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周瑜家族谱
轩辕黄帝46代孙: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年登基东迁河南洛阳中兴周朝在位51年生四子∶泄父、狐、武、烈)──47代:泄 父生──48代:桓 王(姬林,公元前719年登基在位23年)生──49代:荘 王(姬佗,公元前696年登基在位15年)生──50代:厘 王(胡齐,公元前681年登基在位5年)生──51代:惠 王(姬阆,公元前676年登基在位25年)生──52代:襄 王(姬郑,公元前651年登基在位33年)生──江西上饶周氏宗谱-玉邑山坂石潭边谱局资料53代:顷 王(壬臣,公元前618年登基在位6年)生──54代:匡王(姬班) ──55代:夷王(姬瑜) ──56代:简王(姬夷) ──57代:灵王(姬泄心) ──58代:景王(姬贵) ──59代:悼王 (姬猛);60代:敬 王(姬匃)──61代:元 王(姬仁)──62代:真定王(姬介)──63代:姬去疾,生三子:(叔,嵬,揭)──64代:姬揭──65代:姬桓,──66代:姬威,──67代:姬惠(武公班),──68代:姬杰(迁汝阳以国改姓周)──69代:周京──70代:周 勃(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44年生-前176年卒,公元前206年封降侯,勃官至汉丞相。生三子元夫、亚夫、季夫)待查考。──71代:亚 夫(官至太尉,丞相,封条侯)——72代:细柳堂 周 仲达──73代:常礼──74代:南 田──75代:周 辟(擢齐郡太守,遂居家焉,)──76代:周 堪(字少卿,官至太子少傅,光禄大夫)──77代:周 员(字泽润,官至齐郡太守)──78代:周 秘(擢陈留刺史,徙居汝阴)──79代:义 山(字季道,生俱慧根)──80代:周 清(字宇清,擢舒令,晋庐江太守,遂家于安徽庐江舒城) ──81代:周 荣(字平孙,官至太守,尚书令,生二子,庐江堂后世子孙颇为显赫为庐江舒城周氏大族)──82代:周 兴( 汉尚书郎,生二子,周景、周〈?〉) ──83代:周景(汉建宁年太尉,生二子,长子周忠为汉初平三年太尉,依据明解缙序文洛阳令周异为次子)──84代:周 异(东汉洛阳令,生二子,长子周瑜三国时为吴国前部兵马大都督,次子周理。)
周瑜下传周敦颐直系简表
始祖:周 瑜(字公瑾,公元175年二月十五生于庐江舒,建安15年即210年腊月初九卒于巴丘即今岳阳,葬故里庐江,擢吴前部兵马大都督,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曾暂居江西柴桑即今九江市,生
二子:周循、周胤,一女:周彻)—→2代:周 胤 (庆远堂周胤生于汉建安五年庚辰十月廿八日子时,即公元200年,享年四十。暂居江苏建邺即今南京,生三子,豫、泰、纂) —→3代:周 泰(居江西庐陵乌东即今吉安·,生三子,光苑、光煦、光熙。)—→4代:周光熙(光熙讳敬,擢晋宜春令,后转兵部尚书椽,生子范)—→5代:周范(生二子,显、柏。)—→6代:周显—→7代:周达—→8代:周崇武—→9代:周坦—→10代:周昉(仕齐为博士大夫。)—→11代:周征(擢桂州刺史,授兵部尚书。)—→12代:周玢(擢庐陵太守)—→13代:周穆(为江西省石阳令)—→14代:周汾翁(生于庆远堂梁太平元年丙子二月八日巳时, 即公元556年,为隋陈行军总管,骠骑将军,浙江会稽刺史,墓在吉安县油田镇九龙山乌东带源月形山,尚有原始的墓碑在。生四子。孟仁、仲仁、汉仁、举仁)—→15代:周孟仁(孟仁即归仁,祖居山东青州即兖州,隋末义宁元年登武进士,后为唐太宗麾下开国大将,授魏博节度使左迁湖广襄阳刺史,封息国公。生子五∶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一说,周归仁祖父青州刺史周穆久在外为官,因思念老家想后代回归祖籍,顾名思义给孙子起名归仁,因我国古代至今有延用传统起名规矩,为表明兄弟长幼尊辈顺序排列称:“伯(即孟,孟为妾妻所生的长子)、仲、叔、季”,因周归仁是周穆长孙故又称之孟仁。后因其打仗勇猛又被呼为猛仁将军而流传……)16代:周贵珠(唐贞观年进士。生子二∶文颖、文宝)—→17代:周文颖(唐永徽年进士。生子一∶安时)—→18代:周安时(唐总章年进士。生子三∶如锡、如鍉、如银。)—→19代:周如锡(生十八子加其兄弟6子一门共24人皆登进士第成为大唐24才子)—→20代:周弘谦(唐天宝年进士,生子一∶从昌)—→21代:周崇昌(唐永泰年进士, 廉、白二州刺史,始迁湖南道州)—→22代:周 寓(唐永贞年进士,生子一∶惟简)—→23代:周惟简(唐长庆年进士,生子一∶周瓖)—→24代:周 瓖(唐会昌年进士,生子一∶彦朴)—→25代:周彦朴(唐大中年进士,生子一∶虞宾)—→26代:周虞宾(唐天复年进士,生二子∶从远 、从本 )—→27代:周从远(宋建隆年武进士,生子一∶智强)—→28代:周智强(宋处士生子六∶怀成、怀识、怀铎、怀正、怀辂、怀德)—→29代:周辅成(即怀成, 宋大中祥符进士,清光绪10年周瑜故里庐江县志记载明万历23年文昌馆崇圣祠列有周辅成从祀,生子三∶敦颐、周砺、敦蒉)—→30代:周敦颐(始祖元公,辅成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1017年端午节生,1073年6月初七卒,为宋明理学爱莲堂创始人,生子二:周寿、周焘,按《周恩来家世》列周敦颐至周恩来世系表於後)—→
不少人认为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除了是受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旧唐书》中的一句话:“初,主(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
意思就是,因为高阳公主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所以房遗爱待遇优厚,和别的驸马受到的礼遇都不一样。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高阳公主的确是挺受唐太宗的宠爱的,所以连带的,她的驸马房遗爱也受到一定优待。但是,就因为高阳的丈夫“与诸主婿礼秩绝异”,就能以此断言高阳是太宗最心爱的女儿吗?恐怕还不能。
高阳公主受太宗宠爱,与她的出身并没什么关系。《旧唐书》无公主传,对高阳生母也无记载,但对长孙皇后的七个子女记载得很清楚,所以高阳的生母为长孙皇后或太宗四妃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高阳是因谋反而被赐自尽的,若是四妃之女,四妃及其诸子不可能不被连坐。可见高阳与唐高宗同母的可能性也是极低。所以高阳的生母应当身份较低,也可能早逝,高阳受宠于太宗与生母的关系不大,应该是她本身的个性比较对太宗的脾气。
而根据《旧唐书》《唐会要》等史料的记载,可以称为唐太宗爱女的一共有如下六位公主:长乐公主,豫章公主,城阳公主,高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高阳公主外,其他的几位公主都有事例可以辅证她们的确是受到唐太宗的宠爱的。
比如贞观七年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唐太宗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比自己的妹妹永嘉长公主多出一倍。然而早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御史大夫韦挺便曾上表批评时风道:“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非所谓嗣亲之道,念别离之意。正始之本,实在于兹。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长乐公主将出降,太宗谓房玄龄等曰:‘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请倍永嘉公主。’”(《魏郑公谏录》)
而长乐的驸马正是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长孙冲此时极受帝宠,被任命为从四品上的宗正少卿,驸马都尉,后来官至秘书监(从三品)。只可惜长乐红颜薄命,贞观十七年便病逝了。不过根据考古的发现,长乐公主的墓并没有遵照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可见唐太宗对长乐的宠爱,比之高阳,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豫章公主与长乐相似,虽然嫁了人但贞观十六年左右便过世了,太宗为此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惹得群臣悚动不安,最后被魏征劝止。
“豫章公主薨,公奏:‘自豫章公主薨逝,陛下久著素服,群情悚栗,咸不自宁。臣闻古之王者,绝于期服,此乃前书典礼,列代旧章。陛下发上圣之慈,深下流之恸,素服以来,遂经旬月;悼往之义,足为加隆。伏愿割无已之痛,従先王之礼,改御常服以副群下之心。臣滥蒙重任,不敢寝默。’太宗从之。”(《魏郑公谏录》 )
城阳公主的第一任驸马是杜如晦之子杜荷,《旧唐书·杜如晦列传》中说得很明白,“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显而易见,杜荷的郡公爵位是因为尚主得来的。而根据《唐六典》中的记载:“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只可惜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杜荷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处决,之后城阳改嫁的薛瓘任左奉宸卫将军(从三品)。而城阳改嫁时,太宗曾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不过被马周谏止了。
“公主改适薛瓘,太宗使卜之。卜人曰:‘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上将从之。马周谏曰:‘臣闻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昼,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是以上下有成,内外有亲,动息有时,吉凶有仪。先王之教,不可黩也。今陛下欲谋其始而乱其纪,不可为也。夫卜筮者所以决嫌疑,若黩礼乱常,先王所不用。’上从其言。”(《唐会要》)
新城公主,既是唐太宗嫡出子女中的最幼者,也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儿,八岁时初封衡山公主——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可见唐太宗将衡山作为封邑册封了自己最年幼的小女儿,究竟有着何等的宠爱之心了。
衡山后来被许配给了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魏征在太宗朝的重要性不需要多强调,而魏叔玉身为嫡长子将来是要继承从一品郑国公的爵位的。不过出人意料的是,魏征去世不久后就被人安上了荐人失当邀名卖直的罪名,太宗亲自写诏书下令悔婚仆碑,并为衡山另选了一门婚事。贞观二十三年二月,衡山出降长孙诠,太宗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
“操……(贞观)二十三年,以子诠尚太宗女新城公主,拜岐州刺史。”(《旧唐书·外戚》)
遗憾的是,太宗虽然希望能在临终前看到自己的爱女出嫁,但是很可惜,由于公主出嫁的仪式十分繁琐,分为“册公主、公主受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牢、见舅姑、盥馈舅姑、婚会、妇人礼会、乡丈夫送者、乡妇人送者”等步骤,且“诸土冠婚,公主降嫁等并筮日于南门之外,择日举行吉礼”。所以一直到五月份太宗去世,衡山的婚礼也没能完成,等到永徽三年除掉丧服后,唐高宗将自己最年幼的胞妹改封为新城郡长公主,这才正式完成了婚礼。
所以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六位得宠公主中已出嫁的有长乐、豫章、城阳与高阳这四位,新城则是许婚待嫁。然而无论是从驸马的地位来看,还是就公主们本身所受到的特殊优待而言,很明显,长乐、城阳、新城都要比高阳有宠得多。不过同样有意思的是,虽然《旧唐书》说房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但是纵观整个贞观年间都没能发现房遗爱因为尚高阳公主而得到了什么好处。
杜如晦之子杜荷还能够因为娶了城阳公主,得封正二品的郡公——不要以为杜如晦死得早,杜家就渐渐没落了,房谋杜断就不能相提并论了。要知道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建立凌烟阁,将杜如晦排在了第三名,房玄龄还落后了两名排在了第五位。而那时杜如晦已经死了十三年了,房玄龄仍健在,可见唐太宗仍时时挂念着杜如晦。长孙操也因为儿子尚新城公主为驸马,得以升为从三品的刺史。唯独不见房遗爱因为尚高阳公主而得到了何种特殊待遇,反倒是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因为房玄龄病危,唐太宗亲至其病床前与之握手诀别,并当即授予了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正四品下),房遗则为中散大夫,让房玄龄能够在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儿子们的显贵。
这样看来,虽然史官说了房遗爱是因为娶了高阳公主而在众多驸马中脱颖而出的,然而就史实而言,房遗爱备受优待更多的是托了他父亲的福而不是妻子的福。更别说房遗爱在贞观一朝的地位根本不能与长孙冲、杜荷等人相提并论了,即便是在同样尚庶出公主的一干驸马里,比起萧锐、高履行等人身为凌烟阁功臣长子承袭的从一品国公的爵位,房遗爱得到的待遇也是毫无出彩之处。所以若要由房遗爱受到的待遇来推断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证据未免太过单薄,何况高阳公主固然“有宠于太宗”,不过一旦与晋阳公主相比,明显是小巫见大巫了。
《唐会要》:“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史书里明明白白地记载了,李治与晋阳因为长孙皇后早逝而被唐太宗亲自抚养。这一殊荣别说是在唐太宗年间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便是放眼历朝历代,恐怕也就只有清朝康熙皇帝那个两废两立的太子可以稍相媲美。而高阳虽然有宠,却从未能像晋阳那样日日都与父亲相亲相见,陪伴左右。更何况史书中所记载的关于晋阳深得太宗宠爱的事件还有很多。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新唐书》)
晋阳能够临得一手飞白体,与太宗的亲笔真假难辨,想必是时常与太宗一起待在书房的缘故;晋阳不幸夭亡后,太宗悲伤不能自己,又下令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晋阳的往生祈福求祷;而晋阳这个封号本身就饱含了太宗对这个爱女的宠溺之情——孰不知晋阳正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
在了解了晋阳公主的事迹后,还会有人草率地认为高阳公主才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吗?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也起着举族庆典,族裔团聚的作用,族人多称之为祖屋。
祖屋地处城南是宋、元、明、清最为繁华地的崇善坊,主体建筑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余米,沿中轴线,厅、井交错,计达八厅七井之多,为客家典型的一种家族聚居建筑形式,屋中还有砖墙隔离,两片大门可开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门,内室门,使全屋房舍既相连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厅与天井两侧均为大小不等的厢房,左右门窗相对,各户相亲相近,又自成一体。体现了深宅大院举族聚居的特点。
早年,祖屋南面,越过街道还有两栋配房互作呼应,三者恰好构成一品字形。其中偏东一处,占地约一亩余,传说是家塾所在,屋内有大小堂房十几间,还有供学童读经习礼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烧茶热水的厨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栋房舍,其大门朝向祖屋正门。估计当为人丁兴旺时的分居之所。惜时序更替,东边的学堂早已坍塌,成为小儿追逐嬉戏的草坪了。西边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祖屋本身的恢宏与庄重。
祖屋位置优越,由大门沿萧屋塘巷迄东不远处,即是汀州古城门之一的惠吉门。走出城门,可以观赏汀水滔滔的奔腾景象。出后门往北少许,则可到达宽畅的县前大街,与早已无存的县衙与箭坪遗址近在咫尺。往西与南大街相通,北经三远阁可直扣府衙,向南穿过尚算完好的宝珠门城楼,可亲睹宝珠晴岚的秀美风光。
祖屋大门门框及横梁均用大条石块砌成,并与两侧翼墙构成略向前弯的弧形。大门正上方刻有“名冠三杰”,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萧何,被刘邦尊为张良韩信之前的意思。两侧门柱上分别刻有“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的家风,字体苍劲,用笔锋利,相传是汀州书法家我十八世祖公仪徴公所书。跨过宽厚的门坎,大门上方朝里一面镶有“致中和”三个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对后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过门楼,为约十几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围以宽大的条石为沿坎,中间也用石条铺成步道,走过此道即是正厅。正厅十分宽阔、高大,南来的光线充足,上方五根横梁上分别悬挂五块巨匾,前面一块是“侍郎第”三个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萧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后迁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几块也各有出处惜均在文革时被诬以四旧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块十分可贵,是乾隆七年知县方暨谟题写的“重桑梓义”,该匾是知县大人对我十八世秀徴公热心乡里建设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脱浩劫,原因不详,但据老人说,是因为,此匾因不够格上厅堂,是挂在后门的门背的,没被发觉,后来被族人拿去隔猪栏而被侥幸保留下来的。
说到对联也是大厅的重要特色,大厅至少有五付长短不一,挂于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联,楹联间每逢年节,还要悬挂巨大的画卷和中堂,据说这些文字和图画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当然这些人是否真实我们是不得考证的了。不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门生杨方是我五世祖公进士萧雍的好友,还有清朝被誉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亲,他们留下的墨宝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无以保存了,现大厅四壁空无一物了。
大厅两边是祖屋最重要的两间厢房,它不止房间宽大,房内还有独立的的小天井,隔着天井是用来招待挚友和贵宾饮茶议事下厅,厅内摆设有太师椅,和小案桌,墙上挂满名人字画,整个小厅书卷气实足。正房屏后有小门通往后间,由此再转入屏风后的过厅,外人家人来往互不干扰,真乃屋中有屋,厅内有厅。由大厅跨过中堂两边的门坎,即进入过厅,过厅的面积不大,约可容两张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厅举行庆典是茶水酒菜中转的地方,平时则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过厅北面是是天井,然后是中厅。它也比较高大,但面积略小于大厅,如果说大厅主要用于接待外客贵宾的话,中厅则是家族聚会之所,它的后方最高处,隔出一个约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宽的开放式大神龛,龛上供奉着先祖的神位,中间最高的一块是:兰陵堂一脉宗亲神主牌,往下一点是马国典画的我祖公的神像。顺便说一句,马国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的画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长汀人有一说:马国典都画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态百出,连人物画家马国典都没办法画好你的。神龛上还备有大小五具香炉,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进香,各家各户供品则分别摆在厅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长日久,神龛四周已被烟火熏得乌黑,当然,在乌黑的烟火也万万不能去清洗的,这样才能体现祖宗的烟火是很旺的。穿过中堂左右的两个侧门,则又是一过厅和天井的,其北则是一堵隔墙把全屋分成前厅和内宅两部分,墙正中开有大门,大门关闭十时,不知者以为房子到此为止,开启后则两者合为一体,才见后面另有洞天,足证当年工匠设计之用心。跨过此门又是天井、厅堂,再后则是两层楼房突兀而起,建筑立面为之一新,楼下是内厅,平时家长里短餐饮活动多在此进行,两侧则是居室,楼上楼下房间较多,内厅,后面是一较大的天井,其间还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后即到后厅,后厅分南北两片,北厅向北展开,厅口宽阔,由此既能目击北方天空观赏,又能观赏北山风光,自成一番风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许多,即到了俗称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话中其发音为“有丁子”,传说旧时萧家妇女在此处生孩子,长大后不至于“白丁”。穿过“毓墩子”及与其相连的走廊,掠过一排居室,即来到小花园,花园面积不算大,约百余平米,据说当年这里曾有过四季花开如锦,常年枝头飘香的繁荣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园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来开垦种菜,昔日芳影已难再寻。
祖屋始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从《长汀县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旧谱关于我十二世尚瑛公开挖萧屋塘来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当已有之了,然考家谱尚瑛公前后数代似无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测是我五世祖公谦斋公,旧家谱记载:公士宦多年,为安养父母乃由翁家畲迁家郡南门,迎父母城中就养。另,几年前挖基地,发现祖屋地底下,并没有瓦砾,而是黄土质,说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块荒地。从谦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浑墓葬比较,似有可能。唯斯时人丁尚少,也无建此大宅之必要。据此似可推定以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间,而后由十八世秀徴公与十九世杰翰公父子,也就是说在康乾年间在原有房址上扩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时家中人丁繁盛,旧屋已容纳不下。二是从十七世君元公开始,萧氏几代在汀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现存《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均多次载入诸公之事迹。而大门族联传为仪徴公所书,现存在大厅横匾为县宪对秀徴的嘉奖,均与扩建新屋相呼应。事实上,此后数代人丁兴旺,名人迭出,与此也无关关系。据此似可以为:祖屋初建于南宋孝宗与宁宗朝,迄今已历八百余年,而扩建当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历三百载矣!
祖屋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过不少为国效力、为政清廉、绩著乡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计始祖北宋景德进士、汀州知府萧律,也不计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进士官监南岳五世祖公萧雍与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单计生于本屋,长于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兼监察御使八世萧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萧竹庵;训导十世萧静轩:县丞十二世萧华轩;抚标材官十三世萧鄞溪;巡检历署知县事十四世萧溪;宝坻县典史十四世萧华溪;督标千总十六世萧祥英等。在清代则有造福乡里、人文慈善事迹先后进入《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的人就有十余人之多。至于到了民国时期,担任国民党将校官的也有约十人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中将师长福建保安司令萧乾、国民党抗战战况发布组长少将萧敬、国民政府高级翻译官萧嗣章。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有解放军教导团长萧老九、中国著名作家萧建亨、清华大学教授萧华庭、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萧莹等等。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屋,不仅仅是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堪称汀州一绝,遗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败坏,又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护!
求周瑜家族谱
本文2023-10-24 08:08: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