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王安石是怎么死的,第1张

问题一:历史上,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问题二:王安石怎么死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望采纳。。谢谢

问题三:王安石怎么死的?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实行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主张变法的宋真宗死后,王安石失去了靠山,四面受敌,被痛恨变法的保守派施以“车裂”之刑而死。

问题四:王安石怎么死的? 公元1086年,也就是宋神宗逝世后的第二年,“新法”被完全革除。此时的王安石正在老家江宁,听到这个消息后,忧愤无比得疾,第二日早(5月21日)逝世,年终65岁。(虚岁66岁)

问题五:历史上王安石怎么死的 北宋文人王安石简介 元v元年(1086年)四月,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v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问题六:王安石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 王安石 公元1021-1086 享年65岁

问题七:王安石死后为什么还被加封 王安石变法因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就其变法的内容来说,绝对是非常利于国家的。他是个大忠臣。

问题八:王安石的儿子王是怎么死的 通常的说法是没有儿子一说有一个儿子,叫王旁一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王,一个叫王旁但缺乏考证

民间传说王安石有一个儿子,但体弱多病,早死儿媳年轻守寡,所以扒灰这个词和王安石有关,但可能是污蔑.

下面的材料可以一看:

王安石的后裔今何在

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宋代改革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 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 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万 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 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 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 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 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 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 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王安石有否在其出生地的江西留下直系后裔一事,近日通过电话与王安石纪念馆负责同志取得联系,始知在王安石故里已没有他的直系后裔,他的兄弟的后裔却非常繁盛。王安石的同乡晚学傅林辉先生花费近20年时间,完成了《王安石世系传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一书,对王安石的世系和生平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傅林辉先生在该书的自序写到:“王安石研究会的熊焰先生又提供给我大量的王氏家谱,金溪柘岗的吴氏后裔,我的文友吴文丁和吴汉又为我提供了王安石岳家和外祖家的柘岗吴氏家谱,掌握了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与王安石有关人物一百多人的资料。”其中王氏家谱就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金溪县陈坊王氏四修宗谱》、《临川县展坪乡大坂三公王氏族谱》、《抚州市长岭九井王氏宗谱》、《金溪县陈坊城湖吴氏宗谱》。 据该书介绍,王安石兄弟姊妹十人。兄弟有安仁、安道、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姊妹三人。在江西临安的王氏宗谱记载可知,王安石没有直系后裔繁衍至今。唯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在王安石的名下载有子王旁。清梁启超在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说:“公子二:曰,曰旁。惟公集有题旁诗一首,亦可征其早慧。”《金陵新志王安石》对旁有一点记载:“弟旁,旁生桐,桐生、珏 ”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始复进入禁内。”可见王旁还有后代,这就证明王安石有直系后代。王安石长女鄞女早夭、次女婿为吴持节, 婿为蔡卞,蔡京之弟。王安石的两位女儿,想必也会有后裔流传至今,可惜未作详考。

王安石被贬,家道衰退,儿子王是穷饿死的,无法养活

问题九:王安石的变法以及最后他自己的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王安石由于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以及地方官员借变法的机会中饱私囊,使得人民怨声载道,他的本意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是最后却造成了“与民争利”的现象的产生。王安石为国为民的初衷和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过于超前的理财思想并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以最后变法失败了。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浙江黄氏

行政区划

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淳安县

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

温州市 :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 、泰顺县

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嘉善县、海盐县

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

绍兴市: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

金华市 :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浦江县、盘安县

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

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临海市、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

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地区别黄氏支派

杭州市

浙江杭州淳安遂安遂阳广川黄氏

 宋时有黄睶渊官歙州通判,遂家新安。其后裔黄荣于元末迁居广川。以黄荣为始祖。

浙江杭州淳安遂安西涧黄氏

梁太清二年黄允基自湖湘迁来遂安珠水,为迁遂一世祖。十三世任迁居东郭,十七世崇二始居市心坊,至三十四世先于明正统间迁居西涧。

浙江杭州淳安黄氏

黄钥为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朝熙宁之乱由中原避乱涉浙江淳安,为迁淳始祖。

宗祠:敬爱堂

新安江电站建成,淳安大部分黄氏族人迁移到浙江寿昌、衢州、江西资溪等地。

◇ 联系人01:黄振槐(29世孙)

浙江杭州淳安县白马乡黄氏

排行:四善池辰彦,仕宏天春万;世启文乾树,德贻芳永际;其昌毓俊钟,祥帮国之光。

 ◇ 联系人01:黄沫云(永字辈,积公45世孙)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衍昌村

浙江杭州富阳富春富邑青龙头黄氏

始迁祖鮧,自诸暨之花亭迁富邑青龙。

堂号:五桂堂

浙江杭州萧山县南门外埭上黄氏

始祖黄槻,原籍孝义,宋绍兴中提举两浙,遂卜居萧山竹塘。其地有王监埭上山,其后子孙傍山而居,故又称埭上黄氏。

黄槻,行重五,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自诸暨县孝义乡游居萧山县竹塘村(因本地有王监埭上山,又名埭上村)。本谱始修于明成化六年(1470)。

始祖重五,宋两浙提举,过萧山爱埭上山水,遂居焉,原籍诸暨。

民国十四年黄伯英编的《萧山埭上黄氏家谱》

字派(从1世起):重万曾添载敬礼本文琦明元高甲凤福寿临祥永顺康宁安富尊

堂号:萃涣堂

家族名人

黄中理,字子通,号循陔,行六,道光癸卯年十月二十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学附生,候选知县,民籍。乙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19名;保和殿覆试第1等第1名;庚辰科会试中式第6名;保和殿覆试第2等第14名;赐进士出生,朝考第1等第1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大课第1名充武英殿协修。

黄丙寿,字见安,一字僴■,行一,咸丰戊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拔贡生,民籍,肆业诂经精舍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

世系源流

01世黄 槻,行重五,宋两浙提举,过萧山爱埭上山水,遂居焉,原籍诸暨。

02世黄万三 

 黄 范,槻公之子。

 黄 模,槻公之子。

03世黄 宽,范公之子。

 黄 宏,范公之子。

04世黄 容,宽公之子。

 黄 实,宽公之子。

 黄 宾,宽公之子。

 黄 宣,宽公之子。

 黄 定,宽公之子。

05世黄载一,容公之子。

06世黄 恭,载一之子。

07世黄伯和,恭公之子。

 黄仲和,恭公之子。

08世黄 荣,伯和之子。

 黄 贵,伯和之子。

 黄 本,仲和之子,一名彦常。

09世黄德忠,荣公之子。

 黄閠孙,荣公之子。

 黄福安,荣公之子。

 黄福玉,荣公之子。

 黄 旺,贵公之子。

 黄 安,本公之子,一名寿堂。

 黄 眞,本公之子。

10世黄 珍,安公之子。

 黄 珙 

 黄 瑾 

 黄 珪 

 黄 琳 

 黄 瑶 

 黄 铭 

 黄 钰 

 黄 �9�0 

 黄 鉴 

11世黄 涯,珍公之子。

 黄 淀 

12世黄 梧,涯公之子。

 黄 懿 

 黄 惍 

 黄 枢 

13世黄 葱,梧公之子。

 黄德贤 

 黄九川 

 黄学思 

 黄德华 

 黄首阳 

 黄一阳 

14世黄应铨,葱公之子。

15世黄三英,应铨之子。

16世黄元彦,三英之子。

17世黄卜吉,元彦之子。

18世黄诚发,卜吉之子。

19世黄 涛,诚发之子。

20世黄 昆,涛公之子。

21世黄道之,昆公之子。

22世黄中理,道之之子,字子通,号循陔,行六,道光癸卯年十月二十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学附生,候选知县,民籍。乙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19名;保和殿覆试第1等第1名;庚辰科会试中式第6名;保和殿覆试第2等第14名;赐进士出生,朝考第1等第1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大课第1名充武英殿协修。世居南门外埭上新庄。

 黄中耀,道之之子。

23世黄恭寿,中理之子。

 黄丙寿,中耀之子,字见安,一字僴■,行一,咸丰戊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拔贡生,民籍,肆业诂经精舍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

 黄同寿,中耀之子,字子契,一字新庄,行二,同治甲子年正月初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咨部优行廪生,民籍,肆业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并诂经精舍。浙江乡试中式第二十一名。

24世黄祖恩,丙寿之子。

 黄祖培,丙寿之子。

 黄祖尧,丙寿之子。

 …… 

27世黄建义 

◇ 联系人01:黄建义(浙江萧山埭上黄氏27世)

◇ 地址:浙江萧山

◇ QQ:542056245

浙江杭州十五奎巷110号勉行堂黄氏  

字派:……人心本善,秉正为先……

◇ 联系人01:黄秉智 

◇ QQ:418529883

浙江杭州建德安徽潜山黄氏分支

北宋未年,潜山黄氏始祖景岱公,字鹤山,因慕黄庭坚“千金之节义”,自歙黄墩渡江而北,追山谷之芳踪。据《潜阳黄氏族谱》(清乾隆版)序言曰:“吾族始家潜山者山谷公也,厥后吾祖景岱公追山谷之芳躅自歙而至。卜居洙流河,历宋、元、明相传十有余世。” 

当时从歙县黄墩一同迁出的有兄弟三人,黄景岱排行第七,六兄落户宿松;八弟移居江苏盱眙西门,因当时盱眙县令是其族叔。

字派(五世名舒公以下始):日页金水木,文之应必昌。

续派:宏起千万世,开先光大显,承平乐有期,治宽思祖泽,书读造良师,纯孝名恒美,高风接早枝,桂兰同俊秀,余庆发英奇。

 站长注:字派与安徽安庆潜山县余井镇文治村黄氏“日月净水木,文志言必昌,宏启千万世,开先光大显”相类似。

小七公传

公讳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庭坚公族孙也,碧璇公世居歙黄墩,为新安望胄,传至公家颇饶昆季行监,元至治间鹾艘抵皖拜山谷祠,世传山谷葬怀邑红鹤……。

宗派引

吾族自五世名舒公以下始,暗用派如:日页金水木,文之应必昌是也。今因八股会修公同立派各宜遵循以昭划一,我股以立派改用光派,至立派以前定名已久,不便变更。兹始从开先两派编为派歌云:歌曰:开先光大显,承平乐有期,治宽思祖泽,书读造良师,纯孝名恒美,高风接早枝,桂兰同俊秀,余庆发英奇。

世系源流

01世黄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安徽潜山黄氏始祖。

 …… 

05世黄 �1�2 

 …… 

07世黄 锏 

08世黄 涓 

09世黄名舒 

10世黄君德 

 黄首大 

 黄可达 

 …… 

13世黄必先,生员

 黄必达 

 黄元选 

 …… 

18世黄节庵 

 黄廷襄 

 …… 

21世黄晓东 

景岱公以上世系

01世黄 积 

02世黄 寻 

03世黄原奕 

04世黄公襄 

05世黄达道 

06世黄伯随 

07世黄 昌 

08世黄章清 

09世黄 邈 

10世黄仲繁 

11世黄碧璇 

12世黄 德 

 …… 

18世黄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安徽潜山黄氏始祖。

◇ 联系人01:黄晓东(先字辈)

◇ 地址:浙江衢州

◇ QQ:1402640

浙江杭州建德大洋镇梓坛里黄氏

始祖黄钥,北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煕宁新政,社会动荡,因避兵燹,自中原辗转南迁至浙江青溪。

钥公传至24世孙雨文,从淳安双溪襁儿携眷迁徙到建德大洋镇梓坛里。今已传至10世。

字派:百千曾庆,文奉崇元;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正友爱俊,明良兴隆;祥盛衍康,宁福寿昌。

堂号:敬爱堂

世系源流

01世黄 钥,北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煕宁新政,社会动荡,因避兵燹,自中原辗转南迁至浙江青溪。

02世黄 茂,钥公之子。

03世黄 梁,茂公之子。

04世黄 文,梁公之子。

05世黄士荣,文公之子。

06世黄元龄,士荣之子。

07世黄友谊,元龄之子。

 …… 

24世黄雨文,从淳安双溪襁儿携眷迁徙到建德大洋镇梓坛里。

◇ 联系人01:黄文赞

◇ 地址:浙江省建德市

◇ QQ:1278669752

浙江杭州建德市三都镇黄泥山和溪黄氏

 始迁祖黄仁仲迁到二十四都东边,到第10世黄思伦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后迁居广信府玉山县炳武山。再从炳武山迁到现居地建德市三都镇黄泥山。

名讳字母:德贵守孟廷,仲文永思明;良显成大用,国道世昌荣。

 巳上二十字派系,仁仲公始迁东边枫溪新编也,轮次周圆,不必另取,仍照老派,世代相承,即历久远,庶不祖同派异,后世续修志士谨毋违。

排行字母:庭际兰孙甫出芽蓝田奕叶秀琼华丰姿不数徐卿异宝树长生谢傅家。

世系源流

01世黄仁仲,字庭一,迁二十四都东边。娶严氏,生三子:德清、德荣、德华。

02世黄德清,仁仲之子,行际一,娶曾氏,生三子:贵琔、贵珊、贵综。

03世黄贵琔,德清之子,行兰一,娶颜氏,生二子:守良、守能。

04世黄守良,贵琔之子,行孙一,娶吴氏,生二子:孟荣、孟华。

05世黄孟荣,守良之子,名汝妹、行甫一,娶庐氏。

 黄孟华,守良之子,名圆妹、行甫二,娶官氏,继娶游氏,生二子:廷杰、廷钦、廷梧。

06世黄廷杰,孟华之子,由东边排移居今枫山头,子孙之由枫山头而迁居浙江白沙严州三都富阳等处。

 黄廷钦,孟华之子。

 黄廷梧,孟华之子,字新鳯,行出三,娶刘氏,生二子:仲香、仲祀。

07世黄仲香,廷梧之子,字左泉,行芽一,娶谢氏,生二子:文烜、文标。

08世黄文烜,仲香之子,字见吾,行蓝一,勅授修职郎,冠大宾,娶刘氏,生二子:永坛、永台,继娶龚氏,生一子:瑞。

09世黄永坛,文烜之子,行田一,娶朱氏,生六子:思经、思伦、思国、思顺、思欢、思赞。

10世黄思经,永坛之子,字欲华、行奕一,娶赵氏,生一子:明嫩。

 黄思伦,永坛之子,字用华,行奕二,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娶吴氏,生二子,明谦、明莹。

11世黄明嫩,思经之子,行叶一。

 黄明谦,思伦之子,行叶二,公父子迁玉山炳武山。娶杨氏,生一子:细牙。

 黄明莹,思伦之子,字广年,行叶三,迁居广信府玉山县炳武山,娶卜氏,生一子:良显。

12世黄细牙,明谦之子,行秀一。

 黄良显,明莹之子,号松柏,行秀二,居住严州府建德县和溪黄泥山,娶俞氏,生一子:朝佐。

13世黄朝佐,良显之子,字臣忠,行琼一。

14世黄成章,朝佐之子。

15世黄大鹏,成章之子。

16世黄用福,大鹏之子。

17世黄国祚,用福之子。

18世黄道仁,国祚之子。

19世黄小苟,道仁之子。

20世黄忠文,小苟之子。

黄仁仲以前世系

01世南陆 

 …… 

119世黄峭山 

120世黄 井 

121世黄大成,娶戴氏,生一子:昱。

122世黄 昱,娶官氏,生一子:顿。

123世黄 顿,姚会氏,生一子:绘。

124世黄 绘,娶郭氏,生三子:叔良

125世黄叔良,娶董氏,生一子:高。

126世黄 高,娶余氏,生四子:灏

127世黄 灏,娶李氏,生三子:溪

128世黄 溪,娶曾氏,生一子:元晦。

129世黄元晦,娶张氏,生一子:仲。

130世黄 仲,娶胡氏,生一子:兖。

131世黄 兖,娶李氏,生一子:野。

132世黄 野,娶周氏,生二子:恩。

133世黄 恩,娶赵氏,生一子:纪。

134世黄 纪,娶王氏,生一子:叙。

135世黄 叙,娶曾氏,生三子:逮。

136世黄 逮,娶赵氏,生一子:德孚。

137世黄德孚,娶郑氏,生四子:正色。

138世黄正色,娶周氏,生一子:甲。

139世黄 甲,娶朱氏,生三子:巽、艮、兑。

140世黄 艮,娶杨氏,生一子:仲宝。

141世黄仲宝,娶李氏,生三子:诗、诏、诰。

142世黄 诏,娶周氏,生一子:发。

143世黄 发,娶赵氏,生一子:干。

144世黄 干,娶李氏,生一子:哲。

145世黄 哲,娶胡氏,生二子:拱辰 拱才。

146世黄拱辰,娶曾氏,生一子:辅。

147世黄 辅,娶孔氏,生一子:雩。

148世黄 雩,娶张氏,生二子:溱 洧。

149世黄 洧,娶何氏,生一子:乾。

150世黄 乾,娶盛氏,生一子:筹。

151世黄 筹,娶郑氏,生一子:晔。

152世黄 晔,娶朱氏,生一子:辇。

153世黄 辇,娶朱氏,生一子:逸。

154世黄 逸,娶杨氏,生一子:简。

155世黄 简,进士崇觉,娶张氏,生三子:震、雷、霓。

156世黄 霓,娶周氏,生一子:履中。

157世黄履中,字正吉,好静冉,娶叶氏,生三子:俯、仰、侑。

158世黄 俯,字不怍,号如山,宋进士,虔州司理叅军,娶李氏,继娶曾氏,生一子:钺。

159世黄 钺,字子威,号原泉,绍兴乙卯(1135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娶曾氏,生五子:文昌、文晟、文昱、文暠、文晔。

   代距(1135-872)/(159-119)=6575年

根据《黄峭故里》网站:黄峭,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

160世黄文昌,字世东,宋朝进士,考授翰林院编修,娶戴氏,生一子:枢。

 黄文晟,字世成,号壶隐,见府邑志,娶曾氏,生五子:楫。

161世黄 楫,娶黎氏,生一子:焘。

162世黄 焘,娶章氏,生一子:量。

163世黄 量,娶吴氏,生一子:藏。

164世黄 藏,娶周氏,生一子:三五。

165世黄三五,娶官氏,生二子:景宣、景昌。

166世黄景昌,娶萧氏,生二子:鲁、敬可。

167世黄 鲁,娶游氏,生三子:通甫、吉甫、迪甫。

168世黄迪甫,娶陈氏,生四子:六承事、七承事、八承事、十承事。

169世八承事,即显忠,字臣佐,娶林氏,生二子:仁仲、仁涛。

170世黄仁仲,迁二十四都东边。另提一世祖。

 黄仁寿,迁居乌石岗。

◇ 联系人01:黄忠文(20世)

◇ QQ:790780051

浙江杭州 临安黄氏

字辈:开宗本祖德,锡福在天恩,士英志庆正,兴隆世业贞,清治嘉丰久,忠传启后昆。

 堂号:五桂堂

世系源流

01世黄开基,行轩一。

02世黄宗宇,开基之子,行辕一。

03世黄本瑢,宗宇之子,行洐一,邑庠生。

 黄本琪,宗宇之子。

04世黄祖时,本瑢之子,行派二,太学生。

 黄祖晖,本瑢之子。

 黄祖昶,本琪之子。

05世黄德培,祖时之子。

 黄德富,祖时之子,行江三。

 黄德贵,祖时之子。

 黄德全,祖昶之子。

 黄德荣,祖昶之子。

06世黄锡浩,德培之子。

 黄锡廷,德富之子,行夏三。

 黄锡炜,德贵之子。

 黄锡奇,德贵之子。

 黄锡理,德全之子。

 黄锡琳,德荣之子。

07世黄福星,锡浩之子。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体裁有:

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把人物在历史上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

按时间分为贯通历代和断代的;按体例分为典志体和会要体。

历史分类

按地域分:世界历史 | 亚洲史 | 欧洲史 | 非洲史 |中国历史 |美洲历史

按时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 近代史 | 现代史

按学科分:哲学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学史 |艺术史 | **史 | 美术史 | 建筑史 | 广告史 |文化史 | 文学史 | 教育史 | 博物馆史 |经济史 | 农业史 |自然科学史 | 数学史 | 医学史 | 交通史

中外历史(著作)

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

编年体史书:孔子著《春秋》,左丘明著《左传》

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

断代史史书:班固《汉书》,《二十四史》

通史:唐 杜佑《通典》,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希腊 希罗多德《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腊 波里比阿《通史》(又名《罗马史》)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姚雪垠著的《李自成》、唐浩明著的《曾国藩》等就是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中外著名的历史小说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讲史《三国志平话》等,而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富盛誉。当代以来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等。 在英美文学中,司各特的《威弗利》(1814)是最早的历史小说。欧美其他著名的历史小说还有,司各特的《艾凡赫》、法国大仲马的《玛戈王后》、波兰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意大利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苏联阿·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恰科夫斯基的《围困 历史小说

》、俄国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美国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及续篇《战争与回忆》等。近年有埃及学家鲍勃·布雷尔的《小法老之死》等。 日本则有古典文学中的《平家物语》等。 第三世界国家著名的历史小说有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底比斯之战》,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巴尔加斯·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等。

架空历史小说

架空历史的设定是有一人或一群人去到一个与现实中某个历史朝代在背景大人物上大致相似的平行世界,把这个世界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独立于现实世界,但又和现实世界在客观事件上大同小异.并非是没有源头和后续,可能有与现实相同的,这种大部分作品都是.或在某个时期发生的某些事导致故事中的历史与现实不一样如纨绔子弟.后续大部分是独立于现实的,也有少数是顺应现实历史世界。架空历史小说作为新的发展形式,是历史小说的延续,也是其的变化。它的发展将影响着小说流派。

至于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想来你应该也看明白了。这里有“三国”的两者区别: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

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无名过客而已

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之事。

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

21.怒吼长板桥∶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是小说的夸张手法。

23.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24.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男欢女爱的色彩。

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当时还未出现。

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

27.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时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

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3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

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操劳过度。

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

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41.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

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46韩遂年龄∶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47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2)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4)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5)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49关公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

50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51关羽亡命:《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么,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演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52五虎将:刘备并没封什么五虎大将,只不过上面五人的军职是最高的,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马超(骠骑),黄忠(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最低),而且自从关羽伐魏,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短短四年间,关张马黄都死了。

53《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54追命吕蒙,玉泉显圣: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

55八阵图石伏陆逊∶置疑。

56七擒孟获∶虚构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57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伍次。

58火烧上方谷∶纯熟虚构。

59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60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61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62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

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63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但是《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64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65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66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67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68魏延反叛∶其实魏延才是受害者

69落凤坡落凤∶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于落凤坡。

70黄忠战关羽∶纯虚构并无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正史中~关羽嫌弃黄忠老…又怎会有「义释」。

71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72七星灯续命∶无需解释了。

73周仓∶历史上没周仓之人,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74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75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76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关羽不是用刀的…历史上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这样有个性的兵器对于塑造人物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77赤兔马∶: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关羽跨下无赤兔,为表达勇武形象);更虚构赤兔马为了关羽的死绝食亡(要是要绝食吕布死时就该绝食哩;而且吕布死时和关羽死时相差很多年马不绝食也老死了)

78刘皇叔刘备∶实为无稽之谈,虚构刘备被献帝称「刘皇叔」,来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国贼」的假象,要是刘备是刘皇叔,那刘表刘璋哩

79孙尚香∶历史上并未提到名只知姓孙

80张翼德∶真名张益德

81粗人张飞∶其实张飞一手好书法精通美工画文武全才高硕书生形象。

82关兴∶一介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

83关兴复仇∶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

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

84张苞∶早夭

85关索∶只出现下民间传说野史中,乃虚构人物。

86关平,关羽的亲生儿子,在里名字只出现两次的人,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到了演义里,成了义子。

87刘备用牛血破张宝妖法:封建迷信。

88陈宫捉曹操:陈宫本来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发生于中平六年(189年),陈宫开始跟随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陈宫捉放曹是虚构。

89陶谦的为人和让位与史实不附。

90文丑中曹操之计被杀。

91无左慈戏曹操。

92无赵颜延寿。

93托孤∶刘备临终是扥孤与孔明和李严二人。

94张合∶张合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合…(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合)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合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

95史实无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96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97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98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99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A

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

B

鲍信:三回,初为济北相。剿青州黄巾军,被害。

鲍忠:五回,鲍信之弟。为华雄斩。

鲍隆: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猎户出身,为赵云所杀。

鲍素:一百十一回,蜀将,姜维帐下。

边让:十回,九江太守,为夏侯敦截杀。

边洪:三十八回,孙翊从人,杀孙翊后。被斩。

卞喜:二十七回,并州人,汜水关守将,善使流星锤,为关羽杀。

卞氏:六十八回,曹操妻,生曹丕等四子,被立魏王后。

步骘:四十三回,字子山,东吴谋士。

步阐:一百二十回,晋西陵太守,为陆抗杀。

邴原:六十六回,与华歆、管宁善,号为龙腹。

卑衍:一百六回,公孙渊将,为夏侯霸杀。

毕轨: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昭先。为司马懿斩

白寿: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C

陈蕃:一回,汉灵帝时太傅。

陈耽:二回,司徒,为十常侍害。

陈琳:二回,袁绍主簿,字孔璋。降曹。

陈宫:四回,字公台,初为中牟县令。离操后为东郡从事,后投张邈,再助吕布,为徐晃擒,杀。

陈翔:六回,汝南人,字仲麟,江夏八俊之一。

陈生:七回,襄阳人,黄祖部将,为韩当斩。

陈登:十一回,广陵人,字云龙。

陈炜:十一回,太中大夫。

陈武:十五回,字子烈,庐江松滋人。东吴将,为庞德斩。

陈兰:十五回,袁术将,

陈珪:十六回,陈登父。

陈纪: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陈震:二十六回,南阳人,字孝起,袁绍谋士。归刘,

陈横:十五回,刘繇部将,为蒋钦射死。

陈孙:三十四回,江夏贼,为张飞杀。

陈氏:三十四回,刘表前妻,生子刘琦。

陈就:三十八回,黄祖将,为吕蒙斩。

陈矫:五十一回,曹将,为刘备军擒放,后为兵部尚书。

陈应: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会使飞叉,为赵云斩。

陈群:五十八回,字长文,治书侍御史、镇军大将军,司空。

陈式:七十一回,蜀军牙将,为夏侯渊擒,后放回。后取箕谷,兵败,为诸葛亮斩。

陈造:九十五回,魏将,为马岱斩。

陈泰:一百七回,魏尚书。

陈泰:一百七回,郭淮副将。

陈骞:一百十一回,魏安东将军。

陈俊:一百十二回,魏将。

陈元:一百二十回,羊祜部将。

程旷:一回,十常待之一。

程远志: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所杀。

程普:五回,右北平土垠人,字德谋,使铁脊蛇矛。

程昱:十回,东郡东阿人,字仲德。

程秉:三十八回,字德枢,汝阳人。东吴谋士。

程咨:四十四回,程普长子。

程银: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程畿:八十一回,蜀军参谋。兵败,自刎乱军中。

程武:九十二回,程昱子,参军。

岑晊:六回,南阳人,字公孝,江夏八俊之一。

岑壁:三十二回,袁谭将,为吕旷斩。

岑威:一百二回,魏镇远将军,为王平斩。

岑昏:一百二十回,吴中常侍。为众臣碎割。

成廉:十一回,吕布将。为乐进射杀。

成宜:五十八回,韩遂将,为夏侯渊杀。

成何:七十四回,于禁督将。

成倅:一百十二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成济:一百十四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曹节:一回,十常待之一。

曹操:一回,沛国谯郡人,字孟德,小字阿瞒。遇鬼惊风病故。

曹嵩:一回,操父,本姓夏侯,曹腾养子。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腾:一回,中常侍。

曹仁:五回,字子孝,病亡。

曹洪:五回,字子廉,

曹德:十回,曹嵩之弟。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豹:十回,吕布之泰山,为张飞杀。

曹性:十一回,吕布将,射瞎夏侯敦一眼,为其所杀。

曹氏:十六回,曹豹女,吕布次妻。

曹昂、十六回,曹操长子,张绣军杀。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张绣军杀。

曹丕:三十二回,字子桓,卞氏长子。废献帝为王。后感寒疾亡。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八十四回,大将军,大司马,字子丹,为诸葛亮气死。

曹睿:九十一回,字元仲,为甄氏生,魏明帝。遇冤魂索命,病亡。

曹遵:九十三回,曹真宗弟,为魏延斩。

曹宇:一百六回,曹丕子,燕王

曹芳:一百六回,曹睿乞养之子,字兰卿,为王。被司马师废。

曹爽:一百六回,曹真子,字昭伯,大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羲:一百六回,曹爽弟,中领军。为司马懿斩

曹训:一百六回,曹爽弟,武卫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彦:一百六回,曹爽弟,散骑常侍。为司马懿斩

曹文叔:一百七回,曹爽从弟。

曹据:一百九回,曹睿弟,彭城王。

曹髦:一百九回,字士彦,曹霖子。高贵乡公,为王。为成济杀。

曹霖:一百九回,曹丕孙,曹髦父,东海定王。

曹奂:一百十四回,曹宇子,原名璜,字景明,司马昭立为王。为司马炎废为陈留王。

蔡邕:一回,议朗、侍中,字伯喈。王允缢死。

蔡瑁:六回,襄阳人,赤壁之战为曹操杀。

蔡阳:二十六回,曹将,为关羽所杀。

蔡氏:三十四回,蔡瑁姊,刘表妻,刘琮母。为于禁军杀。

蔡中: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甘宁杀。

蔡和: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周瑜祭旗。

蔡勋:三十四回,蔡瑁族弟。

蔡(王熏):四十五回,蔡瑁弟,为甘宁杀。

蔡琰:七十一回,即蔡文姬,蔡邕女。

蔡林:一百八回,吴都督,降魏。

淳于琼:三回,左军校尉,袁绍将。失乌巢,为绍斩。

淳于导:四十一回,曹仁部将,为赵云杀。

淳于丹:八十四回,吴将。

崔毅:三回,十常侍乱政辞官归庄,救献帝。

崔烈:三回,崔毅兄。死于国难。

崔勇:十三回,郭汜将,为徐晃杀。

崔琰:三十三回,字季珪,清河东武人,青州别驾,为操待为上宾。后不满操为魏王,杖杀狱中。

崔州平:三十七回,博陵人,诸葛亮友。

崔禹:八十二回,朱然部将,为张苞擒,斩。

崔谅:九十二回,魏安定太守,兵败诈降,为张苞杀。

崔夫人:一百十八回,刘谌妻。

昌豨:十八回,泰山寇,

昌奇:六十七回,杨任部将,为夏侯渊斩。

单于:三十三回,乌桓老大。

车胄:二十回,曹将,车骑将军。为关羽杀。

常雕:八十五回,曹仁将,为朱桓杀。

爨习:九十一回,蜀偏将军。

彻里吉:九十四回,西羌国王

D

董卓:二回,陇西临洮人,字仲颖。

董重:二回,国舅,骠骑将军。自刎。

董太后:二回,刘苌之妻,汉灵帝之母。为何后废害。

董旻:三回,董卓弟。

董璜:八回,董卓侄。

董母:九回,董卓母。

董承:十三回,国舅。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董昭:十四回,济阴定陶人,字公仁,洛阳令。进言加九锡。

董袭:十五回,字元代,会稽余姚人。东吴将,濡须战,淹死江中。

董贵妃:二十四回,董承妹,为操缢死。

董和:六十四回,刘璋将,益州太守,字幼宰,南郡枝江人,

董祀:七十一回,蔡琰夫。

董衡: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超: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治:七十九回,治曹操陵事。

董允:八十五回,蜀黄门侍郎。

董厥:八十七回,蜀掾吏。国亡忧死。

董荼那:八十七回,孟获第二洞元帅。为张嶷擒。释后为获所杀。

董禧:九十二回,曹将,为关兴杀。

董寻:一百五回,魏司徒,谏言被废为庶人。

董朝:一百十三回,吴中书郎。

丁原:三回,字建阳,荆州刺史,为吕布杀。

丁管:四回,尚书,为董卓害。

丁奉:三十八回,庐江人,字承渊。

丁斐:五十八回,渭南县令。

丁夫人:六十八回,曹操元配,无出,被黜。

丁仪:七十九回,字正礼,与丁廙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廙:七十九回,字敬礼,与丁仪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咸:九十一回,蜀笃信中郎将。

丁立: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丁谧: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彦靖。为司马懿斩

丁封:一百十七回,吴将,

典韦:十回,陈留人。张绣军杀。

典满:十七回,典韦子。

邓茂:一回,黄巾军副将,为张飞所杀。

邓龙:三十八回,黄祖将,为甘宁杀。

邓义:四十回,荆州治中。降曹。

邓芝:六十五回,蜀将,降刘。义阳新野人,字伯苗,汉司马邓禹之后。为田续杀。

邓铜: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邓飏: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玄茂,邓禹之后。为司马懿斩。

邓艾:一百七回,义阳人,字士载,口吃。

邓忠:一百十一回,邓艾子,

邓程:一百十三回,吴官。

邓敦:一百十五回,魏前将军。为司马昭斩。

邓良:一百十八回,蜀驸马都尉。降魏。

邓贤:六十回,刘璋将,为黄忠射杀。

邓贤:九十四回,孟达甥,出首孟达。

杜远:二十七回,廖化同伴,为其所杀。

杜袭:六十六回,汉侍中。

杜袭:七十一回,夏侯渊部将,

杜琼:八十回,蜀议曹、谏议大夫。

杜路:八十二回,洞溪汉将,兵败降吴。

杜微:九十一回,蜀尚书。

杜义:九十一回,蜀裨将军。

杜祺:九十一回,蜀武略中郎将。

杜睿:一百二回,蜀将。

杜预:一百二十回,晋镇南大将军。

段珪:一回,十常待之一。为闵贡杀。

段煨:十七回,杀李傕有功封汉荡寇将军。

戴员:三十八回,丹阳督将,谋杀孙翊,为傅婴、孙高杀。

戴陵:九十九回,魏将,

窦武:一回,汉灵帝时大将军。

督邮:二回,官名。

貂婵:八回,王允歌伎,吕布妾。

党均:一百十三回,魏官,襄阳人。

朵思大王:八十九回,秃龙洞洞主,死于乱军。

带来洞主:九十回,孟获妻弟,八番部长。

大乔:二十九回,孙策妻。

E

鄂焕:八十七回,高定将,使方天戟,为魏延、王平、张翼合擒,降,封益州牙将。

俄何烧戈:一百九回,羌将。兵败自刎。

F

傅婴:三十八回,孙翊心腹,报仇后封牙门将。

傅巽:四十回,字公悌,荆州东曹掾。降曹,封关内侯。

傅干:六十六回,曹参军,字彦才。

傅士仁:七十三回,关羽将,荆州失,降吴,后归蜀为刘备剐。

傅彤:八十一回,蜀将。军败,于阵中吐血亡。

傅嘏:一百八回,魏尚书

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问题一:历史上,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