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是什么意思?
世袭和世系有什么区别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世系(genealogy;pedigree),亦称“世次”、“世统”。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也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由男性子孙排队列而成。也叫世系表。
族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宗谱、世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族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族谱梗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族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具体详见“家谱”百科 在此不再赘述
世袭是什么意思
就是官爵的延续。说白了就是 老子当官,儿子,孙子。。。。。跟着当官
族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叫宗谱、家传、房谱、家乘、谱牒、谱系等。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从族谱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确定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分”。即在同一辈分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分。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諡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分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分的方法,使农
基祖是什么意思?看族谱、世系类,常看到基祖这个称谓。究竟这称谓从何而来?
就是开创家族基业的祖先。
在NCBI中世系Lineage是什么意思?
Lineage里记录的信息是某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即它属于哪个门,哪个纲等等逐级说明。
如:人的lineage:
cellular organi s; Eukaryota; Opisthokonta; Metazoa; Eumetazoa; Bilateria; Coelomata; Deuterostomia; Chordata; Craniata; Vertebrata; Gnathostomata; Teleostomi; Euteleostomi; Sarcopterygii; Tetrapoda; 胆mniota; Mammalia; Theria; Eutheria; Euarchontoglires; Primates; Haplorrhini; Simiiformes; Catarrhini; Hominoidea; Hominidae; Homininae; Homo
周公世系九十九世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你是周公的第九十九代,周公,姓姬,叫姬旦,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封号是周,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呼方法,叫周公旦。周公解梦的周公也指他。因为周公本姓姬,所以说你是姬士氏士字辈,至于是哪代,就要找家谱了。
家庭族谱是什么意思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是什么意思
博览群书,知道很多事,
望采纳
家谱是什么意思
顺手采纳答案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所问当为《论语·季氏》第13则里面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几句可翻译为:陈亢问伯鱼:“您在老师那里听到过甚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过《诗(诗经)》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诗(诗经)》。(在官场上)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独立”,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独自站在那里。宋朝的理学大师朱熹对“言”加注说:“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对“立”加注说:“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这就是鲁迅《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中那半副对联上联的出处。
今天,独立主要有四个义项:1、独自站立。如“独立寒秋”。 2、一个国家、政权或组织不受外部势力的干预、控制和支配。3、军队编制中不隶属于高一级的单位而直接隶属于更高一级的单位领导,如直属于军的独立团、直属于师的独立营等。4、不依赖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不受他人的影响。
现在仍然使用的成语“独立特行”,之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品格超出一般人之上,与众不同。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 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 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
孟子简介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独乐不如众乐
志穷才是真穷
解析:上联讲个人自利自乐不如与大众共利共乐,下联即人穷志不穷的意思。“独乐不如众乐”取自《孟子•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七个字:
忧国忧民忧世界
友直友谅友多闻
解析:本联即胸怀天下、广交益友之意。关注个人前途、喜欢与随顺自己的人交友,乃人之常情,但这样的人不会有远大前途。在学生时代,要有超越世俗的追求,跳出个人利益,关心民众、国家乃至全世界。“友直友谅友多闻”语出《论语·季氏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与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自己才会进步。
学贵独得轻独享
行成于思毁于随
解析:本联谈治学与做人,治学贵创新与分享,做人要特立而独行。“行成于思毁于随”语出唐代韩愈的《劝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志存高远心难惑
腹有诗书气自华
解析:“志存高远”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出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就不容易受他人和外界的诱惑,也不会因挫折而陷入困惑;饱览诗书经典,自然变化气质,使自己具有脱俗不凡的书卷气。
岂因世浊随流俗
自古才高爱独行
解析:一个人可以甘于平淡,但不能流于平庸。在生活中,要提醒自己不要受世俗的影响而放弃原有的追求。真正志高才高的人不会随波逐流,而是洁身自好、坚持原则、独立不移。
行廉不负江山美
志洁堪争日月光
解析:上联言行,行要廉直;下联谈志,志要高洁。以后不论走上何种岗位,尤其是有志于仕途的同学,都要记住“廉洁”二字。品行高洁、正直,方可无愧于锦绣山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天生我材必有用
道高时辈更求真
解析:“天生我材必有用”语出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来到这世界上,都会有自己独特之处,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的才能,坚强地走下去。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我们更应该求道求真,注重实践,做真学问,服从真理,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人才。
八个字:
温故知新经世致用
与人为善见贤思齐
解析:“温故知新”语出《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与人为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上联谈学习,下联谈做人。学习知识,当然要温故,但更要创新。温故创新还不够,还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否则也只是个人的小爱好而已。对待他人,则既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又要不妒忌比自己强的人,而要向比自己强的人看齐。
学贯中西要当融会
识高今古贵在践行
解析:上联谈学问。博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把它们融会贯通,为现实服务。湖大校歌中有“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下联谈见识。见识再高,如果自己都不能践履,也只是高谈阔论而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达人知命乐以忘忧
解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中国民间习语,《论语·里仁》早有类似言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达人知命”语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乐以忘忧”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个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等各种活动和需要都离不开金钱,但获得金钱的途径要符合道义。金钱的多寡并不是决定是否幸福快乐的唯一因素。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正当劳动赚取金钱,但不要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忘记了精神层面的快乐。
桃李不言下成径路
青春难再敬惜分阴
解析:上联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所引汉代谣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青春不再”语出唐代林宽的《少年行》:“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惜取分阴”出自《晋书·陶侃传》所载陶侃的话:“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人只要拥有实实在在的品德和学问,自然会赢得人们的肯定。为吸引眼球而自吹自擂,只能让人厌恶。而品德和学问的养成,无疑在于珍惜时光,日积月累。
贞心若松虚心若竹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解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和气节的写照。松耐严寒,常青不凋,寓意我们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竹子茎中空而有节,象征我们要有着谦虚的精神。“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语出《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者就是仁厚的人,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智者也就是聪明人,其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如水一样不停流动。仁、智又可分别解释为良心和理性,代表了我们平时道德修养和努力学习所要达到的两个层面。
宁波天一阁的对联很多,以下介绍其中部分对联及其作者:
书城巨观;
人间罕睹。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香。
——郭沫若集句题宁波天一阁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活动家。
开经望三益;
高潭玩四时。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山亭
开径:《文选.谢灵运诗》:“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隐于杜陵。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二仲皆挫廉逃名。”后以“开径”指只接待少数高人雅士,决不与官场的俗人来往。陶渊明《归田园居》诗:“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三益: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里借指良友。
藏书千万卷;
增智九州人。
——陈勇题宁波天一阁大门内左壁
陈勇,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好事流芳千古;
良书播惠九州。
——郭沫若题宁波天一阁大门
建阁阅四百载;
藏书数第一家。
——沙孟海题宁波天一阁大门背柱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曾为浙江大学中 文系 教授,并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碧波三江尘迹去;
书香甬城仙客来。
——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题宁波天一阁大门
石潭白鱼自出没;
草屋老树相因依。
——赵之谦题宁波天一阁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白鱼:鱼名,即白鲦。产于淡水,大者长尺许,腹白,鳞细,好群游水面。因依:依傍,依托。
书中岂有黄金屋;
海上长存天一楼。
——胡乔木题宁波天一阁
石品洞天题海岳;
书藏福地辟琅环。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
人间庋阁足千古;
天下藏书此一家。
——姚元之题宁波天一阁
姚元之(1773~1852),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安徽桐城人。
蚓虹文圃·对联(6)
“蚓虹文圃”是一个集诗词联文于一体的纯粹而严谨的文学交流平台。
感谢您阅读!敬请您关注!
欢迎您转发!期待您参与!
一、对联选粹(共12联)
对联四副
蚓虹居士
(一)贺“宣化大讲堂”开讲百期
宣德音以百讲;
化时雨于一堂。
(二)为“蚓虹文圃·对联群”作业出联
勾引清风,杨柳丝丝有意;
荡开明月,浪花朵朵无情。
(三)感怀联
习以为常,柳塞无朋邀月饮;
群而不党,诗途有友会心吟。
(四)1996年代父题弟婚典谢情联
喜季子和鸾,情盟地久,期尔宜室宜家,层楼更上,绾起眉毛当世界;
邀诸宾式燕,谊叙天长,盼君飞觞飞盏,鲁酒同酣,放开怀抱作英雄。
注:式燕:同式宴。《诗经 · 小雅 · 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又《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对联四副
彭英杰(绮阁书生)
(一)
荷娇自惹蜻蜓舞;
杏艳常留蝴蝶翩。
(二)
荷伞斜撑蛙奏鼓;
蕨拳高举耳牵丝。
注:①蕨:蕨苗;②耳:苍耳。
(三)
荷香催梦,竹露鸣琴,皎月一轮思好友;
小棹放歌,长堤摇柳,凉风几缕慰佳人。
(四)
深藏而不怨,力行而不显,气接心通,颜素何曾输白玉(藕);
被盖亦无言,遇冷亦无忧,神清骨傲,身高更是着红妆(梅)。
题“剑胆琴心”联
清
剑胆凌风神淡定;
琴心遇事意从容。
为“蚓虹文圃·对联群”作业出联
贺占军
陌上花开迷远客;
杯中酒满醉高朋。
对联一副
田合营
青灯古佛常相伴;
黄卷香心时互偎。
对联一副
芳
爱惜春光,芳草茵茵有味;
留连景色,桃花朵朵多情。
二、母亲节同题(共21联)
母亲节有寄
蚓虹居士
(一)
策马非为毛义喜①;
吟诗应有伯俞忧②。
(二)
牵挂总萦心,老母倚门惟北望;
叮咛虽在耳,边庭逐梦误南归。
注:①毛义喜:典出《后汉书·刘平等传序》:“东汉毛义家贫,以孝出名,府檄召义为官运亨通守令。义捧檄色喜。其后母死,辞职不干。”《幼学琼林·祖孙父子》:“毛义捧檄,为亲之存”。②伯俞忧:汉·刘向《说苑·建本》:“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幼学琼林·祖孙父子》:“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母亲节为母题联
金志云
怡养天年,粗茶淡饭随心过;
欣逢盛世,明月清风贺寿来。
感恩母亲节撰联寄老娘
枫叶红时
手线织离愁,倚闾此刻思游子;
莱衣弥别绪,戏彩他时慰北堂。
母亲节两联
牛栏草
(一)
春晖滋寸草;
明月寄儿心。
(二)
寒夜缝衣,针针含泪连游子;
远涯望月,字字落笺思母亲。
母亲节专题
融和
扬鞭策马难为莱子;
措笔吟诗可效丁兰。
母亲节忆母联
海岛雨鹰(撰稿)
乳血劬滋,皆知万哺难回报;
高风鞠育,岂止三迁可记恩。
注:《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母亲节两联
田合营
(一)
一针一线,慈心常在;
一饮一餐,大爱难当。
(二)
辛苦一生,娘亲孱体幸安好;
结缘三世,衣食天恩亦孝酬。
母亲节敬题
张祖兴
(一)
养掬之恩,教调之德,惶恐深怀铭五内;
补缝每件,烹饪每餐,由衷庆幸足三生。
(二)
寸草之微,儿心莫报;
余生有憾,母德难忘。
母亲节感怀
岁月静好
怀胎十月,育儿廿载,守望一生,慈母何曾索报?
孝敬三餐,养老数年,陪同半世,后昆务必酬恩。
题母亲节
芳
母恩一节难全报;
孝道平生未许忘。
母亲节题联
汤隆达
一面沧桑娘倚槛;
满怀忧思子登山。
(横批:母子连心)
题母亲节联
木兰秋菊
慈母慈颜,世上美图心里画;
勤劳勤俭,坊间赞誉族中名。
母亲节联(与母梦中语)
风向标
坎坷今生,试问天堂修大路?
平凡后代,仍思现世觅通途。
感恩母亲节
孙泓(秋风)
如山母爱何曾报得;
似水儿情岂可无为。
题母亲节联
贺占军
寸草之微,儿心难匹;
春晖之伟,母德堪当。
题母亲联
邱波
睹娘亲,满脸沧桑含厚爱;
忆昔日,一生岁月伴艰辛。
赞母自拟联
修竹居士
慈恩重若山,怀胎十月,乳哺三年,沥胆披肝培后辈;
子目明如镜,受惠无垠,心思几度,兴家报国感前情。
三、对句组联(共37联)
登岸当为圆梦处(田合营出句);
临流正是泛舟时(彭英杰对句)。
雨笠烟簑耕种早(牛栏草出句);
青灯黄卷探求深(永和半子对句)。
雨笠烟簑耕种早(牛栏草出句);
地床天幕睡眠迟(心中有爱对)。
雨笠烟蓑耕种早(牛栏草出句);
晨钟暮鼓撞敲勤(郑桂芝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彩虹无意搭天桥(阿诗玛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秋霜无意染层林(张远成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禾苗恣意吐新芽(念慈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秋霜无意染丹枫(汤隆达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柳枝随意吐新芽(小雨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桃花无意入诗心(林海英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丹霞无意染祥云(岁月静好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晨风无意荡琼枝(苍海一粟对句)。
春雨有情滋沃土(田合营出句);
暖风着意拂青山(习诗联对句)。
陌上花开迷远客(贺占军出句);
庭前燕舞醉春风(张远成对句)。
陌上花开迷远客(贺占军出句);
庭前蝶舞戏顽童(枫叶红时对句)。
陌上花开迷远客(贺占军出句);
池边柳绿醉新莺(汤隆达对句)。
陌上花开迷远客(贺占军出句);
林间鸟舞醉清风(习诗联对句)。
陌上花开迷远客(贺占军出句);
枝头鸟啭播春声(融和对句)。
陌上花开迷远客(贺占军出句);
枝间蝶舞戏群蜂(李雄云对句)。
勾引清风,杨柳丝丝有意(蚓虹居士出句);
点燃山野,杜鹃朵朵多情(永和半子对句)。
勾引清风,杨柳丝丝有意(蚓虹居士出句);
承蒙夏雨,旱田块块无忧(李雄云对句)。
揭下雾纱,烟柳丝丝有韵(夏柏初对句);
荡开明月,浪花朵朵无情(蚓虹居士出句)。
掳走流年,鬓发丝丝含怨(人面桃花对句);
荡开明月,浪花朵朵无情(蚓虹居士出句)。
撕裂青云,杜宇声声有恨(郑桂芝对句);
荡开明月,浪花朵朵无情(蚓虹居士出句)。
飞雨落花,惆怅江南春又逝(牛栏草出句);
漫沙斜影,可怜漠北梦常留(追梦客对句)。
飞雨落花,惆怅江南春又逝(牛栏草出句);
舞莺穿柳,笑迎塞北夏初回(小桥秋水对句)。
飞雨落花,惆怅江南春又逝(牛栏草出句);
吹风扬絮,别离柳岸夏重逢(张远成对句)。
习以为常,柳塞无朋邀月饮(蚓虹居士出句);
司空见惯,笔尖有意对愁书(易水生月对句)。
习以为常,柳塞无朋邀月饮(蚓虹居士出句);
爱而不见,锦书有思倩谁传(永和半子对句)。
持必以恒,学海无涯循序进(张远成对句);
群而不党,诗途有友会心吟(蚓虹居士出句)。
幻梦醒三春,愁思无须付一醉(长河语对句);
落花吟几度,月光依旧照千江(牛栏草出句)。
垂柳醉三春,好雨欢欣滋万物(红运对句);
落花吟几度,月光依旧照千江(牛栏草出句)。
游雾漫双重,鸟语欣然歌四野(汤隆达对句);
落花吟几度,月光依旧照千江(牛栏草出句)。
流水诉三春,柳絮飘飞歌满岭(荷塘莲语对句);
落花吟几度,月光依旧照千江(牛栏草出句)。
浊酒醉三杯,诗韵方新酬众友(贺占军对句);
落花吟几度,月光依旧照千江(牛栏草出句)。
飞燕剪初春,柳色一新歌满眼(融和对句);
落花吟几度,月光依旧照千江(牛栏草出句)。
往事了何时,春水终将归四海(岁月静好对句);
落花吟几度,月光依旧照千江(牛栏草出句)。
四、对联知识
对联写作基本规则(6)
蚓虹居士
六、形对意联
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形对)、意义上相关联(意联)。
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其“形对意联”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
首先,在形式上上下联应当有效“对举”。
对举,犹对偶,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相对举出,互相衬托,即用对称的字句以加强语言的效果,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例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诗句)等等。
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应当有机关联。
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必须相互关联,必须围绕着同一主题(同一语境)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等等,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只能算是对句。
形对意联,既是对联的六条基本规则(要求)之一,也是对联写作中标准最高、难度最大的一条要求,同时还是对联与对句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且上下联之间不能互相呼应、照应、贯通、关联,则不能算是对联,最多只能算是对句。对句上下句之间在意义可以互不关联(当然,能关联最好),但对联则不然,对联必须关联。这也就是“对联”之所以称为“联”根本原因之所在。
例1:康熙题北京故宫乾清宫联: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表正:即以身为表率而正之。万邦:即所有诸侯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表正万邦:语出《尚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 慎厥身修思永:意即要慎重、要修身、要思谋长久之道。语出《尚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即大力弘扬。五典:有多种解释,此指五种伦理道德,即“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弘敷五典:语出《尚书·君牙》:“弘敷五典,弘和民则。” 无轻民事惟难:意即不要轻视了老百姓的事,这是一种很不容易的事。语出《尚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语该联写做皇帝需要注意的紧密相联的两件事,即:上联讲既要注重修身,做天下的表率,也要有战略眼光,思谋长久之道;下联讲要大力弘扬封建伦理道理,并切实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上下联之间形式上对仗、意义上关联。
例2:2018年6月,本人应吴华升先生之嘱,题其孙女弥月暨乔迁之喜联:
掌灿珍珠,门楣有喜;
莺迁乔木,气象维新。
门楣:即女子。《幼学琼林·外戚》:“女子号门楣,唐贵妃有光于父母;外甥称宅相,晋魏舒期报于母家。”莺迁乔木:《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嘤为鸟鸣声。自唐以来,常以嘤鸣出谷之鸟为黄莺,故以“莺迁”或“迁莺”(即黄莺由低谷飞升移居高树),指登第,或为升擢、迁居的颂词。维新:即更新。其中,“维”,为文言语助词。《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联写喜得孙女,下联写喜迁新居,两喜合二为一以庆。上下联之间形式上对仗、意义上关联。
例3:2014年11月(农历闰九月),本人题父亲丧事用联:
慈为父,忠为民,胆沥肝披,双膀未遗余力;
呼于天,怆于地,诗颓礼废,满门皆是恸声。
诗颓礼废:《论语注疏·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上
世系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24 09:23: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