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沙小六倍的汝城县在历史上出过哪些改变历史的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比长沙小六倍的汝城县在历史上出过哪些改变历史的人?,第1张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属于郴州市,与广东、江西相接,属三省交界之重要通道。

汝城县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便以“汝城”设县,是湖南乃至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那么汝城县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名人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首先就是唐代中期著名宰相宋申锡。宋申锡虽然曾高居宰相之位,但在与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的对抗中,宋申锡没有发挥好自己的宰相职责,致使朝政甚至是皇帝都被宦官所节制,虽然这一结局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朝政格局有非常大的联系,但宋申锡等人的个人能力与魄力也占据很重要的因素。

其次就是宋初著名文臣邵晔。邵晔是汝城县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位进士,邵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颇得宋太宗赏识。

接下来就是宋代另一位大臣朱辂了。朱辂也是进士出身,与邵晔一样,是一个清官,不仅如此,他也是出了名的孝子,他曾因母亲年老而坚决辞官,回家照顾母亲,在以孝治天下的宋代,朱辂的行为无疑是天下人的榜样,也因此他受到了当时朝廷的嘉奖。

明朝成化年间两广总督兼太子少保朱英也是汝城县人,朱英为官清明正值,嫉恶如仇,爱民如子,文治武功俱佳,为大明朝的边防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史称:“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朱英死后,颇受两广百姓追念,正德年间,朝廷追封朱英谥号为“恭简”,被朝廷追封谥号,也是大臣死后无上的光荣和对他最大的肯定了。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像工部尚书曾鉴也是著名大臣,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清末两广总督,湘军出身的何明亮也是汝城县人。

不仅如此,汝城县还是有名的红色县,曾涌现出了李涛、朱良才两位开国上将,宋裕和中将,我党早期革命女前辈朱舜华,我军早期优秀将领邓毅刚,抗日英雄叶振宇等诸多名人。当代著名诗人朱子奇、地理学家李洪光也都是汝城县人。

除此之外,汝城县还有一段非常值得记住的历史,那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曾在汝城县当过县令,而就是在汝城县的这段时间里,周敦颐写下了传诵千年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篇《爱莲说》可是当年必备的课文,而且也是为数不多的读起来不那么枯燥甚至还有点想象和憧憬的古文。

虽然周敦颐不是汝城县人,但因为这段经历和这篇《爱莲说》,将周敦颐划为汝城县人也无可厚非,毕竟周敦颐在这里留下的众多文化印记永远都属于汝城县。

周敦颐:出生在广西贺州桂岭的世界文化名人他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大儒,由于在哲学上的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位世界文化名人。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写了中国历史上经典不朽作品《爱莲说》的宋人是一位广西人。

染世莲花芳九州  广西贺州市所辖桂岭镇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三国时属吴地,始设县治;是秦修萧贺古道必经之地。

北宋大中祥符年(1016年),湘楚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周辅成考取进士,是年被委任为广西贺州桂岭县县令。

周辅成到任后,桂岭当年即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桂岭有大片荷塘,这年腊月, 一般在夏季开放的莲荷,却开出满塘五色荷花,整个冬天都盛开不败。

第二年,即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周辅成县令的夫人郑氏在县衙中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周县令为儿子取名敦实,字茂叔,后因避宋英宗皇帝旧讳而改名敦颐。

周辅成县令出身于书香门第,为官开明勤勉,“务行政德泽,人人久而不忘。”他在桂岭掌政多年, 深得百姓拥戴。

儿子周敦颐受家庭熏陶,常年耳濡目染,从小便喜爱读书,加之天资甚慧,过目成诵,在家乡桂岭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周敦颐出生于桂岭荷塘边,整个童年和求学阶段都离不开荷塘,由此对荷塘情有独钟,特别青睐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他一生爱莲咏莲,以“出淤泥而不染”来激励自己。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在庐山莲花峰下创办了濂溪书院。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酷爱莲花,还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莲池”,种植莲荷。

在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写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以生动精练的文采表达了周敦颐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白品貌和正直向上的精神,来抒发寄托自己洒落的胸襟和坚贞的意愿。

《爱莲说》中提倡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已构成中国优秀人文精神中的宝贵要素之一,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人们处世立命的一杆标尺,影响源远流长。

家乡后人为纪念这位在贺州桂岭诞生的“爱莲者”,在桂岭立有“周子祠”。

清朝时,桂岭县丞周端曾撰《重建周子祠序》云:“考贺志桂岭有周子祠,祠前有塘,塘中有莲,先生……志有莲池,大都本爱莲一说。

自宋迄今,塘莲尚在。”现周子祠尚存,民国时代作桂岭区署址,今为桂岭镇粮所用房。

富川县还有一个位于萧贺古道旁叫福溪村的唐宋古寨。

现仍存有名为“濂溪祠”的周氏宗词,祠中供奉有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塑像,祠壁上还书有濂溪先生的名著《太级图说》全文及《爱莲说》的语录。

古寨周氏族谱云:“先祖周敦颐在道州为官路过此地时,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便留一子在此定居,繁衍至今。”清廉高洁总无私  周敦颐入仕后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等职。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他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即主管政法的军州级官员,他“为政精密,务尽道理”,因公正执法在南安军和政界获得很高的声誉。

有个犯人依法本不该判死刑,但转运使王逵却要定死罪。

王逵是周敦颐的顶头上司,为人严厉、武断,下属官员无人敢提出异议。

但周敦颐却挺身而出,与王逵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当即辞官曰:“以乱杀人来讨上级喜欢,我不干了!”幸好王逵胸怀较开阔,不但未动怒,反而被周的行动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死囚得救……  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为周濂溪作传时,对此事赞誉有加。

周敦颐一生大多任监察官,从事办案,他的大舅子蒲宗孟在他的墓碣中称他“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

后来他到桂阳、南昌任县令,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闻其名声,为之收敛。

他的官做得不大,但很敢说话,刚直不阿,在百 毁的情况下,仍我行我素。

连当时与包拯齐名的赵忭听了对他的谮言也一度误解,对他很严厉。

但赵忭毕竟也是个正直的人,周敦颐当虔州通判时,赵忭正好为该州太守,认真地调查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后,大悟,拉着周敦颐说:“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后来,赵忭推荐他当了广东转运判官(相当于现时的厅级纪检书记),他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怕瘴厉险远,自己奔波调查案子。

同时代的黄庭坚特别指出,“闻茂叔之风,犹足律贪,则此溪(指濂溪)之水配茂叔以永久,所得多矣。”前人评周敦颐“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

大文豪苏轼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对他甚为推重。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

据《周敦颐年谱》载:“先生素贫,初入京师,鬻其产以行”。

《濂溪先生墓志铭》也有记载:周敦颐在洪州南昌做官时,得了一场大病,同僚潘兴嗣去看望他,见他所有家中衣物,只能装满一破筐,钱不过百文。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的俸禄,常用以周济贫困的族人、朋友,自己却拿的很少,到晚年甚至连稀饭都喝不上。

这些都是周敦颐朴实、正直、平淡的性情使然。

公元1066年,周敦颐50岁时曾作自况诗一首,诗云:“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一般。”  宋熙宁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颐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葬在九江南门外的栗树岭,距濂溪书堂约五六里。

墓侧有其母亲、妻子和继配的墓葬。

开山理学融三教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周敦颐认为,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一是倡导礼乐,二是修身齐家。

“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于身而已矣”(《通书·家人睽复无妄》)。

身修而家齐,家齐则天下治。

三是明刑法。

“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

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通书·刑》)。

统治者不仅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

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周敦颐。

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

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他的学说对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所著《太极图说》,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后经朱熹发挥,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

其主要著作有《通书》。

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

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从南宋起,历经700年不变。

宋明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性与天道”是理学讨论的中心内容。

是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道德、教育、宗教等许多领域。

《宋史·道学传》说:“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

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

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几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  显而易见,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孟子以后到宋朝中叶都无人传承,以至“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是周敦颐融合了儒、佛、道教的哲学思想,首次为儒学创建了宇宙论体系。

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

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以儒家为主,第一个“有意识地吸取佛教和道教中的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学说,而以儒家(中庸)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作为思想体系的骨干。

……自从周敦颐以后,我国以儒家相标榜的理学才建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观。”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成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

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宋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周敦颐开创的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

由于周敦颐在哲学上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第三十六位世界文化名人。

意思是: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

节选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

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出自《周敦颐传》,选自《宋史》,它是二十四史之一,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扩展资料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

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千百年来影响中华文明甚深。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原文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是: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周敦颐传

比长沙小六倍的汝城县在历史上出过哪些改变历史的人?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属于郴州市,与广东、江西相接,属三省交界之重要通道。汝城县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便以“汝城”设县,是湖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