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八大姓氏贵族姓氏和普通的贵族姓氏都是哪些姓?
唐朝贵族姓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
普通贵族姓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或称世族政治、贵族政治、门阀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
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
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
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
隋唐时期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富家在社会上享有高贵的威信和位置。
在一切高贵的世家富家中有五支最为高贵。
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专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戴)、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本王氏。
个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二个郡望。
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者五姓七家。
参考资料:
(白)啊哈,为奴一枝花
落在粪土洼
要想随心愿
离开老朱家
奴家崔氏许配那朱买臣为妻
你说那朱买臣啊
是又穷又酸又强有憨
八杠子他也压不出来个屁来
你们再看看我
这苗条身段模样打扮
漆黑的眉毛粉嘟噜的脸蛋
口赛樱桃牙象蒜瓣
呀,把牙还说大了
刚过门那暂那
都说他能有点出息
他成天呀不是写就念
不挠扯个太守也得对付个知县
算命的先生也说我是数红猴的
能当大官娘子,呦呀
可哪成想啊今年他都四十多岁了
还是个穷光蛋
这要不寻思起来呀也就恁么地啦
这要是寻思起来呀
你说我这肝火肚子都难受啊
(唱)崔氏女在房中紧咬牙根那
恨只恨我的那个丈夫朱买臣那啊
死啃书本那个呆有笨
害得奴家我们受寒贫
这数九寒天下大雪
我逼他打柴进山林
西北风冒烟雪呀越下越猛啊
他不叫雪埋是也得被狼吞
他要是嘎儿奔儿一下丧了命
当天我就反扎罗裙另嫁人
咋地,不行啊,我可就另嫁人哎咳呀
(白)呦,这说着说着天就黑了
我得出去看看
(唱)我用力拉开门双扇那啊
回来我砍柴的樵夫朱买臣
(哎呀妈呀,他咋活蹦乱跳地回来了呢)
天下三尺鹅毛雪
山野荒郊断行人
砍柴驱寒新中暖
映雪读书更提神
这书中明礼仪妙趣无尽
讲伦理论道德字字重千斤
手捧诗书往前走
(这瞎猫还过去了,恩哼)
不知不觉走过了家门
(白)夫人风雪出迎,真乃贤德只妻啊
说人话穷拽啥
我是说夫人门前站
不怕大风灌迎我回家转进门就吃饭
吃饭,喝西北风都没有啊
今个刮的是东北风
我也不是那旱鳖呢喝那西北风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这书中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吗
成天哼哼这倒头经能当饭吃啊
哎呀,这是书
多暂也没赢过可不输咋地
你真是头发长见识短长了一双雀蒙眼
拿着金子当瓦块硬把白银当面碱
我的贤妻呀
(唱)愚夫我终朝每日苦读诗文
为地是效仿圣贤治国安民
前朝有位苏季子
他的名字叫苏秦
苦读诗书不得志
家中拿他不当人
到后来身配六过宰相印
天下哪个不知闻
我劝贤妻多忍耐
官运到我就能够直上青云
为夫要有出头日
你就是堂堂正正地掌印夫人贤妻呀
猪脑袋怎戴呀爷家的乌纱帽
家雀骨头怎受爷家的蟒袍加身
虾米腰怎扎爷家的横庭玉
熊蹄子穿朝靴你丢死个人
狗爪子拿不住象牙虎板
老驴脸怎能上朝面君
老天爷呀连下三天做官雨
半拉那个小雨点也淋不到你的身
(白)我就不信等下雨的时候我到外边去站着
你要是在外边那么一站,这天喀吧一下就晴了
成天在外边蹲着
半块云彩噶也没有
那要照你这么一说
我朱买臣这辈子是算不能当官啦
能能能,你能当驴官马官猪官狗官门插关
八个字照旧祖坟冒了青气啦
(唱)你们家那个祖坟那臭气往外喷
没到那跟前呀就把人熏
穷气冒有好几丈啊
黄蒿长有一人深
打开你们那个家谱看一看
祖祖辈辈呀哪有做官的人
老娘我倒有一个好主意
管叫你如意我也随心
(白)怎么我如意你也随心,这可是一个好主意
但不知夫人你有何高见啊,给我写两字
写字,写字可不用求人
咱是下笔千言通今博古
甄草隶篆龙飞凤舞
但不知夫人你要写些什么
给我写封休书,啊,休书
朱买臣那你就休了我吧,啊
这闹着玩也没有这么闹的写什么休书呢
写不写,不写,到底写不写啊
哎呀不写不写就是不写
哈哈,哎呀夫人息怒,好说好说
往日间夫妻吵吵闹闹,叽咯几句也就是了
可从未提起写休书一事,今天可不同往常啊
我朱买臣知书达礼怎能做那伤风败俗之事啊
唉,真是打不起骂不起胡搅蛮缠不讲理呀
她要一犯病啊我还得紧着鞠躬施礼呀
夫人别生气啦买臣这厢有礼啦
呵呵,我量量炕沿一尺二尺呵呵
没少量啊,你们是没摊上啊
摊上都不如我呢是不媳妇呀
滚(是)写(哎好说)
我说咱俩可是老夫老妻啦
那么多年的情义那就一到两断啦
哪来的情啊哪来的义呀,贤妻呀
从打成亲到如今那
咱二人朝夕相伴多温存
深夜里我写文章你把汤做
清晨起我读诗书你把茶斟
砍柴归天色晚你在门前等
去访友路途远你送我出村
曾记得啊曾记得那一年贤妻身得病
为夫我求医买药东走西奔
你想吃鲜鱼我冰下取
冻坏手脚落伤痕
你想吃飞禽我进山去打
归途险些被狼吞
曾记得呀,曾记得贤妻要买菱花镜
为夫我卖柴攒下钱几文
三里五村无集镇
百里之外我去挑寻
好歹遇到菱花镜谁知正缺钱一文
急得为夫团团转
人地两生求借无门
无奈我长街替人写书信
才买回菱花镜讨你欢心
结发夫妻多恩爱
怎能半路两离分
怎能半路两离分啊,贤妻呀
当初啊我把你当做灵芝草
谁知你是臭蒲棒烦死个人
当初我盼你蛟龙能入海
谁知你是罐养泥鳅越养越紧紧
你穷根扎有八丈六
八十六辈你也翻不了身
叫我有多寒心啊
世间有穷也有富
穷富不能永扎根那
打墙板也能反上下
土垃咯还能翻翻身
穷不常穷富不常富
人若有志土变金
我家你土,我让你金
打塌你的天灵盖,我砸折你的大勃筋
(白)别别,你不就是让我写休书吗,我写还不行吗
敢不写,我写我写,我写,我吓唬吓唬她
上写崔氏犯七出,住口,什么七出八出的
你寻思我不明白啊,这七出不就是泼米啦
洒面啦动走了西窜啦作贼了养,反正没好事
你这么一写谁还敢要我啊,你就写朱买臣家穷养活不了老婆啦
写吧,恩那,对,我呀,得上外边吵吵去,
我说动邻家的西舍家的我可不能活拉,
都说那麻花是拧劲的,那小两口打架是敬意的
你说我们老朱家小两口昨晚上就讥咯两句,一说那狠心的朱买臣啊
他非要写休书把我给休了,我可不能活了
妻呀我不写啦,不写啦你咋就不写了呢,
我寻思寻思就不写了,啊哈,你当老娘我这哭是真的呢
我这是遮左邻右舍的耳目,你,你给我写,你给我写,你给奶奶我写吧,也罢
(唱)你胡搅蛮缠欺人太甚
分明是看我无能起外心
我忍气吞声求和睦
你得寸进尺坏人伦
我苦读诗书求上进
你逼我打柴进山林
回来寒暖都不问
恶言恶语骂夫君
抡起扁担将我打
一新离开朱家门
既然你把良心坏
休怪买臣我无恩
上写拜上拜上多拜上
拜上岳父岳母二位老大人
自从你女儿把门过
直到如今不随心
今天把她休回去
夫妻从此两离分
她嫁张家张大嫂
她嫁李家李夫人
张王李赵任意嫁
别跟买臣受寒贫
我刷刷点点写完毕
只觉得手发颤头发晕
眼前发黑痛在心那
(白)写完了给我捡起来,给我捡起来
不捡啊,不捡我个人捡
崔氏我捡起来休书往外就走啊
贤妻,还腊八呢,少黏糊
崔氏我捡起来休书二次往外就走啊
夫人,这吃奶的孩子还扔不下了呢,靠后
崔氏我捡起来休书三次往外就走啊
不送,不送,我还要送送你呢,
这三间草房还是我爹给的呢
这休书也写了,你该给我挪挪窝了,土豆搬家你给我滚球子
好,哎呀,这外边风狂雨大,看在夫妻的情分上,你就再让我住一宿吧
去你的吧,崔氏,崔氏,
呀这回呀他可真走啦
梳洗打扮喜心头
去到人前卖风流,卖风流
找个好主银钱有
吃香喝辣不犯愁,吃香喝辣不犯愁
走啊,
(唱)漫漫大雪弥漫天
冷风飕飕透骨寒
腹中饥饿身无力
两腿发软难登山
走上一步退两步
一哧一滑连把那跟头翻
坐在山坡张口喘
只觉得一阵昏迷滚下了山
天那,常言说苍天无有绝人路
买臣我身遭难无人可怜啊
骂声崔氏心太狠
真是狗肺狼心肝
逼我深山活活冻死
猛抬头见座大庙在面前
跌倒爬起往前走
来到庙里避风寒
呀,眼前闪出一盆火
买臣我一见心喜欢
好火呀,好火呀
呀,这火怎么又不见了呢
噢,原来是个酒杯,
怎么杯上还有字迹
待我看来---温凉玉盏
哎呀!原来是一件宝物,好宝啊好宝
买臣包宝物揣在怀中啊
只觉得身不冷来腹不空
买臣我何不进京去献宝
无有盘费我怎登程
我何不找张老伯父借点盘费
对,就是这个主意
扁担绳子老哥板斧老弟
相帮买臣二年之久买臣这里多谢了
今日买臣进京献宝
只好请你们兄弟三个在此先歇息歇息
等买臣进京回来再请你们回家
待我下山到张老伯家走走啊
买臣我迈步把山下呀
前去求借盘费银那
下得山来把村进
来到了伯父他家门
手拍门板连声响
请问里边可有人
张瘪鼓我正在房中坐哎
忽听有人来叫门
双手开开门双扇
原来是侄儿朱买臣
叫声侄儿屋里请
快请屋内把话云
我急忙端过一盆火
再喝杯热茶也好暖暖身
多谢伯父啦
买臣侄,如此冷风大雪到伯父家来想必有事
有事快讲,无事还是到深山打柴去吧
在次呆的时间久了,
若是你妻找上门来还得骂个不休
与你难堪我脸上啊也无光
你侄媳她被我休了,休啦,是
哈哈,看那崔氏休了,这回你可得好了
怎么休了她我就好了呢
你要不休了那嫌贫爱富的崔氏
你的命啊,我的命怎么啊
你的命就得被她害了
伯父,小侄有一事相求
贤侄有话当面请讲,这
哎,有话请讲不妨你要无处可去
住在伯父家里也就是了
伯父,小侄想去趟京都
贤侄莫不是想进京赶考
一来赶考二来献宝,哦,献宝
不瞒伯父大人小侄今早去二郎山打柴
得了此宝伯父请看
啊,温凉玉盏,哎呀果然是好宝啊
侄,你进京献宝不知几时登程
小侄想眼下就走,怎奈,侄啊
莫不是无有盘费,正是为此
唉,别哭别哭,来来来
伯父我数十年积攒下五十两白银
原以为做棺材本的,如今给你拿去吧
这是多少,不用问足够你来回用的
如此请上,请受小侄一拜
买臣献宝去求官
但愿早去早回还,请,请
第三场
好啊,在下赵石匠祖辈传的冁碾子盘磨
省吃俭用大半辈了,就是没人给老婆
一来二去的这土鳖钱攒得也就不少了
元宝锞子哗啦哗啦直说话
这么躺着咯肋巴这么躺着咯哈喇巴
我背着钱串子在外边这么一逛
那媳妇不用媒人自己就往上上
刚才就来了一个进屋就上炕
我问她是干啥地,她说要跟我搞对象
要问长地啥样,这又白又胖又会说又会浪
怎么,你们大家伙还要看看
那就依你,我说新媳妇啊
你快出来啊,他们大家伙要看看你
来了(扭上)
人生难买老来俏,昨天姓朱今个姓赵
怎么样,不大离吧
我说当家地呀,哎哎呵呵
奴家我们上赶着把你找啊
可把我赵石匠乐啊乐坏了
我美个滋地拉住了郎君的手
我笑么滋地扶住媳妇你的腰啊
你比那朱买臣强百套
嫁给你喝口凉水也添膘啊,要不能这么胖吗
听说你金银财宝攒不少啊,不少
这把大钥匙交给你管着啊
我想吃啥呀,我散棱给你买
我想穿啥呀,你嘛溜对我学吧
奴家我们生来呀不穿粗拉布
夏穿纱来冬穿毛
菱罗绸缎任你挑
奴家我们生来呀不吃家常饭
粳米白面猪肉炖粉条
再给你蒸碗鸡蛋糕
奴家我们生来呀好打扮
胭脂官粉可劲削吧
浪不丢地着人瞧啊
唉咳唉咳呦唉咳唉咳呦
浪不丢地着人瞧
奴家我们生来啊不会做针线
缝裢补绽我妈她没教
新衣服穿旧了就算拉倒
恩那,你说咋遭就咋遭吧
奴家我们生来胆儿小呢(胆小)
黑天白得陪着(那我不干活啦)
黑夜里你陪我们把嗑唠
白日陪我们溜达;溜达多逍遥
清晨起来你得帮我裹裹脚
晚上睡觉你得为我捶捶腰(你可拉倒吧)
我看你是三大钱买个豆猝子,贵贱不是个物
挣一个花两个她大手大脚
都愿你那土土鳖鳖家底薄
说穷就穷穷得可真快呀
不是缺吃就少烧啊
没钱买米我当了小皮袄
没钱买鸭梨我卖了花棉袍
金银首饰她偷着卖
他缠磨的锤子我换了粘火勺啊
无奈何进山采石我贪黑起早
搬石头砸折腿他连瘸带毛腰
呀,知识咋地啦,咋地啦,搬石头把腿砸折了呗
这日子算完了
崔氏我过门啊没到二年半
把我那金银财宝全都给报销
头一年我常吃那油煎饺
这工夫窝窝头她还一个劲地断条
头一年穿衣服三脱三换
这功夫她破布衫子当了棉袍
头一年我头上花枝招展
这功夫她生了虱子她还紧着挠
我问你穿旧的衣服还有多少
墙旮旯的破鞋底子还有那么一包
刚才那一个窝头我还没吃饱
年前的剩猫饭还有半勺
我脸上不擦官粉裂些个蚂蚱口呢
锅底灰剐巴剐巴还有那么一小孬
赵石匠你咋不沁人话
从今往后你少跟我耍焦毛
这样的日子我一天过不了
我可不跟你把罪遭
分明你是把心变
我这就跟你打八刀
赵石匠一听心冒火
我怎能把这个泼妇饶
崔大美人,你赶跟我耍贫嘴
我抓住你的舌头往外薅
不说打八刀也叫打刀把
你这个土包子还有啊啥招
我先给你来一个面兜兜地(啥呀)小嘴巴呀
老太太端灯我再把你地下巴敲
当初啊我就知道你有元宝
哪曾想你还有啊还有那这两招
我打地不对呀,你说
打地该呀,打地好,这皮子三天不摅他就刺挠
焦毛不倒还得打,哎吆倒了倒了,当家地哎
当家地你这两下子可呀可呀可真高
石头瓦块我都砸碎了多少何况你这滩臭肉啊
你个老不死的
打得我这脸啊象猫咬
端地我喝下巴火燎燎
你有能耐你自己过
老娘我鞋底子抹油哈这就撂啊
败家娘们你往哪走
你瘸了吧唧干没招啊
上前一把没抓住
我踹你这个老杂毛(哎呀,正踹腰眼上)
你就是上天我也把你给抓回来
就凭我这小模样我得找个有钱有势有房子有地的
你要去找我啊,我就让伙计们把你扒个光突突地
扔到猪食郭里煮地呀烂乎乎地
干什么玩意,喂大狗
老娘我要远走高飞了,回来回来
我这还有个元宝呢
元宝,在这呢在这呢-------
你啥时候偷去地,我告你去我告你去
第四场
一顶小轿啊呼扇扇
砍柴地樵夫捉了官那
皇封会稷新太守
夸官祭祖把家还
官爷地轿竿呼扇扇
想起当年把柴担
这条山路我常走啊
苦尽甜来心喜欢
唉,我说伙计你看咱们老爷那肩膀怎么老动换啊
是啊,听说老爷是砍柴的樵夫出身
老爷你那肩膀怎么老动弹啊
老爷这是坐轿子也不是担柴禾呢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老爷我不是砍柴的樵夫出身吗
我说伙计咱们老爷的力气还真不减当年啊
唉,你说这老爷的力气还真不减当年啊
可不是咋地
伙计那我从小就上山砍柴禾那我到现在咋还没当上官呢
就你,人家老爷的学问多大啊
文武百官推荐连皇上都佩服
你呀你抬轿去吧
老爷在往前走可就不能坐轿了,不如骑马
那就骑马,老爷马来了,好那就骑马
老爷在往前走可就到你老家了
那咱们走,走啊
第五场
我崔氏,唉爱富不爱贫,如今抱了蹲
原配朱买臣为妻,我是嫌那朱买臣太贫穷了
逼他写下了休书,改嫁赵石匠
赵石匠本来积攒下了好几百两银子
实指望我嫁给他能享点福
没想到没到二年被我造个溜溜光哎
如今啊这岁数也不小了,脸上的褶子也不少了
再想走一家也不好找了
只好东家要西家讨了
一天混个半饱,唉,今天这天头也不早了
我还得多赶几个大门啊
崔氏女雨泪纷纷
思前想后好伤心
自从打朱买臣撵出去
东走西奔托媒人
起初我想嫁张五举人家嫌我是二婚
无奈何我嫁给了赵石匠
过门后石匠他抱了蹲
缠爆崩瞎一只眼
搬石头砸折了腿一根
瞎东西天天把我打
无奈何我讨饭度光阴
崔氏我来在大街上
挨家就把大爷尊
张家大爷行行好吧
李家的二娘发发善心
有残茶剩饭舍给我一碗吧
肚内无食都要饿发昏(大爷大奶帮帮我吧)
走到东家东家不给
走到西家西家关门
老年人骂我是缺德女
年轻人骂我坏良心
要饭我要到晌午过
没有一个行善的人
崔氏我站在大街口
来了两个江湖人
兄弟你看那边来了个同行的,还是个娘们
走咱们上前盘问盘问她
对,盘问盘问她
唉,你也是要饭的,咱们搭个伙得了呗
呸,不嫌害臊,谁跟你们穷要饭的搭伙呀
诶,别急眼那,我们是说咱们一块搭伙要饭
你这个人你说又吃鱼又嫌活腥
我问你你跑谁的腿
我呀,跑我爹的腿呗
你端谁的瓢把子
段我妈地瓢把子呗
哼,你看过扇子吗,你撒过籽子吗
她四六不懂还硬装蒜
不跟我们搭伙她能要着饭
我能要我能要我就是能要
哎呀,还他妈挺犟,就前边那个大门口你要要去试试
咋地,试试就试试
这不就是老张家我二大爷家吗
我张嘴就来伸手就拿,你们听着
二大爷呀,唉,你们吃饭了没呀
吃了,吃啥饭啊,哎呀,饺子
是饺子呀,剩了没有啊
剩了,哎呀,半盆呢
剩了,哎呀好啊,二大爷呀给我拿点吃呗
给你, 你是谁呀
我呀,我就是草帽子胡同那个崔氏
奥,你就是那个搅家不良嫌贫爱富地人啊
哎呀,就是有饺子也不能给坏良心的人吃啊
去吧,滚,这个死老该天杀的,挨鹰抓地
你不给就拉倒,还把我好顿诹登
咳咳,怎么样叫人给卷回来了吧,就是
你看我们哥俩地,兄弟来
唉,哈巴一打喜心怀呀
鸟为食亡人为财
鸟为食亡飞天下
人为财来拜大街
拜完道南拜道北
拜完秦琼拜竟德
秦琼白竟德黑杨相武来盗九龙杯
唉,伙计你先喘喘气
我来唱段大杂烩
回荆洲那汉刘备
草船借箭群英会
王三姐寒窑睡
等她的丈夫薛平贵
罗家枪那秦家剑
互相传艺后花园
秦家剑法全传完
那罗家枪法没传全
没教完呢没教全
罗成阳寿损十年
唉,有钱又势行良善
没有零钱舍点饭
唉,你不给我不要
要到天黑日头落
让你狗也咬鸡也叫
叫你当家地睡不着觉
诶,你不给是我不走
不离你家大门口
蹲在门跟往死虬
没事我就逗个狗
要饭地,跟我们这小门小户地志啥气呀
我觉得强不住这顿哈喇巴吗,就是
诶,二大爷多行善开门给咱把米灌
诶,二大爷胡子分三绺,先吃肉来后喝酒
回身就把小酒取,恩,这很是江湖人
你们是一块的吗,是一块的是一块的
啊,你们是一块地,不给不给
你是哪个衙门口挑溉水的,跑到这来装大掰蒜
滚开,我们江湖人能要你这个扫帚星
你们跟她不是一块的,不是一块的,
你们不是说要跟我搭伙吗
跟你搭伙,我们连要饭都没处去要了
哈哈,你们既然不是一块的
来来来,每人一升小米俩大钱,拿去吧
二大爷多行善来日再见
二大爷发财改日再来
二大爷呀,把他们打发走了,那还有我呢
你呀,还是上大街上要去吧
不行啊,那大街上人山人海的
不知道是什么热闹,我也挤不进去啊
哈哈,这么大个事你还不知道啊,不知道啊
大街挂彩喜气新哪
来了新科状元朱买臣
奉旨回家来祭祖
惊动了洛阳众黎民
朱买臣不忘恩那
他将老夫接进门
美酒佳肴款待我
赠给我五百两雪花白银
哎呀,这回可好了
听说买臣身得中啊
崔氏一旁喜在心
我的丈夫得官职
谢天谢地谢众神那
买臣得官回家转
你谢天谢地是何因
他做高官我掌印
我定是稳稳当当一品夫人那
瘪鼓一听心暗恨那
崔氏你别美发昏
当初买臣家贫困
是你逼他写退婚
风雪天赶他出门外
险些冻死在山林
今日他得官回家转
你不知羞耻生欢心
说什么你还要掌印
呸,这世间哪有你这无恩无义
没羞没臊没脸没皮人啊
你说这个老不死地,说话连一点情面都不留
待我去见朱买臣
崔氏啊迈步啊只往大街奔那
忽听啊锣鼓啊震耳轮
不用人说知道了
定是买臣祭祖坟
何不在此将他等啊
花子贫妇闪街心
叫谁闪开呀,叫你
我在走道咋地啦,恩,咋地啦
我们会嵇新任太守夸官到家乡祭祖
闲人都得回避
回避,我问你你们老爷姓啥呀
姓朱,是不是朱买臣,大胆退下敢提我们老爷名讳
哈哈,我谢天那谢地呀谢佛神那
唉唉,你在干什么你呀,退下
你们知道我谁呀,你是谁呀
朱大老爷原配夫人到啦
原配夫人到了,那咱看看,哇哇
咋地啦,哎呀你看看你戕毛戕刺臭气拉轰地
我们老爷能有你这样的夫人
你们细看看,来细看看,哎呀还不如咋看了
哎呀,我说二位兄弟呀,你们给我通禀一声吧
我要当了老爷夫人我可忘不了你们,
我让我丈夫老爷赏你们俩象旗杆那么大的官
哎呀,那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在哪里呀
我呀,家住在胳膊肘子街草帽子胡同
大名崔氏,小名嘎子,外号叫崔大美人
唉,乡亲们买臣做官回来了,恭喜啊恭喜啊
同喜啊同喜各位父老乡亲都请留步
奉旨离京来赴任
喜见当年众乡亲
启禀老爷马前有一夫人求见
有一夫人求见
老爷她说是你的原,到底是谁呀,原配夫人崔氏到了
崔氏,崔氏,好容她一见,是
我们老爷说了容你一见
哎呀容我一见那,大胆,狗才
我刚才让你们俩给我禀报
你们俩贼拉拉地那么横啊
狗眼看人低,老爷夫人还有假牌的吗
小地该死小地该死
行啊,赏你们俩个脸吧,靠后
待我上前认夫
闻听容我呀去相认那
不由啊崔氏呀喜呀喜在心
我这偷眼把他看
呀,咋不象三年前我的那个朱买臣
你看他呀,浓眉大眼多呀么多英俊
威风啊凛凛那有呀么有精神
天生人家就是一个做官的命
身穿公袍头戴乌纱颤微微地两朵宫花
真是爱死个人啊
我这里呀,拢拢头发擦擦脸
扯扯衣襟掸掸尘
伸伸胳膊蹬蹬腿
活活血脉舒舒筋
来到马前忙跪倒
是满脸堆笑叫大人
奴是你妻崔氏女
跪拜在地迎夫君
果然她是崔氏女
往事历历涌上心
想当初她手狠心毒恩决意断
今日她蓬头垢面马前跪倒
满脸堆笑是何因
叫声崔氏你抬头看
看看我就是你三年前
赶出门地朱买臣
你言说,猪脑袋怎戴爷家的乌纱帽
家雀骨头怎收爷家蟒袍加身
虾米腰怎扎爷家的横庭玉
熊蹄子穿朝靴丢死个人
狗爪子拿不住象牙虎板
老驴脸怎能上朝去面君
你言说老天爷连下三天做官雨
半拉小雨点也淋不上我的身
因此上你逼我已把那休书写
为什么今天你跪在马前
口口声声称夫君
丈夫老爷啊,我那是恨铁不成钢,
跟你俩闹着玩呢
那你非打既骂那也是闹着玩的吗
丈夫老爷呀
我让你打柴把山林进
怕地是你成天念书头脑昏
虽说我抡过扁担把你打
怎知打在你的身上疼在了奴的心啊丈夫啊
那你当初为什么非逼我写下休书啊
那是我怕你恋妻不求上进
假意逼你写下休书退了婚
我孤孤单单无人问
我让你一人清清静静读诗文
丈夫你啊出人头第多不易
为妻我当初总算没有白费心啊
哈哈,叫声崔氏你听真
说话可要凭良心
咱俩同床多少载
我可知道你是啥样人
花言巧语不可信
虚情假意难复婚
要想为夫把你认
你心要正话要真
可不能一错再错骗夫君
我说丈夫老爷啊,你说咱们俩那点事
那你还不知道吗,什么事啊
不就是那么点事吗,什么啊
我说丈夫老爷呀
我当初猴子脾气不定性
我可是刀子嘴来豆腐心那
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
我不该撵你离家门
自从丈夫你走后
我无依无靠抱了蹲
要饭吃饥一顿来饱一顿
在外边风也吹来雨也淋
想丈夫你呀
想地我唰唰唰唰掉眼泪
到夜晚翻身打滚象丢魂
为寻夫我东奔西走千里远
造地我的浑身上下都不象个人
喜地是呀
喜地是今日能见夫君面
为妻我跪在马前死了也甘心,丈夫啊
崔氏她哭哭啼啼把前情诉
买臣我心绪难平乱纷纷
往事何必细追问
有道是一日夫妻百日恩
我怎能身居高管把前情忘
怎能让结法之妻流落风尘
我怎能我怎能心怀旧恨把她怪
怎能叫父老乡亲笑我不仁
想到此方欲下马把她认
冤枉,冤枉,快快传来喊冤人
喊冤人上前回话,来啦
你,丈夫老爷,他杀人放火抢男霸女快打死他
退下,岂有此理,喊冤人你说说你有什么冤枉啊
谢大人,我这里给大人磕头了
站起来讲话,大人容禀啊
我姓赵是石匠家住靠山村呀
多半辈打光棍攒下了金和银那
想当初崔氏逼你把休书写
第二天她跟我呀没拜天地就成亲那
你你,慢,丈夫老爷你千万别听他胡说八道
接着讲
没想到啊没想到她谗又懒
吃喝穿戴竟胡抡那
过门不到二年半
钱财没剩半分文
穷日子一天她也不想过
这刁妇接连起外心那啊大人那
丈夫老爷你瞧瞧他这个德行我能嫁给他,退下
丈夫啊老爷呀你慢发火
奴家我们有话劝夫君那
他胡言乱语不可信他抢男霸女一刁民
他看我这无家可归容颜美
三番两次来逼婚
这奴家本是贞洁女
我宁死不和他成亲
强盗心怀刻骨恨
夫君你怎容他一无凭二无证
无中生有信口开河
胡诹八咧歪蒯斜拉
强词夺理血口喷人那丈夫啊
恩石匠你一无凭二无证
在这光天化日之下血口喷人
岂不自讨苦吃
大人您要不凭信
现有铁证在我身那
这休书本是大人的亲笔写
没这个我怎敢跟他成亲
赵石匠句句说地实情话呀
崔氏女哆哆嗦嗦吓掉了魂
好恼,看罢休书肺气炸
骂声崔氏狗贱人
没羞没臊没廉耻
你败风败俗败家门
无情无爱无义女
丧贞丧洁丧良心
花言巧语不可信
诬告石匠罪孽深
你有何脸面来见我
叫我怎能认你做夫人
丈夫老爷,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鱼情看水恩
你鱼情水恩全不看
你也该看看咱俩同床共枕
共枕多年,多年相处
相处情深还有谁比咱俩亲那丈夫啊
后脑勺擦胭粉都把你美翻背了
大人,常言说的好
嫁出门的女泼出盆的水
我都不要她了大人您还能收回这个败类
怎么,嫁出门的女泼出盆的水
左右快去打来清水一盆,是
哎呀你们看那
那朱买臣那还是那么心软
让我一把鼻涕一把累地就给哄好了
你们看那都去打洗脸水去啦
哎呀我说丈夫老爷呀
你看这外边的风啊呼呼地
这尘土啊呜呜地回到你们公馆再梳洗打扮吧
老爷,打来清水一盆
老爷,回到你们公馆再梳洗打扮吧
哈哈,买臣马前要泼水
让你把水收回盆
收回清水夫妻在
收不回清水休想做夫人
你,你,泼水,是泼水啦
不好了,一见清水泼在地呀
崔氏这里慌了神那
前一把后一把左一把右一把
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搂了一大阵
连泥带水不够半盆那
这哪是马前来泼水
分明马前羞臊人
人活百岁也是死
不如早死破安尘
大人,崔氏她马前碰死了
撞死了,也罢买口棺裹成殓起来也就是了
正是,人生在世德为本
千万可别坏良心
善恶到头终有报
马前泼水警后人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也有出现。
有的,包拯膝下有两儿两女:
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
幼子包绶,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女儿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女儿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扩展资料: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
唐朝八大姓氏贵族姓氏和普通的贵族姓氏都是哪些姓?
本文2023-10-24 02:34: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