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凌云》里的米格机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斗机?
《壮志凌云》里的米格机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喷气式战斗机。
格战斗机是著名的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研制的战斗机系列。米格战斗机系列中,著名机型有:米格-21鱼窝、米格-23/27 “鞭挞者”、米格-25狐蝠、米格-29支点、米格-31猎狐犬、米格-AT教练机、米格-144等型号。
米格战斗机还被许多国家引进、改造和仿制。例如,中国先后引进了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并仿制改进编号为歼5、歼6和歼7,在歼6的基础上改造设计的强5强击机至今仍在服役。
扩展资料:
1940年,米高扬和格列维奇成功研制出了采用AM-35A发动机的新机型,弥补了苏联没有高速战斗机的尴尬局面,并命名为I-200。
苏联空军迫不及待的将其投产,在此期间苏联飞机命名体系开始使用设计局的名字,而不再按飞机功能命名。
同时,为了突出战斗机的特殊地位,战斗机以单数命名,所有其他飞机以双数命名。因此I-200改称米格-1,这就是米格系列战斗机的开始。
米格的正式写法为MiG,其中“i”是俄文中“与”的意思。米格设计局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局。
—米格战斗机
米格-3战斗机
米格-3(MiG-3)战斗机是一种单座活塞战斗机,由米格-1战斗机改进而来,后者是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第一款战斗机。
米格-1战斗机在投入批量生产之前的研制代号为-200,该计划最初是由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提出,但进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1939年11月以后,伊-200的研制工作才在伊-26战斗机的基础上开展,之后该项目由新成立的米高扬设计局负责研制。
1940年12月,伊-200被正式命名为米格-1战斗机,米高扬设计局在其生产过程中又进行了改进,改进型被称为米格-3战斗机。米格-3战斗机的机载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并可携带两枚100千克炸弹。
动力装置为1台米库林(Mikulin)AM-35A发动机,最大功率为993千瓦。由于重量的增加,最初的米格-3战斗机在性能上甚至不如早期的米格-1战斗机。
英文名称:MiG-3。
研制国家:苏联。
制造厂商:米高扬设计局。
重要型号:MiG-3。
生产数量:3172架。
生产时间:1940~1941年。
主要用户:苏联空军。
基本参数
长度:825米。
高度:33米。
翼展:102米。
重量:2699千克。
最大速度:64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820千米。
盟军入侵者战机 以英国的鹞式或者美国的AV-8B为蓝本,是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机黑鹰战机 幻想的前掠翼战机,有点像F-16的前掠翼型夜鹰直升机 灵感来自于支奴干,机身是常规直升机的类型,旋翼系统和支奴干一样驱逐舰上的鳄式运输机 灵感来自于V-22鱼鹰航母上的黄蜂 应该是以F/A-18大黄蜂为蓝本苏联武装直升机 以雌鹿为蓝本设计的米格战机(精英战斗兵召唤的飞机) 想象中的第五代隐形米格战机(PS;那个说是米格27的请您认识认识米格家族的成员吧)侦察机 应该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一款预警机,具体型号忘了尤里镭射幽浮 就是飞碟
其他运输机 运送伞兵的飞机 以C-130为蓝本希望楼主采纳
米格-3战斗机[苏]
研发背景
米格-3战斗机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单座活塞式战斗机,它实际是由米格-1战斗机改进而来。该机由当时从属于第一国家飞机工厂的米高扬飞机设计局设计,但最初的设计思想则来自玻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K型机。
性能简介
由于重量的增加,最初的米格-3在性能上甚至不如早期的米格-1,燃料的消耗量也因为试飞时的高度问题而比原先估计得更大。另外,由于油压不足,该机在高空的性能不佳,而试飞人员的不良操作习惯也导致了一些其他问题。
为了完善该机型,设计人员很快为其换上了新的燃料泵和滑油泵,并为该机的飞行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课程以帮助他们熟悉米格-3的操作。从1942年春开始,米格-3逐步撤出了一线战斗航空团,被转用于防空部队。
技术参数
空重:2699千克
类型:单发单座战斗机
武器装备:762毫米ShKAS机枪x2
127毫米UBS机枪x1
发动机:米库林AM-35A液冷V-12发动机
最大速度:640千米/时
最大航程:580千米
米格-144战斗机
米格-144战斗机(俄语:Изделие МиГ144,英语:Mikoyan MiG-144),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采用部分隐身设计的双发单座战斗机,为俄罗斯第五代(相当于西方的第四代)。该机采用非常规的三角翼、双垂尾的鸭式气动布局和可调式S型进气道,机体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和可降低红外特征的技术,机身表面和进气道内也采用了吸波涂层。
米格-144战斗机是俄罗斯为与美国竞争第五代战斗机而研发的。1983年开始设计(设计代号142),1989年开始首架飞机组装(工程代号144),1991年苏联解体后,米高扬设计局因资金问题,只在1994年生产出一架Mig-144的技术验证机。(2006年,米高扬、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联合航空制造公司”),2000年2月29日首飞,只有1架技术验证机。
武器性能:名称:米格-144战斗机;研发单位:米高扬设计局;气动布局:后掠翼;发动机数量:双发;飞行速度:亚音速; 乘员:1人;机长:19米;翼展:15米;机高:45米;空重:18,000千克;发动机:2具АL-41F涡轮扇发动机(具备向量推进功能);最大起飞重量:35,0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3,185千米每小时;最大航程:4,000千米。
发展沿革-研制背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首先开始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预研项目,该项目最终的工程型号就是F/A-22“猛禽”重型隐身战斗机。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针对美国的项目拟定出关于研制第五代歼击机的秘密决定,并责成航空工业部和空军联手完成这项秘密任务。
设计生产:在1983年,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向俄罗斯空军提交了MFI多功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设计代号142)。米格设计局同时开展了双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FI”和单发轻型战术战斗机“LFI”的研制工作。此后MFI被归类到项目512,而LFI被命名为412工程或者项目412,前者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一代验证机米格-144。在预研阶段,前苏联中央流体和气动力学研究院建议米高扬在新一代作战飞机上应用全动鸭式布局,从而放宽静稳定性、提高结构强度和改善升力系数。
1988年,米格设计局接到生产第一台MFI原型机的任务。1989年,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对MFI全套图纸的设计工作,并开始了首架MFI的生产。1991年MFI设计通过评审,米格设计局的实验设备厂和空军工业部21飞机工厂负责原型机制造。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之后MFI项目经费开始完全由米格设计局自行承担,1994年初,MFI歼击机组装完毕并被运往茹科夫斯基。1994年12月,米格-144战斗机进行了第一次地面高速滑行试验。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试飞员罗曼诺夫-塔斯卡耶夫驾驶该机在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中心机场跑道完成了快速滑行。1998年初,莫斯科“米格”航空工业联合公司在筹集了少量经费的情况下,又重新启动了该机的研制工作。
1999年1月12日,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在莫斯科城郊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研究所基地,向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尤利-马斯柳科夫和前国防部长伊格利-谢尔盖耶夫以及部分国家驻俄罗斯使馆的空军武官司和国内外记者,展出了MFI第五代多功能歼击机。
2000年2月23日,米格-144战斗机进入首飞阶段,并于2月29日上午11点25分进行了18分钟的首飞。首飞后米格-144战斗机并没有进行高密度试飞,而是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
设计特点-气动设计:米格144战斗机采用后四代水准的近距耦合鸭翼、无尾三角翼、机腹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双发、双垂尾的气动设计;主翼前缘后掠52°,有前缘机动襟翼,后缘平直,布置有襟翼和副翼;鸭翼前缘后掠58°,后缘后掠23°,鸭翼前缘根部设计有锯齿;带有垂直安定面的双垂尾外倾15°,安装在主翼向后延伸的尾撑上;尾撑末端和腹鳍都存在可动偏转翼面。
分得很开的双垂尾向外倾斜,既有利于隐身,也有利于避开鸭翼和边条引起的涡流。注意垂尾和发动机喷口之间的水平控制面,这可以用在在特别大迎角时依然保持横滚控制,上面的垂尾和下面的腹鳍可以把气流“兜”住,加强这两个控制面的作用 。
腹鳍的后半部是活动的控制面,也用来在特别大迎角时控制偏航。
隐身设计:其机体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综合红外特征控制技术,暴露在机腹的进气道采用独特的设计和吸波涂层。由于其机尾采用V形垂尾,垂直安定面外倾角大、面积小,提高了垂直尾翼的效能和隐身性能。此外,其机载武器可全部挂在机腹弹舱内,降低了回波面积。米格-144战斗机的座舱盖略显暗黄,采用了金属镀膜处理,用于遮挡住雷达波,使其不能进入座舱内。
动力设计:米格-144战斗机采用前苏联留里卡-土星公司在AL-31F和AL-37发动机基础上研制的AL-41F发动机。该发动机可以保证米格-144战斗机做不加力长时间超音速巡航飞行,整机推重比高达11前苏联军标,最大加力推力175千牛,燃烧室出口温度达到了1910K,而且发控融合了推力矢量控制系统,采用俯仰偏转幅度-15°-15°、航向偏转范围-8°-8°的三维轴对称矢量推力喷管。其高空最大巡航速度达26马赫(2500公里/时),超音速航程达2000公里,亚音速航程超过4000公里。
武装设计:程400公里的KS-172高超音速超远程反预警机导弹和射程80公里的R-77M中程拦截导弹在内的俄军机载武器。在其舱内装满武器的同时,机上还保留一门30毫米机炮和12~14个外挂点,必要时可增大战斗载荷量,担负空中截击和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机上装有后视自卫雷达,与R-73后射型空空导弹配合使用,可对后方敌机实施导弹攻击。同时配备了“塔康”卫星导航系统,并配备了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搜索距离达250—400千米。可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保证对6个以上目标同时进行超视距攻击,由此米格-144战斗机可充当空战指挥机,为其他战斗机指示目标,并对它们发射的导弹进行制导。
不足:气动复杂。
米格-144战斗机是一型典型的复杂气动、简单飞控的验证原型机。全机可动翼面多达18处,尤其是腹鳍和尾撑都设计了可调舵面,限制了矢推航向控制和矢推俯仰控制能力。显示出米格-144战斗机的主翼俯仰控制能力不足,并且垂尾航向控制能力有限,尤其是大迎角机动时必须依赖腹鳍进行航向控制。后机身两台发动机窄间距布置,喷管彼此相邻很紧,而且喷管外侧紧挨着尾撑,导致了发动机的三维矢推无法在航向方向偏转上发挥作用。
鸭翼上的锯齿也是一种落后的气动手段,主要用于改善鸭翼涡流的非线性特性,降低飞控控制律的编写难度。
隐身能力有限:雷达舱、座舱和进气道是隐身设计关键。
米格-144战斗机作为验证原型机并未设计雷达舱,无法达到五代机的隐身设计要求;座舱隐身采用覆膜;进气道采用的是带有可调唇口的多波系可调进气道,相当于四代机的设计水平,几乎无隐身效果。
整机的雷达回波设计中没有采用平行法则,如鸭翼前缘、后缘,机翼的前缘、后缘以及垂尾的前缘、后缘,没有一个角度是彼此平行的,加之鸭翼锯齿、尾撑舵面和腹鳍舵面的存在,整机存在多达十几个波瓣,雷达回波面积与三代机一样。
米格-144迎头RCS(雷达散射截面)大致在2m2-5m2左右(F/A-22迎头RCS是0001m2数量级),周向RCS则和与无挂载的第三代战斗机一样。
米格21战机可以说是战斗机家族中的AK47,这款战机诞生以来,在多个国家中服役过,至今也是不少国家的绝对主力,而其生产量更是达到了万架的水平,这在进入喷气机时代后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水平。
而其至今依然在不少国家中服役,是世界上产量最大、衍生品种最多、生产持续时间最长的喷气式战斗机。从越南的丛林,中东的荒漠到此前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米格21这款战机的身影一直没有消失。
米格21是一款典型的第二代战机,具有极高的速度,凭借着速度优势对当时的美军飞行员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当时的越南战争中美军的F4鬼怪战机等和米格21对阵中其实比较吃亏,这也是后来促使美海军建立著名的战斗机学校(壮志凌云中的TOP GUN)的原因之一。而在越南战争中,其实越南人装备的那些米格21也是没有机炮的,导弹打完之后就只能和美军F4干瞪眼,互相无法攻击对方。
米格21使用的是创造性的三角翼,在空气动力学中,三角翼具有更加优秀的速度优势,尤其是在高速飞行之中,能够提供更大的升力,同时减小阻力。而米格21的机身设计比较简洁,气动设计比较优秀,也是当时少数的能够飞行到2马赫高速的战机,能够对当时的不少战机取得优势。
而中国也曾引进过米格21战斗机,后来就防止出来了中国自己的米格21,也就是著名的歼7战斗机,歼7战斗机是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军的先进战机。直到本世纪初,歼7战斗机在我军中的很多部队中都有服役。而我军的歼7战机,经历了多次改进,不过在一个第三代战机为主的时代,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光环,退出了一线舞台。
苏联/俄罗斯米格-29战斗机!
一般特征
原产地:苏联米高扬设计局;
相似机型:F/A-18“大黄蜂”,F-16“战隼”,F-15“鹰Su-27“侧卫”;
乘员:1名;
作战用途:反制空战斗机,对地攻击机;
武器装备:在左侧翼根处安装一门30毫米机炮,备弹150发。米格-29的翼下挂点有6~8个(A型有6个M型和K型有8个),最大战斗负载为2~4吨。执行空战任务时挂载R-27R1、R-27ER-73等空对空导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挂载火箭弹和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弹。
尺寸及重量:长1737米,翼展114米,最大起飞重量20吨;
WEFT识别特征
全后掠下单翼,2度下反角,圆角翼尖,机翼前缘带有较宽的边条翼。机翼前缘后掠42度,边条翼后掠735度。两台RD-33涡扇发动机,进气口安装在两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进气口前沿呈60度楔形,进气道有8度斜角。
翼身融合体结构,两台发动机间有较大空间,在机背上形成一个长条状的凹陷。双垂尾,向机身外侧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全动平尾后掠角约50度。
米格-29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用于取代苏联空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15、苏-17等战斗机。该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
《壮志凌云》里的米格机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斗机?
本文2023-10-23 19:59: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