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的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袁可立的家族,第1张

1袁赋诚:知名守令,载《碑传集》。

2袁赋谌:蕴藉善收藏。

3袁赋諴,早卒。

[参见互动百科·袁可立、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孔贞运《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孙承宗《答袁节寰登抚》、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何出光《兰台法鉴录》、钱谦益《袁可立诰命五道》、《明实录》、《国榷》、《睢州志》、《睢阳尚书袁氏家谱》等]

历史上有过两位,袁术和袁世凯。

1、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绍异母弟。

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拜为后将军,畏祸出奔南阳郡。初平元年(190年),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此后,对抗于袁绍和曹操,兵败逃亡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其骄奢*逸奢,横征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受到吕布和曹操攻击,元气大伤。

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2、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扩展资料:

袁姓其他著名人物:

1、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2、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3、袁宗道

袁宗道(1560年3月12日—1600年12月9日),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

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右庶子。

“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反对复古拟古,主张“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其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4、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皇帝

——袁绍

——袁术

——袁枚

——袁宗道

——袁崇焕

——袁世凯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家族——吴江赵田袁氏

天下袁氏

发布时间:18-09-2416:17

据《赵田袁氏家谱》记载,赵田袁氏先世居嘉善陶庄分湖之滨,明万历年间,四世祖了凡公举家迁居吴江赵田村,建“磐石庵”为咏经终老之地,是以了凡公为赵田袁氏始迁之祖,而其谱则以芦墟菊泉公为一世祖。

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序

了凡公曰:吾家旧住陶庄,族类繁衍,经家难(黄子澄之变)迁徙流离,遂渐衰弱,两百年来,所生育者不过四十余人,除杞山以上别有谱断,自菊泉而下为迁国之小宗,而录其支派于后。当时刻谱之序如此。自了凡公于万历二三十年间由嘉善卜居赵田,迄今几三百年,子姓虽仍不繁,而谱之待修尤亟矣。顾修之所以异于前谱者,当以了凡公为迁国之小宗,上溯菊泉公以录嫡派,而同祖同父之自为一支,别有谱或无传者不载,了凡公而下则详载之,明吾宗所由昌大也。先是旧本零星掇拾。道光甲辰,渔溪伯父有志增修,加以十年搜辑之勤,始觉釐然不紊,而先赠君亦谓踵而成之实后来之责。 嵩龄赖先人余泽,于道光庚戌忝窃词科,遽悲孤露。越丙辰,补试散馆,改用知县,惧不称职,不谒选而归。聊假一命为先人荣,实恐重违其志。春秋暇日,爰与小圃兄及述圃、憇棠、穆斋、问樵诸弟将了凡公以下本支次第订正,首列系表,后存志传,其无志传可叙而有遗行相传者,载于本人名字之下。览是谱者,当知祖宗清白家风留贻为至远也。绵延勿替,是在子孙之有志自立耳。修葺既成,因退而敬为之序。 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二月上澣 十三世孙嵩龄书于来翰堂

天津宝坻袁公亭

家族世系(1—13世)

一世祖袁颢,字孟常,号菊泉。明永乐甲午六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弘治甲寅九月初十亥时卒,寿八十一岁。配芦墟徐氏良医孟彰公女,合葬吴江二十九都芦墟东杜圩袁家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三子:祯、祥、禧。按:颢公为杞山公次子,杞山公长子顒戌于北平,颢公赘芦墟徐氏,奉杞山公以居焉,是为迁吴之祖。祯,字文善,号杏轩,传芦墟一支及长坊东顾诸处(从略);禧,号杏邻,传菴前一支(从略)。

二世袁祥,字文瑞,号怡杏,配嘉善殳氏良医恒轩公女,继配平湖朱氏,合葬嘉善东亭桥北西菖蒲泾,后迁葬姑苏白杨山,相传墓旁有茶园百亩,康熙中为五世孙亦临卖尽,遂不知冢穴所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一子:仁(朱出),生二女,长(殳出)适嘉善钱萼,次(朱出)适嘉善沈扬。

三世袁仁,字良贵,号参坡,明诰赠文林郎,宝坻县知县,明成化己亥六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嘉靖丙午七月初四日卒,寿六十八岁,配嘉善王氏孟璿公女,继配嘉善李氏月溪公女,俱诰赠孺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小冬圩孙家浜,《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五子:衷、襄(王出)、裳、黄、衮(李出);生女三:长(王出)适嘉善钱南士,次(李出)适嘉善张高标,三(李出)适嘉善钱晓。按:衷,字和卿,号雨三;襄,号春谷,邑庠生;裳,字垂卿,号星槎,精天文星学;衮,字补卿,号观海,邑庠生,奉例儒官。衷传十世,半居城中;襄传二世止;裳、衮皆无传。

四世袁黄,原名表,字坤仪,号了凡,明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晋兵部职方司主事,东征赞画,加四品服,追赠尚宝司少卿,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嘉靖癸巳十二月十一日生,万历丙午七月卒,寿七十四岁。配高氏,继配沈氏,俱诰赠恭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大西收字圩独社浜,《传》载邑乘。生一子:俨,沈氏生。

五世袁俨,原名天启,字若思,号素永,明天启乙丑进士,广东高要县知县,卒于官,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万历辛巳年生,天启丁卯年卒,年四十七岁。配嘉善陈氏,万历丙戌进士福建按察使司讳于王公之女,合葬嘉善思四区北道圩沙塔浜,《传》载邑乘。生五子:仑、徽、祚鼎、崧、祚充。女一,适吴江周忠毅公长子,荫难生,讳廷祚,字长生。

六世袁仑,原名祚雍,字一鸿,邑廪生,先于其父若思公卒。配吴江沈氏丁未进士河南大梁道桐岗公之女,合葬吴县二都三图参字圩丝山上,即孟皇山(俗称磨盘山,地名张家桥),生子二:蘅、茝。

六世袁徽,原名祚载,字二仲,邑庠生,配赵氏,侧室陈氏,生一子:莅(陈出)。

六世祚鼎,字三立,邑庠生,配叶氏,继配王氏,再配邹氏,嗣子:允。

六世袁崧,原名祚亨,字四履,郡庠廪生,配戴氏,妾潘氏、周氏、沈氏,生五子:允(出嗣)、薇、华、芝、莱。

六世祚充,字五聚,邑庠生,配周氏,无嗣。

七世袁蘅,字古处,号今飞,康熙丁卯举人,配夏氏,侧室金氏、费氏,生三子:天鲲、天鲸、天鱼(无嗣)。

七世袁茝,字廷芳,邑庠生,配朱氏,继配沈氏,嗣子:天鲸。

七世袁莅,字亦临,配厐氏,生二子:以顺(无嗣)、绳武(无嗣)。

七世袁允,字尧民,康熙庚午举人,配董氏,继配黄氏,生一子:人泌。

七世袁薇,字紫臣,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二子:人渊(无嗣)、人澜。

七世袁华,字禹侯,无嗣。

七世袁芝,字商英,配陆氏,生二子:人淑(无嗣)、人溶(无嗣)。

七世袁莱,字可持,无嗣。

八世天鲲,字化鹏,一字驾涛,号扶九,配周氏,嗣子:性纯。

八世天鲸,字成雷,配陆氏、侧室姚氏,生三子:性纯(出嗣)、性睿、性敏(出嗣)。

八世人泌,字邺仙,配王氏,继配张氏、陆氏,嗣子:性敏。

八世人澜,字观其,子一:申元(未详)。

九世性纯,字文亦,配张氏,生二子:珍、琳。

九世性睿,字超山,号立斋,邑庠生,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三子:瑞、瑗、琏。

九世性敏,字超士,配陆氏,生一子:珠。

十世袁珍,字鸿儒,配董氏,生一子:煜。

十世袁琳,字佩声,配张氏,生三子:燡、炯、煇。

十世袁瑞,字巨明,号信传,钦旌义夫,入崇祠祀,配周氏,生三子:銮、鋈(出嗣)、爱涛(早夭)。

十世袁瑗,字思蘧,号不疑,配沈氏,继配陈氏,生三子:锦春、茂才(早夭)、宝秋。

十世袁琏,字惕三,号铁山,邑庠生,配史氏,妾张氏,嗣子:鋈。

十世袁珠,字掌重,配庞氏,继配陈氏,生二子:康、广。

十一世:袁煜生子袁骧(后未详)、袁骥(后未详);袁燡生子袁驰、袁驯(出嗣);袁烱嗣子袁驯;袁煇生子袁骏;袁銮生子袁豫、袁营、袁荫槐;锦春嗣子袁苏;宝秋生子袁苏(出嗣)、袁并;袁鋈生子袁青、袁荆;袁康,迁居青浦城内,生子袁棻;袁广生子袁棠、袁森。

十二世:袁驰生子应华(后无传);袁驯生子宝华(后无传);袁骏生子殿华(招赘不载);袁豫,邑庠生,生子庆龄、长龄、鹤龄、颐龄;袁营,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嘉龄、锡龄;袁荫槐,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覃恩敕赠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钦旌孝行,载志入祠,生嵩龄、篯龄、召龄、岱龄、福龄;袁苏兼祧子益龄;袁并生子益龄(兼祧苏后)、端龄(早世)、元龄(早夭);袁青,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昌大、文龄;袁荆生子昌龄;袁棠生子袁翰、袁翿;袁森生子袁达、袁尊(早世)。

十三世:庆龄,字颂尧,号少峰,邑庠增广生,生子袁桢;长龄,字赓虞,号祝庚,邑庠生,生子慕桷、怀栋;鹤龄,字云翔,号阆仙,祠生,生子袁柏、袁棨;颐龄,字匡诗,号问樵,邑庠生,同治丁卯科荐卷,生子袁榜、袁梯;嘉龄,字会亨,号礼夫,邑庠生,嗣子酉书;熙龄,字登如,号穆斋,咸丰庚申恩贡生,严州府分水县教谕,生子酉书(出嗣)、寅亮;嵩龄,字翰生,号松巢,道光癸卯科举人,庚戌会试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丙寅补散馆,改用知县加同知衔,生子汝锡、汝炜(早卒);篯龄,字彭年,号述甫,府庠廪贡生,候选太常寺博士,生子汝廉;召龄,字右之,号憇棠,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候选内阁中书,生子汝淦、汝承;岱龄,原名华龄,字伊臣,号子诚,附贡生,广东试用分县,加州同知衔,派委惠陵工程处户部固本解官,督征南海黄鼎司粮务,生子汝庠、汝俊(出嗣)、汝杰;福龄,字用修,号子备,太学生,生子汝璋(早夭),嗣子汝俊;益龄,字抡材,号子寿,生子克勤;昌大,字祝彭,嗣子国柄;文龄,字景周,号小圃,府庠生,生子国柄(出嗣)、龙征;昌龄,字颂伯,号安吟,邑庠生,生子国模、国楷;翰,字松桥,生子东震;翿,字庭传,号耕耘,生子东升;达,字应传,号哲卿,生子东复。

宗祠记

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自九世祖赠尚宝司少卿、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了凡公以职方司主事赞画东征,与主帅某不协告归,卜居吴江赵田村。公辟所居东北隅隙地建“磐石庵”为退老逰息之所,八世祖若思公葺治之。若思公以进士出宰广东高要,有至行瘁于政治,卒于官。

明季兵起,所居荡如,独庵无恙。六世祖孝廉古处公,因就庵之傍舍为龛,虔奉两公栗主,而以七世祖癝膳生一鸿公袝焉。顾建祠未及,迨曾叔祖文学惕三公先葺祖茔,继筹祭产,冀渐次肯堂肯构。值中落不能支,盖惕三公以后又阅四传而及召龄,已百有余岁矣。召龄不敏,惟幼闻先赠公先伯文学南州、岁贡生渔溪两公及伯兄庶常松巢公在日,率以建祠为念,不幸相继下世。召龄仰体先人未竟之志,时刻在心。廿年来,江浙各寇荡平,流移渐复,是用节衣蔷食襞积微赀,于庵西芟莽辟榛增建祠屋三间,楹桷几筵规模觕具。

爰考祠主代次不一,慨自宗法废坠,支派莫稽。有力之家,其祠辄奉一有声望者为始祖而已,亦俨然以宗子自居,誖已!若余宗旧祠以了凡公为始迁祖,若思公继别为宗,皆百世不祧,而一鸿公、古处公始创是祠者也,祔而配享亦固其所顾。召龄之黾勉从事于斯祠也,岂欲自以为功哉。窃念自幼至壮,藉先人余泽,幸博科名,席先人余产,稍积寸铢,因以成先人未竟之志,正不翅先人之所自为也。当祠未兴工,或谓召龄曰:了凡公两世,国朝康熙间大吏疏请崇祀乡贤,得旨如例春秋官祭典重特,若宗祠特族人会集之区,可无亟亟。

呜呼!是说也,名为慰我先,实则鄙我后。召龄虽不敢效近世祠堂之僣,亦何忍效昔人野祭之疎?且追维了凡公始迁赵田,所以命名是庵者则磐石之宗,于是乎在。但愿我宗人保守是祠,扩而大之,引而长之,是诚余之所厚望也夫。

光绪五年岁次已卯闰三月

(了凡公)九世孙召龄谨志。

祠堂联

木本水源

立言补纲鉴,不惟政绩可稽,遗爱留宝坻一邑;

彚觧集尚书,群仰贤声克继,新词共磐石千秋。

平生完万善,一疏已成功。

公元199年,当时势力最为庞大的袁绍亲率十万精兵,准备南下攻入许昌。此时的曹操,实力还十分的弱小,其兵力也是非常的匮乏,所以只能调集几万人的大军与袁绍作正面的对抗。就在同年的年底,刘备突然起兵攻曹,为了预防腹背都受到重击,曹操便击中兵力一举打败了刘备,之后又跟袁绍大战于官渡。最后通过关羽的出手,直接帮其解决了白马围以后,曹操有亲自领军五千奔袭乌巢,最终让袁绍的粮草大本营遭到损毁。于此同时,张郃又投靠了曹操,这一连串的操作,袁绍的十万大军居然就这样败给了曹操。这一战,曹操直接是斩杀了袁绍大军7万余人,而袁绍也是在这之后病倒,最终盍然而逝。

就在袁绍去世以后,曹操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警惕之心,而是开始想办法除掉袁绍的那几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已经跟他搞好关系的袁谭。此时的曹操直接给袁谭写了一封信,并斥责袁谭跟其父亲一起来攻打自己,随后还与袁谭断绝了关系,并将其女儿送了回去,之后便掉转枪口开始讨伐袁谭。此时的袁谭明白自己打不过曹操,于是便率军出逃,并将军队驻扎在清河地区,但是这样依旧避免不了曹操的追杀,最后袁谭被杀,其家眷也无一幸免。

除了袁谭以外,袁尚和袁熙也都没能躲过这一劫。就在袁尚被曹操打败以后,没有落脚去处的他,只好去投奔了自己的哥哥袁熙。就在之后袁熙被自己手下的将领所反叛,最终在无奈之下,兄弟二人只能出逃到乌丸地区。一直到第二年,曹操又率大军讨伐乌丸,袁熙兄弟得知以后,只能再次逃亡辽东地区,最后兄弟二人被公孙康所诛杀,而他们的头颅则是被送给了曹操。

官渡大战以后,曹操为何非要除掉袁氏一族呢?就算是不是亲手除掉他们,也要找人逼死他们,其实道理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他要真正的统一北方。虽然此时的袁绍已经是死了,但其残余的势力依然还是存在的,袁家身为四世三公的家族,单单是袁绍死了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要袁绍的几个儿子站起来挥动手臂,依然是有很多势力会支持他们。而且这三兄弟有十分的仇视曹操,就算是曹操不除掉他们,他们也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而且在曹操的阵营之中,有不少将领和谋士都来自于袁绍哪里,假若曹操不对袁氏斩草除根,那么曹操一天都不能放下心来,因为他没有办法保证袁绍的旧部不会突然的反水。曹操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当然要提前预防这一情况的发生。我以为,在乱世期间曹操的这一手斩草除根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打倒,还是那句话,对敌人的仁慈,那才是对自己的残忍,细细想来,这番话也是不无道理,所以曹操此举也没有做错什么。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有17子、15个女儿,并有47个孙儿女。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宝地宜生息,陈家世系绵。”——《载敬堂集·顺溪古屋》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赵志忠]既而脱身归国,能述虏中君臣世次、山川风物甚祥。”

[宋]曾巩《陈书目录序》:“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余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论次。”

[清]《睢阳袁氏家谱序》:“大参石寓(袁可立子袁枢)公,绍衣作求,敦族谊,振家声,世系历历可考。”

[清]吴敏树《先考行状》:“谨列里居、世次、先人之性行事迹,大略如状。”

袁可立的家族

1袁赋诚:知名守令,载《碑传集》。2袁赋谌:蕴藉善收藏。3袁赋諴,早卒。[参见互动百科·袁可立、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黄道周《节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