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与包拯有什么关系
公孙策与包拯
公孙策是《三侠五义》里的文学人物,属于那种完全架空的,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是开封府的六品主簿,说到包拯的助手,除了王朝马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公孙策。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剧照
公孙策是开封府三口铜铡的设计者,公孙策的研究范围很广,他精通各种断案方法,熟知犯罪心理学,对疑犯的审查手段犀利,公孙策对医术的熟悉程度之高,他平日里心思缜密,善于观察,是一个行动派,此外公孙策性格和善,很多人都喜欢和他作品朋友。
公孙策和包拯在郴州的时候,公孙策被宋仁宗封为主簿,在和颜查散去洪泽治理水患的时候,宋仁宗又封他六品官职,在跟随颜查散到襄阳查办的时候,宋仁宗加封他为主事。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对于公孙策的描述各有不同,但是唯一不变是包拯的得力助手这件事,尤其在他和展昭一文一武的配合和下,形成互补,让包拯在破案的时候如虎添翼。
公孙策才貌双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学识渊博,精通琴棋书画,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除此之外,公孙策医术高超,曾经多次凭借自己的医术,帮助团队化险为夷,走出困境。
公孙策在审问郭槐的时候制造了当时骇人听闻的刑具,杏花雨,还为开封府制造了三口铜铡,树立了开封府的威信。公孙策年少的时候狂放不羁,常常是目中无人,但是在被包拯深深折服后,决定死心塌地跟着包拯。和包拯的关系是一生的挚友。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大臣,凭借他的大公无私被后人铭记,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包拯成为进士,为国家效命,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包拯画像
包拯曾因为自己父母年迈,有辞官的想法,因为牵挂父母,他辞官陪伴二老,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屋,直到守丧期满,同乡的父老乡亲来都来劝包拯,包拯采取做官。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建议练兵选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培养一批作战能力强大的士兵,驻守国土的边疆,抵御外敌的侵略。
包拯在执政的时候以廉洁著称,他严刑峻法,以严明的纪律规范自己的下属,包拯为人刚正不阿,眼里容不下任何沙子,看到不良的现象存在,王逵曾经强制征收百姓的钱财,弄得百姓名不聊生,发生暴乱。
王逵非但不找自己的原因,还派兵抓捕想要为自己争夺权力的百姓,包拯七次上书弹劾他,最后一次更是将矛头直指当今的统治者,这一举动震惊朝廷,当时人们都佩服包拯能有这样的胆量,皇帝也没想到他要维护百信权力的决心有这这么大。
包拯秉公执法,在他为官的时候,深得民心,他出处为百姓考虑,帮百姓做事,有贵族想要从老百姓那占到半点便宜都逃不过包拯的法眼。
他整顿民风,改革人们的诉讼制度,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向自己倾述遭遇的不测,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是清廉的象征。
包拯二三事包拯为人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做事果断,敢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称号。后来人们又将他奉为神明来进行膜拜,由于民间传他是黑面的形象,因此也称他为“包黑炭”。在文言文《包拯二三事》中,主要写了关于包拯为人处事方面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具体的内容。
包拯画像
文章首先是讲了包拯所做的的官职。包拯活到六十三岁,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做过很多的官职,比如像知县、知州、转运使、知谏院等等,曾经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做郡事的那几年,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为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所以在京师等地就不用说了。包拯的“清心直通”是他做官的宗旨,他用这个要求别人,当然更多是要求自己。
之后又讲了包拯为官清廉的小故事。包拯对待犯法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例外。包拯在故乡当知府,他的舅舅犯了法,他一点都没有讲私情,按照法令秉公处理。曾经担任荆州南路,发现转运使王逵对百姓特别刻薄,又残害了很对百姓,于是包拯通过连上七次书终于让王逵免去了职务。
最后是讲包拯生活简朴的故事。包拯在当官之后,虽然身份比较尊贵,但是他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器具都跟老百姓一样。对于那些贪图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他是最看不惯的。
包拯家训包拯一生清廉,他严于律己,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他希望自己能为百姓帮忙,为百姓做实事。包拯对自己的家人,后代要求也很严格,这篇家训向我们揭示了包拯的廉洁品质。
包拯家训
包拯在家训中告诫自己的后人,我的后代啊,我希望你们做到我说的话,你们要是不选择从官那我管不着,要是你们有人在当官的时候因为贪污,或者因为失信于百姓遭到撤职的,在告老还乡的时候,都不能选择这里。
应为我包家的土地上容不下你们这样的不忠诚之人,你们死后,也请麻烦你们自身自灭,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子孙把你们葬在祖坟上。要是有不听从我的话的人,那么请你自动和我撇清关系,因为我们的缘分已尽。
家训的原文一共三十七个字,在之后包拯又补了一些,希望我的儿子包珙把这段话刻在石碑上,然后立在我们家屋子东面的墙壁上,我要让我的后代全都看到我说的,我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做百姓的好帮手,而不是只贪图自己享乐,要始终记住,当官的只有把百姓服侍的很好,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从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包拯态度的坚定,从他对后代的期望中,我们知道,他想要将这股廉政之风一直持续下去,并做到影响深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那些沉睡在自身享乐官员,让他们回忆起自己最出选择走上做官这条路的目的,回忆起他们当时纯净的心灵。
包拯的后代包拯的墓志铭中记录的很清楚包拯一共有四个孩子,他的大儿子过早的就夭折了,包拯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离家很远的陕州,另一个许配给国子监,包氏家族的继承全靠包拯的小二子。
包玉刚
包玉刚是上世纪80年代是,是当时的世界八大船王之一。没想到他的祖上竟然有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包拯这样有名的人。
包玉刚是1964年在机缘巧合下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后代的,当年十月的时候,包玉刚怀着对故土的浓浓情思,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回到故土宁波,想要感受家乡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慰藉,也想知道这么多年家乡的发展情况。
在这次回想之旅中,包玉刚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工作人员听说今天来的这位贵宾室香港的世界船王,就把天一阁珍藏已久的《包氏家谱》拿来给包玉刚看,这本书籍记录了包拯家族的点点滴滴。
包玉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随着包氏的脉络查下去,他惊喜的发现自己正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孙子,自己也按耐不中心中的喜悦,高兴的欢呼,我是包青天的后代。
包拯去世后,他的女婿为他下葬,后来随着金兵的入侵,合肥被攻陷,包拯的墓被破坏,当时陪葬的东西也大多被偷走,后来他的后代将包拯的墓重新修建,一九七三年,合肥 对包公墓重视程度提高,开始动工重新修筑包公墓,三年后竣工,为后人缅怀包公提供了好去处。
董氏和包公的两合墓志同时出土,透露出了一个《宋史》绝对没有、包氏家谱也不可能会有的非常重要的事实,这就是,包公有过三个女人:既有原配夫人“张氏”,续妻“董氏”,还有“媵孙氏”! “媵”,可以理解为“陪送出嫁之人”,也可以解释为“身边的佣人”。墓志上刻得明明白白,包家的“香火”借以延续的“独根独苗”包綖,正是包公与这位“陪送出嫁之人”或压根就是“身边的佣人”生下的孩子! “媵孙氏”在包家侍奉包公多年,因为怀上了包公的孩子,囿于她的这种身份,被包公遣回了娘家。这时包公已是五十九岁,先前由董氏生养的儿子包繶,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和名门之后崔氏结成夫妻,想不到婚后两年便染病身亡。包公六十大寿时,百官前来祝贺,宋仁宗也派人送来了礼物,但年届花甲的包公,膝下无子,难免有孤独之感,又怎么乐得起来呢?谁知就在这时,他的大媳妇崔氏抱出了一个活蹦乱跳、牙牙学语的孩子,告诉他:“这就是您的儿子啊!”包公不免惊诧,待问清情况,才知“媵孙氏”将孩子生了下来,还是个男孩。从不开笑脸的包公,不禁笑容满面,一旁的董氏也喜形于色。包公当即认下了孩子,还将孩儿取名为包綖。 墓志就此写得十分清楚,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 这么说,包公不仅有妻有媵,惟一之子,还是包公临近花甲之年与媵所生。
柳哲
我在一套清道光癸巳年(1833)《包氏宗谱》上,发现了一幅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从侄、翰林学士沈遘为北宋大清官包拯所编家谱《莲花手卷》的题词“宝藏”,弥足珍贵。该家谱不独载有包拯手书家训,当时名家范仲淹、沈遘、韩熙载、胡铨、赵汝愚、方逢辰、钱象祖、张九成、李宗勉、王珪、张环等,也都留下了稀世墨宝,殊为难得。
北宋科学家沈括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妇孺皆知。沈遘,为沈括从侄,虽然几乎湮没无闻,但他也非凡夫俗子,他是一位饱学之士,更是一位大清官。他廷试第一,因为以官员身份就试,故列第二,仅得榜眼。他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克己奉公,忠孝传家,为人称道。
沈遘,字文通,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十三岁,与弟弟沈辽、叔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皇祐元年(1049),弱冠之年,登进士第,为榜眼。出任江宁府通判,归,上奏本治论10篇,为仁宗所欣赏。除集贤校理,不久,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加知制诰,因其父犯事免职,出知越州。嘉祐七年(1062)为尚书礼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时召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
沈遘才干超群,明于吏治,他先后出任越州、杭州、开封知府,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老百姓无不称赞他:“此杭州沈公也”。百姓无力丧葬的,给予赈济;对孤女,亲为作主婚嫁者,凡数百人;有养良家女为娼优者,悉令其父母领回。又曾在杭州主持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时称“沈公井”。每文士投贽,必择其贤者而誉之。待人诚信,下属皆愿为之效力,故当时后进之士多归附。处理政务,只需半日,即可与宾客旧友往来谈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称其能。
天妒其才,英年早逝。他无怨无悔地走过了短短四十三年的人生,守丧尽礼,无疾而终。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西溪集》(10卷)、《文献通考》,流传于后世。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忠君爱国,清廉有声,吏为民役,爱民如亲,死而不亡者寿!
沈遘其人,百度搜索,寥寥无几,传世墨宝,仅见于《中国历代行书珍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录有沈遘的尺牍。沈遘手迹,大字所书,遒劲有力,心正笔正。从落款“学士”可知,该墨宝当写于其“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任上。家谱乃传家至宝,沈遘题词“宝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沈遘与包拯,先后为开封知府,他们人品高洁,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包拯编修家谱,沈遘题词支持,自然是情理中事。该墨宝的发现,对于研究沈遘生平与书法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孙策与包拯有什么关系
本文2023-10-24 08:13: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