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辈分排行第几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相声界辈分排行第几代,第1张

目前相声界辈分最长的是少马爷马志明和杨少华,少马爷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马三立是相声界第五代人,少马爷是第六代,郭德纲于谦姜昆他们是第八代。岳云鹏贾玲他们是第九代。

在“相声家谱”之中薛永年师承老艺人韩子康,当属寿字辈第四代相声艺人;而他当年还差一点成了张寿臣的徒弟,若拜在张寿臣门下,则是位列宝字辈。

坊间对于相声界辈分排名流行最广泛的就是“德寿宝文明”这样的排序。其实,早在德字辈之前就有好几代相声演员,只是那时相声演员并不多,也没有特意去排字辈。

少马爷马志明在相声界的辈分很高,他是属于宝字辈的。马志明是由侯宝林代收的师弟,和侯宝林属于师兄弟关系,所以马志明从辈分上讲和侯宝林大师同辈,按此计算马志明算是郭德纲的师爷一辈的人物。

马志明为“马氏相声”的第三代传人,深得“马氏相声”的真髓,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

少马爷马志明简介。

马志明1945年5月13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中国相声演员,马氏相声传人,国家一级演员。

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学武花脸。

1962年,调入天津市曲艺团,正式开始说相声。

1980年,马志明重新登台。

1986年4月13日,由侯宝林代收为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为师。

1988年,获得“星海杯”相声邀请赛逗哏三等奖。

1992年,天津电视台播出马志明曲艺专场。

2005年从天津曲艺团退休。

2007年2月,出版了相声选集《笑匠杂笈》。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德字辈——最大年龄差52岁

      德字辈是相声史上最辉煌,也是最神秘的一辈。

      最辉煌是因为大名鼎鼎的“相声八德”,打造了传说中的相声行业黄金年代。

      最神秘则是因为德字辈大部分艺人,连具体出生哪一年都不知道,因为这群老艺人基本上都是1880后或者1880前,加上相声艺人本来就没什么社会地位,加上自己也没有文化,留不下可靠的文字资料,所以大部分德字辈艺人具体生平基本都不可考了。

      目前只能大概知道德字辈门长裕德隆,1867年生人。而最年轻的德字辈艺人,比较多的说法是吉坪三,1897年生人。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把一个重要人物的门人彻底忽略,那就是东北相声名家冯昆治这一支,冯昆治因为年龄太小,据说是1889年生人,而他身为第三代相声艺人,收的徒弟都是德字辈。冯昆治自己都比大部分德字辈艺人小几十岁,他收的德字辈基本上都可以给门长裕德隆当孙子了,所以现在偏主流的说法就是冯昆治的门生基本上都降一辈,包括他儿子冯振声(德云社郑好的老祖)、北京三高(高德光高德明高德亮),以及最年轻而且是最早的相声女艺人之一德淑珍。

      德淑珍1919年生人,比寿字辈的马三立都小五岁,而她正因为是冯昆治的徒弟,所以辈分也有争议。

      假如忽略相声界这种年龄小就降辈的规矩,那么德淑珍就是最年轻的德字辈,跟门长裕德隆年龄差52岁。

      寿字辈——最大年龄差52岁

      寿字辈门长无可争议的是张寿臣,但年龄最大的并不是寿老,而是卢德俊徒弟崇寿峰,1889年生人,比寿老整整大了十岁。

      但跟德字辈的问题一样,寿字辈最年轻的一位也存在争议,问题也是在师父那里。

      理论上寿字辈最年轻的应该是郭荣起老先生,1917年生人。这个岁数已经很夸张,毕竟马老1914年生人,还被张寿臣要求降辈,那么荣起老就更人小辈儿大了。

      不过跟马老和荣起老比起来,还有一支年龄就更加夸张,那就是曾经被整个相声同行一起抵制的奇葩艺人——张杰尧先生。

      张杰尧张傻子,曾经拜高闻元先生为师,理论上应该是德字辈艺人,但因为这人太会惹事,而且老高二爷对这个徒弟也态度暧昧,所以他的师承一直备受争议。后来张杰尧干脆就自己取了一个张稽祖的艺名,给师弟韩子康取了一个韩稽宗,意思就是滑稽祖宗,结果弄得天下相声同行一起怼他。

      虽然张寿臣代表相声同行跟张杰尧说和,还喊了一声傻大爷,算是勉强承认了张杰尧的德字辈。但他这一支跟当时的主流一直不对付,张杰尧的徒弟跟几个女儿要冒充大辈,基本上都是被同行各种怼的对象。

      而张杰尧的师弟韩子康,到湖南去发展相声事业,收了一个年轻的徒弟薛永年,1941年出生的薛永年先生,如果假定张杰尧韩子康都是德字辈,那他就是在世的最年轻的寿字辈,跟1889年的崇寿峰差了整整52岁。

      宝字辈——最大年龄差87岁

      宝字辈门长是赵佩茹先生,这点基本上没有争议。

      而年龄最大的是大狗熊孙宝才老人,赵霭如先生的高徒,曾经客串过郑少秋主演的《戏说乾隆》,孙宝才1900年生人。

      而年龄最小的理论上应该是常家九爷常宝丰,1947年生人。

      但问题是假如按照寿字辈最年轻的就是薛永年先生来算,那么薛永年先生收的徒弟也都是宝字辈艺人,那么宝字辈最年轻的就很吓人了,因为薛永年先生迄今为止收过最年轻的徒弟刘雄,是1987年生人,那么跟最年长的孙宝才老人,差距就有87岁,连门槛都跨过去,阎王都找不到的岁数呢。

      文字辈——最大年龄差61岁

      文字辈这一代基本上属于信息已经很透明化,或者说活着的人基本上就能把辈分捯饬明白了,所以争议相对没有前几辈那么多,但肯定比前几辈更乱就是了。

      文字辈门长赵心敏先生,1923年生人,但年龄最大的并不是他,而是孙少林先生的徒弟赵文启,1921出生的赵文启先生不光是比门长大两岁,他还比师父孙少林都大两岁。

      而文字辈最年轻的艺人,目前师承比较靠谱的也就是德云社的谢金了,1982年生人,比最年长的赵文启小了61岁。

      谢金虽然是加入德云社以后,由李文山代拉入已故名家王世臣门下,但至少他是相声世家,谢芮芝谢舒扬谢天顺这么一路传下来的,有家族背景,比那些代拉入籍的野路子还是可靠得多,所以他基本就是文字辈最年轻的首席了,迄今为止无法撼动。

      明字辈——最大年龄差

      鉴于文字辈的艺人现在还在不停收徒,而且那些七零后八零后的文字辈也蠢蠢欲动,没有杜绝收徒的意念,那么明字辈最年轻的艺人就还没有问世。

      最年长的明字辈艺人是张义弘,1935年生人,比门长赵伟洲还大15岁。

      而最年轻的明字辈艺人只在未来,敬请期待~~~~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早期代表人物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建政之前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著名相声大师马季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在台湾的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当年,魏龙豪(魏苏)和吴兆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随后在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近年来,由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于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 接着,“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由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谭》(李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冯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冯翊纲、赵自强、卜学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赵自强、金士杰、倪敏然三人主演)。最后,在2005年,推出了《这一夜,Women说相声》(方芳、邓程慧、萧艾三人主演)。 在1988年四月,冯翊纲、宋少卿组成相声瓦舍(随后加入黄士伟),开启了舞台剧融合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辅佐‘可以演戏剧团’推出第一部作品‘给我一个胶带’。 1993年,台北曲艺团成立,除了相声以外,同时推出许多中国特有的说唱艺术,如双簧、数来宝、快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单弦等。 在2004年,倪敏然和艺人夏祎、干德门合演《大宅,门都没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没大没小说相声》,于2005年五月,获得第16届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最佳曲艺专辑奖。

  在马新地区的发展

  国共内战之后,一部分中国南部的演出团体前往马来亚地区发展(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尚未独立)。相声艺人冯翔、白言、路丁在马新地区表演相声。因为马新地区所独有的多元语言环境使得“马新相声”较“大陆相声”和“台湾相声”别具一格,但也因为了中文并非主流语言的问题使得马新相声界的职业演员很少。

  http://baikebaiducom/view/6749htmfr=ala0_1_1

相声界辈分排行第几代

目前相声界辈分最长的是少马爷马志明和杨少华,少马爷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马三立是相声界第五代人,少马爷是第六代,郭德纲于谦姜昆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