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是否真的是出自姬氏
冯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9位。
一、起源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城(冯城,一说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位于河南省荥阳县西)。毕万子孙以邑为氏名,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二、分布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冯氏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就已开始迁移。冯氏族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
冯氏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拒秦而战死,此后其后人分散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和今河北省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渐兴旺。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
1982年,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各姓氏进行了重新排名,冯姓居第27位。在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姓氏人口统计结果中,冯姓排名为28位,人口在832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4%。而在台湾冯姓排名稍有靠后,为第67位。
如今,冯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云南三地;北方则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三、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四、郡望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五、历史名人
冯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缭:我国古代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六、当代名人
冯骥才:著名作家、画家。
冯国经: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冯小刚:**导演。
冯巩:相声演员,**演员。
冯翊纲:台湾相声瓦舍创办人。
冯德伦:香港歌手。
冯曦妤:香港歌手。
冯元桢:生物工程之父。
你好!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
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琅琅乾坤,源远流长,冯氏起源,斯于何时毕万封冯城,其为正宗冯氏家族,今昔非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冯氏家族的一员,我迫切希望想了解自己的祖先追溯那远古幽幽的梦想和追求冥想、空灵、超越、时间、万物、爱情穿越时空结合与冥冥之中那是另一种境界^^^^^^^^
冯姓家谱目录 (重新收录)
10884天津亦政堂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印本 三册
注:冯晋初修於清嘉庆十年,此为三修,谱后有
附卷。
10885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
(清)冯埏纂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快雪堂刻本
北图 河北涿县档
10886山西代县代州道后冯氏世谱二卷
(清)冯廷正续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三册
辽宁图 美国
10887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曦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首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
学 山西图 辽宁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888上海崇明冯氏支谱
(清)冯泰松辑
清光绪刻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0889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翼云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
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冯骈始纂。
10890江苏南通冯氏族谱八卷
(清)冯梦龙等辑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四册
江苏南通市图
10891江苏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
(清)南通冯氏合族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树堂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图
10892江苏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震 冯兆鳌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十一年(1532)冯赞始修。
10893江苏镇江京口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春纂
清同治元年(1862)稿本
江苏镇江市博
10894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爱恒主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啬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895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根奎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冯樟明正德六年始修,此为九修。
10896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冯汉南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四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正德间,此为十修。
10897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惠芳修
清光绪四年(1878)大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10898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伦正堂刊本 二十五册
美国
10899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冯向荣主修
民国三年(1914)大树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美国
10900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
(清)冯伯奇等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10901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
(清)冯汝冀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树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二年(1553)冯古田、冯义正始修。
10902江苏江阴澄江君山冯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荣森等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大树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10903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冯廷楠 冯邦彦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刻本 十五册
哈尔滨师大
注:明万历元年冯秋田始纂。
10904江苏常熟冯氏家谱一卷
(清)冯大勋重修 冯国鑫增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 宣统二年
(1910) 增修 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10905浙江馀杭禹航钦德冯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乃文等序
民国四年(1915)会经堂刊本 三册
美国
10906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俊翰 冯圣谟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0907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中旬 冯义法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十册
天一阁
10908浙江慈溪冯氏福聚宗谱十卷
(明)冯绍功 冯文灿等同辑
明天启五年(1625)写本 四册
浙江图
注: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10909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
(清)冯祖恩辑
清同治元年(1862)木刻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0910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胡次乾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胡德嘉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
10911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
(清)冯秉良等编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辽宁图
注:此谱系冯氏十一世孙冯秉良及其子侄等三
修。
10912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
(清)冯锦堂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树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10913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
(清)冯奕瑞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树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浙江图
注:清乾隆二年冯正宾始修,此为五修。
10914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
(清)冯浩等纂
稿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10915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锡曾修辑
清乾隆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16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文金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继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17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
(清)冯焕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永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918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
(清)冯宾皱 冯尧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19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
(民国)冯金昌重修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10920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一枝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二十六册
历史所
10921浙江临海涌泉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冯志杰等
民国二年(1914)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列传二册,内集诗三册,
文一册,外集诗一册,文一册)
浙江临海县涌泉村
10922浙江临海庄头冯氏家乘四卷
(民国)冯宾侯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10923安徽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冯景坊等编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安徽徽州市博
10924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景铭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钞本 六册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5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民国)冯百川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6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
(民国)冯景坡续修
清光绪至民国间钞写本 一册
安徽图
10927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
(清)冯惠堂 冯绍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8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
(民国)冯义民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9湖北黄陂冯氏宗谱
(民国)冯氏瑞锦堂木活字本 八册
武汉图
10930湖北新洲冯氏宗谱一卷
(清)冯镇金 冯镇文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冯田反村
10931湖北黄冈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冯功名主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氏天宝堂活字本
十二册
武汉图
注:冯和卿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此为二修。
10932湖北崇阳冯氏宗谱
(民国)冯君祥主修 冯停科督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本
湖北崇阳县档
10933湖北沔阳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振邦 冯立志主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沔阳冯氏三元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武汉图
注:冯立榜初修於清光绪二十五年。
10934湖南长沙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冯祖杰 冯芳桩等主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树德堂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二十八年冯效周、冯廷献首修。。
10935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冯作安 冯孝周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活字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0936湖南长沙善邑西湖冯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冯德錡等修
大树堂刻本 十六册
中央民院
10937湖南湘潭冯氏续修支谱八卷
(清)冯开来纂
清同治元年(1862)凌云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38湖南湘潭冯氏三修族谱
(清)冯泽煌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
河北大学
10939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0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
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冯秩词 冯敦澍纂修
民国九年(1920)大树堂刻本 四十册
广东中山图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三十三年 冯一荣首修。
10941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冯运开修 冯家典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2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怡恕堂家谱》
10943广东南海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文轩编
民国十一年(1922)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4广东新会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
(清)冯章较编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5广东新会冯氏族谱不分卷
(清)冯兆桂修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6广东新会冯氏务滋堂家谱
(民国)冯昆霭编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0947广东阳江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士芬续修
清光绪八年(1882)铅印本
广东阳江县南埠石潭寨村
注:谱始纂於清嘉庆二年。
10948四川华阳冯氏族谱一卷
(民国)冯文端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0949四川内江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锡馨 冯成烈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10950四川宣汉冯氏宗谱三卷
(民国)冯恺之 冯国纲重修
民国九年(1920)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北图 10951贵州金沙五叶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调鼎纂修
清光绪刻本 十册
10952陕西西安冯氏族谱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修 万历四十五年
(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四川重庆布图
康熙间刻《冯少墟集》本
南京大学
清光绪间刻《冯少墟集》本
首都图
10953陕西西安冯氏家乘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清康熙间刻《冯恭定公全书》本
四川重庆市图
10954 冯氏宗谱十卷
(明)冯楷纂修
明嘉靖刻本
北图(存卷4-10)
10955 冯氏宗谱
(清)冯嗣英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一册
北图
10956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辽宁博
10957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
(清)冯仁均 冯义址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六册
四川图
10958 冯氏世谱一卷
(清)冯大勋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八世份早小元钞本
一册
上海图
10959 五牧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二十五册
上海图
10960 冯氏宗谱八卷
冯树春纂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0961 冯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冯赓法主修
民国五年(1916)四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0962 分阳冯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冯培根主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冯世治始修於明万历十二年,此为七修。
10963 冯氏家谱
民国钞本 一册
北图
注:卷端题《始迁嘉兴本支分谱》。
10964 冯氏家谱十四卷
山东益都县档
10965贵州毕节原大定府支系《冯氏族谱》
—→道光陆年孟秋月(即1826年)序。
你好!
每个姓氏不同支派的字辈、行第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出自不同支派。
这一般只有本支派的族亲会知道,建议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年长的族亲)问问族谱或者宗谱在哪里,族谱里有你问的问题的详细记载。族谱一般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我是安徽亳州的,以前也是属于阜阳市,我是涡阳 县的,听我爷爷讲安徽阜阳性冯的祖先是一个人带了四个儿子迁过来的,去阜阳的是老四,我只知道我们村的几个辈,跟你的对不上,大概是,曾、允、玉、书、传、家、之、宝。我是书子辈的,目前我们村才到家字辈。我知道的就这些。
冯姓是中国第二十八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南和四川、当今冯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总人口大约有818万。
得姓始祖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因助其兄武王伐纣,受爵于毕,称毕公高。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得封魏地,是为魏武子。公元前四〇三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此支子孙遂以邑为氏改称冯氏,史称冯氏正宗。后世子孙遥尊毕公高为冯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仌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后来字形演变成“冫”,冯人当以牧马为生活方式的氏族,一直活跃在北方沿河地区,以马和冰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作冯字小篆为氏族名和族徽。冯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冯,筑起围墙的地方称冯邑,最终建立冯国,出现冯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第一支源出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人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邮三国。周武王灭此三国后,三国后裔均以国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年。
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武正封其亲族于冯夷散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即文孙)食采于冯邑,故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名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冯姓长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不断地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汉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时百济人,宋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俚人均有冯姓。清朝满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冯的。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冯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移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宇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巳经播散全国各地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冯姓总人口的2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集中了全国冯姓人口的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强,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略高,600余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12万。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广东,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江西,河北、四川,集中了冯姓总人口的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余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古四川省总人口的09%,减少了一半。冯姓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流动,全国形成了浙苏、鲁、粤、晋四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区,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冯姓人口已达到818万,为全国第二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增到818万,增长了12倍多,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朱朝至今1000余年,冯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人形。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四川、河北、山东五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陕西、广西、湖北、安徽,这六省区集中了冯姓总人口的246%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约占冯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广东、豫冀鲁两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已经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冯姓的郡望主要有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等。冯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的以外,主要还有同舆、三同、市义、叙伦等。“市义”堂号典出战国时冯,冯骓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冯一再弹铁,抗议孟尝君对他的不重视。孟尝君为满足他的要求,派他到家乡薛地去收债息。冯驩得钱十万,但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给烧了,并向孟尝君说“讨来的钱中一部分替你买了’义'给带回来了”,孟尝君当时困没有收到债钱而一脸不高兴,并对冯骓大为不满,碍于众多门人的情面,也就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孟尝君被罢官回薛地,他万万没想到,薛地的父老乡亲到几十里外夹道迎他回乡。孟尝君这才想起冯骥那年替他收债息之事,于是十分感激地对冯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啊!”市,就是买的意思。
2、宗祠楹联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
郑国名城:西京旧派。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
复旦光华欣有象;新年宴会傲无鱼。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3、族规家训
循祠规十韵
家约宜守训宜遵,惟有祠规应更循;
祭物务祈精洁美,衣冠无论朴华新;
春秋祀祖昭诚敬,肃静迎神贵清晨;
老少馂余依次坐,宗堂整饰戒觕陈;
严惩盗卖贪金嗣,禁伐公山坟境薪;
欺幼慢尊加警触,求昏选婿莫嫌贫;
岁租谷硕清明缶,算账盈亏逐日申;
经营择贤殷食辈,照名领谱爱如珍;
三年盖戳均须计,生没咸登墨册真;
我族修谱经费浩,仍从源远别疏亲。
日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冯姓族谱247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总名人数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并列排在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冯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58%,排在第三十八位。
历史上重要的冯姓人物:春秋郑大夫冯简子:战国韩国大将冯亭,孟尝君门下食客,齐国名士冯驩;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宣都侯冯参;东汉武帝时征西大将军冯异: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五代时列任五朝首辅的冯道;北宋名臣冯京;明朝开国名将冯国用,文学家兼戏曲家冯梦龙;清末名将冯子才,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民国初代总统冯国璋,名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1,浙江临海涌泉:圣义中和法尧祖舜师
2,山西大同: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3,河北定州: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4,湖南华容:本裔荣耀支孙辉煌百年传芳
5,四川南充:文高师书昌仪维树德用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6,安徽霍邱:心朝纪克本家士营永昌仁文大发强
7,山东济宁嘉祥:龙虎风云会乾坤岁月长永宝知锡祺德勋兴建昌忠厚传家远安乐有余光
8,山东泰安新泰:希明德加乐建业传庆长
9,辽宁营口:锡玉殿志宏德柏绍忠继主汉国全
10,安徽金寨:祖宗仁浦德泽常伦纪克登丛
11,安徽砀山:兴开载金殿汉邦震乾坤忠孝传家远
12,山东邹城:章昭廷文广,延作维遵质。贻业长崇方,世绪庆传良。立邦福禄盛,润泽万代强。忠友永旺家,俊才振国光。功显荣朝远,和乐自吉昌。宏闻见诗礼,仁义济政纲。继承守清贵,兴毓运繁祥。祖思刊载久,儒雅德发扬。
-冯姓
冯氏是否真的是出自姬氏
本文2023-10-24 02:07: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