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保全了刘氏一脉,司马炎保全了曹氏一脉,可刘裕为什么非要把司马氏赶尽杀绝不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曹丕保全了刘氏一脉,司马炎保全了曹氏一脉,可刘裕为什么非要把司马氏赶尽杀绝不可?,第1张

刘裕的出身是赫赫有名的北府兵,作战骁勇,曾经有过一人击退孙恩乱军一支部队的记录,并且还经常带领几百人狙击孙恩数万军队的攻势,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平息了这波叛乱;由此可见,刘裕其人有勇有谋,是乱世枭雄。东晋末期,孙恩,桓温叛乱后,朝廷已经名存实王;并且,作为东晋最后一任重臣,刘裕可谓是军功赫赫,北伐战争连战连捷,先后灭南燕,平徐道覆,平卢循,灭西蜀,拜北魏,灭后秦,都是绝对优势,在北伐战争中,刘裕重兵在握,顺带除掉了异己,树立了不二威信,这种条件下,这种乱世下,不自立为王我觉得都说不过去。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大多喜欢把王国的帝王家赶尽杀绝,证明彻底的改朝换代,以免日后闹出什么个什么司马元显私生子之流的乱党事件。正所谓,斩草要除根,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曹丕司马炎,都是守江山之人,缺乏那种气吞山河的霸气,自然不会做的像征伐一生的刘裕这么绝决彻底。

刘氏在吕氏专权后能够夺回属于他们的江山靠的是隐忍和伺机而动,在这个过程中出力最大的应该还是陈平,可以说没有陈平,刘氏早已被赶尽杀绝,根本就没有反扑的机会。无独有偶,几百年后的唐朝也曾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同样是女皇武则天专权,李氏夺回政权的过程和刘氏夺回政权的过程何其相似,可见,所有的政治变迁都是徐徐图之,吕氏从刘氏手中抢得大权也并非是一日之功。

吕氏是如何从刘氏手中夺得政权的?其实在刘邦建立大汉以后,刘邦并非一直稳坐京都,为了巩固稳定扩大大汉的疆土,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而此时京都的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刘邦的皇后吕氏的同意才可施行,这就给了吕氏有了可趁之机,吕后随身为女子,却有不输男人的手段和谋略,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刘邦的威信,除掉了刘邦的劲敌韩信,在政治上也树立起了很强的威严。

在提高自己威望的同时,吕后也着力发展着吕氏家族的势力。在刘邦稳坐京都的时候,吕氏的实力也已经和刘邦平起平坐,直到刘邦死后,已经没有人可以压制吕氏,吕氏才真正暴露自己的野心。吕氏能够专权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样是通过长时间的经营还有了这样一个机会。

在吕氏专权的时候,刘氏皇族损失惨重,几乎被赶紧杀绝,只有那么几个人侥幸逃脱,而这些人都是通过向吕氏示弱,甚至和吕氏联姻等方式才得以苟活,可以说,在尽量保存刘氏皇族的过程中,陈平的计策占据着关键的因素。刘氏在长期的隐忍之下,终于在吕氏死后,吕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的时候把握住了最好的政变时机,才得以成功收回大权。

刘邦死后,吕后掌控大权,如日中天,威风凛凛,说一不二,当时,只有周勃敢反对,和吕后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吕后不称帝。吕后死后,他还尽全力打击吕后家族势力,扶持刘邦后人上位,保全了刘氏江山。

吕后能掌控朝中大权,有一主观二客观共三个原因。一主观是:吕后知道,东西只有掌握在手里才是自己的,包括权利和江山。客观二分别是是:刘邦年事已高,无力理政;吕后有这个能力和手段。

吕后主观上认为东西掌握在手里才是自己的,还有吕后有能力,是她的经历造成。当年吕后下嫁给大她15岁的刘邦,憧憬过刘邦全心全意对她好。她一心一意的为刘邦。下嫁不久,刘邦犯时,官府追捕,刘邦东躲西藏,她一人应对官差,如果不是因为娘家在当地有点势力,吕后早就给官府吃得渣都没得剩。犯事未了,刘邦又跑去闹革命、打天下,把一家老小丢给她,留守家乡。留守家乡的吕后,带着一家老小,过得非常不容易,还沦为了人质,历尽艰辛。好在她熬过来了。

好不容易,刘邦打天下成功了。吕后以为她终于可以过上几天好日子了,结果吕后更加心寒。刘邦已经迷恋上其他女人了,而且还打算废了她儿子的太子之位。如果不是因为反对的大臣太多,估计吕后和她儿子早就成为一抔黄土。经历过这些的吕后,她知道她只有奋发图强把东西掌控在自己手里才安全。

刘邦死后,吕后全面掌控了朝中大权。大权在握,人嘛,总是很容易飘的。当时的吕后觉得,刘氏江山就是她吕后的,她想干啥就干啥。当时,很多人都敢怒不敢言,强如陈平者——官神,都只能忍辱负重,摇头摆尾去讨好吕后。至于其他人大臣,大多都只能夹着脑袋过日子。于是吕后尽全力往她的称帝之路进发,称帝指日可待!

还好,刘氏江山还有一位敢怼也有实力怼她,而且还不怕死的开国功臣周勃。在人才济济的汉朝初年,周勃声名不显,他没有张良、萧何、韩信等那么有才华,足智多谋。他的取胜法宝有两个:对刘邦忠心耿耿,和打仗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因此,周勃在汉朝的军事系统里面,有着非常高的威望。

因此,吕后怕自己一旦称帝,周勃就会振臂一呼,然后应者云集,群起而攻之,这样自己又会一无所有。所以吕后直至死,都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刘氏江山才得以延续。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非常频繁的,超过200年的朝代非常少。而超过400年的朝代,只有汉朝。为什么许多朝代短命,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皇族和大臣这两派势力的稳定关系被打破了。而汉朝超过了400年,这都得益于刘邦的2条遗嘱,成功打造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刘邦临死前,实际上汉朝的局势并不乐观。外有匈奴外族屡屡进犯,内有几次异姓王的反叛。战争刚刚结束,王朝还不安稳,且民生凋敝、百业待兴。

公元前195年,是刘邦生命中最后一年,可是,尽管已经年逾六旬,他还要为汉王朝的稳固而操劳。这一年,他刚刚亲征击败了反叛的淮南王英布,身上还带了箭伤。刘邦在回长安的途中,特地回到了老家沛县,与父老乡亲痛饮三天,在这里,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他,却写下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诗句,虽然这是一首胜利者的歌,但也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因为身边的“守四方”的猛士都没了。

刘邦建汉时,曾经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张敖等八个异姓王,然而,在天下安定之后,该反的人反了,不该反的人也让他给逼反了,不想反的人最后也让他给杀了。在逐个杀掉了这些异姓王的同时,他也在反思:这些异姓王都不愧是能“守四方”的最佳人选,可我现在把他们都杀了,那我的刘家江山,该由谁来守护呢?又如何才能保持皇族与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呢?

01 第一条遗嘱:白马之盟

公元前195年3月,刘邦拖着病体,立下了他去世前的第一条遗嘱:白马之盟。

刘邦把自己的老婆吕后以及朝中的王公贵族都聚集到了一起,像他当年斩杀白蛇起兵一般,不过这次是杀掉了一匹白马,与身边这些人一起盟誓。第一条:只要大汉存在一天,刘氏子孙就与诸位大臣有福同享。第二条更为有名,即“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说,以后封王的,只能是刘氏子孙,否则天下人共同讨之,以后封侯的,必须要靠军功,否则天下人共同杀掉他。

这条遗嘱太关键了,成为了稳定汉朝四百年江山最为关键的一条“祖宗家法”。首先,维护现在这些大臣的既得利益。以后封侯,只能靠军功,后来多少将军熬白了头,就为了封侯,可惜军功不够,对不起,名气再大也不可以,比如“飞将军”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当然,连他封不了,皇亲国戚也一视同仁,没有战功就封不了侯了。

后来吕后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想要给自己的亲戚封王,结果大臣们就跳出来说这是违法的,于是打乱了吕后的计划。汉景帝的王皇后,想封自己的哥哥为侯,结果又有人出来阻挠,说这是违法的。

所以,正是有了“白马之盟”的存在,给了刘氏一道“护身符”,消灭了异姓王存在的可能,也给了大臣们一柄“尚方宝剑”,一旦有皇亲国戚想不按规矩办事,他们也可以明正典刑。

02 第二条遗嘱:人事安排

就在“白马之盟”一个月后,刘邦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这个时候,吕后走到刘邦的病榻前,试探性的问他:“陛下百岁之后,如果相国萧何死了,谁可以替代他?”

刘邦说:“萧何死了,曹参替代他。曹参之后,用王陵为相,让陈平辅助他。陈平智谋有余,可惜不能独当大任,可以再让周勃辅助他,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吕后再问接下来是谁,刘邦说那就不是你我能知道的事情了。

丞相一职,在汉朝时期是百官之首,朝廷的CEO,地位相当重要。既然有政治头脑的吕后直接把问题挑明了,刘邦也就借坡下驴,为防止吕后干政,干脆把之后的人才安排确定下来: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其中,曹参是刘邦的嫡系,王陵是一个宁死也要坚持原则的人,陈平诡计多端、自保有术,但是没有军权,需要周勃的支持。

刘邦死后,吕后果然把持朝政,还把自己的亲戚们都提携起来,她虽然按照刘邦确定的顺序,让曹参、王陵、陈平等人轮流为相,可在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都被吕家的人排挤成为了边缘人物。陈平为了保命,果然去找周勃,二人联手刘氏宗室,一起除掉了吕氏的亲族,彻底破坏了吕后的计划。“然安刘氏者,必勃也!”,事实果然让刘邦言中。

刘邦对吕后的野心非常了解,但是他并不会除掉吕后。这是因为他还需要吕后的力量,去制衡萧何这些老臣,从而达到一种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稳定状态。而一旦吕后亲族想要越界、篡位,他的这些人事安排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就会同时起作用,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所以说,正是刘邦去世前这两条高明的遗嘱,让汉朝从此可以达到一种内部力量平衡、互相制约的稳定状态,也成功保住刘姓江山四百年。

刘邦为了保证刘氏宗亲的地位,与臣子签订了白马之盟,他并不是想仅仅依靠这个盟约来约束住自己的臣子,只是这个盟约使得后世对抗叛乱的臣子能够师出有名。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刘邦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刘邦分封了很多异姓王,西汉建立之后依然沿用了秦朝的制度,采取了郡县制跟分封制并行的策略,随着天下逐步稳固,那些有功之臣陷入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境地。

刘邦害怕自己去世之后,后代压制不住这些异姓王那个,所以都通过种种理由将异姓王铲除,但是仍然有一些不是刘姓宗族的人掌握着大权,但是不能对其动手,就比如吕后的家族势力,随着刘邦的日益衰老,吕后的权势逐渐变大,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天下被人撺掇,刘邦跟那些异姓王杀白马里盟约,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很多人不解,刘邦作为一代枭雄,难道相信这些异姓王只靠盟约就能约束吗,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刘邦签订白马之盟,为什么不怕臣子造反:

一、有了盟约束缚,后世起兵名正言顺

其实刘邦自己也知道只靠自己的盟约是没有办法完全束缚住那些有异心的人,但是有了这个盟约,后世如果有人反叛,讨伐这些反叛的人则会师出有名。

二、刘邦采取除了盟约一系列手段

刘邦并不是完全依靠这个盟约,而是采用了很多很多别的办法,比如将那些有潜在威胁的人铲除,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觉得刘邦为了保证刘氏宗亲的地位,与臣子签订了白马之盟,他不怕臣子造反吗?欢迎留言讨论。

曹丕保全了刘氏一脉,司马炎保全了曹氏一脉,可刘裕为什么非要把司马氏赶尽杀绝不可?

刘裕的出身是赫赫有名的北府兵,作战骁勇,曾经有过一人击退孙恩乱军一支部队的记录,并且还经常带领几百人狙击孙恩数万军队的攻势,几乎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