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在太平天国战后重建中的作用——同光年间宜兴荆溪乡村重建
太平天国战后,宜兴荆溪逃难外地的人口陆续归乡。面对人口散乱、田地荒芜、经济衰颓的情形,官府、士绅和各家族共同着手战后重建。其中,家族作为乡村的主要凝聚力之一, 在乡村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家谱材料的挖掘,探讨家族在战后收族、乡里建设方面 发挥的作用。 宜兴荆溪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其地形「 ”亘万岭于西南,绕五湖于东北”,作为沟通苏、 浙、皖的孔道,宜兴荆溪于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攻陷,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遭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同治三年(1864)初,宜兴荆溪被清军克复后, 、士绅以及各家族共同着手战后重建。然而,学界多着眼官府、士绅在战后重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他们的作用还不足以解释广大乡村地区战后迅速实现重建的事实。本文意在利用宜兴荆溪数部家谱材料,探讨宜兴荆溪的家族在广大乡村的战后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一、战后收族 宜兴荆溪多望族。据历朝县志科贡表中的记载,宜兴的许氏、储氏、张氏、朱氏、任氏、徐 氏、潘氏、路氏、周氏、冯氏、蒋氏等家族的族人在科举上屡屡折桂。如缪渎许氏「 ”于宜兴为望 族”,是「 ”邑东之首屈一指者”,「 ”以诗书孝友世其家”。洑溪徐氏「 ”自前明以来,族望尝推邑中第一”,「 ”不独长房子孙簪缨累业,而别支类皆能掇巍科、登显要、树勋绩于当时”。这些家族是宜兴荆溪各乡村的风气引领者,起着士绅不可替代的作用。吴滔曾从宗族功能性方面研究了宜兴荆溪各家族在义仓赈济方面发挥的作用,启发本文关注家族在太平天国战后乡村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家族往往有数位领导者,姑且称他们为家族首领,这些家族首领多为族长、宗子、 以及族人推举的具有一定的威望、才干、文化的人,他们领导族人共同从事族内事务,如兴建宗祠、家谱,管理祠产,赈济族人等。战后,在族人陆续回到家乡、无所依靠的情形下,家族首领首先着手收族事宜,以凝聚家族的力量,通过家族内部互助,使处境艰难的族人得以维持生计。 收族首先便要修宗祠,宗祠是家族的象征。如缪渎许氏的宗子许鹤龄「 ”协(携)族人修祠宇, 建神位”。爵坫张氏的宗祠作求堂历经「 ”咸丰庚申兵火蹂躏,变为荒墟”,战后张氏族人「 ”择日兴工,复还旧业”。因「 ”祠堂本有一定之处,不可转徙”,宗祠往往在旧有祠基上加以重建,而有的家族出于实际情形的考虑,会重新选择地点建立祠堂。如张氏十六分总祠孝友堂「 ”向在蒲土干,咸丰庚申毁于兵火,克平后议重建,因人稀力微不果。塘西分去蒲土干不远,谋于众,遂于同治五年 (1866)卜筑,由是孝友堂在塘西焉”。 祠堂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族人的捐献。如潼渚张氏宗祠世恩堂战后「 ”片瓦无存”,张士和、张富霖等「 ”会聚各分,按丁派捐,至同治十一年(1872)创建祠宇三楹”。张子英「 ”将魁榜花红之资捐入宗祖,并略捐子姓之优者,经营数载,得千余缗, 遂于塘西分祠基建孝友堂总祠”。 宗祠要想发挥敬宗收族的作用,就要进行祭祀祖先、续修家谱、赈济族人等活动,这就要求 宗祠有较为固定的祠产。祠产包括田地和现钱。祠产来源,有族人捐献修谱、修祠堂等剩余的钱, 如缪渎许氏祠产是「 ”以修谱余金积其息以买祭田”。无后嗣的族人所遗留的财产也将成为祠产。 如张凤岐「 ”全家死于难”,他的田产,除了承嗣者拥有十亩,「 ”其余四十一亩有零尽助作求堂”,成为爵坫张氏祠堂作求堂的祭田。薛家圩张氏家族将无后嗣族人的荒产卖钱,用于祭祀。祠产由族长、总管、监管、经管等管理,同时设立职笔人主写万年簿账目。总管、监管、经管、职笔人由「 ”合族公举”产生,三年一换。如张玉麟「 ”彬彬有儒雅风,族中以为能推为经管”。 祠产不仅用于发给族长、总管等人的俸钱和祭祀花费,同时还用于存谷备荒、接济族内贫困族人。虽然修家谱也是敬宗收族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耗费巨大、历时长,所以修家谱的时间往往在家族实力较为雄厚的时候进行,战后立即修家谱的家族并不多。 各家族通过修宗祠等方式进行收族,并用祠产对贫困的族人实施接济。如储杏元主掌宗祠祠产,战后,他将祠中积款二百余金「 ”如数出交,告知房分长,按丁给发,俾佐行赀,各子姓赖以得生者甚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富裕的族人拿自己的私产接济族人。家族得以逐渐恢复往日生机。 二、乡里建设 家族首领不仅在族内处于领导地位,在家族所处乡村也往往兼任图董、乡约的职务。如五洞 桥张氏家族的张壬葆「 ”秉图政,事无巨细,悉待规画施行”,他的侄子张子湘「 ”继之,是非判决, 料事精明,罔有不臧”,几十年后,张幼湘「 ”图中公事仍推君董之”,可见五洞桥的地方事务, 多由图内张氏家族首领主持。泾南张氏家族的张初书勤苦劳作,公正诚笃,被推举「 ”董图内事”, 后被保举「 ”乡约,为一乡之矜式”。薛家圩张氏家族的张炳文因为乡里「 ”见公之能,谓其有干才、 有通识,咸乐举之以董图事”。 这些兼任图董、乡约的家族首领,竭尽全力地处理本族所处乡村的公共事务。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庆有,战后「 ”诸大吏锐意求治,区立董事,而西北民望素推公,乃首以公应,自募垦、清 丈、积谷及建文庙、造仓厅、修邑志,靡事不与”,「 ”主政一乡”,知县「 ”陆公鸿逵、施公惠,与公尤契”。储荣宣「 ”德望高于时,时宰辄望风请谒,引以为重,由是服义乡里二十余年,创设义仓、 消防、接婴、修桥梁、施医药,乡人至今食徳,犹有感且泣者”。 储廷标战后归乡,热心地方公益,「 ”如善后、幼孩等局,积谷、丈量各事,仍竭尽心力,妥为筹办”。这样家族首领就将家族的影响扩及乡里甚至更大区域,甚至有的家族首领还参与县城的公共事务。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沆,「 ”邑有公举,书院、社仓、婴堂、岁修、会宾兴费,以及劝农、积谷、建文庙、修邑志诸大役, 公以耆年宿望,无事不与”。就战后乡村重建的方面来看,家族首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埋死者 死者为大,善后第一步就是将战争中的死难者进行收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死者的尊严,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尸体腐朽带来的疫病、瘟疫。各家族在首领的带领下,将死难的族人安葬在 家族墓地,将无人管的死难者收埋在义阡。如储廷槐受常镇道观察的任命,负责掩埋事务,他带领族人将骸骨「 ”分别盛以坛若槥,虑水啮乃冢之,虑人轶乃界之,虑久而湮乃复碑之,又从而吁所司护持之,冒寒暑、犯霜露,数阅月乃蒇,事簿最了然,迄今犹班班可考云”。 官府、士绅、家族还建立、修缮祠堂来祭奠死者。如五公祠祭祀死难的「 ”典史张子庆、守备 张国威、方锦荣、巡检程芳祖”,后进义祠「 ”祀邑中殉难兵民及死难男妇之无祀者”。昭忠祠「 ”祀向忠武公讳荣、张忠武公讳国梁,并两邑殉难绅民士庶”。杨巷忠义祠「 ”祀贡生许鸣雝及西乡殉难绅民”,蜀山忠义祠「 ”祀东南乡殉难绅民”。节孝祠「 ”祀历代孝贞节烈,并咸丰同治间殉难妇女”。 每年农历 2 月、8 月第一个戊日,往往有官员前去祠中祭祀。祠堂的建立,使太平天国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民众有了祭奠逝者的场所。 (二)修建善堂、桥梁 不少回乡的人在「 ”兵燹之余,田庐无存”, 难以维持生计,善堂的接济在此时对他们而言显 得至关重要。「 ”兵乱克平以后,百废未修,而善堂先建,旧者复、新者增”,「 ”艰厄可以助,羁宿可以安,疾病可以得扶持,殍残可以免暴露”。 有的家族独力主持乡村善堂的修建。如张云鳌「 ”创立义举,号周急堂,境内鳏寡孤独、穷而 无告者,令注名入册,月朔给钱米,冬夏给衣帐,死者给棺木”。张壬宾为五洞桥图董,因「 ”五洞桥地近张渚,为南北往来孔道,他邑难民至永丰下方者,咸就食于五洞桥”,张任宾「 ”设立粥厂以供栖息之人,否则按口给米,每岁冬月恒不胜其烦,公终无难色,亦无怨恨”。储升经营其父创办的义堂「 ”永怀堂”,「 ”有田百亩、市屋六所”,「 ”制为贫苦给发之条凡三,制为读书奖励之条十有五”,以「 ”奖赀赈给”。 储之元「 ”助资创办接婴堂”,「 ”独力维持,凡膏丸丹散可以救人伤疾者, 诸色维备,虽夜半扣(叩)门,必起应无倦”。此外,也有数个家族首领联合各乡村兴建善堂的情形。如毓善堂栖流所由「 ”清泉乡一、二、三、四、六、七、八等图及十图上半图捐赀续设”。这些善堂或是施棺、殓埋无人管的尸体,或是给难民提供栖身之处,或是给贫困者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资,或是收留被遗弃的孤儿婴孩,从各方面收拾了战后的残破局面。 这些善堂或是施棺、殓埋无人管的尸体,或是给难民提供栖身之处,或是给贫困者提供生存 所需的物资,或是收留被遗弃的孤儿婴孩,从各方面收拾了战后的残破局面。 除了善堂得到大量修建以外,战争中被毁坏的城池、廨署、仓储、津梁、坛庙等,都依次得到修复。其中,仓储、津梁、坛庙的修复之所以能在各乡村快速得到实现,靠的依然是家族的力量。如许友诚「 ”凡里有建造、修造,若龙眼桥暨横塘、蒋渎、新渎诸桥,无不乐为输助。以行人不便,又捐造龙眼桥石路,更以余力捐助潮音、岱华诸寺”。 张壬宾对于「 ”创建祠宇、协修宗谱, 以及设立义仓、寺庙、桥梁诸善举,无不首先输款以为提倡”。储定松见「 ”里有木桥将倾圮,首捐巨资,商诸地方董耆,改建石梁,选工采石,经年落成”。张云鳌「 ”设坛地以埋枯骨,设小宗以妥先灵,村中建庙宇以安神明,图内建义仓以赡贫乏,五牧桥、塘南桥之改修,太平桥、长工桥之起造,皆倾囊助费,竭心劳力而独任不辞者也。储廷槐对于战后「 ”规复犹力”,「 ”参藩、清源两祠暨在陆草堂率毁于寇,则纠合族人以次落成之;遁庵、同人及画山、存研楼诸集遗稿,故在校仇、付梓,用广流传;推之谱牒,亦各就绪”。这些家族首领在乡村的建设,汇聚成一幅乡村迅速重建的图景。 (三)经济的恢复 乡村经济也在各家族的努力下逐步得到恢复。如缪渎许氏家族,许洪高从事农业生产,他的 家里战后只剩下「 ”瘠田七亩,败屋数椽”,他重新开垦田亩,修缮房屋。许国祯则从事商业,他 因为「 ”精榷算,家业稍稍裕”,对此有写怀诗七首,试录其一:「 ”不求富贵利吾家,愿叙天伦乐事哗;世上如棋顷刻变,谁知松柏胜琼花”,感叹世事万变,体现了他经历劫难后不求富贵、只求一家安享天伦的心情。 许永安在「 ”乱平后,故里丘墟,无以为家,则挑小菜以营生计,积储钱七八缗”,由此慢慢积累创业,「 ”始归之日,地无立锥,室无完瓦,晚年则田庐日扩,儿孙满堂,耕读嫁娶,井井有条,俨然一殷阜之户”。甚至还有族人开辟商业点,引来各路商人,汇聚成一个市场。如许国兴「 ”夙具干才”,面对「 ”乱平后,家徒四壁”的情形,「 ”入市经营。因无廛托处,见方桥北堍下东首俱属旷野,可构屋栖踪,遂鸠工庀材,建楼屋五楹,开设店铺,颇获其利,而人之羡之者踵而为之,夏(厦)屋连绵,遂成巨市”。其他家族的情形多类似。各家族在农业、工商业各个方面的努力汇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民众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 (四)科举与学校 战争期间,江南科举遭到了延误,到同治三年(1864),江南科举回归正轨,各家族遂致力于科举考试。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凤藻和储廷槐,「 ”寇平返里,益淬厉于学”,一起在同治十二年(1873) 考中了举人。阳羡张氏家族的张子英与母亲战乱后回到家乡,「 ”室如悬磐,母勤纺、子力耕,历数年,衣食粗赡”,后来张子英学武,「 ”戊辰入武庠,庚午(1868)魁乡榜,甲戌(1874)应兵部试,又挑取千总”。 各家族的积极参与,使战后科举考试日益兴盛。 科举总是与学校息息相关。战争中被毁的学宫、书院多由官府、士绅主持修复,家族在学校方面的建树,更多地体现在在同乡义学、祠堂教授族人、乡民这方面。如张膺黻「 ”壮年补博士弟子,兵燹归来,课徒为生”。储沆战后也命儿子储廷棻「 ”课徒”,自己担任僮仆辅助。储光烈「 ”乱平归里,贫无立锥,益下帷攻苦,以课徒鬻字自给”。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5),清廷停止科举考试,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在各府厅州县的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各家族便开始着手创建乡村蒙小学堂事宜。如张炳如「 ”以培养人才为急,谋诸绅耆,开设初级小学,不惜筹垫巨款以为之倡”。族人开始放弃科举,「 ”争尚新学”。如许国祯鼓励自己的二儿子许葆兴去新学堂就学。张毓松「 ”通试为文,握管立就,性嗜学, 致力经史,颇能心得”,「 ”正待及锋而试,会前清废科举,兴学堂”,他便「 ”弃旧从新,入鹅西师范学校,毕业居优等,为本镇教习”,一年后在茫溪许氏族立小学教授图画、算术、地理课程。在各家族的倡导下,新式学堂成为一时风气。 三、小结 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宜兴的家族遭受重创,族人死难、流亡各地,他们所居住的乡里一片荒凉。战后,逃亡外地的族人回到家乡,在家族首领的带领下,通过修祠堂、家谱等方式整合家族, 实行族内互助。同时,家族首领还通过兼任图董、乡约,领导家族所处乡村的战后善后、重建工作,如收埋死者,兴修善堂、桥梁,致力于经济发展,促进科举与学校的恢复与转变等。正是各家族的力量,使得宜兴荆溪各乡村迅速实现了战后重建。
一、姓氏源流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 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 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 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三、历史名人
蒙 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 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 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2、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 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 ,1964年11月加入中国 。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 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 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 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 副司令员兼 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欧阳网站
欧阳网:http://wwwouyangorg/
欧阳吧:http://postbaiducom/fkw=%C5%B7%D1%F4
■欧阳QQ群
欧阳家族:6723681
■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欧阳)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得姓始祖: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欧阳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欧阳氏中曾有“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2000年5月8日,全市在籍的欧阳姓族人有1450余人(余略)。
■历史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孙高、高孙地余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省高青东北)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欧阳建: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甚得时誉,后来被赵王司马伦所害。他曾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彼,非名不辨。”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即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著作有《言尽意论》,载于唐朝人纂集的《艺文类聚》卷十九。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通:字通师,唐氏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人,欧阳询之子。官兰台令,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自幼丧父,母徐氏教其家虽贫,却能遍购父书,继父名,号“大小欧阳”。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基志》等。
欧阳詹:字行周(756-800),南安人。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文章诗赋名噪一时,受到泉州刺史薛播、席相及福建观察使常衮的赏识和鼓励,上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冲破闽人不愿到外地应试做官的习惯。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以优异成绩荣登进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贾×、韩愈等名士,时称“龙虎榜”。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任国子监(即皇家贵族子弟高等学校)四门助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虽英年早逝,但他才高学博,对福建文教事业有较深远的影响。《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玄:字原功(1283-1357),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欧阳海:桂阳县两路乡(今欧阳海乡)人,家赤贫,7岁乞讨,8岁随父砍柴烧炭,分担家庭生活重担。1958年,欧阳海刚满18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仅三个月就加入共青团,一年后升任班长,不久又入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领导的班也被评为“四好班”。1963年11月17日,部队进行野营训练,欧阳海班担任收容任务。18日清晨,欧阳海班随着炮连刚走进衡山某地的两山夹谷间,远方就传来282次列车呜呜的汽笛声,前面部队按照行军纪律,都闪到离铁路4米远的地方鱼贯前进。欧阳海也连忙关照全班:“火车来了,注意安全!”同时,看了看前边炮兵连的马匹,也已靠到山边前进。可是,当庞然怪物般的火车头呼啸着沿新月形铁道突然出现时,炮连最后一匹黑骡马惊怒了。驭手勒不住野性大发的牲口,被它拖着直往轨道上奔去,当奔至铁道上时,这匹驮着炮架的骡马惊惶地横在铁道上死也不动了。看到这一情况,火车司机紧急刹车,但由于巨大的惯性,列车仍风驰电掣般前进了一段。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眼看马死车翻人亡的惨祸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不顾个人安危,以异乎寻常的敏捷,毫不犹豫地冲上铁轨,使尽全力,把惊呆的烈马猛往轨道外面推了出去。列车呼啸而过,安然无恙,而欧阳海却被卷入车底,左腿压断,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经多方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竟无:名渐(1871-1943),字镜湖,号竟无,江西省宜黄人。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识,实集佛学之大成。他在《竟无内外学》巨著中提出的“结论后的研究”的方法和“佛教宗教非哲学”、“法相唯识非一”的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
欧阳继修:本名阳翰笙(1902-1992年),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曾用华汉等笔名。四川高县人。黄埔军校教官,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革中与周扬、夏衍、田汉同时被打为文艺界“四条汉子”,被囚禁9年。1979年恢复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日常工作。在文艺界与茅盾齐名,他与郭沫若一样,都是四川籍文艺泰斗。写有社会科学著作2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10余部、**剧本17部、话剧8部、诗歌200余首,著作颇丰。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2、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此外,欧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载德堂”等。
■欧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欧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
姓启欧余。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欧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石渠博士;
渤海名流。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千乘人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伏生的弟子,世代传授尚书学,到他的曾孙欧阳高,被立为博士,曾在石渠阁讲论。一说,八代都是博士。下联典指西晋哲学家欧阳建,字坚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华,在北州极有影响。历官尚书郎、冯翊太守,被当时人誉为"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著有《言尽意论》。后因谗言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文章政事;
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修,庐陵人,中进士甲科,与韩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毛诗本义》、《新唐书》等行世。
北州高士;
西汉名儒。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欧阳建,才藻美瞻,擅名北州。下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
经传八世;
字法二王。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下联典指唐·欧阳询,工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于平正中见险绝。
秘传汉晋;
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发,欧阳修之子。师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自有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无不悉究。
〖欧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继固承迁五代史;
书名刻石九成宫。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撰有《新五代史》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联典指九成宫,唐宫名。在陕西麟游县西。本隋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六年得泉,命魏征作铭,欧阳询书刻石,称《九成宫醴泉铭》。永徵二年改万年宫。乾隆二年复旧名。
鲤郡分支绵世泽;
蚶江衍派振家声。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岛)欧厝村欧阳氏宗祠联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欧阳氏五世裔欧阳文卿漂居金门,为金门欧阳氏开基祖。乾隆年间,祖籍泉州蚶江的欧阳氏族人在金门欧厝村营建“金门欧阳氏宗祠”,并镌刻敬祖思源的这副对联。
〖欧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独步庐陵,文章政事;
秘传汉晋,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人。天圣年间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被贬知夷陵;庆历年间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改良政治,被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词作婉丽,承袭南唐遗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下联典指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字伯和,曾跟从胡瑗学习,得古乐钟律学说,又研究历代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后赐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丞。此联易有逆序的版本(见下):
律吕阴阳,秘传汉晋;
文章政事,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另一版本)。
母教儒学,循循善诱;
世传尚书,炳炳扬名。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欧阳修母,姓郑氏。修四岁而孤,母守节教育之。下联典指汉代学者欧阳生,事付伏生受《尚书》,授儿宽,宽授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为博士。高孙地余,裔孙歙,复以传业显名。由是《尚收》世有欧阳氏学。
母教留芳,泷冈作表;
夫尸收葬,燕市衔哀。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欧阳修四岁而父卒,其母守节抚孤,修作《泷冈阡表》显扬亲德。下联典指南宋·文天祥遇害,妻欧阳氏收葬夫尸于燕市。
翰墨流香,佥信九成佳体;
文章擅类,并传八大名家。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欧阳询书刻石九成宫事典,称《九成宫醴泉铭》。下联典指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弱冠胪传,龙虎萃得人之榜;
大儒纯孝,凤麟毓间世之英。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贞元年间,他年刚弱冠(二铲岁),与韩愈、李观等人联名登第,当时人称为“龙虎榜”。官国子四门(学校名)助教,后与韩愈同为博士。胪传,即胪唱,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下联典指北宋庐陵人欧阳观,字仲宾,欧阳修的父亲。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性情仁孝,每年祭祀先人时都哭着说:“祭祀丰厚,不如奉养少薄。”咸平年间进士,历泗、绵二州推官,官至秦州判官。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
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宋·朱熹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1)
不二祠。系欧阳氏的祖祠,始建无考,祠祀唐·欧阳詹。不二祠为土木结构,中堂供奉欧阳詹塑像,高丈余,衣冠庄严。龛额上之“不二”木匾为后人特地搜集欧阳先生墨宝之“不”与“二”两个字镌刻制成,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系泉州人第一个登进士第,堪称独一无二的说法。因此,泉州人就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这座深受后人敬仰的“不二祠”,不仅是欧阳的祖祠,而且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可惜“文革”期间,祠堂被毁,传说仅“不二”匾额幸免于难,被民间所收藏,木匾长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迹苍劲。朱熹此联对欧阳先生有极高的评价(下“2”明何乔远撰联同)。
绍韩柳二公,推一代艺林之祖;
溯高曾列考,赓累朝华诰之荣。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通渤海源流,派别两江,还许朝宗归一脉;
本庐陵著作,文师百代,统成家学冠三吴。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不二题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
无*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关闽濂洛之先。
——明·何乔远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2)
■欧阳姓典故、趣事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氏族人因有欧阳修这位顶级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欧阳而自夸,招摇过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欧阳伯乐。他在赴省参加考试时,自持是欧阳修的同乡,写了“庐陵魁选欧阳伯乐”的名条,到处张扬。人们对这种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诗,来讥讽他: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最后一个“修”字与“羞”是偕音。这个故事是说借同乡来抬高自己。另一个故事同这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欧阳修遇到一位秀才。这位秀才说自己认识欧阳修,经常一起作诗,并受到欧阳修多次赞赏。于是便和欧阳修边走边对起诗来。看见一棵大树,秀才吟道:
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
欧阳修和道:
未结黄金果, 先开白玉花。
走到湖边,见到一群鹅。秀才又吟: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欧阳修和道:
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乘船时,秀才又吟:
诗人同登舟,又访欧阳修;
欧阳修对这位诗文不足而自夸的人不客气地讽刺道: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修巧妙解题〗
由于北宋初期,不以经义取士,以文章诗赋考取人才的影响,士子们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欧阳修主张恢复汉唐文风,要求参加考试的人要改变那种浮华没有内容的骈体文。为此考试时有个规定:士子有问题,可以询问。考官一整天都在答复那些士子唠唠叨叨的问题,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静。欧阳修正与主考人员在一起饮酒作诗,忽然有一位士子来问:许多士子写文章想用尧、舜的事,不知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这样简单的事也成了问题,使听的人都哄然大笑。欧阳修却不动声色地说:“像这样有疑问的事,确实怕错了的话,就不要用了。”
〖欧阳修与酒〗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欧阳家谱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 (今河南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
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
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
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
·安福续谱
安福续谱是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欧阳安世续修的江西《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影印本。这个续谱接续唐代贞观六年(632年)的族谱,即欧阳询奉敕所修撰的族谱。这册续谱主要记的是从欧阳万以后居住在吉州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的那支欧阳宗族的世袭。因为欧阳万曾做过吉州府安福县的县令,所以,该支的欧阳家人便迁居在安福。欧阳修在《谱图》的序中说:自欧阳琮八世生欧阳万,欧阳万为吉州安福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安福为今江西省安福县,吉水为今江西省吉水市,庐陵为今江西省吉安市。这三处地方呈三足鼎,互相间相距并不远。欧阳宗族开始居住在沙溪。宋至和二年(1055年)从吉水分出部分地域设立永丰县,沙溪被分到了永丰。所以,欧阳修虽说也自称庐陵欧阳修,只是指大的地域而言。
续修通谱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从横的方面又旁及欧阳宗族的流迁和分布。
·欧村族谱
安徽黟县欧村欧阳氏族谱不分卷,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欧阳允文开始创修,明代嘉靖(1522一1566)年间,欧阳慎斋等重加纂修,有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及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序文。
该谱踵继欧阳氏各谱,也以夏禹后裔而自居。谱中将欧阳氏南北转迁的情况,列出一图,名叫《欧阳氏南北转迁图》:
该谱中对其传承列了五个图表。第一个图表从欧阳景达起到欧阳询,第二表从欧阳询起到欧阳琮。每图表后都有主要人物的传略。第三表从欧阳万起。欧阳万即工表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个儿子。表中所列与上边介绍过的续谱大同小异,具体为:
表后介绍欧阳万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子,为安福县令,葬太和之栋林。子孙繁衍,分布在吉州四境,或居庐陵,或居安福,或居吉水。还有居住到外州县的。欧阳和曾做过湖南县令。欧阳雅,字正言,没有做官。
第四、五图记录了在欧村的谱系,而以安福义历派欧阳戊为第一代祖先。对欧阳氏族这一支系,怎么由江西吉安,迁到了安徽黟县,谱叙中说是由于金人南下,有一支迁到了安徽黟县。对欧阳郴(chen)八个儿子:俊、伸、仪、(亻丕)、信、偃、(亻全)、做的后代的迁徙状况,也有说明。伸传三世而绝;仪官至屯田郎中,迁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信官至静江(今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团练使,到六世后迁回安福;偃官至南京衙院判官;做子迁婺(wu)州兰溪。
·锦川欧阳氏宗谱
江西婺源欧阳氏居住在锦川。《锦川欧阳氏宗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欧阳茂林所编修的。谱中说,欧阳修退休后回到吉州永丰沙溪,住在锦川。他的曾孙叫欧阳璃(yu)。
欧阳郁做过元朝的州判。欧阳均显做官至元朝饶州路守,便居住在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罗湖。元末,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兢起,欧阳均显与弟均茂率家迁居于婺源市南的坑口这个地方,并改此地名为锦川,表示不忘故土。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
欧阳氏族的谱牒中,有时用韵文的形式来叙述世系,或各分支的演变。中有《六宗世次总歌》,就是用歌谣的形式,讲述安福欧阳支系的状况。这种形式,在其他的族谱中还不多见。它的优点在于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文字不多,容易记诵。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
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
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达著,文忠谱揭大宗坊。
达生宝颇颇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张。唐主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
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
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溪与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详。
万公乾符令安福,词谱尊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
效生之子谟托(讠玄),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产名贤与忠良。
从今再修支谱后,递传世世信有光。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
这个应当不是的,当年明初是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那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元末长期战乱,人烟稀少,因此政府从人口相对稠密的山西等地强行往华北地区迁移人口,如河北、河南和江淮一带,因此也有了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没有一支人口是从山西迁到陕西的。
给一个江西欧阳姓氏辈分表!!! 属江西庐陵派一支。家谱在一八四一年续谱一次,家谱原有五本。
文革时遗失三本,存两本。一本从三皇五帝到北宋朝有记载,另一本记载着从明末到今,宋朝到明朝这一部分遗失。
家谱记有“六一堂”标记。地名记有江西瑞昌、江西兴冶、双溪、七里冲、欧阳洪庄、富水、牛角山等地名。
在明末我欧阳景清公门下一支欧阳响迁往河南省信阳商城县。
留传有辈分顺序“阳、大、孟、忠、熙、昌、隆、启、施、为才、高、智、功、显、明、生、普、相、传。。。”
欧阳姓氏辈分查询 欧阳(ōu yáng )姓源出有
出自姒姓,与欧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灭亡。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 ,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欧阳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谁知道欧阳姓氏的辈分的排序? 以下是湖南贰阳氏辈分排列表,
现已进入第27代“伦”字辈。
元梦应祖子 添永秀文才 思颜承德正
道积享荣华 洪范征恩锡 彝伦叙典常
信余贻厚泽 安符绍辉光 钧学儒林圣
功名世焕彰 酬图开甲第 寿富起休祥
欧阳家谱辈分表 欧阳家谱辈分表有新沟大兴垸阳家湾辈分顺序
欧阳家族姓氏辈份排名,,族谱是?? 倒数第几,具体忘了。
欧阳姓氏可这个字辈是第几代 应该排在448位, 一、姓氏来源:关于欧阳这一姓氏的来源,欧阳修认为: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之子蹄受封于乌程的欧余山之阳,为亭侯,故称欧阳亭侯,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 二、迁徙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处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河南新郑、四川绵阳、四川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隆回、贵州、广西滕县等地
湖北天门欧阳姓氏辈分表 这个网站 o梗yang/专门介绍全国各地欧阳姓的,属于网络宗祠。
欧阳姓氏在湘乡市虞塘镇的始祖辈份诗歌排序 bright Hannah Jo Kee
欧阳姓氏包括哪些字辈 10分 代数 字辈
1 蹄
2 恒
3 朝
4 完
5 东
6 谟 7 摇(《史记》称越东海王)
8 朱棣(即涿郡太守)
9 h
10 行密
11 冯
12 惠瑕
13 茱颜
14 仲思
15 士达
16 蕖
17 翘
18 纲(与复同辈)
19 举(晋渤海发脉)
20 迹
21 纯(举齐纯三世随晋渡江)
22 基、建(《晋书》有传
23 质、崇文(建兄基之两个儿子)
24 成
25 晋
26 启明(太子洗马)
27 乾(东官校书)
28 焕
29 景达(欧阳修沙溪谱列为长沙始祖)
30 僧宝(齐屯田校尉,荔浦县令)→
31 Q(梁屡任刺史、大将军,赠司空。《陈书》有传32 纥(《陈书》有传)
33 询(唐率更令,敕修谱。书法家,《唐书》有传)
34 通(武则天宰相,谏武则天死节,有传)
35 幼明
36 昶(苏州长史)
37 琮(唐吉州刺史,庐陵大族始祖)
38 晤(尚书秘阁修撰)
39 彻
40 弦(注:其伦公谱为“铉”。)
41 邈
42 规
43 绪(唐御史大夫)
44 万(唐安福令)
45 和
46 雅
47 效、楚
48 谟、托、d。 堂、弘、戍。
49 、郴、邦。莘老、必泰。
50 俊、伸、仪、伞⑿拧①取纭⒎隆
51 观
52 \、修。
53 发、奕、、辨。
54 宪、恩。愿
55 延世、兴世、当世、克世。弼、能、保、安、文。
56 惠、利、庆。
57 凤
58 日俊、日益。
59 德、仪。 崇修。
60 勋。
61 法、济。
62 重四、重五。十郎、十一郎。
63 万七、万八、万九。
64 祥、缘、善、庆。
65 日彬春晖旭昂。升、昱。礼信。义、政、英、、宣。
66 通、胜。春。惠、先。网、洪、泰。 行、U。
67 光m。光荣。清、亮。显、通。 明煜临表缘宪。福秀济。 宪。玺。
68 祥糜。祥瑛。 祥亨、祥浩。林珍瑞。禧昂礼宗。庆夔。轸文。毕。轸。鹗。勺。
69 凤正。惠魁忠。林、新、珊。略、韬、策。
70 木条、桁。尧。舜、禹。文。左、右。
71 达运还。林桂。芳芬。葵苗。积、善。
72 源。泛(不传)、淑。宾、宝。明、昭。仁、义。圣贤书。皓、白皋、白爵。达、逊、道。通、述、迩。
73 位。佐。祯、祥。福、佑、祉、祝。嗣禄、嗣褶、嗣。
74 恕⒔觥⑷巍N弧E濉⒏怠⒙住Ⅵ俊⑽啊
75 承
76 基
77 绍
78 祖
79 世
80 家
81 长
82 作
83 述
84 维
85 新
86 祚
87 自
88 文 昌
89 章 裔
90 治 启
91 国 贤
92 礼 良
93 义 忠
94 安 永
95 邦 叔
96 传 际
97 家 时
98 永 名
99 守 彦
100 长 振
101 发 朝
102 配 邦
103 祥 平
104 安
105 守
106 本
107 亲
108 情
109 聚
110 孝
111 义
112 争
113 先
114 脉
115 运
116 扬>>
欧阳姓氏忠孝承先德后面的辈分是什么 应训贵允有,文才必重仁,国正天心顺,安邦定太平,诗书启俊英,传家惟启后,福祚庆长荣,立志存高远,端庄尚朴纯,智能建伟业,世代展鹏程,渤海欧阳氏,我在湖南衡阳,QQ8397260
家族在太平天国战后重建中的作用——同光年间宜兴荆溪乡村重建
本文2023-10-24 09:27: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