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的大事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邵氏兄弟的大事表,第1张

1924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业。在天一,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

1925年,拍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市场。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王国。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

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家人献出的心血。

1957年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无法重现的**王国

“邵氏”这个名字近年来为内地观众有所熟悉,是因为一系列如《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老片经数码修复以后得以重现,宛如从时间和空间的那头突然现身,告诉我们邵氏曾经缔造了怎样影响后人的武侠片和黄梅调**。

在香港**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风雨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从中获得些许对当下有所借鉴的经验,那就是邵氏这个被称为“活化石”的**王国跨越时间的力量。但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得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口述影像:商人精明本色 独特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决定巨资捧陈玉梅成为影后,结果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公司也永远不能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掌握内部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11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限度缩短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邵氏兄弟分道扬镳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们又分别有什么来头呢?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竞争越发激烈,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1957年,年届五十的邵逸夫回到香港,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邵氏称霸天下20年

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片厂。邵逸夫还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也是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点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邵氏兄弟公司,是由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的**公司,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前身。

发展历程,特注, 发展历程 始于1926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市场。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王国。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澹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 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特注 邵氏兄弟公司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并非同一公司 ,广大影迷普遍混淆。 可以说邵氏兄弟公司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前身。

邵读音:shào。

“邵”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它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源于姬姓,出自晋悼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首先,邵字代表着晋悼公。晋悼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君主,他聪明、勇敢、有才干,为晋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邵字所代表的晋悼公,寓意着聪明、勇敢、有才干的精神和价值观。

其次,邵字也代表着邵氏家族。邵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其成员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邵字所代表的邵氏家族,寓意着家族的团结、和谐、繁荣和进步。

最后,邵字也代表着美好和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邵字被用来象征吉祥、幸福、美好的愿景。例如,在湖南、贵州等地区,邵字被用来命名许多景点和地名,寓意着美好和幸福的愿景。

总之,邵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它所代表的晋悼公、邵氏家族、美好和幸福都非常重要。在起名时,可以根据家庭的喜好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搭配的字,营造出一种聪明、勇敢、有才干的气质,同时也可以选择与邵字相关的的一些词语或成语,如“邵逸夫”、“邵峰奇观”等,以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热爱和贡献。

古籍解释

《集韵》《韵会》时照切《五音集韵》市照切,𠀤音绍。《广韵》邑名。《左传·襄二十三年》齐侯伐晋,戍郫、邵。《注》晋邑。又姓。与召通。召公奭之後。《史记·白起传》虽周、邵、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又邵陵,地名。《史记·秦本纪》齐桓公伐楚,至邵陵。《左传·僖四年》作召陵。 《正字通》从邑者,为邑,为姓。从卪者训劝勉,又训高也。俗多譌混。

邵氏兄弟的大事表

1924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业。在天一,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
点击下载
上一篇:费县安姓由来下一篇:三国曹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