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呢?,第1张

陈布雷号称蒋介石的“文胆。”蒋的“第一支笔。”他用“如缘之笔”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弘扬民族正气的不朽文章。尤其是在抗日期间,蒋介石在国内知识界名流面前,做了一次慷慨激昂的讲演:“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几句深入人心的“抗战宣言”,很快风靡了全国,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

陈布雷(1890~1948)原名陈训恩,和蒋介石是同乡,浙江慈溪人。陈布雷是他常用的笔名,由此可见,陈就是一个文人,他办过报纸,做出主编,20岁时就在报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布雷和儿子

陈布雷一生的转机出现在1927年。当年37岁的他和潘公展一同去南昌见蒋介石,蒋介石知道二人都是人才,此时他很需要一个“御用笔杆”,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通过考察和测试,陈布雷被蒋赏识,成了蒋的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到1947年,20余年间,陈布雷亦步亦趋的追随蒋介石身边。为蒋介石写了大量的时评和文章,蒋的所有讲演稿都出自陈之手。陈的文章或煽情、或激昂、或谦卑皆出于蒋的喜怒哀乐。蒋的意志决定了陈的文章,说难听点,陈就是蒋的一只会叫的狗,蒋让他咬谁就咬谁,蒋让他夸谁他就夸谁,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陈在这20年间唯蒋马首是瞻,忠心耿耿为蒋歌功颂德。

时间到了1948年,国共相争结局已趋明朗化,国民党败逃台湾已成定局,此时陈布雷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11月13日,陈布雷在南京家中自杀身亡。陈布雷为什么在人生巅峰自杀呢?

对陈布雷的自杀,国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国民党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而有人定论为“死有余辜,为蒋家王朝殉葬,”显然蒋介石视之为忠臣。实际陈布雷人生就像对他的评价一样,是矛盾的共同体。是正反两极。

陈布雷是一个旧世文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然而当自己吹捧和赞扬的偶像失败日,也是陈信仰崩溃时。审视自己的人生,一个文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前途压在蒋的身上,而蒋介石败退台湾击碎了他的美梦,同样是笔杆子,郭沫若现在扬眉吐气了,想当初他被蒋介石通缉逃到日本,想回来抗日还是陈布雷为郭沫若讲情才回来的,蒋能逃到台湾,陈觉得自己没有了退路。

由于信仰的原因,陈布雷的家庭四分五裂,女儿投了***,环顾左右,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其实也不能全怪女儿,陈的老婆生下女儿后得病死了,他把老婆的死,归罪给了女儿,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从窗口就扔了出去,多亏了天蓬挡了一下,否则女儿早摔死了,后来把女儿送人了。

▲陈布雷和蒋介石

说实话,个人原因不能击垮陈布雷,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抗战胜利以后,陈布雷觉察到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对现实的绝望,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陈布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之前就有神经衰弱的症状,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精神崩溃的状态下,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这可能是最终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

2009年9月,《陈布雷回忆录》在大陆出版,此距陈布雷之死已整整六十一年过去。这次东方版的《陈布雷回忆录》较之1949年上海二十世纪出版社的影印手稿、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翻印版、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根据影印手稿重新校雠排印的版本,在附录内容上有更多的扩展与充实,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可谓是一个翔实丰富的新颖版本,尤其在某些关键处,适以“按语”而延伸阅读,从中亦可见编者之用心良苦。

从政以后,陈布雷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消失殆尽,而传统的一面则表现非常明显。他极力为南京国民政府宣传蒋介石的儒化三民主义思想,还为蒋介石撰写了大量文稿,把蒋介石打扮成为孙中山的合法继承人。陈布雷从政的本意是以文字为蒋介石服务,然而随着蒋介石权力的增大,陈布雷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政治中越陷越深,先是专门为蒋介石写作文字的秘书,后来进入国民党政府统治的中枢,担任侍从室二处主任,成为蒋介石的“军机大臣”。

作为蒋介石最信任的幕僚,陈布雷恪守为臣之道,在工作上,他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在政治操守上,他为官清廉,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政府中,陈布雷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从不卷入派系斗争中去。所以,陈布雷在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

从1927年1月开始从政到1948年11月自杀,陈布雷在政界浮沉二十多年,其间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前两年。二十多年的超负荷工作摧残了陈布雷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与***相比在政治上处于颓势。在当时的历史潮流下,陈布雷无能为力。体力、精力与脑力已经无法再为蒋介石服务。但是陈布雷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反共信念坚决,因而他决不会像王芸生、翁文灏等人一样向左转。

更让陈布雷难过与尴尬的是,家庭中出了左倾分子。陈布雷深受儒学思想影响,非常看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可是他的家庭也因政治急剧变迁而有不和,甚至分裂的迹象,这又让陈布雷难以继续跟着蒋介石坚决反共到底。因此他不可能走罗家伦等人的道路。并且,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党内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互相倾轧,蒋介石也很难有所作为,陈布雷看不到国民党未来的前途与希望。此外,陈布雷没有留学经历,家庭也比较贫穷,这使他也不可能跑到国外或香港等地。因此,这使得陈布雷己经是进退无路。陈布雷本人的身体健康不佳,经常失眠,靠安眠药来维持睡眠,又处于政治上的中枢地位,心理压力很大,导致了性格上的抑郁、多愁善感,当心理承受能力到了一定的极限,再也不能负担时,走上自杀道路就不奇怪了。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服安眠药自杀,结束了自己二十一年的从政生涯。陈布雷的自杀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以很大的震动,尽管国民政府极力掩饰陈布雷自杀的真相,把陈布雷自杀说成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但这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南京政府的覆亡为期不远了。

陈布雷自杀后,首先获得了政治符号性的评价。***方面将其评价为顽固的反革命分子;国民党方面将其评价为“当代完人”,感激轻生。当时就有人认为,陈布雷应该为蒋介石的错误负一定的责任。

政治符号性的评价现在己经没有人提了,但是对于陈布雷在近代中国政治中到底如何评价却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从事新闻工作时,陈布雷的评价没有什么争议,他是一名著名的政论家,他支持革命,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进行了批判与揭露,是一名勇敢的民主斗士。他的文章,对于唤起民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从政之后,陈布雷为蒋介石作文字工作,虽然他是为蒋介石服务的,但是他对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格守民族主义立场,尤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1927年到1936年,陈布雷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方面与舆论界进行了大量的联络工作,通过舆论来警告日本帝国主义,这对于激发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有一定的意义。抗日战争期间,他为蒋介石起草了大量文稿,其中一些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就这点来说,陈布雷是为抗战做出了贡献的。陈布雷在从政时谨慎小心,廉洁奉公,恪守自己的行事准则,并且痛恨国民党官员的腐败现象。这些良好的政治操守连周恩来都表示赞许。

陈布雷忠心耿耿于蒋介石,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服务也是历史事实。但是陈布雷在蒋介石决策中不起主要作用,从陈布雷的日记来看,到了抗战后期,蒋介石越来越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因此对于蒋介石功与过,陈布雷在其中的责任比较小。他只不过是一名秘书,是一名蒋介石意志的执行人员而己。

总之,陈布雷从政的道路反映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时局变动中卷入政治漩涡的无奈。知识分子本质是要独立的、批判的,而卷入政治旋涡的知识分子偏偏要站稳立场,服从大局,这是当时所有知识分子都面临的困境。从陈布雷的从政生涯来看,从政耗尽了陈布雷的体力与精力,打残了他的身心健康,断绝了他在政治上的退路,影响了家庭的和谐稳定,在无奈之余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是蒋介石说的。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蒋介石在身边的石柱上书写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0个大字,与会场气氛相互浸染。

扩展资料:

为蒋介石起草演讲稿的是陈布雷:

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

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一句最为著名。

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

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

B

A项“不知……是否对今日的文人有无借鉴意义”中“有无”赘余,应删去“无”。C项“天敌”属用词不当,“天敌”是指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一种动物就是后一种动物的天敌,如蛇是老鼠的天敌,但不能反过来说蛇的天敌是老鼠。D项结构混乱,“在长江上游林业区砍伐贩运林木”既是禁止的对象,又是宣传的内容,自相矛盾,可改为“对禁止在长江上游林业区砍伐贩运林木的政策的宣传工作”或干脆删去“和宣传”。

国民党陈渝是《雾都》里的一个角色,原型是陈布雷。

陈布雷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幕僚,陈布雷恪守为臣之道,在工作上,他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在政治操守上,他为官清廉,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

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政府中,陈布雷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从不卷入派系斗争中去。所以,陈布雷在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

陈布雷在政界浮沉二十多年,其间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前两年。二十多年的超负荷工作摧残了陈布雷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与***相比在政治上处于颓势。

在当时的历史潮流下,陈布雷无能为力。体力、精力与脑力已经无法再为蒋介石服务。但是陈布雷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反共信念坚决,因而他决不会像王芸生、翁文灏等人一样向左转。

扩展资料:

陈布雷的结局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服安眠药自杀,结束了自己二十一年的从政生涯。陈布雷的自杀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以很大的震动,尽管国民政府极力掩饰陈布雷自杀的真相,把陈布雷自杀说成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

但这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南京政府的覆亡为期不远了。陈布雷自杀后,首先获得了政治符号性的评价。***方面将其评价为顽固的反革命分子;国民党方面将其评价为“当代完人”,感激轻生。当时就有人认为,陈布雷应该为蒋介石的错误负一定的责任。

政治符号性的评价现在己经没有人提了,但是对于陈布雷在近代中国政治中到底如何评价却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从事新闻工作时,陈布雷的评价没有什么争议。

他是一名著名的政论家,他支持革命,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进行了批判与揭露,是一名勇敢的民主斗士。他的文章,对于唤起民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雾都

-陈布雷

张静江故居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又名竹斋,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

张静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佛号饮光,别号卧禅,是孙中山密友。出身于南浔四大富豪之一的张家。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曾代理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张静江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覆盖龙鳞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盖即利排水,又能防风的滴水瓦。室内栋如鳞次,宛如宫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崇尚一种古朴,自然美,可谓南浔一绝。值得一提是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别致,雕刻精细的砖雕,有一写有“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诗句。另一写道:“世守西铭”四字。源于宋朝张载弃官后授徒有“东铭西铭”的典故。上述八字均有里人周梦坡(又名周庆云,南浔“八牛之一”,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所书。张静江故居大门上方悬挂“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正厅上悬挂南通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二皇帝的老师翁同龠禾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以及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记略,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其中有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张静江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民国初期的珍贵历史照片、资料,有孙中山、宋庆龄、冯玉祥等名人照片,有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有“尊德堂”家庭合影和张静江夫人朱逸民与好友陈洁如的许多-照;还有陈友仁提亲致张静江的手札、张静江子女的照片、张家帐本、寿礼薄、全福贴等。边厅的两边墙上是张静江临摹“八大山人”所作的一些字画,其间有一张琴桌。正厅还有一张桌子系明代家具,现存之物(紫檀木所做)。另有红木“太子床”主要是供午休、喝茶用的。还陈列着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板屏六块(原有八块),系用银杏木镌刻,乃国内罕见的珍贵历史的文物。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张静江故居(尊德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静江(1877—1950),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在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中央执行张静江详细信息++

南浔镇: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20世纪20年代初,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向导》周刊转载。中共***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 ”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他对一些进步人士是很敬佩的,曾促成郭沫若顺利回国。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发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介石发出通缉令,迫使郭沫若流亡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欲回国抗日。为此,郁达夫请陈布雷为郭沫若说情。但蒋介石对郭沫若那篇文章仍耿耿于怀,故而陈布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契粹编》等一叠书说:“委座,据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所想请示委座……”。这样,经陈布雷的说情,郭沫若才得以顺利回国。

陈布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多年来,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国民党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事实上,陈布雷的死因非常复杂。综观陈布雷的一生,他的舍生弃世可以说是他几十年人生道路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作为矛盾的人物,陈布雷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位居党国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国民党员(不过,他的女儿陈琏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中国***的)

陈布雷从小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养成温顺驯服的性格。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混同一事。另一方面,蒋介石看他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多次表示对领袖的“知遇之恩”将铭记不忘。

但是,抗战胜利以后,他察觉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眼看着他心目中原来的“抗日领袖”、“民族英雄”成了众矢之的,被作为“人民公敌”陷于全民的包围中。这时,那个“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依然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以前他也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面对现实他感到绝望。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 。这些,可能都是最终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这个自认为“百无一用”的病弱书生,终于以“自弃自了”与人世最终告别。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呢?

陈布雷号称蒋介石的“文胆。”蒋的“第一支笔。”他用“如缘之笔”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弘扬民族正气的不朽文章。尤其是在抗日期间,蒋介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