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张氏的来源以及族谱有谁知道?
四川资中张氏家谱(直系谱)
开地公位下平公派衍良公世系:
1 开地公:周代末,春秋战国时期,地公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公哀王。生子平。
2 平公:相韩历王,(地平父子拘韩王世君,史称“五在相韩”)。悼惠王,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注,生子良。
3 良公:字子房,辅汉高祖定天下,封为留侯。生于秦始皇戊午年八月十八日。秦灭韩公以大父五世相韩故,悉以家财求刺客,百舍万余求得大力士刺秦王,为韩报仇。力士用铁锥狙秦王于博浪沙,误中副甲。因秦为求之急,公乃亡匿下邳,圮上曾有一老人坠履于河下,谓公曰:孺子下河为吾取之,公为之履,并跪穿之。老人笑曰:孺子可教也。后出太公兵法一篇授之曰:读此可为王者师。沛公略地下邳,拜公为厩将,曾说汉王立韩公子为王,公为韩申徒,项王不遣成之国位之彭城,公开行归汉,汉以公为成信侯。汉有天下公居一也。与韩信萧河齐名,谓之汉三杰。汉六年大封功臣,高祖曰:运筹于惟屋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之功矣。封留文成侯。后因韩信被杀,乃学道辟谷隐轻身。高帝崩卒,谥文武。于鹤鸣修隐,为赤松子仙人。娶周氏生二子,长子不疑,次子辟疆。
4 辟疆公:官驸马,官中丞御史。生殁葬未详。生子释之。
5 释之公:字季,官廷尉。卒于景帝时。生二子,长琪、次挚。
6 琪公:官光禄大夫,为国元勋。生三子, 游、湛、凝。
7 游公:官益州知县,有循史风,赠中宪大夫。随任居成都。生四子,震、霸、霖、霦。
8 霸公:字伯会,五岁通春秋,七岁博览群书,世号张圣,意举孝廉,官会稽太守。生三子楷、彬、柏。
9 楷公:字公超,通春秋,官尚书。生四子,陵、义、兴、鼎。
10 义公:字佰房,官太尉,以子贵赠光禄大夫。生三子颢、奉、顺。
11 颢公:字旺清,官太尉,汉光和三年封忠孝侯。生子英。
12 英公:仕魏,官大司马,历任兵部尚书,敕授大将军,生子硕。
13 硕公:官车骑大将。生子富。
14 富公:名邴生,生三子祥、祐、祚。
15 祐公:落籍河南府南阳县,工诗律。因官任镇江府丹阳县,乃徙苏州府吴县。生两子,俨、崇。
16 崇公:字子顺,以子贵赠奉直大夫。生子朝。
17 朝公:字伯兴,仕晋扬州刺史。生子宣。
18 宣公:以孙贵赠公爵。生子一名。
19 名公:以子贵赠奉直大夫。生二子,长懋、次惠。
20 懋公:官国子祭酒。生二子,虔、绍。
21 虔公:举孝廉官朔方节度使。生子滉。
22 滉公:由孝廉官大理寺。生二子,后枋、后宗。
23 后宗公:字军政,官任韶州别驾。以孙贵赠爵。生二子,康、宁。
24 宁公:字子曹,官知县。以孙贵赠封公爵。生子左恩。
25 左恩公:字宏愈,官素庐奉承郎。生三子,九龄、九皋、九章。
26 九皋公:恩公次子,字子远,号绍湖,生曲江,居河南任店中监政。宋州刺史、岭南节度使等。封南康伯。生殁未详。妣杜封夫人,徙居长安。生二子,木为、杭。
27 杭公:字子牧,官侍郎。妣萧封夫人。生子仲芳。
28 仲芳公:字德声。官谏议大夫。妣龙赠安人。生子孟常。
29 孟常公:字子维,以子贵赠奉直大夫。妣胡,生子克勤。
30 克勤公:官监察御史,以孙贵封太师。妣戴封夫人,生子浔。
31 浔公:字象岗,以子贵封赠公爵。妣王氏,生子崇纪。
32 崇纪公:号谌源,官监察史。妣傅,生子璘。
33 璘公:崇纪公子。字无瑕,国祭酒从唐僖宗驾至蜀店成都。寿一百二十岁。妣杨,生子庭坚。
34 庭坚公:官御史大夫。寿一百岁。妣刘氏,生子文矩。
35 文矩公:以孙贵封沂国公。妣杨赠秦国夫人。依外居蜀绵竹县。公婆同葬柏林坝太极形子山午向兼丁癸。生子弦。
36 弦公:号希白先生,举茂才异等,任殿中丞,谥中定公,赠太师封翼国公,妣赵封翼国夫人,生子咸。
37 咸公:字君说,号汉源,宋神宗元年二月,举进士庭对帝第一状元。官宣德鉴书剑南节度史。以子贵赠太师,封雍国公。生殁未详葬柏林坝,原配赠仙源,生四子,澥、潮、潞、洗。继配赵氏赠仙居,无嗣。再配计氏,节孝兼全,封秦国夫人,生一子浚;生二女长适进士陈修,次适进士王恂。任夫人。
38 浚公:字德远,号紫岩。登进士第,为太常寺簿,辅高孝二宗,封魏国公,出将入相,谥忠献。绍圣元年四月十四日寅时生,故于隆兴二年甲申八月二十八日酉时,寿七十岁。公子余于遗命葬衡山,十一月南轩弟兄护葬衡山龙塘之源;后改葬宁乡;详见朱夫子所撰行政。妣乐赠杨国夫人,殁葬未详无嗣;妣宇文赠蜀国夫人,生殁未详葬宁乡风吹罗带形。生子二,栻、杓。
39 栻公:字敬夫,都全时读书天僖寺南轩小方文学者,因此称为南轩先生。与朱夫子道同志和。官历知抚州、严州;累官吏部郎,官秘国大学士;配孔圣庙享祭典。绍兴三年癸丑八月十五日巳时生,淳熙七年庚子二月初二丑时卒,寿四十八岁,谥宣。葬风吹罗带形。妣宇文,赠安人,葬风吹罗带形浚公坟右。生三子焯、炳、烺。
40 焯公:官奉承郎,生殁未详,妣胡生殁葬未详,生二子,义、羲
41 明义公:焯公长子,字谷演,生殁葬未祥。妣金生殁未详。生子二,翱、翔。
42 翔公:字朝凤,号东梧;居江西,出任河南开封府详符县,升播清参议大夫。有文武全才,后任辰州府中宪大夫。生殁未详,葬堂后龙形。妣钱生殁未详,葬思墓马坟坡有碑记,生子二,庚、器。
43 庚公:翔公长子字学老,又名鹤老举人。任东安县知县生殁未详,葬溆浦西湖塘。妣覃生殁未详,生子,忠志。
44 忠志公:庚公之子韩七拔贡任教论,生殁未详,葬马王庙。妣舒生殁未详,生子十四,万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
45 万四公:即秀臣,官武冈州路总管,因落籍山门水口居之,故为保庆府张氏之始祖也。妣舒,朝赐文敕一道,元季兵燹无存,生殁未详,公婆同葬楠木冲。生子七,梦松、梦辰、梦雷、梦华、梦祥、梦凤、梦道。
46 梦松公:万四公长子生殁未详,葬大竹园。妣舒生殁未详,葬营盘山。生子二,国辅、明辅。
47 国辅公:字君弼,进士,葬张家寨。妣龙生殁未详。生子二,文遂、文通。
48 文遂公:生殁未详,葬万人坡。妣孙,生殁未详,生子二,良臣、良漠。
49 良臣公:官员外,以孙贵赠公爵。妣金未详;妣舒未详;续雷公婆同葬山门水口小地名黄泥井月形。生子十三,必文、必庆、必达、必遇、必胜、必禄、必全、必贤、必才、必亮、必明、必照、必兴。
50 必亮公:字紫衣,任朝廷显官致仕归迁蔡山,葬后田冲改蟠龙寺。妣杨葬梅丁园签竹岭。生三子,茂卿、南卿、瑞卿。
51 茂卿公:岁贡生,生于元世祖二年辛巳二月初一,子时,殁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一未时。葬角塘。妣唐生元世祖二年辛巳殁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六月初四戌时。生四子,奇翁、济翁、荣翁、秦翁。
52 奇翁公:生大德九年乙巳五月初十申时,殁洪武丙辰年六月二十五辰时。妣杨生大德十一年丁未九月十一午时殁洪武十一年戊午二月初五巳时。均葬紫阳乡。生四子,谷受、谷斗、谷俊、谷才。
53 谷才公:府庠生,至元三年丁丑三月二十六酉时生,殁洪武三十一年戊寅正月二十二戌时,葬沙罗堡。妣刘生至统二年甲戌九月初三寅时。殁建文元年乙卯十二月。生二子,应文、应财。
54 应财公:身高九尺三寸,明帝驾前指挥,生洪武二年己酉二月初十,殁未详。妣陈在江密县,生殁未详,生二子,信荣、信良。
55 信良公:生建文二年庚辰十二月十五亥时,殁成化七年辛酉六月二十八酉时徙居牛塘沙庙等。妣陈生洪武二十年庚午十月二十三丑时。生三子,进、铭、鉴。
56 铭公:接祖父职亦为驾前指挥,生正统九年甲子十月十五午时,殁正德二年丁卯七月十二未时。妣谭生正统十四年己巳六月十四辰时。殁正德八年癸酉冬月二十三午时,同葬猴子口。生子一,胜。
57 本胜公:生咸化十八年壬寅正月二十八戌时,殁嘉靖二十一年壬寅五月初十寅时。妣银生弘治二年己酉四月二十八申时。殁嘉靖二十年辛丑九月初五巳时。同葬佯古脑。生三子,萱、科、拱。
58 承拱公:生嘉靖八年己丑十月初八亥时,殁万历十八年庚寅五月二十四申时。妣刘生嘉靖八年己丑四月初八辰时,殁万历十六年戊子八月初九卯时。同葬蟠石头。生子一,富。
59 嗣富公:生嘉靖二十八年己酉腊月二十二午时,殁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三月初三子时。妣杨生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四月初四未时。殁万历三十九年辛亥正月二十四戌时。生二子,端、瑞。
60 瑞公:生万历四年丙子六月十五午时,殁崇祯十五年壬午二月二十九巳时。妣姜生万历五年丁丑正月二十一子时,殁崇祯十三年庚辰冬月初八亥时。生三子,相、卿、云。
61 天相公:生殁未详,葬湖南凤形。妣彭未详;妣贺未详;妣胡生二子,大忠、大慰。
62 大忠公:字诚意,生殁未详。妣贺未详,生子世位。
63 世位公:字公一,康熙甲午年由湖南迁四川资州大有乡张家山承粮立宅。殁康熙乙巳年八月十六未时。妣唐生四子,永高、永材、永识、永富。
64 永识公:生一七零三年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二十四酉时湖南武冈州永丰乡蔡山,殁干隆三十五年庚寅正月初十戌时。妣杨生康熙辛卯年冬月十五辰时。系荣昌县李家湾人,殁干隆辛未年十月三十日戌时,葬资州大有乡张家坤山己向。生子四,之尧、之亨、之祯、之祥。续阳生殁未详。生二子,之受、之伦。
65 之尧公:生雍正壬子年腊月初四亥时于张家山殁嘉庆乙丑年十月二十四亥时。妣蒋生雍正辛亥年冬月二十五酉时,殁嘉庆壬戌年五月二十七巳时,同葬张家山。生子一,宗礼。
66 宗礼公:生干隆辛未年八月二十寅时于张家山,殁道光己丑年三月初二未时。妣陈干隆甲戌年又四月二十七巳时,殁嘉庆戊申腊月初一酉时。同葬张家山。生四子,云魁、云德、云斗、云用。
67 云德公:生殁未详。妣杨生殁未详。生三子,从印、从权、从衡。
68 从衡公:生殁未详。妣刘生殁未详。生子龙(隆)兴。
69 龙兴公:生殁未详,葬四川资州大有乡。妣刘生殁未详,葬四川资州大有乡。生子化生;妣龚生咸丰九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殁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六月,葬遵义南乡南隅里八甲地凼水石盘坳。生子三,化麒、化麟、化贵。
70 化生公:字洪顺,生同治十二年癸酉六月初一申时,殁壬申正月初七亥时于南乡清潭里四甲地名大苗铺。妣孙生殁未详。生子金祥。妣萧生光绪五年己卯五月初四辰时黔西州炉共里四甲地名高坎子。
70 化麒公:号东海,生光绪七年辛巳三月二十九戌时于四川资州大有乡土店子,殁民国三十六年丙戌六月二十四申时,葬遵义南乡南隅里八甲地名石盘坳。妣鞠生光绪十六年庚寅三月初九申时于遵义南乡南隅里八甲地名丁家园,殁一九七九年己未九月十六巳时,享年九十岁,葬遵义高平镇小地名酒厂院内。生一子,功良。四女,适罗、郑、吴。三女残废。
70 化麟公:生光绪十六年庚寅八月十三于资中大有乡高桥,殁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六未时,葬遵义南乡南隅里地名大土小地名石盘坳,未婚无嗣。
70 化贵公:生光绪十九年癸巳腊月初二四川资中大有乡,殁民国三十二年癸未腊月遵义南乡三岔。妣王。
贵州遵义从衡公位下龙兴公派衍化麒公世系:
71 工良:即功良,生民国十二年癸亥三月二十四巳时。氏赵生民国十年辛酉四月十七戌时,生子一,景升(应为昌字排行)。氏罗生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四月初十戌时。生子三,景宽、景强、景权(景应改为昌字辈)。女三,景会、景芬、景鸣(景应改为昌字辈)。
72 景升:生一九四九年庚寅腊月二十四巳时于文阳村大土。氏孙素香生一九五二年壬辰七月二十申时,生女瑜
72 景宽:生一九六零年庚子七月初五寅时,生女钰闵,生子军。
72 景强:生一九六三年七月初七寅时,生子杰。
72 景权:生一九六五年乙巳二月二十一申时,生子钦。
72 景会:生一九六八年戊申四月十八戌时。
72 景芬:生一九七一年辛亥四月二十五申时。
72 景鸣:生一九七四年甲寅十月二十二寅时。
73 瑜:景升之女,生一九八零年二月六日(己未腊月二十)。
73 钰:字钰闵,景宽之女,生一九八九年己巳十月初五戌时。
73 杰:景强之子,生一九九零年庚午三月十三申时。
73 军:(家瑞),景宽之子,生一九九五年乙亥五月初八巳时。
73 钦:景权之子,生一九九八年戊寅八月二十一戌时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可去濮阳张挥公园寻根问祖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二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三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元末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归明朝后,被明太祖赐张姓。另有女真族人咎卜也被明太祖赐姓张。又要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颞,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如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后赵政权中,也有许多羯族张姓。另外女真族中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明朝时也有改张姓的。
张氏的郡望有许多处,其主要有以下二十六个:
清河郡,汉时设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设置,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这支张姓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太原西南),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之族所在。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汤。
南阳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彭。
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此支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在今河南境内。
河东郡,秦设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隋河东郡丞张吒子。
始兴郡,三国时设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这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
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张氏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这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
魏郡,汉初设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
蜀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成都,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若。
武威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
沛郡,东汉设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梁郡,汉设置,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汲郡,晋时设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设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今山西太原,春秋时晋国张氏一直居住于此。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境地形成许多望族,其中以迁到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
从发祥到战国秦汉时期,张氏繁衍发展主要是在黄河南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氏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
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氏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再次大举南迁,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繁衍的中心,这时期,张姓也有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
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服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经过几次南迁,张姓至宋以后遍及全国各地,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明、清之际张氏族人有漂洋过海,寻求发展的,至今在移居海外的华人中,张姓人数位居前列。
历史上的张姓族望人盛,名人历代辈出。
著名人物有战国时期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的张仪。
西汉大臣张良,名将张骞。
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三国蜀汉大将张飞。
南梁有被称为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张僧繇。
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等。
北宋有画家张择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
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
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
清代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著有《姓氏五书》的学者张澍,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
编辑
挥公号天禄本姓姬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生而颖悟精于巧技体恤民疾时处洪荒苦于觅食 为祈拯民之术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技弯条始制弓矢且教民效仿用于狩猎遂解天下衣食之乏万民称颂颛顼帝乃封挥为弓正亦称弓长执掌弓矢制造是时共工来犯挥受命率众持弓迎战于汲水大胜凯旋帝嘉其功高德昭取弓正之意赐姓张华夏始有张姓挥乃张姓始祖公之所创弃蒙昧于千里开文明之先河迄今五千年张姓繁衍昌盛遍及五洲四海且英贤辈出相继峥嵘仅拜相者尚以群计为将帅治郡国者不胜枚举于科技医学艺文诸领域中亦不乏大家灿若繁星实为开创华夏文明之望族挥公仙逝遂葬于此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铭记挥公之不朽业绩民众自愿捐资本县人民政府秉承民意精心组织乃重修挥公墓以慰先贤功德兼飨海内外张氏后裔寻根拜祖之夙愿谨为之记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7)
张姓始祖图册
V百科往期回顾
相关书籍
纠错
张氏族谱
张姓起名通典
孔子家谱
百家姓
中国家谱总目
张姓渊源与历史名人
秦氏家谱
寻根问祖
百家姓姓氏大典
历史人物
纠错
张挥
张化孙
黄帝
张公艺
炎帝
伏羲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17224次
编辑次数:9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6-08-30
创建者:修罗……6000
1
张姓始祖介绍
2
张姓始祖--挥公
3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4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
汉字汉字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3-4]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5]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6]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7]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8]
得姓始祖
张姓始祖-张挥张姓始祖-张挥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9]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2]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2]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2]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2]
2人口分布编辑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2] 张姓人口分布张姓人口分布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2]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10]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2]
3姓氏文化编辑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11]
堂号
总堂号:清河堂
分堂号: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着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共136个)[2]
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
祖祠祖祠“金鉴家风”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
“百忍传家”是指唐朝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12]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百忍家声。
全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禅泰山,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金鉴千秋。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九龄。[13]
图传百忍;鉴着千秋。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下联典指唐代张九龄,著有《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孝友传芳。
上联典指晋代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朝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13] 张氏宗祠(安徽省金寨县麻河)
张氏宗祠(安徽省金寨县麻河)(3张)
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代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13]
渔阳惠政;江左清才。
上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簪缨七叶;邦友千秋。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13]
五言通用联
梧雨凤苞润;松风鹤韵高。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自题联。
泉源在庭户;世界接人天。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13]
阀阅传京兆;声名重曲江。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人。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13]
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秋风古道题诗。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于1981年撰写的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胪传鼎用之中。
上联典指明代张信、张异、张怵、张懋修、张以诚五状元。下联典指明代张显宗、张春、张修嗣三榜眼。[13]
七言通用联
气味梅花馨此日;风神杨柳忆当年。
全联典指南朝齐人张绪事。
一林松月多诗兴;千里云烟入画图。
此联采用清代词画家张子祥撰书联。[13]
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事。[13]
将军更解神谶字;太史合书大有年。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联。张延济,字叔未,浙江嘉兴人。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
此联为鹤顶格析“张”姓拆字联,上下联句首嵌入“弓”、“长”,合而为张。[13]
九居世泽传名远;百忍家声播惠长。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因山水与精神。
此联采用宋代诗人张耒诗句联。张耒为熙宁进士,著有《张右史文集》。[13]
鲲岛累迁昭祀典;清河长出尚高风。
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氏在台湾的迁徙。下联典指张氏郡望为清河郡。
二酉发祥登北榜;三公接武振淮滨。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先后在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张鹤鸣官至兵部尚书,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13]
九世居后添吉庆;百忍堂前古太和。
此联为湖南省台前县张氏宗族联。联说该族唐代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一百多个“忍”字进呈高宗,收到高宗肯定与赏赐。
功成百雉留怀远;泽溥三农乐凤翔。
此联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下联典指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13]
八言通用联
玉燕投怀,姓生燕国;出尘慧眼,相赏风尘。
上联典指唐代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乃生张说。张说后被封为燕国公。下联典指隋朝杨素的侍妓张出尘,与李靖、张仲坚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13]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
此联为江西省万载县张氏六支宗祠联。
千秋鉴、百忍箴,常留古训;万先钱、两京赋,当读遗书。
上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张公艺。下联典指张鷟、张衡。[13]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
上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事,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而遭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张旌,著有《万选青钱》。[13]
出使穷源,槎泛斗牛之畔;劝农致富,民兴麦秀之歌。
上联典指西汉外交家张骞(?-公元前114年)汉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两次被匈奴拘留,积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始脱身归汉。下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光武中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13]
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
此联采用张飞庙联。上联“文握管”指张飞善书法。下联“唐曾显姓”,谓唐张巡与张飞同姓。“宋留名”,指岳飞与张飞同名。[13]
族谱族谱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大宗开白马,孝女忠良道学,世笃家风。
采用张氏祠堂联。
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
此联为广东省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祠“荣封第”堂联。丰顺张氏客家人南迁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刻苦勤俭,是客家人最为优秀的品质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需付出数倍于鱼米之乡人民的努力方能果腹。张氏训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堂联随处可见。[13]
家谱文献
谱名 编者及编撰方式 藏地
湖南长沙坳上张氏族谱十二卷 张远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十四卷 张永嵩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湖南湘潭南轩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八卷 张承宗等纂修,民国三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张氏族谱六卷 万友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张氏三修族谱十卷 张梓元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江苏扬州交台张氏分迁邵伯支谱六卷 张庆堂、张春雷等重修,清嘉庆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扬州张氏族谱四卷 张薰等修,清咸丰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扬州维扬浦头张氏族谱 张客修,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字辈排行
地域 字辈
安徽省金寨县 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亳州市 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安徽省桐城市 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山东省齐河县 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山东省新泰市 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山东省淄博市 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山东省青岛市 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山东省兖州市 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山东省诸城市 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河南省郸城县 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河南省邓州市 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
湖南省宁乡县 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贵州省 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
江西省赣州市 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
江西省武宁县 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
四川省 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
重庆市 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
江苏省如皋县 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
江苏省丰县 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安庆怀宁裴姓渊源
2013-08-01 18:11阅读:730
安庆怀宁裴姓本姓张氏,据冶塘孝友堂《张氏宗谱》载,明初有张氏携二子自江西鄱阳迁居怀宁冶塘,其一居雪山之麓(长安岭边雪山洞下),为参加科举考试,借用本地裴氏籍贯应试,后即姓裴氏,称“张本裴籍”,这就是冶塘裴姓的来历。本地裴氏后远迁他省。
另一子则居龙井张家山,即是三义堂张氏。
乾隆年间,两家合修祠堂、家谱,为争大小房闹矛盾,焚烧家谱,自此分裂,二百多年互不来往。
冶塘孝友堂《张氏宗谱》所载宗派字辈是从第九世起:
9九廷必世起/14大家善荣昌/19敦本全忠孝/25生才作栋
我们先来看看唐肃宗的皇后张氏为什么有机会干预朝政。第一,唐朝有女人干政的传统。
唐朝自从武则天干政以来,后宫干政就没有断过。之后有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及女儿安乐公主干政,接下来是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干政,唐玄宗的后妃武惠妃干政,再接下来就是唐肃宗的皇后张氏干政。可以说,唐朝后宫女人干政的传统从未断过。张皇后干政,也是这样一种惯性使然。
第二,张氏深得唐肃宗李亨的信任宠爱。唐肃宗李亨和张氏是患难夫妻。当年,唐肃宗为了避免被他爹唐玄宗废黜,处处小心谨慎。那时候,张氏没少为他出谋划策。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患难夫妻。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北上灵武期间,每次住宿,张氏都要准备两个房间,她住外面,唐肃宗住里面,说是要保护唐肃宗。唐肃宗说,你一个女人能起什么作用?
张氏说,我总可以抵挡一阵,有这个空隙,你就可以逃走了。唐肃宗非常感动。后来,张氏在灵武生了孩子,三天后就下地为将士缝衣服。蔡东藩评价那时候的张氏:“寝前御寇,产后缝衣,几与汉之冯婕妤、明之马皇后相类。”可以说,张氏的这些作为,让唐肃宗对她深为宠信。
第三,李肃性格懦弱给了张氏干政的机会。李肃当太子的时候,就被他爹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各种打击,因此养成了他性格懦弱的特点。北上灵武称帝,也不过是张氏与宦官李辅国以及他的第三子李倓撺掇的结果。他的这个性格和人生遭遇都非常像唐中宗李显。可以说,张氏在很早就涉入政坛。
咱们再来看看张皇后是如何干预朝政的。
第一,打压唐玄宗防其复位。唐肃宗把唐玄宗接回长安后,已经被立为皇后的张氏,为了避免唐玄宗复位,和宦官李辅国一起,极力打压唐玄宗。一是把唐玄宗住的地方迁到更偏僻的太极宫,避免唐玄宗与朝臣及外人接触。二是清理掉唐玄宗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大臣,把唐玄宗孤立起来。三是阻止唐肃宗前往和唐玄宗见面。
第二,阴谋驱逐唐肃宗谋臣李泌。李泌是个隐士,唐肃宗灵武继位的时候,把他招到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回到长安后,唐肃宗对李泌也非常信任,李泌虽然没当什么官职,但是唐肃宗让他“权逾宰相”。这让张皇后和李辅国很不满,因此他们多次在唐肃宗面前谗陷李泌。最后李泌避祸离开唐肃宗。
第三,进谗言害死建宁王李倓。李倓是唐肃宗第三子,英武聪慧,也是唐肃宗灵武即位的功臣之一。他看出张皇后想干政的野心,便多次提醒唐肃宗小心张皇后。同时,张皇后想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于是也与李倓针锋相对。后来,张皇后谗陷李倓要谋害太子李豫(其实他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李豫也曾多次在唐肃宗面前为李倓开脱),唐肃宗不明,竟然赐死了李倓。
第四,发动政变欲改立太子。张皇后想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无奈两个儿子都早死了。她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企图改立自己能控制的越王李系为太子。于是在唐肃宗病重期间,与李系勾结,发动政变,想诛杀太子李豫。没想到这时候一直与她同谋的宦官李辅国敏锐地发觉了投机的方向,坚决拥立李豫,并在唐肃宗病床前把张皇后拖走,幽禁起来。后来唐代宗李豫继位后,李辅国等人把张皇后处死。张皇后就这样结束了她弄权的一生。(
参考资料:
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张氏的来源以及族谱有谁知道?
本文2023-10-24 07:41: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