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帝本来是姓元的,为什么后来要改姓拓跋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北魏皇帝本来是姓元的,为什么后来要改姓拓跋呢,第1张

北朝的魏国是鲜卑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统治皇族姓拓跋,后来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汉化的改革,将首都迁到了洛阳,并且改鲜卑人的复姓为汉人的单姓,如将拓跋氏改成了元氏,标明天下第一姓的意思。 所以,北魏又称元魏,其道理犹如李唐、赵宋、朱明一样。 应该是北魏皇帝改成汉族姓氏,我记得是元宏 北魏皇帝姓元(原姓拓拔,后改汉姓为元) 元是姓氏,用在这里是为了把拓跋氏的北魏和曹魏区别开 北魏的建立者是鲜卑人,皇族原姓拓拔,后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又拓拔改为元,你可以在初中历史课本中的《魏孝文帝迁都》可以看到。 北魏皇帝本来姓拓跋,后来孝文帝改革,迁都改姓,把姓氏改成"元",所以叫元魏 北魏朝拓跋宏改姓元,之后魏朝称元魏。北朝也就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所以称北朝元魏继齐周。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被鲜卑胡人灭亡,皇族司马睿即位建康,占据长江以南,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北魏内乱分裂成东西魏,朝政被大臣高欢和宇文泰把持,后东魏被高欢二子高洋取代为北齐,西魏被宇文泰侄子取代为北周,这五朝共称北朝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元姓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发展需要,文治需要,统一需要。下面讲一下个人理解。

1发展需要

当时北魏的平城位置相对靠北,风沙雨雪的天气较多,自然环境恶劣。北魏早期,社会经济相对薄弱,总人口不是太多,平城做为都城还可以应付,粮食供应也比较充足。

但是随着北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到孝文帝时期,平城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就凸显出来,外地运粮成本又高。

而洛阳的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有一片不小的冲积平原,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迁都洛阳可满足北魏发展需要。

2文治需要

正如孝文帝所说“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平城是用武之地而无法文治,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元姓是文治需要。

文治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当时南北朝群雄纷争的时代,文治的国家就拥有更强的实力,就可以取得最终胜利。

当时文治基础最好的地方应该在洛阳,洛阳曾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的国都,是儒学文化的中心。

对于北魏而言,虽然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但统治上野蛮乏力,所谓“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孝文帝急需吸纳先进汉文化进行国家有效治理。因此,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并改元姓以示文治决心。

3统一需要

孝文帝雄才伟略,其志在统一天下,迁都洛阳是统一天下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对抗北方柔然还凑合,但要以平城做为平定南方的据点,显然不行。平城距离南方过于遥远,孝文帝显然无法坐镇平城去指挥平定南方,统一天下。

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的国都,位置重要,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利于北魏的统一天下战略。因为讨伐南齐时,北魏可以从洛阳出兵,向西直取关中,向南直取荆州,向东渡淮河直取南齐国都。

北魏皇帝本来是姓元的,为什么后来要改姓拓跋呢

北朝的魏国是鲜卑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统治皇族姓拓跋,后来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汉化的改革,将首都迁到了洛阳,并且改鲜卑人的复姓为汉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