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很多人默认为什么司马氏篡魏却被大多数人看不起?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曹丕篡汉很多人默认为什么司马氏篡魏却被大多数人看不起?,第1张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是个精彩的乱世,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大政权。以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正式称帝为开始,又以司马氏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并且在公元280年,在已经消灭蜀汉的基础上,西晋灭孙吴政权,统一中国,代表着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

相信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这两大篡位历史,分别是曹丕篡汉和司马炎篡魏,可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不只是没有大一统天下,反而是因为败给了活得久的司马懿,以至于他们三代人先后死去以后,曹魏大权彻底旁落司马氏一族手中,最终是司马炎篡魏立晋,并且统一中国。

长久以来,对于这两大篡位历史,相比之下,曹丕篡汉,并没有多少人骂,或者说有很多人默认。而司马氏篡位,则是被很多人所骂,被很多人所看不起,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两者看似都是篡位,实则性质大为不同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虽然曹丕篡汉也为人不齿,但后来者司马炎篡魏,更是让人觉得不齿,觉得很是强取豪夺,简直是窃国大盗,所以对比之下,前者就显得好很多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方式,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虽然有着依仗家族势力的因素而起家,毕竟养祖父曹腾是东汉有名的权宦,曹操可以说是标准的“官三代”,但曹操是靠着自己个人能力,一步一步的打拼,一步一步的发展势力。

发展到初具规模之时,曹操虽然在当时群雄之中不属于顶级势力,但他有头脑,为了自己的公司,开始追求品牌效应,于是就找到了当时唯一百年老店东汉的传承人汉献帝,东汉虽然是名义上的唯一一个百年老店,下面的都是弟弟,但是当时已经在破产边缘,名义上的董事长汉献帝已经快连饭都吃不起了,所以曹操以自己的资本,全面注入东汉这个空壳公司,以这个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来方便自己发展壮大公司,最终是统一了北方市场。

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上位以后,既然已经统一北方市场,公司大了,已经到了瓶颈,东汉这个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效果自然很弱了,所以曹丕干脆逼迫汉献帝这个名义上的董事长,将董事长之位让给自己这个实际当家人,正式更名为曹魏有限公司。

所以说白了就是曹魏政权的成立,看似是曹丕篡汉而来,但实际上,人家并非是篡位,是靠着曹操操劳一生打拼天下的基础才成立的。在曹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汉献帝落魄的饭都要吃不起了,东汉已经是名存实亡,人家将其迎过来,只不过借你的金字招牌效应罢了。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氏篡魏,说励志点,就是司马懿耗尽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充分说明活得久才是最重要的。说全面点,就是巧取豪夺的窃国行为。

当年曹操迎回汉献帝,借着濒临破产或者说已经名存实亡的东汉的金字招牌效应,大肆招兵买马扩张势力,可谓是求贤若渴,将司马懿这个人才拉进公司,加以重用。

但再怎么说,司马懿只是曹魏公司的高管,并非是联合创始人。但他利用高管身份,还有活得久的优势,是一步步在公司拉帮结派,侵占公司财产,慢慢的夺取股份,最后再联合其他股东,反将董事长架空,自己这个高管成为实际当家人,等到孙子司马炎时期,干脆更进一步,将公司名字从曹曹改为司马晋,这等阴谋手段,当然不让人喜欢。

二、两者一个留下大好局面,一个留下乱世局面

不论曹魏政权在曹丕篡汉方面如何让人不喜欢,但是曹魏政权在三国的确是最强大的政权,是统一了北方,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曹魏政权留下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为西晋政权留下了足以大一统的局面。

但是西晋政权呢,留下的却是乱世。

历数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权,西晋可以说是最憋屈最窝囊的朝代,大一统仅仅31年便是灭亡。建国以后大肆分封诸王,收回地方之权,使得地方羸弱,开国皇帝司马炎又选择白痴儿子司马衷继位,结果是中央朝廷一团糟,地方诸王野心勃勃,酿成了八王之乱,使西晋元气大伤,北方游牧民族得以趁机南下,最终亡国。

可以说西晋立国以后,不只是政治黑暗,百姓苦,更是连太平时间没有享受多久,便是迎来了一个惨烈的乱世,北方大地可谓满目疮痍,百姓更是水深火热。

而且就两大政权奠基人曹操和司马懿来说。

东汉末年的天下乱世,与曹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他统一了北方,使得北方安定下来,也算是力挽狂澜了。

再反观司马懿,近的来说,他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魏帝曹芳之时,当时天下安定,是纯粹的大逆不道,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远的来说,自他开始司马氏一族掌握大权,结果虽然是短暂大一统,但更是因此迎来一个惨烈的乱世,跟他有很大关系。

三、对待傀儡皇帝的方式不同

曹丕虽然篡汉,但是对汉献帝还不错,封其为山阳公,封地在今天河南焦作一带,得以善终。

再往前说,曹丕的父亲曹操,可以说是汉献帝最大仇人也是最大的恩人。因为曹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汉献帝是相当之落魄,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曹操将他迎回以后,虽然将其当为傀儡皇帝,但怎么说也是保证了他的安全,而且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待遇已经很不错了。

再反观西晋,虽然对末代皇帝曹奂还不错,逼其禅位以后,将其封为陈留王,使其得以善终。

但是再往前,就有些不地道了,魏明帝曹叡临死前,将曹芳托孤于司马懿,结果司马懿这个托孤大臣将曹芳给架空了。

最后更是因为曹芳皇后张氏的父亲张缉,联合李丰和夏侯玄反对司马懿失败,所以司马懿直接将皇后张氏罢黜并且杀死。

还有魏帝曹髦,反对司马氏专权,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亲自去讨伐司马昭,结果就被司马昭手下人“自作主张”的杀死。

所以说对待傀儡皇帝方面,司马氏一族比之曹氏来说,的确不太地道。

对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汉是亡于曹魏,曹魏又是亡于晋朝。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政权。45年后,司马炎又接受魏元帝的禅让,建立了晋政权。这就是西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的割据,统一了中国。

不过,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之一。满打满算,不过只持续了51年。西晋灭亡后,不但司马氏衰落了,更坏的结果是,又开启了新一段长达400年的分裂时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五胡乱华”和“南北朝”。

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个奇怪之处:古代中国,除了一开始的秦国,后面基本上是一治一乱的循环。乱世之后的统一王朝,都能维持一定时间的稳定长久。而西晋终结了长达近百年的三国乱世,完成了统一,为什么就这么短命呢

司马氏如何取得成功的

司马懿参与政治比较早,在曹操时期就被启用,不过他始终比较边缘化。司马懿真正接触核心政治,是在曹丕时期。在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司马懿就辅佐过他,他们有一种超越君臣的信任关系。这一时期,司马懿达到了副宰相的级别,但还没办法主持朝政。他在政治上真正崛起,是在曹丕去世之后。

曹丕在位七年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前任命了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其中,曹真和曹休是曹家人,陈群是士族,司马懿算是寒族。在政治地位和权力上,曹真、曹休是第一序列,陈群是第二序列,司马懿是第三序列。

司马懿既不掌握政权,也不掌握兵权。当时,曹魏最主要的敌人是蜀汉,因此军事重镇在西部,由曹真掌控。但不久之后,曹真去世了,为了应对来自诸葛亮的军事威胁,司马懿就从东部调往西部,开始掌握核心的军事权力。这是司马懿崛起的关键节点,他掌握了军权,就掌握了通往核心政治权力的钥匙。

后来的事就比较简单了。司马懿在西边长期抵御蜀汉北伐,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来他又率军平定辽东,成了魏国第一功臣。这个时候,又有一个突发事件,就是皇帝曹叡因病去世了。曹叡传位给仅七岁的曹芳,然后安排曹爽和司马懿辅佐。皇帝那么年幼,曹爽的势力就很大,他开始排挤非曹家宗亲的大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不得不隐忍了十年,终于在249年,发动了一场政变除掉了曹爽,掌控了魏国大权。历史上叫“高平陵事变”。可是“高平陵事变”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司马氏的权位就此稳固。他除掉曹爽的计划,确实是在很多老臣的支持下进行的,比如太尉蒋济。这些老臣和司马懿一样,因为不是曹家人,所以对曹爽早有不满,但他们只是想除掉曹爽,并不想支持司马懿篡位。

所以,当时很多士族对司马懿的支持,只到除掉曹爽这一步,之后的事,比如掌握朝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司马懿心里有数,对这些人也是敬而远之,只给一些荣誉职位,不给实权。本书就认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曹魏元老功臣集团的支持下,精心谋划的一次政治赌局。但这些曹魏元老大多“心存曹氏”,不可能转化成魏晋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

所以,司马氏要染指政权,“高平陵之变”不是最终一战,而只是个开始。等到曹爽一死,司马懿发现自己高处不胜寒:他和他自己的家族,完全就是一个相对孤立的政治集团。士族不支持他,曹魏功臣也不支持他。当时很多人都对司马氏掌权心存不满,著名的“淮南三叛”就是由此而来。

“淮南三叛”就是淮南地区发生的,三次针对司马氏的反叛事件。淮南大约是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是抵御东吴的军事重镇,原本是司马懿掌控。但是在曹真去世之后,司马懿离开淮南,他的影响和就逐渐衰落了。三次反叛的领导者是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其中,王凌和诸葛诞都来自士族,毌丘俭是寒族功臣。

这三次叛乱,声势大,持续时间长。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朝,才被完全平定。这充分说明三次反叛背后有强劲的支持力量。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氏在当时的真实处境。司马氏想要完全取代曹魏,光掌握政权还不够,还必须要组建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完成这一步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接替他的是司马师。司马师在政治上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清除那些明确反对司马氏的势力,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毌丘俭,还有曹魏宗亲夏侯玄等等。比这更重要的是,他要组建属于司马氏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里最著名的三个人就是钟会、邓艾和贾充。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政治集团的特点。三个人中,钟会是士族,邓艾是寒族,贾充的父亲贾逵是曹魏的功臣。

这三个人聚集在司马氏之下,可不是说明他们背后的 都臣服于司马师。因为从大局上看,根本就不是这样,反而说明,这个集团完全是靠个人利益组织起来的。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非常不稳定,接近顶级权力的三个人,竟然来自三种不同的政治派别,这就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种情况,司马师未必不知道,但是在他当时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这些人。

司马师死后,弟弟司马昭接管了权力。司马昭原本以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取而代之的时机已经到了。但是支持曹魏的力量意外的强,他只好通过讨伐蜀汉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好为日后称帝做铺垫。所以,尽管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他也没有活到称帝的那一天,最后,只能由他儿子司马炎来完成。

短命的西晋

司马氏为了夺权,先以军事起家,然后组建自己的政治集团。在这个政治集团中,各色出身的人都有。当有共同的目标时,冲突还能服从于统一利益,一旦国家统一,集团内部各人就会利益不一致发生冲突。这就是导致西晋快速灭亡的根源。

第一次大型的内部冲突,就发生在征服蜀汉的过程中。当时负责伐蜀的将领主要有两个,钟会和邓艾。钟会是士族,邓艾是寒族。这两个人在蜀汉灭亡之后立即爆发了冲突。战争结束后,邓艾居功自傲,擅自在蜀地分封官职。钟会心存不满,便诬告邓艾谋反,邓艾因此死于非命。钟会在兼并了邓艾的权力之后,竟然意图占据蜀地为王,最终兵败被杀。司马氏集团中的两员大将,都在此次事件中死于非命。

邓艾和钟会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个例。十几年后,在消灭吴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当时的两个主要将领是王濬和王浑。王浑出身太原王氏,属于大士族。而王濬家族在政治中长期于边缘化的地位,接近于寒族。在灭吴之后,这两人之间同样因为军功的问题斗了起来。如果不是司马炎及时调节,这两个人也许会重蹈钟、邓二人的覆辙。而无论是钟会与邓艾,还是王濬和王浑,他们之间的冲突,还仅是士族与寒族的冲突。而司马集团内部的冲突,还不止这么简单。

比他们更严重的,是后宫、外戚和宗室之间的冲突。司马炎在灭吴十年之后去世,继位的是司马衷。他智商不高,历史上管他叫“痴呆皇帝”。司马炎也知道司马衷不堪大位,但他看好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为了让司马遹有机会继位,司马炎就选司马衷为继承人,算是进行了一次政治冒险。但事实证明,这个冒险并不成功。

由于司马衷没有掌握权力的能力,实际权力就被两个人掌握了。一个是杨骏,一个是贾南风。贾南风是司马衷的皇后,父亲是西晋的功臣贾充,属于后宫势力。而杨骏是司马炎的岳父,是当时的辅臣,属于外戚势力。当时,贾南风在后宫控制司马衷,杨骏则在外掌握朝廷大权,双方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政治斗争。等到双方的对抗愈演愈烈,几乎快要发生政变的时候,第三股政治势力,司马氏宗室参与了进来。

当时贾南风虽然控制了皇帝,却没有能力进一步除掉杨骏。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想借助宗室的力量。在西晋建立之后,司马氏就大肆分封宗亲王。不仅给他们封地,还让他们掌握实权。这跟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刘氏诸王的情况一样。而贾南风借助宗室力量的结果,就是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具体过程我们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是贾南风先借助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的势力,除掉了杨骏。但是杨骏虽然死了,但贾南风引狼入室,也不是最终的赢家,这个时候的宗室力量,已经远不是她能够控制得住的了。

于是,宗室之间为了争夺洛阳的权力,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厮杀。参与厮杀的一共有八位宗室王,所以被称为“八王之乱”。西晋就在这个过程中彻底崩坏,最终在“五胡乱华”中被灭亡。这就是西晋集团内斗的关键过程,从中我们能明确看到,士族、寒族、外戚、后宫、宗室,几股势力轮番登场。在这些势力中,有必要对其中一个势力再详细盘点一下,就是“宗室”。

刚才我们说到,西晋在建立之后,大肆分封宗亲王,也就是给司马氏的亲族们封地和实权。在历史上,“分封诸王”是一种很危险的政策,西汉就因为这项政策,而引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既然有前车之鉴,司马氏又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过去的解释是,司马氏在篡权的过程中,看到曹魏宗室衰落,无法保卫皇帝,才大封宗室。

但通过我们前面的叙述,就可以发现,这个解释其实站不住脚,因为,曹魏的宗室并不弱。比如在曹爽时期,宗室的权力已经大到了可以专权的地步,成了引发政变的原因。而且就算是为了保卫皇帝,也用不着封二十几个宗亲王啊。所以,西晋封王是另有原因,这个原因还是跟“士族”有关。

当时,司马氏虽然掌控了中央政权,但是当时政治和社会资源,基本上还是掌握在士族手中。而在经历了“淮南三叛”等事件之后,士族对于西晋政权,总体上偏向于不反对,但也不支持。钟会、王浑等人对西晋的支持,也只是个人行为,和整个阶层没有关系。所以,西晋想要控制地方,就只能通过分封宗亲的方式来进行。这才是西晋宗室势力兴起的真正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晋短暂的历史中,各种争斗都是由这个政权的性质导致的。一句话,西晋这个政权,没有社会共识。而司马氏为了上位和巩固政权,就组建了一个囊括功臣、外戚、寒族、士族、宗亲,各种势力的集团。但最终却因为权力结构太过复杂,导致政治冲突层出不穷。西晋就在这个冲突的过程中,迅速衰败并走向灭亡。

我还不知道:弘农青年史的读者们,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继续看下去~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

然而,以杨修之死为标志,曾经在汉朝显赫一时的弘农杨家族,因不愿与新兴的曹魏势力合作,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逐渐失去了崇高的地位。回顾汉晋弘农杨五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杨几乎完整地经历了中古主要民族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和各种形式。在汉初,杨成长为当地的大人物。东汉的年轻人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海上世家。魏晋时期,家族达到巅峰,走向衰落。进入晋朝后,试图恢复家族的话语权,但失败了。洪农勇家最后没落了。

唐老师在《后汉书杨振传》一书中指出,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现在的王权密切相关。可以说,少年冠帽的五百年兴亡史,是汉晋世家大族兴衰的缩影。这也是一部生动的汉晋简史。了解洪农洋,显然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我们对这段光辉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追溯传说中的——杨之始。

《史记项羽本纪》:

“死于自杀。国王取了他的头,其余的骑手踩着他为国王而战,杀了几十个人。曹操引杨、司马、卢胜、杨武领兵来付。”

项羽悲痛而死,随之而来的是汉军争抢王襄尸体的血腥场面。杨是这次比赛的参加者之一。杨因为《一体》的成功,被封为“赤拳侯”。目前,网上对弘农年轻祖先的回忆一般都是从杨的传奇故事开始的。但杨的籍贯远早于此,史书上至少有三个版本。

《史记项羽本纪》:

且说三子抵金,不及齐国。生下伯巧,归周。皇帝被封为杨侯,后代以国为氏。有云,有太阳凤阳,为金所灭,其后。还是周景王之后。"

隋唐时期,家族成员德高望重,族谱往往显示他们依附于正派家族作为自尊。的素材来源往往是私人家谱,很多内容不一定很准确。所以对青年的起源有这样的歧义,但至少反映了青年人早在春秋时期就以公国为姓的事实。

春秋时,杨住在阳侯,后迁居弘农华阴。战国时期,杨的后裔地位显赫。张熙的儿子杨宽做了秦国的官员。杨宽的儿子开始打刘邦,杨宽的儿子就是前面提到的杨Xi。这里要注意的是,杨虽然因为军事上的功绩而进入西汉,但地位并不高。列举了刘邦的136位英雄豪杰和诸侯,而杨排在第103位。

李开元老师在《元和兴安祖》一书中指出:“刘邦集团有严格的择优标准和原则。其成员加入刘邦集团的时间,即资历,直接关系到其功勋的提升,进而与他们在集团中的职位、待遇高低、厚度高低有着密切的比例关系。”汉初青年的政治地位并不高。他应该加入刘邦集团,成为“姬相的奴隶”。他不是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他能享受的只有封王带来的经济利益。不仅如此,杨和他的后代被贬,最终从他们的行列。因此,不难看出西汉初年少年弘农的地位并不高,但仍在不断下降。

武帝在位前133年,杨武被革职,弘农在西汉一度沉寂。但大起大落是不确定的,在杨不伤害已经跌到谷底的杨之前不会结束,另一个上升期即将到来。

二、弘农阳的真正创始人,西汉——年的杨昌父子。

杨昌生于汉武帝末年。作为杨的后代杨武的儿子,他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是英雄,而是因为他得到了当时强大的将军霍光的青睐。在汉武帝赵迪统治时期,杨昌被提升到大司农的位置,然后是佛教徒的位置,后来是宰相的位置。杨生性谨慎,甚至胆小。恐怕他一生中经历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就是推翻了昌邑王刘贺,建立了汉武帝宣帝。

先是霍光打算和王安石一起废掉李,然后让田延年向杨昌汇报。这时,杨昌的反应是“打开敬畏,不知道说什么,汗出联络回来”,到了一句话也不说的地步。幸好杨昌夫人及时起身,向杨昌表示了自己的兴趣。"将军决定国家大事,派了九个大臣向王子报告。"明确告诉杨昌,如果他不马上答应,就要采取和霍光一样的立场,恐怕会有家破人亡的祸害。杨畅被老婆打了一顿,猛然醒悟。这才马上告诉田延年,自己是“奉将军之命”,“废昌邑王,立宣帝”。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宰相杨昌被淘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汉元丰元年,恰逢霍光与上官桀的政治斗争。有人把上官桀谋反的事告诉了杨昌,大概是因为上官桀是当时上官皇后的爷爷。杨昌胆子小,不敢向霍光汇报。反而成了鸵鸟,装病避祸。难怪班固直截了当地说:“杨昌,伊伊霍和云都有。”所以,杨昌在官场的崛起,完全是因为他对霍光的依附。

杨昌依附霍光,当上了丞相。

虽然汉高祖宣帝登基才一个多月,杨昌就去世了。不过,杨昌有支持建制派的优势。作为回报,他的长子杨忠不仅继承了国玺,还增加了3500英镑。虽然杨忠是长子和继承人,但他的弟弟杨云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获得了很大的威望。作为西汉年轻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杨云的性格与他父亲截然不同,他胆小谨慎。他天生“狠毒”,胆大妄为,狂妄自大,愿意为胜利而战。

从赵涵开始,霍光家族就“党政相连”。在大将军的领导下,霍光管理大臣事务的权力更大。霍光死后,汉武帝宣帝改变主意,切断了霍光家族的势力。四年前,当杨云得知霍光儿子兵变的消息时,他表现出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决心。他立即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汉武帝宣帝,立下了大功。杨云的五个兄弟也被封锁。他还被调到了兵团司令的位置上。在中郎将的职位上,杨云表现出了良好的政治才能。他清正廉洁,兴善除恶,培养人才

这一时期,与汉初相比,弘农杨的局面确实是繁荣的。后来我在《元和行安祖》回忆说,“朱轮上有十个人。他们是大臣,贵族是将军。他们总是从属于官员,了解政治事务”。杨被封爵或拥有2000多名高级官员。可以说,杨弘农在宣帝时期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宗族了。最重要的是,从那以后年轻人一直在学习儒家思想。杨贝是司马迁的女婿。杨云从小就研究他祖父的《汉书》。现在是春天和秋天。在此期间,杨也完成了从军人到儒者转变的关键一步。

然而,当杨贵妃的声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杨贵妃的繁荣突然被杨云桀骜不驯的性格所阻止。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杨云大胆直言。这种性格让他在法庭上得罪了很多同事。更有甚者,杨云甚至在背后批评皇帝。

《汉帝国与刘邦集团的建立——汉初军事功勋受益阶层研究》:

上来看西亭画的人指着叛画和吴说:“皇上若过此关,可问老师一两个问题。'。'画家唐称他为周杰,而不是他。'

杨云的叛逆言论传到了汉武帝宣帝的耳朵里,他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更令人遗憾的是,杨云失业后,没有吸取任何教训,仍然我行我素。他还声称自己是宣帝登基的功臣,又犯了大错。他其实是在说,“立功有什么意义?县官员没有尽力。”需要注意的是,“县令”是西汉皇帝的日常称谓,也指汉代的宣帝。这最终激怒了汉武帝宣帝。他被处死,他的妻子和孩子被流放到酒泉县。司马光曾这样评价杨云的死:“如果你宽容,执着,那你就不配!”但是,就算有罪,还是会有。况且犯罪还不足以杀人!'

司马光认为,杨云作为一个功臣,虽然有错,但并没有死。很难相信宣帝皇帝杀了杨云。汉武帝宣帝是汉朝最著名的圣贤之一。他的广泛和慈善的管理一直受到称赞,但杀死杨云确实是他的管理上的一个污点。明朝思想家李贽在公元《孙书》年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还认为,杨云的死确实是“不公正的,不公正的”

但是,我想,让司马光等人看到杨云的罪不至死,也是公平的。然而,宣帝却因为霍光而能够占据高位。然而,霍光的力量让宣帝感到他强大的人民对皇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霍光的儿子霍宇曾说:“县令不是我们的将军。这正是杨云的话,触动了宣帝心中最敏感的神经。也许这就是杨云死亡的根本原因。

杨云的死不仅影响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影响了其他年轻人。杨弘农经历了这种家庭困境,在西汉走上了官僚化、大家庭化的道路。但自以来,杨逐渐走上了潜儒学研究的学术道路,为百年后杨在东汉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汉的杨昌和杨云是这个家族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3东汉官溪洋镇的孔子

汉晋以来,世家大族、宗族的形成当然是当前皇权官僚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儒家思想。只有那些代代相传,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贵族家庭,才能对这个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一代代公职人员的名门。

如前所述,虽然之死使杨在弘农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但开始学习儒学,为杨最终成为天下名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汉的杨震最终完成了这个过程。在杨震这一代,杨以经学著称,进入了最高的政治权力层面。此外,他还见证了“四代皆三公”的鼎盛时期。

杨振川、侯瀚:

“地震少好学,明经广读,皆穷。朱儒说:“孔子从关西提拔齐波。“常客住湖中,数十年不守州县礼仪。”

的记录揭示了两条至关重要的信息。首先,杨震的学术地位极高,素有“明静世博会,皆研究穷”之称,以至于他有“关西孔子”这样高的声誉;第二个原因是杨真不热衷做官,几十年来一直拒绝做官。

据《历史学家记录》年的记载,杨震的书有2000本。如果这个记录是真的,那绝对是一个惊人的记录。根据韩曙文怡的说法,在辛莽之前,这个国家只有13000本书。通过韩曙的书籍有38种,599至6种,33269卷,学者收藏不超过1000卷。杨震丰富的藏书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博览群书,无所不学”、“关西孔子”的美誉绝非虚名。

杨震的不当官记录,其实也反映了杨在事发后对家人自身行为的反思。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杨云直言不讳、恶毒,经常与同事意见相左。在杨震这一代,杨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把这种个人道德修养作为自己政治复兴的前提。与杨贝、等积极入仕、欢迎官场权贵不同,杨震从一开始就拒绝入仕,显示了一个大儒对于政治机会的自律之德。

只是在知道自己命运的第五十年,杨真“开始统治这个地区”。这位大学者答应做大官,于是亲戚一般掌管朝政的邓骘喜出望外,立即封他为蔡瑁。连续四次升任荆州刺史、东莱刺史。汉武帝四年,杨震结束了地方官生涯,被录用为汉政府公务员。后来搬到台中,升任司徒。在严光统治的第二年,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元帅,并开始被洪农扬封为“第四世界的第三公爵”。

但是,客观来说,杨虽然是东汉的最高元帅。但东汉安皇帝在位时,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此外,官僚集团已经成为集体腐败和简单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杨震的政治行为其实没什么好称道的。而让杨震在背后名扬天下的,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廉洁政治家的个人操守。

杨振任东莱知府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四知”典故。

杨振川、侯瀚:

“当郡,必经昌邑,所以荆州的冒菜王米称赞昌邑,并谒见它,晚上给它留下十斤黄金。地震说:“老朋友认识国王,国王不认识老朋友。“为什么?米月说,“无知在黄昏。"甄道:“天晓得,天晓得,我晓得,我儿晓得。什么是无知?秘密地告诉它。性是公开廉价的,不受私人约束的。儿孙们经常吃菜,散步,老人们可能想把它作为遗产,但又不愿意这样做。他们说:“为了留下它,让后代做无辜官员的后代,也不嫌厚!”'

在这份记录中,杨震提拔的王米给了他10斤黄金。被拒绝后,他说晚上没人知道这件事。杨震用“四知”的回答,显示了儒家弟子强烈的自律性和节操性,使“四知”成为后世廉洁自律的代名词。还有一句话“让后代做无罪官的后代,是为了把它留下来,不算太厚!”即使在2000年后的今天,杨震的叹息似乎也变成了0。依然表现出强烈的形象感和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杨真正的这种气节,自然不会在宦官和外戚身上看到。冯帆等人经常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因为伪造书信建造豪宅的罪名被杨真掌握。在“恐慌”之下,严光三年,冯帆请耿宝将军解散杨真,“把他送回自己的国家”。

出于对海上百姓的关心,奸夫不敢杀杨真。然而,面对黑暗的政治现实,杨震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挣扎。

杨振川、侯瀚:

“死者与恒分。我得到了老板的青睐。我不能惩罚奸臣,因为他们很狡猾。我不能因为妖女迷茫就封杀她们。我再也看不见太阳和月亮了。人死的那一天,用各种木头做棺材,用布片剪成脚套的形状。不要回葬地,也不要建纪念馆。”

杨震在指责这些马屁精后,70岁去世。杨震的死无疑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一千多年后,南宋宰相石弘读到杨震的往事时,也感慨地说:“汉人之义,后人不起。”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巡视洛阳,派使者到杨真墓前瞻仰,并亲笔题词,盛赞杨真“君子严明之气”。

如果是这样,矗立在红农华阴的巍峨华山,就是红农青年丰碑式人物杨震的真实写照。

汉舜帝即位后,免了杨震。他被迫颁布法令,说“我不道德”,以示杨真被冤死。杨真的后代在效忠汉国后继承了杨真的王位,成为传说。杨震的儿子宾洋是汉朝的元帅。汉灵帝时,杨之子杨次任大臣,先后为元帅。杨赐之子杨彪,汉献帝时的元帅。此时的杨弘农在东汉达到巅峰,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一等贵族。杨的后人继承了杨震的遗志,去追随。几乎所有的世代都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抗议,纠正现状,澄清世界是他们的职责。

但随着东汉政权的不断腐败,积重难返。汉朝之交,忠于汉朝几代人的杨弘农,也来到了家族命运的十字路口。

四。魏晋名门望族的兴衰少年

东汉末年,皇帝刚和纽约断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东汉政治上最成功的两大家族——弘农杨氏家族和汝南元氏郡氏家族,虽然地位一度极为显赫,但却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与新的政治势力发生冲突,最终成为东汉政权的牺牲品。

汉朝衰落时,袁绍、袁术兄弟都曾试图“建立自己的家园”,但都失败了。与袁不同,杨仍然忠于汉朝。面对汉魏大势,他只能随着汉室的灭亡而失去家族发展的机会。

钟平六年,董卓入洛阳,后又任意革职。次年,关东联军逼近洛阳。在这种情况下,董卓主张迁都长安,以靠近他的权力基础凉州。在“无官一身轻”的情况下,杨彪勇敢地站出来坚决反对,差点被董卓害死。最终,虽然荀爽极力斡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还是被剥夺了司徒的职位。应该说,杨彪实际上没有能力阻止董卓,但杨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了对汉朝的极大忠诚。

西安靳东之后,杨震作为“唯一”的少数官员和元帅,对曹操劫持汉献帝控制朝政和诸侯极为反感。这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短暂的冲突。

《杨涵云传》:

“建安元年,徐从东。皇帝初迁时,兖州刺史曹操,或为州刺史,上庙。看到美洲狮不高兴,他害怕这个数字。他没有举行聚会。他因为生病去了厕所,然后回到了营地。老虎生病了。当时袁术篡天下,曹操把自己的婚姻托付给了表。他撒谎说他想取消他的婚姻。他报告说,他被关进监狱,非法进行了一场大叛乱。"

曹操在法庭上看到了杨彪的不满。他非常害怕。聚会开始前,他找了个上厕所的借口跑了。陈先生在谈及魏晋时局时,说曹氏属于“法家冷家”,司马氏属于“大家族”,阐述了魏晋演变的社会基础。作者虽然怀疑陈老的观点,但是用这个观点来解释曹操和曹操的矛盾还是挺恰当的。

后来袁术称帝,曹操与杨彪、袁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想除掉杨彪。曹操的企图最终因为杨的“第四代德才,继往开来”而被放弃。曹操可能还是担心,像孔融说的那样,“杀无赦”会让他失去那些“听海之言”的人的心。他根本不敢做出任何伤害,然后他被委以一个过于正式的职位来取悦杨彪。这一次,杨彪仍然不给曹操面子,继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建安十一年,袁世宗被曹操彻底消灭。“眼看汉朝灭亡,已经十年了。”杨彪十年都没有就职。魏皇二年八月,忍痛做了光禄大夫,四年后去世。

杨彪的儿子杨修也被曹操杀死。曹操杀死杨修的原因在《史记》中有描述:杨修多次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激怒曹操作为惩罚。当然,这只是表达小说主题的需要,自然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根据《后汉书》对《正典》的注释,曹丕和曹植实际上都在追求杨修。在这种情况下,杨修被卷入曹魏的继承权之争,并因此而死。

事实上,根据《县志》,曹丕也拉拢过杨修。曹丕继位后,也认为杨修“太瘦”,死罪不赦。基于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曹操之所以坚持在死前处死杨修,可能与杨彪、杨修父子不愿意与曹植合作有关。除此之外,杨与袁家的密切关系也是曹操受伤的原因之一。曹操虽然在军事上击败了袁绍,但面对杨和袁世凯带来的巨大政治影响,尤其是对汉室极为忠诚的杨,他还是对身后的政局感到担忧。

随着曹和黄楚年的去世,杨弘农彻底失去了在曹魏时代继续发展的机会。杨弘农,一个汉朝时从未停止自称皇帝的英雄,到了曹魏就彻底沉寂了。

入晋后,杨嫁给司马师,短暂复兴。司马燕娜嫁给了杨真的后代杨文宗的女儿杨琰。杨燕后来成为女王。杨彦死后,司马燕立杨真后裔的女儿杨志为皇后。汉武帝末年,杨贵妃在政治上迅速崛起,暂时掌权。然而,这只是洪农阳在汉朝积累的崇高地位的一个缩影。随着西晋的覆灭,杨始于汉初,以杨父子为主体。从杨镇崛起的红农杨500年的兴衰已经结束。

说到谋权篡位这件事情很多网友都知道还真的是蛮正常正常的事情,在中国的古代这样的事情那是经常发生的,所以也都是见怪不怪了,但是一个朝代的人却经常被骂,而且被骂得非常的惨,那就是晋朝司马氏,有的人就有疑问了,为何独独要骂这个朝代呢?其他的朝代不骂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在司马氏之前还有王莽,在东汉的史书和社会舆论中,他就是属于被抨击的对象。道理很简单,他完全是靠阴谋诡计、政治手腕,欺负孤儿寡母,篡了汉室帝位。

再看其他帝王,如刘邦、刘秀、曹操他们都是靠在乱世混战里刀尖上舔血才成就帝业的,王莽跟他们完全不是一个套路的。

后世后赵皇帝石勒曾经在一次吃饱喝足之后,问中书令徐光:朕与那些开创基业的皇帝比是什么水平啊?

徐光回答:陛下神武筹略超过高皇(刘邦),雄艺卓荦超绝魏祖(曹操),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

这一通马屁真是震耳欲聋啊!

但是石勒的头脑还是很清醒,他笑着评价道:人怎么会没有自知之明呢?爱卿夸过头了!朕如果和刘邦在一起,我就做他的臣子下属,与韩信、彭越争先;如果我遇到刘秀,我一定会和他争夺中原,到时候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就应当光明磊落,如日月那样光彩照人,终不能跟曹操、司马懿父子那样,欺负孤儿寡母,靠着手段取得天下……

在这个故事里,石勒把曹操与司马懿父子并列,这真是冤枉了曹操。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入朝时,汉献帝已经成年了,绝对不是孤儿寡母,他身边还有董承、伏完这些外戚势力。

为了争权,董承还想谋害曹操,反被曹操除掉,伏完不愿意与曹操为敌,则让出兵权,安心养老。因为董承案与刘协也有牵连,曹操于是不再去见刘协,从而架空刘协,夺取冀州后又建立霸府制度,把天下俊杰收为己用,平定河北,创建魏国基业。

这终究是自己从无到有的创业经历。虽然曹操比不上刘秀先称帝,再平天下这般磊落,但也不至于跟司马懿父子并列啊!

所以让我说,司马懿父子夺取曹魏基业,是真的狐媚以取天下的案例。如果非要建立一条鄙视链的话,可以这样:刘邦、刘秀曹操司马懿父子王莽。

刘邦是创业完成后称帝,

刘秀是称帝后平天下,

曹操是一边创业,一边架空汉室,

司马懿父子是先架空魏室,再以魏国基业平天下,

王莽则完全是靠玩弄权术篡位。

最后说说司马懿的事。

客观一点说,司马懿在曹丕、曹叡两朝,算是沥胆忠心,劳苦功高的功臣,在曹芳执政时,司马懿和曹爽并为托孤重臣,当了快十年,司马懿在自己年纪一大把的时候搞了一把高平陵政变,夺了权。

在夺权过程中,司马懿的表现可谓是卑鄙无耻。因为在政变之初,他拉着太尉蒋济的手,对着洛水发誓:不要曹爽兄弟的性命。蒋济便写信给曹爽兄弟,做中间担保人,保证曹爽兄弟的生命安全。结果,曹爽兄弟投降后,司马懿马上翻脸,把曹爽及其亲信同党都诛灭三族。

司马懿这种言而无信的无赖行为,直接把蒋济给气死了。

司马懿之后,其长子司马师执政也颇有父风,杀起政敌来也毫不含糊,例如李丰、夏侯玄等人就死在司马师手里。

到了司马昭执政时,他在父兄的经营之下,也没有回头路可走,直接效仿曹操,建立霸府,架空魏室,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为儿子司马炎禅代登基奠定了基础。

真要说有点功绩的话,司马昭有平蜀,司马炎有平吴,算是两点加分吧,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父子两人所能建立功业的实力终究是来自于曹魏帝国的,这一点,和曹操自己创业带队伍壮大,是比不了的。

司马家经过“三马”努力,终于在司马炎时期彻底撕下了伪装,堂而皇之的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

不过司马炎对亡国之君曹奂还算可以,封其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在封地之内曹奂的待遇还跟皇帝一样,即便上书也不用称臣、受诏也不必跪拜等等。这个倒是效仿曹魏开国皇帝对汉献帝刘协的处置。

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晋也不是永世之国。公元420年,刘裕夺了司马家的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这时的司马家子孙得到的又是怎样的处置呢?

刘裕是我国少数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如果不是后来的朱元璋更强,或许刘裕能更有名。他一介草根从小兵做起,一步步逆袭成了东晋最大的势力,真就应了那句“时势造英雄”。

东晋自建立起,皇帝一直都没什么实权,主要是几大门阀斗来斗去,但毕竟皇帝的象征意义在那里,某些程度上还是起到了平衡的作用。

但传到晋安帝司马德宗这一代时,平衡之策就玩不转了,因为他是个傻子。

《晋书·安帝纪》: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晋安帝

吃喝拉撒自己都搞不定,如何搞得定群臣?于是皇权的威严荡然无存,局势愈加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裕把握住了机会,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天赋屡屡得胜。在战场之外刘裕也很会安抚民心,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刘裕在平定了桓玄之乱后,重新迎回晋安帝,不过兵权还是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此后南征北战基本统一南方,因为立下大功,义熙十四年(418年)被赐九锡封宋公,已成了东晋实际的第一人。

整个天下都是刘裕打下来的,他愿意被一个傻子驱使吗?显然不可能,在被封宋公的第二年(419年)就命人杀了晋安帝。

但他当时没有篡位,反而拥立了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

晋恭帝

其实并不是刘裕不想当皇帝,他又不是活雷锋,只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图谶“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晋孝武帝的字,晋安帝就是继承孝武帝的皇位,图谶的意思就是说在晋安帝之后理应还有一位皇帝。

古人对于这些还是很迷信的,什么“亡秦者胡”、“代汉者当涂高”都让一些大人物深信不疑,因此刘裕只能顺着谶语来。

司马德文继位后就有了二帝,刘裕也就迫不及待的命手下写好禅让诏书,让司马德文照着写。

比起哥哥来,司马德文要聪明得多,他明白自己就是个傀儡,于是很配合刘裕,并且当刘裕的心腹前来时还拍了一番马屁,说自己禅位是心甘情愿的。

刘裕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当时还是封了司马德文个零陵王,同样也表示了他在封地的制度一切照旧。

看起来很美好,然而

刘宋王朝

在司马德文赶赴封地之时,大将刘遵考早已带兵到了他的封地上,目的就是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司马德文的生活也是相当之惨,其皇后姓褚,就封之后生下个儿子,却被刘裕命人害死。此后刘裕更是寻找机会想要杀掉废帝,司马德文也非常小心,所有饮食都由褚皇后负责,一直没给机会。

最后刘裕不耐烦了直接让亲兵用被子捂死了司马德文,随后下令尽诛司马家族。

其实刘裕此举也是无奈,综合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他当时已经57了,加上常年征战身体不好,怕是没多少时日可活。而诸子年幼,他怕一死就没人能压制得住司马家,到时候复辟了反而是他们刘家遭殃,因此先下手为强。

二是他的出身问题,东晋是士族门阀把持的时代,一介草根跟司马家比起来,很明显大家族更愿意跟司马家亲近。

三是他的篡位时间太过仓促,曹魏篡汉经历了曹操、曹丕两代,司马篡魏历经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四代,而刘裕,就只靠自己的杀杀杀,很难服人。如果不除掉司马家,以后太麻烦。

在这三个原因之下,刘裕挥起了屠刀,但也是开了恶例:他是第一个杀禅让皇帝的,此后得到了诸多效仿,刘裕自己的子孙在换代之时也被狠狠屠杀。

在真实的历史中,司马家族并没有恶意篡夺王位,家族也没有消亡。和诸葛亮一样,司马懿也是一位有权有势的忠臣。他们甚至没有以公众人物的身份死去。连魏国的皇帝都不肯给他加九锡。没有异议主要取决于他是否会采取这一步骤,包括增加九锡,如果这一步走出去是一个阴谋,没有走出去,那是权力部长。有很大的区别。司马懿的形象被证明是正面的,但却被后人所拖累。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等司马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如果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掌权,他就不会如此疲惫。很好,我可以独自拥有这个男人,我怎么能有今天的劳动!是陈寿收集了诸葛亮的一切资料,才使诸葛亮为人所知,受人敬仰。这场高平陵之变只是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权力斗争,司马懿当时的策略是十分卑鄙的,把死人抬到阴影里,指责罗河发誓保护曹爽的安全,还有其他欺骗手段,让曹爽放下武器,最终杀死自己人。

司马懿并不想违抗,但他的后代却违抗了。自从司马氏罢黜曹芳,司马氏家族就开始篡夺王位。后来,司马昭被曹卯任命为晋国公爵,此时世人都知道司马氏家族篡位。因为曹操家族篡夺了王位,当时曹操被封为曹魏。然后司马昭杀了曹,大家都知道司马昭的心是有名的。他封曹桓为王。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建立了金朝,金朝由东晋开始。总的来说,司马氏对曹氏家族很好,至少比刘裕对司马氏家族要温柔得多。司马炎死后,曹桓仍然活着,在自己的领地里为皇帝举行祭祀仪式。这个人就像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

曹桓死后,东晋以皇帝的身份下葬,曹氏家族继续存在,但没有掌权。每逢佳节,曹氏家族和刘山家族的成员也会受到嘉奖和晋升。所以除了权力之外,刘山家和曹家都活得好好的。顺便说一句,有人说刘山是装的,但他不是装的,刘山是那种不需要装的人,司马昭不会对刘山做任何事。即使是对司马炎粗鲁的孙浩这样的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更别提刘山了。如果你知道那段历史的惯例,你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西晋被摧毁后,东晋建立,最后的权力掌握在刘裕手中,最终成为开国皇帝南宋。

根据以前朝代的规定,退位的皇帝是不能被杀死的,但是刘裕打破了这个规定,他派人用一瓶毒药在涅磐杀死张伟,然后去莫林杀死史沫特文。而张威不想这么做,所以他自杀了。后来又派人去杀司马德文,然后让司马德文喝毒酒自杀。斯梅德温说我自杀后不会转世成为人类刘裕派来的人用被子把他压死了。他死后,刘裕以皇帝的方式埋葬了他。从这一点来看,刘裕是整个中世纪制度的破坏者,周朝、汉朝将继续给予血脉延续的机会,而魏晋等朝代也给予了前朝留下的机会。刘裕失去了贵族的精神,只剩下赤裸裸的权力和掠夺的斗争。

礼貌和礼貌开始随着刘裕而消失。第一次是从春秋时期过渡到战国时期,第二次是刘裕时期。在我看来,对整个文化的破坏是非常非常大的。因为刘裕开了先例,就像萧道成接替刘嵩一样。刘嵩的最后一个皇帝,13岁的刘准,5月6日在丹阳宫退位后被杀害。应该说,刘裕的所作所为给他的孩子和家庭带来了灾难。至于 sima 家族,他们还没有灭绝。司马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反抗了刘禹的独裁统治。战败后,司马修和一批部落向北魏投降。我个人

曹丕篡汉很多人默认为什么司马氏篡魏却被大多数人看不起?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是个精彩的乱世,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大政权。以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正式称帝为开始,又以司马氏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