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中的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大江东去中的人物,第1张

散文标题: 大江东去中的人物

关 键 词: 人物 江东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鲁迅先生曾语:“倘末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先生不愧为大家,此话大约有几层意义,简约理解为:一是关注作者本人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二是关注作者笔下主人公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三是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活动的全过程。某年,在书店中见到唐浩明的三部曲《曾国藩》(血祭·野梦·黑雨),看到封面设计得花花绿绿,就本能地讨厌,庋嫉姆饷婊够嵊心谌荩肯胍膊幌耄挥蟹模腿ヤ榔渌榧F涫担睦锘垢樽帕硪桓鲈颍舐酱蠖辔娜四壳安皇侨ヌ止闭剿褪桥萱ず染贫栽鲁び醵烫荆够嵊泻米髡撸苛硗猓鄣乃枷朐谀院#痪褪枪糇邮帧⒃晖仿穑涣寺砑拙鸵晕鹑瞬恢

自幼爱读历史,当然是翦伯赞、郭沫若之类的阶级斗争史,读着读着,私下冒出一个疑问,难道几千年来古人都爱斗争,斗天斗地斗人其乐无穷,都不吃饭?犹如三国时刘备起事,卖草席也有钱招兵买马,虽偶插一句张飞卖肉有钱,好事者捐出马匹……诚然,圈养的文人都是有饭吃的,不会考虑这等小事,要深思的是为百年大事计,但也误导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很茫然。后读《拿破仑传》、《罗斯福传》、《希特勒传》、《戴高乐传》、《巴尔扎克传》、《罗丹传》、《梵高传》、《叶卡捷琳娜传》、《拜伦传》等外国名人传记,才知名人也是人不是神,既要吃饭,也要吵架;既要爱情,也要金钱,哈哈,也是两手都要抓的,都会弹钢琴。想想也是,钢琴是人家发明的嘛。何况,外国人思维特清,讲究逻辑,把这些名人的祖宗三代拎得特清,最多在他们家谱发现一些轶事,没有象国人的祖先头上有这么多神话传说的光环,光照得人只能仰望,而不敢俯视。于是,我对史圣司马迁以来的列传不大感兴趣,对唐人的《金陵春梦》、蔡东藩的朝朝代代演义更是提不起劲。国人作歌颂德的传记远离了我的视线。一日听说,唐浩明的《曾国藩》是出口转内销的,在港台特红,似时下的超男超女。忽来又说,唐浩明的经历有点传记色彩,半生过得坎坎坷坷。且市井街坊纷传:“当官要学曾国藩,从商要做胡雪岩。”这样一来,我就有点不对,检讨自己为何先入为主,主观性特强,没有兼容并包。屡败屡战的曾国藩忍得似有神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话放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深远。民国初期的护法英雄蔡锷将军,乃一代英杰,曾亲辑曾氏有关治兵方面的文字,并加以详说,用来作为培训新军将官教材,在中国军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蒋介石潜心细读曾氏家书,乃至参照作记,日日笔耕不辍。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之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的熟悉。在1917年给黎锦熙函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欢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大人物很喜欢读原著,那么小人物就欣赏一下历史小说,总可以吧?严格地说,唐的《曾国藩》不是传记,只是历史小说而已,由于作者本人挟研究曾氏二十年之功底,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又梳理出花絮,杜撰了一些故事,使小说熠熠生辉,人物栩栩如生。作为国民党高官之子的唐浩明生于1946年,又名邓云生。其父任过台湾蒋经国时期的行政院副院长之职。由于其父的身份,使纵有大才之志的唐浩明无能考入有明摆着远大前程的大学,只有读读无关痛痒的水利之类。此人有坚韧的毅力,竟在完成学业之后,断然从事文史工作,并在别人看来的废纸堆里却发掘出金灿灿的金子,可见此人气度非凡。有一花边新闻也能瞧出他的这一特点,据说其母从台湾回来探望儿子,见其烟瘾颇大,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就劝他戒烟,立竿见影。唐浩明在湖南岳麓书社从事我工作,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史编篡。因太平天国似乎和曾国藩有缘,有点象二战时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和希特勒走到一块,《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前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唐浩明不知为何,兴趣从洪秀全转移到曾国藩身上,从而对曾氏足足研究了二十年。编印出版了《曾国藩全集》、《曾国荃全集》、《胡林翼集》、《彭云麟集》。自作历史小说《曾国藩》后,唐浩明还写过《杨度》、《张之洞》,从创作构思来看,他试图通过曾国藩——张之洞——杨度这三个富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贯穿出晚清至民国初年的政坛风云,也可说是晚清三部曲。无奈用笔尽洒《曾国藩》,其后《杨度》、《张之洞》总读出厌味,以至唐浩明本人也说《张之洞》是封笔之作。《曾国藩》一书的意义在于:如何处理写作有争议人物,尊重历史,不夹杂作者主观意见或作者特定环境的气氛,尽量让客观事实说明一切。“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由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时代研究功力深厚,文笔老到,且知识渊博,儒释道无一不精,因而使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活生生地显现,他的喜怒哀乐通过一个个场景、片断展现,使读者无一不感触到鲜活。作为小说,情节性强,读起来不会枯燥。清末那段历史是社会从稳定走向大乱世,乱世之中的人性各种丑与恶、善与美在矛盾的激烈冲突中被猛然放大。从曾国藩后半生的历史去展开那段历史画卷,诚然是最佳的落笔点。就其章节结构,三部曲中《野焚》的艺术水平最高,《黑雨》或许碰到一些棘手的处理,而叙述得有些匆忙,陈敷道士的出现更是匪夷所思。读着《曾国藩》,分明体味到曾国藩只能在咸丰末期出现,只能因太平天国生而活跃在政治舞台,也因太平天国亡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曾国藩的多重性格特色在一个个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灵动而富有生气,或许可以说,自《红楼梦》的贾宝玉出现后,如此有生命特征的小说人物第二次出现我们的面前。至此,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凌力的《少年天子》、包丽英《蒙古帝国》及其他历史小说泛觞而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源源不断地骚扰着人们耳目…… 喜欢

无论是名气还是对历史的影响而言,毫无疑问都是曾国藩最大。

曾国藩对历史的影响有好几个。第一个是平定太平天国,让满清又延续了几十年的生命;第二个影响是提升了汉臣的地位,改变了以前朝廷大权都掌握在满臣手里的格局。以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是李鸿章袁世凯等汉人而不是满人了;第三个也是最大的影响,就是开创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是后世军阀的祖宗。湘军、淮军乃至后世的北洋军阀、民国军阀,都是从曾国藩独立创建湘军、兵为将私有这一局面开始的。所以虽然曾国藩个人不是军阀,但军阀割据的局面是从他开始的。

李鸿章是小号的曾国藩,他对历史的影响远没有曾国藩大。他的地位一方面是他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他一手打造的淮军和北洋军阀系统。他是北洋军阀的开创者,也算得上是一时之杰。

左宗棠又差一些。以个人能力而论左宗棠不在曾国藩李鸿章之下,甚至稍有过之。然而左宗棠一直是在单干,没有形成集团,所以他是一个能臣,也仅仅只是一个能臣。左宗棠最大的功绩是收复西域,这是他留名青史的功绩,但也只是一个名将的功绩而已。

至于张之洞则更差一些。他只是一个官僚,或者说一个稍有能力的官僚而已,能够平衡一下上面三个人,但根子上无法相提并论。

或者换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有实力造反的,有可能与满清争夺天下的,譬如太祖之于校长。李鸿章造反是不成的,但有实力割据一方,与朝廷讲条件,譬如桂系之于校长。左宗棠是名将名臣,譬如卫立煌等之于校长。至于张之洞,离开了体制他啥也不是,最多也就只如当时的各省主席之于校长……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日:“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弓怖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苏东坡和另外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夸奖的。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陈大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升。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金钱。他出门之后,把那食物金钱全散与穷人,自己在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红尘扰攘的人间世。几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动弹。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当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愿去搬运尸体。但是死人说了话:“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运。”他立起身来,自己走到野外,在一个更为舒适的地方死去。这就是一般所谓道家修炼之士的“白昼飞升”。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做砚台,非常合用。砚台必须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石头,要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这种好砚台对书法艺术十分重要。一个上品砚台往往为文人视为至宝。好砚台是文人书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为文人一天大半的生活都与之有密切关系。父亲给孩子一个砚台,他必须保存直到长大成人,他还要在砚台上刻上特别的词句,祝将来文名大噪。

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大约也正在此时,他的老师正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膊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国内太平无事,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部落蛮族本来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宠,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个时候儿,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到鼓舞。幸好在这位大诗人的童年生活里,我们还有这些对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虽然苏东坡记载了不少他成年时代做的梦和梦中未完成的诗句,可是还没有什么无心流露的话,供现代的传记作家使之与解释,直觉、狂想相结合,而捏造出东坡这位诗人下意识中神经病的结构形态。苏东坡倒丝毫没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此种抄写工作自不可免,但是在苏东坡时,书籍的印刷早已约有百年之久。胶泥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商人毕升所发明。方法是把一种特别的胶泥做成单个的字,字刻好之后,胶泥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摆在涂有一层树胶的金属盘子上,字板按行排好之后,将胶加热,用一片平正的金属板压在那些排好的字板上,使各字面完全平正。印书完毕之后,再将树胶加热,各字板便从金属盘上很容易脱落下来,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考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须要下过某等的苦工夫,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词相当的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因为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而归,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优秀的书法上,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风清于老风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术思想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若因此对儿子高中还不能坚信不疑,那他才是天下一大痴呆呢。说这话并非对做父亲的有何不敬,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我们并非不知。

对苏东坡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因为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便藉着那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词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取。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以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词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朴质自然的句子。最忌讳指物直称其名,最怕句子朴质无华。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演戏开场日,项臂各挂华丽珠宝的老姬一样。

这个家庭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各种图书插列满架。祖父现在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因为次子已官居造务监裁,为父者也曾蒙思封赠为“大理评事”。此等官爵完全是荣誉性的,主要好处是使别的官员便于称呼。有时似乎是,求得这么一个官衔刻在墓志铭上,这一生才不白过——等于说一个人若不生而为士绅,至少盼望死得像个士绅。若不幸赶巧死得太早,还没来得及获得此一荣耀,死后还有一种方便办法,可以获得身后赠予的头衔。其实在宋朝,甚至朝廷正式官员,其职衔与真正职务也无多大关系。读者看苏家的墓志铭,很容易误以为苏东坡的祖父曾任大理评事,甚至做过太傅,而且误以为他父亲也做过太子太傅——其实这些荣耀头衔都是苏辙做门下侍郎时朝廷颁赠的。苏东坡这时有个叔父做官,两个姑母也是嫁给做官的。因此他祖父和外祖父都拥有官衔,一个是荣誉的,另一个是实际的,刚才已经说过。

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绝不寻常的。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走笔至此,正好说明一下三苏的名宇。根据古俗,一个中国读书人有几个名字。除去姓外,一个正式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文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与文字上称呼之用。普通对一个人礼貌相称时,是称字而不提姓,后而缀以“先生”一词。此外,有些学者文人还另起雅号,作为书斋的名称,也常在印章上用,此等雅号一旦出名之后,人也往往以此名相称。还有人出了文集诗集,而别人也有以此书名称呼他的。另外有人身登要职,全国知名,人也以他故乡之名相称的。如曾湘乡,袁项城便是。

老苏名询字明允,号老泉,老泉是因他家乡祖莹而得名。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这个号是自“东坡居士”而来,“东坡居士”是他谪居黄州时自己起的,以后,以至今日,他就以东坡为世人所知了。中国的史书上每以“东坡”称他而不冠以姓,或称东坡先生。他的全集有时以溢法名之,而为《苏文忠公全集》,宋孝宗在东坡去世后六十年,赠以“文忠公”溢法。文评家往往以他故乡名称而称他为“苏眉州”。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称“颖滨遗老”。因而有人称他为“苏颖滨”。有时又因其文集为《奕城文集》而称之为“苏奕城”。奕城距北平以南之正定甚近,苏姓远祖二百年前,是自奕城迁至眉州的。

一个文人有那么多名字,对研究中国历史者颇以为难,苏东坡在世时,当时至少有八人同叫“梦得”,意思是在母亲怀孕前,都曾梦到在梦中得了儿子。

东坡在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他家和他母亲的娘家关系紧张起来,也使他父亲的性格因而略见一斑。事情是,苏东坡的父亲把东坡的姐姐许配给东坡外婆家东坡的一个表兄,在中国家庭里这是常有的。而今去古已远,我们无法知道详情,但是新娘在程家并不快乐。也许她受程家人折磨,总之,不久去世。经过的情况激起苏洵的恼怒。似乎这个新儿媳的公公是个大坏蛋。苏洵写了一首诗,暗含毒狠的字眼儿,为女儿之死而自责。然后,他露了一手非常之举。他编了一个家谱,刻在石头上,上面立了一个亭子。为庆祝此一盛事,他把苏姓全族请到,他要在全族面前,当众谴责他妻子家。在全族人已经奠酒祭告祖先之后,苏询向族人说,村中“某人”——暗指他妻子的兄长——代表一个豪门,他已经弄得全村道德沦丧;他已然把幼侄赶走,独霸了家产;他宠妾压妻,纵情*乐;父子共同宴饮喧哗,家中妇女丑名远播;一家是势力小人,欺下媚上,嫌贫爱富;家中车辆光亮照眼,贫穷的邻人为之侧目而视,他家金钱与官场的势力可以左右官府;最后是,“是三十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东坡的父亲自然把妻子的娘家得罪到底了,不过他已经准备与这门亲戚根本断绝关系,所以他又告诉两个儿子永远不要和那个表兄来往。这件事发生之后四十多年内,东坡兄弟二人一直没有和那个表兄程之才有往还。不过老泉逝世之后,苏氏兄弟和外婆家别的表兄弟,倒保持了很好的亲戚关系。苏洵的对豪门挑战与当众对豪门的谴责,略微显示出他激烈的性格,他的疾恶如仇,他儿子东坡在晚年时也表现出了这种特性。

东坡的母亲当然为这件事很不快,也为自己的小女儿很伤心。在这一场亲戚冲突之中,她究竟是站在娘家那一方,还是站在自己的亡女这一方,这就很难猜测了。前面已经提过,这位母亲是个受过良好教养的,她父亲在朝为官,而且官位不低。据我们所知,她曾经反抗家中那份金钱势力的恶习气,至少反对她哥哥的邪恶败德的行为。她可以说是受了伤心断肠的打击,身体迅速坏下去。

在中国流行一个很美妙的传说,说苏东坡有一个虽不甚美但颇有才华的妹妹。她颇有诗才,嫁了一位词家,也是苏东坡的门下学士,秦观。故事中说,她在新婚之夜,拒绝新郎进入洞房,非要等新郎作好了她出的一副对子才给他开门。那个上联很难对,秦观搜索枯肠,终难如意,正在庭院里十分焦急的走来走去,苏东坡却助了他一臂之力,他才对上了下联。另有故事说这一对情侣曾作奇妙的回文诗,既可顺着读,又可以倒着读,更可以成为一个圆圈读。在此等故事里,据说苏东坡曾经向他妹妹说:“妹若生为男儿,名气当胜乃兄。”这虽然是无稽之谈,人人却都愿相信。但不幸的是,我们找不到历史根据。在苏东坡和弟弟子由数百封信和其它资料之中,虽然多次提到秦观,但是我始终没法找到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的踪迹。苏东坡当代数十种笔记著作之中,都不曾提到苏东坡还有个妹妹。再者,秦观在二十九岁并且已经娶妻之后,才初次遇见苏东坡。苏东坡的妹妹,即便真有此一位才女,在秦观初次遇见苏东坡时,她已然是四十左右的年纪了。这个故事后来越传越广越逼真,成了茶余酒后最好的趣谈。此等民间故事之受一般人欢迎,正是以表示苏东坡的人品多么投好中国人的瘾好。

不过,苏东坡倒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毕生对伊人念念不忘。东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颇有机会相见,也可以一同玩耍。据苏东坡说,伊人是“慈孝温文”。因为二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没有此种困难了。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以后,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当代没有别的作家,也没有研究苏东坡生平的人,曾经提到他们特殊的关系,因为没人肯提。不过,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作品主要有:

1前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诗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春宵 [苏轼] 6海棠 [苏轼]

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

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词选 [苏轼]

在 Google 百度 一搜 中搜索:苏轼 [返回首页]

wensoucom

回答者:over1943 - 试用期 一级 11-16 14:20

1前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诗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春宵 [苏轼] 6海棠 [苏轼]

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

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词选 [苏轼]

大江东去中的人物

散文标题: 大江东去中的人物 关 键 词: 人物 江东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