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记了陕西延安刘氏宗亲的家谱,只记得志成仁文四派,请问有谁知道全部家谱?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具体可以参看这个网页,我觉得不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739a6d0100dhf2html 叶氏起源 一、探寻根源 我叶姓宗族可以追溯至公元421年间。晋恭帝元熙二年。东晋末年西域西凉国国主李暠,李暠公被后人称为武昭王。他一生共育有十子。分别为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夫人尹氏。李暠公为人谦和、仁爱。被众人推选为西凉王。统领一方。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深得民心。后传位其中一子李歆公。李歆公一生共育有八子。分别为崇勖、治、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李歆公即位后的第四年与北凉国(羌族)发生战争。两军大战怀城。李歆公战败自刎。北凉王蒙逊下令屠城。西凉国李氏家庭受到重创,伤亡惨重。尹太后被俘,北凉王蒙逊被尹太后不惧死亡所折服。留下了尹太后一命。重耳公逃到当时的宋国。后出任宋国太守。若干年后与失散的尹太后联系上。重耳公一生育有二子分别为熙公、镕公。熙公正是唐朝李世民的祖人。镕公有一子李筠。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尹太后携五世后人李筠一起过着流亡生活。一次在被敌人追杀的过程中,她们跑入深山密林中,吃的是树叶,躲在丛林之中。为了让后代过上安稳的日子,不再饱受流亡之苦。为报叶恩。决定让后人改姓叶。当时尹太后八十有余,李筠公不足十岁。 李筠公一生两姓。他就是我们叶姓第一人。李筠公逃到南阳后,隐姓埋名过上安稳的日子。在南阳生活多年。其子孙遍及浙江、安徽、四川、山东、江西、河南、河北、等地。而我们大冶“七门二十一庄”叶氏就是从南阳转到江西,迁到湖北江夏、黄冈一带。是终选择在湖北大冶安家。 二、叶氏现状 落户大冶的叶氏家庭发展到现在近二万人。共分为七门二十一庄。附表图。 一门仲和门,分为老屋庄、蕲春庄、新屋庄。 二门牯羊门,分为大屋庄、细屋庄。 三门北门门,分为北门庄。 四门茅山门,分为茅山庄。 五门十里铺门,分为十里铺庄、苑家嘴庄、安徽宣洲庄。 六门金桥门,分为金桥庄。 七门叶家坝门,分为莲花芯庄、上叶庄、下叶庄、中门庄、青松庄、七里界庄、上五房庄、泰国曼谷庄、东方山庄、黄土垴庄。 三、附我族先人家谱图。 李暠:李暠公为西凉国国主,后人称为武昭王,一生共育有十子,夫人尹氏。 李歆:李歆公继承王位,一生共育有八子。西凉军战败时自刎。 重耳:重耳公出任定宋国太守,一生育有二子。 熙公:熙公正是唐朝李世民祖人。 镕公:镕公是重耳公之子,李歆公之孙,李暠公之玄孙。 李筠:李筠公是叶氏改姓后的第一人。一生有两姓。 四、叶氏修谱历史 根据叶氏宗谱修谱记载。至今共修谱八次。 第一次修谱记载为宋淳祐四年,大约是1244年。我族保存有其相关资料。 第二次修谱为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 第三次修谱为清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 第四次修谱为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 第五次修谱为清光绪癸末年,即1883年。 第六次修谱为民国十三年,即1925年。 第七次修谱为共和国一九八九年,即1989年。 第八次修谱即本次修谱。 五,本次修谱,本着尊重历史,追溯根源。我族族谱的资料齐全,内容详实,保存有1244年宋朝至今的有关资料。欢迎各大氏族本着资源共享,互相查阅相关族谱资料。建立最真实的、最完全的家谱体系。本次修谱要建立最全面、最真实的纸质记载、光盘记载、数码相机记载以及电脑网络记载。欢迎各届同仁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次修谱地点设在湖北省大冶市叶家坝村。 六、附宋淳四年我族谱原版照片一张。 七、辈份世系表 敬绍基美年久传家喜得 人万代玄道立芳茂会友 文之春先正成增自世崇 本开宗序天培应运昌时 英齐秀发玉树普辉扬功 烈耀前德声名振国常永 霖裕泽远海宇敦悠长 说明: 此表为湖北大冶叶氏"七门二十一庄"的顺序世谱顺序 此表见于《叶氏宗谱》宋淳祐四年 大约是1244年我们现在辈分主要集中分布在“第33、34、35、宗、序、天”。而定居湖北大冶的叶氏家族现人口近二万人都是"第19世"会"字辈"的后人 现寻找"第1世敬字辈开始的所有后代叶氏宗亲" 联系人:QQ:49554791 八、简介 湖北省大冶市"七门二十一庄"第六届编修局于2007年开始准备,于2008年3月开始运转工作。编修局共有成员二十余人。负责《叶氏宗谱》的修订、完善工作。欢迎各届同仁交流经验。也希望全国各族叶氏家族资源共享。制订最完全的谱局内容。 本次修谱的地点设在:湖北省大冶市城关叶家坝村 我是湖北大冶叶氏的。 我们村今年正在大规模修谱。寻找同渊源的叶氏家人。 我们村现保存有宋朝《叶氏家谱》一份。 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 大冶市叶氏“七门二十一庄”修谱委会员。 2008年7月6日
女真族
女真(或“女贞”),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族。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中国历史上“女真”建立的政权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页面分类: 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 金代 | 清朝
文章提交者:lzlin 加贴在 历史风云之中国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女真族最早出现于10世纪初,大致可以分为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再次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不同的时期。女真人在这个进程中,经过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分而治之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辽末以完颜部为核心逐渐统一了辽代女真各部,女真各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但是在辽代女真还没有正式形成民族,当时还只是一个种族。辽代的女真种族和辽代开始形成的女真民族,还只包括这一地区的一部分部落,其他一些部落是到金代或明代才加入到女真民族中。
辽代女真族是包括许多个民族的共同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称呼,有自己的地域,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共同经济生活,都各有自己的一定民俗特点。高丽人把女真人划分为东女真和西女真,这只是一种地区上的划分。宋人把女真人划分为:熟女真、回跋、生女真、东海女真、黄头女真。其中的生女真就是包括许多个民族的共同体。宋人所说的熟女真也包括了南女真、北女真、曷苏馆女真等。只有契丹人对女真的划分比较接近女真诸民族共同体的划分,契丹人将女真人分为:南女真、北女真、曷苏馆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生女真、滨海女真、乙典女真、奥衍女真等。其中北女真是由四部组成的部落联盟,曷苏馆女真是由七部组成的部落联盟,这些都正好是辽代女真民族共同体的表现形式。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女真人自己对女真族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楚,他们对于许多不同的组织,都用了同一概念——部。并且同时存在两种部的概念。一种部的概念是指完颜部、乌古伦部、徒单部等,这种部实际上是原来的胞族组织,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仅表现为共同的姓了。另一种部就是上面提到的“十四部”、“七部”、“十二部”。总的来说,辽代女真族是许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
女真人被辽太祖阿保机征服后,他怕女真人成为后患,于是将其社会发展较快、政治上有势力的数千户强宗大姓,迁居到今辽宁省辽阳市以南的地区,编入辽的户籍直接统治,称为“熟女真”,又叫“曷苏馆”(女真语“篱笆”之意)。对于那些没有迁走的女真人,契丹人他们其分开治理,将居住与粟末江(今第二松花江)以北,宁江州(治所在今吉林省扶余县东石头城子)东北,有地方500余公里,户口10余万,处于社会较低发展阶段上的女真人,实行笼络统治,被称为“生女真”。分布于生、熟女真之间,即住在今辽宁省开原县东北至第二松花江中间的女真人,虽被编入辽户籍,但允许其与生女真往来(熟女真不得与生女真往来),称作“回霸女真”(回霸一作回跋,因其中心地在回跋江即今辉发河流域而得名)。居于今俄罗斯远东锡赫特山脉以东近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住在今洮儿河附近的一支,因其“多黄发,鬃皆黄”,被称为“黄头女真”。上述称号表明,皆非女真部落名,或依其社会发展名之,如生、熟女真;或据其居住地区,如回霸、东海女真;或按其外貌特征,如黄头女真。五支女真人,共有72部落。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女真人的部落组织,直至1114年金太祖阿骨打将生女真内原有氏族制下行军时的猛安谋克确定为固定组织前还存在。此后,随着金国的军事胜利,各支女真人迅速归附阿骨打,皆被编为猛安谋克,其它部落组织即为猛安谋克组织逐渐代替。金初见于史书的女真别称有:熟女直、生女直、曷苏馆、回怕里、系辽籍女真、不系辽籍女真、系案女真阿典部、北女真、达卢古等。上述别称所指许多是重复的:熟女真、曷苏馆、系辽籍女真,是熟女真的三个不同称号;生女直、不系辽籍女真,皆指生女真,而系案女真阿典部、达卢古为生女真内的部名;回怕里即回霸女真的异译,北女真为其一部落。
金代有众多女真部名,极大多数皆为生女真的部落称号,它们在金国建立后也逐渐消失。不过由于女真人“以部为氏”,故其名许多存在于女真四大支系的姓氏中。其中有:完颜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代女真的主干部分,金宗室出于是部。内分3支12部。徒单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昭祖威顺皇后出于是部。内分为14部。乌(吾)古论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穆宗贞惠皇后出于是部。共14部。蒲察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肃宗靖宣皇后为是部人。共7部。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8世纪20年代,唐朝在女真先人黑水靺鞨地设立黑水州都督府,以其最大部落为都督,各部酋长为刺史。约在9世纪末10世纪初,黑水靺鞨乘其强邻渤海衰弱之机,向南迁徒,出现一个部落分迁几地的局面;另方面,当时又正是另一近邻契丹族倔起之时,导致一些南迁部落被契丹征服,契丹贵族为分而治之,将其数千户强宗大姓迁于辽阳以南地。这两个新变化,致使女真社会的正常发展遭受阻碍。
其中生女真是女真族中社会发展最慢的一支,而大金王朝正是以完颜部为核心的这支女真人建立的。完颜部在绥可为首领前,还过着狩牧生活。11世纪初,在绥可率领下定居安出虎水畔,开荒种地,建造房屋,始“有栋宇之制”,但仍处在“不知岁月晦朔,是以年寿修短莫得而考焉”的阶段。到11世纪中,由于从“邻国”购得大批铁器,在温都和加古等部内又出现了专以锻铁为业的铁工,使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畜牧业生产,则早在农业兴起以前已相当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内的阶级分化愈趋激烈。ll世纪中叶以后,战争成了女真各部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手段。大量奴隶的出现,预示着女真族将跨入阶级社会。频繁的战争,使各部都感到结成联盟抵御外侵是赖以生存的条件,于是部落联盟就应时产生了。从生女真部落联盟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大体以金昭祖石鲁任联盟长为分界,此前为形成阶段,一般是一些近亲部落因紧急需要结成的临时联盟;此后以地域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军事部落联盟,其中以完颜部为核心建立的联盟最强大,它的发展壮大,也是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石鲁任联盟长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以地区为单位的军事部落联盟。金景祖乌古廼时,联盟进一步扩大,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于乌古廼。辽因此任命乌古廼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但当时大联盟仍不巩固,所以乌古廼死后其子世祖劾里钵、肃宗颇剌淑、穆宗盈歌先后任首领时,内乱四起。穆宗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平息了内乱。接着,他接受阿骨打的建议,先取消了统门、浑蠢、耶悔、星显四路及岭东诸部的都部长(地区联盟长),后又不准各部擅制信牌,一切皆用完颜部法令,这样使自己的权利集中起来。女真族也至此强盛起来。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金国的建立,是完颜阿骨打完成的。阿骨打是金世祖劾里钵第二个儿子。世祖在世时,他已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世祖临终前对穆宗说,“惟此子(阿骨打)足了契丹事”。后来,阿骨打辅佐肃宗、穆宗、康宗乌雅束,战功显赫,治世严明。
1113年(辽天庆三年)十月,康宗死后,阿骨打袭位。次年六月,辽遣使命其袭生女真节度使。此时,一方面女真社会的贵族要求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辽是天祚帝掌权,他为了享乐,每年派银牌天使至女真境内勒索名鹰海东青,民愤极大,使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一起。阿骨打于lll4年,一面派人侦察辽的实力;一面积极做起兵反辽准备。
1114年(辽天庆四年)九月,阿骨打率女真兵二千五百人,便进军辽控制女真的战略要地宁江州(今吉林省扶余县石头城子)。进军途中,在寥晦城誓师,列数辽的罪状,并于十月一举攻克宁江州城。
辽宁江州失守后,十一月天祚帝派都统肖糺里等将步骑十万至鸭子河北,当时女真士兵只有三千多人,并且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渡过鸭子河,两军遭遇于出河店(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阿骨打利用风大沙尘满天的天时,果断率兵出击,辽军不知虚实不战而退,大败。阿骨达乘胜追击,一直到斡论(邻)泺,俘虏辽兵无数。到这个时候,女真兵员才接近一万。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以上为女真族举兵反辽具有决定意义的两次战役。它使辽廷震惊,将士情绪低落;而女真兵却因两次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取得胜利,斗志更加旺盛。接下来又连克辽宾、祥、咸三州。邻近的兀惹、铁骊等部族,纷纷脱离辽归附了女真。在弟弟吴乞买等人为“以系天下心”的劝进下,阿骨打于1115年正月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这标志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金国建立后,进军辽东北重镇黄龙府,并迅速占领。接着又先后攻占辽东京、上京、中京,并于l125年与北宋军联合灭辽,l127年又挥兵南下灭北宋。自此以后,它与南宋、西夏分掌中国统治权达100余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统治区域:北至外兴安岭,南达淮河,东临海,西与西夏及以“界壕”与蒙古为邻。
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稿件来源:新华网)
8页。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四川省成都市)是族先世汴梁人,裔孙大经,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第三卷是有8页,自大经又二十七世曰必琅,字荣山,号锦芳,清康熙六十年自粤入蜀,落业成都仁里乡。
湖北某支叶氏字辈:文明兆瑞,继世永昌。续字辈:天星顺正,朝庭安邦,光宗耀祖,发传定章。
湖北恩施叶氏字辈: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
湖北武汉叶氏字辈:一本周宗,德泽恒芳,自天之佑,万世维昌,聪敏英杰,与祖争光,经伦治国,礼义兴邦,继文绍武,辉映南阳。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楼主可以查一下叶氏宗祠族谱。
不过,据我所知,对于叶氏家族的分布,武隆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即使在重庆境内的叶氏分布,武隆也是少人问津的。一般说起来,重庆境内,比较有影响的叶氏分布地主要为:
重庆江津、重庆忠县、重庆泸县、重庆大足
我忘记了陕西延安刘氏宗亲的家谱,只记得志成仁文四派,请问有谁知道全部家谱?
本文2023-10-24 03:29: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