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是从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眉山苏坡乡的李氏族人。现在辗转在四川仁寿,我们有族谱。
据考证,历史上四川有6次大移民,尤以“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规模最为庞大,持续时间长达百余年,移民人口过百万。“湖广麻城孝感乡”是千百万移民后裔家谱里共同的字样,是众多先祖入蜀的来源。
明代麻城县的四个乡区中,确实有孝感乡。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建黄安县时,分调土地,就将麻城的一部分(包括有原孝感乡一小部分)划入黄安,也就是今天的红安县。
经反复考察,当年源源向四川输送千万移民的麻城孝感乡,其主体部分在今麻城市的南部,红安(原黄安)境内仅有一小部分。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长永清次永坚三永宁四永安五永忠
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长子元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贵赠明威将军公笃嗜诗书隐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传其后嗣多半徙居苏州枫桥及湖北武昌府
第二世永坚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军主要指挥者之一后投奔陈友谅仕汉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前四子迁回湖北其余子尚居湘阴
第二世永宁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进士候补县丞明初后裔迁回湖北
第二世永安 生于1320年卒于1366年字彦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妣林氏龚氏无子以长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
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于1323年卒于1375年妣王氏一子权又妣何氏一子志广(见广东南雄廖氏族谱)明初封德庆侯后裔散布湖北、湖南长沙、广东南雄、广西等地据传江西、四川临水县也有其裔
第三世升 永安公继子生于1335年卒于1426年荫封指挥使妣夏氏子四人长基次垕三矶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儿镛,铭案牵连发配广西戍边公元1225年获赦还乡湖北
第三世权 永忠公子生于1347年卒于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为散骑舍人洪武九年从冯胜练兵西安十一年从御史大夫丁玉征松叠等州克之十三年袭封德庆侯十四年从颖州侯傅友德征云南十五年领兵守毕郡寻守泸州十六年夏五月召还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长镛次铭三钺四钟
第四世基 升公长子妣□氏子三人长子承庆次子善庆三子余庆
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矶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镛 权公长子生于1367年卒于1402年袭封德庆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据《廖姓史话》载其孙廖垂远从江西迁湖南长沙按公与弟铭同受学于方正学先生先生被难二公笃师弟谊收其尸瘗于聚宝门外山上遂同坐死并追去所赐铁卷金章母女谪发浣衣局子侄俱发充奉义金山两卫军史称被逮时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读书所致此后家人切勿读书二子泣顾曰此事非读书人不能作传语后代儿孙益当读书云厥后金陵建方正学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
第四世铭 权公次子事略同镛公妣李氏后世迁湖北潜邑黄中垸
第四世钺 权公三子袭封指挥使死于广西戍所妣□氏子嗣无考
第四世钟 权公四子隐居湖南华容
第五世承庆 基公长子袭封指挥使妣□氏子三人长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学先生案株连发充广西奉义卫军田宅金章铁卷尽被追去宣德时观察某奏请清勾靖难罪名旋赦还复官职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废辞不仕复触朝廷怒发守凤阳陵寻卒
第五世善庆 基公次子卒于广西奉义卫军戍所子嗣失考
第五世余庆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奉 承庆公长子妣□氏一子赞
第六世春 承庆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泰 承庆公三子正统举人官山东钜野县教谕升河南河间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长许次谊三让按廖氏自元末迁巢湖户族流离谱牒失传公始搜订之承先启后实有大功焉
第七世赞 奉公子子嗣失考
第七世许 泰公长子妣□氏子二人长世兴次世华
第七世谊 泰公次子明廪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
第七世让 泰公三子后裔徙居寿县安丰圹廖家老圩(详见寿春廖氏宗谱)
第八世世兴 许公长子妣□氏一子伏亨
第八世世华 许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八世世昌 谊公子明庠生妣韩氏子三人长伏初次伏元三伏思
第九世伏亨 世兴公子妣□氏子嗣失考
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长子妣□氏一子自勉
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凤阳陵戍所迁居寿县东乡王叶巷坊因以廖家湾名葬于本村前卯乙过峡转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
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长自成次自功
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长必登次必选
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侧妣刘氏合墓子三人长严次秀三实
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长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怀远廖家巷
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色目人),社会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汉人,即原属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遗民,蒙古贵族称之为“南人”,地位最低。铁木真曾规定:凡杀死豪古人的,须偿命;杀死色目人的,罚80两白银;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头毛驴就可以了。蒙古贵族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每20户编为一“甲”,首长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担任,这20户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财产和妇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统治者还禁止“汉人”和“南人”打猎,不准“汉人”和“南人”练武术和持有兵器,连赶集做买卖、拜佛集会、夜间出门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贵族又特别崇拜喇嘛,任他们为所欲为,于是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活佛”,却是“汉人”和“南人”的灾难。他们所到之处,随从如云,或强占民宅,或强占民女,或勒索财物,或挖掘坟墓**金银珠宝……。为避乱,文友公举家辗转来到巢湖水边。适值江淮大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反抗元鞑的暴虐统治,也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坚、永宁、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训练水兵,扯起义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义军驻和阳,欲渡江发展而苦无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约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亲自迎接永安等于巢湖水寨。得到这千余艘战船,万余名水兵,特别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将,长于水战(明史称永安为水杰),朱元璋的起义军如虎添翼,声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终于摆脱“高筑墙、广积粮”的被动防守局面,转入积极进攻阶段。
从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军统帅(永安陷吴后,永忠任水军统帅),协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陆军将领先后打败元中丞蛮子海牙,灭掉汉陈友琼、吴张士诚,又讨降方国珍、陈友定进克福州。使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将军,由海路取广东。东莞伯何真归降,至广州又降元将卢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杀之,广人大悦,广东悉平。接着进军广西,在梧州降元达鲁花赤拜住,继而攻克南宁、象州,广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从徐达北征,攻克察汗脑儿。洪武四年,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败夔府守将郭兴,智取瞿塘关,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继而帅舟师直捣重庆、铜锣峡,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谕成都守将戴寿、向大亨等归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从徐达北征,收复和林。洪武六年帅舟师扫荡盘据在沿海岛屿上的倭寇(日本海盗)大胜而归。
由是可见,永安、永忠兄弟的战迹几乎遍中国,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诸省战功最为显著,堪为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悬于门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语(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封永忠为德庆侯。一时廖家成为应天(南京)的名门豪族。
事态有变。永安攻打张士诚部和徐达攻克宜兴,乘胜深入太湖与吴将吕珍战时,战船搁浅,后续部队迟来一步,永安被俘。张士诚爱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从而被囚,八年后死于吴,吴平后,灵柩运回南京,太祖迎祭于郊。葬于钟山,因功配享太庙。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永忠“功超群臣”,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级的侯爵呢?
先前,朱元璋起义初期,因羽翼未丰,多次得到明王救援与庇护,朱元璋便拜明王为主而称臣,后来明王日渐式微,无奈之下,遣使谕元璋欲移驾应天,到元璋的地盘上来。元璋一面“恭迎”来臣,一面派永忠驾舟迎驾。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韩林儿淹死。这件事有些蹊跷。永忠舟可渡海作战,怎么会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么?无论将来是明王称帝还是元璋称帝,永忠都只能是一个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于只有永忠最了解内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隐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罢了,洪武八年(1375年),终以“坐僭龙凤”被赐死,年仅五十三岁。当然,当年的功臣名将在朱皇帝坐稳天下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火烧庆功楼在所难免了。
永忠死后,子廖权于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权公子廖镛以嫡子为散骑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时惠帝常与议兵事,宿卫殿庭。可见廖镛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变,攻克南京,建文逊国。忠于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个个被杀。大学士方孝儒首当其冲,灭九族。廖镛与弟廖铭曾就学于方孝儒门下,见方横尸暴野,便收其遗骸而葬之,也被论死。灭九族,又加上学生一族,成为历史上“祸灭十族”的先例。这一次灾难非同小可,不仅田产宅第均被没收,还追回皇家先前赐予的铁卷、金章、第钺,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钺等一律充军边陲,妻女谪发浣衣局,沦为皇家奴。从此金陵廖家再无踪影。
廖家经过两次杀身之祸,死的死,充军的充军,能逃的则逃,又加上不断迁徙和军旅生涯居无定所,便形成后来支脉数省的罕见局面。
(一)廖承庆迁居凤阳,安徽廖氏家族
永安公无子,兄永清公子廖升过继而嗣之。升随永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永安死后,升嗣公爵,授予指挥佥事。侄儿镛、铭惨案后,升公也受牵连,虽年事已高,仍被发配广西戍边。1425年,仁宗继位(年号洪熙),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边,余放还。”这该是建文时殉难诸臣家庭命运的一次转机。这时廖钺已死于边塞。升公除留下长孙廖承庆继续戍边,其余子孙皆获释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间(1426—1435),宣宗为安抚死难诸臣的后裔,颁诏赦免诸臣,承庆公感慨先祖们的悲惨遭遇,终日恸哭,对恢复官职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绝了皇家的任命,这下又触怒朝廷,以其积怨未消,再贬凤阳守皇陵,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
经过数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紧缺,便将自己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迁到当时寿州东乡,现在的淮南市廖家湾,聚族而居,成为当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与此同时,七世祖廖让公的后裔迁到寿州南乡,今寿县廖家圩定居,形成寿县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湾迁到怀远县廖家巷成为淮南廖氏的一个支脉。十三世祖廖应桢迁到今日长丰县水家湖,后裔成为淮南廖氏又一支脉。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后裔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当属二十五世。
(二)湖北永清公永坚公永宁公永忠公后裔
据我谱载,永忠“其裔半在庐州府,龙池支谱载其子迁居湖广武昌府及四川顺庆府临水县或亦有所据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谱(光辉和利和于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调查,复印仙桃市廖氏宗谱首卷一册),使我们对这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号永德字子芳)元至正举人,分发湖北侯补粮捕府,二世祖廖永宁(派名道恒号永定字竹斋),进士,侯选县丞。见江汉之间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汉市境)建立家园。我谱载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诗书教子,实高尚之流也”。可见当时廖家是书香门第、功名之家。时值元末大乱,地方上的土匪盗贼乘隙横行乡里,生灵涂炭。为避乱,“乃至父母兄弟各异”。我们知道便有了文友公举家迁徙巢湖之举。明初大定,社会秩序大大好转,洪武二年,永清、永宁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岁,到明朝建立时已四十五岁,可想永清、永宁这时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园隐居起来。永坚公曾在陈友谅部下做过事,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永坚公前四子后来也迁回湖北。仁宗大赦时,廖升率子孙(廖钺已死于边塞)也是回到湖北,当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们的后裔。
据湖北八县廖氏联谱记载,后裔分布如下:
廖永清(湖北谱记为兰山,派名道清,号永德)生子六:瑾、瑜、瓒、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瓒(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辅显、辅谟、辅翰、辅贤、辅明、辅仁,后裔散居汉川、沔阳(仙桃)、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坼、钟祥、孝感、汉阳等地。总人口最多的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瑨公的后代聚居于潜江渔洋镇。瓘公的后裔居于潜江的袁硚和周矶。琛公后裔居于监利新沟镇。
廖永坚生子六:远、逵、通、达、遂、运。前四子后来由湖南湘阴迁回湖北。远、逵、通的后裔分别聚居京山、潜江、当阳。达后裔居荆门、钟祥等地。
廖永宁(湖北谱记为旭山,派名道恒,号永定)生子三:玮、璜、玺,后裔分别居于天门市的渔薪镇北千弓、石河镇海湾村、汪场之廖家河岭,还有一支迁襄阳。
(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坚公后裔
永忠公和永坚公在湖南的后裔,现已清楚的有六支:
一是永坚公的第五、第六两子遂和运没有回到湖北,其后裔居于湘阴。
二是永忠孙镛、铭、钺、钟的后裔,聚居于华容东山乡及湘阴等地。
三是永忠的六世孙,廖镛曾孙廖垂远,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长沙市湘春门北门正街,形成一个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国遴,明朝末年官户部给事中,国遴的侄子廖远度是文学家。
四是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廖氏。据该地谱载: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从佐。邦佐始封御营指挥。洪武九年随黔国公平云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镇守长沙兼摄茶陵卫,殁于王事。妣符氏、马氏、许氏、阳氏,生子六:则斌、则善、则卫、则和、则忠、则华。后裔聚居于栗源镇石波潭村等地。历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
五是永安公后裔,明洪武时迁长沙城,随迁长县白箬乡长冲及城南外烂泥冲。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余人。宗祠设河西长冲。
六是永忠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阴黄谷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有4000余人。分布于归义乡丝塘、河市乡。宗祠在黄谷乡。
(四)广东永忠公后裔
广东廖氏这一脉主要有三个支系:
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抵达广东,东莞伯何真率众官出迎,见永忠真英雄豪杰之士,便将女儿嫁给永忠。广东平后,奉太祖令进军广西,按当时制度,妻女不准随军,便将何氏寄在东莞,此时何氏已怀孕,后生子名志广。1375年,永忠死时,志广才七岁,何氏贞节不再嫁,携幼子定居南雄,志广成年后修祠于南雄珠玑巷,到1988年已传至23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廖永忠世系。
二是清远支系。据清远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谱考》记载,广东清远市即今清新县珠坑坪杉树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远滨江池水岭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吴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后裔聚居清远。传到四世祖国谅后,陆续有部分后裔播迁广州市、韶关、黄埔、乐昌、越南等地。
三是怀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间,永安、永忠后裔登宝等人由湖南邵阳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五世,聚居于怀集县西北的兰钟镇。在后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
(五)广西永忠公后裔
明初,南方岑伯颜不服明朝统治,仍坚持元朝体制,待广东平定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奉命进军广西,降服岑伯颜。至此,明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师回朝,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广西期间,永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安民兴业,民感其惠,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后裔也便在广西安家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监察御史,廖应先官至中宪大夫。
另外在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也聚居有廖永忠后裔,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辈是廖广,号君门,封千总军门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闪、日升。日正生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为避战乱,随祖母来到阆口三甲落籍。日照后裔分布于安怀镇、官成镇、怀城镇、思旺镇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闪嗣子其昌的后裔除居住平南县东华乡外,大部分分布在藤县大黎镇、东荣乡以及蒙山县陈塘镇等地。
又据广西平乐县廖氏族谱载:廖源广(1450~1528),字泰弦,号绍堂,明代人,永忠曾孙,奉旨率师统兵进伐九洲楠木洞(今广西东部一带),镇剿苗民叛乱。平定叛乱后,被皇上封为廖太尉征南将军昭灵太师金毗六殿显惠侯王,受命镇守九洲楠木洞。因爱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弘治五年(1492)带领兄弟子侄从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珠玑巷(原名猪鸡巷)迁居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东乡里榕津仙宫寨立寨创业。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后裔,分支遍布平乐、钟山、荔浦、恭城、贺县、昭平等六县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约有三万余。
(六)云南廖永忠后裔
云南板桥廖氏是廖永忠后裔,开基祖是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不受县平坝立业。应寿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时、明政、明义、明和、明孺、明智。从应寿至今已传13代。字辈是:应、尚、明、君、联、启、发、仁、正、万、天、国、元、延、绵、永、世、洪、忠、怀、文、凤、登、朝、彩、兴、德、顺、祯、祥。
700年间,文友公的裔孙遍布大江南北,纵贯数省,播迁全国各地。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经历形成的。据我谱记载,永清公尚有一支后裔迁苏州枫桥,承庆公尚有留在凤阳的后裔,据传江西龙南和四川境内也各有永忠的一脉。这些都还未证实,或许今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更由于廖氏子孙的努力,会很快水落石出。
二。谱牒
自文友公迁居巢湖传四世至镛、铭二公,因受其师方孝儒案株连,家破人亡,宗牒散遗,传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间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传至乾隆年间,旧谱存于十九世蘧风公(廪生)处,可惜毁于东邻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称公(岁贡生)手录之谱稿犹存,复订而修之,公挽我谱厄运于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统年间,二十一世绍董公偕众叔伯、兄弟、子侄采访手录而藏之,为以后续修家谱做了大量工作。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1 李姓辈分表(持续更新版)
李姓字辈,我们是二十字辈,永廷晋尚国,玖万世家天,开场文光远,云梦四拾先。有些音同字不同。我是远字辈。
2 姓氏李辈分表
按您说的字应该是赣榆七大支李的后裔。泰安宗裕庆,传家大启祥,显文荣盛世,永锡翠群芳,元臣祝厚泽,为善济时康,诗书从汝景,道德守弈香,中和润化育,勋业名振扬,云仍怀至宝,万代炳余光。说明:这六十二个排行是从十三世开始到七十二世,这是全宗族七大支统一的排行字,是宗法规定,不准用他字起,以防混淆了世系。请李姓宗族人员谨记。
3 李姓氏辈分查询
男还是女吖,男的李谋远女的李谋欣
4 李姓辈分查询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5、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6、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7、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8、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9、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0、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1、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2、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
13、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4、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5、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6、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17、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18、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19、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20、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5 李姓族谱辈分表
湖北省: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扩展资料:
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
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
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亿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同时也是华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12亿人。
6 李姓氏辈分大全
黄李强 黄李彪 黄李好 黄李伟 黄李顺 黄李哲 黄李蔓 黄李林 黄李强 黄李聪 黄李龙 黄李恺 黄李缤 黄李峰 黄李洋 黄李雁 黄李缘 黄李浩 黄李磊 黄李广 黄李春 黄李滢 黄李奇 黄李锐 黄李青 黄李意 黄李昊 黄李洪 黄李晖 黄李军 黄李云 黄李磊 黄李传 黄李伟 黄李茗 黄李悠 黄李师 黄李丰 黄李晋 黄李剑
7 李姓家谱辈分表
我家有族谱,祖上是跟随沐英将军来云南的。《香渊李氏族谱》希望对你有帮助
8 李姓字辈排序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红安七里坪圣人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9 李姓氏的辈分
排列20字: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相传李姓就源于赢姓,其祖先为李利,而著名的李耳则为其的第十一世传人。不过对其出处也有其他的参考,也有史料记载,李姓出自他族改姓,是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10 李姓辈分排序
全国各地各支不一样。山东文登李姓字辈:1泽头李氏字辈:纯(醇)厚本宗,惠叙令德,爰(yuan)作之基,以斯为则。2 碾头李姓字辈:玉天人品早,修学宗圣道。 3文山李姓字辈:天鸣起景,允仙如崇,淑德远延,宝世滋大,相继文荣,光裕永年 4顶子李姓字辈:书铭昭祖德,永世国恩常,善纪人芝志,培承继乃昌。5泽头丹东李姓字辈。国士文成显、荣华富贵昌、兴家传世远、修德积功长。6文登大连李姓字辈:治国和永
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分布及部分家谱1、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收夏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787年被解除兵权。在军四十余年,始终勇敢善战。2、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2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35代。3、益阳西平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4、沅江嫩草江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之子宪。十三派至用期公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传至云可公率子孙于明洪武间迁居武昌,景泰间又迁居龙阳,传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长子如璋成化间迁居益阳,后迁沅江嫩草江,衍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谱,光绪6年(1880)、1913年、1948年续修。派语: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5、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6、衡山县城南正街李氏:始祖晟公,唐封西平郡王,支祖宪公,唐封陇西郡公。迁衡始祖世华公,由江右迁湘。7、衡阳井田李氏:始迁祖正五公,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宪公苗裔,明初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衡阳县东井田,传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惟原赞、原玑、原珏、原聪四房聚族于斯。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1年(1767),嘉庆25年(1820)、咸丰11年(1861)、光绪24年(1898)、1930年续修。派语: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8、衡阳金溪、山霞李氏:晟公二十派孙自衡公官桂阳知军,落籍衡山岳后杉木桥,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桥迁衡阳金溪庙,二十三派朝显公又迁回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四派大贤公字丞贰,以元进士为衡州同知,遂开基于衡阳县永福乡金溪庙。生子五,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添祥迁星沙,添瑞落籍山霞。明正统6年(1441)创修族谱,清乾隆59年(1794)二修,道光9年(1829)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1942年六修,2000年七修。嘉庆6年(1801)再建总祠于白果,祠联:聚族托名区,看涓水横前,衡岳对峙;登堂怀祖武,有长源勋业,太白诗文。堂号为"五知堂":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派次诗歌:大福源忠信,景玉成居良,映奇新康银,时建焕春光,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学能敦古训,定可振家声,承先树伟业,裕后乘长风,旭辉照普天,华夏乐太平。9、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十余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10、湘乡遥湖李氏:始祖唐时良器公,讳晟,第十一子塑十九传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时累官湖南观察使,遂家长沙,生四子:长子济南公,讳启良,宋嘉熙举人,任河南延津县尹,元至元11年(1275)由长沙迁湘乡。又七传至缙、绅二公,缙公分居遥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绅公派衍涛、淇、湘三支。族谱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5年(1727)、乾隆13年(1748)又二修,嘉应25年(1820)遥湖汛支续修。老班: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乾隆13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11、湘潭龙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时自江西袁州迁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孙德护,字行之,元末时因避难由茶陵砻溪中洲迁湘潭龙船港白石头埠口。族人分布于龙船港、王十万、长沙口。清光绪25年(1899)六修,民国间七修族谱。至1949年,已传25代,共14300余人。宗祠在龙船港。12、湘潭高塘李氏:始迁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世居江西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村,至五世衍为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浏田)三大支。彦铭房十世孙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庄。1929年九修家谱。九修时后续派名: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13、湘潭河头李氏:始祖宪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说宪公数传至庆远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时约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头李氏族谱》李光裕序称,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宪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迁徙湘乡,旋迁湘潭河头。14、攸县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孙庆远,宋时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孙祁公,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籍茶陵砻下。次孙承松,字子温,元至正年间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龙村。生子二,派衍两房。现多聚居在攸县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陵、望城、广东等地。清康熙10年(1670)初修族谱,乾隆14年(1749)重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辈:士光万世,盛德传辉,永久发祥,昌泰显耀,鸿建文明,展运才华。15、醴陵枧头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乡长丰里,生六子,文贤徙醴陵富里,文汉、文秀、文从失考,文祥徙萍乡车田,文署于明洪武间徙居醴陵双江口,拓业大石塘,卒葬枧头洲。子四:楚诚居大石塘;楚训居杨林塘;楚谟居渌石塅;楚谥居坛头园。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620人。宗祠在东乡枧头洲。清康熙3年(1664)始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8年(1828)、同治2年(1863)、光绪28年(1902)、1939年、1991年续修。字派:(自八世始)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16、嘉禾李氏:远祖晟公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2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新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年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17、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夏富村子乙公后裔:夏富追远堂始祖子乙公;子乙公系广东仁化夏富追远堂李氏始祖,其祖先原于陇西(现甘肃省境),系唐西平忠武王晟公之后,沿湖北孝感府(境),后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樟树村。子乙公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即乙亥(1215)年,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取得功名之后,游宦粤西苍梧(今广西省苍梧县),于南宋德佑初,即乙亥(1275)年,致归舟泊夏富。见其地被襟石,障面带大江,文星映左,武曲临右,山川形胜,极所罕见。子乙公饱读经诗,精通天文地理,认定夏富是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必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故毅然卜居夏富村,并制定训示子孙以耕读为本,纲常伦纪的发家宏略《家训》,世代相承。果然是贤人志士代不乏人。第四世始出护驾军士的善壁公,继善壁公之后又出拔贡任命馀姚知县的李清公。明、清、民国时期再出拔贡、恩贡、监元、邑痒、府痒生等功名志士等百余名,共和国时期才半世纪,为官科级以上有十多名,荣获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生,大专生及各类职称人员近百名。真乃洵山川之钟灵也。正是:世泽绵绵多先哲,瓜瓞芍芍有后贤。子乙公辟基夏富村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历史,枝繁叶叶茂。蕃衍子孙至今已二十六世,基业磐固昌隆,世孙相守,人财兴旺,其后裔遍布仁化(县城、董塘、大桥、周田、小田、大岭、康溪)、曲江(马坝、乌石、黄金村)、韶关、佛冈、佛山、广州、湛江、湖南汝城、香港、台湾省等地。夏富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丹霞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红石公园的重要组成地段)的美称。闻名中外,正所谓:天地奇观一丹霞,人间仙境数夏富。子乙公后裔均能以诚信为本,读耕为业,工商俭施,荣宗耀祖。注:夏富村追远堂李氏始祖子乙公及石塘李氏始祖元善公先祖都是晟公(即西平忠武王),子乙公接晟公第几世尚需考证。18、萍乡三河衙前李氏谱:据谱记载,我族为萍乡三河车田衙前李氏,是为衍庆堂,乃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十子陇西郡公宪公幼子绳公之后,世系为:晟公-宪公-绳公-珏公-庆公-谏公-仪公-思禹公-乐善公-先春公-友仁公-自新公-德全公-志科公-孝谦公-绍贤公-世忠公,世忠公乃三河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赓公-澡公-森公(字士森),森公乃庐陵朋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浩公-昭戬公,昭戬公乃丰城湖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浚公,乃分宜白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氵自)公,乃安福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许公,乃兴隆西湖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宾公,乃湖塘游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庚公;乃黄川槎滩鱼梁等派;晟公-宪公-焕公,乃瑞州上高派始祖。(作者:三河李)19、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陇西堂丹阳房-徙京兆李氏-西平李氏-豫章李氏-谷村李氏-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唐公(名世春)--千护(同胞兄弟千林、千秋、光璇、光灿、光澈)--孟荟--仁漕--廷温--延品--宣义--明遇--最珍--仲恂--思富--信韬--士收--兴庵--元珍--时光--家贤(字贤叔)--声端(字端甫)--礼庆(字庆叟)--乐恭(字恭伯)--先贵(字贵夫),自唐公始旧谱字辈如下:世光孟仁廷延宣(义)、明最仲思信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千护公通谱禾仓堡支系自元公(千护公)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始,迄今已历一千零八十年,最远已传至晟公第五十二代,历朝历代列祖列宗秉承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祖训,忠实而朴实地记录了每一代生殁配葬衍,自唐公始所用的七字字辈一直到可以沿用到解放建国前后,最后一辈为"大"字辈,千护公后裔历来聚族而居,禾仓堡(今嘉禾县城)是明初由千护公后裔所建造的一座城池,城墙于解放后拆除,城内居住的是千护公同宗。一九三五年宗谱续修由李抱冰、李云杰主持,是次修谱起用新的字辈(共四十字)班行为五字班辈:"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自元公(千护公)始第三十一世起使用"造"字辈,一九九三年续修又新增二十字:"望族繁兰桂,"族谱记载着历代祖先迁徙繁衍的艰辛历程,凝结着历代祖先呕心沥血的精神传承,也昭示着历代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殷期盼!千护公后裔秉承了陇西堂西平李氏的精神精髓,并将此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结语引用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言与各位同宗共勉。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曰:"籍令为子孙者不务力学修身,世其德义,入则*邪荡检,出则复饮贻讥,不将为家声之大玷乎,德色耘锄、相煎萁豆、伦常之薄,人道其熄矣,族亦有不亲其亲不长其长,伤考心而悖天显,以为名教之大谬者乎,八家同井犹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奈何一本之亲衅开羊羹,斗成蛮触至于雀角公庭,以贻乡曲之鄙庸乎,四业既废,游手无赖,作奸椎埋,插宪逋赋,使有司穷于呼牛而闾左苦若秋荼,此不亦圮族之忧乎,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履丝曳缟、酗酒渔色、自务豪雄、笑人守虏,此殆乡国之蠢,家门之孽,族毋有类是者乎,如其有之,即列名于谱,谱之灾也。反是,则忠孝节义不失祖宗之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矣,族人勉之哉,今吾族人亦惟竞竟自持以礼义为之根,泽之以诗书,行之以智勇,世德作求,是则孝子贤孙当能保世滋大绵绵,延以继承于亿万代而炽昌其未艾欤。"20、李氏族谱:□□卷:序号:1226[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f其它:1922年木活字本21、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序号:1123;[浦江]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蒋志锦主修,徐心明等编纂-1938年木活字本-7册-22修本;始祖:晟,唐代人。始迁祖:天启,明洪武五年(1372)自东阳县迁居浦江县莲塘村(今属浦阳镇)。本谱始修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世系修录至第五十一世,排行字为齐。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三世起:宗福□文行演玉茂顺镕森荣坦镇深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壮中正文理密察。卷一:勅书附诗、像赞、凡例、家规、谱序、传赞、寿序、祠记、宗庙记、田产;卷二:排行字、系图;卷三~七:行传、谱跋。1938年木活字本23、常德李氏:始祖晟公,第十子宪公,江西观察使,长孙游公继为袁州刺史,遂家江西。子孙蔚起于吉安、吉水、分宜、泰和。二十九世显旦公,生乘、熏、重、秉。元明之际,干戈扰攘,四公后"必"字辈共二十五房先后迁居湖南常德、安化、汉寿、桃源、益阳等地。乘公生世芳、世立、世允。世芳八子:必达字凤翥,为常德六李湾始迁祖,必华字中华、必和字中和、必庸字中庸、必荣字中荣,同为东湖山始迁祖,必通为金鸡坳始迁祖,必道字凤鸣,为麻腊嘴始迁祖,必远为益阳马轮冲始迁祖。世立三子:必朝字朝凤,必阳字朝阳,为善卷村始迁祖,子孙分居斗姆湖、赤塘湖、黄市港等地,必龙字龙寿,为长堰冲始迁祖。世允生必旺,迁斋公嘴元普庵。熏公生世銮、世高、世和,世銮生必赏,其裔散居半月障、黄金庙、团山、王家港。世高生七子:必宝、必宥同迁桃源南竹山,必实、必宽同迁益阳修山,必赁、必贽其裔蕃衍石灰山、黄土店、龙船湾,必真迁四川。世和生必贤,其裔居李伍滩、鹿角坪、鸿鹤冲、太极障。重公生世良,世良二子:必贵迁黄壁坪,必贸迁花岩溪。秉公生世奇、世可,世奇子必赉,其裔居汉寿木山,世可生必贡,其裔居汉寿七星堆岗塘坪。1948年各支合修族谱,百字派语:能儒天特重,利建守邦基,发祥定有喜,慧聪范愈规,科甲同济向,锦乐昶瑞宜,诰典伟章贵,醇让福禄绵,腾辉崇上兆,丕业创砚田,仁秀蕴颖悟,琼瑶则爱亲,言信昭康运,宽裕耀唐庭,高超绳俊杰,丰足道恒盈,协华参修若,楷模庆善成。24、常德上大村李氏:始祖宪,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传至应高、应成兄弟于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上迁湖南武陵县前河上大村。清光绪间三修族谱。常德、沅陵李氏25、资兴程乡李氏:谱称该族先世家居陕右陇西,次居洮州临潭,至晟公十子宪任江西观察使,长子游,殁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县白芒源,递传至维公,三子,皆居泰和县之三万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迁于兴宁,今资兴。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峡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传十一世厥昌公开派程北上中田,再传六世道兴、道权诸兄弟,分布于程乡各庄。26、资兴凤凰窠李氏: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阳万户元帅,落籍于郴阳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讳景南,又迁兴宁学前凤凰窠。清康熙50年(1711)始修族谱,道光18年(1838)、192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厢镇、昌平、保民各乡。宗祠在凤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27、[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28、西平李氏家乘:七卷:[湖南安化]: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孙宪,字章武,行十,仕江西洪州,卒葬分宜。宪长子游,字观业,行一,唐时复迁宜春。其后裔孙散居江西德化、庐陵等地,元末明初,始迁安化。卷首(即卷一)序、家训、碑文、传、祠堂记等,余卷世系。清光绪28年(1902),木活字本;始祖:[唐]李晟;先祖:[唐]李宪;先祖:[唐]李游。29、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民国28年(1939),木活字本;西平堂;始迁祖:[清]李悬明;先祖:李晟30、李氏三修族谱[武陵]: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宪,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传至二十一世应高、应成兄弟,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迁湖南武陵县家前河上大村。卷一原祖编次、诰敕、碑赞碑铭、宪祖与始祖世纪,卷七、十分支世纪。31、李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三卷,末一卷,终一卷:[湖南浏阳]:西始祖晟,字良器,唐陇西人,徙京兆,封西平王,谥忠武。二十二世孙文绣,字质因,号太和,元季避陈友谅乱自江西萍乡徙居浏阳中洲,为中洲始迁祖。卷首序、凡例、家训、像赞、传、行述、墓志铭、祀产、合约、杂记32、湘阴荆塘李氏材房支谱:八卷:[湖南湘阴]:始祖晟,字良器,仕唐。二十世孙子才,行重九,元至正间自江西吉水迁居湘阴荆塘,为始迁祖。曾孙世材,字仲明,明初人,为本谱房祖。卷一序、凡例、家规、规约,卷二祠宇志、丧服志、祀典、公产,卷三至六世系,卷七传、寿序,卷八坟图。33、李氏四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沅江]: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二十世孙云,字可云,元末明初迁湖北武昌,尊为南迁始祖。子文昭复迁汉阳小安村。文昭孙汝德又迁益阳油塘坪。始迁祖汝德长子如璋,业道教,法名普慧,徙居沅江嫩草江。卷首序、弁言,卷一家训、服制、派语、寿诗、传序、墓志铭、跋,卷二、三系图,卷四至十六系表,卷末契据、墓图。34、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35、莲塘李氏宗谱[浦江]:族为唐西平王李晟第四子洪州都督訹之裔。十三传至天启,明洪武五年自吴宁迁浦江县东十四都练聎莲塘,是为迁莲塘始祖。卷一序文、像赞、家规、传、赞等,馀卷载世系、行第。
对不起,我无法确定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占金皆辈”这一辈分。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不同家族的家谱可能存在不同的辈分和字辈。因此,如果您想确定某个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特定的辈分,您可以尝试向该家族的长辈或家谱研究人员咨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分支的李姓家族可能存在不同的家谱和辈分。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其家谱和辈分也可能存在差异。
湖北省(1)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2)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3)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4)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5)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6)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
红安七里坪圣人。(7)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8)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2、河南省(1)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2)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
三元金江长。(3)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3、湖南省(1)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2)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
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3)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4)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李氏族谱字辈
1051 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1052 山东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1053 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054 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1055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1056 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1057 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X效?L,V守举??,宜向宗志元 。
1058 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1059 山东德州:辱季绍光,照先名传。
1060 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1061 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062 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1063 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1064 山东肥城: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065 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1066 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67 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1068 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1069 山东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1070 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1071 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
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
分支始祖李侃公。 1072 山东广饶:荣、龙、庆、好、开。
1073 山东海阳: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1074 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1075 山东海阳:润、珠、明、浼 1076 山东海阳:世孔作树,超知忠京。 1077 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1078 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079 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1080 山东菏泽郓城县符楼村:中成心乃玉,瑞绪容风昌 1081 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1082 山东黄县李氏:(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1083 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084 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1085 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086 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087 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1088 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1089 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1090 山东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091 山东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1092 山东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1093 山东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1094 山东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1095 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1096 山东济宁:若肇维祥,作善得昌;奉述庭训,永标其方;谨言慎行,尊乃伦常;千斯万年,兹亦攸光;续传久远,人所共望。
1097 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1098 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1099 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1100 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1 山东胶南:万、景、克、茂。 1102 山东胶州北乡: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1103 山东胶州李氏:庆任(梅)云,(长桂)宽(喜宝经)敦宗义,先明支恩,本仁志同,方祚吉正,字传平信,瑞玉成麟。 1104 山东胶州李氏: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1105 山东金乡:……继宗思善开来克昌…… 1106 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1107 山东鄄城: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1108 山东莱芜:海光秋乃(耐)盛(圣),万国重宗嗣。 1109 山东莱芜:式、锡(逢)、池、村、列。
1110 山东莱西埠后:龙、桂(任)、兆、基、本。 1111 山东莱州:常名树世,乃家之荣;再传百代,宏大而终。
1112 山东莱州
我们家是从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眉山苏坡乡的李氏族人。现在辗转在四川仁寿,我们有族谱。
本文2023-10-24 08:42: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