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姓家谱查询
曹姓家谱
一、修谱:
私家修谱早在宋时就例定每30年续修一次,清代民间修谱盛行时,曹姓很多支族约定每20年修一次,20年不修谱为不仁,30年不修谱为不孝。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族约定10年一小修,20年一大修。清代和民国还编修合谱(联宗统谱),民国益阳曹氏议定“合族通谱六十年一续修”。不过,关于修谱的约定因战乱、灾害或其他原因,往往很难实现。
清代一般由族长、支派房长、祠正、评事等组成,设管理、校正、分修、协修等职。民国修谱班子除了族中权力人物,还增设了有文化的人参加。设有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主修(出钱最多者担任)、撰修(文化最高者担任)、编修。还有赞修、督修、监修、同修、补修、校阅、总理(管财务)等职员。
修谱礼仪隆重。修谱开始,要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开祖仪式。谱局每日早晚要烧香献供祭敬祖先。谱写完工之日要念经拜忏,设宴待客(捐钱者吃饭)场面盛大。最后,按领谱字号将谱接回各房,接回谱牒时也要作祭,鞭炮鼓乐齐鸣,族人兴高采烈,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像节日一般。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2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各房发得的1册新谱,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给外族人看,不得在谱上私自涂写,并定期验谱。
二、曹姓家乘谱牒
曹姓的文字谱牒,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唐代存留至今的曹姓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有宰相曹确曹汾的世系。宋代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姓宗谱迅速增多。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姓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
曹姓家谱文献目录
《安徽曹氏重修谱牒》,不分卷,明代曹尤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安徽曹氏续修宗谱》,8卷及家卷1卷,明代曹来凤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刻本;
《安徽休宁曹氏统宗谱》,15卷,明代曹诰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8册;
《安徽歙县曹氏重修谱牒》,明代曹光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2册;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不分卷,明代曹世麟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存养堂刻本;
《曹氏族谱》,5卷,明代曹仁修,明初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4卷,民国曹永和编,民国五年(1916年)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崇孝堂铅印本;
《江苏曹氏宗谱》,8卷,清代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寿堂活字本,8册;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8卷,清代曹振甲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8册;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不分卷,清代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谯国郡刻本,22册;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26卷首1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浙江萧山史村曹氏宗谱》,25卷,清代曹文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道塘曹氏宗谱》,18卷首1卷附1卷,清代曹汝才、曹大梁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慎堂刊本,12册;
《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8卷首1卷末1卷,清代曹氏族人修,清道光三十五年(1845年)活字本,28卷册;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5卷,清代曹思诚、曹里等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安徽续溪旺川曹氏宗谱》,12卷,清曹诚瑾修,清光绪刻本;
《福建平和曹氏大族谱》,清代曹文秩撰,1966年曹培松续钞本1册;
《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清代曹文安、曹安行重修,清钞本1册;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2卷首1卷,清代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恒升堂刻本,2册。
《湖北新洲曹氏宗谱》,68卷,民国曹承铸修,民国十年(1921年)木刻本;
《湖南长沙曹氏彦靖公支谱》,18卷,清代曹英煦、曹能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益阳三峰曹氏通谱》,4卷,民国曹佐熙纂,民国八年(1919年)长沙铅印本;
《广东番禺曹氏家谱》,4卷,清代曹秉溶修,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刻本;
《四川巴县曹氏族谱》,8卷,民国曹伯崇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石印本。
《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
《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时期曹浩续修)
《湖南三峰曹世通谱·世表序》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
曹姓字辈派语
清光绪二十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
续修字派为:
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另一支曹姓21世以前字派说法不一,其字为:
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
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
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
21世之后的字派为:
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清光绪二十六年曹汝祥续修《曹氏支谱》,山东诸城曹姓一支字派为:
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川绵竹《曹氏族谱》的世次班行为:
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
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清代《常宁烟竹曹氏一修宗谱》的字行为:
子应荣达,继必贤良,诗兴泽后,孝启家祥,
芳连甲第,声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
1994年七修宗谱的新续字行为:
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礼义,德业昭章,福禄绵远,晖耀平阳。
湖南麻阳县芷江东门曹家的字派为:
文大致启宗,国学万世兴,家传日新胜,吉庆中长应。
芷江曹家坪曹姓的字派为:
子言文与齐,思庭世昭光,继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长。
麻阳县高村曹家子字后取二十字:
高永应启宗,祖达胜国英,方志传世代,光华选朝廷。
民国三十七年高村曹家与芷江曹家坪共同商议续取二十字:
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荣,正大鸿运兴,万家庆天恩。
麻阳县吕家坪毛家湾曹姓的字派为:
景志仁玉庭,万(文)朝(正)维(万)贞(兆)启,世上生俊杰,
久永享太平,祖正流芳远,仕相转佳行。
湖南省凤凰县毛都曹家字派为:
长延祖宗宏绪,达启世代仁义,忠厚贤良俊秀,尚德景星庆云。
民国十八年曹少甫修《曹氏家谱》,江苏通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民国十六年曹怀之修《曹氏宗谱》,安徽绩溪旺川曹姓一支字行为:
志士光家国,徽猷衍圣功,立诚天助福,敦德世恒隆,
庆本善庭起,瑞从义宅钟,思求荣祖道,文学务先通。
民国六年《湖南益阳曹氏彦祥房五修谱》的派语为:
应世国大昌,芝城土必方,文明光景远,
道下合三房,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
仁孝怀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
民国三十二年曹时药《六修曹氏支谱》,湖南益阳曹姓一支字行为:
玉受秀贤彦,必钦子冠锡,良文教尔廷,家盛英嗣起,
时安德泽芳,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郅,仁孝怀三代,
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阴庆常康。
一、 山东莱州府城(掖县附郭),今山东莱州“崇儒毛氏”。
系元末从“淮四间” (今安徽泗县、江苏淮阴一带)迁来,占籍东南隅社。
始祖毛士原,有父毛启宗。
四世毛敏通过修家谱、振家风、崇儒重教、文化传家、创立“崇儒毛氏”堂号。
五世毛纪成为明代首辅(宰相),直到明末100多年,是崇儒毛氏的鼎盛时期。
莱州朱旺字辈:光应人(字旁)可之永 泰水(字旁)年云鸿(树) 吉 福忠(宗、金、德、福)。
莱州毛氏分为崇儒毛氏、西关社毛氏 、城南松树茔毛氏等支派。
子孙散居于城关各村及小原集、西障毛家、前小朱、东庄、交通村、后王门、桥头、中朱旺、饮马池、南菊寺、小屋、大台头、西山张、南五里、驿道等村庄。
有一支迁河北滦南。
西关社毛氏始祖毛璟,始居莱州府城西关,子孙在城关及八蜡庙、滕哥坡子、薛家、大台头等村庄繁衍。
城南松树茔毛氏,即南毛家村一支。
始祖为元代的登州通判毛福,子孙散居在毛家村、枣林、东朱家等村庄,与平度毛氏同族。
二、山东即墨毛家岭毛氏。
目前有三大支:毛法云一支、毛理一支、王演庄毛兴一支。
其先祖毛理旧籍燕京,明洪武年间以军功任燕王府护卫指挥佥事,后出镇莱郡,驻即墨营。
后留此地成为即墨毛氏一世祖。
永乐二年明成祖(燕王)将毛法云,从云南狮子口北迁山东隶籍墨县毛家岭町。
毛法云是燕王护卫军功封万户侯,世袭指挥,居即墨营。
来山东的有七兄弟,每人带有后世识别的信物:志宗石,红叶树。
与谱书记载的“七坟六茔”相吻合。
七至九世祖居即墨城西十多里的马山。
十世祖毛若麟讨饭到毛家岭,现为山东省即墨县段泊岚镇毛家岭一三四村。
分迁的有:烟台海阳县窦疃村的毛氏,东北辽宁省法库县红五乡蛇山沟村的毛氏,即墨西流峯毛氏,山东高密,胶州的毛氏,墨华山万花埠。
三、山东高密岭庄毛氏。
明朝时从即墨毛家岭迁到高密县东北乡前岭,始祖毛伦公。
分布于:夏庄、前岭、毛家屋子、毛家庵、高密、仁和等地。
字辈:有克继志,居心维诚。
相传昭世,丕振家声。
恒怀忠恕,勤建文明。
和平永立,光裕延宗。
山东平度毛信宇, 我祖籍山东平度,现籍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工作在北京,我们家谱辈分:有柯继志,居信为成(居心维诚)。
吉林延边毛成继, 我祖上在朱武洪年血洗山东之后,被迫从山西小云南大榆树下迁到山东,到我这,我在十七世,字辈:有克记至,居心维成,相传昭世,贫震家声。
四、山东安丘、诸城毛氏。
源于安丘城南约法30公里毛家寨庄。
始祖毛国友。
分布于涝洼(诸城)、毛家庄(安丘城南10余里)、桥北头、前屯(又名于家屯、毛家屯)、关西、邹家洼、营子、吴家漫、颜家庄、昌乐。
还有淮县、高密等。
五、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梁海村毛氏,唐朝叫沙门店。
明末时从济南长清迁来,现有100多人,提供毛刘锋。
六、山东昌邑县南乡南悠庄毛氏。
我七世祖褘帮玉,原籍潍县东乡吕望社泊庄人氏,缘遇荒年就食昌邑县南乡南悠庄。
嗣遇壬午大乱七世祖与六世祖迄今并不知墓之所在。
五世祖褘毛林明崇贞年间十二月十五冬(1642年),林长子尚松生子福俱住北京不知其名故不敢轻注,林次子尚志住毛家屯,林四子尚孝无嗣、林三子尚忠卜於朱甫庄。
而居焉七世祖而上无传故即七世祖;邦玉序下。
七、山东青岛毛氏。
我祖兴公于永和二年从云南迁来。
具体云南的什么地方族谱未有记载。
自十七世至四十八世共三十二字族谱辈份为:玉肇嘉瑞,德庆其祥。
学开绍修,敦乃可昌。
循正立道,崇廷丕芳。
谨守成法,振家之良。
八、山东苍山县鲁城乡毛氏。
始祖景祥兄弟三人于(与)母亲,在明朝中期,从登州府来阳县下水泉村迁往山东沂州府西南乡(现在的苍山县鲁城乡)定居。
山东省苍山县鲁城毛铺字辈:景、俊、泰、士、好,天、伦、明、伯、锡,廷、稼(守)、文(启、立)、德(学、允)、成(本),凤、洪、兴、全、继,敬、修、强、富、玉,元、福、清、瑞、安,志、永、庆、平、先,中、华、震、胜、传。
二弟景威,明朝弘治二年迁往毛家埠东南五十华里定居,起村名毛家庄。
现在二百于(余)户,一千余人。
三弟景田迁往离毛家埠西南毛家牌坊,年久无往来,失考经查考记载。
山东临沂毛洪彬。
这:学,成,凤,洪,兴。
九、山东临沂沂南毛氏。
我是山东临沂沂南,家谱辈分:一世:毛龙 二世:毛虎,毛帅,毛起 三世:毛存有,毛存亮。
十一世毛殿昌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定了二十辈:勋培锡汉林,焕城铭清杨,炜增锁泽荣,烈堂金瀛相。
(十四世,本人毛培连辈分,老家是临沂沂南铜井镇珠宝村)。
十、山东省海阳县毛家庄毛氏,吉林长春毛旺 ,是吉林德惠市岔路口镇的 ,祖籍是山东省海阳县毛家庄的,当时闯关东到吉林德惠达家沟镇,后我们这太爷辈哥三个(毛振海,毛振江,毛振方)来到岔路口镇大概六七十年吧,之后老太爷又因工作迁到敦化黄泥河镇(毛振方)。
太爷“振”字辈,爷爷俩个字,父辈“文”字辈。
据说老家还有“凤”字辈,家谱没有了,望这些宗亲联系。
查2002年普查资料:山东省海阳县村庄毛姓分布如下
1、经济开发区:平顶村、埠南村
2、方圆街道办事处:镐地村、窑上疃
3、东村街道办:和平村
4、辛安镇:滩西村 5郭城镇:上十字夼村
6二十里店镇:沙子埠,石家泊村,窦疃庄(以证实为即墨毛家岭搬出的)。
山东海阳窦疃庄毛姓是吉林毛承群一支,字辈:于凤方可贵,成宗乃作显。
十一、山东菏泽毛氏,毛兰存这一支,现用的十二个字是“殿台明 桂兰兴 帮国泰 家道成”,这是咸丰年间修谱时续的,明朝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往山东曹州府东北五十五里灉水之滨。
山东菏泽毛恒璇跟河南的太和毛氏家谱续到一起了,字辈:凤鸣朝阳,林穆顺昌,太和世家,永怀志祥。
十二、黑绥化县毛有赢是原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毛氏后人(经打听现在大概是东营市广饶县一带),我爷爷毛喜发和他父亲(毛彦)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现已有100多年。
族谱失落,想寻根续谱,不知族亲能否帮忙?爷爷的爷爷叫 毛登云。
经常梦回祭祖,完成爷爷临终嘱托。
十三、毛晓英,老家山东日照那支毛氏再早是从山东临沂市郯城县迁出的,郯城县跟苏北的新沂交界,位于新沂正北,两县交界处距新沂县城仅5公里,历史上新沂早期也曾隶属过山东。
目前郯城县泉源乡北毛村、南毛村等地有不少毛姓,人口很多,都是一脉之传,据我目前得知的零星消息,他们也是元末明初北迁(即从南向北)至此地的。
十四、毛新才-辽宁海城才字辈。
祖上老祖宗叫毛振东说祖籍是:清朝山东省莱州府掖县马库的,顺治年间移民到辽宁的,振、起、吉、有、德。
永、洪、治、国、才。
毛振东下面十辈。
十五、毛忠鹏家谱字辈:文学永昌彦、胜守忠兴诗、立礼安富尊荣,原籍出於闗里永平府昌黎县毛家帐子,一世毛汲,二世毛文荣、毛文花(无配),三世毛有学、发学(有后)、亮学,四世毛永五世毛昌,六世毛彦臣,七世毛圣,八世毛守,九世毛中(毛忠鹏),十世毛兴,十一世毛诗 。
十六、山东青岛毛承炬就是即墨的段泊岚镇毛家岭的,爸1999年修过毛氏家谱,毛氏家谱里有两个毛旺,一位是在5世‘一位是在13世,家谱记载,南泉王演庄,红岚洪兰毛家街的毛姓都是一家人 ,华山小埠,海阳,高密的都从我们村迁出的。
山东青岛毛晓会,好像是从即墨毛家岭搬迁过来的,仁兆毛庄,明朝永乐二年搬过来的。
只知道老祖叫毛旺,毛旺由即墨毛家沙窝迁此建村,以姓取名毛家庄,毛旺育有八子,四子去了南方,四字留在原地。
跟承炬兄也就离三四十里吧,应该和南村的高家庄毛氏也是一家的。
十七、:我毛大军,是山东高密康庄社区前毛家庄的,字辈”勇、美、长、成、恩、广、大、富”,听老辈说是明代从莱州迁来的。
另一支字辈”寿、学、德、永、顺”永字辈和我同辈,高密城东还有一支和我们辈分排不起来。
十八、-我毛氏家族原籍山东搬倒井附近,从清朝中后期迁到河北省,留下十代家谱:(启、立、鸿、殿、广、纪、德、永、发、昌),祖宗叫毛启俊,祖太太爷叫毛立业,祖太爷叫毛鸿章,太爷毛殿元,到我已经是第七代,德字辈,现已与祖籍失去联系。
山东泰安宁阳毛氏,字辈是:立洪殿继广,召目庆凡祥。
联系人毛广金。
十九、黑龙江哈尔滨木兰县毛氏,原籍山东莱州府济密县(即墨)七甲二社毛家庄。
清朝时又搬到江西大房身,第一辈叫 毛久山 。
口诉字辈:连 玉 振 成 文 世 洪 德 赵 永 传。
我是毛文有,文字辈。
二十、山东省河间府交河县毛三庄毛氏,家谱是:天佩一枝广、红清永旭伦。
我毛秀艳,是永字辈,我哥毛永存。
二十一、山东东平毛氏,始祖讳宗钧,字鉴辉,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太原洪同县迁至山东省东原县西柿子园村,遂家焉。
三世祖贵顺生四子,长子存利迁居东平城内,次子存福,三子宏儒仍本村,四子居儒迁居冯庄。
二十二、山东莱芜毛氏,在莱芜市鹿野镇 安子湾村,迁自历城毛瑞成。
二十三、山东嘉祥毛氏,来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辗转河南,最后来到山东,字辈:金,开,腾,士,瑞;允,学,清,存,福;宪,有,仁,广,大;
豢龙之后,儒家大者-----------董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qiyi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qiyi***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一、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yuanguang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三、历史名人
董 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 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犟,为民作主,京师震栗,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犟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七十四岁死于任上,只一床旧被覆盖遗体,家中尚存大麦数斛,破车一辆。光武闻知十分伤感,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诏以大夫之礼葬之。
董 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 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 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 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
董 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 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 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佑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 。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qiyi***之一。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12月与赵搏生率部发动宁都qiyi,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团长等职,1932年加入中国***,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2、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曹姓家谱查询
本文2023-10-24 05:25: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