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皇室后代的下落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王朝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1693年被清王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宗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但是明朝宗室的待遇却是其它朝代不能比的。朱元璋对宗室子弟可谓是关怀备至。他不仅为后代制定了一套爵位传承的规则,而且还为后代子孙规定了丰厚的俸禄。明朝宗室的俸禄远高于同等档次官员的俸禄。
明朝太子以外的皇子可以受封藩王。朱元璋在位时将太子以外的诸皇子分封到各地,这些皇子有自己的藩地,因此被称为藩王,也叫亲王。皇子一般从10岁起就可以受封藩王,而就藩则是在成年之后。藩王的爵名是一个字的,也就是平常大家说的一字王,比如朱棣被封的是燕王,而朱高煦被封的是汉王等等。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藩王爵位是可以由后代承袭的,王爵名称不变,以“第几代”来区分。但是如果出现了特殊的情况,藩王的封国是可以被废除的,王爵也会跟着被削掉。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吧。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当时被封为宁王,朱权也就是明朝第一代宁王了。宁王爵位在朱权之后又传了三代,当传到第四代宁王朱宸濠的时候出现了特殊情况,也就是明武宗正德年间那场著名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失败后,封国被废除了,宁王爵位也被削掉,之后朱宸濠的子孙就没有再承袭宁王爵位了。
藩王爵位是由世子承袭的。世子就是藩王选定来继承爵位的那个儿子。一般来说是由嫡长子来继承王位的。但是如果嫡长子早夭或者有其他不适合继承王位的情况,那么就由嫡次子来继承王位。世子人选的原则是先长后幼,先嫡后庶。那么问题来了,明代的藩王一般都不止一个儿子,除了世子继承藩王爵位以外,其他的王子是怎么安排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朱元璋生前就已经规划好了,他还专门制定了一套宗室爵位传承的规则:
皇帝的儿子中除了太子以外,其他皇子封为藩王;
藩王的儿子中除了世子承袭藩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
郡王的儿子中有一位继承王位,其余儿子封为镇国将军。
而从镇国将军往后是由所有儿子降爵承袭爵位。镇国将军以下还有五种爵位,依次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到了奉国中尉以后就没有再降爵承袭了,奉国中尉的所有儿子一律承袭奉国中尉。
以上是明朝宗室爵位传承的规则。除了制定爵位传承规则,朱元璋还为后世子孙定下了丰厚的俸禄。朱元璋最初给亲王制定的年俸是50000石,后来缩减为10000石。明朝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1000石左右,而从一品官员的年俸甚至不足900石。即便是宗室爵位中最低一档的奉国中尉的年俸也有200石,这也已经比明朝正五品官员的年俸高出一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难怪明朝时期的人总是感慨道:“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明朝官员领俸禄是需要付出工作的,而明朝宗室子弟是可以不用从事任何工作就可以领到那么丰厚的俸禄,这是朱元璋规定的。朱元璋自己小时候吃过太多苦了,建国后他就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充分享受幸福,因此他给宗室子弟制定的待遇是非常丰厚的。
朱元璋却忽略了后代子孙人数指数增长的情况,以至于到了明朝后期,宗室子弟的人数竟达到六位数以上。而宗室子弟的俸禄是由国家承担的,也难怪有人会说明朝是被一大帮宗室吃完的。
很多人不了解明朝的宗室制度。接下来,跟随校易搜去看一看。
当明朝灭亡时,像万历皇帝的儿子,斧王朱常洵,他太胖了,没有钱。而朱,当时一片混乱,身无分文,实际上只占宗室后裔的极小一部分。朱后代多为穷人,不准科举,不准经商。在被官僚腐化了几次之后,他们才得以维持生计。
:朱
即使是极度贫困的偏远部落也想做点小生意贴补生计。皇帝哀叹他们的苦难,同时搪塞祖先的制度,不肯允许。他们本身就是明朝畸形宗族制度的直接受害者。怎么能指责他们明朝灭亡呢?
即使是奢华的藩王,离开皇宫几里就被视为谋反。这些被皇帝和官僚按照祖上的法律软禁起来的高级囚犯,除了欺负小人物,积累财富,混口饭吃等死,没有任何人生价值。
其实明朝兴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宗室制度,从朱元璋建国开始宗室制度就被彻底打败了。与汉唐宋相比,最大的缺点是没有降级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代皇帝都把每一个王子分作王子,每一代王子也把许多君主分作国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夺取皇位后,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甚至以经济特权换取藩王的军政权利,断绝藩王。换句话说,“国家从生到死都要付出,尽一切努力像养猪一样照顾王公皇族。
明英宗光复后,明代宗朱祁钰在京的弟弟在文保战败被俘,被大臣们拥立为皇帝。从那以后,他一直对队长的位置保持着严密的监视。甚至当王子的亲生母亲公主去世,想回京参加葬礼时,也是不被允许的。
明太宗:朱祁钰
因此,明朝皇室家族的日益增多,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越来越重的负担,而且未能成为皇权的政治军事辅助,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罕见的例外。即使严格禁止近亲参政,但曹魏这个远房家族是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大的缺点是王室无能为力。
历史上从晋南朝到隋唐初期,以及北魏、北周、晋、辽、蒙元、满清,王宗一直是历代皇室最重要的牌坊,也是将军入关、监军的地方。
即使是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唐朝和宋朝后期的宗室也能正常参政做官。他们进入朝鲜就可以成为总理,成为地方长官和省长,甚至成为我们在边境地区指挥军队的使者。
在唐朝,即使是皇位争夺战失利者的后代也可以毫无疑问地使用。例如,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被废黜的太子李承干的孙子李是宰相,的长子李恪是将军。唐玄宗年间,孙子李举为大将军。大名鼎鼎的李全香福临是李渊表哥的后代。
到了宋代,如赵汝愚,赵光义的第八个孙子,宋太宗,申报马百祥。例如,宋孝宗的妹夫赵伯圭担任明州总督十年,并在龙图阁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还带领军队驱逐海盗。
允许宋朝皇室参与政治。除了“宋太宗的蜡烛、影子和斧头”这个不确定的谜,300年来没有出现过领袖的抵抗。
从明朝开始,明朝就对宗室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古往今来,对宗室的压制是inc
在明朝皇帝的历史上,宗室被视为皇权的天敌,应该受到严格保护。所以财团和军官参政的渠道被一一堵死。代价是朝廷只有科举官员。最终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内部的官方团体来制衡。
但是那些带刀的宦官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会不择手段的敛财敛财。公众的忠诚和正直是罕见的。他们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和荣辱。他们中有多少人会真的为皇帝做任何事?宦官就算是效忠一个皇帝,也不过是装成皇帝的奴隶罢了。由于明朝的宦官没有像唐朝那样形成宦官家族,他们世世代代拥有厕神军队的军事实力,成为王朝的支柱。他们怎么能真正放心国家和王朝的幸福呢?
所以,无论在汉晋隋唐宋,除了明太祖,谁会废除一切可以平衡士大夫的忠厚?
明朝皇帝之所以相信士大夫,极力压制宗室、外戚、名臣、武官,是因为他们天生受过教育,成为“儒生”、“士大夫”。越往后,越是如此。崇祯皇帝这样信奉儒家经典和学说的皇帝和朱棣完全不同。
据满清官方档案记载,八旗入关时总人口只有34万,其中前朝战俘投降的“汉军八旗”就有26万。满洲真正的八旗只有五万多。但明末宗室后代的数量远远大于满清八旗。
明朝皇帝朱蒂开始争取和平,被镇压了200多年后,龙儿和龙儿这位明朝皇帝,才被视为明朝皇帝统治的真正根基。他们是明朝皇室的天然支持者。他们也可能是朱朝的后援,最终像汉朝的刘秀、刘备那样起死回生。只不过清朝和李闯其他人都可以投,只有大明死了他们才会死。
然而,在明朝中原动乱期间,朱率领一千名卫兵从皇宫到北方,赢得了与农民军的几次战斗。最后,大怒的崇祯皇帝废了庶人,囚禁了凤阳高墙,折磨了七年,差点杀了它。
有了龙王朱
他们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仍然坚持所谓的“祖宗制度”,不肯放下几十万宗室子弟被束缚的嫌疑。他们拒绝让他们像其他公民一样服役和参军。他们白白放弃了皇家庇护。这是明太祖和他的部长们的责任吗?
明朝宗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除靖江王一脉外,其余宗室始祖皆是明太祖朱元璋。老朱同志对于子嗣那是无比的关爱,后世子孙该封什么爵位,享受什么待遇,在他身前都在《皇明祖训》中写得清清楚楚,后代帝王只要照做就行。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明代亲王冕服
一场因“请名”而产生的矛盾
朱棣靖难之后,各地藩王的军政大权被同时削弱,只需管理好本府宗室,朝廷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果以公司来比拟,皇帝就是集团董事长,各地亲王相当于各大区总经理,郡王就是各路总监。从镇国将军开始到奉国中尉,就是公司中下层的员工。和现代公司管理模式一样,宗室之间也是逐级管理,不能越级上诉。
因此请名的流程就是各府亲王汇总本府已到适合年龄的宗室人员数量,向朝廷上奏。朝廷在根据各府对应的字辈和五行之后确定名字,在某个时间由皇帝亲自赐名。
演员张艺兴饰演的明英宗朱祁镇
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广西靖江王府还发生了一起因为“请名”而起的纠纷。首封靖江王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他的祖父是老朱的大哥朱重四。因此靖江王虽然是郡王,但上面并没有亲王管辖,靖江王就是该支宗室的老大。
时任靖江王朱佐敬,是朱守谦的孙子,和当朝皇帝英宗朱祁镇辈分相同。朱佐敬父亲朱赞仪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即朱佐敬,次子叫朱佐敏。按照《皇明祖训》郡王的其他儿子应该封镇国将军,但是由于靖江王并非正枝郡王,因此靖江王其他儿子只封辅国将军。朱赞仪死后,朱佐敬在永乐九年袭封靖江王。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朱佐敏却在永乐十六年只被封为奉国将军。
郡王岁禄二千石,奉国将军只有六百石。朱佐敏气炸了,明明是兄弟,为何待遇差那么远。他怀疑是哥哥暗中使坏,兄弟二人就此关系破裂。每逢正旦、冬至等需要陪同靖江王一同行礼的场合,朱佐敏一概拒绝参加。作为报复,朱佐敬也迟迟不给朱佐敏两个儿子请名。要知道明代宗室先有名字上了玉牒,才能享受后面的待遇。虽然朱佐敬只能封为镇国中尉,享受四百石的岁禄,但少和没有那是两回事。最后逼得朱佐敏走投无路,只能扬言进京告御状。这一场口水官司一打又是四年,直到正统十年才尘埃落定。
(正统十年九月)壬午,书谕靖江王佐敬曰:曩因王奏奉国将军佐敏违礼犯分等情,已敕佐敏具实回话。今得彼奏云因请授二子名分,亲欲启王。王怀旧嫌,不容入见,亦不为奏达。又同各将军率二子赴府谢过,王复不纳,止令纪善宣旨谕责。彼情不能通,故欲来京陈述,别无他情。观彼乃固僻不通之人,因王拒绝之甚,衷情不平。欲求开释,余皆服过。已敕令回府,改过自新,务尽逊悌之礼。……佐敏所请儿子名分,今名其长曰相穆、次曰相积,俱封镇国中尉。冠服、禄米,悉命该部施行。……—《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广西桂林靖江王府
结语:从上文可知,宗室成员的请名权力,是掌握在各府亲王和郡王手上。因此到了明末的时候由于宗室人口庞大,各地财政无力支付,朝廷想了个损招就是不给低级宗室赐名。这样这帮龙子龙孙由于得不到名字,不能享受待遇,甚至有人因此饿死,有人作奸犯科只求关入高墙混口饭吃。此外即使是庶人,他们的名字也是要按照相关流程,由皇帝亲自赐名。
(成化十九年十二月)甲申,赐秦府已故庶人志堣孙名曰诚泃。—《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七》
没有。
明朝宗室,明代皇族,明代宗室人口的爵位世袭和他们享受的经济待遇与历代相比最为丰厚,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在政策刺激下,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
明代皇族子孙享有特权,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爵位世袭罔替,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无需交税,甚至可以在地方收税、鱼课、盐店。极少部分宗室仗着特权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
明太祖对子孙厚待,制定的丰厚俸禄标准,洪武九年(1376年)亲王禄米岁支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后来有所削减。为了让宗室们充分享受幸福,朱元璋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在“制度”决定之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如: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认,女儿更是不计其数。随着宗室人口的迅速增加,宗室领取的俸饷总数目巨大,禄米拨给的总数远超出国家各地一年的岁供京师的粮食。国家也因之背上沉重的负担。
关于明朝皇室后代的下落
本文2023-10-24 01:16: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