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彝族风俗,第1张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打牛”之前,要把活牛牵到客人面前,询问客人是否喜欢,然后教人紧执牛尾和牛身,一人用粗木棒向牛头部猛击三下,以牛立刻倒毙为吉祥。“打羊”的情况大体一样。吃饭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烧牛肝、羊肝给客人吃,以示尊敬,饭后还要将牛膀、羊膀、羊头送给客人带走。鸡头送给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吃。

 彝族有很多忌讳,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认为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如有人当众这样叫他们,非挨打不可。到彝族家里做客,要坐在锅庄(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脚踏在锅庄上。主人一般都用酒肉款待客人,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在彝家的眼里,客人把饭吃光再加是不礼貌的。给你吃什么东西,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不然,就认为你是看不起他们。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否则就会说你心肝不好,不义气。

家谱是靠语言传播、沟通,将史料传下来的。

在我国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也是靠口传的,口传家谱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还流传和遗存着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例如彝族、哈尼族、佤族、普米族、拉祜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等。口传家谱大多数连名家谱,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既能区分辈分,又便于口传,易于记忆。

家谱的意义。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它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着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很有限,范围也不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效补充。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社会科学等都有很大帮助。

彝族历史最长的是阿莫惹古家族。

彝族历史最长的是阿莫惹古家族。阿莫惹古谱系长达124代,是所有彝族家族当中最长的,当然历史也最长。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彝族人民聚居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人口6500万,居全国第六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中以四川凉山州、云南楚雄州人口最为密集。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居住特点为小聚居,大分散。彝族是古羌戎的后裔,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从唐朝起便有了自己的文字及流芳百世的诗歌典籍,其发展源头可追溯到170万年前云南的“元谋猿人”时代,是它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在社会发展的长河里,它不仅是各个时期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反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映会渗透到文化中的其它领域,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彝族聚居地两种较为古老的风俗文化。

1、家支

“家支”彝语称“此伟”,是“家”和“支”的总称。家由于人口繁衍,按血缘系统,后代分为大支和小支,小支以下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它是家支连环中的基本单位。家支的名称一般以共同的男性祖先的名字来命名,并且编成家谱,世代相传。因此,各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有着浓厚的认同感。家支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对内互助协调,加强内部团结,保持血缘的延续性,对外增加对其它家支侵犯的防御能力和本家支的扩张能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每个家支都有自己独立的领域,森林、牧场和火葬场等是本家支的公共财产,外家支的人不得侵占使用,否则将导致冤家械斗。彝族的家支中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但有严格而详细的习惯法来规范成员的行为。彝语叫“节伟”,它包括土地、买卖、婚姻、家庭等多个内容。家支内各成员包括头人普遍都自觉遵守这些法规,但如发生纠纷或触犯法规,则由本家支中见多知广,德高望重的头人出面调解或按章执法。彝族家支的作用是全面而深远的,在它无所不包的体制中,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长期的冤家械斗,对彝家传统村寨的形成和选址以及民居的布局及其形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宗教

彝族的宗教一直处于一种古老的原始状态,其核心思想是众神论。在众多的信仰中,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是最普遍的。在一些混居地区这种崇拜还融入了道教和佛教的某些思想。

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论”和“祖界”观念,彝族的先辈普遍认为已故祖先具有三个灵魂,它们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一守候坟地,其二回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其三留在家中供奉祖先的灵位上,它们三个融为一体影响和左右着后代的祸福兴衰。“祖界”是指祖先灵魂最理想的归宿,在这里,后世各代先祖的灵魂才能与始祖相聚永远。彝族这种既朴实又深遂的思想观念是彝家阳宅(民居)和阴宅(坟墓)典籍的主要依据,也是彝族各种祭祖活动形成的基础。

在彝族的祖先看来,自然界中的火、石、树、水、日月等等都是有生命的,并且是通人性的,因此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生活风调雨顺,牛羊满圈,他们崇拜所有的神灵,即自然崇拜,但在这些众神中,“火”却是他们最崇拜的对象之一。

彝人对火虽然存在着这种矛盾的心态,但他们坚信灾难是人们对神灵的不忠而造成的,只要人们尊重它、崇拜它,火神就会降福于人。每年“火把节”彝家村寨中欢腾的“火龙”和彝族民居中不灭的火塘就是对火神崇拜的最典型的表现。

彝族的写真发朋友圈:写文字“我喜欢走到哪里都带上一套我自己本民族的服装,每次一有什么节目我也会首选我的彝族服饰,我喜欢有些朋友第一眼看到彝族服饰被惊艳到的那种眼神,让我心生骄傲。我喜欢简单而平凡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又充满期待。”并配上彝族写真照片。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

凉山: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

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乌蒙山:乌蒙山彝族服饰男女均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色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或“鹰头鞋”。

男子服饰无花纹,披羊毛披毡,女子服饰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

彝族风俗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