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的于氏祠堂
建于阁老府后,祠堂内有乾隆时家谱碑三块,于氏自迁东阿以来的族人皆刻其上。此处还有两座御敕石坊。一是万历皇帝为于仳 侧室黎氏夫人敕建的,曰卽《千秋著即 蔇》。另一座碑坊是崇祯年建,曰:《三世承恩》,是恩封于慎行,于慎由,子辈于绶、于纬,孙辈于元 憬,于元晔三代及其夫人们敕建的。
在西城,还有几座石坊。一是万历十八年,为于纰敕建的《玉堂振藻坊》永济桥西,为于慎行敕建的《宗伯坊》;城北门为于慎行敕建的《黄阁调元坊》。另外,还在黄河西杨柳渡为于氏敕建了《于氏始迁坊》。
这些古建筑,几百年来,不但记载了于氏家族的光荣历史,显耀地位,也极大丰富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从而提高了它的地位。以至成为古代至解放初鲁西南一带的名城和商阜重地。遗憾的是,从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于阁老府及其建筑随着这座古城一年一年逐步被被毁。幸运的是,《责难陈善》匾虽然在“文革”时被村里的付业组当作案板裁剪衣服,字有损害,但该匾仍被村里老妇女主任保存下来。今天阁老府坻已被夷为平地,种了粮菜瓜果,更幸运的是,两扇大门被当作屋梁被人盖在屋内,《黄阁调元》四字尚存。二门西望柱尚存,原于氏祠堂内的家谱碑,还在原地子然而立,她们和永济桥,东城门一起,象几个失去家园的孤寂老人,昼夜默默地看着狼溪河水缓缓流去。
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太多选择部分供你参考:
1斥山、大山前、晒字、固山后、佛东夼、北庄、凤口集等6村于姓字辈:其中,培怀德进,荣华富贵。
2西山后、中山后、帽埠屯等3村于姓字辈:鸿树德政,继述祖宗,本源永立,世续常召。
3大水泊、文登营、十里头、长耩等4村于姓字辈:成德修士福,长详万年春,中合传先训,诗书启后坤。
4窑南坡于姓字辈:广振进秀,在学景盈。
5-1西寨、河圈于姓字辈:为仁宜刚(末)政,作文序官尚,吏部府,躯七尺,丈夫子也。
5-2大水泊石羊、大众、西楼、西龙格、柳林、五里庄、生地等7村于姓辈份派字:为人宜刚正,造右续观尝。
5-3西渠格、后岛于姓字辈排字 :为人宜忠正 造文序观赏 。
5-4北陡埠)姓于的排字是:人为宜刚正,造文徐官商.
6-1下铺子、于家产。南郑格、大界石、崮头集、大宅库、胡家西等7村于姓字辈:文夕宏昌运,源泉乃在兹,寸人方守本,福利永勤之。
7大水泊、麦疃后于姓字辈:文学(末)衍生,忠候(厚)传家,子孙昌寿,福贵荣花(华)。
8斥山、大水泊、山马于、山马刘、白玉庄、新白玉、西楼、西龙格、胡家西、东蔄山等8村于姓字辈:宗士新宜沐,从忠辅国卿。诗书先贤述,显效传家封。山马于(泊子)于辅海提供。丛忠辅国卿,诗学胜贤礼。西楼于模卿提供。白玉庄于姓:从忠辅国。白玉庄于辅俭提供。山马于:文从忠国海。山马刘:从忠。白玉庄:忠建国。新白玉:从国。胡家西、东蔄山:文。
9斥山、大水泊、白玉庄、大床、青龙夼、硝疃等村于姓字辈:南国藩(范)(下)方建,西(夕)旗世祖昌。
10大水泊、花岛、东孔格、小葛家、小床等4村于姓字辈:思秉登克维,有方凤肇清(末),树勋(下)培锡(夕)泽,桂爃(荣)基镇瀛,模熙(烯)增铭法,相辉堂■澄。
11于家英、北大英:诗书传家远,开
12大宅库、东英武、鞠北庄、红石头、峰北等5村于姓字辈:乃家升振宗
13南申格、胡家北、下韩家、傋南庄、东杨格:荣人学洞。
14东申格、北申格、郝家庄、西武林:文术树洪振国(镇洪树炆)。
15南截山、大产:绍元(末)传傲栋基叙。
16大水泊、石灰窑、文山于姓字辈:恩克吉(末)复礼(末)
1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学忠克国明。
17 大水泊、西下庄、南古场于姓字辈:国连洪昌运,永远进保田 。
19于家产于姓字辈:殷书香培广绍 。
20下冷家于姓字辈:可德以仁为本 。
21于家英于姓字辈:文运天开日,家道益升时,以兹为斯序,祖得永昌。
22辛店子于连逢后裔于姓字辈。忠厚传仁德,长然大汉丰;逢时为国歧,奋义在山东。
23乳山司马庄、泽头于家河、虎口山于氏字辈:思尔尚可哉,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24大水泊井南于姓字辈:元宝恩明德,富贵永世长,福正本庆志 。
25-1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于姓字辈:天连希振德洪青。
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维德洪章,吉文福厚。
25-2大水泊西南村、南汤村、河东:万培洪孝忠。
25-3大水泊东南村:仁清文世延德保辉正东。
25-4大水泊《孟元公支谱》字辈:25世首用 逢时为国器,奋翼在山东。忠厚传仁德,常延大汉风。
25-4大水泊、辽宁: 河海江宏广原木永长青 忠厚传家远 富贵荣华生。
26院东:振作德宗洪敬喜福政。
2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于家口:书春会国兰得秀新。
28万家口、鱼池、百寿庄:文金保得元吉中培。
29汪疃:洪同庆培德荣振常会从家世。
30泽上:厚基(末)昌德远(末)。
31集东、小沟、大沟、大河、三庄:华章国福宪。
32南鱼池:敬本建(鉴)润树。
32 家庄、隋家庄、万家寨:维文振。西海庄:维文术夕。
33北崮头:智夕(锡)洪。岚子后:夕(锡)洪文。崮头集:文会洪。河北崮头:安。于家:智文夕华。
34-1大水泊、威海徐家疃于姓字辈:学允锡文,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禧龙光,一心敬德。
34-2大水泊、翠峡口是大水泊十世五支于姓字辈:基铤源,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锡隆光,易新盛德。
乳山南司马庄于相宸和于凤至是于氏家族同族人,辈份尚无考证。
根据史料,于凤至出生于怀德县大泉眼村(现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大泉眼村)。其父于光斗,曾任吉林怀德县商会会长。查《于氏家谱》,于凤至父于光斗祖籍为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司马庄。于相宸为乳山县南司马庄。两个司马庄似乎为两地,互不相干。
查方志资料,海阳县置县于清雍正年间,河东总督王士俊清理封疆,奏请裁卫设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西以莱阳县三驾山为界,西北以莱阳县平兰社为界,北以栖霞县水头村为界,东以宁海州崮山为界。将莱阳县行村、林寺、嵩山三乡及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归并海阳。
而乳山县设立很晚,至1945年方置县得名。唐时,乳山口已成为与外埠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时,缫丝、制盐、酿造、食品等手工业已较发达。清末,夏村、乳山口等地已成为规模较大的商贸之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域分属海阳县、宁海州(1914年改称牟平县)。1945年(乙酉年)置乳山县。因山得名。
可见,南司马庄在清代属于海阳或宁海(后改称牟平)。
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司马庄在东北的于氏宗亲甚多。而在在山东当地只知有南北东三个司马庄而不知有西司马庄之说。根据光绪年间续修海阳县志,查到有西司马庄。清制,登州府海阳县石山社,有西司马庄一村。石山社所管辖范围正是如今司马庄周围村庄。由此证实,西司马庄正是南北司马庄的统称。
南北司马庄(西司马庄)于氏自成一宗,东司马庄别为一宗。由此可见,于相宸与于凤至父应该为西司马庄于氏同宗同门。至于辈份大小,尚待族谱学者考证。
江苏省滨海县于氏宗谱的开头如下!
夫族之有谱,犹国有史也。国固步可无史,则族不可无谱。其理一也。
我于氏宗谱,创修于乾隆辛巳年间(一七八一年),重修于道光亥已年间(一八三九年),再修于光绪已辛年间(一八八一年),自续修以来,百有十余年矣,无人发起。
时值四海升平,百废俱新,宗族修谱事亦应运而生,我于氏宗谱,待修有年,何可俟河之清,而不应时以篆之乎。族叔崇开,崇义,族弟正明诸君,素负众望。且通文墨。久虑宗谱之失修,深恐穆之难考,于是倡议修谱,告知叚迩,族人闻之,无不赞同,遂集会商讨。议定章程。各有专司。
由于我族人丁昌盛,四方散处,又因工作之故落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安徽湖北甘肃等地者,亦不知凡几,为求无漏,无误,倡导诸公,亲赴各地,分门篆草,逐户查对,系嫡传者,务无遗漏,属冒姓者,一概屏黜。公等,从其事,往返奔走,风尘仆仆,四年有余,不无辛苦,月前总编就绪。不日即可付梓矣。是谱之修,旨在续世系,祥远近,知班次之命名,承祖制之十禁,追登先辈之爵禄,辑载今人之职衔。乾隆四十六年修之道光二十二年修之光绪十三年修之。乾隆以前曾否有谱查无及有嘉言懿行者。有文章名艺者,均录面刊之。然此非为传记也,仅以激励来者,效力祖国,光耀门庭,维护驷马之尊严耳!斯为厚望焉。谱成,正明君,问序于余,余闻而悚然自忖,以余之德才,何敢秉此打笔,然亦不敢拒之,惶恐之下,勉成是序。
公元一九九三年 十七世孙 伯良 敬题
于家堡被后人落笔史料,最早可追溯到元末,但语焉不详,只有“临海捕鱼”、“置灶煮盐”的简单字样。至于如何捕鱼又如何煮盐的文明发祥细节,以及是不是于家堡人才开始的这两项产业发迹,却至今找不到更翔实的证据,历史大概也就是由此随弯就弯了———渔业盐业肇始地域文明遂成了今天的定论。
据对塘沽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研究的李学韩考证,元末时还没有于家堡这个称谓,到了明初,因为山东文登来此落脚的于英、于潮两兄弟及其后代的发迹,才有了于家堡这个地名。为了佐证这一由来,他在近作《漫话于家堡》中还有一段颇具传奇的演绎,说是于家兄弟曾经的一次善举,成了奠定于家堡富庶和兄弟俩最终落脚的理由。尽管这个来自民间的版本令人难以置信,但或多或少能够为于家堡的来龙去脉提供一些蛛丝马迹的线索。
除了传说,关于于家堡的“正史”当然也有,那就是一本于氏家谱,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于家第十四代孙于永礼的手中。据说这本珍贵的家谱在文革破“四旧”中曾经履险,当时于家人动了毁掉这个家谱的念头,结果被于永礼从灶膛中救出。
不管怎么说,靠着当年富庶的渤海湾,于家堡的的确确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经历。
谢庄的于氏祠堂
本文2023-10-24 07:23: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