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秀”字的名人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带“秀”字的名人有哪些?,第1张

带“秀”字的名人有陈独秀、汉光武帝刘秀、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等。

一、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 [1]  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二、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  。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 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 、谥号光武皇帝,后人多称呼为光武帝。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三、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英国政府曾派使者与洪秀全联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就对太平天国提供援助,但遭到洪秀全严词拒绝。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得列强转而支持满清政府。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太平天国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覆亡。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陈独秀刘秀洪秀全

姓氏起源 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现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地区(即古“九州”之一的幽州),洪姓在先秦时期是以“共氏”的面目出现的,在秦汉之后才为“洪氏”所代替,并逐渐由北到南,至隋唐之时,皖、赣一带已有许多洪姓人家了。幽州洪姓南迁是因为当时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导致民族大迁移。洪氏在江南人数聚增,还有江西豫章(今南昌)弘氏改姓为洪。从上看来历史上洪氏有三个支系组成:一是四千多年之前的共工氏;二是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改洪氏;三是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改姓洪氏。三支中以共工氏最为源远流长。这三支均活跃于南方各处,并成为南方的望族之一。相比之下幽州的洪氏在北方就比较少见了。 台湾的洪姓位居十七,也是属名门望族之列。洪氏的分布以嘉义为最多,其次是台中、南投,再为澎湖等地。他们主要来自福建,在永历二十八年(公元1674年),一个叫洪应兴的福建人率徐降华等七人,从闽来台旗后捕鱼,以后在次修建始祖宫。以后有福建人来台。 堂号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历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亮吉:清代学者兼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诗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1、根据已知的史料,洪秀全一生共育有十个孩子,其中五个儿子,五个女儿。

2、幼天王洪天富贵

洪秀全的原配正妻赖莲英所生,洪秀全的长子。天京城破后在李秀成的保护下逃出天京,因为李秀成让马给他,导致李秀成被俘。自己也在不久后的1864年10月25日被清军抓获。

被俘后的洪天富贵曾写下歌颂清朝的诗歌,并写了不少亲笔供词,乞求饶命。但当年11月18日,洪天贵在南昌被凌迟处死,年仅16岁。

3、次子洪天曾

洪秀全次子,大约出生于1852-1853年间,太平军从广西永安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洪秀全曾下令,他的名字要避讳,所以太平天国的元老名将曾天养、曾水源就被改名为“永添羊、“永水源”。不过洪天曾不到两岁便夭折而亡,曾姓诸将便逃过“改姓”之劫。

4、洪天光、洪天明都生于甲寅四年(1854年),其中洪天明生于九月二十四日,洪天光则不详,两人都是“庶生”,其中洪天光的母亲为“第十二妻陈氏”,洪天明母亲则为第十九妻吴氏。

天京城被攻破的当天,洪天光、洪天明本来一直跟在哥哥洪天贵福身边,但突围时李秀成表示只能带幼主一人,两人遂被扔在原地,有人说,他们跟母亲赖氏一起逃到南洋,但并无佐证,最可能的结局,恐怕是死在乱军之中,毕竟他们和洪天贵福一样毫无生活阅历,岁数又更小,才10岁。

5、最小的儿子洪天佑

洪秀全最小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了已死的东王杨秀清。洪天佑因此被洪秀全成为“子侄”,变成了太平天国名义上的“第一朝臣”。天京陷落后,洪天佑下落不明。

据说清军攻陷天京时,洪秀全的一名王妃携幼子来喜混在逃难人流中逃出天京,母子俩一路逃荒来到了安徽定远。王妃改嫁程姓,来喜亦过继给程姓人家,改名程文起。这个来喜应该就是洪天佑。王妃去世前,将子孙们召集到床前,告诉了他们身世秘密,并要求孩子们严守秘密,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程文起于1924年去世,时年68岁。1993年,程家修家谱时,表示要在适当时候恢复洪姓。据说,安徽淮南程氏已被正式载入《洪氏家谱》。

6、天长金洪天美

洪秀全的长女,也是电视剧《太平天国》中的仪美公主,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洪天美也被作为洪秀全的嫡长女被封为天长金,但是不久洪天美就选择了出家。

关于她出家的原因有两种猜测,第一种是洪天美由于从小就体会到世间疾苦,后来又多次目睹战争的惨烈从此便逐渐看破红尘,最终选择皈依佛门。第二种猜测是当时洪秀全准备把洪天美嫁给陈玉成拉拢陈承榕,奈何陈玉成不敢得罪东王杨秀清为了免于被杨秀清怪罪,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拒绝了这件婚事。洪天美羞愧之下便选择皈依佛门。

7、次女洪天娇

也有种说法是她和天长金洪天美是一个人。被洪秀全许配给天二驸马钟万信,两人只是订婚,却一直没有结婚,更谈不上圆房(洪天贵福说洪天姣一直留在宫中)。天京城破后不知所踪。

8、三女儿嫁给列王徐朗,没有留下具体资料,不过她的夫君徐朗作战比较勇敢,最终战死在和清军的战役中。

9、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天四驸马黄栋梁(凯王)、天西驸马黄文胜(捷王),天京城破时都还年幼,突围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死于乱军中

姓氏起源

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现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地区(即古“九州”之一的幽州),洪姓在先秦时期是以“共氏”的面目出现的,在秦汉之后才为“洪氏”所代替,并逐渐由北到南,至隋唐之时,皖、赣一带已有许多洪姓人家了。幽州洪姓南迁是因为当时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导致民族大迁移。洪氏在江南人数聚增,还有江西豫章(今南昌)弘氏改姓为洪。从上看来历史上洪氏有三个支系组成:一是四千多年之前的共工氏;二是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改洪氏;三是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改姓洪氏。三支中以共工氏最为源远流长。这三支均活跃于南方各处,并成为南方的望族之一。相比之下幽州的洪氏在北方就比较少见了。

台湾的洪姓位居十七,也是属名门望族之列。洪氏的分布以嘉义为最多,其次是台中、南投,再为澎湖等地。他们主要来自福建,在永历二十八年(公元1674年),一个叫洪应兴的福建人率徐降华等七人,从闽来台旗后捕鱼,以后在次修建始祖宫。以后有福建人来台。

堂号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历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亮吉:清代学者兼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诗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学者简介戴鞍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上海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晚清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大变局下的民生》、《晚清史》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几大热点之一的太平天国,近年来在学界渐趋边缘化,略显沉寂。时值金田起义160周年,参加沪苏学术界的「 ”太平天国与社会问题”学术研讨会,很受启发,谨将自己的一些认识整理成文,求教于大家。 一 众所周知,1949年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很受重视,成果丰硕。但不必讳言,很长一段时间,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太平天国史研究存在一些偏颇,很多学者受阶级斗争史观的束缚,往往着眼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及其历史功过是非等展开讨论,较少从更广阔的视野,结合当时的社会问题作具体深入的剖析。近年来,则有一些学者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够公正。 我以为,史学研究切忌脱离史实的观念先行。那些否定太平天国的学者,似乎也应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既然太平天国如此不堪,为何自地处偏远的广西金田村起义后,很快如燎原烈火,席卷十余省,定都天京,并前后持续了14年?如果不抱偏见,只能承认这种历史现象的背后,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努力揭示生成太平天国狂飙的社会因素,较之一味维护或抹黑太平天国更有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笼统地称太平天国为农民起义,并没有能真正揭示其鲜明特征。确切地说,太平天国在发端之初,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农民起义,包括洪秀全在内的其早期***都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成员中一个极具特色的支系。它是中原汉族人民南迁的产物。西晋至南宋年间,中原战乱频仍,当地民众为躲避战火,纷纷举家举族南迁。他们历经艰险,辗转来到山高林密、人口稀疏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栖身。相对上述地区的原住民而言,这些外来迁入者被统称为客家人。 作为后来者,他们多选择原住民尚未顾及的穷乡僻壤拓荒垦殖,并就地取材,筑土楼合群聚居,以合力对付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与原住民之间不时发生的矛盾冲突,甚至激烈的械斗。明中叶后,赣闽粤交界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原住民与客家人之间围绕生存资源的争斗频发,处于弱势地位的客家人,一部分被迫转而迁往相对地广人稀的广西,金田村所在的桂东南紫荆山区,就是这些客家人的聚居地,并成为金田起义的策源地。 客家人之所以愤而揭竿而起,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为躲避中原战乱,千里迢迢辗转迁至华南始,作为弱势群体,一直处于社会生活的边缘,饱受磨难。 在1928年写就的《井冈山的斗争》曾这样描述:「 ”土著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这种客籍人从闽粤边起,沿湘赣两省边界,直至鄂南,大概有几百万人。客籍占领山地,为占领平地的土著所压迫,素无政治权利。” 即使一些稍有资产的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也几乎无望。如后来身为太平天国北王的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虽家境宽裕,但因其客家人的身份,仍常常受到当地豪绅的欺压。韦昌辉的父亲痛感自家无有功名者,有钱也受人欺负,一心栽培儿子走科举道路,为韦家出口气。但韦昌辉的科场遭遇与洪秀全相似,失望之余,「 ”大发牢骚,痛骂官府黑暗,大叹倒霉”。 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拜上帝教鼓动,得到他们的共鸣和鼎力支持。稍有资产者尚且如此,不用说如杨秀清、萧朝贵等这样一众在社会最底层挣扎求生的伐木烧炭工和小矿窑的矿工们,更是对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处境愤愤不平。当时的官府却对他们的正当诉求极其冷漠,根本不予置理,致使矛盾无可避免地激化。时任广西巡抚的周天爵在一封私人书信中承认,太平军起事,「 ”其始激于州县不为理其曲直,而下民怨嗟”,终致爆发近万名客家人聚集的金田起义,并迅速壮大,转战出省,震惊朝野。 二 太平天国在发端之初,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农民起义,其有别于历代农民起义的圣库制度、男女别营等,都带有鲜明的客家人历史特点的印记。但当太平 战出省,进入非客家人聚居的湘鄂赣皖苏等省后,依然狂飚突进,势如破竹,显然不是再过分强调其客家人特征所能解释的。应该说,当时太平军所到之处普遍存在的贫富分化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局面,为太平军的顺利进军推波助澜,最终实现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以往学者对此曾有很多论述,但往往忽略对当时客观存在的满汉矛盾的揭示。实际上,指出满汉矛盾的客观存在,并不妨碍对阶级矛盾的分析。这里所说的满汉矛盾,源自清入主中原后,由满族贵族建立起来的针对包括满汉各族贫苦大众在内的君主专制统治,这种统治是通过各种制度设置具体体现的特权乃至世袭统治。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抨击这种带有鲜明历史特征的特权乃至世袭统治,仍是鼓舞民众奋起投身反清革命的主要宣传途径,武昌起义前夕的1910年,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对华侨演讲时仍强调:「 ”废除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 忽略清代政治满汉矛盾的特征,笼统地将太平天国时期清朝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定位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同样没有能清晰地揭示当时的历史现实。各地以「 ”反清复明”为旗号的会党即各类民间反清秘密组织,其成员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被迫与土地分离,浪迹江湖惨淡求生的游民和流民,他们对太平天国起义的纷起响应,壮大和推进了太平天国的迅速发展,就是鲜明的例证。 久被清朝君主专制统治残酷压榨的广大民众普遍存在的不满和愤恨,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后,得以势如破竹般地胜利进军,定都江南并坚持十余年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清方记载也承认:「 ”逆党(诬指太平军——引者)由长沙陷武汉,虏劫之局一变屡变,始则专虏城市,不但不虏乡民,而且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布散流言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乡民德之。以致富者坐视城中困守,不肯捐助一钱,贫者方幸贼(诬指太平军,下同者)来,借可肥已……甚至贼至争迎之,官军(指清军——引者)至皆罢市。此等悖惑情形,比比皆然。” 苏南地区素称重赋区,「 ”苏松太三属为东南财赋之区,繁庶甲于天下,而赋亦于天下为最重,比其他省有多至倍者”。其中下层民众所受盘剥最重,「 ”江苏向来完漕,绅富谓之大户,庶民谓之小户,以大户之短交,取偿于小户。因而刁民劣绅挟制官吏索取白规,大户包揽小户,小户附托大户,又有包户之名,以致畴轻畴重,众怨沸腾,纷纷滋事”。 这些弊端,早就引起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注意,认为应予整顿,革除积弊,但未被清廷采纳,「 ”以致官民交怨,业佃相仇,抗粮抗租、拒捕殴差之案层见叠出”。不少人直接参加了太平军,据清方记载:「 ”贼匪(诬指太平军——引者)名册,统上(海)、嘉(定)、宝(山)三处,共有一万七千人。”有鉴于此,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和李鸿章即联名奏请清廷在苏南减赋,旨在缓解社会矛盾,防止农民再度愤起反抗。经历太平天国沉重打击的清廷,不得不正视现实,久被搁置的苏南减赋终得推行,当地的社会经济渐趋复苏。 三 初期以客家人为主体,起自社会底层和穷乡僻壤的太平天国,其失败的征兆实际上在金田起义后不久就已显露。在一路征战中,太平军实行严格的男女别营和圣库制度,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却不受约束。与男女别营、夫妇分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洪秀全等人从起义之初就以政治暴发户的心态,恣意享受,其中之一就是实行多妻制。 早在1851年春,洪秀全就有15名后妃。按照太平天国礼制,天王的后妃总称「 ”娘娘”,东、西、南、北翼五王的妃子通称「 ”王娘”;各王女眷的人数依次递减,除元配妻子外,先是在两广随军女子中选妃,后改为在征伐途中就地从民女中遴选。定都天京后,这种选妃方式被固定化,每逢诸王寿诞之日,照例事先在城内女馆中层层选美:先由各女军挑出12至15岁的处女,汇齐后再经筛选,最终选定15人左右,每次天王、东王各6人,北王2人,翼王1人,「 ”谓天父怜各人劳心过甚,赐来美女也”。1856年天京事变前夕,杨秀清的王娘有54人,洪秀全的后妃有88人之多。 尽管洪秀全等 妾成群,但他们在定都天京后,仍继续推行男女别营、夫妇分居的政策,并大言不惭地在《天情道理书》中声称「 ”但当创业之初,必先有国而后有家,先公而后及私”。天京城内的原有居民,也按男女分馆居住,实际上废除了家庭和个人的财产。众人自然不服,胆大违禁者不乏其人。1854年2月,有人揭发太平天国官员陈宗扬和卢贤拔两夫妇私下同宿。杨秀清下令捉拿,陈宗扬夫妇被斩首示众,卢贤拔被革职,戴罪立功。此事在天京城内反响很大,私下不服和抱怨者众,也有因此偷偷逃跑者。同年9月,不准夫妻同居的规定乃告结束。 定都天京不久,洪秀全、杨秀清就在城内大兴土木兴建天王府和东王府。针对一些人的不满,负责兴建的官员竟声称「 ”今日之事皆是天事,我等同为上帝之子女,以子女而趋父事,自是份所当然,理所宜然”。竣工后的天王府富丽堂皇,洪秀全自夸:「 ”京都钟阜,殿陛辉鲜。林苑芳菲,兰桂叠妍。宫禁焕灿,楼阁百层。延阙琼瑶,钟磐锵铿。” 定都前,洪秀全多次通令全军,宣布凡金银财宝等战利品一律上交圣库,不得私藏。但这些财物除用作军需外,都被诸王拥有。定都后,城内设有金匠营专门为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打制金碗筷,甚至金便壶等。洪秀全及其家人的宫中生活,其儿子洪天贵福在被俘后曾有披露:他一天要四次向洪秀全写本章请安,每食饭要感谢上帝,七日礼拜赞美;他九岁就有4个妻子,就不准与母亲、姐妹见面;只允许他读天主教的书,不准看古书;直到16岁继位,从来没有出过城门。洪秀全的身边有一只鹦鹉能说「 ”亚父山河,永永崽坐,永永阔阔扶崽坐”。亚父就是上帝,崽就是洪秀全和他的子孙。这是一名清朝的降官特意训练进贡的,洪秀全视为「 ”瑞鸟”,还写入了诏旨。 主持朝政的杨秀清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凡出东王府,随行的仪仗队多达千余人,走在前面开道的是大锣数十对,龙凤虎鹤旗数十对,绒彩鸟兽数十对;紧随其后的是洋绉五色龙,长约数十丈,高丈余,并有鼓乐尾随,号称「 ”东龙”;东王坐轿为五彩黄呢轿,共有56名轿夫,轿内还有2名童子站立左右拂蝇捧茶,轿后则是东王府属官近百人,再以一条长龙收尾,堪称浩浩荡荡,招摇过市。伴随这种恣意享乐的是最高领导层之间激烈的争权夺利,终至发生大开杀戒的天京事变。 几经波折的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太平军内部流传这样的顺口溜「 ”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清方文人则推波助澜,改为「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指太平天国——引者)非正主,依旧让咸丰”。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再难挽回颓势。 曾是乡村塾师的洪秀全,自发动金田起义后,在公开场合明确地表示对文人和传统文化及典籍的厌恶。太平军所到之处,不时有焚书之举。鉴于除洪秀全外,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豫王胡以晃,文臣卢贤拔、曾剑扬、何震川,乃至后期的干王洪仁玕,都是科场失意者,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这种心态颇可玩味。即使定都天京后,据洪天贵福描述,洪秀全仍称古书为「 ”妖书”,不准别人读,而他自己曾下令从杭州取来大量古书,看完一本就烧掉一本。 作为其主要敌手的湘淮军,则是另外一番情景。容闳曾目睹曾国藩幕府即文武幕僚的盛景:「 ”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其中知其姓名者前后约有400多人,确知其经历的103人中,有翰林17人,进士18人,举人29人,秀才15人,文童4人,贡生13人,监生6人,留美学生1人。在众多幕府中人的鼎力辅佐下,随着对太平军的战争渐占上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新崛起的汉族地方大员的权力逐渐扩张,打破了此前满族官员长期把持各地军政实权的局面,晚清政局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太平天国则对士子即读书人依旧排斥。定都天京后,焚书举动虽不再见,但孔孟之书仍是禁书,违者严惩。当时有文人评述:「 ”贼(诬指太平天国,下同——引者)中无读书练达之人,故所见诸笔墨者,非怪诞不经,即粗鄙俚俗,此贼一大缺陷。”李秀成在被俘后总结太平天国败因时,也感叹:「 ”官兵多用读书人,贼中无读书人。”曾有哲人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种军队是不能最终取得胜利的。 显然,如果我们不再过分专注于太平天国功过是非的争辩,而是转换视角,尤其是重视剖析当时普遍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与太平天国兴亡之间的紧密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其腐败问题,无疑更有助于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 (本文原刊于《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3期,注释略,均来自网络)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1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五: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

  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

  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2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氏家训

  这里所说的杨氏家训,就是对杨氏族人言行的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3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继业《杨氏族谱》在克什克腾旗发现,为杨业47代传人

  1992年1月20日 北宋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即戏曲中的杨继业《杨氏族谱》在克什克腾旗发现,为杨业47代传人,克旗热水塘镇杨名舜保存。《杨氏族谱》是自北汉(公元951年)写起,迄今已达47代1039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三修,现存为道光刻本。是族人代州杨茂林领衔撰修的。凡6本12卷近10万字,除《杨氏族谱》外,还有《杨氏族谱图》1份,俗称韵。图为长宽275×255米,白丝绸独幅布彩绘而成。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4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家城浮出水面

  被尘封土埋了500多年的杨家将祖籍“杨家城”,最近浮出了水面。中国长城考察队不久前对“杨家城”进行了考察。

  杨家城位于陕北窟野河左岸的一个山坡上,距离神木县城20多公里。城郭为长方型,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300米左右,原来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二门。外城周长约4公里,城墙无定形,皆依山势踞险而筑,蜿蜓跌宕,巍峨险峻,有东、南、北三门,西为绝壁,高陡无门,下临滚滚西南流向的窟野河水。远远看去,万里长城从西南方向逶迤而来,穿过古城遗址,又向东北而去。一座座高耸的烽火墩台远近错落,如同一个个威武的哨兵矗立在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如今,整个城池已变成了断坦残壁,但古城轮廓犹存。记者看到城内城外都长着庄稼,但秋旱严重,庄稼大都一片枯黄。城内没有住人,城外有一个自然村,从房舍和他们养的猎、牛、羊来看,日子倒还可以。

  据陪同我们考察的神木县副县长李锦银介绍,杨家城即古麟州,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北宋时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的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时期,后晋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麟州靠近契丹地盘,为了对抗契丹贵族,杨家将的先祖杨宏信就自立为麟州刺史。从杨宏信开始,长子杨重勋,长孙杨光三代都是麟州的地方最高长官。杨继业是杨宏信的次子,杨延昭是杨继业的儿子,“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杨家三代镇守麟州,尤其是杨继业父子三世坚持抗辽,都是北宋名将,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后来,人们就把麟州称为“杨家城”。金、元、明历代改徙,杨家城时兴时废。明正统八年今治神木县兴建后,遂废弃再未沿用。

  近年来,随着神木大煤田的建设开采,当地政府及文物旅游部门正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决定把杨家城变成一个旅游观光城。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5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姓是荣耀而古老的姓氏

  杨在中国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共同采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当然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候;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候,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象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杨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人口众多 ,分布广泛。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6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沉 香 亭(杨遗迹之一篇)

  建于先天元年,为明皇李隆基的府邸之一。原亭早巳毁圯。现在的沉香亭为后人依照原式样重修的,位于古都西安兴庆公园内。重檐四角攒尖顶,红檐碧瓦,古朴雅致又华贵富丽,明显有盛唐风格。衬着周遭艳如锦绣的五色牡丹,沉香亭值得观赏留连。

  沉香亭建在一座人工堆筑的土山顶上,全部用沉香木构造。沉香亭的出名,跟一个风流超绝的传说故事有关。开元年间,明皇正花天酒地享乐,把号称“诗仙”的大诗人李白也传召进宫内。一次皇上逸兴勃发,传诏要翰林学士李白作曲词《清平调》。李白摆起谱儿来,喝得酩酊大醉,居然皇上亲自给他送汤醒酒;李白趁势侮弄大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李白吟罢,挥笔而成新诗三章。于是乐师李龟年歌咏,梨园弟子伴奏;连杨贵妃也命人拿来七宝杯,斟满西域葡萄酒,敬给李白。玄宗也忍不住吹起笛子来。李白的诗句立刻在兴庆宫,在沉香亭四周阵阵飞扬: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名花倾国两相间,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因为列入大诗人眼中笔底,名物与名作齐飞,沉香亭的名气自然高扬远播了。写完《清平调》不久,不可一世的李白遭到宫中权贵的诬陷,终于在天宝三年(744)被赶出京城,美其名曰“赐金还山”了。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7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家族名人

  杨戬 (二郎神)

  杨坚,杨广

  杨玉环 (杨贵妃)

  杨行密 (852~905)

  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 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 (?~1856)

  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震宁 (1922~?)

  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8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入川杨氏的迁徙

  杨姓从周,始发山西。今仁寿县钢铁镇杨氏先祖於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邱迁楚(湖南)零陵县蒿芝坝冷水滩。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鸣凤公携春福、春茂二子入蜀,落户仁寿县甘坝子附近的坛神坡(今双流县大林镇玉皇乡部分)。春福公后裔迁居杨家山(今钢铁镇快乐大队),春茂公有三子:登龙、登麟(墓址在今杨家坝老房子屋后竹林内)、登榜,登龙、登榜二子携家眷迁居仁寿县富加场、禾加场,今禾家场附近有杨家祠堂。登麟公之子伯仕公时从张姓人家买得杨家坝遂迁居杨家坝,杨氏兴旺繁衍起来。伯仕公有三子:三才、三福、三台。俗称“老三房”。三才公后裔迁往籍田西巷子,三台公后裔迁往扎营山(今钢铁镇老君七、八组)。三福公之子国权公有五子:朝鉴、朝钦、朝铭、朝锦、朝镇。俗称“五大房”。后来,朝鉴部分后裔迁往河心坝(今视高乡河心三组),朝镇部分后裔迁往高家坝(今钢铁镇寨子四组),部分迁往寨子山下(今钢铁镇寨子八组)。

  杨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今散布在钢铁、视高、籍田、清水等处和仁寿下面的富加、禾加等地以及资中、眉山、成都等地,乃至全省各地和全国各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强哉,杨氏!威哉,杨氏!

  注:如是陵州(今仁寿县)杨氏后裔,想看《杨氏族谱》全书,请与站长杨选洲联系。(E-mail:y621991@tomcom)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9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氏宗族论

  中华杨氏,众所皆知的是杨氏源于华山。但通过史学家研究杨氏先出于巴蜀地,大家看看中国史,在远古时期确实是巴蜀尽出杨氏名人。

  如今杨氏分属多民族。在汉族中是大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大姓。在当今杨氏分布情况来看,也是江南居多。通过民族学家研究,杨氏的迁移情况和古代巴蜀人迁移情况相似,周武王时巴人“虎”。也伐纣,其有罗、李(十六国时李雄建成国)、朴、巴等七姓定居于中原。汉高祖刘邦时又有50万巴人移居中原,后来历代皇帝为了控制巴人,屡次移巴人居北方。少数民族乱华时,巴人也南移,巴人——当今之土家族之主源也,土家族为巴人、楚人、蜀人、土人和汉人的共同体。土家族正有大多的支系原于江西和安徽等地,

  杨氏土家族主要有一支。其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仅据族谱载:是因为杨文广南征而赐其后的,凤凰杨氏土家族在神龛上标了宗族源流:“四知遗训自关西,七字流芳由宋北”。但是今天这支杨氏十分庞大,人口有150万,据民族学者研究这支杨氏源于安徽。是隋文帝杨坚的嫡系子孙,如今这支杨氏主要是土家族、侗族。瑶族始祖为这支杨氏的杨再兴。

  在今天这支杨氏的后代已经清醒!都在强烈要求恢复本来的民族面貌——土家族!如凤凰杨氏于1999年成功的回到了土家族中。其他还是汉族的这支杨氏都在要求回来。

  从历史来看我们杨氏得确是巴楚蜀人之后,是正宗的少数民族。是正宗的土家人,即土家族。杨文广也说我们是土生土长的人。我们为什么以后会有客家呢?因为客家是移民,我们土家也移过民啊!所以说土家可等于客家土家是汉人但不是汉族!这点要分清!请问有哪个有不同观点和共同观点?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10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九龙山杨氏

  杨氏公堂会

  杨氏公堂会是杨姓社会团体组织,包括杨氏宗亲会和杨氏学术研究会等。其宗旨是弘扬祖德,敦睦族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等。

  民国时,杨森将军在万县组织杨姓人士,成立川东杨氏公堂会,我九龙山杨氏深受影响。

  “公堂会”现已演变成“宗亲会”。“宗亲会”在台湾较为普遍,现有十多家杨氏宗亲会。海外有二十多家杨氏宗亲会。

  这里只介绍会址设在台湾的“全球董杨宗亲总会”。

  1971年10月18日,在台湾成立了“董杨宗亲总会”,建有董杨总宗祠。宗旨是:秉承董杨远古同姓,唐宋联宗之精神,正谊明道,廉垂四知之祖训,以敦睦宗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并发扬中华文化。任务有六个方面。他以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如不能举行会员大会时,得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宗亲会设理事31人,后补理事11人,监事9人,候补监事3人,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任期四年,连选连任。理事会选9人为常务理事。在常务理事中选1人为理事长,4人为副理事长。监事会选3人为常务监事。理事长代表宗亲总会对内总领会务。第一,第二届理事长为杨森将军。第三,第四届理事长为杨宝琳女士。第五,第六届理事长为杨清钦先生。

  杨清钦先生凭借自身坚定信念和财力,一方面全力倡修古迹遗址,弘扬历史伟人业绩风范;另一方面兴学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并多次来大陆祭祖捐资。

  如今,董杨宗亲总会已改为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

  现在研究杨氏历史文化和杨氏名人学术思想的学会、研究会(所)及有关网站也不断涌现。如开封杨氏族史研究会,常德师院隋杨帝研究所,福建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等。常见的杨氏网站有:中华杨氏网,全球杨氏宗亲网 。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11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佛潭与金门官澳杨氏手足情深

  漳浦县赵家堡是宋朝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即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美的第十世孙于公元1279年流亡避难隐居的地方。在赵家堡的荷花池中也有这样的一座桥。桥以一条平板石梁桥与一券顶拱桥两部分组成。桥共建六个长方形桥墩,三条石桥梁,拱桥则做石柱护栏,建造者还惟恐世人不理解其苦心,于桥梁上刻了"汴派桥"三个大字。(来源:东南在线)

  在闽南漳浦县佛潭镇,有一座杨氏祖庙,在金门县官澳村,也有一座杨氏祖庙。两座祖庙形似神似,祖龛的牌位,一世祖均是亮节,二世祖均是世昌(佛细)、世耀(佛成)、世隆(佛潭)。七百多年来一脉相承,两地杨氏同宗同祖,常来常往,手足情深。

  佛潭杨氏祖庙顾问杨振芳先生编撰了佛潭杨氏历史渊源考,官澳杨氏祖庙总干事杨延文先生策划出版了达山堂专辑,两本书叙述了相同的历史事实:南宋杨亮节,杨太后之弟,官封处置使。元兵入侵,亮节奉益王、广王南奔。公元1276年5月,亮节的外甥即帝位(称为端宗)于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亮节随驾至泉州,因军务别往,及归,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携三个儿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劳染疾,寄养于漳浦佛潭农家。亮节与长子、次子来到厦门,想觅船前往广东崖山与少帝会合。此时传来崖山兵败、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节悲愤不已。遂与两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门),隐居于官澳珠宝石下,誓诫子孙莫为元臣,郁郁以终。

  初秋,笔者赴金门旅游。行前,年已八旬的退休干部杨振芳先生特地送来有关资料,开列名单,要我为他“探亲”。他说,金门杨氏与佛潭杨氏关系密切。先祖世隆定居佛潭,因而号佛潭,其长兄、二哥也随之号佛细、佛成。杨佛潭“乃择地于佛潭之左”定居,娶妻陈氏,生四子,分为四大房。他70多岁时作自述一文以示子孙,记载其父及两位兄长定居浯州官澳的情况,说明当时双方有互通音讯。古建筑佛潭杨氏祖庙于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时有台澎金马及东南亚的宗亲前来祭拜。官澳的杨氏祖庙也常有大陆宗亲前往谒祖,清末修建,当时资金仅够建后堂,佛潭宗亲知道后发动募捐,续建了前堂。2001年底佛潭宗亲曾组织30多人前往金门拜祖。

  在金门旅游期间,承导游郑女士的热心联系安排,笔者采访了杨氏家庙和达山堂总干事杨延文先生,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官澳杨氏祖庙大门的对联是:“翊主南迁矢志冒危惟报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隐不臣元”,概括叙述了那一段辛酸的历史。杨延文先生感慨地说,先祖是皇亲国戚,宋亡后来到

客家族就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分支,是属于汉族的。

汉族除了客家民系外,还有北方民系,湖广民系,江淮民系,吴越民系等八大民系。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

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扩展资料:

客家人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呼,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经过历史上”六次大迁徙“,也许正因为这一次次的大迁徙,让很多人会觉得客家人是个少数民族。

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现在已有二亿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在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

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客家民系是一个伟大的民系,从近代开始,客家英豪辈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悲可泣的历史篇章。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杨秀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冯天祥;“一代文豪”郭沫若,“国父”孙中山;“历史诗人”黄遵宪;“十大元帅”叶剑英等等,这些在历史上叱诧风云的名字,都是客家人。

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但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

——客家人

——民系

善化许氏家族住善化、东乡、圭塘、许家冲。系十六世纪初,明正德年间,在全国性的流民潮中,自江西迁居到湖南的。许瑶光是圭塘许氏家族第十一代。许瑶光出身微寒。父亲许永璜、字国贤,母张氏,兄仁甫、次衡、力常,种菜务农。妻朱氏,有三子,方义、方镇、方藻。许瑶光读书做官后,许氏家族这一支系也由农转士。以后,许瑶光之女嫁何绍基(著名学者,大书法家)之侄;再后,何绍基小孙女何琳荪又嫁许瑶光长孙许直,许、何两家结为亲家。

许瑶光五岁时,父母聘请老师督教他上课,大哥、二哥也常购书督促他读书。他和三兄考取秀才(附生)后,进省城东南的紫荆山房读书。学校位于东茆古里,面临小瀛洲,十分幽雅。秀才享受食廪,免除丁粮税,见到知县可不下跪。

道光二十一年,许瑶光父亲去世。二十四年丧满,正好骑跨省试日期,错过了考举人。清代科举,丧服三年未满者不得应试。他感到悲伤忧郁。二十五年,岁试“四十贤人”赋,及“秋兰”诗,见赏于南皮张振之(名炽)学政,补升为增生。次年,科试“谷曲研”赋,及“拟西崖”乐,在长沙府得第一,成为廪生,享受“廪饩银”(每年可从国库支取白银四两)。他三兄亦以一等生员同时成为廪生。他冀望能搏取举人,有相命者对他说,你文才星相虽佳,然而命中决定你接连三次科考,均不能实现你的愿望;至己酉年,当因明经科得官(即拔贡科、拔萃科,明清时期朝廷为征天下贤才,每十二年各省选拔贡生,不问是否举人,送京师由皇上考验授职),今世你

带“秀”字的名人有哪些?

带“秀”字的名人有陈独秀、汉光武帝刘秀、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等。:一、陈独秀: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