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纪念馆的大事编年
1987年11月6 日 詹天佑纪念馆建成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剪彩。
1988年3月 韦有聚承包纪念馆,任纪念馆法人代表。
1988年4月1日 延庆县工商局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989年1月3日 贾本义任纪念馆副馆长及法人代表。
1989年3月25日 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89年4月12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为詹天佑题词“业绩垂千古”。
1989年4月24日 纪念詹天佑逝世70周年、京张铁路通车80周年学术报告会召开。
1989年5月9日 台湾詹姓宗亲会会长詹锡富率领台湾詹氏大宗祠旅游团到纪念馆参观。
1989年10月16日 泰国铁道署长参观纪念馆并签字留念。
1989年11月12日 詹同济馆长退休,担任名誉馆长。
1990年3月1日 贾本义代理馆长。
1990年8月1日 纪念馆举办“开馆以来大事记”展览。
1991年4月26日 纪念馆与欧美同学会联合举办“纪念詹天佑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
1991年6月1日 铁道部全路老红军参观团参观纪念馆并题词留念。
1991年8月20日 协助铁道部主办“我们爱铁路”的夏令营。
1991年9月13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宫开幕。
1991年9月24日 北京市组织海峡两岸青年联谊代表团参观纪念馆。
1991年9月26日 纪念馆参加北京市首届文物节。
1991年10月24日 台湾桃园县詹姓宗亲会探亲祭祖团参观纪念馆。
1991年11月1日 纪念馆与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举办金秋联谊会。
1992年4月21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德胜门城楼开幕
1992年4月27日 铁道部科技馆正式任命贾本义为纪念馆馆长。
1992年6月1日 纪念馆举行青少年教基地揭匾仪式。
1992年6月15日 纪念馆与北戴河园林局在北戴河联合主办“詹天佑事迹巡回展”。
1993年1月18日 纪念馆与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报、江西省婺源县等联合主办纪念詹天佑活动。
1993年3月4日 中国国际艺术中心到纪念馆拍摄詹天佑资料片。
1993年3月28日 纪念馆由贾本义馆长带队到詹天佑祖籍江西婺源县考察。
1993年4月26日 在纪念馆支持帮助下,武汉詹天佑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6月6日 纪念馆和中国科技报、中国科协报、江西婺源县和天津中航策划公司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推出“詹天佑诞辰纪念暨首届中国工程师科技成果大赛”。
1993年8月25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展出。
1993年10月7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浙江省杭州市展出。
1993年10月10日 台湾桃园县詹姓宗亲会观光团参观纪念馆并到青龙桥墓地祭拜。
1993年10月21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上海科技会堂展出。
1993年11月7日 第五届中国“国际科学和平周”人民大会堂开幕,纪念馆被授予“科学与和平奖”。
1994年3月7日 纪念馆协助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宣传部联合拍摄电视片《铁路大动脉》。
1994年3月24日 贾本义馆长率全馆职工到河北易县考察新易铁路旧址。
1994年4月26日 詹天佑诞辰纪念暨科技成果洽谈会,在江西婺源县举行。
1994年6月6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铁道部机关举办。
1994年7月10日 纪念馆与北京市科协、延庆县政府联合举办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1994年10月28日 中国际艺术中心文艺部到纪念馆拍摄专题片《詹天佑》。
1994年11月12日 贾本义馆长等到宜昌考察川汉线宜万段遗址。
1995年1月5日 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摄制组到纪念馆拍摄“詹天佑纪念馆”专题节目。
1995年3月25日 上海总工会摄制中心到纪念馆拍摄专题片《詹天佑》。
1995年4月21日 中央电视台、铁道部政治部联合摄制大型系列片《大京九》摄制组来纪念馆拍摄詹天佑的业绩。
1995年7月13日 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10月10日 铁路文博工作座谈会在纪念馆召开。
1995年11月7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纪念馆被授予“科学和平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1995年12月22日 纪念馆首批通过北京市博物馆资格认证。
1996年4月24日 纪念馆参加的由北京市、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的第28期西单科普画廊展览正式展出,并获得本届参展三等奖。
1996年4月25日 江西省婺源县政府向纪念馆捐赠詹天佑祖母碑。
1996年4月26日 纪念馆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欧美同学会、中国铁道学会共同举办的詹天佑诞辰13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隆重举行。
1996年4月28日 由中国科协、欧美同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纪念馆联合主办的“詹天佑研究学术交流会”在纪念馆召开。
1996年5月3日 纪念馆等四家单位被任命为延庆县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6年10月31日 自4月25日开展“詹天佑生平事迹展”在南戴河万博文化城结束。
1996年11月17日 第八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闭幕式在官园中国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纪念馆被授予纪念馆先进集体奖。
1996年12月24日 纪念馆获得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组织奖。
1997年1月11日 纪念馆获北京地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工作先进组织奖。
1997年2月24日 铁道部政治部锁部长邀请贾本义馆长谈对剧本《詹天佑》的意见。
1997年3月22日 贾本义馆长陪同**艺术家孙道临考察京张铁路沿线,为**做选景工作。
1997年4月10日 纪念馆陈列改造工作基本完工,正式接待观众。
1997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1997年10月6日 贾本义馆长与业务室主任张京来考察原京张铁路鸡鸣山煤矿,发现并征集京张煤矿界碑一块。
1997年11月6日 纪念馆在北京市中土大厦召开建馆10周年座谈会。
1997年11月7日 纪念馆在第九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荣获“先进集体奖”。
1998年10月2日 英国铁路公司代表由陈文健陪同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98年9月26日 天津宏桥小区团体学生参观纪念馆。
1998年9月27日 江西婺源胡书记等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98年12月18日 北京市政府授予纪念馆为首批“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1998年11月8日 纪念馆在第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荣获“贡献奖”。
1999年1月14日 中央电视台到詹天佑纪念馆拍摄记录片《百年中国》。
1999年3月28日 台湾詹姓宗亲会到纪念馆参观访问。
1999年4月27日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30人到纪念馆纪念詹天佑先生逝世80 周年。
1999年5月17日 詹天佑纪念馆在康庄小学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1999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1999年10月8日“京张铁路通车90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宣化举办。
1999年10月20日 在张家口北站举办京张铁路通车90周年纪念活动。
1999年11月17日 纪念馆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获“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誉奖”。
2000年4月18日——6月10日 纪念馆与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汉詹天佑故居共同举办“詹天佑与粤汉铁路展览”。
2000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0年7月6日 在康庄车站征集“京张铁路报站钟”。
2000年8月10日 在青龙桥火车站征集京张铁路“70公里里程标”。
2000年9月12日 中国侨联组织华侨及加拿大铁路专家到詹天佑纪念馆访问。
2000年10月11日 开远铁路分局博物馆刘馆长到纪念馆参观访问。
2000年11月5日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纪念馆举办“詹天佑与铁道科技”和“詹天佑事迹巡回展”,获得 “和平使者”奖。
2000年11月19日 由纪念馆主持召开的全国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座谈会,在昆明铁路局开远举行。
2000年11月26日 贾本义馆长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证书”。
2000年12月8日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小组对纪念馆进行考察并听取汇报。
2001年2月2日 科技日报记者到詹天佑纪念馆采访。
2001年2月21日 铁道部计划司到纪念馆调研。
2001年4月12日 中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到詹天佑纪念馆考察。
2001年4月19日 贾本义馆长在《大众科技报》发表文章“詹天佑与香港”。
2001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1年7月18日 铁科院党委工作部协同海淀区政协,组织科技届委员参观纪念馆。
2001年9月7日 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一行5人到纪念馆参观考察。
2001年9月26日 纪念馆出席《詹天佑》**首映式。
2001年10月12日 纪念馆参加中国科技馆组织召开的学术研讨会。
2001年11月10日 纪念馆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系列活动,被授予“和平使者”光荣称号。
2001年12月17日——12月24日 纪念馆参加广州市荔湾区的《詹天佑》**首映式。为纪念詹天佑诞辰140周年,纪念馆和广州市荔湾区共同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2001年12月18日 纪念馆与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举办“学习詹天佑精神座谈会”。
2002年4月24日——5月7日纪念馆参加中央文明办、铁道部、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科普列车老区行”制作《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展览。
2002年5月15日——5月25日 纪念馆制作的《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参加的“科普列车老区行”先后到保定、石家庄、新县、麻城、赣州等省市县展出,
2002年10月14日——10月23日 纪念馆制作的《 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参加“科普列车西部行”活动,
2002年11月2日 纪念馆参加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车辆展厅开馆仪式。
2002年11月10日 在第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期间,我管荣获“和平使者”光荣称号,并被授予“贡献奖”。
2003年3月6日——3月7日纪念馆参加铁道部科学技术馆安定干校工作研讨会。
2003年4月6日 纪念馆编纂大型画册《詹天佑》。
2003年4月15日 纪念馆清查馆藏文物,为文物重新建档及文物鉴定工作做准备。
2003年6月30日 纪念馆参与编纂《北京志,北京博物馆志》。
2003年8月20日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吸收纪念馆为团体会员。
2003年10月8日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授予纪念馆“优秀活动奖”。
2003年10月28日 纪念馆组织开展纪念文物保护法实施一周年活动。
2003年11月19日 詹天佑纪念馆聘请詹同济为顾问。
2004年4月26日 为纪念詹天佑诞辰143周年,詹天佑纪念馆与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等在沙面联合举办的“清代首批公派留美广州西关幼童文物展”。
2004年3月22日 贾馆长陪同铁科院陈书记、罗院长等到纪念馆检查工作。
2004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4年11月7日 纪念馆荣获第十六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最佳组织奖”。
2004年8 月9 日 配合全国铁路总工会、全国铁道团委等举办“2004铁路劳模子女看北京”夏令营。
2005年 2月26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全体党员到詹天佑纪念馆学习***员先进性。
2005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5年9月20日 馆领导陪同詹同济先生重新考察京张铁路沿线。
2005年10月13日 纪念馆与张家口市委合办的“纪念京张铁路肇建百年大型史料展”在张家口市会展中心举办。
2005年10月23日 铁科院罗院长与铁道报社记者参观纪念馆。
2005年10月26日 “詹天佑画册定稿讨论会”在小汤山举行。纪念馆协助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文博交流会承办的“新文物法规宣传活动”。
2005年11月2日 《晨报》、《竞报》记者到纪念馆作关于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采访。纪念馆在青龙桥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2005年11月4日 纪念馆协助南口机务段举办纪念京张铁路肇建百年史料展。
2005年11月5日 陕西《华商报》记者到纪念馆参观采访。
2005年11月6日 纪念馆荣获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最佳组织奖”。
2005年11月13日 南口大厂团委和宣传部组织团员到纪念馆进行“团员意识教育”。
2005年11月16日 北京市大钟寺博物馆领导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2005年11月22日 北京铁路局宣传部、中国书法协会杨春燕女士捐赠纪念馆《杨春燕书法艺术》——隶书詹天佑文一百册。
2005年11月24日 国家博物馆齐吉祥研究员作关于博物馆社教工作的讲座。
2005年12月6日 武汉詹天佑故居馆长一行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2005年12月15日 纪念馆员工在京东第一温泉度假村组织召开“2006年铁路史学习交流会”。
2006年
3月18日 参加2006年第四届“走进科普的春天”科普系列活动。
4月3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在气象宾馆召开2006年工作会议。
4月9日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秘书长沈小红及孟繁义秘书长等10人到我詹天佑纪念馆调研。
4月14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召开第九届工会选举。
4月19日 向北京门头沟博物馆提供京门支线相关资料。
4月26日 与广州、武汉詹天佑故居在武汉举办詹天佑诞辰145周年纪念活动,《詹天佑书信选集》
在广州举行首发式。
4月29日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基金副秘书长徐渭等5人参观,并赠送1—5届
图集四本供收存、布展以示纪念。
5月18日 对公众免费开放、义务咨询;“关爱打工子弟,携手走进科普春天”。
5月31日 青龙桥杨存信站长捐赠旧式电话机一部及青龙桥2006年4月26日击打式卡片客票6张:
分别是青龙桥至北京北、南口、昌平、沙河、清华园、清河。
7月11日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25人参观。
7月14日 《詹天佑文集》正式出版
7月27日 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奥运培训启动仪式暨讲解员短期培训。
8月11日 现代文学馆全体志愿者讲解员参观。
9月5日 纪念詹天佑诞辰145周年暨京张铁路首段通车100周年,南口机械厂铁路老职工座谈会。
9月12日 童英强捐赠《界龙天佑》书法作品一幅。
9月17日 全国科普日,举办“预防疾病,科学生活”为主题的科普系列挂图展。
9月24日 新浪网组织的“小脚丫走天下”活动25人参观。
10月8日 北京西城区银河小学“我爱长城,我爱红领巾”师生300余人参观。
10月26日 收到广州赠送十二甫詹天佑故居玻璃底片一张。
10月27—29日铁科院“铁路卫生宣传刊物编写研讨会”会议接待。
11月7日 参加第18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最佳组织奖”。
11月22日 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和制作天佑会堂《詹天佑历史》展览。
2007年
1月4日-2月13日 詹天佑纪念馆资产清查。
3月28日-5月11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与深圳华侨城洽谈合作项目,承揽了其森林小火车沿线文化包装制作,纪念馆馆积极协助完成照片制作、报站钟复制等相关工作。
5月1-7日举办“詹天佑与汉粤川铁路”专题展览。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开放,并向并向观众免费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文物保护法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宣传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5月19日 成功完成耶鲁大学百名师生访华团参观外事接待活动,团中央国际部给予高度评价。
5月28日 博物馆学国际委员会主席HildegardVievegg博士和Olga Truevtseva 博士考察调研。
6月27日 铁科院工会党日活动。
7月3日 铁道博物馆召开部署奥运培训工作会议。
7月9日 铁道博物馆在翠源山庄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议暨党日活动。
7月25日 组织员工参加“第五届北京地区博物馆科普培训班”。
7月27日 康庄电力工区工长高庆祝捐赠纪念馆原丰台水电段“三五”牌挂钟一个。
8月9日 将丰台车辆段康庄列检所立式虎钳征集入馆。
11月20日 筹备并报送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材料。
9月18~21日 铁科院党支部书记和通讯员培训班,举办《中国铁路发展史》科普讲座和《国之荣耀,科技先驱——詹天佑》科普讲座。
9月5日 将京张铁路青龙桥老站点票机征集入馆。
9月12日 将京张铁路青龙桥新站票柜征集入馆。
9月15日 全国科普日,举办“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系列科普挂图展。
9月18日 铁科院党委举办“铁科院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10月23-25日参加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承办的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讲解员演讲大赛。
10月24日 为编写新的展陈大纲,到鲁迅博物馆参观调研。
11月1日 青龙桥火车站杨存信站长捐献硬纸板剪票钳两个。
11月11日 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优秀活动奖”。
2008年
1月11日 与中国长城博物馆、延庆县教育委员会、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马文化博物馆在长城
博物馆研讨“迎奥运展风采”征文演讲主题活动方案。
2月28日 编撰《詹天佑纪念馆》馆志资料报送北京市文物局。
3月4日 报送中国博物馆学会詹天佑纪念馆馆志资料。
4月16日 延庆县教委就申报北京市校外教育基地进行调研。
4月22日-25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举办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
4月23日 延庆县孙文锴县长、八达岭特区党委书记王卫东到詹天佑纪念馆调研。
5月6日 北京铁路博物馆筹建伊始,提供并协助完成部分馆藏文物复制工作。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向观众开放,组织科普讲座。
5月20日 阳光少年行动——“迎奥运展风采”征文演讲比赛颁奖。
7月11日 詹天佑纪念馆改陈大纲审核定稿,完成展览设计招投标工作。
7月13-14日配合延庆县公安局安全实战演练,为确保平安奥运打下良好基础。
7月31日 组织完成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申报工作。
9月18日 正值兰州交通大学建校50周年,纪念馆协助詹天佑科学发展基金会完成交通大学校庆纪念园——“天佑园”的建设。同时纪念馆抓住时机,在兰州交通大学推出“詹天佑生平事迹展”巡回展,通过图版、文字资料宣传詹天佑科技创新业绩以及铁路科普知识。学校师生广泛参与,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9月20日-26日 全国科普日期间,“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系列科普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
11月1日 詹天佑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施工,文物撤展封存,开始闭馆。
11月9日 参加第二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科学和平贡献奖”。
11月29日~12月1日 参加 “2008年博物馆与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展示宣传。
8月26日 原广州市荔湾区史志办主任胡文中无偿捐赠纪念馆民国时期交通银行钞两张(背面为青龙桥“人”字铁路线)、留美同学录履历复印件及詹天佑澳门家谱复印件。
10月13日 遵照《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组织申报三级博物馆,完善健全规章制度。
11月19日 接受并通过国家文物局三级博物馆评估审核。
10月28日 詹天佑的外孙吴钧捐献詹天佑使用的瓷质凤鸣酒壶一件及部分生活照片。
甘泽平
笔名甘苦,号无定庵主,男,1942年5月1日生于河南省濮阳县一书香门第,大专文化程度,是中国当代集书法创造、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于一身的学者型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被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誉为“雅俗共赏”。从在职到目前,多半从事教育、宣传、文史撰稿及文学艺术创作,曾被多所大学邀请开展书法讲座。现任河南省闯世界文化传媒特约书法家,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文名:甘泽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省濮阳县
出生日期:1942年5月1日
职业:书法家
毕业院校:广州美院
主要成就:甘苦书法集
代表作品:甘苦书法集
性别:男
笔名:甘苦
号:无定庵主
文学创作
除平时发表一些诗歌、散文、评论、曲艺及歌词外,主要是戏剧创作,发表演出的剧本有:大型现代戏《红色会计》、《普泉庄》、《战山河》、《黄河怒涛》,新编历史剧《红娘子》、《凤求凰》,独幕剧《家务清官》、《护马》、《刀出鞘》、《送电机》等。其中《红色会计》、《战山河》、《红娘子》均获河南省戏剧汇演二等奖;《家务清官》获原安阳地区一等奖,后改编为戏曲广播剧,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红娘子》受到戏剧家吴祖光的好评,并推荐给中央新闻记录**制片厂,由穆铁导演摄为舞台戏曲片。此外,参与创作的现代戏《弟媳妇与大伯哥》由上海**制片厂摄制成舞台戏剧片(上下集);1969年还参与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组建的《朝阳沟》剧组,按照当时的指示改编为第九个样板戏,可惜未成功(在此工作期间,曾被河南省作协、剧协吸收为会员,后因不再从事此项工作而自然退会)。
美术宣传
在广州美院学习期间,除正常作业及院方有关美术活动外,自己创作了一套连环画《小羊倌》,参与创作挂图《焦裕禄》一套。在县文化馆、宣传站、展览馆工作期间主管阵地宣传和各种展览工作,仅担任总设计的大型展览就有“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阶级教育”、“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黄河滩上血泪仇”、“雷锋式好民兵—张连友”等。其中“黄河滩上血泪仇”是以大型泥塑的形式在河南省博物馆展出两年,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肯定,参观人数多达几十万,后又编印成连环画册出版发行。1980年5月当选为河南省文代会代表时,拟任省美协理事,后因不再负责美术工作而自行退会。
文艺刊物及文史资料编辑
在文化馆及文化局工作期间,因人员少,一直兼管文艺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从《长垣文艺》、《朝阳》到《蒲公英》,组稿、排版、校对、发行都由其一人承担,尤其是在培养作者队伍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当时成为省内文艺刊物的佼佼者,交流发行到全国各地,一些著名作家都曾为其投稿,文学巨匠矛盾先生曾两次题写刊名,李准、姚雪垠、舒芜等经常写信鼓励支持。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坚持以文养文宗旨,办刊78期。一些领导和专家认为,作为培养乡土文学作者园地,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并由此涌现出大批文艺人才,实属不易。调县政协后,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出版文史资料和编印《长垣政协报》,受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的关怀和支持,并亲笔题写了报刊名称。邀请《红楼梦新补》的作者,时任安阳地区政协副主席张之老师,为文史资料撰稿员进行了培训,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选》和《长垣政协报》20多期,刊登文章达60多万字,有些资料属于抢救性的,十分珍贵。例如在中央有关***那里获得的解放长垣城大量和文字,填补了《长垣县志》的空白,据此所撰写的报告文学《将军和三胞胎的故事》荣获全国金奖。还有1921年发大水时,京剧大师梅兰芳赴灾区义演赈灾的情况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因此,在全省文史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被聘为省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许多县市政协到长垣学习交流文史工作经验。
社会活动
在县政协任宣传科长时,经常组织当地书画名人进行义写义画。北京筹办亚运会期间,到县城机关学校与乡镇企业写画一个多月,将募捐到的两万多元送往亚运会组委会,受到特别表彰,颁发奖盘一座作为纪念。1986年春节前,与海外同胞进行书画联谊活动,以引起他们的思乡之情,起到了招商引资的作用,活动照片及介绍文章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1990年调任县文联主席后,旋即组建了作协、书协、美协、剧协、书画院、老年书画研究会等11个群团组织,先后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交流联谊。日本国姬路市书画家协会主席福田一郎先生、被称为“东南亚书法冠军”的台湾王轶猛先生、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先生等名家多次邀请,交流书艺、交换作品、建立友谊。总部设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世界书画家协会”主席郭农先生也邀请其担任该组织终身基本会员,并于1994年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暨“世界书画名人”称号。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与中华慈善事业。凡是其了解到的,认为对人民大众有益的事情,总是想方设法参加。如西部开发、希望工程、爱心助残等。截止目前,向一些希望小学、爱心乐团、看得见的希望、癌症和白血病患者,以及天目山禅源寺、调兵山明月禅寺等善举,捐赠书画作品一千多件,因此曾受到全国文联前任党组书记高占祥、禅画大师月照上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等亲切接见,合影留念,还以“慈善艺术家”称谓相待。2003年在全国人民防非典期间,连夜赶写由王雨田主任创作的万言长诗《民族精神的壮歌》百米长卷两套,精心装裱后,由县委、县政府代表分别赠送全国抗非典指挥部和南京书画院,在全国几大城市和海峡两岸展出后收藏,颁发了荣誉证书、收藏证书,并荣获特别奖。此事还因全国书协主席张海,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张剑峰、云平等题名、题字、题跋而增色添彩。2006年,在组织“黄河湿地绿色环保行”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开辟基地,保护鸟类、放生鱼类,写诗撰文歌颂大自然,弘扬环保意识。在有关领导应邀赴日本考察交流时,捐赠日本环保内容书法作品10件,被日方环保单位永久收藏,并收到对方回赠。后在全国环保工作表彰大会上,委派代表参加,受到有关领导的接见和表彰奖励。
书法创作
其出生于书香门第,或曰“书香世家”是众所周知的。其祖父乃前清秀才,当地名师,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特别是“鸟头字”堪称一绝;其父更胜一筹,年轻时便成为濮(阳)、长(垣)、东(明)、滑(县)一带家喻户晓的书法家、文学家、教育家,至今保留着他所撰文、书丹的碑碣、匾额、楹联、家谱等。甘泽平幼承家教,弱冠投师,遍临诸帖,先学颜真卿、孙过庭,后习张迁碑、张猛龙。为了临摹金刚经,曾抱病三登泰山,还留下观感:“久仰经石,而今登临。一壁绝书,面天出神。泰岳言尊,唯此当仁。拾级求索,心向天门。”后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在民间及国内外各类群团书画大奖赛中屡获金、银、铜及一、二、三等奖。他把书法作为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一心只想把书法这块民族瑰宝发扬光大。他不辞辛劳地组建书画组织,开办讲座、学习班,外请内培,使大批书画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一支可观的书画队伍。致使一、二、三届“长垣同乡书画展”办到了郑州、开封等地,被河南电视台、广播电台称为书画之乡。于是便以书画为龙头,把县城的牌匾广告,墙体、路标、装饰等搞得别具一格,充满文化氛围,无形中提升了城市品味。他还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无偿服务活动,不计得失,有求必应,被尊为“服务型文化人”。1999年,中共长垣县委、县政府为其悬挂了“德艺双馨”大匾,同时为其举行了甘泽平书法艺术展览和作品研讨会,以彰显其艺术功德。
退休后,更以书法为载体,致力于书法创作,把视野扩大,走向全国。曾应邀赴北京、南京、济南、南宁、郑州、敦煌、安阳、洛阳、鹤壁、开封、曲阜等地传经送宝,交流书艺,在赞扬声中得到提高。在“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大奖赛中夺得金奖,授予“爱国艺术家”称号。同时还通过多种渠道,使作品走出国门,互相切磋。至今已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新、马、泰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其作品近300幅,刻碑20余通。在海内外经济交流和科技传播中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2003年,继硬笔书法集《理想、道德、情操》出版发行后,又出版了《甘泽平书法集》、《甘泽平书法小品集》、《民族精神的壮歌》百米长卷三部专集。还入编了《中国当代墨宝集》、《21世纪中国学者墨迹》、《中国当代书画作品鉴赏》、《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书画名人辞典》、《世界书画家大辞典》等多种结集和典籍,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河南日报》、《大河报》、《书画报》、《书法导报》、《中华魂》、《探索研究》、《知音》、《当代》等为其发表评论文章约16万字(文章标题与作者附后)。
在全国筹办北京奥运会期间,除提议并积极参与中华龙乡发起的“迎奥运中原万里行”2008米书画长卷活动外,自己还以洒金仿古宣纸,用寸书三体格式书写了长卷《中国奥运百年》和《奥运百科知识》,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展现奥运情怀。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曾冒着余震参加了西安组织的赈灾笔会,后又在洛阳、濮阳等地为赈灾义写义画,自己还夜以继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赶写了二百多幅作品,从中挑选160幅精心装裱,先后在长垣、郑州、濮阳展出,受到省、市、县领导的赞许。河南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之后将100幅作品送给中国书协捐赠热线,30幅捐赠中华慈善总会,30幅捐赠四川省江油市关工委,全部用于灾后中小学重建。省内有关领导称之为“四高”:高境界、高品位、高质量、高价值(有关单位为其润格定位6000元/平方尺),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抗震救灾模范”和“关爱楷模”,并召开了表彰大会。曾应邀赴中央电视台书画展厅及玉泉山参加了笔会,有幸书写了“观海听涛”横幅和“马”字斗方,并题款曰:“中南海清,玉泉山明。和谐盛世,虎跃龙腾。团结奋进,马到功成。”以表达对党中央的拥护和赞颂。笔会期间被举办单位评为“终身成就奖”。在奥运倒计时和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甘泽平酝酿成熟,并已经开始实施了一个计划:在10年内,实现捐赠作品一万幅的愿望(他自称为“万福工程”)。同时,还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高级书法研修班,以此来兑现他“活到老,学到老,服务到老”的宿愿。
由于不懈的努力和一些成绩的取得,上级和有关部门给予许多荣誉:河南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地市优秀***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县拔尖人才、优秀知识分子等。现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河南省政协、全国政协书画院成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院荣誉院长,以及国内许多家文学艺术、书法美术群团组织邀请兼任的评委、顾问、客座教授、一级书画师等。
知名书法家评介甘泽平书法之文章选题
1、翰墨的细节与夹竹桃花——记书法家甘苦先生(冯杰)
2、来自基层书法家的挑战——“甘泽平书法展”观后感(周鸿俊)
3、动静咸宜——《甘泽平书法小品集》赏析(丁元)
4、蒲公英的风格——简评甘泽平书法小品(冯杰)
5、甘苦一生书风流(王雨田)
6、我知甘苦(蔡云川)
7、书坛人生绽华彩——著名书法家甘泽平先生艺术创作概述(李蓦)
8、笔走龙蛇甘,人磨砚池苦——小记甘苦先生书艺人生(杨泽远)
9、我心目中的无定庵主——甘苦先生写真(李庆云)
10、蒲城才子书写风流人生——记书法家甘泽平(孙宝泉)
11、红杏出垣——关不住的甘苦书艺火热心(萧岐峻)
12、瀚海文星——从一副匾额题字看书法家的字外功(陈海文)
13、基层书法家不可忽视——甘泽平书法风格之探讨(郑剑)
14、前所未有前途无量——我为甘泽平书法展览写前言(艰辛)
15、书品、人品、口碑、奖杯——“服务型文化人”甘泽平之精神(安克慧)
16、“无冕之王”香如故——甘苦书法艺术给我的启迪(李岩)
17、甘苦之路——兼评字才、字胆、字功说(冯杰)
18、贵在精神——“甘泽平书法作品展”溯源(赵名显)
19、民族精神的壮歌——抗击‘非典,甘泽平捐赠百米长卷纪实(李化森)
20、激情在燃烧——“甘泽平抗震救灾捐赠作品展”礼赞(王雨田)
21、甘泽平书法艺术鉴赏(李利)
22、甘苦书艺我尊师(韦圭)
23、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读《甘泽平书法集》之我见(耿汉夫)
作品赏析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 、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 “吴越堂”,周姓的 、细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个堂号,而有的则有多个堂号,如孙姓的就有 “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个堂号。
孟姓的堂号是“三迁堂”,其来历是孟柯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培养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搬到学校旁边,才把孟子培养成圣人。这就是《三字经》中讲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译文如下:
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孟母带着孟子原来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于出殡送葬的人群经常从他家门口走过,所以,九岁的孟柯经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学着孝子号掏大哭,或学吹喇叭,或和小伙伴们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看到这一切,认为长居此处,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便迁居到邹县城西北的庙户营,当时,庙户营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行商客贾,送往迎来,江湖术士,瞒哄欺人。终日置身于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叫卖吆喝。他的东邻是一家屠户,孟轲常去向他们学习杀猪宰羊。孟母认>>
姓孟的是有家谱吧~家谱是什么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难道有家谱吗?为什么姓孟的都叫孟庆XX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家谱 孟令保整理和续修的《孟氏家谱》分为旧谱和续谱两部分,大约7万字,收录了从明末清初迁入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孟子第六十三代后人起,到现在为止的第七十九代后人的情况辽宁省抚顺市驿马站村的村民大多姓孟,其祖先为孟子的第六十三代孙。由孟令保整理的《孟子家谱》旧谱,是驿马站村孟氏后代于清朝光绪8年(公元1882年),经山东邹县孟庙所认可的“孟子世家流寓辽宁抚顺驿马站支谱”,共分四卷。此《孟氏家谱》支谱现保存于驿马站村孟氏族人之手。52岁的孟令保是沈阳化工学院教师,续修《孟氏家谱》始于1982年。《孟氏家谱》旧谱不仅收藏有山东邹县孟子故里图,提及孟子林、孟母林、亚圣庙,还有孟母三迁祠寺庙、孟子画像、石像,以及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孟子后人封号恩赉等。新谱分为五卷,增加了孟庙、孟子故里、孟子像等建筑的彩色照片。孟令保此次续修《孟氏家谱》,除增加从光绪8年至今100多年间抚顺孟氏族人的后代名丁外,还进一步考订了旧谱中有关《孟子年谱》中的相关内容。孟令保还亲手绘制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孟氏族谱世系挂图》,收录了孟氏一族从黄帝起至孟子,再到孟子第七十九代孙的繁衍发展史。孟子名轲,字子舆,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前305年间,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主张“遵先王之法”,实行“仁政”、“民为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氏家谱的顺序是什么啊? 孟氏家谱:第五十六代开始:希、言、公、彦、承、
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
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
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
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
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
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
毓、传、继、广、昭、宪、庆、繁、
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
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
维、垂、佑 、钦、绍、念、显、
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
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
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
本人七十三代庆(庆)
孟氏家谱辈分排字 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 全世界都是统一的,就是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姓的家谱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T主持续修族谱。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v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姓孟的男孩名字,跟家谱,前两个字是孟立什么? 孟立雁,燕雀安之鸿鹄之志
问:家谱 姓孟 反繁 是孟家第几辈 如何排名? 我有个亲戚姓孟的,我叫他把家谱给我,你自己看吧!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看看是不是有帮助啊
太极拳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然后经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蒋发,传入温县陈家沟,传给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前陈家自己的家传武术是由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之拳(炮锤),偏于刚猛。陈长兴经过收集整理,将太极拳定型为陈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后来产生杨、吴、武、孙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由陈氏族人所创,并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须知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陈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给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干流作用。
但不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但近年来也有人倾向于张三丰创拳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后经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时陈家有自己的家传武术,偏于刚猛),后蒋发又传入赵堡镇,形成赵堡架太极。近年来赵堡镇出来的拳师也开始肯定这一说法。
虽然众说纷纭,但有的脉络是清晰且有据可考的。如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源于陈氏,而吴氏又源于杨氏。孙氏源于杨氏和陈氏。
陈式太极拳简要发展脉络
陈王廷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这套拳架与陈氏老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也称老架为大圈拳,称新架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有本所传拳架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击,常在周身一起转圈的过程中突然发劲,劲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传于陈家沟北邻的赵堡镇,人称赵堡架;后者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当村,人称"圪当颤架",或称"忽雷架"。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有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劲,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在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努力,逐渐衍变出几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陈正雷
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袓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铯,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袓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袓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袓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袓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袓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袓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袓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袓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庭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相结合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四)创造了双人剌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话,「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袓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撞、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棈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教有名弟子扬露襌。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凊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世人称为赵堡架。
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囗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袓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
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栵.肘、靠、拿、跌、掷.打,兼旋井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
詹天佑纪念馆的大事编年
本文2023-10-24 07:01: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