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田川七左卫门,他们竟是亲兄弟!郑氏家族后人何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郑成功与田川七左卫门,他们竟是亲兄弟!郑氏家族后人何在?,第1张

郑成功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岛,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千秋功绩。而说起郑成功个人及其家族,其实也曾发生过很多故事,这个家族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少有的极具国际化背景的家族。比如说郑成功本人其实可以算是中日混血儿,而且他还有个只有日本名字的弟弟。而郑成功的家族后来甚至成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后来则完全变成了日本人。那么当时这个家族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背景复杂的郑芝龙 说起郑成功家族的国际背景,当然首先还是要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为郑芝龙的背景之复杂,可以说就算是在现代也会超出多数人的想像。 郑芝龙出生在福建泉州,他的父亲郑士表曾在泉州做过小吏,但因为家计困难,所以在郑芝龙17岁那年,郑士表让他带着两个弟弟去澳门投靠在那里经商的舅父黄程。而当时澳门在事实上已经被葡萄牙人占据,所以郑芝龙到了澳门之后为了谋生,就学了葡萄牙语。而且他为了得到葡萄牙人的信任,还入了天主教,并有了一个葡萄牙式的天主教名,叫尼古拉斯·伊瓜安·加斯帕尔德(Nicholas Iquan Gaspard)。 葡萄牙人所描绘的郑芝龙 在澳门期间,郑芝龙又结识了当时长住日本的大海商李旦,后来在得到舅父黄程同意之后,郑芝龙前往日本长崎,成为了李旦的手下,而这一年他才19岁。到了日本之后,他很快娶了一个当地华侨翁翊皇的女儿为妻。不过这个女孩虽然出身华侨家庭,却是这位华侨的日本妻子在改嫁给这位华侨时带来的女儿,所以这位华侨的女儿其实还是日本人,而她的生父姓田川,所以有时她也被称为田川氏。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也就知道了,郑芝龙在郑成功出生之前,其实就已经拥有了至少3个国家的背景。而在田川氏嫁给他1年之后,郑成功就出生在了日本长崎。所以郑成功确实是个出生在日本长崎的中日混血儿。而在两年之后,田川氏又给郑芝龙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也就是郑成功的弟弟。 日本长崎郑成功诞生地的纪念碑 而在此前后,郑芝龙先是被李旦派到当时侵占台湾的荷兰人那里做翻译,但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荷兰人,自己拉起队伍,在海上开始了亦商亦盗的生涯。到公元1627年,郑芝龙的舰队就发展到了700艘船,而且还不时袭扰广东和福建沿海,因为成为了明朝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不过在1年之后,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就联络郑芝龙,将他招安,郑芝龙此后也就成为了熊文灿手下的海防游击。 郑氏兄弟分离两国 而成为了明朝官员的郑芝龙很快想起了还在日本的妻儿。公元1630年,他先把大儿子郑成功接回了中国,但他的妻子田川氏却被日本德川幕府禁止出国,而小儿子当时还只有3岁,所以也随母亲留在了日本。而当时田川氏及其生父的家族都认为郑芝龙恐怕不会再回日本了,所以就决定把郑成功的弟弟过继给田川家族,并为他取名田川次郎左卫门。 中国台 南郑成功祖庙的郑成功母子像 所以田川氏和她的次子后来就一直生活在日本。但郑芝龙和郑成功都没有忘记田川氏,所以也一直在想办法把他们母子接到中国。不过这父子俩的努力直到15年之后才取得了进展,当时郑芝龙通过在日本的一些老关系取得了日本幕府的特许,终于可以把田川氏接到中国了。但这却并不意味着郑家终于可以团聚了,因为德川幕府虽然允许田川氏去中国,但却不允许郑成功的弟弟次郎左卫门去中国。虽然田川氏也曾试图花重金疏通幕府,但幕府知道郑芝龙家族当时富甲一方,所以要让他家在日本留一个人质,以便将来获取更大利益。所以无论田川氏怎么哀求,幕府的态度始终非常坚决,次郎左卫门绝对不能离开日本。 最终田川氏无奈,只好在公元1645年自己来到了中国,和郑芝龙及郑成功团聚,而次郎左卫门则被留在了日本。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田川氏离开日本上船前,曾哭着对次郎左卫门说道: 儿勿忘儿父及儿兄,又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 所以后来田川次郎左卫门就独自在日本生活了,后来他又改名为田川七左卫门。不过虽然他的父母兄长都回了中国,但他们之间却也没有失去联系。因为日本幕府留他在日本就是为了未来和郑家做更多生意,所以并没有阻止他们一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而当时正值明清更替的乱世,在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称帝,建立了南明隆武政权。因为有拥立之功,所以郑芝龙一时权倾朝野,其家族本来就有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 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像 所以郑芝龙就让在日本的次子田川七左卫门担任自己家族在日本的总代表,为自己打理在日本的贸易事务,七左卫门在此期间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公元1646年,清军南下,并让郑芝龙的泉州同乡洪承畴劝降郑芝龙。当年12月,郑芝龙降清。但郑成功却始终拒绝投降,之后自己带领军队继续抵抗。 不到一年之后,田川氏所在的福建安平被清军攻克,田川氏为免受 自尽而亡。所以此后郑成功就与清军有了杀母之仇,有些学者认为郑成功此后誓死不降清也与此事有很大关系。而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七左卫门得信之后也下定决心,支持郑成功抗清到底。后来郑成功在 的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在初战失利之后龟缩在赤嵌城试图长期顽抗,根据一些记载,当时在日本生意做的很成功的七左卫门还曾给郑成功送来几十船物资与银子,帮助郑成功最终通过长期围困使荷兰人最终投降,成功将台湾收复。 郑氏兄弟后代的不同命运 不过后来,郑成功和田川七左卫门这两兄弟的后人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各自经历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首先是在郑成功 后不久,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郑氏家族与田川家族的联系逐渐中断。而在公元1683年,清朝发起 之战,在澎湖海战中清军击败郑氏军队,随即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shuǎng)率领全家投降清朝。之后,郑氏全家被迁往北京,并被编入清朝汉军八旗中的正黄旗,郑克塽本人被封为汉军公。之后郑家后人一直担任正黄旗下的佐领职位。 郑克塽画像 在雍正年间,郑家在八旗的改编过程中被从正黄旗调整到了正红旗,后人始终有人世袭佐领一职,直到清末。1920年,被认为是郑成功九世孙的郑沂、郑泽兄弟还曾重修郑氏家谱。1930年,郑泽还向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捐赠过郑成功的画像,但此后这家人就再无消息了。 而田川家族在日本海禁之后则逐渐日本化,成为了日本人。后来在田川家所在的长崎,也曾长期存在姓郑的华裔家族,他们被认为就是田川七左卫门的后裔。在公元19世纪末,这个家族有一个名叫郑永邦的人曾经成为日本的外交官,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谈判中,他还曾担任日方谈判代表伊藤博文的翻译。几年之后,他甚至还担任了日本驻天津的领事。而这个家族后来又改为日本姓氏福住,近年来还有人曾经到泉州参加过纪念郑成功的相关活动。 所以郑氏家族确实是一个先祖和后裔都非常多样性的家族。但桃花石杂谈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他所做的事绝对是要盖过他在家族出身与背景的。而郑成功虽然家族背景非常复杂,但他在世期间驱逐荷兰殖民者,为中华民族夺回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这个历史事件没有任何争议,所以他的历史功绩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应该得到铭记的。

  郑成公:

  郑成公(?—公元前571年),姬姓,名睔,郑襄公之子,郑悼公之弟,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公元前584年―公元前571年在位。初得楚之助。及立,背晋盟楚。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郑。成公十三年,晋悼公伐郑,坚守,晋军退。在位十四年。

  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山西长子县,河南南阳市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樊」源出

樊(Fán)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3、按李学勤考证,信阳平桥樊君墓出土铭文,樊为芈姓。4、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樊姓分布

当代樊姓的人口已有170多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樊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樊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樊姓人口的18%。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安徽,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河北、江西、甘肃,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全国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向东南递减的一条樊姓分布带。樊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樊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宁、晋豫鄂、甘肃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27%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9%的樊姓人群。在皖苏大部、湘赣中部、贵外I二itllS、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8%一o27%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的樊姓人群。

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继祖: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 (1511年)进士。著有《双岩奏疏》、 《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作为19世纪之前,史上最大特混舰队司令的郑和,自幼净身进宫成为一名太监,按理是不可能有后人的,但根据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截止2004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仅仅南京就有300余郑和后人,全国约有千余郑和后人。这就不免令人奇怪,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何来子嗣?

郑和生年、被明军俘虏以及被净身的具体时间均不详,但普遍认为与明平定云南之战有关。

1381年,为实现国家统一,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平定云南,俘虏了大约10岁的郑和(本姓马,回族)。1382年,郑和之父马哈只在战乱中死去, 有学者推测郑和被明军俘虏应该是马哈只死后的事。二年之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随军至南京,随后入宫服役,成为一名太监,时年约13岁。

1385年之后,郑和进入燕王府,后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屡立战功,据说1399年在北京附近的郑村坝之战中,郑和立下大功,于是被朱棣赐予“郑”姓。朱棣靖难成功之后,郑和受到重用,尤其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郑和的人生巅峰,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赢得后人尊重和敬仰。

从郑和经历来看可知,最迟13岁时净身,几乎不可能留下一儿半女,那么郑和后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揭开秘密!

1936年,在云南玉溪发现了一本《郑和家谱·首序》,残存一千一百多字,记载了郑氏祖先的源流和郑和业绩。在《首序》后面,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二十个大字“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更重要的是,家谱中提到:郑和哥哥名叫马文铭,育有二子,其中长子马恩来被郑和收为养子,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

出于“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功成名就的郑和在晚年时将哥哥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过继来,为其传递香火,于是马恩来改为郑恩来,成了郑和法理上的儿子。此后,郑恩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郑和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

除了马恩来之外,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跟随郑和。因此这些后代都被视为郑和的后裔。(下图: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第十九代孙郑自海)

单从郑和法理上的儿子郑恩来一系来说,后世分化为“三支四地”。

郑恩来长子郑万显,一直居住在云南,最终分化为“二支三地”,即云南一支和泰国清迈一支。云南郑和后人主要散落两地,在云南玉溪龙门村(今大营)旁出土的《建龙马桥募化引》碑,记载了郑溥为郑和后裔九世孙,说明云南一支后来移居到了玉溪;第二地是郑和的昆阳祖地。泰国清迈的一支,是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逃亡泰国,最后在泰国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郑恩来次子郑庭显,成了南京这一支祖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南京这一支如今有500多人,现存300余人,其余或死或移居外地。另外,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

孤证不立,明清诸多史料证实《郑和家谱》的“过继说”成立,只是姓名上出现不同。

明朝文献《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记载,执行郑和遗嘱的有“本族户侯郑均曰义”,即郑钧是郑和的继承人。康熙《江宁县志》记载郑和的继嗣者为其兄长之子郑义(即郑钧),2014年出土于南京的“咸阳世家”碑记载郑和之养子为郑义,印证了《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的记载。

从考证严谨性来说,《郑和家谱》不如明清史料可靠,但这些史料都指向一点,即郑和过继了本族侄子,这才是郑和后人的来源。

笔者认为,郑和除了过继了大哥马文铭长子,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但这两个亲侄子又史书无名,其中一个会不会就是“郑钧”?郑和“小名叫三宝”,说明郑和上面应该还有二个哥哥,这两个亲侄子会不会是二哥家的孩子?

上图:疑似郑和画像

《礼记》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无论是马恩来还是郑钧,过继给了郑和,法理上就是郑和正牌儿子,经过数百年繁衍,所以如今才会出现千余郑和后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刘病已就是过继给了汉昭帝刘弗陵,由此合法登基成为汉宣帝,所以汉宣帝继位之后,根本没办法给祖父戾太子刘据翻案;还有大奸臣秦桧,本身无子,过继了秦桧妻兄王唤之子,所以秦桧才有一子秦熺,如今所谓秦桧后人,其实与秦桧没有血缘关系。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

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参考资料: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和牙根就不可能是回族。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民族划分的时候,对回族的概念有一个重要条件:没有明确族属的回教徒。郑和是虔诚的佛教徒。郑和永乐元年皈依佛门,师从姚广孝,法名福吉祥。2001年浙江省平湖市修缮报本寺的时候,在地宫发现郑和奉佛《妙法莲华经》一部,郑和亲自做拔云: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愿铸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这部经书现存浙江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现在回族提供的家谱,比如《巍山马氏家乘》《郑和家谱首序》《郑氏族谱》《咸阳世家》等等都不靠谱,这些家谱逻辑混乱,张冠李戴。更可笑的是把节点人物詹思丁赛典赤的爹和孙子都搞错了。这些家谱里在宋朝封王、封公、封侯的郑氏祖先,正史里根本不存在。这些家谱根本就是明清时期的谱匠胡编乱造的。

日本人对郑成功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却有一种特殊的尊敬感和亲近感。原来,日本文人学士在江户末期就留下了不少咏叹郑成功叱咤风云悲壮一生的诗文。如梁川星岩(1789-1858)的“不辞独力任颠扶,大木堂堂真丈夫”;四方赤良(1749-1823)的“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等等。我注意到,日本人之所以对郑成功如此感兴趣,除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外,还因为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生身母亲田川氏(郑氏家谱称翁氏)是日本人。他生在日本,七岁时才被接回中国。

至今,在郑成功出生地平户(日本长崎松浦郡平户町),在每年郑成功忌辰那天,还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公祭。郑成功儿时的故居仍保留着昔日的原样。相传郑成功当年离日回国前亲手种植的一株椎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儿诞石,是平户的一个名胜地,慕名前往观光的人很多。

号称“日本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歌舞伎剧,风靡一时,而且在日本出版界开创了一门“国姓爷文学”。其后,日本连续出版很多取材于郑成功的文学作品,形成一个系列。直到二战以后,日本出版界仍对郑成功情有独钟。不仅上田微古馆的《郑成功的盔甲》一书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乐道的通俗演义,中山光义的《国姓爷合战》(1952)还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库。此外,饭泽匡的《国姓爷合战》(1956)也被收入日本国民文学全集。

郑成功与田川七左卫门,他们竟是亲兄弟!郑氏家族后人何在?

郑成功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岛,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千秋功绩。而说起郑成功个人及其家族,其实也曾发生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