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9年1月15日),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汉历寅正为丑正,改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史称新莽。
地皇四年(23年),新朝灭亡,共1帝、15年国祚。
你好!
1吃面更容易口臭
2肯定不会了(同性恋除外)(要不是因为天冷,可能连衣服都不会再穿了)
3(1)金指的就是大金朝,女真族兴盛时期建立。
女真族出现于10世纪初,至1635年(清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满洲’、族称诏告中外,前后活动于历史舞台凡700余年,大体说来,其间经历了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时期。本章叙述的,是其前两个时期的历史。在这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经过艰难奋斗和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贵族分而治之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金王朝的建立,既大大推动了女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在巩固祖国北部统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2现居地/3文化传统)
探访女真族后裔:恪守三大族规 至今不和岳姓通婚 除去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河南省的完颜姓分布于5个乡镇、闽台女真后裔改姓粘、北京女真后裔改姓王或汪,他们都坚守着祖宗的一个遗训——
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凡姓完颜者,皆女真后裔,即满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南宋的岳飞争斗,流传下来的《精忠报国岳飞传》脍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颜氏后裔与岳飞后裔也因此成了永远的仇敌。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期间,来到阿城的女真后裔都表明了一个祖训: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河南完老家村:
恪守三大族规
像在甘肃泾川繁衍生息八百多年的完颜部落一样,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颜姓村民也仍然守护着女真完颜氏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恪守着三大族规:一是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等戏曲,据说,1978年古典戏解禁后,有一个剧团在邻村演《朱仙镇》,被完老家村村民上台阻止,并发生打斗;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与汉姓通婚,但不得与岳姓通婚。
来到阿城祭祖寻根的完颜三坤就是来自河南省鹿邑县完老家村的,他告诉记者,年轻时的他也参与了那次和剧团的打架。“我们也是完颜宗弼的后代。”三坤如是说。
完颜三坤告诉记者,在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颜的女真后裔,分布在马铺、老庄、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余户,近3000人。另外,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0余人,是从鹿邑迁入的。
鹿邑女真后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
必重的三个儿子各有自己的住所,三兄弟的住所竟然选在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距离在20公里左右,必重的长子所居地形成了现在的北完楼村,三子所居地形成了今天的南完楼村,而位于中间的完老家村则是必重次子的原居地。
闽台粘氏:
无比艰辛寻觅祖脉
在2000年6月18日的阿城首届金源文化节上,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台湾亿丰集团董事长粘铭带来了近百人的寻根团。“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句歌词始终萦绕在粘铭先生的脑海中,闽台粘氏豁然意识到粘氏的祖脉来自金源,粘氏的根在阿城。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上,粘铭先生带来了30多人的祭祖团。
闽台粘氏本是金国开国元勋、都元帅、金源郡王完颜宗翰的后代,可谓望族贵胄。八百年前的粘罕难以预料自己的后裔辗转到当年欲征而不能的华南地区,如今又回故乡访祖寻根。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亦称粘罕,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侄。《金史》称其: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他姿貌雄杰,善于马上用剑。宗翰在金国的地位和功绩不亚于人们熟知的金兀术。宗翰在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当算攻陷汴京,抓获徽钦二帝,押宋俘数万返回上京。粘罕病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真珠、割韩奴商决,以父亲粘没喝之名冠粘为姓氏,表明没有争夺皇位的意思,以避猜忌生变。后来,其后人辗转南迁,因避乱世不忍杀戮继续南下,至元代落脚泉州、晋江、南安、石狮等闽东沿海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初,闽台粘氏开始以谒祖、修复宗祠的形式频繁开展恳亲欢晤活动。开始,他们把元朝时的八世祖粘博温察尔在石狮的墓地作为始祖墓,后又修复闽台粘氏大宗祠。后来,闽台粘氏在追寻中发现自己的根在金上京,在金源故地阿城。
粘罕天性异常严酷残忍,特别是消灭辽国和北宋后,居功自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国事无论大小都得他说了算,虽一品大臣跪拜在他的面前也不还礼。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太宗皇帝的头上。金太宗吴乞买是个非常平民化的皇帝,论辈分是粘罕的叔叔,他时常到田野中放牧,光着屁股到阿什河中与牧童一起洗澡。一次,太宗违背先帝遗训私下动用了国库少许银两,结果这事被粘罕知道了,他竟领着众大臣将太宗从龙椅上拉下来,噼里啪啦一顿臭揍。然后,亲自搀扶太宗坐在龙椅上,向皇帝谢罪。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大臣(不包括篡政者)动真格的打皇帝,粘罕也算创下了空前绝后的纪录。
粘铭说,宗翰还有一个大功劳,在宋人洪皓的笔记《松漠纪闻》里记载,公元1128年,宗翰率兵占领曲阜,几个辽籍汉人要打开孔子墓。粘罕问通事高庆裔:“孔子是什么人?”高答:“古代大圣人。”粘罕大怒:“大圣人的坟墓怎么可以侵犯!”遂处死盗墓人,使孔林得到保全。
北京皇族后裔:
对故土一片深情
《金史》记载,完颜姓相对于汉姓是王,金国灭亡后,宗室完颜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逃归东北的后裔自为部族。到了明末,完颜部(又称“王甲部”)归顺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成为满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清末,其族人多冠汉字姓王或汪。
王昭,又名完颜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30世孙,旅日画家。其出生在北京,后东渡日本。本届金源文化节,由于王昭事务缠身未能赶来,但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前来阿城祭祖寻根。
王晴雪、王响逸和王阳三姐妹告诉记者,她们的家庭是真真正正的女真人皇族后裔,其父姓完颜,名为完颜爱兰,其母姓爱新觉罗,名为爱新觉罗·溥韫娱,都是皇室。她们的父亲完颜爱兰是大名鼎鼎的擅长画兰草的画家,人称“兰草王”;她们的母亲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六格格,即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1993年,她们的父亲就曾来到阿城寻根,留给博物馆许多书画,并将珍藏的溥仪的四幅行书扇面赠予博物馆,表现了对祖辈与故土的一片深情。
三姐妹说,她们小的时候根本不敢说自己姓完颜,妈妈姓爱新觉罗,也不敢承认自己满清皇族的身份。尤其是在学校上历史课的时候,只要老师讲到满清时或是同学们谈论到满清时,她们都赶紧离开,以避免尴尬。
景爱在《北京完颜氏遗族考》和《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等文章中认为,至今留在北京居住的一支金国皇族后裔,也就是三姐妹这一支。他们的始祖完颜守祥,与金哀宗完颜守绪为兄弟,据说出自金世宗庶子。
女真后裔分布广泛
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女真族后人,其中安徽肥东和山西一些地方也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女真后裔。
据史书记载,金国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国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为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另一部分是金国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国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一概以汉人称之。
金国以来,因战而迁的女真后裔以家族形式聚居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不在少数,目前,人数较多的有安徽的肥东、福建的泉州、台湾的彰化、甘肃的泾川以及山西的安邑。
据了解,在安徽肥东县的女真后裔目前约有2000余人。据《完颜氏家谱》记载,金国亡国后,有一支完颜氏的女真人流落到云内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为避免蒙古人的民族歧视,他们改完颜氏为完氏。元末,这支女真人的首领完颜佩投身朱元璋麾下,位至将军,洪武初年,奉命屯田庐州,从此便定居于肥东。
本报记者张金辉谭立顺
金兀术与岳飞
谭立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海沟河无法与长江相比,但是在这里却诞生了一个奠定时代格局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金兀术。随着传统评书《岳飞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播,岳飞和金兀术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岳飞及与其有关的人、故事、文学作品、戏曲曲目都极具影响力,比如有些人想到岳飞就热血沸腾,而有的却掩耳不闻。如今的女真人后裔,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河南鹿邑完老家村金兀术后裔都信奉着一个祖宗传下来的遗训: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金兀术的后人和岳飞的后人已经成了不可能和好的仇人。
说英雄,贬坏蛋,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从来都缺少辩证法,所以岳飞就成了民族英雄,金兀术成了侵略的洋鬼子。但是,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从金源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做出了极为出色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金宋对峙,出现了两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战派人物,这就是金兀术和岳飞,然而这两个人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金宋对峙,不论是谁成就功名,都会生灵涂炭,于是站在两个主战派的对立面,秦桧、挞懒也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于是乎,金宋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战战和和、和和战战。在挞懒的主张下,金兀术经营多年的陕西、河南归还给了宋,于是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取二帝。当金兀术除掉主和的挞懒后,再次伐宋,夺回陕西、河南,当力有不殆的时候,金宋签下和约划淮而治,而此时的南宋主和派也大占上风,除掉了岳飞,保住了江南一隅的百年和平。
两个主战派,两种结果。令人叹惜,将遇良才,谁更胜一筹?历史没有给这个机会。但是,主战的金兀术却意识到了和的必要性,于是有了金宋南北对峙的格局,而岳飞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还固执地以为很快就会直捣黄龙,完全不考虑偏安的朝廷根基尚未稳,急需休养生息。
从这一点来说,金兀术看清大局,是要胜岳飞一筹的。更高的是,金兀术在临死前拟定了对南宋的5条策略,第一条就是“如宋兵果举(进攻),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如果胜不了南宋,就采取以北宋亡国之君钦宗赵桓(兄)“安坐汴京”,扼制南宋享国之君赵构(弟)的办法,并断言:“其礼无有弟与兄争”。
34现在基本上都讲汉语,推广普通话嘛!呵呵
楼主你问这个问题要是碰上极端主义者骂人或者发表什么不当言论,就很可能被百度删掉。
满洲正黄旗有多少个姓氏?
满洲正黄旗有多少个姓氏?
满洲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九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 图海 马佳氏 马佳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诺敏 马佳氏 马佳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赛弼、张屯 马佳氏 萨哈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朔尔岱 马佳氏 萨哈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罗思汉 马佳氏 萨哈
第六佐领 满洲 顺治8年 世管佐领 古苏 瓜尔佳氏 苏完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马哈达 瓜尔佳氏 苏完
第八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和拖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雅拜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八十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开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富德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迈图/代寿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勋旧佐领 色楞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和善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彭库里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胡什布 富察氏 沙济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阿木储库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九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阔海 富察氏 沙济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胡什屯 扎库塔氏 噶哈里璧汉鄂里
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族中承袭 舒沙兰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哈山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四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叶布受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五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巴尔布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海寿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 楞格里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32年 世管佐领 阿尔拜 待考 库尔喀珲春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倭赫 舒穆鲁氏 库尔喀
第十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艾音布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一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胡什禄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二佐领 觉罗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 敖塔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三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 吴默纳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康熙21年 勋旧佐领 巴图 博尔济吉特氏乌鲁特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40年 公中佐领 通保 16佐领余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39年 公中佐领 胡什塔 吉当阿佐领余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巴音柱 完颜氏 鄂尔浑
第十八佐领 番子 乾隆41年 公中佐领 书臣 大小金川
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瓦笏达 索尼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索额图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法保 赫舍里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常泰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赖图库 颜扎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六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明珠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七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星德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巴雅尔图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索尔和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僧格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一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奇塔特 博尔济吉特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克衣福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凯音布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61年 世管佐领 伯起 乌雅氏 叶赫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翁郭春 马佳氏 绥分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浑巴图鲁 那木都鲁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宗室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苏尔登 宗室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代西 待考 哈达、锦州等地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满达尔汉(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谟尔浑(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吴格(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马福塔(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马尔杜(雅虎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布喇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七佐领 觉罗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博辉 觉罗氏 河洛噶山
第八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色楞(托博辉从孙) 觉罗氏 河洛噶山
第九佐领 高丽 国初 世管佐领 纳林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佐领 高丽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福喀(纳林二世孙)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硕甘 齐兰布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太音布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康熙36年 世管佐领 南札璞(拜音察克子) 博尔济吉特氏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鼐忠阿 明珠佐领余丁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觉塞 八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43年 公中佐领 满丕 伊尔根觉罗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根特伊 坤巴图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八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噶尔玛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待考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纳穆岱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佐领 巴拉汉(纳穆岱二世族孙)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卦喇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花色(卦喇孙)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颜都 西克特里氏 恳布禄村
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苏尔修/达理善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互管佐领 达尔泰/回延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八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喀青阿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九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布克韬 乌扎拉氏 瓦旦
第十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纪留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马尔吉 第四参领十三佐领分出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孙达礼巴图鲁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图 博尔济吉特氏 察哈尔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喇 董鄂氏 董鄂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龚过托(喀喇孙) 董鄂氏 董鄂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辛裕 赖卜氏 齐克潭和洛
第十七佐领 满洲 雍正元年 世管佐领 谢尼 万旒哈氏 清河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回兰 宗室 鄂尔浑
其实东北的很多满族人都是明末从辽宁、关内劫掠而来的汉族人。所以当时就有很多满族人是汉姓,最著名的如曹雪琴。
政治合成民族 -- 满族
新中国建立之后, 御用文人学者, 为了学习苏联, 为了政治正确, 确立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 族族伟大光辉, 族族共创灿烂中华 以定下的政治目标后, 翻遍古藉, 把历史进行重新大演译 他们在满清时代的蒙-满-汉三类原始兵团的八旗基础上, 以他们的后人划立组成"满族" 为了为这个政治民族增添光辉, 涂上金粉, 从中国古藉上, 找些在中国古代, 由远古到近古, 凡是在东北出现过的东胡人, 也即是出口转内销的所谓通古斯人, 其中包括肃慎人、挹搂人、勿吉人、女真人 , 渤海国人、金国人, 这全都是政治民族满族的祖先 这个满族可谓"历史悠久", "灿烂光辉", 网上一些认同了"满族", 自号满洲的人, 曾经号称满州历史六千年, 比中华五千年, 还远久一千年, 甚至有海外满独, 更进一步, 号称满州历史八千年 无论是国内满遗隐独, 还是海外明码满独, 他们全都在官方民族史观, 民族政策的演译基础上, 发展他们的"慕容复"事业前奏曲--鼓起民族自豪感, "满族"有伟大光辉民族文化历史, "满族"民族自古独立
对於这个所谓几千年一条龙的满族来说,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肃慎、挹搂、勿吉等远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这些人没有自创文字, 进行自我记录, 而只能依靠邻居华夏人代笔, 华夏人见到就记, 看不见就不记, 所以远古不同时代的原始东胡人, 根本没有连贯性可言, 那些猎人, 牧民, 他们搬迁,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们到了那里, 他们是谁, 谁也说不清楚 至于近一些时期的渤海国, 追踪比较容易一些, 但同时来争的人就多了 有朝韩人认为渤海国是他们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论坛有土耳其人认为渤海国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
我认为渤海国是当时当地的土人, 在中原来的华夏人协助下, 共同建立 他们的后代那里去了 答案是消融于中国 金国的情况也一样, 生女真人是黑龙江以北更北, 靠鱼猎为生的原始东胡人 在唐朝没落后, 东北权力真空, 他们占了时机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后来在有更高知识的华夏人协助下, 组织复杂的政治架构立金国 后来蒙古人联合南宋灭金国, 一些侥幸没被消灭金国女真人, 成为北方汉人, 也即是说, 少数生还的金国女真人, 消融于中国 在明末东北的后金, 亦是同样情况 奴儿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还在黑龙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鱼猎, 过着住鹿皮帐, 穿鱼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时期, 他们接触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学蒙古人抄来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写他们的语言 努儿哈赤一族, 根本不认识原本抄袭华夏字, 制造女真文字的金国女真人 因此, 努儿哈赤族, 满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们自己声称的和金国女真人的承传关系
"满族"是在50年代的马列政治意识下, 人为地把满清时代奴儿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儿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儿哈赤, 被奴儿哈赤女真人收编的汉人, 及一些奴儿哈赤女真人被抢略成为奴隶的汉人, 等集各族群后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称得上"满"的, 其实只有奴儿哈赤部族的后人 这个部族五百年前是处于原始部落群居状态, 三百年前处于奴隶社会状态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后, 奴儿哈赤部族在历史契机下, 霸占全中国, 并学习和利用华夏文明的政治技术, 加入他们世传的女真原始奴隶社会概念, 并有效地统治中国, 奴役了中国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这个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满人, 也是处于半奴隶社会的形态, 而且还拖累了华夏文明大倒退
这才是真正的"满族"历史
关于女真人是不是满族的祖先的论证。
1,无论是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不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国人,更确切得说是古代汉族人(包括华夏族先民)对位于今天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关东地区的称呼,根本就不是楼主文中千方百计暗示的一个民族名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对于周边外族并不怎么热心,更不可能会对其究竟是一个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兴趣,有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称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不是一个人种,统统称之为胡;把欧洲所有国家都称为佛郎机。古籍中所谓的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是这一类的名词,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举一个,就拿靺鞨来说,所谓的栗末靺鞨是和汉族朝鲜族一样的束发农耕民族,连服装都几乎一模一样,而黑水靺鞨则是一个剃环辫的渔猎民族,其发式服装文字语言和栗末靺鞨有着天壤之别,更别提什么民族认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个民族?至于其他的安车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处洞穴时代的原始人,差得更远了,根据民族一词四个共同的概述,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等也一样。
2,关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问题。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努尔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么女真人,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发现满人和金女真人无论在服装、发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关系,也无任何继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无须多论的,女真文属于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还相当流行,明永宁寺碑(设于明奴尔干都司首府特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上就与汉蒙两族文字并列,可见其流行程度,而满文则是回鹘系字母文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可见女真和满人从根上就不是什么一族人。而且满人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不是女真人,视女真人为劣等民族(当时尚有女真人存在),满人对汉族最忌讳的除了被汉族人称为胡外就是被汉族人将其与女真人混为一谈,纵观满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见书册,甚至连《四库全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满清官方编篡的书中都见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极更是公开将女真人称为墨尔根,称自己民族为诸申,最后为此还改族名为满洲。因此楼主硬要把女真人归为满人祖先实在不可思议,要是楼主生在满清的话,凭此一点怕就要被抄家灭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谓“明代以来,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纷纷南迁,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历史事实。根据中国和朝鲜的历史资料如满文老档、明朝官方档案及朝鲜李朝历史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考证,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东北的会宁、咸兴、镜城等地,猛哥帖木儿其人也不是什么中国人,其人最初是朝鲜李朝册封的万户,后因获罪鲜王李朝而北逃中国奴尔干都司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谓的明朝增设建州左卫,说穿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是一外国政治难民,哪里是什么南迁女真人。依兰马屯只是猛哥帖木儿从朝鲜逃到中国境内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这地不是他满人的而是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的。
3,所谓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关系:其实三者不是一个民族。海西女直其实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里是什么满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关系,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服装发式和金女真没多大分别,应当是女真人,但决不是诸申,后来也未融入满族。至于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没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亲戚关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国外流窜来的外来户努尔哈赤一族给篡了,至于努尔哈赤一族是哪族哪来的,见上文。
清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人口总数
顺治五年,八旗满洲有男丁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汉军45849人,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则八旗满洲共3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14万人口,八旗汉军共25万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00万包衣人口
康熙六十年八旗编审丁册
满洲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万一千五百六十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万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依据一丁对五口的比例,满洲共80万人,八旗蒙古共30万人,八旗汉军120余万人,包衣共120余万人
清皇太极诏曰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清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贵族和普通批颊人(披甲人)阶级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奴隶,他们获得奴隶的途径有四条:
1、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仆”;“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这些大量的无辜各族人民被强制沦为奴隶,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满清治下的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农庄。
2、买卖人口。入关以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贩买人口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在满清治下,汉族人民是可以与各种牲口一起自由买卖的而且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3、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隶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批颊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为奴。《满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所谓为奴,实际上女性被充作军,日夜供批颊人*乐,反复轮(某些人所谓的融合),男人成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产出均被无偿地侵占,以供其玩乐
4、投充的奴隶。满清入关后,宣布“贫民无衣无食”者,准“投入满洲家为奴”。实际上,女真依靠权势,强迫大批汉民投充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各色工匠,尽行搜索,务令投充”。汉人投充之后,身分降为奴隶,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满清就是这样为了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开历史倒车的。这样野蛮黑暗的压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满清奴隶的众多汉人不能忍受如此无耻血腥的压迫,自杀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康熙,这个阴谋家也不得不自供说:“朕见旗下仆婢,往往轻生,投河自缢,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先时,满洲往往轻毙其家人,朕乃立为差等之罚,今此风则少息矣”。奴隶主杀他的奴隶,只要受“差等之罚”就可以了,而所谓的差等之罚,实际上只不过是增加一些赋役罢了,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或者由汉人代为埋单,最后还是由汉人来承担他们犯下的罪恶,而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不是满酋良心发现,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已。
由于汉族奴隶的大量逃亡,使满清统治者感到危机,认为奴隶逃亡将首先损害批颊人的利益,批颊人又是满清立国和维护罪恶统治的基础,于是制订出极其狡诈阴狠的《逃人法》。其具体内容是: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的,各鞭一百,流徙边远”。用白话说就是逃跑的奴隶只给予轻量的处罚,而窝藏的人则要毫无回旋的予以抄灭,甚至株连乡邻。以严厉惩罚“窝主”为侧重点的逃人法不惜株连众多,引发公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统治集团的利益。
参考资料:
乾隆是清高宗、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皇太极是清太宗,那剩下的清十二帝中的其他人分别叫什么呢?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庙号只是宗,为何康熙能称祖?在一个朝代中,通常情况下只有开国皇帝和先祖可以称“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数情况开国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汉太祖刘邦(刘邦的庙号是太祖,高祖是误称,因为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在《史记》中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所以后世就将错就错)、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而在这些开国皇帝之后,基本上都是叫“宗”。
这庙号是到商朝时期设立的,那会能在死后整一庙号,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对个人那也是盖棺定论的事。而且也不是啥王都能起的,您这辈子干过的事必须对国家有大功劳,值得后代的子孙一辈子都祭祀的王,您这才够格享受这庙号,搁太庙里边受人祭祀。这事到了周朝的时候,就被废掉了,所以周朝的王他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
皇太极虽然是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但是毕竟建立了清朝,立下了丰功伟绩,其实称为祖也是不过分的,但是祖也分为三种,一种是太祖皇帝,太祖皇帝指的就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没有受过任何祖先的必应和帮助,全凭自己一人白手起家,从低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就比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还有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这些人都不是继承了皇族的血统,而是依靠自己的本事争得了天下,但皇太极不符合这个要求,所以努尔哈赤成为了太祖皇帝。
但人无完人,康熙晚年虽然比乾隆要圣明一些,但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九子夺嫡一事便是康熙一生最大的污点,它一定程度导致了局势的混乱。但所幸,雍正皇帝也很圣明,登基后很快稳固政权,使康乾盛世得以继续延续。
太祖与太宗有何区别?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皇帝,有的朝代也称其为“高祖”,例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
太宗大多都是一朝的第二代皇帝,这就很多了,唐太宗李世民、元太宗窝阔台、清太宗皇太极等等。但有的朝代也没有太宗,例如明朝,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文叫做建文帝、燕王朱棣叫做明成祖。 太祖、太宗这都是给皇帝的庙号,两者一般都是父子关系,但有时也是以兄弟关系出现,例如宋太祖和宋太宗,赵匡胤和赵光义,就是兄弟关系 古代皇帝的帝号是生前就有的还是死后才有的?一、帝号是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对皇帝的统称。帝号有四种: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年号。
1、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通常亦作为帝号。是生前就获得的。
2、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是生前就获得的。
3、庙号,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是接任的皇帝对上任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是死后获得的。
4、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谥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世对亡帝的称呼,是死后获得的。
二、帝号的示例。
1、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
尊号:汉武帝。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
谥号:孝武皇帝。
庙号:世宗。
2、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
尊号:汉献帝。
年号:初平 兴平建安延康。
谥号:孝献皇帝。
庙号:无。
3、后主,历史上称一个王朝的末代君主。是后来人们对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的统称。
如:蜀汉后主刘禅、北齐后主高纬、陈后主陈叔宝、前蜀后主王衍、南唐后主李煜等。
4、哀帝,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谥号,“哀”是谥号的一种,是对死者的评价。中国古代谥号有三种: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哀”是属于平谥,表达对死者的怜惜,一般叫哀帝的亡国皇帝一般是对国家没有太大过错,如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不算昏庸,只是在那样个时代身不由己,所以后人怜悯他。
如:汉哀帝刘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
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谥号:孝哀皇帝。
扩展资料:
皇帝的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庙号写在神主木牌上。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种制度始于商朝,盛行于汉朝。
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例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例如著名的唐太宗,还有皇太极被称为清太宗。当然,也有称呼为“世祖”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庙号与对皇帝的评价没什么关系。
而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谥号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业,以及后人对他的看法。
诸如汉武帝,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具体解释是“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晋惠帝死后谥号为安,是什么意思呢?“好而不争曰安”,其实汉惠帝是个智障,但又不能直接说他傻,只好说他安静,这是留面子。
——帝号
——尊号
——谥号
——庙号
——刘彻 (汉武帝)
——刘协(汉献帝)
——后主
——哀帝
——刘欣(汉哀帝)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揭秘皇帝庙号和谥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谁能细细的解释给我?看不懂呀这是中国的历史朝代记忆口诀。
夏商周秦西东汉: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
隋唐五代又十国:隋朝、唐朝、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辽宋夏金元明清:辽朝、宋朝、夏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扩展资料: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以及在位时间:
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朝皇帝列表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2、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3、秦三世子婴:公元前207。
二、汉朝(前202—220年)。
汉朝皇帝列表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
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3、汉吕后执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4、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5、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6、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公元前86。
7、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8、汉宣帝刘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9、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公元前32。
10、汉成帝刘鷔:公元前32-公元前6。
11、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1。
12、汉平帝刘衎(kan):1-6年。
13、孺子婴(王莽摄政):6-9年。
东汉(25-220年)
1光武帝刘秀:25-58年。
2汉明帝刘庄:58-76年。
3汉章帝刘炟:76-89年。
4汉和帝刘肇:89-106年。
5汉殇帝刘隆:106-107年。
6汉安帝刘祜:107-126年。
7汉顺帝刘保:126-145年。
8汉冲帝刘炳:145-146年。
9汉质帝刘缵:146-147年。
10汉桓帝刘志:147-168年。
11汉灵帝刘宏:168-190年。
12汉献帝刘协;190-220年。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国(220-265年)
1魏国
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魏明帝曹叡:227-240年。
魏齐王曹芳:240-254年。
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
魏元帝曹奂:260-265年。
2蜀国
昭烈帝刘备:221-223年。
后主刘禅:223-263年。
3吴国
大帝孙权:222-252年。
会稽王孙亮:252-258年。
景帝孙休:258-264年。
乌程侯孙皓:264-280年。
晋
西晋(265-317年)
晋武帝司马炎:265-290年。
晋惠帝司马衷:290-307年。
晋怀帝司马炽:307-313年。
晋愍帝司马邺:313-317年。
东晋(317-420年)
晋元帝司马睿:317-322年。
晋明帝司马绍:322-325年。
晋成帝司马衍:325-343年。
晋康帝司马岳:343-345年。
晋穆帝司马聃:345-362年。
晋哀帝司马丕:362-366年。
海西公司马奕:366-371年。
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
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
五、隋朝(581-618年)
隋朝皇帝列表
1隋文帝杨坚:581-605年。
2隋炀帝杨广:605-617年。
3隋恭帝杨侑:617-618年。
六、唐朝(618-907年)
唐朝皇帝列表
1唐高祖李渊:618-626年。
2唐太宗李世民:626-650年。
3唐高宗李治:650-684年。
4唐中宗李显:684-684年。
5唐睿宗李旦:684-684年。
6武后武则天:684-705年。
7唐中宗李显:705-710年。
8唐睿宗李旦:710-712年。
9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
10唐肃宗李享:756-762年。
11唐代宗李豫:762-780年。
12唐德宗李适:780-805年。
13唐顺宗李涌:805-806年。
14唐宪宗李纯:806-821年。
15唐穆宗李恒:821-825年。
16唐敬宗李湛:825-826年。
17唐文宗李昂:826-841年。
18唐武宗李炎:841-847年。
19唐宣宗李忱:847-859年。
20唐懿宗李凗):859-873年。
21唐僖宗李儇:873-889年。
22唐昭宗李晔:889-904年。
23唐哀帝李拀(chu):904-907年。
七、宋
北宋(960-1127年)
1宋太祖赵匡胤:960-976年。
2宋太宗赵匡义:976-998年。
3宋真宗赵恒:998-1023年。
4宋仁宗赵祯:1023-1064年。
5宋英宗赵曙:1064-1068年。
6宋神宗赵顼:1068-1086年。
7宋哲宗赵煦:1086-1101年。
8宋徽宗赵佶:1101-1126年。
9宋钦宗赵桓:1126-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1宋高宗赵构:1127-1163年。
2宋孝宗赵昚:1163-1190年。
3宋光宗赵惇:1190-1195年。
4宋宁宗赵扩:1195-1225年。
5宋理宗赵昀:1225-1265年。
6宋度宗赵禥(qi):1265-1275年。
7宋恭帝赵显:1275-1276年。
八、元朝皇帝列表(1260-1368年)
1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5年。
2元成宗:1295-1308年。
3元武宗:1308-1312年。
4元仁宗:1312-1321年。
5元英宗:1321-1324年。
6元泰定帝:1324-1328年。
7元天顺帝:1328-1328年。
8元文宗:1328-1329年。
9元明宗:1329-1332年。
10元宁宗:1332-1333年。
11元顺帝:1333-1368年。
九、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皇帝列表
1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9年。
2明惠帝朱允炆:1399-1402年。
3明成祖朱棣:1402-1425年。
4明仁宗朱高炽:1425-1426。
5明宣宗朱赡基:1426-1436年。
6明英宗朱祁镇:1436-1450年。
7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7年。
8明英宗朱祁镇:1457-1465年。
9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8年。
10 明孝宗朱祐摚:1488-1506年。
11明武宗朱厚燳:1506-1522年。
12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1522-1567年。
13明穆宗朱载垕:1567-1573年。
14明神宗朱翊钧:1573-1620年。
15明光宗朱常洛:1620-1621年。
16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8年。
17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年。
十、清朝(1616-1912年)
1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7年。
2清太宗皇太极:1627-1644年。
3清世祖顺治福临:1644-1661年。
4清圣祖康熙玄烨:1661-1722年。
5清世宗雍正胤禛:1722-1735年。
6清高宗乾隆弘历:1735-1795年。
7清仁宗嘉庆顒琰:1795-1820年。
8清宣宗道光旻宁:1820-1850年。
9清文宗咸丰奕詝:1850-1861年。
10清穆宗同治载淳:1861-1875年。
11清德宗光绪载恬:1875-1908年。
12清宣统帝溥仪:1908-1912年。
扩展资料
皇帝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
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新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
本文2023-10-24 05:02: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