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辅的历史结局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靳辅的历史结局是什么?,第1张

《天下长河》靳辅的历史结局是遭到郭琇弹劾后被革职,虽然康熙重新任用他,但靳辅不再留恋官场,最后病逝于任上。

靳辅亲自督运,水路只能运至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然后陆路运到蒲州。因做得出色,得到康熙帝嘉奖。但是他的病日益严重,就在这时他还连连上疏,复陈两河善后之策及河工守成事宜,对如何继续修治黄河、淮河及运河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他还上一疏,要求恢复已故陈潢的职衔及过去因讨论河工而受处分的尚书熊一潇等名誉。因发烧不止,靳辅请求退休,被批准。

这位为治河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专家逝世于任所,终年六十岁。清廷按例给予祭葬。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廷批准江南人民的请求,在黄河岸边为靳辅建祠。靳辅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谥号“文襄”。

人物生平:

清顺治时为内阁中书,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参与平定三藩。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任河道总督。

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诬告靳辅治河九年无功,被免职。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一月逝世,赐祭葬,谥文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允江南士民所请,在黄河岸边为其建祠。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追赠太子太保,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雍正五年(1727年),复加工部尚书,入祀贤良祠。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一书,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有。

根据中国历史网资料,靳辅是清代康熙年间名臣,更是贤臣。同时,他也是一位悲情人物,陈天一在历史上,确实是清朝康熙一朝的治河人才,辅助靳辅完成了对黄河的治理,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太好。

靳辅历史结局是被革职后回到老家,后来康熙决定重新任用靳辅,但是靳辅以年老体衰为由拒绝上任。

靳辅

字紫垣,辽阳人,是汉八旗人,曾经担任过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郎中、通政使司右通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待郎和安徽巡抚等职。靳辅还有一位得力的幕友,名为陈潢,字天一,浙江钱塘人。

陈潢喜读经世之书,但是屡试不就。康熙十年,陈潢结识靳辅,并成为了靳辅的幕僚。靳辅的许多治河意见都来自于陈潢,靳辅曾说“凡臣所经营,皆潢之计议。”

靳辅治河的措施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疏浚河道,开凿引河。明朝潘季驯治理黄河主要在于堤防,但是忽略了疏导。清初,黄河上下决口七十八处,堤防之法已经行不通。

第二,于是靳辅在清江浦、清口、洪泽湖、高堰等地开凿引河,让黄河、淮河之水东流畅通。在前人的经验之上,实行束水刷沙,冲击水中之淤泥,使得河道变得通畅。

第三,筑减水坝闸和涵洞保固堤堰。

靳辅一共在黄河、运河两岸筑遥堤、缕堤、格堤、月堤等九十多万丈,开凿引河几千里,修建减水闸、坝和涵洞近二百座,使得黄河、淮河和运河之水尽皆被束归漕。

靳辅的治河工程在三年期限内基本实现,但是没有彻底完成,主要是黄河北岸的治理尚未完工。实际上,靳辅早就已经分析了黄河北岸决堤的危害远大于南岸,北岸一旦决堤,就会导致整个华北平原成为沼泽。

因此,他认为治理黄河的重点不是下游,而是在开封到宿迁一带。但是考虑到黄河夺河塞运,阻断南北交通,因此靳辅才选择首先治理黄河下游。

三年之期到,靳辅上疏自责,请求处分,康熙帝令其“戴罪督修”。此后,黄河又发生了两次决堤的现象,大臣们开始出现疑义。

1682年,康熙帝派遣户部尚书伊桑阿等4人勘视河工,不久崔维雅又上书《河防刍议》和《两河治略》,对靳辅治河进行全面的否定,并提出了24个问题。

靳辅一一答辩,康熙为了控制舆论,依然将之革职,令其戴罪督修。1683年,导黄入海工程基本实现,康熙帝也恢复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务。

随后,靳辅开始重点治理黄河中游。于是乎,河南到宿迁一带的堤坝、减水闸坝等工程开始大规模修建起来。在治理黄河的同时,靳辅还治理了运河。经过治理,运河基本避开了黄河淤积地区。靳辅开挖中河,大大减少了运河和黄河的共用河道。

在明代之前,运河需要借助黄河行驶500里,而明朝治理后,也需要借黄河水道200里。靳辅开中河后,运河只需要借黄河水道7里,极大地避免了黄河带来的隐患。

正在治河的关键时期,清廷内部发生了矛盾。于成龙等官员主张开浚河口故道,和靳铺、陈潢等人的“筑堤束水以注海”方案产生了矛盾。而这种争论最终演化为了党争。最终,康熙选择支持于成龙。1688年,康熙南巡,再次将靳辅革职、陈潢下狱。

后来康熙南巡发现“上河堤岸修筑坚固”“江南、淮南诸地方,自民人、船夫,皆称誉前任河道总督靳辅,思念不忘”。于是康熙才醒悟过来。1692年,康熙帝重新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但靳辅已经在当年去世。

此后的30年,清朝一直按照靳辅的方法来治理黄河,就连于成龙这些曾经反对他的人也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当康熙质问时,于成龙说“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靳辅陈潢治河成功了。

自顺治朝到康熙十五年,水患洪涝频发,黄河决口多达45次。清廷先后任命5任河道总督,均以失败告终。康熙主政后,即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主持淮苏地区治河。靳辅殚精竭虑,在幕僚陈潢襄助下,治黄水归故道,修治河道16年有余,终成正果。

靳辅治河

康熙初年,黄河年年泛滥,百姓民不聊生。就连清朝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也多次被泛滥的洪水阻断。康熙亲政后,将治河当作头等大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五任河督不得其人的情况下,时任安徽巡抚靳辅临危受命担任河道总督一职。

河道总督府原驻山东济宁,因淮安清江地处黄、淮、运交汇及地上悬湖洪泽湖畔,为便于治理水患,靳辅迁督院于此,成为驻淮的首任江南河道总督。

靳辅上任后,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他与助手陈潢“遍历河道,广咨博询”,问遍河工、百姓和基层官吏,两个月之后,一日连上朝廷八疏,创造性地提出了“遥堤”设想,即在主河堤之外再建一道堤坝,以防备洪水决堤。

此外,靳辅还提出了开挖“中河”的方案,使运河中的漕船能避开水浅沙多的黄河河段,从新挖的河段通过,这样就能大大提高通行效率。

方案批准后,靳辅不住生活条件优越的河道总督府,把铺盖卷搬到了治河工地上,每天吃住在工地,一心扑在了治河事业上。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黄河治理初见成效。但治河中存在的田地等问题,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让他不断受到官场中的攻击和诽谤。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被人参劾修河“耗资巨大,劳而无功”,靳辅被革职“戴罪督修”,七年后,郭琇诬告其治河九年无功,靳辅被免官。

继任的河道总督,逐步废除靳辅倾心修筑的治水设施,一味沿用古书中的老办法加宽河道、放慢水流,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洪水一来,灾害更为严重。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被平反不久的靳辅再次出任河道总督,正值陕西西安、凤翔二府受灾,靳辅将南方漕运调来的二十万石粮食沿黄河而上赈济灾民。

他当时已身染重病,但仍强撑着病体精心策划调度走运河入黄河,向西抢运救命粮,废寝忘食,总算按时到达目的地,救灾民于水火之中。当年十一月,靳辅积劳成疾去世。康熙得知这一消息后,临轩叹息,赐谥“文襄”。

实心任事、不避劳怨的人,百姓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不久后,江淮百姓联名上书请为靳辅捐资建祠,得到朝廷批准。康熙感慨万分,在对吏部的训谕中,对靳辅作了如此评价——“靳辅自受事以后,斟酌时宜,相度形势,兴建堤坝,广疏引河,排众议而不挠,竭精勤以自效……沿淮一路军民感颂靳辅治绩者众口如一,久而不衰。”

挽湖束水畅漕运,水畅河清天下安。淮安江南河道总督部院大殿里展示的明清两朝治水主官共计一百四十余人,能够“绩奏安澜”张榜上墙的只有二十多人,像靳辅这样做到“河以治安者五十年”的更是凤毛麟角。

《天下长河》是一部以真实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古装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康熙年间,开设科举招纳治水能人,拥有治水才能的陈潢和搭档靳辅一道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中国过去数千年来,黄河洪灾频繁,施虐,由于水少沙多,悬河难治,洪水突猛,泥沙俱下,经常给两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康熙年间经过陈潢,靳辅两位治水名臣的不懈努力,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使得黄河安澜,河水转清,但两人也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康熙二十七年,二人被人以“屯田扰民”的罪名弹劾而遭撤职,陈潢不久便死于北京,靳辅后来虽于康熙三十一年复被起用,但心力交瘁,当年便病逝。在如今的黄河口,屹立着两座铜像,一个手拿千里镜,眺望远方,一个手指前方,侃侃而谈。两人朝堂相遇,因治水理念契合而成知己,一生为治理黄河灾患而奔波,百姓感恩他们的付出,为他们建立神庙,立铜像,让他们可以守护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靳辅的历史结局是什么?

《天下长河》靳辅的历史结局是遭到郭琇弹劾后被革职,虽然康熙重新任用他,但靳辅不再留恋官场,最后病逝于任上。靳辅亲自督运,水路只能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