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桐城》原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将至桐城》原文,第1张

将至桐城

宋代:王士禛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译文:

临溪的小路似乎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我刚好翻过桐城和舒城交界的北峡关。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将家书托付给黄耳灵犬,思乡的心由白鹇鸟带回故乡。眼前就是龙眠居士李公麟所描绘的龙眠山水,我能否仿效前贤归隐此地,终老斯乡。

扩展资料: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参考资料:

王士祯_

1、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2、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李龙眠即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

因安庆桐城城北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3、何如宠(1569年~1641年),字康侯,号芝岳,南直隶桐城(今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先世自徽州府婺源县何田坑(今属江西)徙。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

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

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时某中书得皇帝宠幸,大权在握,如宠和左庶子赵师圣皆当迁官,不少人都劝他俩去拜望中书,而遭拒绝。

4、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汉人,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人方学渐之曾孙,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

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5、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拱之、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先世为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乡(今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移居桐城县城。汉族,著名水利专家,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 

左光斗自小勤奋好学,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成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七(1619年)年被举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是史可法的座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出任屯田监察御史在天津实施“三因十四议”的屯田方案,结果“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3]  还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间范围内的京东、畿辅的水利屯田实践。

-曹松

-李公麟

-何如宠

-方以智

-左光斗

历史上,马作为一个特殊的绘画题材历代相传,以唐宋时期最为活跃,画马名家层出不穷。唐代著名的画马名家以曹霸、韩干为首,而宋代的李公麟创造的独特的白描画马,更是技法一绝。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龙眠胸中有千驷 不惟画肉兼画骨”——苏轼

李公麟爱马

爱到痴迷

▲五马图 纸本墨笔 293x225cm 无名款

李公麟《五马图》属于《职贡图》之类的宫廷绘画,内容表现西域进贡北宋朝廷的五匹名马及奚官、圉夫等。前三人为西域人装束,后两人为 打扮。此画为长卷,分五段,每段绘一人牵一马,这些由西域诸国进贡的骏马,马名依序是“风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第五匹马佚名,经考证可能为“满川花”。画中的5位马官,两位是 ,其余的为外族,形貌、服饰、神情各不相同。

在形体方面五匹马有着共同的特点,李公麟却在共性中刻画出了它们不同的特点,避免造成“五马相近”的局面。

白描画法是李公麟塑造马的主要手段。

风头骢

锦膊骢

马匹肌肉发达的部位:线走外弧,笔力稳健而富于韧性,体现出肌肉的弹性特征。

好头赤

照夜白

刻画的鬃尾:线条圆润流畅,实起虚收,显示出良好的蓬松感。

满川花

勾勒的蹄部:线条变得坚劲挺拔,充分显示蹄部的角质感。

李公麟此画不但将马画的形神具备,白描人物的功力也相当深厚。历来都说唐代吴道子之后,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的最好,似乎并不怎么用线,就能画出骨肉感和毛发、衣裳的质感,用一句行内人经常说的话,就是线条很高级。

▲唐代吴道子白描人物 《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

由于《五马图》中每匹骏马都有题记,表明李公麟描绘的是皇家马厩中真实存在的五匹有名字、有年龄有产地的骏马。

然而,

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题签,第四匹马叫作“锦膊骢”,是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四月初三由董毡向宋朝进贡的贡马。看似言之确凿,却存明显的错误。董毡是青唐吐蕃首领,被宋神宗赐封武威郡王。然而他在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10 月就已去世,怎么可能在 3 年后再向北宋朝廷进献“锦膊骢”呢

《五马图》的第一匹马,标明是宋哲宗元年(1086 年)12月 16 日于阗国进贡的“凤头骢”,但这与当时于阗进贡的时间不符。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有一次大规模的贡马。在当时,进贡实际上相当于和北宋 做生意 :为了这批于阗马,北宋 赐钱 120 万。显然,太过频繁的进贡,北宋 也吃不消。所以,在宋神宗的时候,便限定于阗最多每隔两年进贡一次。也就是说,下一次进贡,要到两年之后的元 三年(1088 年)。如此说来,于阗国的凤头骢又如何能在 1086 年的年底来到开封呢

所以,《五马图》中的五匹马,与其说是北宋御马厩中的五匹真马,还不如说是李公麟和黄庭坚合作构建出来的神话。

《将至桐城》原文

将至桐城宋代:王士禛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译文:临溪的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