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第1张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刘备并没有谎称自己是皇叔。汉献帝查族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出自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剧情如下:

刘备同曹操消灭吕布后回到许昌。次日,曹操表奏刘备军功,向献帝引荐刘备。献帝在朝堂上问刘备祖上何人。刘备对答:“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献帝听刘备是汉室宗亲,便让宗正(管理宗亲的官员)取宗族世谱查看。宗正拿出世谱,从汉景帝到刘备,整整念了二十代人,并无差错。之后按辈分一排,刘备竟然是献帝的叔叔。

献帝喜出望外,引刘备入偏殿行叔侄之礼。之后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并设宴款待。自此之后,世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

按演义剧情,刘备的皇叔身份是有据可查的,所以他并没有谎称自己是皇叔。

不过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献帝查看刘备族谱的记载,因为根本就查不清楚。

《三国志》中简单记载了刘备的谱系:

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的儿子刘贞,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因酎金失侯,遂在涿县定居。然后紧接着就到了刘备的爷爷刘雄这一辈,刘雄是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是刘弘,在涿郡为官。

也就是说从刘贞到刘雄中间隔了230年,这段时间刘备这一脉的谱系是无据可查的,刘备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刘备在称帝的时候,他干脆把汉高祖刘邦以下的皇帝都放在一块祭祀了,借以证明自己延续了汉朝的皇统。

东汉政府同样也搞不清楚刘备的宗亲身份是真是假。一来,因为中山靖王刘胜是个生育机器,生了120个儿子,这刘贞只是其中之一。二来,当时东汉宗室已经没啥特殊地位了,何况是西汉刘贞这一脉,更是无头查起。

正因为此,刘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以汉室宗亲自居过,并不像小说里那样起兵的时候就自称是汉室宗亲。直到称汉中王的时候,刘备底下的群臣才拿刘备的出身做文章,以便他日后称王称帝。

而至于刘备身份的真假,我认为还是可信的,不过只是西汉宗室的远房亲戚罢了,就更谈不上什么刘皇叔了。

一、刘邦是有“名”与“字”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都听信了一种说法:刘邦当皇帝前没有“名”,“季”是他的排行,是“老四”、“最小”的意思。因此有教授蔑称为“刘小”。

那么“老三”呢?好象 两千多年来都说不清楚。

因此有教授作结论:“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刘仲,没所说刘邦有三哥,书上没有,没发现有叫刘叔的。”

其实太史公是早讲清楚了的。根据《史记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载:“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早)卒。”

因此,刘邦有兄弟四人:

长兄是刘伯,伯早逝。

老二是刘喜,字仲。

老三是刘邦,字季。

老四是刘交,字游。

刘邦是“老几”?究竟有没有“名”?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小学生都能解决的“识字”问题。

这是中国那学界的悲哀!而按“伯、仲、叔、季”之排行,将刘邦排为“老四”,这是臆说。

二、臆说的原因

古人从没说过刘季没有“名”,为什么当代的教授、专家、学者们众口一辞都说汉高祖微时无名呢?因为太史公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既然太史公都没说他有名。当然也就是“无名之辈”了。

但是,太史公在介绍“大人”时,一律如此。如“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这些入了“本纪”的汉家帝王都没写“名”,难道他们都无“名”?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有“讳名制”,此制肇创于太史公。“讳名”只避讳“大人”之名,不讳姓和字的。

例如,秦楚之际的大说士姓蒯名“彻”,由于汉武帝名“彻”,为了“讳名”,太史公只好将蒯彻改为“蒯通”;司马迁的父亲为司马“谈”,汉文帝的宠臣姓赵名“谈”,因此赵谈也就改为“赵同”了。

项羽与太史公的“当今”无关,不属他的“大人”范畴,因此他就可直书:“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讳名”的原因很好理解,中国人至今也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两千二百多年了,我们应该为刘邦“正名”。

三、关于“刘大叔”与“刘大妈”的名字

有教授说:“史书上怎么介绍刘邦的父母呢?是‘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是什么意思?大叔。媪是什么意思?大妈。就是说刘邦父亲的称谓叫刘大叔,刘邦母亲的称谓叫刘大妈。可见这两位都是无名之辈。”

国有史,家有谱。中国的家谱(或族谱)为世界之最,早逾四万部。家谱的重点是记录人名和传承关系,在这一点上,它毫无所讳,也不需作假,比“史”可靠。

据“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恒心老先生著《刘氏大成谱》载:

刘邦曾祖父:名清,字恩盛,号成公。

刘邦祖父:名荣,字仁浩,号丰公。

刘邦之父:名昂,字煓,号太公。其母王含始,于秦始皇31年—即-216年5月逝,葬于沛丰。那年刘邦40岁,7年后举兵。

刘氏帝王,直至400多年后的刘备,都是单名,唯汉孝武帝之子、汉昭帝“刘弗陵”为复名。

《刘氏大成谱》不仅明载了刘邦父母的名字,而且告诉了他的家世,并透露了他的身世!

四、曾祖父刘清原是魏国大夫

按《刘氏大成谱》载,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战国末年仕魂,原是魏国大夫。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前,悉家由魏都大梁(开封)迁至沛县之丰邑。为避秦祸,取“卯、金、刀”之主字,改姓为金,后复姓刘。故今之丰县赵镇“金刘寨”依在。刘清病逝于此,葬于斯,至今坟墓依存。

(图1:右为守陵负责人刘恒诺,左为本文作者。碑上书有“派沿唐尧卯金氏”。三点水+公=沿,是“沿”的异体字。)

所葬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称为“汉皇祖陵”。当地简称为“汉皇陵”。该陵原规模很大,现拟扩建。

五、刘邦的身世

刘邦生于-256年,秦-225年灭魏时他己31岁。根据多方资料分析,他是31岁之前随曾祖父刘清由大梁迁于丰邑的。因此他的出生地应在大梁而不是丰邑中阳里。

据族谱载,刘邦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家财富有。 “公(指刘邦祖父)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

这百万资财并非虚言,是有来历的!为何散财?下文探究。

家财散尽以后,刘邦的祖父刘荣游历去江西,逝于江西,葬于斯。

刘邦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卒。由于无资无地,刘昂带着三个大儿子,从金刘寨搬到丰邑城内,在中阳里开了个小店铺,以“酤酒卖饼”为生。

刘昂“爱朋好友,乐于助人,深得里人敬重,遂尊为太公。”

太史公称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性情开朗)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能得人,据郦食基(谋士)和王陵(萧、曹之后的丞相)总结,与他不吝赏赐有关。

“喜施”,是一种慷概,是一种豪爽之情。是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养成了刘邦所特有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社会意识呢?

在明白刘邦的身世后,过去许多惑而不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沛县父老为何共举刘邦为沛公?

史有明载,刘邦当沛公,不是自告奋勇,更不是“运气好”,而是在他推让之后、在沛县父老们的坚持下才推举出来的。古人讲门第,沛公之所以被共举,固与他平时的行事为人有关,也与他出自名门、祖上有恩于乡梓、素孚人望有涉。

七、刘邦为何要给魏公子信陵君安排守陵人?

汉高祖十二年,即-196年,“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禧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始皇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信陵君逝于-243年。

六国将相多矣,为何刘邦独独想起要给己逝47年的无忌派五户守陵人?

过去一直不解,以为是张耳之故,现在明白了。一查年代,原来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曾与无忌同列为朝,共事于魏安禧王!

太史公说:“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这是说,刘邦当皇帝后,不仅每过大梁都要祭祠魏公子,还令民众奉祠不绝。这是他对魏公子素来崇敬的必然表现,也是他将怀祖敬祖之情报之于魏公子也!

以上数事,足见刘邦对魏国的眷顾之情,处处优渥,原来事出有因!

八、丰邑深藏的故事

-209年9月沛县父老共推刘邦为沛公后,他将丰邑交县豪雍齿留守,10月即率沛中子弟二、三千人北上击秦。

早在9月,陈王率兵去攻咸阳时,曾命部将、魏人周市(fu)将魏王室后裔魏咎扶为魏王,苦无地盘。11月周市派使者到丰邑,找到留守的雍齿,使者的第一句话是:“丰,故梁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丰邑,乃以前大梁徙都之地。”

使者接着说:“现在魏地己收复的有数十城,(实际上一城未有)你如果降魏,则封你为侯守丰邑。如果不降,我们就要屠丰邑。”

这里透露的信息是:魏咎、周市(相国)欲复国时,第一眼看中的是“丰邑”!他们深知丰邑的底细,必对这个小地方有深刻的了解!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改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

长期以来,我们对“丰,故梁徙也。”这句话不解,因为《魏世家》及《魏公子列传》都未记载迁都之事,现综合数处记载,丰邑应发生过以下故事:

1、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闻公子死……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魏公子死后18年)而虏魏王,屠大梁。”

又据太史公实地考察,“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这是说,秦灭魏时,引水灌大梁三月,城破之后,全城杀尽。

2、丰邑当时只是沛县的一个村寨,雍齿叛变后,刘邦先后以三千人、九千人、一万四千人三次攻打。最后一次也不是强攻而下的,而是靠一个叫彭祖的士卒私开城门才得以进城。此公后来先后专为太公及吕后驾车,封为敬侯2000户。

一个小小的村寨,哪来这么城坚池深的城池?

3、《汉书高帝纪》注载有:刘清“曾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刘)清徙居沛之丰。”

刘邦的曾祖父、魏大夫刘清是何时由大梁迁丰邑的?

是大梁城破之后吗?大梁四野泥泞,况遭屠城,这时己不可能举家南迁了,因此,刘清是在城破之前就出走了。

大敌当前,刘清大夫敢临阵逃跑吗?不敢!唯一的解释是:在秦灭魏之前,刘清奉魏王魏假之命,携王室巨资南下至丰邑建都!

中国的第一位目录学家刘向说:“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建都于丰邑)”刘向是刘邦四弟刘交的玄孙,对自己家史的来龙去脉是清楚的。

刘清是哪一年迁丰的?应当是在秦灭魏之前一、两年!怀着这样的揣测,一查《刘氏大成谱》,果然!那上面记有是在-227年!

-227年魏安禧王崩,魏假继位,赢政并吞天下之心昭然若揭,刚即位的魏王假惶恐,于是派八十多岁的老臣向东撤四百余里,到丰邑建“陪都”。

丰邑是古代宋国的都城,从大梁向东一条直线即丰邑。这时刘邦应为29岁。

4、“丰都”城高池深,异常坚固。建成之后两年,即-225年魏王假被杀,魏灭。但巨资仍未用完,刘清祖孙不敢据为己有。刘清抑郁病死之后,于是刘清之子刘荣—刘邦的祖父,“公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这百万巨资的来历和去处都清楚了。

刘邦是在31岁时,家道开始中衰的。

5、不吞公款,散尽资财,这是一个清白之家!时年三十一岁的刘邦,应当随祖父及太公一起参与了散财工作,从而养成了“仁而爱人,喜施”之风,蓄就了豪爽之情。

不爱财、不贪财,这是他日后事业的精神财富!

范增说刘邦“贪于财货”,诬也!

6、太公宁愿一贫如洗地去“酤酒卖饼”,而不背着祖父私下窖藏巨资,这是刘邦对太公由敬而孝的真正原因,也是刘邦“以孝治国”、五日一拜太公、全国官员也五日一休假孝敬父母(休沐日)、从此奠定汉族两千多年不衰、构成东方文化主脉、至今犹存“孝道”的深刻原因!

从刘氏悠久的家世来看,太公不是一个无知无识的老叟,自幼好“斗鸡蹴鞠”,是一位颇有竟争意识的人。

从刘邦对大嫂“不象个长者”的话来看,刘邦是一个有道德标准、有是非标准的人。他还不是愚忠愚孝,太公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刘邦对太公尽“孝”的程度,难以想象!太公当了太上皇后,想乡邻,常“凄怆不乐”。于是刘邦命匠人吴宽按照丰邑的街道、房舍,在今临潼县重建“新丰宫”,令丰邑父老搬来陪太公。当时连鸡犬鹅羊一并迁入,以致“鸡犬认户,人识其家”。

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分别查明刘备和汉献帝的世系。先说刘备。《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明言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出自刘胜之子刘贞一支,但对此后的世系却没有交代,便径直写到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三国演义》第20回倒是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刘备家谱,其中开列了从汉景帝、刘胜直到刘弘的十八代祖先。照此说来,刘备就是汉景帝的十八代玄孙了。(《三国演义》原文: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那么,刘备的家谱是否可靠呢?应该说,其中真假杂糅,大部分是靠不住的。这份家谱所列的刘备的十七代祖先,只有第一代刘胜、第二代刘贞、第十六代刘雄和第十七代刘弘在史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据《三国志》和《华阳国志》,刘胜之子刘贞,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按:据《汉书 王子侯表》,应是元朔二年(前127)被封为“中山国陆成侯”)。后因没有按朝廷规定献纳“酎金”(诸侯献给皇帝助祭高祖的黄金),丢失了侯爵,便移居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去了。这就是说,刘贞这个支系很早就没落了,经历过两汉之间的改朝换代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之后,更是家世衰微,谱牒不明。所以,刘备只记得自己的祖父刘雄当过东郡范令,父亲刘弘也曾仕于州郡,不幸早死。

然而,在长期广泛流传的三国故事中,刘备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被塑造为一个继承汉室正统、寄托庶民理想的“明君”。在民间艺人们看来,这样一位明君,又是中山靖王之后,如果谱系不明,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把刘备中断了的家谱衔接起来。正是出于这种尊崇刘备的心理,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拿出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谱。作为文学创作,这样处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罗贯中在虚构刘备的第三代至十五代祖先爵位姓名时,却留下了不少漏洞。其一,自相矛盾。明明第二代刘贞已经“坐酎金失侯”(《演义》第一回也写到),第三代刘昂怎么可能封为“沛侯”?其二,爵名不当。汉代的列侯,爵名均取县邑之名。而这份家谱里的“漳侯”、“沂水侯”、“钦阳侯”、“胶水侯”、“祖邑侯”等等,所标的“漳”、“沂水”、“钦阳”、“胶水”、“祖邑”等名目,或为河流名,或纯为捏合,均非汉代县邑名。因此,这些爵名均难成立。其三,大小混淆。家谱中的第八代刘哀封“广陵侯”;按广陵系王国名,因此,只有“广陵王”,而不可能有“广陵侯”。第十三代刘达封“颍川侯”;按颍川系郡名,其下有颖阳县、颍阴县,却没有“颍川县”,所以,“颍川侯”之名也不能成立。这些漏洞,正好说明家谱中的第三代至十五代是出于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所以,刘备究竟是汉景帝的第多少代玄孙,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再看汉献帝。东汉自和帝刘肇以后,皇帝大多短命,而又往往无子,太后及其娘家的外戚们为了长期把持政权,总喜欢用支系的幼儿来继承皇位,因而堂兄弟相承、叔侄相承屡见不鲜。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就是在汉桓帝死后,以支属入继大统的;而献帝本人又是在其兄汉少帝被废后即位的。这样一来,弄得世系纷纭,一般人很难理清头绪。不过,细加排比梳理,仍然可以推算出汉献帝刘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八代玄孙,也就是汉景帝的第十四代玄孙。

罗贯中与他之前的许多民间艺人一样,出于“尊刘”心理,觉得堂堂汉昭烈帝如果谱系不明,未免太不像话,所以想方设法要把刘备中断了的家谱衔接起来。然而,他拿出的刘备家谱,却存在不少漏洞,经不起推敲。更糟糕得而是,他根本没有认真推算汉献帝的世系,只是信笔写来,随便给刘备加上一个“皇叔”的头衔,大概是因为刘备比汉献帝年长二十岁吧。而按照他拿出的家谱,刘备却要比汉献帝低好几辈呢!

所以,从上述得出的结论:刘备是汉景帝多少代玄孙,是一个未知数。就算刘备是汉景帝第十八代玄孙,也不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刘皇叔”。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这点没有问题但是当时这点并不会为他加分的他自己有本事那才是最重要的而刘备最让他的对手害怕和不放心的就是他这个人太有本事,而且还有志向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许多汉朝的皇室宗成为平民,象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信,早在吕后时其爵位就被吕后给废了,成为普通的老百姓后来,汉朝历代皇帝都会夺去一些宗室诸侯的爵位,如刘备的先祖刘贞就是因一点小过失被贬为庶人或者一个诸侯在不停的分封之后,到了后来,就无地可封了,那些没有封地的人也就成了老百姓而到了两汉之际,许多原汉朝的宗室许多被贬爵或者成为庶民,之后社会大动乱中即使很多仍能保持爵位的也在动乱中失去了爵位

到了东汉,东汉皇室并不是把所有前朝的宗室都视为宗室的在东汉时期,属于宗室的只有长沙定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后人才属于宗室所以光武帝当上皇帝后,对于在王莽其后的动乱中失去爵位的西汉宗室不再恢复他们的爵位只有有功于东汉后的部分西汉宗室才根据他们的功劳才重新授予爵位不过有一个例外,就是在西汉时被霍光废掉的昌邑王刘贺,他的后代一支世袭海昏侯这一爵位,一直到汉末

所以刘备家很早就成了平民至于<<三国演义>>中所列的他们家的爵位都是胡扯的不过在唐代以前,人们一般也不瞎认老祖而且乱攀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有的可能被处以死刑而且生活在汉代的刘备如果要攀的话他完全可以找一个更近的,没必要找一个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家道中落的刘贞作为自己的先祖

还有一点,刘备的帝胄身份不属于冒充,那就是西汉时期只要是西汉宗室,他们也要列入宗籍,由宗正来保存管理就象汉宣帝,没当皇帝之前完全是平民百姓一个,但宗室薄籍中有他的名字两汉之际大动乱,朝廷的典籍丢失,东汉时对非舂陵侯系的宗室又不去补,所以刘备家对自己的世系不甚明了也完全有可能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所列的刘备家的世系完全是胡扯,一点可信度都没有如果按照其所列,汉献帝刘协要大刘备好几辈,刘备怎么能当人家皇叔可能罗贯中光顾证明刘备是帝胄了,忘了证明刘备是皇叔

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刘备并没有谎称自己是皇叔。汉献帝查族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出自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剧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