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福印的舞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解福印的舞台,第1张

自2003年--2014年先后十一年担任央视一套春节联欢晚会武术节目编导 。2005年春晚节目《壮志凌云》获得二等奖,2007年《行云流水》获得三等奖。2009年《功夫世家》获三等奖。2010年《咱们工人有力量》获一等奖。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自然”篇章中担任《太极》节目导演,及2008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武术表演编导,并获得“优秀个人”称号。

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编排《少林雄风》节目获得表演一等奖。2007年在上海特殊奥运会开幕式“技能”篇章中担任编导。

2011年有广东电视台举办的《武动亚洲 功夫达人》大型娱乐选秀节目中,担任武术总导演。  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蛇年春晚大型武术节目《少年中国》中担任武术教练,《少年中国》在央视春晚后,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展现中国魅力 。

2014年中央电视台马年春晚大型武术节目《剑心书韵》中担任武术编导 ,《剑心书韵》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承载了中华文明,传递了正能量,“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参融,给人空前饕餮大餐的艺术享受 。 在2007年,**《少林四小龙》拍摄中担任武术指导。该片入围第十五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节,并荣获提名奖。2006年带队员参加拍摄**《龙虎门》任儿童武术指导。

2009年开始拍摄自己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凤凰大侠》,该片入选为第十届长春**节参展影片。 2011年《少年岳飞》担任武术指导兼执行总导演。

2011年11月在武当山开机拍摄他第二部自编自导的**《功夫世家》,2013年5月在北京、上海、河南、云南等各地院线上映 ,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给予报道 。

2013年上半年在福建莆田完成了自编自导的**《中华小子》 。

2014年9月在山东导演拍摄完成青春功夫励志**《我的功夫梦》。

2015年1月《功夫小龙》在莆田首映。

优秀代表短片:《游子之心》

代表作:《凤凰大侠》《功夫世家》 2012年9月28日出席莆田《中华小子》新闻发布会,《中华小子》是一部以妈祖文化和南少林功夫为文化背景的功夫喜剧片。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小失散,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被南少林收养,在妈祖的护庇下,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他们相遇在南少林寺,在南少林发生了一系列的幽默事件,最后在一次绑架案件中两人用自己的功夫和智慧打倒了恶人,最终家人实现团聚。影片总长约90—120分钟,故事情节幽默、生动、感人,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值得期待的好**。

2013年8月9日出席在四川峨眉举办的**《峨眉》新闻发布会。影片讲述明朝时期,峨眉弟子平倭寇和武林叛逆的故事,并且伴有浪漫的爱情故事。”

2013年10月27日出席在河南人民会堂举行的**《功夫神童》新闻发布会。《功夫神童》根据南阳汉画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25~220)许阿瞿汉画和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及民间神话传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具有神奇色彩的武打功夫片。

2014年5月21日出席**《我的功夫梦》、《二指禅》的新闻发布会。《我的功夫梦》是一部青春励志**,讲述了剧中主人公一生的坎坷命运,通过在中华武校学习、锻炼以及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最终实现了春晚梦想,为父母争光、为国争光的故事。**《二指禅》讲述中华武馆二指禅传人岳永胜重新将二指禅绝技发扬光大的故事。 已取得史上第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为主角的小说《峨眉》的**改编权和**拍摄许可证,目前已进入拍摄前期筹备,预计2014年6月开机 。

筹拍的**:**《二指禅》 讲述中华武馆二指禅传人岳永胜因私自与人比武,酿成大祸,导致二指禅神功在武林绝迹;在师兄弟的共同努力之下,岳永胜终于重返中华武馆,共同登上春晚再现了二指禅的神奇风采。

**《功夫神童》 是以南阳汉画为背景的儿童武打功夫片。该剧是一部具有神奇色彩的功夫片,根据南阳汉画馆的镇馆之宝“许阿瞿汉画”及民间神话传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吸取独山玉精华的许阿瞿力斗邪道士的故事。

对于同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只知道它曾经叫做“同福乡”,后来被划分到“凤鸣街道”去了。说起来不怕您笑话,我连这个小小的桐乡市都没有完整地“游历”过,至今还没有去过河山,屠甸,高桥和濮院。同福也是近些年才路过的,而真正地“去到”那个地方,算起来还是从上个月开始的。

我习惯研究各个地方的历史,空闲的时候查一查地方志或者翻一翻别的资料,从古到今。常想着古人在此生活的面貌:我走过的那些路和桥,是否曾经的他们也像我一样走过;我想着运河边的风,是否也吹动了他们的头发,运河里的水是否也浸湿了他们的衣袖;春耕秋收,夏炎冬雪,纤夫喊着响亮的号子,纤绳在他们的肩背上勒出了一条条苦的印迹……诸如此类的像老**似的画面,总让我想到出神。然而同福是例外的。同福不需要我去想象和追溯——它依旧保持着那副十分老旧的模样。

这副模样使你绝对想象不到它现在有个体面的名字叫做“凤鸣街道”。

且不说那些仿佛是躲在了犄角旮旯里的老房子,且不看那些晒满了一整个稻地的羊草和被剥皮后成捆地堆放在屋檐下的桑条棒子,就是光听那“羊房钳!糖油绳!米花糕!”之类的叫卖声,就足够使你疑心是否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了。这些东西,城里人听了固然感到莫名其妙,然而出生于江浙一带而又在农村长大的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些叫卖声,似一双带有魔法的手,要将你的灵魂一把拽到回忆的波涛里面去。

是呀,我怎么会忘了这些东西呢?“羊房钳”便是油面筋。羊房钳是一种十分形象的戏称:羊房即羊圈,羊房钳就是用来固定羊圈的铁丝。油面筋细细长长,彼此之间互相缠绕,乍看之下就和扎捆在羊圈上的铁丝一样。“糖油绳”便是麻花。你看,油炸的麻花像不像是缠绕在一起的两股麻绳?而且是浸了油的麻绳。那为什么还有一个“糖”字呢?因为它确实加了糖,于是吃上去是香,脆,甜三种口感,十分美妙。“米花糕”则是由爆米花加入糖浆以后切块制成的糕点,其味亦是香甜松脆,美妙异常。这样的叫卖声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它将你的所有听觉都吸引了过去,同时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嗅觉和味觉:哪个乡下的孩子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呢?

在我的家乡,这一种叫卖声早已被时光的洪流所淹没,它早已被埋藏于童年记忆的深深的土壤中了。然而在同福这个地方,这样的叫卖声依旧会时隐时现。它使你惊讶,因为日历上分明地写着的是“公元二零二二年”……

其实同福的老房子不光只是在犄角旮旯里才有的——你也别看那一排排的新房造得有多么整齐气派,人们虽然冠之以“新村”之名,但多数人是不愿意住的:或住不起,或住不惯。总之,它们好看而不实用。同福的大多数年轻人都跑到外面去了,有一部分去了桐乡濮院工作,有一部分去了各处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作。没有在别处买房的或许还回来住一晚上,若是在别处买了房,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天。有一回,一位阿姨告诉我说,她的儿子女儿去年只回来过两天半。

于是,大多数的爷爷奶奶辈的人都被动或主动地留了下来。上了年纪的乡下人既住不惯城里,又看不惯儿媳妇的脸色。那一排排的新村呢?偌大一个房子只空荡荡地住着老两口,不是越发显得寂寞冷清了么?花钱不讨好的事谁愿意干?又于是,他们仍然守着那间陪伴自己度过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

所以,你去看吧,除了正在新建起来的新村之外,那些老房子依旧成排成排地唱着主角。它们,连同它们的主人一起在这一块土地上扎了根。他们的根深入岁月的土壤,越是深入,越显苍老。这一块土地一边滋养着人们,一边吸收着人们的精气,土地肥沃了,土地值钱了,人们衰弱了,老了,不值钱了。可是他们仍然守着,直到它们的老房子被政策和机器推倒,直到他们自己咽了气。

走进一间老房子,前面是两间厢屋,中间是餐厅和厨房,最后面是厕所。或者中间还围着一个天井,天井上头围着一圈走廊。没准你找不到上去的楼梯在哪儿,因为屋子里头七弯八拐的,足以将一个陌生人绕得晕头转向。楼梯是水泥浇筑的,赤裸着。有些坡度平坦,有些坡度很陡,都没有栏杆。倘若你是个不折不扣的“现代人”,那么下楼的时候或许会双手紧紧地扶着墙,双腿瑟瑟地发着抖。

跑进南边的一个房间里,看吧,全是脱离了时代的格局和装饰。脚底下踩着五孔板,头顶上顶着五孔板,那都是几十年前从预制场上拉来的。再看那墙上的海报——如果有的话——又也许是几张旧报纸,上面也许写着“一九八五年”,也许写着“一九九一年”。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一些八十年代的日本动画片的贴纸,一些小小的“洋片儿”,一些能够将你沉睡的记忆惊醒的旧的画面……衣柜是老衣柜,床是老木床,床对面的旧桌子上摆放着一台二十五寸的“长虹”彩色电视机,凸出来的厚玻璃镶嵌在四四方方而又厚重的机身内,需要两个人才能搬得动。而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放着一台早已退休了的黑白电视机。

按一下陈旧的老式开关,一盏日光灯投下昏黄的亮光,它将你笼罩在这一个似梦般的旧世界里了

同福的年轻人被各自的生活所驱策,同福的老一辈的人也不肯闲着。

从经济上讲,同福的产业是落后的,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工厂,其余便只剩下务农和做买卖这一条半的路。同福的集镇在草庵头,规模并不大,无非是横七竖八的三四条短街。白天里除了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少有生意上门,多数店门都关着,那些开着的,也只得守着一个柜台打盹儿。只有早上和中午的面馆、饭馆较为热闹。虽然也曾听说徐小仙的粉丝煲店上过新闻,可是有名的也就这么一家小小的店。说实话,同福的吃食非常实惠和美味,炒两个菜不过三二十块钱,深受“打工人”们的欢迎。然而那些店的主顾也就只有这些人了。除了草庵头集镇,在马家桥和福严寺周边也有几家店面,不过其冷清之状,更甚于草庵头。

于是,做买卖只能占到半条路。

于是,多数人选择了务农。

同福人民是纯朴而勤劳的:他们培育桑苗,养蚕,种植榨菜和杭白菊,饲养鸡鸭和猪羊……蚕一年有多少季,他们就养多少季,夫妻两个没日没夜地采桑叶,喂蚕,采桑叶,喂蚕。虽然蚕茧的价格是那样地起伏不定,虽然蚕茧的收成是除了春蚕之外都不见得好,但是他们仍然不辞辛劳地精心喂养;春天里的榨菜价格有多么低廉,收购榨菜的队伍就有多么长——不景气的时候需要彻夜排队,然而他们毫不泄气;秋天的杭白菊从采摘到烘制都是他们亲手操办;鸡鸭猪羊被养得十分肥美,即使它们换不了多少钱。

当一个人的付出和回报不能成正比的时候,许多人会凉了心,然而纯朴的他们的心中却饱含着热情。

你看,即便你只做了一点分内事,即便你们素不相识,他们也依旧对你笑容满面;你看,任凭你楼上楼下地乱跑,他们也绝不多问一句闲话。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他们会大大方方地犒劳你,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他们会千恩万谢地感激你。或是请你喝茶,或是留你吃饭,在笑容里,在言语中,你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暖意。

哦,原来人世间不只有炎与凉,人世间尚存着暖!

说起那些玄虚之事我是不信的——有时候对自己也不信,又如何信得了其他呢?然而同福的人们也许是信佛的。

同福的许多地方都是借用了寺庙之名的,反过来说,虽然现在有许多寺庙已经消失,但它们的名字却被留了下来。

同福多寺庙。

同福的寺庙光是我知道的就有福严寺,长生庵,龙皇庙,高道庙和永昌庙。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福严寺,同福的福严寺是远近闻名的名寺。大概是因为附近只此一家再无别家的缘故吧,所以大年夜抢着烧头香的施主老板们几乎挤破了头。福严寺的和尚们剃光了头,常常成群结队地在附近闲逛,手里牵着一条毛绒绒的狗。那一条多毛的狗在一群光头中间显得格外醒目,甚至让人疑心它莫不是带发修行的俗家弟子?幸而福严寺的和尚们已经不大吃素,否则那一条可怜的小兄弟是很难养活的了。福严寺的周边亦被佛光所普照,那些香烛店,香烛厂里头烟雾缭绕,大老远就能闻见一股浓厚的香烛味。这些地方都是借着佛光在俗世里赚钱花的。

理应离尘绝世的福严寺里头反倒有着太多的世俗观念,以至于让劳苦的人们望而却步。而那些除了福严寺以外的小庙又常年关着门,在这样的年头,仿佛连那些神神鬼鬼也都关起门来过日子似的。

凡人们依旧过着苦日子,鬼神们照旧地自顾自。

同福的人们也许并不怎样信佛吧?

同福的人们更加相信自己。

和我的家乡一样,那条古老深邃的大运河也流淌在同福的土地上。

你说一个人如何能彻底地消灭了私心呢?至少我不能够。于是,这一个共同点使我对同福感到加倍的亲切。同福的人们和正我们一样,共饮着运河的水,共受着运河的恩惠。

不仅如此,同福还使我看到了儿时家乡的模样,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乡民们,他们的美好品格也像流经千年的运河之水那样经久不衰。它似一种难以言喻的激荡,在我的心中化作一股暖流。

由衷地庆幸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地方,庆幸我与它的相遇。

我不知道同福的由来和年岁,我不知道它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情缘。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道出了我心中的同福印象……

写在后面: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当我开始写同福的时候,公司将我调离了那里。我在同福的时间虽不到一个月,但却对它充满了感情。对于福严寺与和尚,我时常会在文字里注入一点戏谑,但我喜欢同福,喜欢那里的人们,于是又在文字中注入了一点真情。文章写得很艰难,用我自己的话说那是“没时间,没精力,没自信,没能耐”,这四个“没”是半点不假的。然而我的心中还存着一丝勇气,一丝鲁莽,一丝希望,一丝倔强,于是,我决心将它付诸于文字了。

解福印1980年出生于安徽阜阳农村,贫穷的家庭让他记忆犹新:土坯房四处透风无法再居住时,父亲咬牙借遍亲朋好友,筹集到盖新房的钱。

新房建到一半,奶奶查出患了食道癌,父亲将建房工作停下,用建房的钱替奶奶治病,但最终也没能挽回奶奶生命。新房最终借钱完工,但添了沉重债务,家里的生活只能靠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侍弄庄稼和伺养鸡鸭维持。当时,父亲只要一理光头,邻居们就知道“老解又要外出打工了”。因为觉得在外面理发太贵,理光头又能长时间不用理发,一是光头成为父亲外出打工的标志。

15岁时,解福印来到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习武,虽然年纪小,但家庭的贫困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练武是辛苦的,天未亮,解福印和同学就要起床练功,即使是下雪也不间断。冬天在山里练功时,积雪埋过脚面,脚踝常冻得失去了知觉,身上却在滴汗。

当时家里没钱补贴,解福印几乎每顿两个馒头一点咸菜,一顿饭仅花五毛钱。对他来说,能吃根油条、下碗面条就是改善生活。当时,学校每周组织看露天**,冬天别人穿棉鞋,解福印脚上穿的还是单鞋,脚冻的受不了。后来,每次看**前,解福印就从铺的褥子里掏些棉花裹在脚上保暖,冬天还没过去,他的褥子只剩下薄薄的一层床单,常常在夜里冻醒悄悄地哭。

由于勤奋好学,成绩突出,解福印16岁毕业时留校任教练,这让他意气风发,内心产生一种自豪感看在眼里的父亲在一次书信来往中用一首诗提醒他:“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了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这首诗解福印始终铭记,也促使他不断进步。

这个少林寺走出的“小和尚”从最基层的教练做起,逐渐成为学校重点队、专业队教练,最终成为学校艺术团的团长。2000年,解福印考入成都体育学院大专函授班学习,让山沟里的解福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第一堂英语课,解福印一句也听不懂,甚至连课本封面上的美术体“ENGLISH(英语)”也不知啥意思,请教一旁的女同学,她吃惊地反问“你连这个单词也不认识?”这句话让他羞得恨不能钻到课桌下面去。解福印在英语书上写下:“世界上最不值得可怜的人,就是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我要永远记住这个伤疤,一定要发奋学习。”毕业时,解福印不但英语成绩合格,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4年,解福印被著名导演、恩师焦乃积慧眼识中,推荐到北京舞蹈学院脱产一年学习编导。北京的学习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让他学有北京**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艺术学校。

2006年,解福印再次参加了成人高考,被北京**学院教育学院导演专业录取,成为专升本半脱产班的一名学生。2007年3月开学时,解福印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听的第一堂课,他心里暗想,如果上课学不到东西,就放弃学习。进校后,学校严谨的学术氛围,高水平的师资,将他深深地吸引,迫使他继续学习下去。于是,北京**学院有了这个每周坐火车“走读”的学生。

上学期间,解福印每周五晚上从河南坐22:16的火车,第二天早上6:00到北京,而后坐公交车到北京**学院赶8:00开始的课,周末两天学习后,再于周日晚上坐火车回河南。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解福印从来舍不得坐卧铺。有时只能买到站票,他就在别人的座位下铺层报纸躺下,常常被人踢到脸上。每周的来回奔波,让解福印倍感疲惫,但为了学习他认为值得。

将“武艺”升华为“和谐” 2003年央视春晚的《十二生肖大拜年》节目,是解福印带领学生走向春晚的开门红,但这个节目在上春晚前,他并没有多大信心。当时,学校请来多次担任春晚策划的焦乃积,准备创编《十二生肖大拜年》节目,用十二生肖的拳术来展现。可是十二生肖中只有蛇拳、猴拳等让人熟悉,有些属相没有拳术,有人认为这节目行不通。解福印凭着自己的武术功底,并根据农村生活经验,把印象中的牛、鸡等动作形态和少林拳术融为一体,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十二生肖拳术全部创造出来。奔赴北京时,解福印连换洗的衣服也没带,他觉得“被毙的可能性很大,很快就回来,拿衣服多余。”然而,这套拳法表演后反响很大,其中“兔翻”连续4年参加央视春晚。

随后,解福印编导的武术节目连续登上央视春晚舞台。2004年的《英雄小哪吒》,2005年和成龙共同表演的《壮志凌云》二等奖,2006年的《百家姓》、2007年的太极拳表演《行云流水》三等奖,2008年的中华武术《盛世雄风》,2009年的《功夫世家》三等奖,2010年《对弈》,2011年《咱们工人有力量》获一等奖。连续九年的春晚武术节目他都担任了武术指导和教练。这个出身农家的成教生,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晚会上,在让亿万观众折服的中华武术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颠扑不破的名言在解福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做为一名业绩煊赫的武术编导,他想的不是个人的名利,不是晋升……而仅仅是如何坚持不懈、全力以赴、而不是当一名“倦怠”的士兵。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他去看、去听、展开求索的翅膀,将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与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武艺徐徐升华为“和谐”的精神。

解福印说:“传统的武术是过去与人和动物搏斗产生的,武术发展到今天,要适应现代人的文化审美。武术与艺术的和谐结合应该走出一条新路,应该寓教于乐、寓娱,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和谐音符和旋律。

解福印,始终不忘父母的教导与鼓励,他辉煌的前途也许才刚刚开始上路。

解福印的舞台

自2003年--2014年先后十一年担任央视一套春节联欢晚会武术节目编导 。2005年春晚节目《壮志凌云》获得二等奖,2007年《行云流水》获得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