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罗山一带的董氏族族谱
董」源出;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一为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即马)。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相传二为颛顼的孙子吴回爱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之子有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而姓董,其后裔就以姓为氏,也称董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第三个渊源: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董姓。
董氏排名: 29 位
姓: 董由来: 以字以职命得的姓。,董姓是个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的子孙有个叫叔安的,他的儿子董父,学过服龙的本领,作为黄帝的驯龙,被黄帝赐姓姓董,过去时他住在现在的山东陶县西北。春秋时,周朝大夫独有的两个儿子,主管东晋的典籍,因为他的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升国的都城绛,就是现今的山西翼城东南,因为这样,派董氏出处现在的山西翼城。
董氏在汉代还分布在现在的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广东粤西地区,茂名;化州的化北;化南;吴川;电白,湛江,高州、信宜、广西、;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佘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过去时、杞县、信阳、灵宝等地。到了隋唐时期,除了上面所讲的一些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台湾的彰化、台南、嘉义,以及台北、新竹、南投、澎湖等地。都遍布到董姓的居住地。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
西汉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东汉初期有个叫董宣的人,担任洛阳令使,因为光武帝的妹妹湖阳公主的随从,在白天杀人而被他格杀,公主告到光武帝那里,光武帝强制他向公主叩头赔罪,他两手伏地,但始终不低头,武帝发怒称他为“强项令”。
东汉末年,在陇西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有太师董卓;三国时南郡枝江(现在的湖北)人董和,和诸葛亮协力共同辅助后主;三国时期在现今的福建福州市,有一个叫董奉的人,善下医道,帮人治病从来不收钱。北国时期,有一个出使西域的外交家叫董婉。唐代德宗时期的宰相叫董晋,还有个琴家叫董兰。五代南唐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董源,金国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屡败倭寇的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个文学家叫董说,画家董邦达。近现代有个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董必武,解放战斗英雄董存瑞。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你好,家谱具有重大的文史、社会价值,但传统家谱缺乏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功能,网络家谱补足了传统家谱的缺点,可以相辅相成,并存发展。
一、传统家谱与网络家谱的区别
1、传统修谱形式单一,修谱要求比较高,注重文史价值;
1) 多人参与修谱;2) 时间消耗大;3) 文化水平要求高
2、网络家谱形式多样,修谱要求低,注重实用性。
1) 个人即可修谱;2) 碎片化操作,节省时间;3) 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简单操作
二、纸谱与网谱并存为最大历史发展方向
1、纸质家谱,文史价值极高,典藏象征意义;
2、网络家谱,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提升,比如随身携带、快捷更新、族人联络,在编修纸谱时可通过网络家谱采集整理资料,并快速提供给家谱编修的总编/主编,网络家谱对辅助纸谱家谱快速整校、编印可提供较大的帮助。
三、网络家谱案例
家谱网(Ancestry):美国网络家谱软件,西方风格;
找你家谱(FindU):中国网络家谱软件,东方风格。
四、参考贴吧资料
手机修谱·网络寻根
http://tiebabaiducom/p/4865322667
蒲千寻家谱展示
http://tiebabaiducom/p/4865510206
侯氏寻源
--------------------------------------------------------------------------------
发表日期:2008-6-16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系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即《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世本》、《说文解字》等书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一说他是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治所即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彭衙村),简称为侯氏。
《新唐书 宰相世系》云:“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一云本出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适于他国,以侯为氏。”这里第一条所说的“夏后氏”,为古部落名,相传禹是其领袖。《史记 夏本纪》说:“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北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但是夏后氏的后裔何时受封,“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均不见记载,难怪宋人郑樵《通志 氏族略》说:“或云(夏后氏之裔封于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进也。”第二条是说侯氏出自姬姓,系以爵为氏。《元和姓纂》、《通志》等书均主此说。据《史记 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还有一支出自姬性,即《金乡长侯成碑》所云:“君讳成,字伯盛 周文王之后,封于郑,郑共仲赐氏曰侯。”这里所说的“郑共仲”即为春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之子。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潜逃到共(在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除上述几支外,还有一支系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即《魏书 官氏志》所记,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氏(一作古口引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将其了改为侯氏。
侯氏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如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鲁国有侯叔夏、侯猛,齐国有侯朝,魏国有侯赢。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频繁,侯氏部分人外迁至今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如西汉侯芭为巨鹿(今河北乡县西南)人,东汉侯瑾为敦煌(今属甘肃)人。汉末,侯宣多的后裔徒上古(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裔孙侯恕为北地郡(治今宁夏吴忠县西南)太守,在北地三水(今宁夏同心县东)安家。侯恕4世孙植,随北魏孝武帝西迁,被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吐一作屯)氏,其后复旧,仕北周,任骠骑大将军,封肥城节公。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氏有迁至今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省者,如西晋侯馥为祥柯(今贵州凯里县西北)人,南朝梁侯弘远西充(今属四川人),南朝陈侯安都为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南朝梁侯景为内蒙人,北魏侯深为尖山(在今辽宁省境)人;《古今姓氏书门辩证》载,“侯景以安北将军夏侯夔之子,为长史,遂去夏称侯氏,托为景族子”;又有东汉河南密县人侯霸的后裔于南陈时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上谷、丹徒、三水、绛郡(治今山西绛)、河南(今河南洛阳)为侯氏郡望,侯氏还分布于今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时期,今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点。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侯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战国时魏国人侯赢,70岁时任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小史,后被信陵君(魏公子无忌)迎为上客,曾献计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同,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西汉高帝时有酷吏侯封。东汉初有河南密县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南朝梁情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侯景,先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于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
隋代有临漳(今属河北)人侯白,性滑稽,爱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因称诙谐的赏为侯白。唐初有大将侯君集,函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太宗时曾任宰相。唐代还有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镫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专家侯救献。辽末有农民起义首领侯暨。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还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与方以智等称“四公子”,还精通中医理论、有才名。乃至侯氏后代多名医。从此侯氏多为在朝为官有“侯半朝”美称、现今故宫博物院有详细记载。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名震华夏。
在本族中,先祖侯安在明朝为山西总兵时称万户元帅,二世祖侯时鹿、时虎等为明、清基业战功卓著,三世祖朝忠、朝阳等封为朝廷钦差大臣,四世祖侯振举等几十位将官封为清开国之勋,侯家军镇守辽西四百余年,共出四百余名将军,5000余兵士,忠烈护国永载史册战死沙场300多名将官,英烈满门。
尤其是清朝历史中,侯氏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祖传千百年的琉璃瓦工艺,在前清建造的沈阳故宫及东陵、北陵、永陵和北镇太庙等,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皇瓦窑的辉煌功绩,以三朝元老侯振举为起源的世袭琉璃窑总管官位(四、五品官)共延续8代26位,尚有初步考证,北京故宫琉璃制品也是侯氏本支在门头沟琉璃窑烧制。如今侯家宗谱和皇瓦窑已列入中央国宝档案。
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法学家侯外庐,语言幽默大师侯宝林。黄浦名将侯镜如,现任将军侯冕、侯书军、侯树栋、侯树森。当今国家政府要员侯宗宾、侯捷、侯春怀。
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121人,侯姓是第82大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正统黄帝子孙了。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http://wwwhszpwnet/dateilaspid=16&data=derivation#
1、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国分“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
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烧北少林”后,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德忠五人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护,秘密开“反清复明”展活动,称为少林五祖。
2、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孙楡罔之长子。《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春秋合谶图》说:“轩辕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黄帝之后嫘祖的父亲,原居雷泽(今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
因“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后裔以山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为姓曰雷;到南宋时,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长子方以平改为邝姓。这就叫“方、雷、邝三姓同源,皆来自方雷。”
4、方腊
方腊(约1076-1121)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
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方腊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
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5、方浚颐
方浚颐 (1815-1888),字饮苕,号子箴,又号梦园,安徽定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
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
参考资料:
河南罗山一带的董氏族族谱
本文2023-10-24 02:23: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