注祁寓藻个人的生平事迹,于祁氏家族的发展素不重视。殊不知,祁寯藻的个人发展与其家族发展史有密切关系,故研究祁氏家族的发展与演变,实可加深对祁寓藻的认识。同时,由于家族的建设始终是植根于乡土社会的,因此笔者将把祁氏家族的发展演变与其生活的地方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一、寿阳祁家发展概况

    

  寿阳县在春秋时为晋国的马首邑,后属赵。汉朝为太原郡榆次之东,西晋始分榆次置寿阳,隶属乐平郡。至隋开皇十年于晋之故寿阳城置受阳县,隶并州,后又罢并州,改为太原郡。唐武德十一年,仍改受阳为寿阳,隶并州。开元十一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到金兴定二年,寿阳县改隶平定州。元、明两代,隶属于太原府,清雍正二年,又改隶平定州。①

  

  明初,寿阳编成三十里,后裁为二十六里,又裁为二十四里。但寿阳民俗则分若干村为一所,又以村之大者为所头,以便办理公务。据光绪年间的方志记载,“统计现在之村,合在城凡五百四十有六,所九十有二”②。祁家居住的平舒村乃西北十六所之一的平安所下辖两村之一,距城三十里。

    

  据家谱记载,祁姓的来源可上溯至黄帝之子,即所谓:“黄帝子二十有五,一食于祁,遂为氏。”③而“吾宗祁氏,系出有周晋大夫奚,世居于晋”,“自始祖以上,谱牒莫考,相传为河东郡之洪洞人”④,元末,始祖河东公祁旺“自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寿阳县北平舒村”⑤,“遂家焉”⑥。十五世孙祁韵士在《访大槐树里无知者慨然有作》一诗中也写道:“相传植槐树,家在洪洞住。当明洪武中,移民实诸路。卜宅寿水阳,北过龙门渡。”⑦之后,该家族又分为南东西中四支,“二世族祖仲章为南股,五世族祖伏威为东股,六世族祖昭为西股”祁寓藻一支为中支,“昭之季弟六世祖讳暹,为余家中股之祖”, 而这四大支中,又以“居平舒村者,户口最繁”。⑧

    

  自河东公祁旺以下,历十一世,“均隐居力田”,至十一世祁昌,明末庠生,该公“生而敏悟,嗜读书,与胞弟器、族弟继昌砥砺成名,诗礼之传家,实肇于此”,死后“崇祀节孝祠”。⑨自祁吕以下,自十四世至十七世,代代皆有高中进士之人:十四世祁文瀚,字北溟, 中康熙癸巳恩科进士,官江南滁州来安县知县、江阴县知县:十五世祁韵士,字谐庭、鹤皋,登乾隆戊戌科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并宝泉局监督,后因宝泉局亏铜案发,受到牵连遣戍伊犁;十六世祁寓藻乃韵士之子,嘉庆甲戌进士,其政治生涯当为祁家之最著者;祁宿藻乃离藻之弟,字幼章,道光戊戌科进士,历守湖北黄州、武昌等府,后任江宁布政使,守城忧愤而逝,死后附祀江宁将军祥厚祠以昭忠烈;十七世祁世长乃寓藻之子,字子禾,咸丰庚申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可以说,祁氏家族在清中后期发展到最为繁盛的时期。

    

  乾隆五十年,在祁韵士的从兄树蕙等人的倡议下,始筹建家庙,“卜地与村之西原,鸠工庀材,浃岁而庙成”,庙三楹,中祀始祖河东公祁旺。左右按照昭穆次序配享。在建家庙前,祁氏家族也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先是,余家祀先之礼,每岁首及长至黎明,族众毕集,悬世系图于堂祭之,以无庙故择一人为之主,即于其家设位而拜,即毕,复相率遍谒木主。至日晡始退,雍睦之谊,虽敦而诚。”(10)

    

  在祁氏家庙建成后不久,祁韵士就考虑到“立庙义主合祭,情难专伸”,于是“奉考妣栗主祀于老宅,并追奉高祖绵香公以下三世神位”。到嘉庆己巳年,祁韵士从伊犁返回平舒 村时,已经产生过修建支祠的想法,“吾欲别建祠以奉本支祭祀”,祁寯藻母“先太夫人亦时以建祠为念,购得宅东隙地以待营建”。但迟迟未动工,直到咸丰元年,祁寯藻才写信给三兄祁 藻,“就隙地旧址鸠工庀材,属族弟廷式经理其事,逾年而祠成”。修建支祠共花费“白银千六百两有奇”,是祁寯藻、祁宿藻各出俸银完成修建工作的。(11)祠中供奉的祁氏宗支各位先祖分别是:

    

  “谨奉十一世祖绵香公以下三世神位,赠光禄大夫祖秀峰府君,祖妣王夫人、贾夫人, 考访山府君、妣弓夫人、刘太夫人,敕赠光禄大夫兄芝舫府君,嫂任夫人、刘夫人、徐夫人, 敕赠通议大夫兄锡纶府君,嫂张淑人,粟主合祀一堂。”(12)

    

  可以看出,祁氏的家族建设是伴随着族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族人多“隐居力田”的时代,家族建设活动几乎没有展开,到家族里出现了科举入仕的人,才逐渐开始进行各种家族建设。家谱的修纂始于祁韵士之父祁文汪,所谓“先是,族无谱,吾父长治公广咨博访,实草创之”,却“未有成书”(13)。至韵士,方“仿史家年表例,编次成秩,属犹子朝鸾辈录一 通藏之”(14),到祁寯藻时,才得以刊刻,“适余家支祠落成,因梁刷多本,分致同族,而以锓版藏之支祠”(15)。而祁氏家庙的建成也是在祁韵士在朝任职期间,在祁韵士遣戍伊犁返乡后虽有修建支祠之意,却迟迟未果,直到祁寯藻、祁宿藻均在外做官期间,祁氏支祠方得建成。这说明祁寯藻一支在整个祁氏家族中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凸显出来,其独立发展的趋势也相当明显了。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 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又有: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广东省普宁宁李氏的辈分表可能如下:

光祖勉柱光 锦和肇兴永 维朝忠可立 循良善用修

其中,您父亲是光字辈,您是勉字辈,那么下面可能是“柱”字辈和“光”字辈。但具体的排行顺序需要更多的信息。

请注意,此辈分表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因家族、地域和历史等原因而有所不同。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家族长辈或查阅家族史料。

100余家。根据普宁市民政局的公示,截至2023年3月,普宁市共有慈善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各类慈善机构共计100余家。其中,一些比较知名的慈善机构包括普宁市慈善总会、普宁市红十字会、普宁市扶贫基金会等。

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县市,约有14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广饶、广丰、玉山等市县约有40万人说闽南话。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香港、澳门地区约几十万。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李如龙,全国著名的汉语方言研究专家,曾经参与创建厦门大学方言研究室,会说五六种地方方言。他认为:闽南话最早形成于泉州,然后一直向南流传到漳州、厦门、潮州,雷州、海南,然后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说闽南话的总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闽南话无疑是沟通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华人的一种无形而不朽的桥梁。这是22日下午李如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在访谈时,他还就厦门的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的关系、如何学习闽南话,如何推广闽南文化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闽南话: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

例如:她=伊 我=阮 什么=虾米 没=mo2 抓=掠lia2 是=西 红=ang2 绿=lie2 吃=夹 电脑=电勒 猪=die1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罗文华聂鑫森著东方出版社200012)

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口口等纂修 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十三行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双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豫章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宪通等纂修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单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庙事志七卷 (明)罗应鹤明万历刻本十行每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 单鱼尾上海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绣纂修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记类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编清光绪年间(1875—1908)简阳罗氏祠堂刻本 四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彭县罗氏支谱 (民国)罗启聪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彭县罗氏自刻本一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内江罗氏族谱八卷 (民国)罗懋昭等续修民国年间内江罗氏祠堂刻本存卷一、四、八三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族谱口口卷 (清)罗朝扬等纂修 清嘉庆年间湖南 邵阳刻本存三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 (民国)罗希佛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本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二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十口卷首二卷 (清)罗华罗位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氏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二册 存二卷卷首上、下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泰阶 罗寿仁 罗贞卿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9年)丕振堂木 活字印本八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联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光炳 罗隆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八修宗谱口口卷 (清)罗斐成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罗庶丹 罗肿甫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谕德堂木活字刻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 (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年)木活字印本四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湘田心罗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清)罗大谱 罗大胄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册存二卷一、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衡阳,湘潭六甲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罗口口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尊敬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存遗训、寿序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楚书罗光黻修罗光昌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祁阳铁塘罗氏八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罗培晃 罗远湄等修罗基滋等纂民国七年(1918年)崇彝堂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二卷六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玉峰修罗凌云罗家声等纂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罗伯定 罗伯谨等纂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一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乾隆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册、卷 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四卷 卷首一至四纪事至光绪九年止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年间 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 卷首 纪事至宣统年间湖南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化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三卷 八十八卷 首二、三、四下纪事至宣统元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通谱二十六卷 首一卷 (民国)罗元鲲修 罗联焘等纂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 正编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虞罗氏支分谱口口卷 (清)罗振玉等纂修 清刻印本见民国武作成撰《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史部传记类董山罗氏宗谱辑略不分卷 (清)罗贵岑等辑略清康熙年间刻本 竹纸 二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十卷 (清)罗兆鹏等纂修 清乾隆年间刻本白纸十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无为罗氏四修宗谱六卷 (清)罗鸿远等纂修 清同治年间木活字印本六册白纸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三十五卷 首二卷 (民国)罗贤赞等纂修 民国年间木活字印本十七册白纸 三十七册 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

罗姓字辈

湖南桑植城关镇罗氏(包括湖北仙桃、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

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

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共80字: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

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

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

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

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

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所用派序为:

楚用钦邦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

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民国时新增)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弹子村罗姓字辈

崇烈万世光启元怀远扬 鸿儒宣章德抡魁占贤良(罗翊声)

广东揭阳、棉湖、普宁、潮州罗氏所用派序为

国朝凤宣隐 克仕光恩文

邦端贞德裕 世绍礼义尊

尧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万有继凳云

承平开泰运 先哲衍经论

益智连科捷 蓝田耀玉琨

湖北荆州公安罗氏所用派序为35字(罗荣):

至大万庭文 于依之国士

洪才光祖德 遗安承先代

礼学少书香 孝友家为政

功名博永昌

重庆奉节罗氏所用派序为32字:

北京凤鸣 绍运天仕

元言联映 国远永启

祯祥瑞世 弘扬华夏

四维孔兴 豫章鼎盛

四川资阳金带铺罗氏谱,主要于清初入川祖简历和班辈,入川祖先罗惟荣,原籍广东人,后迁移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初来四川落业在内江县椑木乡。后认为该地不好,罗惟荣于癸酉年正月二十五日酉时生,雍正五年死,赵氏祖婆带着五个儿子往成都方向走,走到龙泉驿见山高,可能越走越不好,然后回转,才在资阳县的金带乡落户。总祠堂设在金带乡白果村,原小地名叫九根柏树。他子孙分布在金带乡尖山子、李汉桥、余家沟、花房子、石家嘴、白果湾、保驾楼,石板坳。

资阳金带铺罗氏谱班辈(包括红莲凉水井的罗家湾):

万永广宪希,宗良世惟凤。

嗣汉楚元贞,光显利明远。

继正朝纲举,文章相国贤。

清瞻铜玉贵,道德宇忠传。

尧钟沛业烈,重镇泰和熙。

基钜洪模耀,圭锡湛新辉。

重庆市涪陵区罗氏所用排序

正在学四万,福光德长兴。

顺志家邦明,永远(可能是“远永”)欲乾坤。  重庆铜梁县罗姓所用排序后10字:

文章光万国,明德永维兴。

贵州贵阳南明区罗姓字辈:

国运会时昌,鸿钧发黔扬。

枝蕃千万亿,乡城大吉祥。

贵州晴隆,普安,盘县罗姓字辈:

中圣济文朝,廷光仕志定安邦。目前已经排到定字辈。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隆福乡角田村、基度队等罗氏字辈排序如下:

昭海通俸 世民战国 敏免洪昌 仁兴正永 济之以德 因缘应会 明文师章。

重庆江津地区罗氏字辈:

金元和泽茂,富顺远荣昌;(比较有名的就是抗战将领罗荣桓了)

世川德仁义,一定正佳邦。

目前所知道的辈分从仁字辈至德字辈。希望字辈与该字辈相同的罗氏分支踊跃参与,谢谢!

原大宗派(曾见族谱,仅记得属“原大宗派”,不知宗祠何地,康熙年间从福建迁入江西广丰一支)

亨运会时来(只知这五字,本人时字辈,族谱记载为罗氏第81代,望有知晓的长辈发声)

原大宗派的字辈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

新派

忠孝传鸿烈,芳名震豫章;历朝荣显位,奕代佐元良。

理学垂声久,英才毓瑞长;宗支同绍述,焕发衍嘉祥。

四川巴中平昌县一支就是用的新派旧派一起用的。但字辈也不相同,比如,亨运会时来的运是用通字代替。

重庆城口县黄溪罗氏字辈

国玉天心锡 家仁世泽隆 惟贤思自学 明道正直中

姓氏起源 蒲(Pú)姓起源出有四: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数民族,扈氏的后代,同样来源于蒲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载,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又据据《路史》的记载,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

4、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时期,西域 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得姓始祖:虞舜。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万姓统谱》记载,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族出于河东,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1蒲姓在全国分布渐广主要分布在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重庆、台湾、香港、上海等地,尤以四川、台湾、上海、浙江、福建、香港、江苏最为集中。蒲姓子孙遍布台北、台南、彰化和高雄等

蒲姓出自己姓。夏朝时,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建立了蒲国,后来蒲国的王族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又有一支起源。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后建立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按宋、元时期,西域 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中的“蒲氏为唐宋时 商人常用之姓。”(《中国 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 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 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 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蒲姓望族居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历史名人 蒲 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省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2、堂号

揖让堂、帝师堂:均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

蒲姓宗祠通用对联

〖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与巢由偶;

为虞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联典指虞舜时贤人蒲衣子,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为舜师,舜欲让以天下,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终。

龙从塞北;

鳌占川西。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的珠江村蒲氏宗祠联。珠江村蒲氏宗祠是西亚 人后裔的宗祠,宗祠保持完好,深二进,硬山顶,青砖灰瓦,木雕短柱,看起来与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祠堂无甚区别,没有任何体现“异国风情”的地方。唯一能露出“端倪”的,是祠堂正中所悬挂的《蒲氏族谱》:无论是蒲氏的初太祖“玛稪阿”,还是其子孙“阿嘟嗻咭”、“啪”、“嗨哒耴”等,如此晦涩拗口的名字,显然不是中国人的。根据《族谱》记载,自蒲氏初太祖起,蒲氏四代都娶汉族妇女为妻。世代混血,加上世居广州,子孙早被“汉化”。该宗祠建于清朝同治癸亥年,日军侵华时曾受损,1997年进行了维修,现作蒲氏族人喜庆和商讨大事之地。目前珠江村里姓蒲的人有200多名。此支蒲氏老祖宗是从“塞北”内蒙古迁徙而至,但来自何国,当今的蒲氏族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由于该宗祠的建筑跟普通宗祠没什么不同,直到专家组对该宗祠进行核查时,才为这座“番客”宗祠正了“名”———蒲氏宗祠是西亚 人后裔的宗祠。专家组成员之一、广东文物专家黎显衡说,众多蒲氏后人中,以宋代的蒲寿庚影响最大,他祖籍 ,南宋时随其家人由广州移居泉州,曾官拜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闽广招抚使,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人物。他经过调查发现,,建蒲氏宗祠的蒲氏族人与蒲寿庚同出一族,应该也是西亚 人的后裔。据介绍,蒲氏一族的迁徙,是以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为背景的。从汉朝始,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不断有外商到广州定居。这些“番客”尤以 、波斯商人为多,大多聚居在城西南濠东岸番舶码头区的“番坊”里,即今光塔街一带。蒲氏就出自其中的“蒲宜人巷”,即今天的普宁巷。元代海外贸易中心移至泉州,很多番客便迁离广州,但还有一部分留了下来。黎显衡说,珠江村的蒲氏族人极可能就是当时留在广州并移居到黄埔的 人后裔。

-----------------------------------------------------------------

〖蒲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经源于母教;

早慧可为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蒲卣自幼受业于母而中进士。下联典指上古·蒲衣子十八岁为虞舜之师。

逊让巢由之偶;

岐嶷虞帝之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古·蒲衣子。

-----------------------------------------------------------------

〖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代誉称清白吏;

宋时荣中状元公。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崇善令蒲宗瑞,字信之,永州人。居家孝友,为官爱民如子,以疾归,遇盗,掠其行李,止竹笼一肩。其廉可知,时称清白吏。下联典指宋代状元蒲国宝,富顺人。入元不仕,耽志经史。

鹏起天池风九万;

龙游艺苑字三千。

——清·蒲松龄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题联。

荡气回肠疑屈子;

主义谲谏胜庄生。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淄川蒲松龄故居联。

巧匠铸刀三千口;

名家志异四百篇。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中巧匠蒲元,多奇思怪想,曾于谷为孔明铸刀三千口,能断竹筒铁砂,人称神刀。下联典指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

〖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闲居丛稿,平实显易;

聊斋志异,笑骂文章。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国子博士蒲道源,字得之,眉州人。所著《闲居丛稿》,平实显易,有承平之风。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汲水贮瓶,证明心事;

清风建阁,留戒子孙。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泉州人蒲寿,咸淳年伺任梅州知州,著有《心泉学诗稿》,具有冲淡闲远的情致。他常常汲两瓶水放在身边,当时有人写诗说:“蒲侯心事一般清。”下联典指北宋新井人蒲宗孟,字传正,皇祜年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后因对司马光不满,被贬知亳、杭、郓三州。家中藏书很多,建有清风阁,曾诫子孙说:“寒冷可以没有衣服,饥饿可以没有食物,书不可一日不读。”

居官甘淡泊,不谋口腹;

教子务读书,无虚饥寒。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泰和知县蒲尧仁,字彦性,福州人。绍兴进士,廉白端谨,自奉尤薄,或经旬不知肉味曰:“吾不以口腹累人。” 下联典指宋代集贤校理蒲宗孟的事典。蒲宗孟,字傅正,新井人。皇祐进士。曾官毫、杭、郓三州。

============================================================

附录:蒲姓典故、趣事

〖延年术〗

蒲传正任杭州太守时,一天,有个方术之士前来拜谒。这方士大约九十多岁,然而面容却像婴儿一样鲜嫩。蒲传正愉快地招待他,二人谈得甚是投机。传正便向他请求延年长寿术。方士回答说:“我的长寿术极为简便易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须牢记,必须禁绝 。”

传正听了,俯首沉思良久,感叹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寿逾千岁又有什么益处呢?”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

蒲姓开国将军

蒲大义少将

蒲大义(1916-1973),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平昌,蒲大义参加儿童团,同年率领11名儿童团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93师274团3营营部通讯员。由于作战勇敢,1934年被调到274团团部当警卫班长。1935年被送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到红5军团任侦察排排长。1936年升任31军93师274团特务连连长。参军4年,负伤8次。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7连1排排长。在神头岭战斗中,指挥全排冲进神头村,勇猛杀敌,以伤亡5人的代价将日军赶出了村,获刘邓颁发银质奖章一枚,所在的排被誉为“蒲大义排”。1938年升任连长,为掩护旅部和彭德怀转移,率领全连和工兵连坚守阵地,大部分人员牺牲,自己亦受重伤,被彭德怀记功一次。1940年升任副营长,为掩护李达和129师师直机关战役,率部队阻击日军,战至最后5人,第10次受伤,与主力失去联系,仍收集100多人,作战5天,突围回到部队,获奖章一枚。在抗日战争中6次负伤,升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3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晋南战役中第15次负伤,左腿骨被炸断。后担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45旅旅长,第18兵团第62军186师师长。战争年代16次负伤,荣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6师师长,1952年调任志愿军第46师师长,1954年升任志愿军第16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1955年继续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1962年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9年 中央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出任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3年4月19日在开会时,因心肌梗塞逝世,终年57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现代名人蒲治全 云南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

蒲强 颐中集团董事长

蒲发春 四川春飞日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蒲恒荣 重煤集团董事长

蒲光亚 重庆开县供电董事长 市人大代表

蒲坚 中信集团中信信托董事长

蒲自庆 重庆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蒲树林 南广学院董事会董事长

蒲秀琴 世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蒲元建 元建集团总裁

蒲太平 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蒲小平博士 专访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蒲静波 上海百联集团总裁助理

蒲薇 森宇集团总经理

蒲晓东 上海振龙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蒲健 浙江瑞达药业有限公司

--------------还有很多-------------

祁字姓氏源自我国什么地方,有没有家谱,和有关详细资料。

在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寿阳县平舒村,有一个祁氏家族,在清朝中后期,该家族出了一位 人称“三代帝王师”的名人——祁寯藻。祁寯藻(1793—186...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