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世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土司是哪一家?对后来有什么影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贵州世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土司是哪一家?对后来有什么影响?,第1张

思州田氏,是贵州历史上四大土司之一,而且是四大土司中势力范围最广的土司。在元朝和明朝初期,思州田氏占据了今天的铜仁、黔东南大部分地区,其面积大约是现在贵州省的三分之一。史学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说法,足见当时思州田氏的地位重要。而在贵州历史上,有“先有思州,再有贵州”的说法,1413年,思州土司被废除,成为了贵州建省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思州田氏的来源

关于思州田氏的来源,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嘉靖《贵州通志》记载思州田氏的始祖是从田克昌,在唐朝进入了思州,“唐有天下,田氏始祖克昌陟巴峡,绝志宦游,从事商贾,遂卜筑思州”。而《思南府志》则记载为隋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太守,后陟居巴峡,唐高宗时,其四世孙田克昌卜筑思州。”这又将思州田氏入黔的时间推移到了隋朝。不仅如此,田氏的家谱还将思州田氏和齐国田氏相联系。

思州古镇

在史料选择上,个人觉得地方方志只能作为官方史书的补充史料,其可信度是比不上官修史料的。《贵州通志》和《思州府志》认为田氏来源于中原,这是受到田氏攀附中原大姓的影响。同样的,播州杨氏和水东宋氏都会将自己的族谱和中原的豪门大姓联系,实际上,这些土司基本都是地方的传统势力。通过官方史料可以得出,思州田氏来源并非汉族,而是少数民族。从宋代诸籍的有关记载看,田祐恭应非汉人。《舆地纪胜思州》云:“徽宗即位八年,西南夷蕃部长田祐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成书于南宋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思、黔州巡检田祐恭,本思黔夷,所部土丁药箭手,悉其种族,轻捷习山险,知夷中事”。由此可见,思州田氏始祖就是当地的少数民族。

德江龙泉坪思州宣慰司遗址

通过官修史书也可以证明,田氏的祖先很早就活动在乌江下游和武陵山一带。《南齐书蛮传》云:“永明初,向宗头与黔阳蛮田豆渠等五千人为寇”;《周书李迁哲传》又云:“黔阳蛮田乌度、田都唐等每抄掠江中,为百姓患”。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田氏就在此活动,被成为黔阳蛮,并且常常入寇周边地区。《周书蛮传》、《北史蛮传》记载田氏是当地最大的势力之一,云“有冉氏、向氏、田氏陬落尤盛”,他们常常称王称侯,占据三峡地区,阻断水路交通,进行抢劫活动。

思州城地图

隋朝建立后,田氏首次归顺于朝廷,隋朝在此设置了奉州,后来改为黔州、黔安郡。《元和郡县志》载:“黔州……本汉涪陵蛮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思州府志》记载,田宗显在隋朝开皇二年(482)被派遣来征讨黔州的蛮夷,接着被封为“黔州刺史”,这实际上就给了田氏抹去了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并且和中原田氏攀附上了关系。唐朝建立后,田氏首领田惟康归顺,被册封为了黔潭二州节度使,到田阳明时,被册封为了黔州都督府大总管。可见田氏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不过终唐朝一带,田氏的势力始终局限在乌江下游一带,该时期不能叫做思州田氏,只能叫做“黔州田氏”。

二,宋元时代的思州田氏:走向鼎盛

思州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贞观四年(630年),设置思州,治所在务川县(今沿河),其管辖范围主要在渝东南和黔东北一角。宋朝时期,田氏势力开始强盛起来,控制范围从扩展到了今天的整个铜仁地区,而原本的思州也从务川(沿河)迁徙到了乌江中游的新务川(今务川县)。《方舆胜览》记载:“大观元年(1107),蕃部长

田祐恭

愿为王民,始置思州。”南宋之交,田氏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其首领田祐恭不断向黔南一带发展,“诸夷落皆降,拓土环二千里”,当时的贵州城(贵阳)也一度被其占据。1119年,田佑恭被册封为了贵州防御史。

沿河淇滩古镇

元朝建立后,贵州土司纷纷归属于元朝。1275年,思州土酋田景贤归附,元朝在此置思州安抚司,开始设治于水德江(今德江),后来又迁徙到了龙泉坪(今凤冈县),在元朝后期迁徙到清江(今岑巩县)。于是,将新治清江称为“思州”,而旧思州称为“思南”。1284年,思州安抚司降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受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节制。当时,思州地区已经划分为了一府、十四州县、五十二长官司。一府就是镇远府,而镇远府的知府也是思州田氏的人担任,是土知府。

贵州四大土司分布

宋元时代是思州田氏是其发展的顶峰。在势力范围上,思州的版图扩展到了最大,不仅占据了整个黔东北,还将黔东南和渝东南和湖南部分地区纳入了势力范围之内。而在经济和文化上,思州在宋元时代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思州靠近巴蜀和湖南,在战争期间,会有大量的流民进入思州,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播种工具以及劳动力,推动了思州地区的农业发展。元朝建立后,命令思州等地劝课农桑,如至元十六年(1279年),诏喻四川行省“抚治播州、务川西南诸蛮夷,官吏军民各从其俗,无失常业”,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诏渝思州宣抚司“因阅户惊逃者,使各安业”。在明朝之前,贵州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就是播州和思州两地。

思州古镇

思州地区物产十分丰富,这给工商业发展提供了交通。据《太平寰宇记》所记载,思州地区产朱砂、腊等,其中朱砂被定为“元贡”。在今天铜仁万山有汞矿遗址,这里的汞矿储量和产量在古代曾经一度位居中国第一。另外,思州出产的茶叶也十分有名,《茶经》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另外思州还出产石砚,是中国较早的八大石砚之一,苏东坡誉之为“珙璧”。由于乌江贯穿思州之地,因而思州地区成为了贵州水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乌江沿岸的思南成为当时贵州的航运中心。除了乌江之外,思州境内还有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锦江等,都可以通航,因此思州也是贵州商业最为大大的地区之一。

镇远祝圣桥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发展。思州地区靠近四川,在文化上也受到四川的影响。《思南府志》记载北宋时期田祐恭被召入觐,其行为举止不像蛮夷之人,宋徽宗十分好奇。田祐恭回答有门客夏大均教授。可见在宋朝时期思州就已经引进了中原文化。贵州省最早的书院,就是出现于宋朝时期沿河的鸾塘书院。宋代思州已经出现地方志书,如《思州图经》,《黔州图经》等。另外,中原文化传入思州的同时,佛教和道教文化也开始进入了此地。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宋代:“黔州佛教已盛”,田祐恭大境内建造了许多佛寺,思南地区出现唐宋古寺有白柱神庙、集福院、福常寺等寺庙、整山寺、常乐寺、昉龙寺。北宋乾德年间,在印江一带出现了贵州最早的道观,是道教传入贵州之始。

梵净山

二,思州田氏分裂和灭亡

1368年,明朝建立,到1381年朱元璋派遣大军远征云南,从此云贵高原已经被明朝控制。此后明朝在贵州大量驻扎军队,推行屯田,设立贵州都司等军事机构。为了加速贵州的发展,朱元璋还实行了“调北填南”,使得几十万移民涌入了贵州。此时,贵州的改土归流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土司制度必然会走向衰亡。

思南文庙

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镇远知州田茂安于是将北思州和镇远献明玉珍,被明玉珍在此设立思南都元帅府、思南宣慰司,从此思南田氏分裂为了思南和思州两部分。1365年,朱元璋的军队已经进入了湖南西部,通往贵州的大门已经敞开。在这种情况下,思南和思州均投降于朱元璋,朱元璋于是分别设立思南宣慰司和思州宣慰司。思州之地,是湖南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如镇远一州,史称“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田氏归附后,明朝就在其交通要道驻扎军队,设立卫所,包括包括镇远、偏桥、清桥、清浪、平溪、五开、铜鼓等卫,黎平、新化、新化亮寨、平茶屯等所。这些卫所的设立,使得田氏两大土司已经被明朝的军事实力牢牢的控制,一旦有机会,明朝必然会推行了“改土归流”。

在岑巩县注溪镇的龙江河畔,有一个古老的寨子,它叫衙院,这里居住着80余户土家族的田姓人家。

洪武末期到永乐初期,思南、思州二宣慰司又因为争夺土地而结怨,相互仇杀。1410年,思州宣慰使田琛联结原为思南司宣慰副使、后改辰州知府的黄禧进攻思南,杀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之弟,并发其祖宗坟基,并戮其母尸。田宗鼎于是到明朝上诉,于是明成祖朱棣派率兵5万剿灭思南土司。之后,朱棣又以田宗鼎缢杀亲母为借口,废除了思州宣慰司。至此,田氏的思南、思州两大宣慰司均宣告灭亡。明朝在思州之地设置了思州、石阡、黎平、新化四府,在思南之地设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两大宣慰司的废除大大推动了黔东地区的改土归流进程,此后虽然还有几十个长官司,但是已经不成气候。

石阡万寿宫

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司。第二年,就将思州府、黎平府、新化府、石阡府,思南府、镇远府、铜仁府、乌罗府纳入到了贵州省的范围。可见,思州土司的灭亡直接推动了贵州改土归流和建省,因此贵州民间有“先有思州,再有贵州”的说法。贵州省建立后,铜仁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空前迅速的发展。思州土司曾经在宋元时代推动了铜仁地区的开发,但是在明朝却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田成棋等重修,王耀堂编辑,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详见田氏宗亲网http://wwwtszqnet/indexasp

·中国家谱发布与检索中心·让你找到亲人或家谱或诸多未知内容国际搜索 查正文 查标题

·首页>>家谱总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续发此主题文献〕 〔发布属于本分类新文献〕[返回栏目] 〔精华贴列表〕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第1篇/章/节/段·发布人: 游客 发布时间:2005-12-10 3:53:19 相关文献再查询〕〔[登陆][注册][返回栏目]

--------------------------------------------------------------------------------

欢迎来自:61152161153的访问者[代理IP后台自动抓取真实IP]

--------------------------------------------------------------------------------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使用说明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共收录家谱目录543条,由三部分组成:

1 《全国家谱总目》中收录的家谱目录400条。收藏者项标为“收藏地区+序号”。

2 陕西各地区县志中记录的家谱信息109条。收藏者项标为“线索+序号”。

3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及《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陕西地区家谱34条。收藏者项分别标为“综合、上海+序号”。

读者可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和查找功能,从谱籍、姓氏、谱名、出版年、收藏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种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选中全表,单击数据→排序,此时可用浏览方式检索。如将姓氏、谱籍1、谱籍2分别设为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这时同一姓氏的家谱将排列在一起,并按地区集中。著录表项(即最末一项)为家谱著录表等相关详细资料,光标指向该列图标,指针变为十字箭头时双击,可查看有关该家谱责任者、版本、始祖、收藏者等内容。

第二种方法:单击编辑→查找→输入查找内容 →搜索方式选“按列”,单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将选中相关单元格,不断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所需条目后,双击该条目著录表项图标,即完成一项检索。

谱籍1 谱籍2 姓氏 谱名 出版年 收藏者 著录表

陕西 米脂 常氏 [陕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1998 陕图1

陕西 横山 冯氏 [陕西横山][陕西子洲]冯家寨则•冯家渠•冯家老庄冯氏族谱(续修本) 1999 陕图2

河南 淅川 杨氏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1872 陕图3

河南 邓州 唐氏 [河南邓州]春风唐氏家谱一卷 1882 陕图4

四川 射洪 杨氏 [四川射洪]射洪古绳乡杨氏族谱 1901 陕图5

陕西 朝邑 杨氏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附续一卷 1891 陕图6

陕西 蒲城 李氏 [陕西蒲城]蒲城李氏先德志传彚编一卷 1932 陕图7

朱氏 [ ]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编二十六卷 1936 陕图8

湖南 平江 陈氏 [湖南平江]平江义门陈氏新符公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8 陕图9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28 陕图10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青斋李氏宗谱五卷增编一卷 1931 陕图11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腾冲]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13 陕图12

广东 南海 朱氏 [广东南海]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1869 陕图13

江苏 常熟 邹氏 [江苏常熟]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 1908 陕图14

山东 济宁 公冶 [山东济宁]戊辰续修公冶族谱五卷 1932 陕图15

广东 南海 黄氏 [广东南海]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图16

江苏 苏州 滕氏 [江苏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 1935 陕图17

浙江 奉化 蒋氏 [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三十二卷 1948 陕图18

湖南 湘潭 王氏 [湖南湘潭]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本原志一卷 民国间 陕图19

陕西 潼关 张氏 [陕西潼关]张氏著存堂族谱 八卷 1908 陕图20

广西 武缘 黄氏 [广西武缘]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不分卷 1934 陕图21

浙江 杭州 钱氏 [浙江杭州]钱氏家乘图像考赞不分卷 1924 陕图22

福建 福州 王氏 [福建福州]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1934 陕图2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图24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韩城解家村解氏家谱图 2000 私藏1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750 私藏2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838 私藏3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920 私藏4

山西 稷山 解氏 〔山西稷山〕解氏家谱不分卷 1980 私藏5

江苏 吴县 吴氏 〔江苏吴县〕吴氏宗谱不分卷 1871 私藏6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不分卷 1997 私藏7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1998 私藏8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698 私藏9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12 私藏10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22 私藏11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943 私藏12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私藏13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 1997 私藏14

陕西 华县 刘氏 〔陕西华县〕新辑大涨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间 西大1

陕西 汉中 李氏 〔陕西汉中〕西乡李氏家谱三卷 1889 西大2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西大3

辽宁 沈阳 曹氏 〔辽宁沈阳〕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不分卷 1990 西大4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西大5

河南 许昌 黄氏 [河南许昌]大元后裔黄氏家谱一卷 2001 铜川1

陕西 米脂 李氏 [陕西米脂]米脂太安二甲李氏宗谱一卷 1992 铜川2

河南 郾师 田氏 [河南郾师]杜篓田氏家谱不分卷 1998 铜川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铜川4

陕西 歧山 宋氏 [ 陕西岐山]岐山宋氏族谱续稿不分卷 清末民初 宝鸡1

陕西 歧山 崔氏 〔 陕西岐山〕北庄崔氏家谱不分卷 宝鸡2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883 宝鸡3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续增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4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5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四卷 2000 宝鸡6

陕西 扶风 王氏 〔 陕西扶风〕扶风王氏族谱不分卷 1990 宝鸡7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不分卷 2000 宝鸡8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存稿 2000 宝鸡9

陕西 扶风 赵氏 〔陕西扶风〕小留村赵氏家族史略不分卷 1995 宝鸡10

陕西 关中 温氏 〔 陕西〕关中温氏丛书族谱不分卷 2001 宝鸡11

陕西 千阳 罗氏 〔 陕西千阳〕罗氏家谱不分卷 1990 宝鸡12

陕西 榆林 张氏 [陕西榆林]张氏家谱 1994 榆林1

陕西 榆林 李氏 [陕西榆林]陕西省榆林城内李氏(贵庭)家谱 1998 榆林2

陕西 榆林 谢氏 [陕西榆林]谢氏家谱 1997 榆林3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家谱不分卷 1982 榆林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续编 1996 榆林5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蒲田]蒲坂关氏族谱 1998 榆林6

陕西 米脂 张氏 〔陕西米脂〕米脂开平里三甲张氏家谱 1996 榆林7

陕西 石泉 李氏 [陕西石泉]李氏家谱简续 2000 安康1

陕西 石泉 王氏 〔陕西石泉〕王氏仁顺宗谱 1998 安康2

陕西 石泉 陈氏 〔陕西石泉〕陈氏蛟龙家谱不分卷 1992 安康3

陕西 汉阴 张氏 〔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 1997 安康4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鄠县]王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1841 安康5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安康6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莆田]莆坂关氏族谱 1998 安康7

陕西 商南 刘氏 〔陕西商南〕刘氏宗谱三卷 1992 商洛1

陕西 商南 张氏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谱不分卷 1997 商洛2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盐城陆氏宗谱八卷 1989 省档案2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 盐渎堂陆氏宗谱一卷 1989 省档案3

王氏 [ ]王氏宗谱十八卷 1859 省档案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一卷 1982 省档案5

刘氏 [ ]刘氏世系图一卷 1957 省档案6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陕西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影]一幅 咸阳27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影]一幅 咸阳28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影]一幅 咸阳29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咸阳30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七修族谱二十卷 1942 咸阳31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六修族谱十五卷 1914 咸阳32

湖南 昭阳 陈氏 [湖南昭阳]宝庆墨溪陈氏五修族谱三卷 1993 咸阳33

河南 孟津 郑氏 [河南孟津]郑氏家谱一卷 1996 咸阳34

陕西 富平 董氏 [陕西富平]董氏族谱一卷 2000 咸阳35

陕西 永寿 尚氏 [陕西永寿]尚氏宗嗣环形世系一览图一幅 2000 咸阳36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朱家寨张文奎家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37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庞东村张氏族谱一卷 1999 咸阳38

陕西 乾县 黄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关黄氏宗谱一卷 1997 咸阳39

陕西 乾县 郑氏 [陕西乾县]郑氏家族简谱一卷 1998 咸阳40

陕西 乾县 董氏 [陕西乾县]陕西省乾县阳峪镇冯市村东窑董氏家族家谱一卷 1999 咸阳41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刘古愚家谱一卷 1990 咸阳42

陕西 咸阳 任氏 [陕西咸阳]咸阳市周陵乡豆家村任氏家族家史一卷 1999 咸阳43

河南 邓县 习氏 [河南邓县][陕西三原]习氏宗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44

安徽 休宁 汪氏 [安徽休宁][陕西咸阳]汪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45

湖北 丹江口 孙氏 [湖北丹江口][陕西三原县]湖广省均州石鼓关孙氏家史一卷 1994 咸阳46

陕西 彬县 徐氏 [陕西彬县]徐府家谱初稿一卷 Mar-05 咸阳47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玖德堂[刘氏]世谱一卷 1987 咸阳4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49

陕西 彬县 胡氏 [陕西彬县]胡氏宗祖家谱一卷 1996 咸阳50

陕西 乾县 梁氏 [陕西乾县]梁氏族谱三卷 1995 咸阳51

陕西 彬县 王氏 [陕西彬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52

陕西 乾县 宁氏 [陕西乾县]宁氏家谱一卷 1994 咸阳53

河南 洛阳 郭氏 [河南洛阳]郭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54

山东 东明 李氏 [山东东明][山东曹县]李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55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氏家谱一卷 2002 咸阳56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世泰堂一卷 1981 咸阳57

浙江 黄岩 王氏 [浙江黄岩]黄岩西桥王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002 咸阳58

陕西 三原 阮氏 [陕西三原]阮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59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西极[文氏]家世一卷 1987 咸阳60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洛阳翟泉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61

陕西 长武 高氏 [陕西长武]高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62

陕西 兴平 张氏 [陕西兴平]张氏家谱二卷 1929 咸阳63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五门家谱一卷 2000 咸阳64

河南 温县 董氏 [河南温县]河南温县杨门董氏族谱次门一卷 1987 咸阳65

陕西 三原 胡氏 [陕西三原]胡氏宗谱一卷 咸阳6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一卷 1999 咸阳67

陕西 咸阳 陈氏 [陕西咸阳]下底王村陈氏谱牒一卷 2000 咸阳68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王氏族谱河洛支脉一卷 2000 咸阳69

河南 温县 苗氏 [河南温县]苗氏家谱温邑三陵村一卷 1991 咸阳70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陕西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肖杨村刘姓人家家谱一卷 2000 咸阳71

陕西 旬邑 孟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排厦乡榆林村树德堂孟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72

陕西 彬县 杜氏 [陕西彬县][杜氏影]一幅 咸阳73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4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5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6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7

陕西 彬县 孙氏 [陕西彬县][孙氏影]一幅 咸阳78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9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80

陕西 彬县 韩氏 [陕西彬县][韩氏影]一幅 咸阳81

陕西 彬县 曹氏 [陕西彬县][曹氏影]一幅 咸阳82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3

陕西 彬县 介氏 [陕西彬县][介氏影]一幅 咸阳84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5

陕西 商县 王氏 [陕西商县]王氏家族谱 不分卷 咸阳86

陕西 乾县 胡氏 [陕西乾县]胡氏世系家谱 一卷 2000 咸阳87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945 咸阳8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719 咸阳89

浙江 淳安 方氏 [浙江淳安]银峰方氏家谱 一卷 1990 咸阳90

陕西 咸阳 解氏 [陕西咸阳]解氏家谱 一卷 1946 咸阳91

陕西 乾县 宋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内柴市巷宋氏家族近代家谱清末—今 不分卷 2000 咸阳92

陕西 泾阳 吕氏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 六卷,首三卷 1948 咸阳93

陕西 大荔 杨氏 [陕西大荔]西野杨氏壬申谱 一卷 1890 咸阳94

山东 即墨 张氏 [山东即墨]浮山所百户寨张氏族谱 二卷 1908 咸阳95

山东 诸城 公冶 [山东诸城]戊辰续修公冶族谱 五卷 1928 咸阳96

甘肃 天水 张氏 [甘肃天水]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 三卷,末二卷 1908 咸阳97

湖南 宁乡 黄氏 [湖南宁乡]宁乡黄氏四修族谱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1889 咸阳98

陕西 武功 田氏 〔陕西武功〕田氏族谱一卷 1928 咸阳99

陕西 礼泉 卢氏 [陕西礼泉]卢氏族谱 七卷 2000 咸阳100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延陵[吴氏]家谱 三卷 1843 咸阳101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杨氏族谱 一卷 2000 咸阳102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陕西彬县]延陵[吴氏]家谱续集 一卷 2000 咸阳103

山西 垣曲 安氏 [山西垣曲]马村安氏族谱 一卷 1992 咸阳104

山东 章丘 焦氏 [山东章丘]焦氏家谱 一卷 1893 咸阳105

山东 成武 李氏 [山东成武]李氏六修族谱 五卷 2000 咸阳106

河南 孟县 乔氏 [河南孟县]孟县缑村乔氏族谱 二卷 1988 咸阳107

陕西 三原 王氏 [陕西三原]王氏家谱 不分卷 1942 咸阳108

陕西 咸阳 李氏 [陕西咸阳][李氏影]一幅 咸阳109

陕西 咸阳 路氏 [陕西咸阳][路氏影]一幅 咸阳110

陕西 三原 吴氏 [陕西三原][吴氏影]一幅 咸阳111

陕西 兴平 郭氏 [陕西兴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影]一幅 咸阳113

陕西 咸阳 魏氏 [陕西咸阳]魏氏族谱一幅 咸阳114

陕西 咸阳 郭氏 [陕西咸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5

陕西 彬县 石氏 [陕西彬县][石氏影]一幅 咸阳116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咸阳117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家谱一卷 1892 咸阳118

陕西 泾阳 周氏 [陕西泾阳]银台周氏家乘不分卷 1899 咸阳119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二门万氏家谱一卷 1794 咸阳120

陕西 旬邑 杜氏 [陕西旬邑]杜氏世系一卷 2002 咸阳121

陕西 彬县 强氏 [陕西彬县]强氏宗族谱一卷 1870 咸阳122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万氏家谱一卷 清 咸阳123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西牛家万氏家谱(长门)一卷 清 咸阳124

山西 洪洞 马氏 [山西洪洞]马氏长分族谱一卷 2002 咸阳125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家谱]一卷 1927 咸阳126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世系]三卷 1949 咸阳127

陕西 三原 马氏 [陕西三原]马士俊族谱二卷 1891 咸阳128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65 咸阳129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01 咸阳130

袁氏 袁氏宗谱 1888 咸阳131

袁氏 袁氏宗谱一卷 1996 咸阳132

陕西 三原 扶风 温氏 [陕西三原][陕西扶风]关中温氏族谱一卷 1939 咸阳133

陕西 扶风 温氏 [陕西扶风]再续温氏族谱扶风支谱及附录一卷 1946 咸阳134

山东 桓台 耿氏 [山东桓台]耿氏世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末一卷 1920 咸阳135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族谱一卷 1942 咸阳136

湖北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世系图二卷 1825 咸阳137

山西 临猗 王氏 [山西临猗]王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6 咸阳138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文氏]家

第[第,读音作dì(ㄉㄧ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氏,有第一至第八。”史籍《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记载:“后或改氏。”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为了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遍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氏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督迁官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之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等等,由此产生了第一~第八的复氏。

在复氏第一~第八中,第五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普遍流传,所以在宋朝时期,“第五”氏被作为显姓收录到《续百家姓》中,而其他的第一~第八等复氏,后来大都改为单姓“第”氏,现在保留其复姓的人极少能见到,可能绝无仅有了。

第氏,就是田氏。

得姓始祖:田完。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氏。后碎被汉高祖强行编为第序姓氏,但仍尊田完为第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 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寨、宁武、代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平凉郡: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湖北蕲春许家山许氏之来源考证

 许文全

 蕲春许家山许氏,是蕲春现有许氏人口最多,繁衍于蕲春最长远的一支许氏。现主要聚集在株林达城,刘河分路一带。

 许家山许氏宗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记载一世祖许成公,唐朝略州刺史,避安史之乱来到蕲春。二世祖百十公、三世祖千三公、四世祖万二公,五世祖子美公、子英公。子英公,生于元大德年间为1297-1307年,公殁于洪武元年为1368年。子美公生于元延佑丁己四年(1317年),殁于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从唐到元约五、六百年只有四世代。不免让人疑惑。

 查看家谱时,许成公、百十公、千三公、万二公都是家谱上的名字,只万二公,记载字达甫,中进士,任兵部主事,转礼部员外,后升按察司佥事。妣唐氏,敕封夫人,公妣殁合葬祖基后山艮坤向有碑铭。说明万二公真实名字是 许达甫 。

我百度搜索“ 许达甫 ”,历史上真的有 许达甫 这个人。

据福建漳浦赵氏、黄氏族谱记载。南宋灭亡后,有一个闽冲郡王赵若和的皇族(1268~1334年),他在1316年(元仁宗延佑三年丙辰正月朔日)漳浦赵家堡族谱《赵氏本未序》中记载很清楚:元兵逼侵,吾乃奉先帝挈家驾船逃难,移之广东新 会 之崖山。……不期年,元兵且至,吾知势已败,与 许达甫 、黄侍臣等以十六船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 会 ,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今福建东山县陈城村),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具,在浦西鸿港(今漳浦境内)上岸,后徒鸿儒积美居焉。

 据史书记载:在1279年3月19日(二月初六),是南宋八岁的小皇帝赵昺祥兴二年,南宋约军民20万人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 会 区的海港崖山与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作最后一战,南宋战败,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跳入大海殉国,南宋军官兵战死的战死,没有战死的也随之投海殉国,无一投降。只有太傅张世杰见情况危急,遂砍断绳索与黄天从、黄材父子、 许达甫 一道率十六船乘夜色突出重围,他们决定回福州召集余部,再图发展。不料想,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只有4只船幸免于难,其它12船以及张世杰等亦殉难海中。是侍臣 许达甫 、黄材父子保驾只有13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在这4只船上,船到厦门外海浯屿时(今龙海市境内),又失杠具,船舶失去了控制,随风漂入内海,在浦西鸿港(今漳浦境内)上岸。

 黄材(1229~1301年)其夫人是宋室皇家郡主,生于杭州,卒于浦东,亨年72岁。历官大理寺丞,转内阁侍从。他于1298年正月十五日,在黄氏修谱时所写谱序中也记载了这段历史。……随卫王(赵昺)播迁于广东新 会 之崖山,奉杨太后懿旨保若和郡王。不期年,元兵俱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 许达甫 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崖之浅湾大 会 ,欲往福州图发展,忽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惟余与达甫4船护王及父天从公,漂至浯屿前,又失杠具,乃天蒲东登岸,匿王为我黄氏合居。

 赵若和他们在海上漂荡三、四个月后,在水尽粮绝,趁夜色登岸,解散随从。化为出海的商人遇海难而归,改姓黄,名天柱,随黄材父子在漳浦落藉。有记载说 许达甫 去东泗乡(今龙海市东泗乡)去了,后就没有下落了。

 说明历史上真有 许达甫 这个人。而且是南宋末辅助闽冲郡王赵若和的重要侍臣。

 还可搜索到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征服者之占据东瀛当反贼》,作者是笔名可安天下。是记叙南宋末年蒙古进攻南宋,南宋公主赵若兰出使东瀛搬救兵的故事。随赵若兰出使东瀛是年过中年的侍臣 许达甫 。不知作者是不是根据历史线索来写这长篇小说的。但作者应不是凭空捏造出这段故事。

 家谱记载的万二公,字达甫。中进士,先任兵部主事,再转礼部员外,后升按察司佥事。从担任的官职来看,是宋代的而不是元代的。家谱记载万二公生子美、子英公,子美、子英公是出生在元朝,说明万二公是生活在南宋末到元朝初期。时间点,所处年代与历史上 许达甫 相符。

 万二公曾任礼部员外,礼部是管理全国教育、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因此万二公, 许达甫 是有可能随南宋公主赵若兰出使过东瀛日本。后升按察司佥事,按察司是代表朝庭派到地方,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的重要官职。这与史书上说 许达甫 是闽冲郡王赵若和的重要侍臣相符。

说明历史上的 许达甫 极有可能就是家谱记载的万二公。

 那为什么历史上的 许达甫 后出现在蕲春呢

 根据蕲春田氏考证,蕲春田氏就是当年的南宋丞相陈宜中的后代,陈宜中的墓就在田桥久长山(现檀林镇青草坪村将军山脚下)。据蕲春马骅山《田氏七修宗谱序》中记载:我田氏来蕲春之鼻祖曰梦罴公,世传即宋相陈宜中,当端宗舟抵秀山时,由占城迂道逃至江淮间,结忠义之士,谋复宋室,志卒不遂,乃仿陈公子完先例,易姓为田,匿于蕲北之久长山而隐居焉。

 说明当年 许达甫 上岸后,可能是与陈宜中一起逃难。按田氏宗谱记载陈宜中是结忠义之士,迂道逃至江淮间来到蕲春。 许达甫 与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 会 过面,后陈宜中船破,在今福建东山县陈城村登岸。 许达甫 他们是在浦西鸿港(今漳浦境内)上岸。相距不是很远。他们应上岸后互相寻找过。

 蕲春是1269年就归元朝了,到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已有十余年,元朝追查南宋残余的风声应不是很严,有利于陈宜中、 许达甫 他们隐居。陈宜中隐居在蕲北田桥长久山, 许达甫 隐居在达城三角山鸡龙洞。

 那为什么家谱记载我许氏是大唐天宝年间避难来到蕲春的呢?

许达甫 隐居在蕲春,当时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还在追查南宋残余力量。身份不能公开,一直隐姓埋名,住无居所,东躲西藏。陈宜中改为田姓, 许达甫 没有改姓。到了元朝末期,各地纷纷起来起义。1351年徐寿辉在浠水、罗田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元朝政局不稳,才敢公开身分,住有定所。我许氏对外说是先祖在安史之乱之时就来到了蕲春,是土生土长的蕲春人。直到现在还坚持说是大成门户,唐朝安史之乱避难才来到蕲春落脚繁衍至今。

如果真是一世祖许成公在唐朝就来到蕲春,从756年到1317年,跨越五、六百年,应有二十多代人,根叶茂盛,瓜瓞绵绵。宗谱也应不 会 失传无记载。百十公、千三公宗谱记载都是高中举人进士,在《蕲州志》中查找,从唐代到元代,高中举人、进士无一许姓。说明四世祖万二公之前我大成许氏没有在蕲春繁衍发迹。

 二世祖百十公,初任翰林院检讨,后为詹事府中允,转礼部右事郎。三世祖千三公,中进士,历任河南开封府、福建延平府太守。这百十公、千三公也应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一直是我许氏历代不能忘的。无谱记载也 会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因此宗谱在始修时,可能为了不能忘记他们,特放在谱前,记为一世祖到三世祖。亦或是万二公,是南宋朝庭重要大臣,虽然到了明代,蒙古的势力还在北边,这身世的秘密还不能公开。一直坚守到今天。

 蕲春田氏现已经公开了,他们是南宋丞相陈宜中的后代。

 如今,我蕲春许氏也应公开,我们大成许氏是南宋重臣 许达甫 的后代。

 2017年2月23于花园水库

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这是一个典型的思州风格的村寨,门对龙江河,依山而居,全村姓田,其户口簿上的族别是土家族,但是找不到相关的土家族服饰,语言是通俗易懂的思州方言。所以在交谈过程中,不存在语言的差别。

当追溯家族的历史时,这里的田姓显得非常自豪,因为他们是当年思州土司的后裔,明代最后的思州土司田琛是他们的直系祖先。

田氏土司第一代先祖,记载为田宗显,田宗显的籍贯,资料中为陕西雁门郡,现在在岑巩田家的神榜上,田家的郡望为雁门堂。

应该说,思州真正的有案可查的历史人物,应该是田佑恭。在目前我们看到的万历本《黔记》大事记卷上里面,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徽宗:丁亥,大观元年,番部长田佑恭入朝,后加注释:佑恭即思州田氏祖。

在这里,田佑恭成了田氏先祖,这种身份在正史上,显然更可信一些。

田佑恭是典型的“南人”血统,依照现在的民族成分划分,应该是“土家族”。北宋大观元年(1107),思州蕃部长田祐恭内附。

宋徽宗显然对来自西南田佑恭的归诚大为满意,政和八年(1118),田祐恭授封为思州刺史,建思州治、始有印信,领务川、邛水、安夷、思邛4县。由于田祐恭屡次率“思黔土兵”为宋王朝“平叛”效力,立下大功,被封为少师思国公保安蕃部、奉宁军承宣使和知思州军民事,加贵州防御使。

田景贤是思州田氏中一位重要的人物,至元十四年(1277),田景贤被授予思州军民宣抚使,隶属于湖广行省。田景贤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把思州的统治中心搬迁到清江城(现岑巩县思旸镇)。田景贤把目光落在了这里,建立起新的军事基地。之后,果然势态如同自己所料,他的黑色蛮兵顺利地拿下南方,兵锋直指广西。

宋末元初,是田氏势力大发展的时期,领地大大扩展,星罗棋布,犬牙交错,东至今湖南省湘西广大地区,南达今广西桂林之北,西到今贵阳一带,北抵今四川重庆边缘,领镇远府、务川县及蛮夷长官司六十六个,在今岑巩、玉屏、万山、镇远、三穗、天柱、湖南省新晃一带曾设台蓬若(峨)洞住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黄道溪长官司、野鸡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平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兴盛往往是衰败的开始。当田氏土司辉煌的时刻,分裂也出现了。田氏分家,昔日的田氏领土一分为二。至正二十五年(1365)六月初二,朱元璋平陈有谅,略地湖南,思南宣慰使田仁智谴都事杨琛纳土归附,朱元璋以其率先来归,仍授思南宣慰使。是年七月初九日,思州宣抚使田仁厚谴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泉纳款,于是,朱元璋命改思州宣抚司为思州镇西等处(一载思南州镇西等处)宣慰司,以田仁厚为宣慰使。从此,思州田氏正式分为思州、思南两部。

思州土司的彻底没落是在明代初年。明永乐九年(1411),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构怨结仇互相残杀,战事不停,且屡不接受朝廷禁令,明成祖朱棣为了“不可令遗孽(田氏)重踵为乱”,并达到在其领地建郡县的目的,决定解决田氏两家(思州、思南)的争端,命镇远侯顾成率兵5万执田琛送京师。永乐十年(1412),田琛被朝廷革罢、伏诛。同年三月初五日晨,以灭伦罪执田宗鼎。永乐十一年(1413)三日,乃废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把二田领地分置为八府:思州宣慰司地置思州、黎平、石阡、新化(今锦屏现地)4府;思南宣慰司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今松桃县地)4府。八个府均由朝廷派流官直接治理。府下仍设长官司(土司),形成“土流并治”的局面。

田琛的轻率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田氏家族在思州的统治不复存在,之后,田氏家族部分没有被捕的人员摘下了“高贵家族”的桂冠,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捕和社会的歧视,他们隐藏了显赫的家族身份,隐蔽在普通的人群中,直到明帝国的灭亡。明代末年,田氏土司家族的直系后裔田惟栋把家从田家院迁移回故地,这块地方应该是原来田氏土司的私有庄园,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衙院——意思就是衙门大院,能够叫这个名字的,与田氏宣慰使的记忆有关。土地依旧,而田氏的威严已经荡然无存,田氏家族只能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回忆祖上那显赫的辉煌。

贵州世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土司是哪一家?对后来有什么影响?

思州田氏,是贵州历史上四大土司之一,而且是四大土司中势力范围最广的土司。在元朝和明朝初期,思州田氏占据了今天的铜仁、黔东南大部分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