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都扫些什么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清明扫墓都扫些什么呢?,第1张

祭奠逝去的亲人形式:续家谱撰生平、修墓园除杂草、设礼拜唱圣诗、忆先祖述生平、助老人广行善。

1、续家谱撰生平

圣经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家谱方面的经文,可见家谱对人类传承的重要性。我们续写家谱的时候,不只是记载先祖的名字,还可以把其生平事略记载下来,以备后人可以了解且秉承先祖的美好传统。

2、修墓园除杂草

基督徒可以去祖坟或者墓地清理杂草,填土修墓,敬献鲜花,以表追思。

3、设礼拜唱圣诗

基督徒可以提前预备一套礼拜程序,邀请家人们一起到墓地或者教堂进行追思礼拜。唱诗、祷告、诵读关于主再来或复活章节的经文,彼此分享我们对复活的盼望等等。如此不仅可以追思故人,还能借此向未信主的家人传福音。

4、忆先祖述生平

述说先祖生前的美好善行和属灵见证,使后人可以学习其优秀品德和经验教训,铭记在心,谨守遵行。

5、助老人广行善

弟兄姐妹可以在清明期间接济孤寡老人、残疾人、贫穷者等有需要的人,以光盐的行动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上坟要带馍、香、纸钱、鞭炮、花圈等。

中国有许多地方上坟都有讲究,通常是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辈要准备祭祀用品(包括烟酒、馍、香、纸钱、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坟前进行祭祀,以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

仪式:

上坟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垫上砖头,让他人看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今天是四月的第一天,又是新的开始。

而就农村的农俗来说,今天还有个重要的意义。

这个和农村清明扫墓上坟的一个习俗有关,不过这个习俗的本身意思却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的习俗吧!

01前三

所谓前三,其实就是说清明节前三天,比如今年,4月4号是清明,今天就是清明的前三天。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前面第二天是半寒食,而这两天是不能烧火做饭的。

但清明按照农村的习俗是要拿着祭品,去烧纸焚香祭祀的,但寒食和半寒食不能烧火,故而清明上坟大多会选择在第三天,也就是比如说今年的清明,担心4号没时间的,可以今天去上坟祭祀。

关于这点大家要注意,农村清明上坟讲求的规矩是“早清明,晚十来一(农历十月初一)”,就是说,如果清明当天已经过了再去上坟是不算数的。

清明添坟和上坟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如果清明过了就没必要去了,错过了清明再去上坟就失去了礼节和孝道的意义。

但因为清明前面两天是寒食和半寒食不宜上坟,故而最佳时间就是清明前面第三天或清明当天,这就是“前三”的意思。

02后四

上面说过,清明前一天和前第二天都不适合上坟,清明前三天和后四天上坟为最佳。

虽说最好是前三天和清明当天扫墓完,清明后没意义,但后四相当于是一个弥补吧。

03前三后四

每个地方的规定不同,也有人觉得,清明原本是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的总称。

所以清明并非特指某一天,而清明节也是申遗成功后国家法定假日才规定为清明节。

按民间的清明,尤其是农村的祭祖时间,其实是很长的,前三后四就是以斗指乙,扫墓在一周内完成就行。

只是说,清明前三天到后四天都是扫墓的首选日子,也有说扫墓祭祀要逢单日,所以也有一些地方的规矩是“前三后三”。

总的来说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寒食节和半寒食不能去祭祀,因为这两天不能生火,人们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糕饼之类的,当然与扫墓祭祀的规矩相悖了。

前三后四就是祭祀,农村很多地方都有这个规矩,就是先添坟再上坟。

也有说,祭祀烧纸在节前三四天,寒食节前算3天,清明前算4天,就是那三四天。

现在很多人不是很在意这个,大多是清明前扫墓,之后7月和9月也有扫墓的习惯。

我老家的规矩则是,清明当天扫墓“挂纸”(就是在坟头挂上白纸的意思)。

04新坟不过社

在说“左五右六”之前,先插个题外话。

农村扫墓上坟有新坟和旧坟之分,去世不到一年的就是新坟,“新坟不过社”,子孙做清明不能过社,啥意思?

社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春社就是从立春那天开始,数到第5个日干是戊的日子(不管是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只要是戊日就行)。

也有说法是,“春分近戊”,就是靠近春分日的那个戊日就是春社!

按照今年的算法,立春到春分是45天,而戊是10天一个轮回,那就需要减掉5天,所以不管社在哪天,春分(320)前5天祭祖是没有过社的。

而春分前的社就叫左边,即“左五”!

而立春后的第5个戊日,就是春分后,因为立春日到春分日是45天,5个戊就是50天,所以还需要再加上5天才是5个戊。

但节气有些早迟,所以春社是在春分后的第6天以后。

就是说,社在春分后的话,要到第6天,而农村喜欢说六六大顺,所以既然第六天没有超过社,那么第六天去添坟也是可以的。

05左五右六

上面的说法也可以解释左五右六,但重点其实是针对新坟过不过社的问题。

大多人说左五右六,其实是说祭祀扫墓的那天,最好是早五晚六,也就是卯时两刻左右祭祀完毕。

早上5点其实太早了,但祖先们觉得,那段时间因为早,却体现了对祖先们祭祀的诚意。

也有的地方觉得,左五右六其实指的是祭祀时间和添坟时间。

在我老家,添坟也叫“上土”,春分后一周,左右就是那五六天,相当于一个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清明添坟就在那五六天中。

比如今年的春分是3月20号,那么上土添坟的最佳时机就是21号到4月1号之间的五六天。

人们提前祭祀也是为了避免误时辰,大多地方还是遵循只许提前不能推后的规矩。

春分后添坟也是农村的一种习俗,很多人忌讳在春分前,清明后添坟。

现在大部分农民们清明祭祀上坟是不怎么遵循这个的,大多是清明当天去祭祀。

我老家清明的仪式比较简单,就是供饭和挂纸,到祖先们的墓前摆饭、烧纸、上香,在坟头挂上纸钱做的白纸就好。

不过对于说添坟,这个农村的确是比较讲究的,最好的还是春分后一周。

现在这些古老的习俗也不太为人所知,很多年轻人也不计较那么多。

清明是怀念先祖们的日子,个人觉得最主要的是诚心,心诚自然灵,祭拜先祖,内心舒服,日子过得肯定怡然,也是孝道的一种传承。

村里也有人家清明不祭祀,也没什么,祭祀本身就是人的一种信仰,信就去祭祀,不信那就在家休息,都是可以的。

好了,那么大家对于农村清明祭祀扫墓还有哪些要补充的农俗呢?欢迎留言交流吧!

你好!你找的是不是这篇文章?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在这个清明佳节,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清明扫墓都扫些什么呢?

祭奠逝去的亲人形式:续家谱撰生平、修墓园除杂草、设礼拜唱圣诗、忆先祖述生平、助老人广行善。1、续家谱撰生平圣经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家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