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的衡阳渔溪琅琊王氏家训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王氏宗祠的衡阳渔溪琅琊王氏家训,第1张

1、凡为人子必孝其父母,为人妻必敬重其夫,为人兄姐必友爱其弟妹,为人弟妹必恭事其兄姐再遵训:不要有私藏以伤了大义,不要学懒惰以消了家业,不要习奢华以招取天刑,不要听妇人言以间了和气,不要为非礼以横扰家门,不要好饮酒以乱了情性凡此六者若有一件,必坏了汝身家,折了汝阴骘此前人有家者之良规,予今直录以训汝等,若肯依着行家道必兴,子孙必昌;若不肯依着行家道必消,子孙不昌聆兹训辞,其应如响言之痛心,各宜深警

2、凡人家之兴与不兴,在乎人之积善与不积善而已如何谓之积善,内则孝父母敬兄长,外则和亲族睦邻里,凡利济人物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积善,恃己之强欺人,骗人之财以肥己,骄矜放肆,欺心瞒人,利己害物之类皆是也书去惟上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郑氏云能爱子孙者,遗之以善,不爱子孙者,遗之以恶斯言至切,各宜服膺

3、女训:云大凡和睦和人家,皆由内有贤妇人所助;忤逆的人家,亦皆由内有不贤的妇人所扰何谓贤:事舅姑奉祭蔫敬夫子,睦姻戚,无故不出门庭,不妄笑语,如此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善,多言无耻,邪僻妒嫉,恃强凌弱,扰是非,饮酒乱性,徇私蔽公,如此之类是也郑氏曰:天道甚近,福善祸*,为妇人者不可不畏

4、吾族自始祖万庄府君以来,宗枝繁盛,子孙众多,虽有远近亲疏,实同一气,如水之千流万派而同一源,如木之千枝万叶,而同一本其间不能无贫富贵贱,居富贵者,安可视宗族如路人,见贫贱而不恤哉,范文正公曰:于吾固有亲疏,于吾祖宗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郑氏云:彼病则吾病,彼辱则吾辱凡吾子孙有富贵者,不可不恤宗族,宗族中有孤穷者,当随力周济,勿使失所,不可恃势相凌,而为一义有失木本水源之礼也,若有违之,天实鉴之

5、崇本堂之设肇自我先人也,自元季兵燹之后,子孙散处不能复合,先人乃率宗人创屋一所,于其上题曰崇本堂,以奉祖宗祭祀,且一宗族使之知其所自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岁久废坠吾等复其地而重新之刊族谱以明昭穆之次,修家训以遗子孙则无非所以继先人之志也,为子孙者当谨遵教戒,继继承承无替引之,庶可以无忝先人之意也

6、吾族子孙颇多,须择年高行尊有德者一人为族长为族长者,当致公无私,谨守礼法,以驭宗亲不可循私,苟合取事乖方,郑氏云: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又须有容人之量,临事时勿察察而明,勿汶汶而暗,常视宗族如一家,忻戚如一人,斯能任其责矣若其有失,家佐当明陈其事,以谏之,谏若不听,则会众以谏之,务尽爱敬勿失和气,若其果不能任事,则以次族长佐之

7、设家佐二人以助族长行事,不拘年之少长,择言而有信行而有恒,可为众人之仪表者为之凡一族大小之事无不与焉,若有大故然后别择以代之

8、族长当正已,率下务存公道,不可少有偏私,有财物必聚为一处,明立文簿,命廉谨子弟掌之凡有吉卤费用日用衣食等项,必量入为出,适可而止,勿得习尚奢华,自速贫贱,尤宜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读经史,学仁义崇礼让,士农工商各量其材而受之,如此则家道自昌。无忝于先世矣。

9、族有大宗小宗,宗子之责最重,上奉祖考下一宗族。为族长家长者,当竭力教养,多读经史,通晓礼义,使子弟有所矜式而后可也。郑氏曰:如其不肖当遵横渠张子之说,择次贤者立之。

10、择读书子弟通晓礼义七八人,专习冠婚丧祭之仪。凡有事焉,预先禀于家长,宗子卜日行事11、族长宗子每岁仲春仲冬择日率子孙斋沐洒室堂涤器具馔,至日清晨奉祖先神主于崇本堂,致祭其诚并遵文公先生家礼祝文。

12、凡为吾子孙者,当竭力以事父母,孜孜焉如日不足。孟子曰:事亲若曾子可也。夫曾子之孝,后世莫能加焉,而犹言可者,盖以孝者子职之所当为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哉。礼云: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亦然而况于人乎。然孝岂独怡颜奉养而已哉,必如舜使瞽叟底豫闵损使继母慈爱而后始可谓之孝也。先儒曰:无不是底父母斯言至切尔,其身体力行以追先哲。

13、凡为吾子孙者当谨守礼法,居乡曲当要谦卑退逊不可傲骄曲礼。曰:年长一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又曰: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任轻则并之,任重则分之。古之人居乡曲如是,所以邻里和睦礼义兴仁而成至治尔,等其尚体之。

14、凡为吾子孙不论富贵贫贱皆当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识道礼,顾廉耻,择交游,毋为非礼,勿犯国法。居则为良民,出则为良臣,而后可也。若孤寒不能教者,族长于崇本堂延师以教之,毋使陷于轻薄下流,以忝祖宗之德。

15、子孙当以懒惰为戒,以勤俭为本,二者势必并行。尚勤俭则家必富,身必荣;习懒惰,则家必倾,身必辱。此必然之理也。列女传曰:不可忘者,勤俭。不可恃者,懒惰。勤俭之习一移祸福之应向至女戒尚如此,男子其可不知所务乎。

16、子孙凡与祭行礼之时,务在严恭寅畏,盛衣冠,谨言语,常如祖考在上,毋得色笑浪语,破衣欠伸,若有失仪,家长责之。

17、卑幼凡事必禀于家长,允则行否则止。毋得恣意专行,平居不得抵触尊长,其出言不逊有乖于礼者,姑诲之,不悔者会众于家长前决之,若屡恶不悔者,黜之于谱上削去其名。子侄年未六十,不可与伯叔连坐,违者家长责之,私膳不拘。

18、子孙当竭力以奉尊长,为尊长者不可挟此以自尊,扬掌苗袂使人无容身之地,甚非教养之道。若其有过,当反复谕之,必不得已,会从以挞之使之羞耻。

19、子孙于尊长务守名分,不许假名易字。郑氏云:兄弟相称,各以字冠于兄弟之上,伯叔之命侄亦然。侄称伯叔,则以行称继之以父,夫妇则当以行字相称,如此尊卑不率礼乐自生。

20、子孙有居官者,随其职分大小,务要各尽乃职,以忠君报国,为心不许尸位素餮,欺公坏法,若剥民膏以肥己,惰己之职业以负君命,致有断罪除名贻辱祖宗者,族长会众数其过恶,于谱上削去其名。

21、子孙有居官守者返于家必须谦逊,见族长当执子弟礼,不可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若自高大矜己傲物者,族长会族人深罪切责之。

22、凡吾子孙者本分差役,闻命即赴,夏秋税粮依期送纳,不得推诿避违,自取耻辱。

23、子孙有家富身荣者,必须爱敬宗族,周济孤贫,不能嫁娶者,为嫁娶之,不能埋葬者,埋葬之,不能教养者,教养之,勿事沽名勿希报答斯为善行矣。此吾祖宗平昔所为,尔当服膺以继其志。

24、凡为吾族子孙者,当以忿怒至争为戒。怒忿至争,其初甚微,其祸甚大。语曰:一朝之忿忘其岙以及其亲此之谓也。

25、凡为吾子孙,若与有小忿,不得念其旧恶但以直报怨,则仇忿可改若公报私仇,亦非君子之道黄石公云: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归宜深志之

26、丧礼近时多有流于异端惑于妖妄,子孙当一切禁绝之,毋得混于流俗,其衣衾棺椁衰麻哭踊葬斋贡礼,依周文公家礼

27、各小宗每岁别行春秋二祭,其仪并遵文公先生家礼家长宗子至期率众斋沐,为执事倡才力克足者,自当入仪,贫乏不能者,亦称家之有无,但不可废弛不行以物言之豺獭兽也犹知报本,而于人乎,况于人子孙乎

28、祖宗坟墓子孙依时拜扫,每岁岁节,及寒食七月十五,十月朔日,子孙须亲展省近茔竹木不可剪伐,至于作茔制度,宜依文公先生家礼,不必奢华,年久更立石碑,深刊名氏,毋使湮没难考,其有平塌浅露者以土益之

29、凡吾子孙当深念祖宗创立之艰难,保守之不易,兢兢业业,如执圭奉皿洞洞属属如临深履薄为子孙则事父母以孝,为父母则待子孙以慈爱,待乡曲则睦和,交朋友以信义,奉祭祀则虔诚,待宾客则逊让,凡日用之事务,循规矩不溺流俗。果如此庶几不坠先业矣。

30、子孙若有违犯教令被黜者,谱上削去其名。不许再以名分相称,凡遇会之时,不得行拜跪礼,违者家长责之。若有犯轻三年能改过自新者,复之,不念其旧。

31、治家之法,门户垣墙务加严固,男女贵贱当分内外,家长主妇时常捡点,不得昵于私爱及堕于防闲,以致男女混杂,遗笑于人,以忝吾祖宗。

32、昔先人常定议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除本塘每岁夏秋税粮出于其中,其余所得钞物专充崇本堂祭祀之用,若有余利当买祭田,广积谷粟,遇饥荒则以济闾里之饥馑。平居设义学以教宗族之孤穷,仍命廉谨子弟收掌,族长置关防文簿给与书识出入之数,岁终以凭稽考。

33、凡为吾子孙,士农工商各事其事,不得惑于僧道巫妖妄邪术,及与众迎神赛会,亵渎神祗。违者家长责之,不悔者会众以挞之,不尔则国法有在。

34、遇疾病灾厄当求医服药竭力调治,不得妄请师巫假降邪神。违者家长责之。

35、崇本堂内外屋宇墙垣,族长家佐常加捡视,遇有经理重修随即率众用式,毋使损坏,以堕先业。

36、奴仆当谨内外,男不得入内室,女不得出外户,主母主父时常关防,恐有意之外事。尤当均其衣食使不至于饥寒,其中有可用者,男为之婚,女为之嫁,其不可者逐之。

除了少数情况以外,大多数世家都是被掌权者给针对的存在。不过山东琅琊王家确实特别厉害,不仅跨越了重重劫难,反而在1700年内有过35位宰相,36位皇后。靠的就是仅仅只有六个字的家训,那就是言宜慢,心易善。

都说富不过三代,子嗣的培养一直是困惑着大多数人的一个问题。但是没想到山东琅琊王加仅仅靠六个字就把整个家族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帮助山东琅琊王家在官场上顺顺利利,还让整个家族出了不少重臣,这样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子孙争气一点,费尽心思的人情何以堪?

六个字虽然短,但是他的内涵却非常的丰富。言宜慢,就是劝告说话不要太过随意,要谨言慎行。这三个字是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吉留下的,当时的王吉在汉武帝嫡孙刘贺手下为官,但是刘贺虽然贵为嫡孙,整天却荒*无诞,身边都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很多忠良的大将都是被这些小人给害了,王吉对自己的未来非常的担心。这个时候一位老人给他指点了迷津。留下了这三个字,王吉也凭着这三个字奇迹的度过了这惊险的官场。在官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名声,被汉文帝直接提拔为谏议大夫。

由此可见,说话确实是门技术,也体现在一个人的智慧。不过当王吉成为了谏议大夫之后,就开始一步步的发展,其中少不了打击政治敌人行为。甚至有很多次把敌人打的很惨很苦,让很多有本事的人直接就告老还乡了。不过神奇的是,在王吉返乡途中又遇到了那个给他三个字的老人。又给他送了三个字让他心宜善,而王吉于是痛改前非,往后在处理官场上的每件事情都开始公平公正。即使是自己的政治敌人也只是秉公办理。这是因为他的这种处事方式,到后来甚至得到了大多数政敌的认可,让他越来越受欢迎。

对此王吉感慨颇深,于是在家中立下了家规。不过这件事的最后,我觉得那个老人才是真正的厉害,不过这个老人是谁?在历史上并没有提及,也有可能是是虚构出来的,毕竟两个事件横跨这么多年,这个老人居然还活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琅琊皋虞(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从小十分勤奋好学,曾拜《韩诗》学者蔡义为师,开创《韩诗》王氏学。汉书说他兼通五经,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

王吉为官十分清廉勤政。在巨石暗礁密布的仕途中,由于心正身不歪,多次得以免灾,辞官时毫无积蓄,仅携带自己的行装离开官府,回乡后衣食与平民百姓毫无区别。

据说是汉武帝朝的著名宰相公孙弘两次与他不是无意而遇,而是有意而遇,分别送给他了三个字,合起来即“言宜慢、心宜善”六字。公孙弘为啥与他有意而遇呢?估摸是公孙弘通过悄然的长期观察,认为他人正直有天份,是个可塑之才,在有意培养他吧?

王吉是个从善如流专注修身之人,用这六个字来反思自己在人生旅途上的得失,感觉受益匪浅。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过学习和对照检查,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也为子孙后代走好人生之路寻觅到了一条好路子。临终前,作为家训传给了子孙后代。

笔者认为,“言宜慢、心宜善”是王吉自己总结出来作为家训流传下来的,说靠高人指点,只是一个伪托。用伪托的原因很简单,由于有了神秘性,避免一些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麻烦。笔者管见,也有使后代们要有遂天意不可违天意的鞭策吧?

可喜的是,王吉家族的后裔们不仅遵循、而且还发扬“六字家训”,随着时光的流淌,比其他家族兴旺发达,享有了中华历史上第一望族的誉称。

为了方便读者清楚中国历史的进程,笔者摘录一段清代人编写的《中国历史歌》:“夏商周秦西东汉,蜀汉魏吴三国畔,汉亡于魏魏禅晋,晋遂平吴天下定,扰西晋者为五胡,天下瓜分南北隅,南为东晋居江左……”

王吉处于西汉武帝、废帝、宣帝、元帝朝代。现在说的是西晋朝代的王导。王导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很有胆识,人们称赞他“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西晋末年他担任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和琅琊王司马睿的司马。

西晋濒临灭亡时期天下大乱。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多数人在想方设法巴结有权有势的人时,王导却来个逆袭,扶持无权无势的琅琊王司马睿。因为王导认为琅琊王是英明之王。他为琅琊王的发展不仅殚精竭虑制订策略,还着手进行操作。

通过一系列努力,争取到了军政大权,拥戴他到江东,将那里列为建立新政权的根据地。王导的兄弟王敦的影响力在当时比琅琊王大,为了能让更多人知道琅琊王,争取当地人的支持,他借用兄弟声威,在一些重要节日拥琅琊王出游,他和兄弟几人则骑马跟随在琅琊王的轿子走,让大家知道琅琊王是王氏兄弟拥戴的新领袖。琅琊王在江东逐步有了威望,当地人纷纷前来拜见。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江东旋即宣布建立新政权,史称东晋,琅琊王成为东晋开基皇帝。为了感谢王导,开基皇帝封他为宰相,甚至在登基之日提出“命导升御床共坐”,封其为“仲父”,还经常说“卿,整形之萧何也”。用现代语言释意:王导虽然模样不似萧何,但水平能力能比肩萧何。王导真格淋浴了如倾盘大雨般的皇恩哟!

此后,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王与马,共天下”是对当时国情的真实写照。

历代史学家们对王导给予了充分肯定,说他在两晋之际的多事之秋,拥立东晋抵抗外辱,华夏民族得以独立,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王导将王氏家族的辉煌发展到了巅峰,成为天下王姓的千古佳话。

王祥步入仕途后只做到太尉、太保,比王导差得多,但他的影响力绝不亚于王导哟。他以孝悌著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孝之一,经典故事“卧冰求鲤”,《世说新语》里说得详尽,在此不赘述。

看着哥哥经常受母亲的虐待,父亲的横眉冷眼,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求情不成后,小俩口儿就心甘情愿和哥哥嫂嫂一起受罚。后母去世时,王祥为其守丧痛苦不已,面容憔悴只能靠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被他的这份孝心所感动。在言教和身教的引导下,王氏家族的后代个个德才兼备哦。

王览的曾孙王羲之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王羲之从小喜欢书法,每当别人对他写的字品头论足时,他不但不会怪罪,还会虚心请教。16岁那年,他被太尉郗鉴相中选为“东床快婿”,从此步入仕途。王羲之在仕途的经历并不辉煌,赶不上他的先祖们,但他那手好字却是代代相传,登上了国粹之堂。公元353年的一天,王羲之与朋友饮酒赋诗时,即兴写的那篇《兰亭集序》。有28行,324字,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儿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不同凡响,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

王帮直(1513—1600年),字子鱼,号东溟,自幼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他是个出名的大孝子。父亲王镐在山西临县任教谕期间病逝。根据当时的习俗,儿子要光着脚留着须护送父亲的灵柩返乡。为让后人牢记父母养育之恩,一日三餐前还要上土地庙焚香报名(俗称报庙)。王镐在世时,为官清廉有口碑,他的很多学生知道其去世的消息后,都纷纷在路上燃香焚纸拜祭恩师,王邦直一路走一路替父亲跪地叩首谢孝。头被磕破了,脚底磨出大血泡,磨破后血水未干又沾上土,化脓发炎,疼痛钻心,但他用布条缠上伤口又继续赶路,走了整整2千里路。

明代嘉靖年间,他以岁贡出任盐山(今属河北省)县丞。任职期间曾“上书言事,极切时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归纳成十条建议,世称《恤民十疏》,得到当朝皇帝赞赏。

由于他当官的地方是不毛之地,不仅老百姓贫穷,官府收入也十分有限。据史料记载,当时县衙是“门窗破烂难避风,屋顶看天不避雨”。王邦直自掏腰包,变卖家乡的田产,给衙役们补发俸禄,找来工匠修葺衙门。他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有次发现一个绰号叫“盖天虎”的恶霸欺行霸市,强收保护费的事后,设计捉拿了“盖天虎”,为当地除掉了一害。

后来他遭奸佞诬陷,被罢官回乡。他独居一小屋精心研究声律,20年足不出户,对广泛收集的历代音乐著述进行探索比较后,撰成中国古代著名的律学著作《律吕正声》。全书共60卷。万历年间,翰林周如砥将该书收藏于国史馆。

王氏宗祠的衡阳渔溪琅琊王氏家训

1、凡为人子必孝其父母,为人妻必敬重其夫,为人兄姐必友爱其弟妹,为人弟妹必恭事其兄姐再遵训:不要有私藏以伤了大义,不要学懒惰以消了家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