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的家族
1袁赋诚:知名守令,载《碑传集》。
2袁赋谌:蕴藉善收藏。
3袁赋諴,早卒。
[参见互动百科·袁可立、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孔贞运《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孙承宗《答袁节寰登抚》、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何出光《兰台法鉴录》、钱谦益《袁可立诰命五道》、《明实录》、《国榷》、《睢州志》、《睢阳尚书袁氏家谱》等]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序言:
1袁崇焕,是抗清名将,虽不能解救明朝免于灭亡,但是却努力的延续了明朝的寿命。
2关于袁崇焕的身世,历来是颇具争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袁崇焕是广西梧州人;一种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
3那么笔者今天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探讨一下,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到底、究竟是哪里人?
一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
1袁崇焕,是明朝末期将领、抗清名将,曾中进士、历任福建邵武知县、镇守辽东边关宁远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加太子太保。
2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即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军事胜利。后不得魏忠贤欢心、受阉党在朝中打压,当时明朝阉党把持朝政严重,袁崇焕被迫辞官回乡。
3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公元1629年(即崇祯二年),袁崇焕击退了后金皇太极亲率的大军,解了明朝京师之围。
4明朝京师之围被袁崇焕解除后,袁崇焕本人却被魏忠贤余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以”与后金有密约”等罪名弹劾。而后金皇太极又借此之机,实施离间之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下令凌迟处死。
5可怜了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抗清不但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大胜,还解了明朝京师之围,延续了明朝的寿命。最后却是被奸臣陷害、被帝王生疑,落得个凌迟处死的凄惨下场。
二袁崇焕的身世之谜-说法一:袁崇焕是广西梧州藤县人
1该说法认为,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是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人,袁崇焕故里就在广西梧州市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
2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即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进士,万历国子监的进士提名碑中记载:袁崇焕为藤县人。这是历史对袁崇焕是藤县人的明确记载。
3大概明朝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袁崇焕受阉党魏忠贤打压,不得不被迫辞官回乡,就是回到故里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的。
4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著《国榷》,记载袁崇焕为藤县人。
5早在1984年,就在广西藤县举行了“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
三袁崇焕的身世之谜-说法二:袁崇焕是广东东莞石碣人
1该说法认为,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水南乡人,即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
2《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这是史书对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的正式记载。
3广东东莞为了纪念袁崇焕,在东莞石碣镇水南村,投巨资1亿多元修建了袁崇焕纪念公园。
4广东东莞为了纪念袁崇焕,又花费了上千万元来专门拍摄了电视剧《袁崇焕》。
5姑且不论袁崇焕究竟是不是广东东莞人,单是看广东东莞为了纪念袁崇焕,又是花费上亿元建立纪念公园、又是花费上千万拍摄专题电视剧。这样的大手笔,广东东莞纪念袁崇焕的系列行动,无疑是非常令人钦佩和赞扬的。
四·笔者认为:袁崇焕是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徙至广西梧州藤县
1 民间和学术界,对关于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的籍贯,究竟是广西梧州藤县,还是广东东莞石碣,历来是争论非常的激烈。
2他们历来认为袁崇焕要么是广西梧州藤县人,要么是广东东莞石碣人。那么他们有没有想过袁崇焕有可能既是广西梧州藤县人,也是广东东莞石碣人呢?
3 笔者就认为:袁崇焕既是广东东莞石碣人,也是广西梧州藤县人。即袁崇焕是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
(1)历史对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是广西梧州藤县人,都有相关记载。而且记载都比较明确,并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2)如:《国榷》中记载:“崇焕,字自如,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3)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记载袁崇焕是广西梧州藤县人,是明确正确的;历史记载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也是明确正确的。既然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那么袁崇焕既是广东东莞人、也是广西梧州藤县人。
五·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的论据
1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
(1)《东莞县志》卷三八记载:“袁督师故里在水南守义坊罗、邹二姓村后,旧有月楼”。“水南守义坊”,即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内。
(2)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三界庙,庙内有“重建三界庙碑”,碑文记述为袁崇焕所亲写:“吾乡居俗俭而朴”、“适余情告以还,同乡父老青矜谋为一乡之善事,首以庙请”。根据“吾乡”、“同乡父老”可知,袁崇焕最起码是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的。
(3)东莞地方志记载,袁氏是东莞地方豪族,分布在东莞茶园、石碣、桑园、温塘。关于袁崇焕出生的记载为“生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戌时”,即1584年。
(4)《东莞县志》之《袁崇焕传》记载:“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应藤县试,补弟子员”。由文中可知,袁崇焕是从东莞前往粤西附近的“藤县”参加县试的,也就是说袁崇焕的原住地是东莞,考试地是广西梧州藤县,即迁居地。
因为袁崇焕能够在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参加科举考试,就证明楼袁崇焕和袁家必然是在藤县拥有基业、产业、家业的,即相当于另外一个家,因而才能在在藤县报得了名参加得了科举。
2袁崇焕迁居于广西藤县
(1)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袁崇焕随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常往返两地,游历两江。袁崇焕刻苦读书,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广西桂林参加乡试,欣然中举。
(2)袁崇焕父亲袁子鹏之墓,位于广西藤县白马乡(今贵港平南县白马乡),今贵港平南县与今梧州藤县交界相连。袁崇焕父亲袁子鹏的墓碑上面记载,袁崇焕祖父袁西堂(一说袁世祥)在明嘉靖初年“由东莞迁至藤”。墓碑云:“西堂公由广东东莞县于嘉靖初年至广西梧州府藤县四十三都白马汛”。
(3)广西《袁氏家谱》记载,袁崇焕之祖袁西堂(一说袁世祥),于明朝正德元年(即公元1560年),由东莞迁至藤县。
(4)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时的《东莞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四年,袁崇焕诗寄广西藤县学中式。”
(5)张岱《石匮书后集》之《袁崇焕列传》记载:“袁崇焕,广西藤县籍,东莞人”。文中虽没有明确说明袁崇焕究竟是出生于“广西藤县”、还是广东“东莞”。但是文中却很明确的说明了,袁崇焕既是“广西藤县”人,也是广东“东莞”人。
(6)明朝末年沈国元所著《两朝从信录》卷一二中记载:“臣籍已属西江”。“西江”是珠江支流,主要在广西区域内。由文中可知,袁崇焕自己的说法是有两种籍贯(现籍和原籍),现籍“西江”(广西区域),根据两种身世说法之一即广西藤县;文中原籍虽没有明说是那里,根据身世两种说法之二,即广东东莞。
(7)原广西藤县白马乡(今广西贵港平南县丹竹镇白马村),有袁崇焕遗址、“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
六 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的合理性
1 在古代,迁居、迁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古代历朝历代大小迁徙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的广西、广东人,其祖先很多都是从北方从中原迁徙而来。
2 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是非常具有合理性的。根据东莞地方志记载,袁崇焕所在的袁家是当地豪族,周边分布分支巨多,袁崇焕所在的袁家是具备一定的财力的。而有一定的财力,才可以“迁至广西藤县,常往返两地,游历两江”。
3 袁崇焕正是因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才有了众多的史书同时记载了袁崇焕“是广东东莞石碣人”,和“是广西梧州藤县人”。
4 在古代也有很多出生于一地,然后迁居于另外一地的事例,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多这种事例。比如出生在广西,成年后前往广东工作,然后在广东安居乐业;或者出生在广东,跑到广西来做生意,并在广西置业。因此他们都可以称之为广东人,也可以称之为广西人,不矛盾,也没毛病。
5 再比如广西的刘三姐,出生于广西河池罗城,迁居于河池宜州,传歌于广西柳州、桂林、贵港等广西各地。说刘三姐是罗城人、宜州人、柳州人、桂林人,都是说得通的,并不矛盾。
四川万源市袁氏的先祖在清朝时期从湖北省咸宁市的孝感乡迁徙过来,根据家谱记载,最早是袁氏兄三弟携家带口移居到万源县的长石乡。经过数代的繁衍和分支,现在的万源市袁氏家族已经庞大起来,不过大部分仍然保持着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四川绵阳袁氏字辈:“天学正国……”
四川双流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光中成先策世代必昌盛”。
四川达州袁氏字辈:“德荣光烈……”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安邦本固生先树”。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庆)安邦本固生先树…运永长”。
四川珙县袁氏字辈:“银光增正水长贤玉琨廷丹武宗泽永存体义兴仁孝有式笃”。
四川西昌袁氏字辈:“德运入朝洪承崇文庭开光明兴华耀世福隆永升”。
四川泸县袁氏字辈:“捷上玉国朝正德定思超祖泽丛忠继芳与变世高”。
四川蓬溪袁氏字辈:“天严腾胤子正朝学士家恩昭万代远德裕锡隆遐守义和永睦祯祥泰运昌存心常培厚发达自绵长”。
四川南充长乐袁氏字辈:“正世良大友一二三秀民忠孝纯祖武诗书百代兴”。
四川仁寿袁氏字辈:“仁义礼朝廷斗(分)尚文怀启登宗德荣显”。
谱名 宗谱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 胡氏族谱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袁赋诚)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无以示后,辄与开美(袁赋正)诠次而谱之。”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有17子、15个女儿,并有47个孙儿女。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可立的家族
本文2023-10-24 10:24: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