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
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
我过国贺姓之先始于炎帝神农氏为纯汉姓。下面内容由我为大家带来的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欢迎大家学习!
贺姓,分会稽贺氏,鲜卑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会稽贺氏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二是源于姜姓,为齐相国庆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书籍如《元和姓纂》所载,部分贺氏家谱所载。为庆封后裔备受质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史载庆封其族被灭,庆封无后;二是所载庆封后裔汉末徒会稽山阴,与会稽山阴贺氏汉代中、后期即有人已活跃于政坛相冲突,与汉末和两晋时贺氏已成会稽第一大姓相冲突,与鉴湖由庆湖-镜湖-鉴湖的历史演变相冲突。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此乃鲜卑贺氏之起源。鲜卑贺氏现在也已经汉化为汉族。另外还有其它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姓贺的。
姓氏起源
炎帝居姜水,氏以姜为姓,其后裔伯益为四方部落联盟之首领,谓之四岳。禹治水有功,封地吕(今河南南阳西),为吕候。商末姜尚,名望。俗称姜太公,字子牙,又名太公望,佐武王挥师伐纣,后官为太师。后改为姬姓,后又为庆姓,最后改为贺姓。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姓氏图腾
郡望堂号
堂号
"四明堂":唐朝时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顺帝时置山阴。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汉庆纯。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
宗族特征
1、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他们得姓于东汉的安帝年间,只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
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浙江嘉兴贺姓一支字行
古代名人
贺知章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循
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吴中书令贺邵之子。善属文,博览群籍。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等齐名,号为"五俊"。建武初,拜太常。朝廷疑滞皆询之,循辄依经礼而对。卒,追封司空,谥号穆。循著有文集五卷,(《唐书·经籍志》作二卷。此从《隋书·经籍志注》)传于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 百家姓之贺姓起源
2 中国百家姓之殳姓的起源
3 百家姓葛姓的起源
4 百家姓璩姓的起源
5 百家姓鄢姓的起源
6 百家姓中司空姓的起源
7 百家姓密姓的起源
8 百家姓段姓的起源
9 百家姓故事:李姓的起源
10 百家姓中项姓的起源
;字母H开头的姓氏有:何、胡、贺。
1、何姓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胡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舜帝后裔妫满早年被封于胡(今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称“胡公”,筑胡襄城,胡姓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河南、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湖北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0%。
3、贺姓
贺姓,分会稽贺氏,河南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会稽贺氏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二是源于姜姓,为齐相国庆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书籍如《元和姓纂》所载,部分贺氏家谱所载。
姓氏简介: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贺龙不是土家族人,而是汉族人。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1896年3月22日,贺龙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念私塾五年,便辍学务家。
1914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石门、沅陵等县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曾三度入狱,威武不屈。
1924年至1927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贺龙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高举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旗帜,率部参加北伐战争。
1939年9月,在晋察冀边区指挥了著名的陈庄战斗。
1949年12月,贺龙率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由陕入川,配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歼敌数十万人于成都地区。
1959年底,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同罗瑞卿等领导了我国的国防工作建设。
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终年73岁。
贺龙的人物评价:
贺龙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生追求真理,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历尽艰险,百折不挠;和平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大公无私,刚直不阿,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豁达大度,爱护战士,关心群众。他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品德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粤稽:是考证查证的意思。这里的粤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个助词,稽是查证的意思。所以放在一起也是查证考核的意思
近期在中华贺氏网络平台发现号称源自“广东三水”的一支南阳镇平贺氏家谱,根据当地碑文考证,始迁祖自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兄弟三人,族谱记载:“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始迁祖名讳无考,据碑文记载,迁来之前在粤稽已历五世,故始迁祖为第六世。镇平贺庄贺氏第七世名讳亦无考,第八世有国京、国生、国甫三祖名。
宗派序:心仲仁远旺启明国文昌武盛永恒兆长桂兰邦天承慈孝乐学世杰生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自此文发布后,由陆续接到南阳当地宗亲贺少辉发来的一些补充资料: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张是这里:(贺氏二世祖碑文)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根据这个碑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谱记载的“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应为对碑文内“粤稽”的误读,将“粤稽”理解为“粤籍”了!
——楚风 2018-04-20
细看碑文如下: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我们对涉及源流相关文字进行了重新断句:“耦维万物之生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本水源,孰可忘其所自来乎?粤稽贺氏始祖讳 心典,邑庠升,明代迁居贺坡迄今约十七世矣!”
这里的“粤稽”意思是“经过稽考、经考证”的含义,而不是“广东籍贯”之意思!所以原谱所书的“源自广东三水”一说存在很多问题,需引起大家重视,应对谱内相关描述进行全面复核!
为此特对原发文进行留言提醒: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这碑文里写着“始祖讳 心典”,然而家谱写成“贺二世祖墓碑文”,推理应该这个碑是始祖儿子的一块碑,但世系内二世祖名讳无考,只能说明该碑的正面可能已经被破坏或风化,无法看清字迹了!
——楚风 2018-04-20
此外,根据宗亲反馈,宗派序需要修正: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近期在中华贺氏网络平台发现号称源自“广东三水”的一支南阳镇平贺氏家谱,根据当地碑文考证,始迁祖自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兄弟三人,族谱记载:“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始迁祖名讳无考,据碑文记载,迁来之前在粤稽已历五世,故始迁祖为第六世。镇平贺庄贺氏第七世名讳亦无考,第八世有国京、国生、国甫三祖名。
宗派序:心仲仁远旺启明国文昌武盛永恒兆长桂兰邦天承慈孝乐学世杰生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自此文发布后,由陆续接到南阳当地宗亲贺少辉发来的一些补充资料: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张是这里:(贺氏二世祖碑文)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根据这个碑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谱记载的“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应为对碑文内“粤稽”的误读,将“粤稽”理解为“粤籍”了!
——楚风 2018-04-20
细看碑文如下: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我们对涉及源流相关文字进行了重新断句:“耦维万物之生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本水源,孰可忘其所自来乎?粤稽贺氏始祖讳 心典,邑庠升,明代迁居贺坡迄今约十七世矣!”
这里的“粤稽”意思是“经过稽考、经考证”的含义,而不是“广东籍贯”之意思!所以原谱所书的“源自广东三水”一说存在很多问题,需引起大家重视,应对谱内相关描述进行全面复核!
为此特对原发文进行留言提醒: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这碑文里写着“始祖讳 心典”,然而家谱写成“贺二世祖墓碑文”,推理应该这个碑是始祖儿子的一块碑,但世系内二世祖名讳无考,只能说明该碑的正面可能已经被破坏或风化,无法看清字迹了!
——楚风 2018-04-20
此外,根据宗亲反馈,宗派序需要修正: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近期在中华贺氏网络平台发现号称源自“广东三水”的一支南阳镇平贺氏家谱,根据当地碑文考证,始迁祖自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兄弟三人,族谱记载:“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始迁祖名讳无考,据碑文记载,迁来之前在粤稽已历五世,故始迁祖为第六世。镇平贺庄贺氏第七世名讳亦无考,第八世有国京、国生、国甫三祖名。
宗派序:心仲仁远旺启明国文昌武盛永恒兆长桂兰邦天承慈孝乐学世杰生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自此文发布后,由陆续接到南阳当地宗亲贺少辉发来的一些补充资料: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张是这里:(贺氏二世祖碑文)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根据这个碑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谱记载的“自粤稽(广东省三水市)迁居河南镇平定居”应为对碑文内“粤稽”的误读,将“粤稽”理解为“粤籍”了!
——楚风 2018-04-20
细看碑文如下: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编者按:
我们对涉及源流相关文字进行了重新断句:“耦维万物之生本乎天,人本乎祖,木本水源,孰可忘其所自来乎?粤稽贺氏始祖讳 心典,邑庠升,明代迁居贺坡迄今约十七世矣!”
这里的“粤稽”意思是“经过稽考、经考证”的含义,而不是“广东籍贯”之意思!所以原谱所书的“源自广东三水”一说存在很多问题,需引起大家重视,应对谱内相关描述进行全面复核!
为此特对原发文进行留言提醒: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这碑文里写着“始祖讳 心典”,然而家谱写成“贺二世祖墓碑文”,推理应该这个碑是始祖儿子的一块碑,但世系内二世祖名讳无考,只能说明该碑的正面可能已经被破坏或风化,无法看清字迹了!
——楚风 2018-04-20
此外,根据宗亲反馈,宗派序需要修正: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贺氏家谱(八)南阳镇平贺氏家谱补遗及勘误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高辛氏王族纣王之叔比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比干是(太丁)之子,是第三十代商王帝乙的弟弟,第三十一代(末代)商王纣的叔叔。
二个渊源:源于古癸比部落,出自舜帝之妻癸比氏(癸北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注:应为癸比氏(癸北氏)。就是说,帝舜的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子二人:一个叫义均,一个叫季厘;三妃癸比氏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宵明,一个叫烛光,生活在黄河溢漫的大泽边上,那两个女儿身有神光,灵照百里,可以照亮方圆百里之内,是为湘神。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莒国国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姓纂》记载:春秋时期的莒国有犁比氏。
少典氏第十四代、黄帝轩辕氏第三代为少昊。西周初期,纣武王封少昊之后于祁邑,而置莒其后,兹舆徙于计,二世兹丕复归莒,至纪公乃复纪姓,传三十世而灭于楚国。其分衍姓氏有莒氏、万氏、莒子氏、舆期氏、兹丕氏、展舆氏、庶其氏、郊氏、捷氏、裂氏、犁比氏、林闾氏、渠丘氏、着丘氏、安丘氏、且于氏、务娄氏、无娄氏、菀羊氏,其以邑者有,林氏、挐氏。
其中的犁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犁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顷王襄(熊横),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为芈姓,季连氏。其后裔繁衍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孙楚顷王襄,名熊横,迁于陈邑,其后代分衍出诸多姓氏。
单姓有:
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其公族则有,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
斵耆氏、斵乳氏、斵谷氏、斵强氏、斵缗氏、斵文氏、斵班氏、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其中的斵比氏、伯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斵氏、伯氏。
注:斵,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
第五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中国 云南昭通地区 概述》一书记载,比姓是 姓氏之一,今云南昭通地区有比氏 分布。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原姓比渣穆氏,汉化姓氏有比氏、穆氏、蔡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资料有待补充。
2堂号:
西河堂:比氏得姓始祖林坚,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于此。
三历史名人:
比 干:(公元前1092~前1029年),子姓,沫邑人(今河南卫辉)。著名商朝末期忠臣。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为殷商贵族,商三大丁(文丁)之子,名干。其兄乙继位后,封干于比邑(今山东曲阜),称比干。
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侄儿帝辛。比干从政四十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朝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横征暴敛,比干因此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王问比干何以自恃,比干回答:“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王怒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剖比干,视其心。比干因而惨死,终年六十三岁。
当时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
比干庙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顿房店乡比干庙村。比干为商纣王之叔,林氏宗祖。商朝末年,因不满纣王无道,被剖心残杀,葬于牧野(今河南卫辉)。比干庙占地四十四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每年的5月24日,世界各地的林氏、比氏、梅氏、荡氏、王氏、干氏等宗亲会,都要来此参加纪念比干诞辰的活动。
百家姓之贺姓的起源
本文2023-10-23 21:54: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