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周家势力超乎想象,原型著名华侨富商,培养糖王儿子易兴华
易兴华之所以发家,皆靠钟玉妈妈母家扶持。
周父身为老丈人,给了他四十万创业资金建设星华百货。
在那个年代,40万已经是天价巨款(相等于如今四千万)。
要知道当时普通人月收入仅几十块钱左右。
并且这笔月薪,还足以让一家四五口人活得很滋润。
剧版还提及,周父在国外有十几个港口专门做商品贸易。
不免让观众疑惑,周家到底多富有,势力如何?
周父原型名为黄志信
黄志信自小家境一般,九岁入私塾后十三岁辍学耕地。
1858年,23岁的他与两位哥哥白手起家创业。
仨人乘坐一艘平底船到达爪哇定居。
人生地不熟,他只能从苦力干起。
先是当过港口苦力搬运供。
之后又当二道贩子,专门去街道里转悠卖货。
(剧版钟玉提及过姥爷的发家过程。
其中便透露周父也曾当过走街串巷的卖货郎)
或许他本身就有从商天赋,生意越来越好。
黄志信准备将买卖做大,建造了一家名为建源的杂货店。
专门出售中国土特产,比如茶叶、陶瓷、大米。
而爪哇的糖和烟草则运输到国内出售。
没过几年,黄志信就累积了百万资产。
19世纪末,更是成为知名华侨富商。
事业成功后, 黄志信痴迷公益事业。
同时他也极度热爱且怀念祖国。
即便身处国外,依旧留着长辫子, 喜欢穿长袍、长筒靴。
他还要求儿女同样留长辫子,穿中式服装。
以至于后来他离世后,孩子们立马丢掉“枷锁”。
集体去欧洲 旅游 ,深度接触西式文化。
黄仲涵子承父业
1866年,儿子黄仲涵(易兴华)出生。
他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黄志信看在眼里,便对其进行一对一教导。
24岁,黄仲涵得到父亲集团(建源公司)管理权。
这个时候建源已经拥有两家大型制糖厂,工人数千名,资产超过一亿人民币。
黄仲涵不满足,拿出一千多万建设了私人银行和轮船公司。
为未来拿下数十个国家的海港码头打下基础。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糖类价格飙升,黄仲涵抓住机会疯狂挣钱。
战争结束后,他的资产已经累积到十二亿人民币。
成为了真正的东南亚华侨领袖,兼“糖王”。
在获得足够财富后,黄仲涵与父亲一样开始热衷于慈善事业。
辛亥革命资助二十万,云南起义资助九万。
可惜,这位糖王的感情史可不风光。
越有钱姨太太就越多,光孩子就生了42个。
其中还有一些是流落在外的私生子。
故此黄家大门前,总是会上演认亲的苦情戏码。
值得一提的是,黄蕙兰(易钟玉)是他最爱的女儿。
因为这个孩子是自己与正房太太魏明娘的老二。
不同的创业史,相同的感情史
不得不佩服,《传家》原著小说作者构思很强。
竟然将前辈黄志信引用,设定成周家背景。
而糖王黄仲涵则被改编成易兴华。
虽与原型创业史道路不同,但彼此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商业天赋一流。
黄仲涵在父亲基业之上将公司做大做强。
易兴华则在得到岳丈周父巨款赞助后。
一路从普通商贩创业成功。
建造数家百货大厦,让易家成为上海名流。
两者自然也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同样风流的感情史。
老大是与风尘女的感情账,老二是与第一任妻子的女儿。
老三则是外室上位妻子的爱情结晶。
儿子钟杰不喜经商,也与黄仲涵的儿子雷同。
黄仲涵悉心培养黄宗宣和黄宗孝。
本想在离世后,让这两个孩子继承家业。
怎料,黄宗宣和黄宗孝没有做生意的头脑。
在他们的共同经营下,建源集团彻底走向下坡路!
周恩来总理的祖父名字叫周攀龙。
周恩来长大后曾多次在谈话和著文中说自己的祖父攀龙公在江苏做官、当知县等等。如1964年8月在中南海西花厅与亲属谈话时,就说过,“到我们祖父这一辈就迁到淮安了……我祖父从绍兴师爷升为县知事。”然而,他家居淮安山阳县城的驸马巷,在《淮安府志》和《山阳县志》上却查不到他祖父(谱名骏龙,后改名攀龙,再改名起魁,字云门)任山阳知县的记载。这是为何呢?
周攀龙先生生于清咸丰五年,那也是其父樵水公在山阳县衙当师爷从绍兴迁居淮安后的第五年。攀龙公在淮安读书长大。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的周和鼐、周嵩尧、周家琛的中举资料上,周恩来祖父和相关资料为:
周和鼐:字调之,号阳初,是周恩来二伯祖父周骏昂次子,大排行二,后出嗣过继给周恩来大伯祖父周骏侯为嗣子。他生于清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光绪甲午科(公元1895年)举人。在他的《浙江乡试同年齿录》(浙江图书馆11905号藏品)上,其“胞叔”栏下有关周恩来祖父的条目是:“起魁,国学生,江苏尽先补用同知,前代理安东(今涟水)、阜宁等县知县,海州(今连云港市)直隶州,赏戴花翎。”没有提到周攀龙任山阳知县的记载。
周家琛的中举较晚,但也未见到有周恩来祖父曾任山阳知县的记载。
纵观周恩来这三位叔伯辈的中举资料,并没有一个注明其祖父攀龙公任山阳知县的。难道这是周恩来的又一次记忆失误吗?
1978年春天,笔者在原淮安县委报道组“打工”时,曾亲耳聆听过《周总理与故乡》一书写作组的重要成员邢熙坤同志关于周恩来祖父任山阳知县一事的汇报,至今我还保存着当时的记录。那时,全国极左思潮的阴影还笼罩着神州大地,记得在那场汇报时还对外保密,参加那次汇报会的人不超过10人。
邢熙坤汇报说,攀龙公在任海州直隶州知州任上发生了他二哥周昂骏在仪征知县任上突然病故的噩耗,那年周昂骏才只有43岁。这一重大打击使攀龙公的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因为当时淮安有一个风俗,老人只有在自己家中去世,才是“家鬼”,才能“保佑”自己的后代“发旺”。如果在外地去世,则成为“野鬼”,野鬼就没有能力“荫庇”自己的后代了。周攀龙考虑到自己长期离家放外任,风险太大。在以后他又改任桃源等知县时就想方设法谋取山阳知县一职,因为他的家在山阳、在驸马巷,山阳县城又是漕运总督部院和淮安府治的所在地,也就是说山阳知县的地位也相对高于其他一般县的知县。然而清末政治腐败,基本是挂牌卖官。周攀龙便将多年积蓄上下打点,以期捐买到山阳知县。这前后花了几年时间,终于谋到了山阳知县一职。可就在他期盼上任的时候,有较硬后台的前任山阳知县竟然拒不交印。其拒绝的理由是:周攀龙的家在山阳,有违“离家百里不为官”的大清吏制。周攀龙又气又急,只得一边花钱打点,一边具文呈报:他籍贯浙江绍兴,寄籍淮安山阳。这也是周恩来后来一直说他是绍兴籍贯的主要原因。后经清廷吏部督查,周家虽居住淮安,但确实没有加入山阳籍,周恩来的祖、父辈们每科乡试都是回浙江原籍参加考试,这才打通了他上任山阳知县的最后一个关节。
使人想不到的是,周攀龙胜利的喜悦还未过去,竟然乐极生悲:他病倒了,病得很重。不要说去处理政事,连他的家事、自己的事也不能理断了。就这样一病不起,最终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人世。这样,周攀龙最终成了一位花光了积蓄而又未能上任的“山阳知县”,实际上成了人财两空的一个空头山阳“知县”。
后人们在编史修志时,一个未上任处理政事的人自然不能作为知县大老爷记录。人们也就无法在《淮安府志》和《山阳县志》上查到周恩来祖父攀龙公任山阳知县的记载。
需要交待的是,邢熙坤先生是位严谨的学者。他原供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当年是下放淮安,参与了《周总理与故乡》写作组。他是该书的总纂。1989年在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过他研究周恩来的第一本专著——《大鸾——周恩来童年的故事》。此外,他还曾在《党史文萃》(今《世纪风采》前身)等报刊发表多篇关于周恩来童年、家世和亲属等方面的专著。
邢老先生与笔者也有多年交往。不幸的是,当笔者整理写作本文想恳请他提供当年调查史料的来源时,他因人老病沉,已无力处理。想想笔者也已渐近古稀,所以不得不提笔撰此拙文,以传世后人,好有个交待。
起、尚、承、祖、光、训、真。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大盘周家辈分是起、尚、承、祖、光、训、真。贵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
传家:周家势力超乎想象,原型著名华侨富商,培养糖王儿子易兴华
本文2023-10-23 19:32: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3523.html