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仪陇县朱姓起源
世传及一些书籍资料均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祖籍是广东韶关,但韶关八县三区,具体是何县何村,何时入川,却一直没有文字资料确认。
经查仪陇马鞍同治十三年《朱氏族谱》、政协仪陇县委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单位编辑的资料均证实,朱德元帅的近代祖确在乳源县,居住村庄是乳源龙溪枫树坪、梯下,居住时间二佰年,是从乳源梯下入川。
一、元帅先祖与乳源岭头朱氏
据四川朱香儒(朱香儒离休前任重庆九龙坡区城建工委主任,九龙坡科技协会委员,九龙坡园林协会秘书长,九龙坡土建勘测学组组长)1994年亲笔续修的《沛国堂朱氏续修家谱》初稿明确记载:朱德元帅的先祖朱聪一郎、朱万一郎于明正德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徙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村坪,后又移居梯下。
按谱记载:朱聪一郎取林氏夫人,殒后夫妇同葬梯下上坳岭;朱万一郎于明正德年间生于上杭,随父迁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取张氏夫人,殒后同葬乳源梯下合众墩,两位为迁粤一、二世祖。
从明弘治年(1488—1505年)至今五百年长,四川离乳源两千多公里,如果没有家谱明确记载,后人是无法考知先祖所居之详址,坟茔葬在何处的。
从仪陇档案馆收藏的马鞍《朱氏家谱》得知,朱德元帅的近代祖朱仕耀于清康熙四十五年甲午(康熙甲午年应为五十三年1714),从乳源梯下入川,首迁地是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然后再迁仪陇马鞍。
从明弘治年间至康熙甲午年整二百年,若按二十五年为一代计,朱仕耀的先祖在乳源枫树坪、梯下整整繁衍了八代人。
乳源岭头朱氏的开族始祖朱亮,授诰朱明二郎,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从福建汀州府长汀县迁乳源岭头立业,比朱聪一郎父子约早30余年,两支朱氏迁粤时间虽有先后,然而,其在闽是同宗共祖,同源于朱熹四代孙朱浚。
故,朱聪一郎及其后裔的世系排行(字辈)与乳源岭头朱氏相同,即:“法福万海崇仕克,有上成文化朝邦,贤才一品君相会,衣冠世代永隆昌 ”。
仪陇朱仕耀的后人,在字辈的后两句按原韵新编“世代书香庆永锡,贻谋继述耀前章。
”其原因可能是清后期因战争及社会动荡,粤川两地失去联系,乳源续修族谱所编的字辈无法传给仪陇,他们只好另起续上。
关于世系排行,经查《仪陇揽胜》朱德故里行“伟人足迹”篇(李传元,李英才著)和谢储生的《青年朱德》一书所载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音同字异或前后错位。
这些出入,纯属当时转抄笔误造成。
对世系字辈中前两句个别字不同的问题,仪陇朱仕耀的后人朱香儒认为:“朱仕耀入川时可能没带族谱,后来乳源在嘉庆十七年壬申岁(1812年)送谱入川到仪陇,将世代祖名并世系字辈都抄录,可能抄时字体不太正,个别字失辩成错。
从老谱中查得广东乳源朱氏世系字辈编写情况,证实马鞍朱氏世系字辈前两句中个别字不同纯属抄写时笔误。
从朱德元帅故里展出的世系表中可以看到,朱德元帅的祖父邦俊,属“邦”字辈,排老三,五兄弟,即邦彦、邦余、邦俊、邦兴、邦玖。
以此往
上推,朱仕耀应属“上”字辈。
若按乳源岭头朱氏的字辈排,朱德元帅应为“才”字辈。
从族谱看,乳源岭头朱氏和仪陇两支朱氏,(文先支和仪陇大寅打油湾朱秉璋支,即朱明魁村朱氏)均同宗共祖,同出于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属朱熹长子朱塾后裔,这与乐昌秀水的老谱所载完全一致(岭头的族谱毁于文革),(仪陇揽胜)“伟人足迹”一文所载与仪陇档案馆收藏的朱氏族谱基本相同,如下:
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务农,数传而至于公……。
据朱氏家谱记载,朱氏辈序为:
发福万海崇仕先,
友尚文成荣朝邦。
世代书香庆永锡,
贻谋继述耀前章。
二、朱仕耀入川年份推考
朱仕耀入川的首迁地广安县龙台寺,朱仕耀的墓亦在其中。
我们在2003年6月17日与朱香儒、朱明魁等四人亲往,龙台寺已拆,六十年代建成了粮仓,朱仕耀的墓及其后人已迁往他处。
如能找到朱仕耀的墓,或许可从碑文中看到迁徙的情况。
仪陇马鞍镇1982年建成朱德纪念馆,并将元帅故居向游人开放,其展出的好些资料对考证其上源世系有直接的作用。
入川世祖朱文先的坟墓在1933年遭 反动派破坏,原碑已被砸烂,不复存在,1994年重修后也没完全恢复原样。
这使我想起一本什么杂志介绍 主席家的祖坟也遭到同样的破坏,时间也大致在那个时候。
他们在战场上斗不过 的红军,竟以如此低劣的手段妄想挽回他们的失败,纯属流氓之举,何似政党所为!墓是泥坟,正面仍以卵砌起,亦不高,重修时只在正面立了一块石碑,中间以约三寸见方的大字刻着“入川二世祖朱公文先老大人之墓”,左边刻有铭文,曰: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春,朱仕耀携眷自广东韶州府乳源迁四川顺庆府广安龙台寺,林氏祖母抚育六子存五人,即承先、开先、兰先、满先、文先。
朱仕耀祖逝葬龙台,文公随林氏母迁仪陇乐兴溪,林氏祖母葬乐兴梁惠山下,后移居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寨。
清乾隆三十五年承买许姓田地立业相传至今,文公卒葬于斯。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祖墓毁,今复建墓碑。
孔子曰:“慎终追远,识其源流耳”。
(原文没断句,文中标点是笔者所加)
碑由文先七世孙朱中书撰文,八世孙朱香儒敬书。
中书今年九十二岁。
94年重修文先墓时八十三岁,为“书”字辈,相当于岭头朱氏的“一”字辈,比朱德元帅小一辈。
关于朱仕耀由乳源入川的年份,此碑与同治十三年仪陇朱氏族谱所载同为康熙四十五年,李英才、杨恢在《朱德故里马鞍》“朱德家世”一文所述亦与碑记相同。
查政协仪陇县委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仪陇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肖向成所写的“朱德世家”一文所述,朱仕耀入川时间约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
在李传元、李英才编著的《仪陇揽胜——朱德故里纪行》“伟人足迹”一文中对朱仕耀入川的时间认为是清康熙四年(1665年)。
关于朱仕耀入川的年份,根据多方资料考证,认为谱载的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较可信。
查四川邻水县朱氏族谱,当时属乳源县辖地的潦水朱家(今属乐昌),始迁祖成统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入川。
据四川大竹朱氏族谱记,邹家坝派的朱氏始迁祖朱佑二郎,是康熙壬辰年(1712年)从乳源入川。
同大竹谱记,从乐昌迁邻水县香炉山老王沟上仁支始祖朱自美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入川。
同大竹谱载,大竹县欧家乡五斗坑朱氏,入川一世祖朱上仕,原是乳源长溪乡李井都岭下村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入川。
这些属乳源岭头朱氏各房分支者入川时间均在康熙中后期,朱仕耀入川前居乳源梯下,距上述入川者远的不过五、六十公里,近的(距长溪)不过五、六公里,为何能在康熙四年,早四十年许入川?不太可信。
另据李传元、李英才在“伟人足迹”所记,清朝批准湖广总督蔡疏荣奏请的“敕部准开招民之例”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此后才掀起“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热朝。
“招民之例”是清朝给四川因战争和瘟疫造成人口剧减而独颁的招民政策,没有 的政策允许,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广东乡民岂敢冒然入川?李传元、李英才可能发现在“伟人足迹”文中认定朱仕耀的入川时间有误,故在2000年政协仪陇县委马鞍区联络委员会编的《朱德家世》一文,则把朱仕耀入川时间改为清康熙四十五年甲午(1706年)。
即使这样,亦欠准确,康熙甲午是五十三年(1714年)他们在编写时并未详查纪元表,只是照抄而已。
肖向成认为朱仕耀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入川,并说朱文先于1766年(清乾隆31年)前后,携第四子朱自成一脉自龙台寺迁仪陇马鞍琳琅寨下落户,此入川年份亦不可信。
我们可以作下列推算,如朱仕耀入川时约25岁左右,约有一个儿子,最多二个。
他一生生六子存五子,不可能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走两千多公里路入川。
那么其余四、五儿子应在龙台寺出生。
而要完成生四至五个儿子算他十年时间,而朱文先又是幺子,最早亦在1726年或更后出生。
即使朱文先18岁结婚,当年得子,而朱自成是第四子,第五子是贵成,约1754年后出生,文先不可能把他及其他未成年的儿子留在龙台寺,于1766年只带朱自成一人迁仪陇。
根据仪陇博物馆收藏的马鞍朱氏族谱道光二十八戊申岁(1848年)朝台所写的序记载,朱仕耀妻林氏及其所生四子,开先、满先、兰先、文先俱迁仪陇,初于梁惠山居数载,又迁马鞍场琳琅寨山下居。
开先、满先、兰先、子孙俱远徙异地,惟文先创业于此,世居不迁。
如此看来,肖向成在编《朱德世家》一文时,并没找到这本《朱氏族谱》。
事实上并非文先带第四子迁马鞍,而是文先母亲林氏带着四个儿子迁马鞍。
按照《朱德世家》和《伟人足迹》及香儒、中书所编的新谱初稿均记,朱仕耀公有五个儿子,长子是承先、其余为开先、满先、兰先、文先。
但,同治十年朱氏宗谱只记有四子,经电话询问朱香儒,他说:“其他谱记有承先,可能朱朝台所抄的旧谱遭虫蛀而失掉承先的名字。
或许承先留居龙台寺未迁马鞍。”
三、关于朱德元帅家人及子女情况
关于朱德元帅家族先人及其子女,外面许多资料记载都不很准确,马鞍场朱德纪念馆收集整理的资料都有说明。
谢储生在《青年朱德》一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中认为,朱文先为入川第三代。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是入川第二代,仪陇马鞍的首迁祖。
两广朱氏源流编委会亦有几个问题搞不清,他们的资料认为:1、朱德元帅的四代祖朱云成有4个儿子,即荣开、荣朝、荣章、荣乾,人数没错,名字错了两个;2、认为朱德元帅有3个儿子,即理书、尚书、宝书。
事实上朱德元帅只有一子一女,朱琦(宝书)、朱敏;3、认为朱德元帅有七兄弟,其实只有二个兄三个弟一姐一妹。
关于这些世系人物,“伟人足迹”与朱德元帅故里所展出的世系图是一致的。
我们亦与马鞍朱氏修谱主编朱香儒讨论过,他认为《伟人足迹》一文所述是对的。
下图是李传元、李英才在《伟人足迹》所列的世系图。
朱氏世系表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庚戌岁九月十五日,午时十八分。
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中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
宋宁宗六年殂(公元1200年),时年71岁,葬建阳西北唐石里(又记为嘉承里九峰山)大林谷亥山已向。
↓
长子朱塾字受之→朱鉴字子明→朱浚→朱友樟→朱炳→朱埙→朱聪一郎→朱万一郎〔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朱聪一郎,朱万一郎父子自福建上杭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迁至广东韶州乳源枫树坪后徙居梯下,其后朱仕耀公徙川为长房入川一世祖。
〕
(注经考证,朱聪一郎、朱万一郎迁粤应为明弘治年间(1506-1521),)
朱仕耀
↓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公携眷自广东乳源徙居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
文满兰开承
先先先先先
↓
其子孙在广安、营山、渠县、蓬安等地方繁衍。
〔文先随母林氏徙居仪陇乐兴溪,母卒葬乐兴梁惠山下。
文先又徙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置许姓产业,立业相传至今。
〕
通过调查和大量文字资料考证,终于把一个历史上一直没搞清的问题——朱德元帅入川前的祖籍居地及世系中一些误传问题搞清了,现在可以肯定,朱德元帅在广东韶关的祖籍居地是乳源县龙溪枫树坪及梯下,是在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从梯下入川的。
从明弘治年间迁粤至清康熙甲午年入川,朱德元帅的先祖乳源居住了二百年,入川至今已近三百年了。
朱氏族谱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朱嵩龄朱守葆补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存一册)(清)朱荣修 清咸丰间刻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存卷4) (清)朱建子辑朱德遴重修 清钞本 浙江嘉兴·朱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朱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守葆修 清钞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统宗世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2) (清)朱山音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宁·朱氏花园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辑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载堂刊本七十六册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寿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维行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奕载堂刻本四十册
浙江海宁·花山朱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美国 (清)朱昌颐 马惟阳编 清咸丰七年(1857年)远堂刊、民国间增补印本
浙江海宁·海昌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国兰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册
浙江·海监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骧辑 清道光间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盐·朱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清)朱元翰修 朱寿均等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监·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世系表一册)民国间钞本
浙江湖州·紫阳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
册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图书馆 (清)朱希孔辑 清道光二年(1822年)诚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士纯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诚敬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彤书增修 朱纶补 清光绪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册
浙江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博物馆 (第三册)(民国)朱景仰 朱思缙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承仁钞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写本二册 浙江长兴·松林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登瀛订 清嘉庆间玉泉堂刊本二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焕祖等撰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山阴天乐朱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伟轩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沛然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二册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福青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思成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天津市图书馆 河北大学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增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氏五泉堂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嵩临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光庭 清钞本一册
浙江绍兴·绍县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河北大学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庆等编 1926年玉泉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渔后村朱氏宗祠草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民国)朱广润辑
浙江绍兴·会稽赏家村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钞本一册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禹甸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文裔堂活字本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师忠等修 1949年文裔堂活字本二十册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朱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朱化敦修民国间木活字本二十册
浙江·上虞桂林朱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观光等修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德源堂刻本 四册
浙江上虞·虞邑宝堰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廷伦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垂裕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上虞·虞邑宝堰朱氏宗谱九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允昌 朱乙圭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垂裕堂木活字本九册
浙江上虞·古虞朱氏宗谱十曝卷三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蒸馆 鹕: (清)朱士黻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同本堂铅印本十 四册
浙江上虞·重修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立秀总纂 1915年绍文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上虞大庙胡同朱氏家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鸿儒等修 1917年同本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上虞·虞北兰阜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绍光等纂 1918年余庆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嵊县·剡北朱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民国)朱廷献总纂 1913年余庆堂铅印本五册
浙江嵊县·剡溪朱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忠汉修 1927年铅印本二十六册
浙江嵊县·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嵊县图书馆 (存卷1、4) (民国)朱记治 朱正修等修 1931年木活字本
浙江金华·潭溪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21) 清光绪五年(1879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潭溪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16下) 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1947年续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梅陇朱氏宗谱十六卷 附蒲墟朱氏大宗祠主谱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若寿 朱厚饮等修 1948年铅印本二十二册
浙江兰·西徐坞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圣山乡 (清)永大重纂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兰·上朱紫阳郡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圣山乡 (民国)方镜澄纂 1912年木刻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乡愁,说到底是怀旧的情怀。正如我现在继续着我的千里之外的油坊寨的有关话题。
油坊寨,既然冠名为朱油坊寨,自然而然,朱姓应该为首姓。事实的确如此,村里姓氏虽然不少,诸如张,王,白,刘,何,霍,彭,孙,马等也有十多个姓氏,朱姓为本村第一大姓,无可争议。时姓自然必不可少,当年时旅长威名远振,手下有兵有枪,本家自然靠近。
这里插一句,冠名也不是绝对的。同属朱大庄村的王早楼,除了一家住丈人家的张姓,村子里人家都是朱姓,那王早楼从何而来,估计更不好说啦。
油坊寨的人家仅百五十户,人口五百余人。正如城市发展,村子也不断外扩。只是无论怎样扩建,仍然基本在当年寨子范围。
朱姓在本村是大姓。那就先从朱姓说起。以后诸多话题肯定绕不开朱氏子弟。
在大年初一的下午,我到大爷家去,沐浴着冬日暖阳,有幸第一次见识到朱氏家谱。相信大家在不同场合会提到自家家谱,但真要说起具体情况,恐怕要张口结舌了。我固然不会例外。
古单朱氏家谱记载,朱姓燕贻堂祖传辈分是庚飏逢圣世,鸿德启瑞昆,这里可以暂时了解这么多。当年朱姓世字辈在油坊寨东约五公里处的朱庙村世居,树大分枝,鸿字辈有亲弟兄五人便移居到油坊寨,也就是现在我们本村朱姓俗称的老五门,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我这一辈人即为朱姓燕贻堂二十世昆字辈。现又有忠,恕两辈传人。百余年前,我们老五门的老爷爷们是在村里靠近东北角的位置,按照老大老二等,从后往前的顺序依次划分宅基地。现在宅基地的原型依然清晰可见。我的印象依然保存着我们作为长门人住宅的记忆。毕竟是最后面的宅子,地势相对来说较高。东边是路,前边是二门人的宅子,西面是大部分村里一样存在已久的大坑,坑边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苇丛和俗称的洋姜,后面是一条深深的沟渠,沟畔立着一颗粗壮的香椿树。这颗香椿树在我家搬离老宅后,成为我家姐姐们的嫁妆柜子的好材料。这是我对于老宅最后的印象,也是永远的记忆。现在本家哥哥已在上面该平整的平整,该垫高的垫高,重新盖房垒院,自成一番门户。
其余四处宅基地仅余四门家的大爷居住。二门三门人也已搬离多年,五门无后,空余旁人惆怅。
朱姓人开枝散叶,自然在村中举足轻重。油坊寨朱姓人氏自然还有几家,均为附近村子搬迁至此,辈分相同。老五门只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而言。德字辈老人现在仅存一人,启字辈不过两人,瑞字辈大多年过八十。有人丁兴旺家族,忠恕两辈已蔚然成型。
时姓在本村内有六大家之多,只不过不像朱姓老五门这样一脉相承。基本分布在村子的南面,西面,北面,分别以自家兄弟聚集而住。其中一家当年是铁匠铺子,七八十年代农具时兴,生意红火,天天炉火红通通的,小锤一点,大锤紧跟,叮咣铿锵,半夜不绝于耳。 张姓两家自邻村北常集搬迁而来,至今过年时节仍相互上门拜年。早已作古的张家三老爷,就是指他在兄弟们中排行老三,平时做事干净麻利,考虑周全,识大局,得大体,成为我们村问事的,就是村里红白事的操心人,谁家有事,他是有请必应,圆满处理,不求回报,全为帮忙。
王姓分为四家,霍家有三家,霍门有一教师家庭,在村中令人肃然起敬。何家亦有两大家,而且在建国后出了本村第一名大学生。此后三十年期间大学生出现空白。令人惊诧,使人叹息。
白,刘,孙,彭,马各家乃同胞兄弟,临墙而居。白家大老爷在八十年代家里就开设有小代销点,贴补家用。想当年进货时,贪图便宜,入库一麻袋大颗粒盐,被工商部门带走,好一番教训,没收私盐,罚款了事。刘家亦有铁匠铺子,生意自然不差,在马楼集自有门面。至九十年代受到工厂大批量农具的供应,不得已收手停业。彭家二老爷留下手工芝麻香油的手艺,使得现在的圣红大叔受益匪浅,直接模仿老干妈样式,使用自己的头像做了商标,天天忙的不亦乐乎。
简单介绍,其实顾虑重重。涉及到具体人名,具体事情,现在举棋不定。
满满的情怀,现在有些苦涩的感觉。下一步计划先写文化教育方面的事,以及一些风俗习惯,然后再写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大体思路就是这样。但也不排除变更。
贵州毕节朱氏家族的字辈包括:“万世应之、良大烈荣、永学光明、祖才维兴、七星关三国诸葛亮祭星坛、诸葛亮与济火结盟坛遗址、唐诸葛武侯祠、诸葛武侯、明朝由傅友德率领的明军征南将领周必贤担任千户指挥,率秦光、朱显中、顾得方、周友铭、杨丁富等屯兵把守。”
建议咨询家中的长辈以获取更全面的字辈信息。
四川省仪陇县朱姓起源
本文2023-10-24 12:19: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