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后代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后代吗?,第1张

没有,其实28将里,只有邓禹吴汉冯异还有那个耿什么(那个字不会打)的比较著名。外加上后来被大为推崇的,并非云霄阁28将的马援。

由于汉初韩彭英三人的遭遇,东汉初年的将领都懂得不该功高盖主,应该收敛。所以他们的后代并没有太出色的人才。

马援的后代倒是有个大儒马融,他的儿子马日郸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演义上似乎提过。历史上,他去北海办事,遇到黄巾贼。刘备当时闲的没事,正好遇到,就把黄巾贼打跑了。马也上表给了刘备一个小官。可是马不敢回去,也不敢去北海,就到袁术那里去了。结果被袁术气死。

马融在演义上有提到,他是郑玄的老师,刘备和公孙瓒等,曾经和郑玄学过经学。马融等于是刘备的师爷。

今天的古代人物专题,准备和大家讲讲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故事。在新朝末年,马援深得隗嚣器重,后来马援投靠刘秀,并且此后屡立战功,是东汉不可替代的将领之一。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这个成语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马援,他为国捐躯的意志令后人敬佩。只是马援晚年遭人诬陷,导致他和刘秀之间产生误会,直到汉章帝时期才帮马援平反。那有关马援的更多故事,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将门之后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陕西扶风茂陵人,其先祖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奢。因赵奢有功受封于马服君,因此其后代就以马氏为姓。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功封为重合侯,祖父马宾在汉宣帝朝任持节郎官,号使君,父亲马仲官至玄武司马,其三个哥哥都有官职。可以这样说,整个马氏家族是有将门之风的官宦世族。

马援年少时丧父,由长兄马况抚养。他聪明伶俐,素有大志,几个哥哥都喜欢他,送他去读书。同学朱勃的智商在马援之上,且举止大方能说会道,马援感到十分自卑。大哥马况安慰他:朱勃是小器早熟,智尽于此,以后要向你求教的。大哥的话以后果然应验了,朱勃终其一生也只是个小县令而已。

由于马援自身学习努力,加之有官宦家庭背景,25岁入仕任扶风郡督邮。负责传递信件和纠察官员的贪廉。那时处于王莽当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僚腐败,他内心很是不满。有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囚犯到司命府(纠察罪犯的机构),他见罪犯可怜,心生恻隐之心,就私自把罪犯全放了。没有办法回去交差,只好亡命北地,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家乡,经营畜牧业。按现在的话说,马援有商业头脑,没过几年,就有了牛羊数千只,谷物数千斛。但马援的志向并不是想当名土豪,他把这些东西全部赠送了亲朋好友,自己漫游陇、汉两地去了。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与其兄马员避居凉州。当地豪强隗(wei)嚣起兵反抗王莽。马援起先仰其名望投奔,但时间一长,就觉得隗嚣好名誉而缺乏才能,不是一个能成大事之人。

更始三年(25年),公孙述和刘秀分别称帝,隗嚣自称西州上将军,赤眉军攻入长安杀了更始帝,这样就形成了四大割据政权对峙的局面。隗嚣为了生存,就派马援前往蜀地和洛阳,观察公孙述和刘秀的情况,然后选择同盟者。

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且从小交情甚厚,马援开先对公孙述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去一考察,觉得公孙述是个井底蛙,妄自尊大,成不了什么气候。

刘秀对马援则是谦虚恭谨,俭简坦诚,盛情款待。马援觉得刘秀的风度酷似汉高祖刘邦,是个成大事者。他回来作了详细汇报后,隗嚣确定与刘秀结盟。过了几年,刘秀在马援的协肋下,平定了起兵反叛的隗嚣,马援因功被刘秀拜为太中大夫。

2、屡建功勋

东汉建立之初,陇西的形势很不稳定,先零羌起兵反汉,声势很大。考虑到马援久在西陲熟悉情况,光武帝诏令马援为陇西太守专治西陲。马援得心应手运用剿和抚两种策略处理。派出军队迎战造反的先零羌人,斩首数百级,收降八千余众,俘获牛羊万余头。取得了首战胜利后,紧接着再接再厉,与扬威将军马成掩袭退守吾谷的叛乱先零羌人,斩首一千余级,收缴了大量的粮谷畜产。这一仗,为安定陇西地区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占据容易治理难。为此马援上书刘秀,提出了一整套治理方案。刘秀一律钦准。主要内容有:在金城以西土地肥美、灌溉方便、可用于农耕的地方建立防守据点,设置行政长官,开垦水田劝勉农耕,流浪在外的当地羌、氐族人回乡从事生产者免除徭役和赋税。经过一段时间综合治理,西陲形势稳定了。当地军民对马援心悦诚服,马援的声誉远播三辅。马援辞世后,当地民众还修庙祭祀他。

马援因功于建武十六年(40年)应调入京,任虎贲中郎将(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

建武十七年(41年),卷县人李广假托神道造反,紧接着交趾女子征侧与其妹征贰举兵反汉,均由马援率军先后平息。马援因功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是东汉朝立国后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大将军。

3、武陵马革裹尸

建武二十三年(47年)居住于武陵山区(今湘西北一带)的五溪蛮人,在酋长单程等人的策动下反汉,武威将军刘尚奉命征讨全军覆没,主将战死。次年中山太守马成奉命前去征讨,亦难克敌,只好退保临沅(今湖南常德),以待增援。

时年62岁,北征刚返尚未休整的马援闻讯后,主动向刘秀请缨前去平叛。刘秀起初不允,后来同意他当场演示后确定。马援据鞭登马,挥手一鞭,骏马腾空而起,绕场三周。马援神色自如,顾盼神飞。刘秀大喜,当即命令马援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刘永诸人,率十郡四万多兵进军五陵。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军至壶山。那里地势险峻,众蛮登高守隘,官军无法攻入,两军处于相持状态。两个月后天气炎热,林中瘴疠交侵,包括马援在内的不少将士染疾,马援带病坚持巡逻和观察敌情。不久病死于军中。

作为随军的朝廷特使梁松,对马援一直抱有成见,乘机上报朝廷说其贻误战机,还说在征讨交趾后运回来用于治病的一车薏苡种子是一车黄金。刘秀大怒,立命削了马援的新息侯爵位。一直到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朝廷才为马援更行封树,起建祠堂。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才最终为马援平反,遣使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武侯,几十年冤案终于平白于天下。

4、东汉开国功臣

马援不仅仅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和前敌总指挥,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在查阅史籍中,发现了他的一首遗诗《武溪深行》:

滔滔武溪,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

这首诗被收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据晋崔豹《古今注》载:《武溪深行》系马援南征之所作。马援的门生爰寄生善吹笛,马援作歌令爰寄生吹笛以和之。武溪亦作五溪。据《水经注》释:指雄溪、椭溪、西溪、沅溪、辰溪。在湖南、贵州交界处。

当时称居此地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关于马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聚集地:迁徙分布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0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年。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台湾的马姓,以嘉义、台南和新竹为最多,名列第七十二位。台湾马姓的开基始祖,来自广东,与广东马姓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两千年以前,是由马援将马氏带到南方的。这些人虽然很可能不姓马,但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了。并成为马氏在南方的开基始祖。台湾的马姓,跟广东的马氏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开基始祖大多来自广东。堂号"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马姓堂号还有"扶风"。家乘谱牒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字辈排序:

陕西神木、秦川、山西罗峪口马氏一支字辈:“茂兆世学子惠明义福照光荣”。

陕西陕南马氏一支字辈:“文成登元良玉启英进昌忠孝全富贵永远正朝堂”。

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金文玉丕振图志川建邦”。

陕西扶风马氏一支字辈:“承斯龙天子单铭德步廷腾世学文正国兴邦永绍汉应汝先君定登云”。

陕西马德昭后裔马氏一支字辈: “乾德秉天勋泽永传”。

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有,金,战,登,如,会,凤,鸣,祖,贤,高。

云南华宁回族马氏一支字辈:“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国中远正四德维新”。

云南昭通马氏一支字辈:“福寿永远康忠孝传家信诗书衍泽长”。

云南鲁甸回族马氏一支字辈:“贤正义之春荣阳龙明兴(德)毓林广西成刚永长洪真”。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明才贤永关”。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恩清家普昌礼义”。

云南东川马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明自安,贤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宽。资料已毁,口传祖籍,南京应天府高石砍柳树湾。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扩展资料:

马氏家谱被历代马氏子孙视为宗族里的圣物,神圣不可侵犯,被郑重地保管着。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得姓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扶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主要分布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

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

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

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

《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

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

“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

“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

“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

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与惩罚。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马姓-

马姓家谱-

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后代吗?

没有,其实28将里,只有邓禹吴汉冯异还有那个耿什么(那个字不会打)的比较著名。外加上后来被大为推崇的,并非云霄阁28将的马援。由于汉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