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相爱相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相爱相亲?,第1张

**从一个女人的离去开始,到结尾让两个没有交集的女人,产生了非常不默契的“妥协”。

影片的故事,是张艾嘉导演自己从中戏毕业生手里接过来的,因为看中了其中的戏剧性和真实性。同时描绘了复杂的女性心理与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又表达了三代人的爱情观。

也就是说这部**,满足了女导演,讲述几代人价值观的用意,用分歧与隔阂突出戏剧性,再用爱来和解。

可以想象,这部**的剧本,改到张艾嘉导演满意,再到拍摄过审,中间不知经历多少次打磨与修改,好在依然保留了故事本身的质朴味道。

回到上个世纪,这样的城乡差异,婚姻观念,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男人要走出去,接受自由恋爱,又对原生家庭负有责任。原配感恩,给家人养老送终,一辈子守着的不是贞节牌坊,而是信念。

故事中,法理与人情的部分,其实更加具有深意。这样的法理上的不严谨,实际上的一家人,才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病症,才是隔在几代人之间的鸿沟。

现代社会人,也是影片中城市人,都是照章办事,什么的都得合法。不合法的事情,就是不合理。然而乡下人,还活在旧社会里,那里的中国还是个乡土社会,讲村落,讲邻里,讲人情,讲辈分。

当新社会,新生活,把这些一股脑的抛在身后,只有当我们又遇到了这样的人,这样事,才会幡然领悟,原来信念也可以支撑爱,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法理之下的权利和义务。

电视台的角色,代表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不断的去追问老人缘由,难免显得有些刻意。

张艾嘉从演员到导演,对于几代人之间的隔阂,所产生的戏剧性与女性人物关系十分敏感。影片中的一家之主,对抗的女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个素不相识的,父亲的原配。

对于母亲“遗愿”的执念,也可以理解为,不知道该为父母做什么的无力感,以及想要补偿什么,又无从下手的悲哀。

每个人都有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尤其是当剧情设定在家人去世的时候。不得不说,由于刻画三个女性的主线,父亲这个角色其实被简略了,但是田壮壮依然让这个简单的角色,没有失真。这也是张艾嘉,需要请来田壮壮的原因。几句对白就要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和这对夫妻关系,确实很难。

张艾嘉在采访中提到,母亲的死,让一家人停留在过去,仿佛试图通过改变过去,才可以原谅现在的自己,其中程度最严重的,也是触发故事的源头,55岁即将退休的岳慧英(张艾嘉饰),既不希望面对自己的退休,也不知道如何消解母亲的过世,更加不能接受女儿的成长。

她的自我停滞,让整个家庭生活的进程被打乱。一家人被她东拉西扯,倒也让每人都有机会和时间,停下来看看彼此,好好想象该如何重新出发。

阿祖最终接受了新社会的价值观,敢爱敢恨,多了份洒脱与豁达。而女儿慧英最终懂得了妥协和放手,对于工作、家庭和过去,皆是。

虽然结尾的人物行为还是错位的,但这可能是编剧和导演,都故意想要表达的吧,那种即便想要相互扶持,相互善待,却依然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默契”的现实生活。

最后一个镜头,还是给了这个小城市,三居室小家庭的一个内景。区别于**的开篇,父亲腾空了整个书柜,摆放了姥姥的遗像。后来逐渐的,恢复了一家五口的照片,以及正常的摆设,代表了这个家庭的恢复秩序。

关于城市,由于剧本从南方换到郑州,张艾嘉提到,她有刻意的淡化城市的标志。因为故事本身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她不希望这个事件被理解为地方性和特殊性的。

当很多导演和影片,还在绞尽脑汁,去用城市特色来标签化故事的时候。例如《嘉年华》的导演文晏,以及张艾嘉这样的女性导演,已经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去标志性,简化城市符号,让故事更具有广泛的认同感,而不是地域性的。

因为她们要讲的故事,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在中国女性背负了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故事可能发生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她们要发出的是时代的声音,是女性的意识。是相互的意识转变,也是自我的意识成长。

城市里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相爱相亲"?在**中,三个女性角色,都分别对于自己的现状,做了不同程度的松口与放手。她们更多的是放下了对自己执念的追逐,也是放下了自己的心结。而张艾嘉导演在采访中提到,生活也就是在得到与放下中,得以循环往复,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得有失。

这部**的多线叙事,很多人物的小情节,以及支线人物的加入,外加李屏宾大师的滤镜,有时会令人感觉自己在看日本**,尤其是田壮壮老师更像。倒是很好的把社会与城市的感觉,勾勒了出来,人物没有虚假的活在真空里,她们都有自己的职业,有自己的朋友,也有自己想法与感受。

张艾嘉导演今年是最后一年作为金马奖的评委会主席,7项金马奖提名,可谓是在票房上为她助力不少,该片口碑也是一路好评,不过在导演的功力上,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她对女性主题的坚持,令人羡慕与钦佩。

影片值得一看,到不一定是宣传语中“三代女人的爱情观”,而是我们这三代人,最终也无法相互理解,做到真正默契的现实意味,更加令人回味。

张艾嘉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女导演,歌手,演员。我是因为一首《爱的代价》认识作为歌手的她,《阿郎的故事》认识作为演员的她,《心动》认识作为导演的她。在她的歌声中,她对于情感的表达细腻真切,在她的**中,爱情总是在残酷中泛着温情。

张艾嘉导演在她的**和故事中,一直在输出着最现实的外壳和最动人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她的**中看到许多,男男女女在爱情都会遇到的残酷的事情,最后的结局,或好,或坏,但总不如初。

她在心动的结尾,给了我们最大的宽慰以及无限的唏嘘,那一张张‘想你的日子’最终也没有让爱情生根结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这一次,在《相爱相亲》当中,张艾嘉导演在这些残酷的现实中,给了我们一个最接近我们生活,又有着超脱的细腻和感动的结局。它嘲讽着我们的各种登记制度的缺失,各种职能部门的踢皮球,各种专家的不作为,各种媒体的无情无良,虽然着墨点不多,但是懂的人一眼就明白。

似乎从《20,30,40》开始,张艾嘉就特别喜欢用‘三段式叙事’(此段非彼段),在《相爱相亲中》中,它陈述了三代人的人爱情,用三种不同的表达,告诉我们,那原本美丽的爱情,在庸碌的生活和流逝的时间中最终蜕变出的样子。

上一代的爱情

一个女人,她在农村嫁了个好男人,入了他家的家谱。

后来男人进城打工,再也没有回来。

除了开头的几封家书和几块钱的工资,他再也没有任何音讯。

女人就一直等啊等,她都把男人的父母养老送终了,男人还是没有回来。

最后,她等来了一具尸体,她男人去世了,说是要入土归乡,就抬回来了。

她没说什么,一直守着她男人的坟。

她没有她男人的照片,只能绣了他的姓挂在墙上以示悼念。

为了一个男人,一个承诺,她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

看着她守在坟前的样子,好孤独。

她苍老的眼中,却依然有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即使她因此承受着无尽的孤独。

而她的男人,在城市里去了一个老婆,组建了家庭,有一个女儿,阖家幸福。

这一代的爱情

这个男人的女儿,是一个老师,嫁给了一个驾校教练,有一个女儿。

她和每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一样,一方面操心着家里的老公的健康,一方面操心着自己女儿的婚姻大事。

她有她的生活琐碎,也有她的良苦用心。她和我们所熟知的每一个妈妈一样,洁癖,唠叨,刻板,规矩多,有时候还很蛮不讲理。

但你又能感受到,她是把自己的所有的人生和爱都扑到了这个家里,你会感受到她的温暖,体贴与无微不至的温情。

而她的丈夫,也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些头发花白的老男人们一样,善良笨拙不善言辞,有点老年病,还没有退休,恪尽职守,不太懂得表达自己的爱,连媳妇生日送个贺卡都扭扭捏捏。

他们的结婚30余年,年过半百,却还会彼此吃醋,互不相让。

也许,我们认为爱情在婚姻和生活中都要磨没了,但这部影片的结局,给了我们最泪流满面的答案。

因为,淡淡的相守,才是爱情最终应该有的模样。

下一代的爱情

这种相守对于他们年轻的女儿来说有些难了。

她年纪不大不小,快三十的年纪,爱上一个还在追逐梦想的民谣青年。

他存款不多,每天就是唱歌,生活简单,但是有诗意。他没有什么坏毛病,心地善良,灵魂赤诚。

微微很爱他,真的爱,为了这份爱,她甚至包容了他从故乡来找他的前任和孩子,并且包容他把积蓄全部给了这对母女。

并且最终,她让他去北京寻梦,还哭着抱着他说,我不会等你,我不会像姥姥那样等你。

也许,只因为他说过:你不要拿我和你外公比。

年轻的爱情就是那么简单,那么执着,那么认真,也许最后没有结果,那些爱却真挚的刻画在我们的心里。

当这三代人的这些故事串联起来的时候,在那些细节中,前后的呼应中,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中,不同年纪的我们,总会为其中的某一个点滑落泪滴吧。

毕竟,一部**里有爱情里最古典的从一而终,有最温情的相伴相守,有最纯真的勇往直前,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我的推荐就写到这里,等**上映之后,我会有一篇剧透版本的影评,那么,11月3号,等**上映之后,我们再来重述感动吧。

继承文化遗产 创新文化建设

——论特色文化城建设

郑建光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动摇,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要求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特色文化城以弘扬朱子文化为重点,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赋予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尤溪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实力强劲,朱子特色显著的文化城。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发挥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效应作用,为尤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铸造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辉煌。为此,我们在特色文化城建设工作中要做到:

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夯实文化城建设基础

尤溪不仅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而且还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和相对完备的场馆设施,文化底蕴深厚,要充分整合资源,为特色文化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发现了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90多处。自1958年起,我县三次对全县境内进行了文物普查和复查,先后公布了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中3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城关的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中仙的聚奎堡、厚丰的郑氏大厝。2003年桂峰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工作。自1982年以来,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发现了17座宋代壁画墓,这种现象被国内外考古界称之为“福建之最,南方少有”和“中国南方的地下敦煌”。1982年,在尤溪县朱熹后裔家中发现了《紫阳朱氏建安谱》(朱熹家谱),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当年我国的十大文物发现之一。尤溪文化辉煌的历史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令人刮目相看。

1988年4月,全国最高的朱熹塑像在尤溪县落成,同年9月15日成立了朱熹学术研究会,但是恢复对朱熹的研究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尤溪县历届领导对朱子文化这一儒家宝贵的遗产极其珍视,2005年成立了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并成功召开了首届朱子文化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和学术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0多篇,经过遴选有44篇入选《尤溪首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集》。该文集经过中国文史出版社严格审稿,于2006年5月出版发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1991年,尤溪县编纂了洋洋百万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收录了大量的故事、谚语、歌谣等,反映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强大魅力,反映了尤溪大众文化创作主体即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县曾经有民歌手光荣晋京,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在建设特色文化城中一定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2005年,三明市政府颁发的首届百花文艺奖,从特别荣誉奖到一、二、三等奖各个级别的奖项我县均有人获得,获奖作品涵盖曲艺、书法、文学、根雕等不同艺术门类,获奖者有文化工作者,也有民间的文艺爱好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县就活跃着一些民间文学社团,一直以来保持着创作热情,成为尤溪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其作品屡屡登临国家最高级别的纯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等)的神圣殿堂。

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1995年间仅文化馆相关人员在省级以上发表(参演、参展)或获奖的作品有93件(次)。其中有**剧本、故事、小品、舞蹈、声乐、摄影、书法以及各类论文等。1996年至2005年,我县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作品数量与上一个十年相比有所突破,质量上得到很大的飞跃。有些作品极具生命力,做到长盛不衰,屡次获奖,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如摄影《烈火神威》、快板《桃花渡》、舞蹈《茉莉花》等等。有些作品获得了较高级别的奖励,如1996年组织参加全国农民歌手演唱大赛获得银奖、戏曲剧本《丑女》获得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铜奖、《假酒惊梦》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和小型剧本二等奖、摄影《钢铁战士》获得“咱们中国人”全国摄影大奖赛优秀奖、舞蹈《甜妞妞》获得全国首届“红舞鞋”杯校园舞蹈大赛创作奖和演出三等奖、在第十届全国文艺推新人大赛儿童声乐组的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优秀奖、少儿书法在“中国人与水”国际书画公益大赛中获得金奖、第十届全国文艺推新人大赛中又有一幅少儿书法作品获得十佳奖等等。近年来,青少年获奖的比例逐渐加大,人才辈出。我县群众文化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有目共睹,文化馆于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二级文化馆”、2005年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十佳文化馆”等称号。2005年,由文化馆编排的无伴奏六重唱《八骏赞》和《茉莉花》分别获得福建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金奖、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银奖。县影剧院于2006年8月并入文化馆后,文化馆的场馆面积由原来的838平方米增加到2200平方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水平不断加强和提高,是全省文化馆队伍中较强大的一支力量。

县图书馆藏书91723册,其中具有尤溪地方特色文献达23万余册,古籍近万册。为了将尤溪优秀历史文化魅力充分展示,特别设立朱子学专架、万有文库专架、古籍特藏专架、台胞赠书专架、地方文献专架等。县图书馆1994年就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2005年,又从全省72家公共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福建省“十佳”公共图书馆。县博物馆是省级一级达标馆以及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奇人物卢兴邦系列文物、明代宰相张居正撰额的“孝廉先生墓志铭”和明代三朝宰辅叶相高撰文并手书的墓志铭等,成为该馆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为中外游客了解尤溪人文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而翔实的资料。

我县场馆设施相对完备,并且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建设文化城中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成为弘扬朱子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民俗文化中的朱子文化元素

尤溪的人类文明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发掘出的宋代壁画墓等文化遗迹也记载了这块土地高度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文化遗迹的发掘与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它不仅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更体现了当今人们的自觉文化意识。对于已经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好代表人类文明的历史遗迹所产生的影响,为准确定位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路提供参照系。

1991年,尤溪县文化部门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对民间文化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三套集成”之一的《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尤溪县分卷》里收录了大量的尤溪山歌,内容之宏富令人叹为观止,有效地保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乾美的大腔戏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里看着它走向衰亡,南芹的小腔戏不能重蹈覆辙,应当抓住一息尚存之机,紧急抢救,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宁的梅林戏能够打造成天下第一团,与政府的重视和抢救得力有极大的关系。小腔戏主要流行于尤溪,现在还保存有清代的剧本。为小腔戏“申遗”不仅可以让一个地方剧种起死回生,同时也是对地域特色文化最有效的宣传。一个名人可以影响一个地方,同样,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也可以使这个地方扬名。

朱熹无疑是最能产生效应的历史名人。据《尤溪县志》记载,清代祭祀朱子为每年三次,即春季和秋季的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及朱熹的诞辰日。乾隆九年颁定祭文、祭器、祭品和诞辰祝文。努力挖掘、整理古代礼仪乐谱,尤其是清乾隆年间用于朱熹祭祀典礼的乐谱,做到古为今用,薪火相传。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祭礼进行挖掘整理,充分尊重历史,制定一套符合“三个文明”要求和有利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祭典礼仪,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提高尤溪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如果申报成功,随着尤溪旅游业的发展,其潜在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建立朱熹纪念馆和资料库的工作要从计划阶段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因为即使朱熹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如果缺少有关朱熹的文物资料,就如煌煌学府缺少资深教授、豪华气派的图书馆没有藏书一样,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尽快划拨专项经费,安排有关人员沿着朱熹生活、讲学、工作的轨迹,开展朱熹文物资料的搜寻采集工作,使得朱熹纪念馆的雏形在“十一五”期间能基本形成。朱熹纪念馆不但可以提高朱熹公园的文化含量,而且还是展示特色文化的窗口,吸引游客的重要硬件设施。

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如语言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受到母语国国力的制约,一个国家的语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该国的国力强盛成正比。又比如西方洋节日对我大肆渗透,体现出强势文化的咄咄逼人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撑不无关系。2005年一些政协委员提议把“七夕节”定为我国的情侣节,并把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民族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加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重要的出口产品。

要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适时开展朱熹祭祀活动,增强文化的凝聚和辐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尤溪的筵席和饮食文化浸润着浓郁的儒家优秀文化的因子,隐隐约约随处可见古代传统礼仪的影子,需要加强研究、开发和改造,使之成为符合新时代的礼仪规范得到传承发扬。

我们要自觉地去开掘和宣传藏于民间、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前进方向的点点滴滴。但是,只是一味照搬肯定不行,关键还在于创新。比如,现有的小腔戏想要进入寻常百姓家,必须对剧种的形式加以改变,尽管这可能很难。只要自觉了,我们就有可能开掘出许多优秀的东西供广大的人民享受。

尤溪山歌只有在60岁以上人群中流传,对年轻一代已经失去吸引力,换一句话说就是山歌这一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正在萎缩,无人欣赏的事物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对地方大众通俗文化的冲击无疑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传统文化自身寻找症结。山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要随着时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人们的欣赏与审美要求。多数人的普遍认识是尤溪山歌曲调单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尤溪山歌曲调富有变化,可以归纳为八大原生态曲调。遗憾的是对八大曲调的了解仅限于极少数的文艺工作者和山歌老艺人。为此,必须组织力量挖掘整理,充实一些现代文化理念和地方特色的成分,使这种文艺形式焕发出现代气息,成为更加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文化产品。尤溪山歌不是低俗文化,它的内容涵盖了文史、传说、礼俗、劳动、生活、爱情等方方面面。高雅文化要蹲下身来向地方通俗文化学习,因为通俗文化贴近百姓,是高雅文化的源头之一;地方通俗文化要仰头向高雅文化学习,否则难以提高,难以适应人们对文化的不断追求。只有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才能形成民族文化,而只有民族文化才能走向国际化。

三、加强朱子文化宣传力度,发挥文化全方位效应

朱熹公园二期工程是朱子文化城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与“东扩西连美中心”的大城区架构相和谐,以大智慧、大思维来促使古老的人文景观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相促进。为了提高文化品位,让人们更直观接受朱子文化城概念内涵,需要具有把内蕴外化的符号。在城市的文化核心区如中心广场建设朱子文化城标识,利用文化的凝聚力,唤起民众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参与朱子文化城建设。在九十年代之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尤溪文化部门一直坚持主办文艺期刊,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闽中文学》是我县文学爱好者在近年创办的不定期民刊,建议县文联接手主编,使其在打造朱子文化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华书店要开设尤溪籍作者创作的图书专柜及反映尤溪为相关内容的图书专柜,成为展示尤溪文化风采的又一个窗口。博物馆的展厅应当常年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全面、深度了解尤溪的历史和文化。提倡国学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传统美德熏陶;及时编制乡土文化教材,把真正属于地方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纳入其中,发放到中小学生手中,让青少年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

组织开展特色文化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推介朱子文化城的特色文化。如:各种主题的朱子文化论坛、民俗和民间艺术展览、山歌大赛、综合文艺调演、书画摄影展览等等。

整合现有演出团体的资源优势,比如实验小学的三人舞《甜妞妞》,芳草艺术团的舞蹈《红红的日子》,残联的哑剧小品《看病》、舞蹈《夫妻乐》,文联的快板《桃花渡》,文化馆的无伴奏合唱《八骏赞》、小合唱《茉莉花》,南芹剧团的“小腔戏”,尤溪山歌《薅草歌》、《四季歌》等等,再编排几个以朱熹及朱子文化为题材的节目,使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打造一台高品位的精品文艺节目。

许多优秀的节目藏于深闺,需要推介与企业联姻,形成文化与企业双向互动,提高品位,取得共赢。通过多种渠道、灵活多样的形式,有计划、有侧重点地宣传朱子文化。如:一、二月份结合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开展朱熹伦理思想的宣传;三、四月份结合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开展朱熹自然哲学思想的宣传;教师节组织师生开展纪念朱熹活动;重阳节召开朱熹诗词吟唱会;夏季举办绿笋节、冬季举办金柑节,并把朱子文化融入其中。

打造朱子文化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风采,宣传工作要积极跟进,不能滞后。制定宣传工作计划尤其重要,要有明确的指标,保证在各种级别多种媒体的“上镜率”、“见报率”。这里所谓的宣传是指广义宣传,不局限在新闻媒体,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可以借助艺术的形式去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诸如文学、绘画、歌曲、、影视等等,易于产生永久效应。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要有计划进行主题深入宣传活动。如:组织主题旅游、电视专题、高级别的创作笔会、艺术家采风、开辟报刊专栏等等。邀请著名的影视编导、形象包装艺术家,策划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宣传片(类似申奥片),以艺术的手法展现尤溪最具魅力的一面,在电视台播放,刻录成光盘赠送有关部门,并在各种展会、推介会、招商会等活动中宣传,长期使用。形象宣传不同于介绍尤溪经济、政治、文化的专题片,宜短不宜长。以此为基础,用更加凝练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广告词(如:灵山秀水,朱子故里——中国尤溪)概括尤溪,制作成5秒和10秒两种长度的广告片,根据不同级别的电视台和各个不同时段选择5秒片或者10秒片播放,把“灵山秀水,朱子故里——中国尤溪”这一概念灌输到公众的脑海里。

四、注重新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文化实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文化资源被挤占成了普遍现象,县、乡级文化队伍和人才正在流失,基础设施更换招牌。越在基层,文化越被认为只是一种点缀,是一种柔性的装饰,文化工作很难摆上议程。要提高朱子文化城的文化品位,亟待统一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高度认识。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文化资源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争取在“十一五”内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三个文明”建设规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崭新的格局。

当前新农村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再停留于家庭图书室、文化室之类的原先比较单一的内容。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县城乡歌舞厅、音像店、网吧发展较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欣赏需求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特色文化的内容、种类、形式不断丰富多彩。今后,县里要组织力量对乡镇各种存量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排队,建立档案,对不同特色不同成果的文化资源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坚持“一乡一品,多项并举”的原则,在确定主打品牌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成立专业协会或学会。最近几年,各地铜管乐队如雨后春笋蓬勃成长,文化等相关部门对演出团队在各种不同场合上演奏的曲目要进行指导和规范管理。面对民间艺人的数量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更要发挥艺人们的积极作用,如将有关朱熹的民间故事做为剪纸创作的题材,将朱子的理学思想编写成山歌等等,使朱子文化形成更加广泛的覆盖面,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文化占领新农村文化阵地。进一步促进大众观念的转变,不断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引导大众的兴趣爱好,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通过把《朱子家训》制作成宣传品,散发到社区、乡村、家庭等手段,促进乡风文明,改变传统陋习,自觉抵制封建迷信、赌博、邪教等,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具有显著朱子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室多用,明确一名村干部(文化协管员)具体负责。可将祠堂、闲置的厂房和撤点并校中腾出的空余校舍,改造为村文化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中小学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设施等定时向就近农民群众开放。

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的辅导网络,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从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培训、辅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承担起辅导提升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质量的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志愿服务者队伍,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的幅射力度,推动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我们要立足于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朱子文化,科学思维,大胆创新,建设具有显著朱子特色的文化城,实现文化实力全面提高,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推动我县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没有一对好的爷爷奶奶,所以讲讲我姥姥吧。

她很宠我,当然主要是我乖呀,我哥我姐小时候学武术的,一出去就跟别人打架,怎么可能讨人喜欢,尤其是对上我这种有“心机”的girl(笑~)。每年过年我妈会提前几天带我住姥姥家,那时候我只有大年三十当晚才肯回奶奶家,还是被我爸拽着去。姥姥每次炸年糕、做丸子的时候,我就乖乖坐在旁边听她说话。

每次,姥姥都会这样开头——你妈小时候,我们可没有这么多肉吃哟。

时代发展得太快,已经远远超过姥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我每次带她逛商场买衣服,她会局促得像个孩子,即便是手扶电梯对她来说都像是怪物,生怕咬着脚。

似乎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都围绕在她身边,她才会有那种安全感,这种忆苦思甜会让她找到自己的回忆和存在感,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回忆过年、年夜饭、春晚的感觉,其实终有一天,当我们、甚至我们下一代长大后,“年”就会越来越生疏,与“端午”、“冬至”无异。

一年年,姥姥不断地跟我们讲述着她小时候、我妈小时候的老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可以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情景剧了呢。

姥姥年轻时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彼时姥爷从彭德怀的队伍退伍回来找了份建筑差事,姥姥独自拉扯四个儿女,还要打零工赚点钱。过年每次吃水果或者我给她买以前北方冬天鲜少能吃到的水果时,她总会感慨万千,她说我妈他们小时候,她买一个梨瓜要切成五牙,家里五个人分着吃,哪儿像现在,车厘子奇异果这么多花样随便吃。

过年时家里至少会准备三只鸡,一只炖一只卤还有一只是用盐腌制的,每次看到三只挂着的鸡,我都看得到姥姥眼神深处的复杂情绪。姥爷九十年代初就去世了,那时候几个儿女家都没什么钱,姥姥也不是工人没有工资,只能跟别的老人搭伙,在菜市场给别人杀鸡赚钱,我最后一次去问杀鸡的价格似乎是五块钱了,但当时只有五毛钱,还要跟别的杀鸡人生意。姥姥是个执拗的人,很认死理儿,没少跟别的杀鸡人起争执。

每次说起这个,姥姥就会提起有次她跟别的杀鸡人回来依然在争一单生意到底应该是谁的,为了不影响我们,她把我哥、我姐和我锁在家里,但我们听得到争执声,都害怕姥姥吃亏,那时候是纱门外面的木塞锁门,我用匕首挑开了木塞,我们三个(那时候我姐最大,也才13岁左右,我也就10岁)凶神恶煞地冲出去,硬是把别人给吓得灰溜溜跑了,打哪儿之后没人敢欺负我姥姥了,每次提起这个,姥姥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

我喜欢听姥姥讲过去的生活,喜欢听她忆苦思甜,因为那时候,我看得到她的眼睛里没有了浑浊,反而多了许多神采。

每次我回奶奶家,都会偷偷把最好吃的糖揣在兜里(奶奶家很有钱),然后骗姥姥说是我在外面别人给的,看着她喜滋滋地吃糖,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明媚了。

后来,姥姥生了病,阿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从隐约记得我,到要我反复提醒才能记得,但一旦想起她就会拉着我的手说个不停,像个手舞足蹈的孩子,说着那些发生过的、没发生过的事,家里人都说即便我一年回去一次,她都能努力地认出我。

我想,她真的是很爱、很爱我的,就像我很爱她那样。

去年,姥姥终究还是走了,再也没有人会在过年时给我讲起那些老故事。

老人家精明了一辈子、也苦了一辈子,我想我会专门写一些故事,我会把我的姥姥告诉将来我的孩子,让这世上总有人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位老人,活过。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相爱相亲?

**从一个女人的离去开始,到结尾让两个没有交集的女人,产生了非常不默契的“妥协”。影片的故事,是张艾嘉导演自己从中戏毕业生手里接过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