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字辈顺序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徐氏字辈顺序是什么?,第1张

徐氏字辈顺序如下:

1、江苏盐城徐氏字辈:佃鹤长文锦彩。

2、 浙江山阴徐氏字辈:洪维祖德朱虎为俦佐舜赞禹尽献嘉谋泽延东海望重南州忠考济美义烈杨休奕叶礽来永保徽猷。

3、贵州铜仁徐氏字辈:砚明洪学仕文治进朝廷。

徐氏的宗族特征

1、徐姓文人雅士众多。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圣交堂” 又名“麦饭堂”是讲宋朝名士徐大受与圣人朱熹一见如故,贫穷的徐大受用葱花汤和麦饭来招待朱熹,二人却很 高兴,历史上传为佳话。

2、字行辈份分支甚广,兹举一例,如浙江山阴清溪徐姓字行为:“ 洪维祖德,朱虎为俦,佐舜赞禹,尽献嘉谋,泽延东海,望重南州,忠考济美,义烈杨休, 奕叶衤乃来,永保徽猷。”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我是浙江杭州,大元孝穆堂,始祖宗海公名盈,其大房六世孙源世支,后依次为:大,万,国,允,鼎,承,芳,光,树,声,明,永。我是明字辈,宗海公以前族谱就无从考证了。我想全国各地各分支的字辈应该也是不同的吧,如果有相同的字辈那就是同处一脉了

(清)徐景京 徐裎等纂修 清乾隆二年(1737)

(清)徐奉直 徐裎等重修 清乾隆五年(1740)木活字本 八册 苏州大学(存三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歙县、休宁、青阳等地

(清)徐景京 徐裎等纂辑 清乾隆三年(1738)刻本 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 长267358—61

(清)徐作舟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三十册 国图 河北大学 四川图安徽泾县·徐氏宗谱一卷木刻本 安徽泾县档

(清)徐禧编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活字本 二册

安徽·徐氏族谱□□卷 民国刻本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历史所 日本 注:是谱为始修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十二卷

(清)徐天枢等纂辑 清乾隆五年(1740)活字本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八卷

(清)徐天枢等修 清乾隆间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乾隆七年

安徽休宁·古楼徐氏族谱二卷

(清)徐天枢纂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刻本河北大学 上海图 安徽博 注:与《罗昆芳村徐氏族谱》合册

(清)徐天枢 徐化寅等纂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一册 上海图 安徽博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一册 上图:915015;又一部9174851册

安徽·休宁古楼徐氏族谱二卷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一册

安徽·休西大塘徐氏中村族

(清)徐绍合 徐必祁修纂 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 一册

(清)徐檀修纂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1941

安徽当涂·徐氏家乘四卷徐国安纂修 民国九年(1920)中山堂木活字本四册 上图:JP49¨又一部JP491—

安徽绩溪·罗昆芳村徐氏族谱三卷

(清)徐光文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木刻本河北大学 安徽博

(清)徐景京 徐景庆编辑 清乾隆二年(1737)木刻本

安徽歙县·歙西朱方徐氏族谱十二卷(清)徐亦政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二册 安徽博 山东平邑县文物站 注:与《淳西剑溪徐氏族谱》合刻

安徽歙县·淳西剑溪徐氏族谱十二卷

(清)徐裎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国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安徽歙县·东海徐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清)徐震

安徽·桐城徐氏宗谱 (清)徐闲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谊堂刊本四十六册 安徽图

(清)徐熙采 徐有绅等编 清乾二十四年(1759)刻本 一册 安徽图(存卷1)

安徽潜山·东海徐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徐缘凤 徐永 清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敦睦堂木刻本二十册

河北大学

(清)徐吉谋五修 清同治四年(1865)立德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存五卷)

(清)徐(火立英)荣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22、首) 注:谱首修于 清康熙八年徐道

(清)徐子桢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本 安徽

安徽潜山·徐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学英七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十七卷) 注:明嘉靖二十六年徐秋亭首修

安徽潜山·徐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柄衡八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敦睦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缺二卷) 注:明嘉靖二十六年徐秋亭首修

安徽潜山·重修徐氏宗谱□□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七卷) 注:记事至 民国十三年

安徽东至·何村徐氏宗谱三卷

(清)徐治歧等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三册 上海图

合肥徐氏宗谱四卷首一卷徐光瑚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卷首

祁门黟县祁门·塘头黟南赤岭徐氏族谱:一卷附新安徐氏宗谱首一卷

(清)徐宁馨 徐原尔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一册 附卷 清徐裎修纂 书名据书

南陵工山徐氏宗谱十四卷

(清)徐作霖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何汉阳刻本十六册 版心题工峰徐氏宗谱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显南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怀琮等纂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

(清)徐发华等纂修 清刻本 二册 存卷5、6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道光间

桐城皖桐徐氏宗谱

(清)徐闲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谊堂木活字本 四十六册 九修本

徐达家谱

作者:  徐建刚  徐长峰

徐达(1332年—1385年)

别名  徐天德  徐魏公  徐武宁  徐中山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

1385年2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其他作品

诗词

《澜渡秋声》《金陵重九》

对联

《题金陵明宫联》

家族成员

曾祖父  徐五四

全国各地自称徐达后人者,其家谱中提及徐达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达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在南京板仓出土,才确定徐达父母、先祖姓名。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其先人作为平民,以数字为名,在元朝常见。

祖父  徐四七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父亲  徐六四

母亲  蔡氏

妻妾原配  张氏

明代史料称张氏为徐达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详实。后由朱元璋做主继娶谢氏。提及张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谢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错误。

妻妾妻子  谢氏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虽然历史上,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妻妾妾室  孙氏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

妻子或妾室    贾氏

仅见于《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之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长子  徐辉祖

生母张氏或谢氏或贾氏,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余。

二子  徐膺绪

生母孙氏,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三子  徐添福

生母谢氏,早卒

四子  徐增寿

生母谢氏,早卒,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女儿

长女  徐皇后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次女  徐氏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妙清,代王朱桂妃。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册封徐达第二女为代王妃。丈夫朱桂,时年十七周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逊煓。

明史《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传中的所记,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婢妾)。姐夫明成祖因徐达的原故,未对徐氏问罪。以致朱桂迁怒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三女  徐妙锦

生母贾氏(1380-1440),正史无记载,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墓志作者不详。据墓志记载,生母为“武宁王夫人贾氏”。妙锦出身天资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锦婉拒,并出家为尼。

四女  徐氏

生母谢氏,生平无史料记载。据按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End)

徐达,素有明朝第一大将军的美誉,他同朱元璋一样,都是农家出身,也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凤阳老乡,都是古濠州钟离人。

据民间传说,徐达年少时同朱元璋、汤和、周德兴一起给地主刘德家放过牛,因为实在太饿了,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偷偷杀了一头小牛犊吃掉了。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回乡募兵,徐达应募。从此,徐达跟随了朱元璋,帮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基业。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因功改封魏国公。徐达在赶走了北元残军后,长期留守北平,戍守北方边境。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并于洪武十八年,因病情加重去世。

徐达去世,朱元璋悲痛不已,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并御制神道碑文。同时,朱元璋特旨徐达“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徐达的器重。

根据御制神道碑的碑文记载,徐达共有四子四女。这个可信度较高,毕竟是当时的人,记录的当时的事情。长女嫁给了朱棣为妻,后来成了皇后,一共为朱棣生了三子四女,其中包括明仁宗朱高炽。也就是说,明朝自仁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有徐氏的骨血。

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生有一子。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小女儿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野史中名叫徐妙锦。朱棣在徐皇后去世后,想纳徐妙锦为妃,之后再册立为皇后。可能是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吧,徐妙锦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并出家为尼。朱棣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

徐达的四个儿子及其后人徐达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靖难之役,他坚定的支持朱允炆,反对朱棣,并数次率军击败燕兵。靖难之役后,徐辉祖守在徐达祠堂中,拒不迎接朱棣。朱棣虽然恼怒,但看在徐达和姻亲的关系上,并没有直接处死徐辉祖,而是将其削爵禁锢在家中。徐辉祖五年后病逝。

朱棣作为一代贤君明主,如果只是简单的用残暴无情来形容,就不免有失偏颇了。不管是出于感情,还是政治需要,朱棣对徐家还是很有情分的。《明史》记载:“辉祖与齐、黄辈谋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辉祖死,中山王不可无后。”朱棣就让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虽然之后因为徐钦有过,被朱棣褫夺过魏国公的爵位,但是朱棣在略施惩戒后,又恢复了徐钦的爵位。魏国公一爵之后又经徐显宗(徐钦子)、徐承宗(显宗弟)、徐俌(承宗子)、徐鹏举(承宗曾孙)、徐邦瑞(鹏举子)、徐维志(邦瑞子)、徐弘基(维志子),一直传到了第11代徐文爵(徐弘基之子)。

满清攻陷南京后,徐文爵在南京投降,被贬为庶民。推测其后人应该还留在南京,及其附近。徐达次子徐添福,早卒,后人不详。徐达三子徐增寿,靖难之役时支持并暗中帮助朱棣,屡次向朱棣密报京城的消息。结果被建文帝察觉,“手剑斩之殿庑下”,将其亲手诛杀在大殿之上。很多人说建文帝仁慈,还真未必。

朱棣攻入南京皇宫后,看到徐增寿的尸体,“抚尸哭”,并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世袭罔替。就凭朱棣和朱允炆的所作所为,唉,朱允炆还真不是朱棣的对手,差太远了。

徐达家族似乎因为靖难之役遭遇了劫难,但也正因为靖难之役,荣耀达到了最高峰,成为了明朝唯一的一门两国公,即魏国公(徐达大宗,居南京),定国公(另立徐增寿大宗,居北京)。

清朝张廷玉都不免在《明史》中感叹:“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定国公的传承多为父传子,一共传了9代,即徐增寿、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永宁孙)、徐延德、徐文璧、徐希(文璧孙),徐允祯。

最后一代定国公徐允祯投降大顺,后被杀害,其后人记录不详。徐达四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一职,靖难之役中保持中立,也并未受到牵连,因为姻亲的关系,反而受到朱棣重用。据史料记载,他共有六个儿子,应该都开枝散叶了不少。徐膺绪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徐氏家族墓地之中。1983年,考古人员还对其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

徐达家族的显赫与荣耀,跟明朝息息相关。明朝灭亡,徐达家族也在史书之中消失。目前能够了解到的徐达后人的信息,都是自己宣称的,多以家谱为证。最有名的一支在江苏南通如东县,据称耗费10年,跋涉大半个中国,终于修缮了一套《徐氏家谱》。这本家谱中,始祖为徐达之孙贵八公。

持有家谱的徐氏族人说不知道贵八公到底是徐达哪一个儿子的后代,只是说靖难之役中,贵八公和他的两个兄弟开始了漫长的逃难,然后迁至了如东。现在,这支徐氏家族成为了如东的一个大姓。从史料上看,朱棣没怎么样徐达的孙辈呀,特别是在世三子的后人还都过的不错,两国公,外加一个世袭指挥使。

他们同样有一本《徐氏家谱》,这个家谱的传说比靖难之役更早,而是直接追溯到了徐达吃烧鹅,被朱元璋赐死的故事。说是徐达的子孙,惧怕朱元璋的阴险狠毒,就有一支避难到了焦作修武。这一徐氏家族,明清时,在当地都是显赫大族。

说是明朝灭亡时,徐达后人中,有一名叫徐青山的,因为抵制满清的强制剃发制度,逃亡了东瀛,之后入了江户武士冈村之家为仆,也就改姓了冈村。

传言说是他的后人冈村宁次,曾透露他是华人之后。这个故事都是传言,并无实证,真假难辨,更多出现在关于二战的小说中。按照史料的记载,徐达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开枝散叶,有了血脉传承。而且徐氏一门两国公,如此显赫的地位,除了两大宗、一小宗的嫡出一脉之外,旁支庶出应该也很多。特别是经过清朝之后,徐达后人应该已经散落在华夏各处了。

徐氏字辈顺序是什么?

徐氏字辈顺序如下:1、江苏盐城徐氏字辈:佃鹤长文锦彩。2、 浙江山阴徐氏字辈:洪维祖德朱虎为俦佐舜赞禹尽献嘉谋泽延东海望重南州忠考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